高考作文最新红色外交类素材:国际社会读懂中国的思想之窗_第1页
高考作文最新红色外交类素材:国际社会读懂中国的思想之窗_第2页
高考作文最新红色外交类素材:国际社会读懂中国的思想之窗_第3页
高考作文最新红色外交类素材:国际社会读懂中国的思想之窗_第4页
高考作文最新红色外交类素材:国际社会读懂中国的思想之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作文最新红色外交类素材---国际社会读懂中国的思想之窗目录:01中国生态标准让中老铁路变身“绿色之路”02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中国脚步不会停滞03国际社会读懂中国的思想之窗04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谈什么05坚持普惠包容实现共同发展正文:01中国生态标准让中老铁路变身“绿色之路”作者:章建华黄宁树《光明日报》(2021年11月16日

16版)  “施工完一段,必须绿化一段,这不仅仅是流水化高效率施工的要求,也是环保施工的考虑,容不得一丝折扣。”中铁二局六公司中老铁路项目部总工程师黄代文日前在老挝首都万象对记者说。由于中国建设者坚持严格生态标准,中老铁路沿线草木葱茏,万花缤纷,变身为“绿色之路”。  黄代文说,刚到老挝时,放眼中老铁路经过的山川河流,满是郁郁葱葱绿色,不由让人倍感珍惜。刚建设万象北站时,施工现场没有道路,黄代文带领员工“你一锤我一镐,早晚两班换着倒”,辛辛苦苦修建出机械便道,而为了尽量保护原先的植被,这条便道因绕过植被多修出了几十米。  有生态保护意识还得有实施手段。公司项目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着力构建绿色施工体系,开发出“路基边坡绿化施工辅助卡具及装置”,还申请了国家专利。  为了选取适合当地情况的路基常用植物,项目女翻译任丽娟向老挝员工和附近居民请教,带回一些合适的当地植物幼苗,引导技术团队采用移栽替代育苗种植。  在移栽绿植过程中,由项目部女性员工组成的“红花园丁队”应运而生。园丁队中一些老挝姐妹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其中一位名叫凯乔的老挝员工的表现最为突出。“经过凯乔移栽的龙船花,长势最是喜人。后来我们了解到,她的扦插手法比较专业,于是拜托她教授更多人学习这种手法。”项目行政经理龚平昌告诉记者。  中老铁路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项目。其中,老挝段北起老中边境口岸磨丁,南至老挝首都万象,全长400多公里。工程于2016年12月全面开工,计划2021年12月建成通车。  自土建工程开始,环保施工故事就在中老铁路沿线不断涌现。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标段建设单位始终坚持环保工作与工程建设同设计、同施工、同验收,全力争取建好“绿色之路”。  在中老铁路老挝段最北端的一标段,中铁五局根据设计方案,结合老挝实际情况,选取当地的小叶龙船花、迎春花、地毯草等,对路基两侧和隧道口边坡进行绿化施工,既修建好了铁路又让沿线极具观赏性。  在中段中国电建水电十局负责施工的五标段,铁路途经老挝旅游小城万荣,项目部一直坚持确保施工、生活不影响当地旅游活动和景观。安排专人检查维护营区排污系统,设置密封式零散垃圾收集桶;混凝土拌和站以及各隧道都修建了污水沉淀池和清水池,施工产生的污水须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  中铁二局负责最南端的六标段,位于老挝首都万象市和万象省境内,是老挝政治、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中老铁路建设者参考借鉴中国国内铁路环保经验,制定“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乔灌结合、错落有致,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安全可控、科学管养”的绿化原则,区间路基充分利用线路两侧老挝原始植被,进行最大限度生态修复。每个站场根据地域特色和人文景观,专门设计绿化方案,实现绿化效果与周边景色的融合统一。  “中国标准也包括生态标准。中老铁路这样大体量的项目实现环境低度开发,完成了老挝人民眼中的许多‘不可能’。”老中铁路有限公司负责人肖乾文14日对新华社记者介绍,中老铁路沿线各施工单位针对环境保护都成立了领导小组,降尘降噪、污水处理、边施工边绿化……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沿线民众生产生活,尤其是对学校、医疗站点可能造成的干扰,赢得当地民众和政府的赞许。  中老铁路建设者们守山护水、栽花种草。中老铁路沿线被花草烂漫覆盖,让这条美丽铁路隐现于青山绿水间。  (新华社万象11月15日电

记者章建华、黄宁树)02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中国脚步不会停滞作者:房世刚《光明日报》(2021年11月16日

16版)  坚持开放合作,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力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人类社会前进发展的规律遵循。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复,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但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世界经济发展方向没有变,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以视频方式发表主旨演讲,向世界宣示中国高水平开放的理念、主张和举措。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彰显中国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彰显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彰显中国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的大国担当。  今年恰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融入世界的中国经济插上了飞得更高更远的翅膀。入世以来,中国认真履行承诺,不断扩大市场开放,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是中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巩固外贸传统优势,培育竞争新优势,拓展外贸发展空间;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完善对外投资体制,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入世以来,中国不断扩大开放,激活了国内发展的澎湃春潮,也激活了世界经济的一池春水。2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6位上升到第2位,货物贸易从世界第6位上升到第1位,服务贸易从世界第11位上升到第2位,利用外资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从世界第26位上升到第1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20年,是中国深化改革、全面开放的20年,是中国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的20年,是中国主动担责、造福世界的20年,是中国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的20年。20年中国与世界互利共赢的互动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的发展规律。“一带一路”、中欧班列、进博会皆是开放的中国给世界带来的公共产品。  中国不仅关注自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致力于造福各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为世界人民谋大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中国一直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为各国搭台。进博会连续举办四届,交出了稳步增长的成绩单,实现了“越办越好”的承诺,成为中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动力,更是中国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华美乐章。今年,进博会展览规模更大,总展览面积超过上届,新展品新技术、新版块新亮点、新潮流新体验纷纷亮相,燃爆进博会“新”的永恒主题和无限魅力。进博会已成为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的平台,凸显出中国坚持不断扩大开放的决心、主动与世界经济高频良性互动的实际行动,开创了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良性互动新模式,促进了多元文化、多样文明的深层交流。  回望历史,不管遇到什么风险、什么灾难、什么逆流,人类社会总是要前进的,而且一定能够继续前进。诚然,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叠加,全球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日趋严重,多边主义和多边贸易体制受到严重冲击。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方向是不可逆转的,各国不断开放通融、团结合作是历史潮流、大势所趋。  中国始终顺应历史发展,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坚持合作共赢理念,信任而不是猜忌,携手而不是挥拳,协商而不是谩骂,推动全球经济向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发展。各国应该同舟共济、各尽其责,在开放中求发展,在合作中促共赢,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坚决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支持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包容性发展,支持发展中成员合法权益,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国际规则制定的主渠道地位,深化双边、多边、区域合作,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习近平主席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承诺,中国将坚定不移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中国将坚定不移同世界共享市场机遇;中国将坚定不移推动高水平开放;中国将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共同利益。这是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注重开放创新,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宣言书和责任状。  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将以开放、包容、合作的姿态积极作为,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携手世界各国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作者:房世刚,系山东大学世界政党研究中心研究员03国际社会读懂中国的思想之窗《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2日

17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著作出版以来,受到国内外各界读者的欢迎,被誉为国际社会读懂中国的思想之窗。多位参与该系列著作多语种版译校、审核、出版等工作的外国专家学者,因贡献突出获得中国出版界最高涉外奖项—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他们中的4位获奖者和我们分享了参与这一重要工作的心得体会以及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感受和理解罗马尼亚翻译家罗阳

“为世界更好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思路”本报记者

陈尚文

曹师韵罗马尼亚翻译家扬·布杜拉(中文名罗阳)1957年8月出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由于父母长期在中国工作,罗阳生在北京,长在胡同,结识了很多中国朋友,对中国文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回到罗马尼亚后,罗阳继续学习汉语:“记诵新词、练习发音,这个过程中我感到轻松快乐,仿佛找到了心灵的家园。”怀揣着一份对中国和汉语的热爱,罗阳在20世纪80年代回到中国,在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完成学士、硕士学业,后在《中国画报》从事编辑和翻译等工作。在中国工作生活几十年,罗阳认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14亿多人民用勤劳、智慧和汗水创造出来的。”杰出的领导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准的战略布局等,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关键。罗阳再次回到中国读书,正值改革开放时期,虽是“故地重游”,却给他带来满满的新鲜感。“这些年,中国最突出的发展变化之一,是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现在交通、电力、电信等各个方面,不仅切实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为外国人感受中国多姿多彩的城市和风土人情提供了更多便利。”罗阳去过很多中国城市,在他的眼中,这些城市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色彩:“春城昆明是浅蓝色,群山环绕的大理是深绿色,以葡萄酒闻名的烟台是漂亮的紫色……”谈及最熟悉的北京,罗阳说:“北京应该是蔚蓝色的,近年来,中国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北京的空气质量已经有了显著提高。”长期以来,罗阳把对中国的观察和对汉语的热爱,融入推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工作。参与翻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和第二卷罗文版,对罗阳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这次翻译工作像是一趟旅行,在这一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仿佛获得了一套能够帮助自己更好认识中国、世界乃至人生的工具。”在罗阳看来,当今世界无论在国家治理和全球发展层面都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包括如何促进发展、消除贫困、保护生态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不仅介绍了中国在强国富民方面的宝贵经验,也为世界更好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思路。”罗阳表示。在翻译过程中,“不忘初心”这个表述是罗阳格外欣赏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书写了壮丽史诗,这一非凡历程足以载入人类发展史册。”罗阳注意到,无论是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还是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中国政府的发展目标始终是着眼于提高人民福祉。”“很多国家从未将摆脱贫困纳入施政目标,中国下大力气统筹各方资源解决这一全球性问题,在消除贫困和减少不平等方面为世界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目前,罗阳在罗马尼亚国际广播电台担任节目制作人,向罗马尼亚受众介绍中国文化和文学。“中国是我的出生之地,几次坐飞机去中国,看着窗外的天空,意识在梦境与现实之间徘徊,深感我不仅是去中国,更是回另一个故乡,回到曾经哺育了我的清澈源泉。”向罗马尼亚和世界介绍一个真实多彩的中国,罗阳始终将此视为己任。中国外文局英籍专家大卫·弗格森

“从中找到中国发展的密码”本报记者

李欣怡2021年,长年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外文局英籍专家大卫·弗格森获得了中国政府友谊奖和第十五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通过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著作,世界上更多人有机会了解真实的中国,以及中国为解决全球发展难题所提供的中国方案。”弗格森从2012年起参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的改稿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他对中国的发展理念和目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弗格森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律专业,2006年来到中国工作生活,2008年起供职于中国外文局所属中国网。弗格森先后参与了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报道工作,2010年至今,在外文出版社从事英文编辑改稿工作。长期在中国的经历,让弗格森注意到西方媒体报道的中国,与中国的真实面貌存在很大差别。凭借出色的英语能力,弗格森努力向世界介绍一个积极、务实、开放的中国。在中国期间,他撰写了《南通故事》《发现苏州》《生态北京:绿韵新城》等多部有关中国的书籍,同时采写和编辑了很多面向海外受众的关于中国抗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故事。为了做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的改稿工作,弗格森先后5次仔细阅读了著作全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套恢弘的著作,着重阐述了中国的发展逻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发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从中找到中国发展的密码。”弗格森认为,读懂中国共产党,是理解中国发展的关键。“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从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在推动中国发展中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我看到脱贫攻坚过程中,中共党员干部认真负责地了解每一名群众的贫困原因,帮助他们找到摆脱贫困的办法”,弗格森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是符合中国自身特点的正确选择。当今时代,全球发展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如何有效化解这些问题?在弗格森看来,唯有各国团结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才能应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合作指明了方向,“‘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弗格森注意到,自2013年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倡议不断走深走实,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持续冲击的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能够为经济复苏提供更多动力。弗格森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中国正在落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相信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更大的发展成就。”伊拉克翻译家阿巴斯·卡迪米

“展示了新时代中国蓬勃发展的清晰图景”本报记者

白紫微2019年,由于在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方面作出的贡献,伊拉克翻译家阿巴斯·卡迪米被授予中国出版界最高涉外奖项——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卡迪米和家人在中国工作生活多年,“我们在这里结识了很多中国朋友,他们的友善与热情让我倍感温暖”,卡迪米的一双儿女在中国接受了小学至大学的教育,毕业后也选择在中国工作。“我翻译中国著作已经有20多年,对中国发生的变化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着切身感受,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感到钦佩。”在卡迪米的翻译生涯中,一项重要工作是参与翻译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阿文版,“整个翻译团队都干劲十足,我们精诚合作,获益良多”。从事这项工作让卡迪米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略和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认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成功,关键是紧紧围绕人民开展工作。让人民生活得更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主要目标。”卡迪米认为,对于希望探究中国发展道路以及中国发展将如何影响世界的外国读者而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一本必读书,“在这本书里,你可以发现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各领域的政策及背后的思考,了解中国处理国际事务、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种种举措,这部著作为读者展示了新时代中国蓬勃发展的清晰图景,其中的治国智慧和创新思想闪耀着光芒。”“我一直不遗余力地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推介给阿拉伯国家的读者朋友们。因为只有了解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以及内外政策,才能更好地推进阿中关系发展,促成双方实现更加深入和富有成果的合作。”卡迪米表示,纵观历史,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历来保持着密切交往,共同为人类文明进步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各国在共同发展中共享机遇,同时必须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这一倡议对饱受战争之苦的伊拉克格外具有价值”。卡迪米说,“中国的发展经验值得伊拉克学习借鉴。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也应该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我无比热爱翻译工作,因为它帮助我走进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在其中我也实现了自我价值。”卡迪米动情地说,从事翻译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话题,“这促进了我的知识更新,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深切的体会,我将把这份工作坚持下去”。柬埔寨民间社会组织联盟论坛项目计划部主任谢莫尼勒“感受到一种大国格局和思维”本报记者

陈尚文柬埔寨民间社会组织联盟论坛项目计划部主任谢莫尼勒第一次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2014年在北京的一家图书馆,书中的内容让他立刻产生了兴趣。“柬埔寨一直非常关注中国的发展,希望深入了解中国的治理之道。当时我就想,如果这本书有柬文版,我们可以对中国领导人的治国理政思想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这无疑将有助于柬埔寨从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启示。”谢莫尼勒说。“为了打开这扇了解中国的窗户”,谢莫尼勒回到柬埔寨后向本国政府推荐了这本书,随后柬埔寨王家研究院成立专门工作小组,组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的柬文版翻译和推介工作。谢莫尼勒也加入了这项工作。“习近平主席在书中讲故事和阐述问题精准、生动、形象。我印象很深的是‘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中国古语,这个比喻讲出了治理大国的精微之处。还有如中国周边外交理念‘亲诚惠容’等简略用语,内涵非常丰富。我们在把这本书翻译成柬埔寨语时,稍作了一些释义。”谢莫尼勒表示。谢莫尼勒曾担任柬埔寨王家研究院孔子学院柬方院长达8年之久,后进入柬埔寨内阁办公厅工作,一直致力于推动柬埔寨与中国的交流合作。他表示,在自己的工作经历中,格外宝贵的是参与翻译和校对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柬文版,让柬埔寨民众有机会通过阅读中国领导人的著作,不断增加对中国发展的认知。“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一种大国格局和思维。例如,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出中国领导人的智慧和远见。在我们生活的地球村,处理全球性问题,需要每一个国家都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和’,就是指虽然各方意见存在差异,但仍可以携手合作。”谢莫尼勒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中国不仅有效控制住本国疫情,还向其他国家伸出援手,就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谢莫尼勒曾到访中国的北京、上海、广东、云南等地,由于他目前的工作与扶贫相关,因而对中国的减贫进程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接触。“我曾经两次到访云南西双版纳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住过几天,看到了当地发生的巨大变化。”谢莫尼勒发现,当地政府在贫困地区建造房屋,把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帮助开发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让村民们走上了致富路。“减贫工作目标明确,注重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从而助力村民稳定脱贫,这至关重要。”谢莫尼勒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看到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由衷为中国朋友感到高兴。谢莫尼勒强调,中国巨大的减贫成就不仅给柬埔寨带来了启发,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分享发展经验、向其提供有益支持,对推动世界各国减贫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柬埔寨和中国在扶贫领域开展了丰富的合作。在“东亚减贫合作倡议”下,中国政府提供资金和技术,在柬埔寨推进乡村减贫项目。柬埔寨民间社会组织联盟论坛与中国多个社会组织合作,自2018年起在柬埔寨多个省份开展项目试点工作,涵盖饮用水、农村供电、医疗援助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希望未来通过柬中友好扶贫示范村等项目,让更多柬埔寨民间社会组织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学习中国的扶贫经验,惠及更多柬埔寨人民。”谢莫尼勒表示,“在柬埔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中国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我们不仅要重视、研究中国经验,更要结合自己国家实际,加以实践。构建柬中命运共同体将进一步提升柬埔寨政府和人民谋求发展的决心和信心。”04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谈什么作者:郭爽《光明日报》(2021年11月02日

16版)  新华社英国格拉斯哥11月1日电(记者郭爽)正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也被称为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气候问题相关会议。  人类社会开始关注和讨论气候变化问题,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1992年5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通过,同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开放签署。  在这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中,各缔约方同意“稳定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以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险干扰。《公约》还确定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如今,该条约缔约方已达到197个。  自《公约》1994年生效以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从1995年起每年举行,就《公约》延伸问题展开谈判,以确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排放限制目标,并确定执行机制。2021年本应举行第27届会议,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计划于2020年举行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推迟一年。  长达20多年的国际气候谈判进程中,随着《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哥本哈根协定》、《巴黎协定》等国际性公约和文件陆续出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不断取得新进展。  2015年,在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的《巴黎协定》成为《公约》下继《京都议定书》之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出安排。该协定提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  尽快完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是全面有效实施该协定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维护国际社会对多边机制信任的重要标志。然而,在随后几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缔约方未能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核心遗留问题完成谈判,尤其对第六条实施细则存在严重分歧。  作为《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后召开的首次缔约方大会,本届大会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大会主席阿洛克·夏尔马10月31日在开幕式致辞中说:“气候变化的脚步并未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而暂停,我们共同的星球正变得更糟……如果我们现在就采取行动,携手行动,就可以保护我们珍贵的星球。”  如何全面有效实施《巴黎协定》、各方能否落实已承诺的减排目标、发达国家能否兑现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支持,以及全球能否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背景下维护多边主义治理模式,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等成为本届大会聚焦的重要议题。  国际社会呼吁本届大会突出“落实”,强调行动,积极倡导各方将目标转化为落实的政策、措施和具体行动,避免把提出目标或提高目标变成空喊口号或差别化指责。英国雷丁大学水文学教授汉娜·克洛克10月31日对新华社记者说:“格拉斯哥大会最大的挑战在于避免空谈,切实落实行动,并且为这些行动提供必要的资金。这是我对格拉斯哥大会最大的期待。”  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克服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困难,言出必行,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措施和行动,取得积极成效。雨林国家联盟联合创始人费德丽卡·比塔认为,“与一些西方国家不同,中国对其承诺的落实始终如一。”  10月28日,中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国家联络人向《公约》秘书处正式提交《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和《中国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这是中国履行《巴黎协定》的具体举措,体现了中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决心和努力。05坚持普惠包容实现共同发展作者:张恒龙《光明日报》(2021年11月15日

16版)  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使得本就存在的贫富差距、发展鸿沟等全球性问题变得更为突出,成为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紧迫任务。面对这些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各国必须以统筹疫情防控和复苏经济为第一要务,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日前,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强调坚持普惠包容,着力解决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习近平主席近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中进一步阐述了全球发展倡议的深刻内涵,呼吁关注发展中国家发展需求,保障他们的发展空间,并表示中国愿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推动加强全球减贫、粮食安全、发展筹资等领域合作,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这些重要论述为后疫情时代的各国共同发展、共建美好世界描绘了蓝图,指明了路径。普惠包容发展刻不容缓  显而易见的是,疫情引发全球经济严重衰退,但是各国经济复苏的步伐并不一致,甚至分化严重。面对疫情冲击,各国纷纷推出了各种复苏政策,全球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迎来了恢复性增长,早前各家权威机构也对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作出了乐观的预期。然而,这种复苏是不稳固的、不均衡的。受制于疫情反复、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冲击等多种因素影响,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水平由之前预测的6%下调为5.9%。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中,IMF预估发达经济体的2021年人均GDP将升至5.211万美元,而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均GDP仅约为5850美元,前者是后者的8.9倍。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各种刺激经济复苏措施所能整合到的资源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低收入国家,不仅要面对全球货币超发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还因为无法获取足够的新冠疫苗导致疫情防控不力,严重阻碍了经济复苏。可见,在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分化严重,南北发展差距面临进一步扩大甚至固化的风险。  不仅如此,疫情还改变了全球财富流动走向,导致一些国家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加凸显,加剧了贫富差距。尽管多年来各国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但是疫情严重冲击了世界上最脆弱的贫困群体,甚至使贫穷人口陷入更极端的赤贫,结果是2020年世界各国的基尼系数普遍上升。据瑞士信贷发布的《2021全球财富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百万富翁人数增加了520万人,总数达到5610万人,占据全球总财富的45.8%;处于财富金字塔底层55%的人群所拥有的财富仅占全球财富的1.3%;而最富有的10%人群却拥有全球82%的财富,其中,最富有的1%人群就拥有45.8%的财富。以共同发展破解发展赤字  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疫情已从一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演变为世界经济危机。世界经济要想行稳致远,需要主要经济体充分发挥火车头的带动作用,更离不开各国经济的复苏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