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辅导城市规划原理考试辅导城市规划原理考试辅导xxx公司城市规划原理考试辅导文件编号:文件日期:修订次数:第1.0次更改批准审核制定方案设计,管理制度2011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大纲要求
1、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
2、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动因(了解)
1、定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例题】城市有哪些主要特征:()
A.以商业活动为主要居民点
B.非农业人口聚集的居民点
C.非农业生产聚集的居民点
D.公共活动聚集的居民点
答案:BC
分析:这个题考查的知识点就是城市定义。这个题是对定义考查的题目,这是考试中比较偏爱的一种题型,对这类题目我们的策略是记住关键词,这样可以比较省时省力,还能记忆准确。
2、城市产生的动因: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两次劳动大分工对于城市的产生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就成为了城市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3、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因: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是与工业化进程紧密相关的。
工业化对于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农村推动力
二是城市的吸引力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城市形成的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二)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了解)
主要包括: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学理论、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
(1)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
城市是区域环境的一个核心;城市与区域发展是互相促动: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就能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高,则促使中心城市更加繁荣;另外我们要知道,这是由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了的。
对这一现象,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对周围区域和其他城市的作用是既不平衡也不同时进行的,城市作为增长极与其腹地的基本作用机制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在城市成长的最初阶段,极化效应会占主导低位,但当增长极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极化效应会相对或者绝对减弱,扩散效应会相对或绝对增强,最后,扩散效应就替代极化效应而发挥主导作用。
极化效应是指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表现为增长极的上升运动。
增长极核理论曾被广泛应用于区域发展政策。尤其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国家而言,有限的资源应该集中在发展条件较好的城市作为增长极核,由此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使区域经济最终能够趋于均衡。
中心城市——具备发展条件、通过区域极化发展的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核。
(2)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为显著的因素之一。
城市产业分为基础产业(主要是为满足城市以外地区的需求)和服务产业(主要满足本市消费需要)。在城市产业分类中,基础产业是城市经济力量的主体。基础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只有基础产业得到了发展,城市经济的整体才能得到发展。
(3)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学理论
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也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互竞争导致为追求生产效率而促进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同时又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依赖。
相互依赖则既强化了社会分工又使社会紧密团结在一起,在这样的基础上促使人类在空间上的集中。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
1960年,古登堡发表论文揭示了交通设施的可达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所谓可达性就是:交通设施通达的方便程度。
1962年,梅耶出版了《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提出了城市关于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
城市的发展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交易的机会。交通、通讯等物质措施和科学技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可促进城市整体全面发展。
(5)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表现为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
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是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则从事成品制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于少量全球性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能扩散在大城市中。
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跨国资本的外部控制。
(6)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城市进化理论认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社会初始期):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社会成熟期):人口仍向城市集中,但开始向郊区扩散
二者共同点是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出现郊区人口增长的态势。
“相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初期):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期):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区域内部从城市到郊区的人口迁移,导致城市人口的下降和郊区人口的上升。
共同点是郊区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中城市人口下降。
根据城市进化理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成熟时期,第三世界国家仍处于工业化社会的初级阶段。
【例题】后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主要体现为()。
A.绝对分散
B.绝对集中
C.相对分散
D.相对集中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城市进化理论中四个阶段的对应关系。这种考题也是我们考试中比较偏爱的,主要考的是对应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记忆的时候要对比来记,这个考点还有个特点就是从“绝对集中”时期-“相对集中”时期-“相对分散”时期-“绝对分散”时期,而时间也是由先后的从工业化社会初始期-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后工业化社会初期-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对应的人口特点是向城市集中到向郊区,所谓的“绝对集中”、“相对集中”、“相对分散”、“绝对分散”都是对城市人口特点而言的,也就是“绝对集中”时期呢,城市人口在增加,“相对集中”时期呢,城市人口仍在增加,但已向郊区转移,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相对分散”时期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了城市人口的增长,“绝对分散”时期城市人口的下降和郊区人口的上升。
【例题】下列影响城市发规律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A.城市发展的区位理论
B.城市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C.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
D.城市发展与交通通讯理论
E.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理论
答案:CDE2011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熟悉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以及相互关系;了解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及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了解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
大纲要求
1、熟悉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以及相互关系
2、了解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及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3、了解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熟悉)
1、城市物质构成可以分为两种领域
公共领域:社会公众共享的物质环境,是公共投资和开发的范畴;
非公共领域:社会个体占用的物质环境,是非公共投资和开发范畴。
在城市物质环境中,公共领域的开发起主导作用,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也规定了约束性。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物质环境的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的开发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应该保持协调。
2、城市物质环境的优化表现为良好的可达性和外部效应两个方面
可达性:空间联系的便利程度,主要与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交通网络有关,影响城市的级差地租及空间分布。可达性是城市物质要素空间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通常城市中可达性比较高的区位(如市中心地区),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比较好,因而土地价值比较高。
【判断】
外部效应:城市作为空间聚集体,物质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产生外部效应,包括积极的与消极的两类。
良好的可达性会产生积极的外部效应。
【例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土地价值比较高的是()。
A.文物埋藏较多的地区
B.风景良好的地区
C.可达性较高的地区
D.土地开发强度较大的地区
答案:C
(二)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了解)
1、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以复杂的劳动分工为特征。
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
我国城市社会演化的进程趋势主要是: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1)人口老龄化
(2)家庭核心化
(3)生活闲暇化
2、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1)农村社会的认同基础——地缘关系、乡土意识——同质性。
(2)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不同经济、文化背景的社会群体在聚居方式和空间分布上表现出多样性(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异质性。
(3)本质差别——城市社会的异质性远远高于乡村社会。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了解)
1、城市产业构成分为三种部类: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
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过程(也要记住一一对应关系)
前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
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
后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经济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社会。
3、产业构成的演化趋势: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到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2011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掌握城市化的含义;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
大纲要求
1、掌握城市化的含义
2、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掌握)
1、城市化含义
城市化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的世界性现象,世界各国先后开始从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化城市社会,这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
意义:探索城市化发展的普遍规律,预测其发展前景,对确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以及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化是乡村转变为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对城市化过程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归纳起来有社会学的、人口学的、经济学的和地理学的不同概念。
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过程,它意味着人们不断被吸收到城市中,并被纳入城市的社会组织中去,而且还意味着随城市发展而出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强化。
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和集中的过程。两种方式:一是人口集中场所(既城市地区)数量的增加;二是每个城市地区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
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产生空间聚集的过程。
地理学角度:城市化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专业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农业甚至未开发区形成新的城市,以及已有城市向外围的扩展。
定义: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二层含义:人口集中过程和景观转变过程
城市化既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又是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产业转化为非农业产业,以及社区结构和空间形态转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扩散过程。城市化还应包括原有市区的结构重组、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环境的改善等。
2、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
普遍接受的:人口统计学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指标)
计算公式:PU=U/P
其中:PU——城市化水平
U——城镇人口
P——总人口
不同国家对城镇人口统计标准的设定不同,往往缺乏可比性。
3、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1)初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工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2)中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到70%之间):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吸收大批农业人口。
(3)稳定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0%到90%之间):为了保持社会必须的农业规模,农村人口的转化趋于停止。
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表明,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由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18%增长到了2001年的37.7%,因而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正处在这一加速发展阶段。
(二)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熟悉)
1、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2、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
3、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国际上习惯于把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三)城市化与社会发展(熟悉)
1、城市化进程本身是社会发展过程
2、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互相作用和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也在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环境质量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发生积极变化)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作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3、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关于现代化社会指标的研究表明,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2011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区域发展城市与区域发展:熟悉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熟悉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与区域发展
大纲要求
1、熟悉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
2、熟悉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熟悉)
城市和它所在区域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例题】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A.相互依存
B.相互对立
C.相互促进
D.相互制约
答案:ACD
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城市的某些职能对其所在区域发挥着辐射和吸引的作用。
中心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1)中心城市的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和经济资源等),对周围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2)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相关区域的资源及其他发展条件的制约。
(3)中心城市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的关系既有相互促进一面,又有相互制约一面,其中相互促进是发展的主导方面。
城市与经济区域的联系主要是指:物流、人流、信息流。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重要方面有:对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布局、城市空间结构等的影响。
(1)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发展战略(优劣条件、职能、地位、作用)
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因素有:
①进行区域资源与经济发展条件评价。
广义的资源包括:矿产、土地、水、气候、生物的自然资源;人口素质、劳动力状况、产业结构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结合的社会、文化资源等。
②研究区域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等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影响,充分考虑城市与区域的经济联系。
③分析区域内各主要城镇之间的职能分工。
(2)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的规模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由于用地规模随人口规模而变化,所以通常所说的城市发展规模主要是指人口的发展规模
区域生产力发展与布局:生产力的发展影响区域城市化水平,生产力的布局则直接影响城镇人口的分布和城市发展的规模。
(3)城市形态与区域空间结构
城市布局形态变化具有客观发展规律,城市布局有多种空间结构形态,采取何种布局形态,需根据各地区的地理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各类城镇的性质与规模等进行具体论证,实事求是地确定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熟悉)
1、城镇体系及其城乡发展的概念
(1)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且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2)城乡发展是指区域内城市、乡村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及发展状况,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力,城镇体系的发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的整体发展水平。
2、城镇体系的特征
群体性
关联性
层次性
开放性
动态性
整体性
【例题】城镇体系有哪些特点()。
A.整体性
B.依赖性
C.开放性
D.层次性
答案:ACD
3、城镇体系与城乡整体发展
(1)城镇体系与城乡整体发展一般规律
①“城市向心增长”(集聚)
②“城市离心增长”(辐射)
(2)手段——为了使城镇体系得到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有必要通过规划对其作出科学合理引导和调控。
(3)目的——协调城镇体系发展中集聚力与辐射力之间的关系,以求得城市与区域的同步发展和区域城乡发展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2011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第二章: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大纲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2、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了解)
我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几千年来不同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几经演变。
1、西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具有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对于城市布局模式也有相应的严格规定。
2、东周(春秋和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
《周礼.考工记》: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表现为城市形制的皇权至上理念。礼制思想的体现。
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度时代,既有与《周礼.考工记》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变革思想,强调“因天才,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至上的理念。
3、西汉(武帝时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礼制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
同时以管子和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也长期并存。
4、宋代---商品经济和世俗生活的发展开始冲破《周礼.考工记》的礼制约束。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了解)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古代城市的典型格局以各个朝代的都城最为突出,其中唐长安城、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力的典型格局,是《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的完整体现,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和宗法礼制。
【例题】我国古代典型城市格局的代表是()。
A.唐长安
B.汉长安
C.元大都
D.宋东京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就是我国古代典型城市格局的典型代表。
1、唐长安城:
主要特点:中轴线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
2、元大都和明清时代的北京城
格局特点: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和轴线对称格局
中轴线南北贯穿三套方城,突出皇权至上的思想。
我国的一些古城还充分体现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融合的理念,明代都城南京较典型体现了这类城市的空间格局。欧洲古代城市格局及其社会政治背景(了解)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7世纪,欧洲经历了从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代表的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几个历史时期。随着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变迁,城市格局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
1、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古希腊: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一系列城邦国家。城市格局特点:广场和公共建筑取代宫殿,市民集会场所形成城市的中心,体现民主和平等。
古罗马: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城市格局特点:罗马共和国最后100年中,大规模发展道路、桥梁、城墙和输水道等城市设施;同时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娱乐设施;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进入鼎盛时期,除了延续以前的建设思路,城市还成了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典型城市:古罗马城
2、中世纪的欧洲城市
社会和政治背景: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这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中世纪。社会生活中心转向农村,手工业和商业十分萧条,城市处于衰落状态。这时欧洲分裂成许多小的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不断,出现了许多具有防御作用的城堡。同时教会势力十分强大。
中世纪欧洲城市格局特点:教会势力十分强大,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
10世纪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兴起,一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这时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
文艺复兴: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艺术、技术和科学都得到飞速发展。受人文主意思想的影响,意大利的城市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如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和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巴洛克时期
社会和政治背景:17世纪后半叶,新生资本主义迫切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提供保护,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反对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城市格局特点:以最强盛的法国巴黎为例,体现古典主意思潮,轴线放射的街道(如爱丽舍田园大道)、宏伟壮丽的宫殿花园(如凡尔赛宫)和公共广场(如协和广场)是那个时期的典范。2011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第二章:现代城市规划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熟悉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熟悉战后城市规划学科的主要理论发展。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大纲要求
1、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2、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3、熟悉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4、熟悉战后城市规划学科的主要理论发展
(一)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
1、历史背景
18世纪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居住模式,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居住条件不断恶化,引起了各阶层人士的关注。在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关注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这些讨论在很多方面是过去对城市发展讨论的延续,同时又开拓了新的领域和方向,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和发展在理论上、思想上和制度上都进行了充分准备。
2、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历史渊源
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
源自莫尔“乌托邦”概念
代表人物——欧文、傅立叶。
欧文1817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实践的“协和村”方案。博立叶1829年提出以“法郎吉”为单位及1500-2000人组成的“大社会”。戈定1859—1870年在法国Guise的工厂相邻处的实践。
法律基础——英国的《公共卫生法》、《贫民窟清理法》、《工人住房法》。
实践基础——巴黎改建(豪斯曼)、城市美化。
1.巴黎改建:
巴黎改建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城市改建的样板。
2.城市美化:
英国公园运动——西谛。
奥姆斯特——纽约中央公园。
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熟悉)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
理论提出——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
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田园城市模式: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万人,超过这一规模就要建设另一个新城市。
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环行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田园城市实践: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第一座田园城市。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是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1933年)之中。
柯布西埃的两个方案“明天城市”和“光辉城市”,体现了城市集中发展的思想。
“明天城市”规划方案
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引发了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300万人口的城市的规划方案:
“光辉城市”规划方案
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这一方案是他思想集中体现: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地铁和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
规划实践——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
小结: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主要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体现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而柯布西埃则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关心建筑和工程,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两种思想界定了城市空间发展的两种指向: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
3、其他的理论探索
(1)线形城市由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于1882年提出。
①最主要原则: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运输经济,耗时最少。
②城市结构: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
③目的: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
④实践“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斯大林格勒等城市规划实践中得到运用;哥本哈根(1948年)指状式发展、巴黎(1971年)轴向延伸等都是线形城市模式的发展。
(2)戈涅的工业城市
法国建筑师戈涅20世纪初提出、1904年展出、1917年出版《工业城市》专著。(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
基本思路:注重各类设施本身的要求和与外界的相互关系,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的原则。
意义:对于解决当时城市中工业居住混杂而带来的种种弊病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特点:以重工业为主,具有内在的扩张力量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因此更具有独立性,这对于强调工业发展的国家和城市产生了重要影响。
(3)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原则:以确定的艺术方式形成城市建设
①通过城市空间各个构成要素的研究,在城市建设中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②在经济和艺术之间,城市规划不能走向任一极端: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则强调土地的最经济使用。
(4)格迪斯(生物学家)的学说
格迪斯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人类居住地与特定地点之间存在着一种已经存在的,由地方经济性质所决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场所、工作和人是结合为一体的。
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把对城市的研究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
①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这一思想经美国学者芒福德等人的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②提出城市规划的工作模式——调查—分析—规划。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熟悉)
《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基本上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从中我们可以追踪城市规划整体的发展脉络,建立起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基本框架。
1、《雅典宪章》(1933年)
背景: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的领域内达到发展的,甚至可以说,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雅典宪章》也是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运用了近代理性主义的观念。
理论思想: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以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的分区和布局,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以人为本的方向。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思想方法: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在印度新城市昌迪加尔的规划中,得到了具体实践)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和“最合适的关系”。城市看成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例题】《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
A.以人为本,功能分区
B.物质空间决定论
C.综合多功能
D.大众参与
答案:B
2、《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背景: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行修正。于1977年在秘鲁的利马召开了国际性学术会议,在马丘比丘山上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
(1)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2)摒弃了《雅典宪章》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思想基石,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其中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且这一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3)《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4)提出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这一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系统性;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
(5)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是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基本意义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6)《马丘比丘宪章》不仅承认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更进一步的推进其发胀,提出: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员、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治领导之间的系统的不断相互协作配合的基础上,并鼓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地参与设计和施工。
【例题】《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
A.整体性
B.系统性
C.过程性
D.动态性
答案:CD
3、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
《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四)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熟悉)
城市规划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仅凭感觉所建立起来的感性认识来展开工作是不适宜的,而要认识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科学的预测和预想城市的未来发展,就必须运用理论和理性思维,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也是城市规划理论形成的主要原因。
城市规划理论涉及内容可以归纳为三部分:
功能理论:从城市系统本身解释城市形态和结构,以实现城市的功能,这通常指城市规划工作中所应遵循的原理。
决策理论:系统分析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以确定城市的主导职能(性质),城市发展的可能规模和城市发展的方向。包括系统的分析方法论和科学的决策。
规范理论:阐明城市规划中价值目标以及和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例如城市规划应达到区域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公平公正之类的价值取向。
注意:这是从理论体系进行归类,实际中往往同时包括这三个方面,虽各有侧重点,但不是截然分开的。
【例题】城市规划理论涉及内容包括()。
A.功能理论
B.决策理论
C.计划理论
D.规范理论
答案:ABD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主要理论包括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等。
田园城市理论是在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在实际中分化为两种形式:
①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自给自足,形不成城市群;
②城市郊区:只能促进大城市的无序地向外蔓延。
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
①1924年提出建设卫星城的概念。
②定义: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③特点:强化了与中心城市的依赖关系,强调中心城市的疏解。
④问题: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造成子母城之间交通压力,难以真正疏解大城市。
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
①更强调相对独立性。
②基本上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
有机疏散理论(不是一个具体的或者技术性的指导方案,而是对城市的发展带有哲理性的思考)
①1942年沙里能《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理论。
②将城市分解成为一个既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各部分形成相对半独立的单元,并用绿化地带隔离开来,以高速交通相联系。简言之,将城市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做有机疏散。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基础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城市经济的最根本特征之一)
城市的集中发展——城市现象;大城市发展——世界城市。
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将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中强调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
世界城市的7个指标: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集中地、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其是港口与国际航空港)、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
城市聚集区——被一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它和城市的行政界限不尽相同。在高度城镇化地区往往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
大城市带——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指的是多核心的城市连绵区,人口的下限是2500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至少250人。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等。
【例题】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有()指标。
A.主要的金融中心
B.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
C.区域性机构的集中地
D.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
E.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
答案:ABDE
3、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
城市分散发展与集中发展只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方面,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这两个方面作用的综合,或者说是分散与集中相互对抗而形成的暂时平衡状态。
(1)每个城市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所能提供的商品、服务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
(2)不同规模的城市及其影响的区域组合起来就形成城市的等级体系。
(3)城镇之间交通、通信所组成网络的多少和方便程度,赋予了该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相对地位(引力模型,是其中最为简单、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城市体系——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1)格迪斯、芒福德等人从思想上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
(2)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1933年发表的中心地理论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系。
(3)贝利等人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对城市经济行为的分析和中心地理论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
城市体系内容包括三部分:职能、规模和空间结构。
4、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城市内部,各类土地使用配置有一定的模式和运行规律,一般可归纳为三个理论,均与城市的经济地租密切关联。
同心圆理论——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提出了影响城市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
(1)有些活动要求设施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区(如中心商务区要求非常方便的可达性,而工厂需要有大量的水源)
(2)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的相互接近(如工厂与工人住宅区)
(3)有些活动对其他活动会产生对抗或有消极影响,就会要求这些活动有所分离(如高级住宅区与浓烟滚滚的钢铁场不会相互毗临)
(4)有些活动因负担不起理想场所的费用,而不得不布置在不很合适的地方(如仓库被布置在冷清的城市边缘地区)
【例题】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与代表人物是()。
A.恩温卫星城理论
B.伯吉斯同心圆理论
C.哈里斯、乌尔曼多核心理论
D.霍伊特扇形理论
答案:BCD2011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第二章: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势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势:了解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条件;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势
大纲要求
1、了解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条件
2、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
3、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
(一)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了解)
跨入21世纪,城市未来发展面临的全球性经济议题得到普遍关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当代城市规划必须适应形式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开拓、创新。
【例题】21世纪城市所面临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
A.可持续发展
B.知识经济
C.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
D.互联网
答案:ABC
1、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具有环境的可持续性,即最少的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和环境影响绝对不可危及生态体系的承载极限。
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社群能够享受平等的发展机会。另外,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必须得到管理体系、法制体系、科技体系、教育体系和决策体系等五大体系的支撑。
2、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全球21世纪议程》:变革现行发展政策,改变贫穷国家和社区的生活水平;变革现行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达到最少限度的耗费自然资源以及最低限度的产生废弃物;提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在管理、科技、教育和公众参与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可持续发展开始成为人类共同纲领。
3、1994年中国政府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其中,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考试网
发展目标:通过政府部门和立法机构制定并实施促进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发展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动员所有的社区团体和民众积极参与,建设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住区。
人类住区的发展任务:向所有居民提供住房,改善住区环境和管理,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提供可持续的能源和运输系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业以及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以推动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三提供良促进一改一推)
(二)知识经济与城市的科技创新环境(了解)
知识经济直接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6年度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提出。
1、知识经济四个主要特点
科技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的发展资源,被称为无形资产;
信息技术:使知识能够转化为数码信息而以极其有限的成本广为传播;
服务产业: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
人力因素:空前重要,人的智力取代人的体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资源,因而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所在。
【例题】下列属于知识经济特点的是()。
A.科技创新
B.信息技术
C.资金流动
D.人力素质
答案:ABD
2、高科技园区四种类型
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区:与所在地区的科技创新环境紧密相关,以大学所提供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基础;
科学研究中心:与制造业无直接地域联系,往往是政府计划的项目;
技术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企业投资;
建设完整的科技城市: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一项计划。
当今世界的科技创新的主要来源仍是发达国家的国际性大都市,如伦敦、巴黎、东京等
总之,知识经济将催生各种高科技园区,它将是未来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大的中心城市仍然是科技创新的最重要基地。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都市地区(如北京和上海),发展较为成功,因为科技创新的环境比较成熟。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都是以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为主,主要是制造装配基地,而研究开发层面仍然留在发达国家。尽管如此,这些高新产业园对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城市或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了解)
1、经济全球化
定义:指各国之间在经济上越来越相互依存,各种发展资源(如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规模越来越扩大。
基本特征:
(1)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管理与控制——研究与开发——生产与装配三个基本层面的空间配置已经不再受到国界的局限。
(2)各国的经济体系越来越开放,国际贸易额占各国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关税壁垒正在彻底瓦解之中。
(3)各种发展资源(如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规模不断扩大。
(4)信息、通讯和交通的技术革命使资源跨国流动的成本日益降低,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城镇体系结构性变化(从以经济活动的部类为特征的水平结构到以经济活动的层面为特征的垂直结构)
(1)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的管理与控制、研究与开发和制造与装配三个层面往往集中在同一城镇,城镇间依赖程度相对较小,因而城镇之间的经济活动差异在于部类不同而不是层面不同——城镇体系水平结构。
(2)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三个层面的聚集向不同城镇分化,经济空间结构重组表现为制造与装配层面的空间扩散和管理与控制层面的空间集聚,城市间依赖程度较大——城镇体系垂直结构。典型例子——春兰集团
这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导致城镇体系的两极分化。在城镇体系的顶部,是少数城市对于全球或区域经济起着管理与控制作用,末端是作为制造与装配基地的一大批城镇。
经济中心城市的特点:①作为跨国公司(全球性或区域性)总部的集中地,因而是全球或区域经济的管理与控制中心;②金融中心;③高度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如房地产、法律、财务、信息、广告和技术咨询等),以满足跨国公司的服务要求;④知识创新的基地和市场;⑤信息通讯和交通设施的枢纽。
典型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四)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变化(了解)
1、知识传播的信息化大大缩短了从知识产生到知识应用的周期,促进了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2、信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如亲近大自然、家庭内工作、中心区娱乐、消费、社交等。
(五)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熟悉)
1、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规划实践——都市村庄
美国规划师对于战后的郊区化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住区发展模式,称为都市村庄,具有以下特点:
(1)形态紧凑;
(2)密度适当;
(3)混合用地;
(4)公共交通为主导;
(5)街道面向步行者;
(6)调试性较强的建筑。
2、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实践——产业园区
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同时包括了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园区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加工区。
我国当今一项重要的城市规划实践是开发区。
【例题】当代城市规划重要实践在哪些方面()。
A.都市村庄
B.生态住区
C.大学城
D.产业园区
答案:AD2011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地位城市规划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掌握城市规划的作用;掌握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城市规划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大纲要求:
1、掌握城市规划的作用
2、掌握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一)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掌握)
1、城市的功能和作用
城市是国家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
2、城市规划的作用及基本任务
作用:
①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
②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
③重要的政府职能;
④城市规划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战略性、政策性和实施管理手段,在以下几方面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优化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城市布局,协调各项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有效提供公共服务,整合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维护城市整体和公共利益。
基本任务: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城市规划的地位
1978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是城市各项建设工程设计和管理的依据;
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做好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1996年,《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城市建设和发展,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关系重大,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合理发展,建设和管理城市的重要依据和手段;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1999年,温家宝讲话——城乡规划和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广泛领域。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管理城市和乡村建设的重要依据;
2000年,《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新时期规划工作的重要地位:城乡规划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的重要工作。
(二)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掌握)
1.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1)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2)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4)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机制,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
(5)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
2、我国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主要任务
发展条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地区发展不平衡。
发展目标:引导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积极而逐步地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保证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我国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正确处理人口、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主要任务:
(1)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
实际工作中涉及的问题——城市与区域的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城市经济结构和用地结构调整、城市交通组织、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旧城城保护与改造、城市特色延续与创造、城市社区建设、小城镇发展、高新技术发展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城市规划法制建设、城市规划实施机制与体制改革等。
(2)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提高规划质量和水平
①重视区域发展问题,处理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导一定区域经济、社会和空间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是重要政府职能。
②城市总体规划是解决城市发展方向、战略和城市布局结构等重大问题,同时配合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做好各类工程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特别是对城市防灾规划要引起高度重视。
③加强和改进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详细规划是对城市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进行控制的直接依据,关系重大。当前要根据城市建设的实际需要继续深化、细化总体规划,特别是抓好重点开发地区、重点保护地区和重要地段的详细规划。详细规划要严格依据总体规划和有关规范进行,要认真研究规划的实施机制,提高详细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强化土地开发利用控制指标体系的法律效力,为依法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④严格规范城市规划的审批制度,依法做好审批工作,严把规划质量关。规划审查是规划审批重要的前期工作。
(3)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是推进城市规划工作法制化的前提和基础。(目的)
立法工作遵循原则:
①按照《立法法》规定的指导思想、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基本程序进行。
②要强化质量意识,不能简单的追求数量,要研究解决规划立法中带有普遍性、共同性、规律性的问题。
③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长远与当前的关系。
④避免把不符合改革方向、不符合群众利益的管理方式法制化,避免部门利益法制化。
⑤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
目标:适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到2010年建立起符合城市规划工作需要的基本法与单项法相配套、行政法规与技术法规相配套、国家立法与地方法规相配套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①抓紧修改《城市规划法》,强化城市规划的法律效率,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的力度,建立各级人大对政府、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以及广大群众对规划执行的监督机制。
②制定和完善有关地方法规。解决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问题,关键是规范详细规划的审批和修改程序,并形成制度。
③抓好技术法规、规范的制定工作
(4)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
依法行政,严格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是当前城市规划工作重要任务,它作为重要的政府职能,切实推行依法行政,实现规划管理工作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党和人民提出的新的要求。
城市规划依法行政,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严格执法,处理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违法行为;二是从严治政,规范行政行为。城市规划行政工作必须完成从人治到法治、从权治到治权的转变,治国者先受制于法。
推进城市规划依法行政必须:
①转变不适应依法行政要求的传统观念、工作习惯和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规划管理,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②各级规划部门首先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自觉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③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城市规划法》是我国关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基本法律,任何单位、任何部门、任何个人在城市规划区内适用土地进行各项建设活动,都必须严格遵循《城市规划法》
④完善监督制约体制,加强舆论监督——当前还不完善,解决方案:一是各级政府及规划部门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的监督,城市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大汇报规划实施情况;二是加强层级监督,建设部要重点加强对国务院审批的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各省、自治区政府及其规划部门应加强对其审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要加大监督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三要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比如公示制度及听证制度(《行政处罚法》明确要求)。
(5)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
①不断充实健全各级(城市)规划管理机构,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使他们能够真正履行作为城市规划执法主体的职能。
②深化规划设计单位的体制改革,完善资质管理、市场管理、人才激励机制,使之既能体现政府职能,又适应市场经济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2011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第三章:城市规划体系城市规划体系:掌握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基本概念;掌握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基本概念;掌握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基本概念。城市规划体系
大纲要求:
1、掌握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基本概念
2、掌握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基本概念
3、掌握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基本概念
城市规划体系包括:规划法规、规划行政和规划编制三个方面,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规划编制提供法定依据。
【例题】目前阶段,我国实行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
A.法规体系
B.编制体系
C.行政体系
D.总体规划体系
答案:ABC
(一)城市规划法律体系(掌握)
概念: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技术法规,组成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法规体系有纵向体系和横向体系,纵向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横向分为基本法和配套法两个方面。
1、法律法规:国家城市规划行政法规体系:包括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行政法规;地方城市规划法规体系: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实施条例或办法为基础,还有与之配套的行政法规组成。有立法权的城市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划法规。
地方法规必须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相互衔接、协调
2、行政法规:国家和地方所制定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为基础的关于城市规划的一系列行政法规。
3、技术法规:国家或地方制定的专业性的标准和规范,分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目的是保障专业技术工作科学、规范,符合质量要求。
(二)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掌握)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规定,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由以下三个层次组成:
1、城镇体系规划
包括全国、省(自治区)以及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时统一安排。
2、城市总体规划
分三个步骤的工作:
(1)编制总体规划首先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总体规划纲要,经批准后,作为指导总体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2)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大城市可以编制分区规划,对总体规划内容进行必要的深化。
(3)城市总体规划依法审批后,可以对总体规划涉及的各项专业规划进一步深化,单独制定专项规划。
3、详细规划
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在不同层次的城市规划中,都应当贯彻城市设计的理念和原则。
城市规划由各级具有相应资格的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负责编制。
(三)城市规划行政体系(掌握)
1、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形制:城市规划行政体系可以分为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两种基本形制。但大多数国家都在这两者之间寻求适合自己国情的规划行政体制。
2、我国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组成:我国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由不同层次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成:国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3、我国城市规划行政各部门的职责及相互关系:各级城市规划的主管部门分别对各自行政辖区的城市规划工作依法进行管理。各级城市规划的主管部门对同级政府负责,上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2011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第三章:城市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计划的关系。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计划的关系
大纲要求
1、熟悉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2、熟悉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
3、了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4、了解国民经济的基本指标、分项指标的主要内涵及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5、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及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6、熟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概念、用地划分标准及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7、熟悉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及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一)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熟悉)
1、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1)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区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作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一定地区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和个分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合理,各项工程建设能够有序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行。简言之,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2)区域规划特征:是一项具有高度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工作。
(3)区域规划的任务:就是促使生产力合理布局,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发展,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①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确定规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
②搞好区域工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
③拟定区域人口和城镇居民点体系的发展规划;
④统一规划区域性公用基础设施;
⑤重视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⑥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以求达到最优的社会经济发展。
(4)区域规划的类型
①按建设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划分为:城市地区的区域规划、工矿地区的区域规划、农业地区的区域规划、风景旅游及休疗养地区的区域规划、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的区域规划。
②按各级行政管理的区域划分为:省域规划、市域规划、县域规划。
2、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异同点
相同点:两者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
不同点:地域范围的大小和规划内容的重点与深度不同。一般城市的地域范围比城市所在的区域范围相对要小。
3、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
(1)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关系密切:两者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只是在地域范围的大小和规划内容的重点与深度不同。
(2)区域规划市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与区域市“点”与“面”的关系,一个城市总是和它对应的一定区域范围相联系。不同的是,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必然有其相应地域中心。从普遍意义上说,区域的经济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会促进地区的发展。
(3)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配合、协同进行:
区域规划把建设项目落实到具体地点,制定出产业布局规划方案;分析和预测区域内城镇人口增长趋势,规划城镇人口分布,并根据区内各城镇的不同条件,大致确定各城镇的性质、规模、用地发展方向和城镇之间的合理分工与联系。
城市规划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区域规划的规定和预测等工作。如对新建项目的选址和扩建项目的用地安排,就有待城市规划进一步落实;城市规划中的交通、动力、供排水等基础设施骨干工程的布局应与区域规划的布局骨架相互衔接协调;有时在城市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也可能需要对区域规划做某些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二)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了解)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则一般包括:城市的基本状况、地位、优势、潜力和制约因素的分析,确立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对策和措施等。
1、国民经济的基本指标
(1)经济发展指标
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每万元GDP综合能耗;国民收入;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额;三次产值构成比例。社会发展指标
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中小学普及率;每万人医生数,床位数。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定的战略目标:经济发展方面、科技进步与效益方面、人民生活质量方面、社会发展方面。
3、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城市规划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做确定的有关内容,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内容等。城市规划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年度计划及中期计划依据。两者关系密切的是关于生产力布局、人口、城乡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部门的发展计划。
4、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区别
(1)城市规划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计划的落实作空间上的战旅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点是放在该地区及城市发展的方略和全局部署上,对生产力布局和居民生活安排只做出轮廓性的考虑,而城市规划则将这些考虑落实到城市的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中。
(2)城市规划不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简单落实,因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期限一般为5年、10年,而城市规划要根据城市发展的长期性和连续性特点,作更长远的考虑(20年或更长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尚无法涉及但却会影响到城市长期发展的有关内容,城市规划应做出更长远的预测。
(三)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熟悉)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概念:是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关系建设对土地的需要,对一定时期内一定行政区域范围的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所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是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的总体战略部署。
2、土地利用也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1)共同目标:为了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果树病虫害防治与经营承包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家居窗帘定制与买卖一体化服务合同2篇
- 2024石子行业市场调研与供需对接合作协议3篇
- 2025年度融资租赁合同:飞机租赁服务2篇
- 证券投资学习题及答案
- 二零二五年度生态环保园区土方工程及固废处理合同3篇
- 2025年度航空航天装备关键部件委托加工合同书范本18篇
-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复习题及答案
- 专业融资中介协议细化版样例版
- 2024茶园土地租赁合同书
- YDT 4525-2023通信局(站)液冷系统总体技术要求
- 基因检测销售基础知识培训手册
- 创新人才认证(解决方案)考试题库(附答案)
- 3年级数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2000题
- 20以内最大最小能填几专项练习126+129题
- 起重机的维护保养要求与月度、年度检查记录表
- 2024初中数学竞赛9年级竞赛辅导讲义专题13 旋转变换含答案
- 消防设施维护保养记录表
- 某市中心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改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项目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垃圾分类巡检督导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