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⑤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历程①从空想到科学: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②由理论到实践:马克思主义到巴黎公社再到十月革命;③由一国实践到世界多国实践:苏联到二战后社义阵营的形成④重大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⑤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当代经验与教训专题七末代沙皇全家照列宁与俄国十月革命沙皇俄国苏维埃俄国(苏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俄罗斯的历史演变两个政权并存俄国兴起于9世纪下半期。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国号简称“沙俄”。1861年改革标志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两个政权并存。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简称“苏俄”。沙俄:从1547年到1917年;苏俄:从1917年到1922年;苏联:从1922年建立到1991年解体。末代沙皇全家照列宁与俄国十月革命沙皇俄国苏维埃俄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苏联成立—1922.12.30苏联解体-1991.12.21历史上的领导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戈尔巴苏联成立—1922.12.30191719211925195319641985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社会主义改革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91719211925195319641985战时共产主义19171918192119251929193319361939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191719181921192519291933193619
凡—华体系建立----调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相对缓和(3)国际关系(2)政治从战后初期动荡,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1)经济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发展2.资本主义(2)政治与经济
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1)总特征十月革命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1.社会主义
1919—1929年的世界:从战争走向和平3.民族解放运动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中国:五四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凡—华体系建立----调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相对缓和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不断对外侵略扩张。
英法美西方大国采取的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3)国际关系(2)政治20世纪30年代初经济危机加剧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造成世界局势紧张与动荡。帝国主义政治发展不平衡,表现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与法西斯主义斗争。(1)经济30年代发生大危机,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干预经济开始。2.资本主义(1)政治与经济
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问题。形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1.社会主义1929—1939年的世界:从危机走向战争3.民族解放运动20世纪30年代亚非欧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为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局部反法西斯斗争未联合起来,不能遏制战争的爆发.(2)外交政策从反法西斯主义走向中立自保,加速战争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不断对外侵略扩张。
英法美西方大国采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时期)
——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斯大林以后)——50~80年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知识结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内容农业工业贸易分配特点影响积极消极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点拨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背景内容农业工业贸易分配特点影响积极消极1.国外: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2.国内: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经济极端困难。余粮收集制(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取消自由贸易(否决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制(平均主义)保证了军事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在执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了广大农民的反对,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否决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点拨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点拨2新经济政策政策新经济政策(1921-1928)背景内容农业工业贸易分配特点影响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根本原因);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工人、农民、士兵不满。固定粮食税(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政府对国企实行经济核算,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实行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工资制(按劳取酬)在公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实质)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是列宁从国情出发,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发展。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点拨2新经济政策政策新经济政策(1921-1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结合史实,思考:三次“改革调整”分别是什么?实质是什么?有哪些相似之处?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点拨3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异同点政策新经政策济罗斯福新政改革开放不同点背景内容目的手段特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不断加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左倾错误给经济建设造成重大破坏,计划经济体制阻碍经济发展农业补贴缩减生产;部分地控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整顿金融,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对国民收入再分配。农业实行固定粮食税;部分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自由贸易和按劳分配。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缓解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探索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通过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恢复发展经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在保证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在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缓解经济、社会危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点拨3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异同点拨3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异同点政策新经政策济罗斯福新政改革开放相同点背景目的内容手段结果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都采用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可以借鉴的共同经验:
(1)不同经济体制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2)调整经济体制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3)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4)调整经济体制要勇于创新。点拨3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异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直接进入失败逐渐过渡探索成功国内战争内忧外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巩固政权但激化了矛盾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固定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实行自由贸易按劳取酬工资制恢复了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直接进入失败逐渐过渡探索成功国内战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斯大林时代:是否会继续坚持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道路还是走斯大林自己的道路?斯大林模式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
第二节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斯大林斯大林斯大林模式含义标志特点形成过程作用经验教训考点一“斯大林模式”(1924---1953)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高度划一。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斯大林模式的确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积极消极A.适应苏联建国初期经济落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生产力水平;B.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并成为世界工业强国;C.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A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长期指令性计划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制约经济的持续发展;C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D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不利于思想文化繁荣;E高度集中的体制成为后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A.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客观经济规律;B.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均衡发展;C.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利益,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含义标志特点形成过程经验教训考点一“斯大林模式”(点拨1斯大林的工业化
开始背景目的方针政策主要成就成就原因局限性历史教训1925.12,联共(布)十四大提出;1926年开始。落后的农业国;资本主义的包围和威胁。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①工业体系;②国民经济结构;③世界工业强国。①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方针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具体措施:相继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②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专家;③全国人民饱满的爱国热情。①经济结构不合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②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①农、轻、重比例兼顾,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②工业化建设必须兼顾农民的利益,保证国家的长远发展。为了加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点拨1斯大林的工业化开始背景目的方针政策主要材料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间,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斯大林选集》思考:苏联工业化道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优化P119材料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模式斯大林模式英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工业化道路农业制度经济体制政治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优先发展重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
全盘集体化资本主义农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启示: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依据国情和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并相互借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也可相互借鉴。)模式斯大林模式英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工业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考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背景内容评价经济政治积极消极农业工业考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背景经济政治积极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俄罗斯,从新西兰搞肉!一无所有……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说明苏联的经济形势特别是农业问题已经非常严峻,粮食、食品供应严重不足,改革迫在眉睫!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我们的人民还考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背景内容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农业状况堪忧;工业领域问题暴露越来越多;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斯大林逝世。经济政治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以此刺激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还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积极消极农业工业考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背景斯大林模式的
他在处理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时,缺乏理性思维和深谋远虑,往往从主观愿望和一时热情出发,甚至指望用冒险激进的办法来达到目的。
——《第7集苏共的领导集团》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ичХрущёв(1894—1971)
他在处理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时,缺乏理性思维和考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背景内容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农业状况堪忧;工业领域问题暴露越来越多;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斯大林逝世。经济政治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以此刺激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还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得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进行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积极消极农业工业考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背景斯大林模式的莫斯科红场斯大林的巨幅雕像被推倒莫斯科红场斯大林的巨幅雕像被推倒
“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苏联重新陷入了个人崇拜的泥淖“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俄国史》
有人评论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在旧时代的泥淖中而不能自拔。”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考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背景内容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农业状况堪忧;工业领域问题暴露越来越多;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斯大林逝世。经济政治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以此刺激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还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得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进行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积极消极取得了一定成效:农业有所好转,工业扩大了地方权力;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没有结合国情;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以上也是改革失败的原因)苏联重新陷入个人崇拜的泥淖;农业工业考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
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原因: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表现: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考点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背景内容评价赫鲁晓夫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各种矛盾日益突出。改革的重点: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积极消极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由于过分追求稳定,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改革使苏联陷入困境。考点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背景内容赫鲁晓阅读课本143页表格,思考:1.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经济发展趋势?2.改革前期经济增长的原因?3.70年代后经济下降的原因?改革前期(70年前)经济增长;改革后期(70年代后)经济呈下降趋势。根据本国国情调整经济政策(“新经济体制”)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思想趋于保守;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阅读课本143页表格,思考:2.改革前期经济增长的原因?3.
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改革有何不同?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改革有何不同?失败的根本原考点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背景内容影响苏联经济发展呈现衰败趋势经济政治“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的作用,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更新联盟”的构想。改革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政局不稳、经济滑坡,使整个社会处于失控状态;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苏联解体。考点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背景苏联经济发点拨1苏联解体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时间:1991.12.21原因:影响:美苏两极对峙局面结束,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点拨1苏联解体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时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经济改革很不成功,引起人民不满改革使社会动荡,民族矛盾激化改革放弃了党的领导,打破了旧的政治体制,新体制没有发挥作用政治改革的思想错误严重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经济改革很不成功,引起人民不满改革使比较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异侧重点结果失败原因同目的:内容:结果: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农业工业取得一定的成效,最后失败失败前期:经济领域后期:政治领域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虽然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比较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异侧重点结果失败同目的:苏思考:(1)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政策有哪些相似性?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施五年计划③改革农村生产关系(2)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不同结果: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4)你从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当中获得了那些启示?①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②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③任何经济制度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都应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革适应。(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开始改革: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思考: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施五年计划③改革农村生产关系(2演讲完毕,谢谢观看!演讲完毕,谢谢观看!⑤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历程①从空想到科学: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②由理论到实践:马克思主义到巴黎公社再到十月革命;③由一国实践到世界多国实践:苏联到二战后社义阵营的形成④重大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⑤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当代经验与教训专题七末代沙皇全家照列宁与俄国十月革命沙皇俄国苏维埃俄国(苏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俄罗斯的历史演变两个政权并存俄国兴起于9世纪下半期。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国号简称“沙俄”。1861年改革标志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两个政权并存。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简称“苏俄”。沙俄:从1547年到1917年;苏俄:从1917年到1922年;苏联:从1922年建立到1991年解体。末代沙皇全家照列宁与俄国十月革命沙皇俄国苏维埃俄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苏联成立—1922.12.30苏联解体-1991.12.21历史上的领导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戈尔巴苏联成立—1922.12.30191719211925195319641985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社会主义改革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91719211925195319641985战时共产主义19171918192119251929193319361939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191719181921192519291933193619
凡—华体系建立----调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相对缓和(3)国际关系(2)政治从战后初期动荡,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1)经济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发展2.资本主义(2)政治与经济
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1)总特征十月革命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1.社会主义
1919—1929年的世界:从战争走向和平3.民族解放运动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中国:五四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凡—华体系建立----调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相对缓和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不断对外侵略扩张。
英法美西方大国采取的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3)国际关系(2)政治20世纪30年代初经济危机加剧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造成世界局势紧张与动荡。帝国主义政治发展不平衡,表现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与法西斯主义斗争。(1)经济30年代发生大危机,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干预经济开始。2.资本主义(1)政治与经济
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问题。形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1.社会主义1929—1939年的世界:从危机走向战争3.民族解放运动20世纪30年代亚非欧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为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局部反法西斯斗争未联合起来,不能遏制战争的爆发.(2)外交政策从反法西斯主义走向中立自保,加速战争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不断对外侵略扩张。
英法美西方大国采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时期)
——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斯大林以后)——50~80年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知识结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内容农业工业贸易分配特点影响积极消极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点拨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背景内容农业工业贸易分配特点影响积极消极1.国外: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2.国内: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经济极端困难。余粮收集制(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取消自由贸易(否决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制(平均主义)保证了军事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在执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了广大农民的反对,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否决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点拨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点拨2新经济政策政策新经济政策(1921-1928)背景内容农业工业贸易分配特点影响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根本原因);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工人、农民、士兵不满。固定粮食税(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政府对国企实行经济核算,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实行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工资制(按劳取酬)在公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实质)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是列宁从国情出发,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发展。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点拨2新经济政策政策新经济政策(1921-1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结合史实,思考:三次“改革调整”分别是什么?实质是什么?有哪些相似之处?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点拨3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异同点政策新经政策济罗斯福新政改革开放不同点背景内容目的手段特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不断加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左倾错误给经济建设造成重大破坏,计划经济体制阻碍经济发展农业补贴缩减生产;部分地控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整顿金融,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对国民收入再分配。农业实行固定粮食税;部分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自由贸易和按劳分配。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缓解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探索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通过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恢复发展经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在保证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在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缓解经济、社会危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点拨3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异同点拨3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异同点政策新经政策济罗斯福新政改革开放相同点背景目的内容手段结果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都采用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可以借鉴的共同经验:
(1)不同经济体制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2)调整经济体制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3)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4)调整经济体制要勇于创新。点拨3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异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直接进入失败逐渐过渡探索成功国内战争内忧外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巩固政权但激化了矛盾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固定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实行自由贸易按劳取酬工资制恢复了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直接进入失败逐渐过渡探索成功国内战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斯大林时代:是否会继续坚持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道路还是走斯大林自己的道路?斯大林模式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
第二节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斯大林斯大林斯大林模式含义标志特点形成过程作用经验教训考点一“斯大林模式”(1924---1953)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高度划一。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斯大林模式的确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积极消极A.适应苏联建国初期经济落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生产力水平;B.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并成为世界工业强国;C.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A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长期指令性计划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制约经济的持续发展;C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D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不利于思想文化繁荣;E高度集中的体制成为后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A.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客观经济规律;B.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均衡发展;C.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利益,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含义标志特点形成过程经验教训考点一“斯大林模式”(点拨1斯大林的工业化
开始背景目的方针政策主要成就成就原因局限性历史教训1925.12,联共(布)十四大提出;1926年开始。落后的农业国;资本主义的包围和威胁。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①工业体系;②国民经济结构;③世界工业强国。①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方针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具体措施:相继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②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专家;③全国人民饱满的爱国热情。①经济结构不合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②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①农、轻、重比例兼顾,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②工业化建设必须兼顾农民的利益,保证国家的长远发展。为了加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点拨1斯大林的工业化开始背景目的方针政策主要材料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间,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斯大林选集》思考:苏联工业化道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优化P119材料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模式斯大林模式英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工业化道路农业制度经济体制政治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优先发展重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
全盘集体化资本主义农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启示: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依据国情和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并相互借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也可相互借鉴。)模式斯大林模式英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工业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考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背景内容评价经济政治积极消极农业工业考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背景经济政治积极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俄罗斯,从新西兰搞肉!一无所有……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说明苏联的经济形势特别是农业问题已经非常严峻,粮食、食品供应严重不足,改革迫在眉睫!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我们的人民还考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背景内容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农业状况堪忧;工业领域问题暴露越来越多;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斯大林逝世。经济政治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以此刺激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还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积极消极农业工业考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背景斯大林模式的
他在处理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时,缺乏理性思维和深谋远虑,往往从主观愿望和一时热情出发,甚至指望用冒险激进的办法来达到目的。
——《第7集苏共的领导集团》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ичХрущёв(1894—1971)
他在处理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时,缺乏理性思维和考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背景内容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农业状况堪忧;工业领域问题暴露越来越多;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斯大林逝世。经济政治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以此刺激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还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得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进行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积极消极农业工业考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背景斯大林模式的莫斯科红场斯大林的巨幅雕像被推倒莫斯科红场斯大林的巨幅雕像被推倒
“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苏联重新陷入了个人崇拜的泥淖“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俄国史》
有人评论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在旧时代的泥淖中而不能自拔。”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考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背景内容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农业状况堪忧;工业领域问题暴露越来越多;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斯大林逝世。经济政治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以此刺激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还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得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进行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积极消极取得了一定成效:农业有所好转,工业扩大了地方权力;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没有结合国情;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以上也是改革失败的原因)苏联重新陷入个人崇拜的泥淖;农业工业考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边坡工程地质灾害预警合同3篇
- 2024试用合同制教育机构教师岗位劳动合同3篇
- 2025年度养老社区场地共用与养老服务合作协议3篇
- 中小学教育机构2024年度教师聘用协议版B版
- 2024证券公司短信咨询服务协议书
- 2024美容院股权转让与全权品牌授权管理合同示范3篇
- 2024私房旧房交易资金监管合同3篇
- 个人房屋出租协议2024适用文本版A版
- 专柜租赁与转让协议规范文本版B版
- 二零二五年度药店药品连锁加盟店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品牌形象及产品销售权转让合同
- 增强现实技术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 TD/T 1060-2021 自然资源分等定级通则(正式版)
-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解读
- 仓库智能化建设方案
- 海外市场开拓计划
- 202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
- 供应链组织架构与职能设置
- 幼儿数学益智图形连线题100题(含完整答案)
- 七上-动点、动角问题12道好题-解析
- 2024年九省联考新高考 数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 红色历史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