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841篇_第1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841篇_第2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841篇_第3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841篇_第4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841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国家法考《刑法》职业资格考前练习一、单选题.关于罪数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为杀人而盗窃枪支,实施完杀人行为后被抓获,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与盗窃枪支罪,属于牵连犯B、甲将盗窃的仿真品(价值数额较大)冒充文物出卖给他人,骗取财物的,成立盗窃罪与诈骗罪,属于想象竞合犯C、甲教唆乙盗窃,随后甲又与乙共同实施盗窃行为,甲成立盗窃罪与盗窃罪的教唆犯,应当并罚D、甲窃取属于国家秘密的国有档案,成立窃取国有档案罪与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的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罚>>>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8章>第2节>想象竞合犯【答案】:D【解析】:A选项错误,甲先实施盗窃枪支的行为,后实施杀人行为,是两个犯罪行为,且两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极高的并发性,不属于牵连犯,应当数罪并罚。B选项错误,甲先实施了盗窃的行为,后又实施诈骗行为,属于两个行为,触犯两个罪名,应当数罪并罚。C选项错误,在案件中有一个盗窃的违法事实,甲既有教唆行为,又有正犯行为,应当按主行为认定犯罪,甲成立盗窃罪的正犯。D选项正确,甲只有一个窃取行为,但既窃取了国有档案又非法获取国家秘密,一行为触犯两罪,任何一个罪名不足以全面评价案件事实,应认定为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罚。.关于犯罪形态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8年仿真模拟题)A、张三在地下工厂制造假保健品,价值达到三十万元,尚未出售即被公安机关抓获,张三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既遂B、李四以营利为目的,生产淫秽物品,后担心违法,将其全部销毁,因为李四以营利为目的,但主动销毁,所以构成犯罪中止C、赵、钱、孙、李四人共谋越狱,某日发生地震,赵某趁机放火制造混乱,成功逃出,其余人被抓回,剩余三人构成脱逃罪既遂D、甲为了谋杀仇人乙,破坏乙汽车的刹车系统,经查乙外出九天后才回家,甲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未遂>>>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5章>第3节>犯罪未遂的类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犯罪形态。A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数额犯,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的,才成立犯罪既遂。如果伪劣产品还没有销售,货值金额达到15万以上,构成本罪的未遂。故A项错误。B项,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是选择性罪名,侵犯的法益是社会的公序良俗以及国家对文化市场的管理秩序。侵犯上述法益造成的社会危害性主要表现为淫秽物品在社会中传播、扩散,无端挑起人们的性欲,损害普通人正常的性行为。李四已经完成了制作淫秽物品的行为,对公序良俗和文化管理秩序有一定的侵害,构成制作淫秽物品牟利罪的既遂,即使3.关于共同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0年卷二6题,单选)A、甲、乙应当预见但没有预见山下有人,共同推下山上一块石头砸死丙。只有认定甲、乙成立共同过失犯罪,才能对甲、乙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B、甲明知乙犯故意杀人罪而为乙提供隐藏处和财物。甲、乙构成共同犯罪C、交警甲故意为乙实施保险诈骗提供虚假鉴定结论。甲、乙构成共同犯罪D、公安人员甲向犯罪分子乙通风报信助其逃避处罚。甲、乙成立共同犯罪>>>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6章>第2节>必须有共同行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共同犯罪。A项,甲、乙应当预见但没有预见山下有人,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二人共同推下山上一块石头过失砸死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此处由于甲、乙二人都有实行行为,对结果都有因果力,不必借助“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共同犯罪处理原则就可以认定二人的刑事责任。即使中国刑法不承认共同过失犯罪,对甲、乙也可以分别按照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故A项错误。B项,对于故意杀人罪这样的即成犯,成立共同犯罪需要在犯罪既遂前有犯意联络。甲明知乙犯故意杀人罪而为乙提供隐藏处和财物,显然是在乙杀人之后参与,所以不能成立故意4.下列哪一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危害性的轻重与程度?()A、行为侵犯的客体B、行为的方式、手段与后果C、行为人的犯罪动机、目的D、行为人的年龄、精神状态>>>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2章>第1节>社会危害性【答案】:D【解析】:按照通说,社会危害性的轻重与程度取决于行为侵犯的客体、行为的方式、手段与后果和行为人的犯罪动机、目的,行为人的年龄、精神状态不影响社会危害性的轻重与程度。D项正确。.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下列哪一判断是正确的?(2010年卷二3题,单选)A、甲开枪射击乙,乙迅速躲闪,子弹击中乙身后的丙。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B、甲追赶小偷乙,乙慌忙中撞上疾驶汽车身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C、甲、乙没有意思联络,碰巧同时向丙开枪,且均打中了丙的心脏。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D、甲以杀人故意向乙的食物中投放了足以致死的毒药,但在该毒药起作用前,丙开枪杀死了乙。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3节>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因果关系的判断。A项,甲的开枪行为直接导致丙中弹身亡,根据条件说,“没有前行为,就没有后结果时,前行为就是后结果的原因”,甲的开枪行为当然是丙死亡的原因。故A项错误。B项,只有制造了不被允许的危险,才可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甲追赶小偷乙的行为,是得到法律和社会允许的正当防卫,乙慌忙中撞上疾驶汽车身亡的结果,不可以归责于甲的行为。因此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故B项错误。C项,二重的因果关系是指两个以上的行为分别都能导致结果的发生,但在行为人没有意思联络的情况下,竞合在.某市公安局接到有关该市一家制药公司制售劣药的举报。公安局派人侦查核实后,公安局长王某找来该制药公司经理李某谈话,要求该制药公司今后不准再生产劣药,并将仓库中尚未销售的劣药全部销毁:同时告诉李经理,如给公安局捐献400万元的办公经费,可以将此案撤案。5天后,该制药公司向市公安局账号上打款400万元,公安局长指示相关人员将制药公司制售劣药一案撤案。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市公安局长王某构成了受贿罪B、市公安局长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只是违纪行为C、市公安局构成了单位受贿罪D、只应将公安局长定罪判刑,不应该追究市公安局的整体责任>>>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7章>第2节>单位犯罪的主体要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单位受贿罪的认定问题。市公安局长以单位的名义收受制药公司的财物归公安局所有,并以公安局的职权为制药公司牟取利益,公安局构成了单位犯罪。.15周岁的甲意图盗窃,17周岁的乙对此知情,仍应甲的要求为其配置万能钥匙。甲用乙配置的钥匙,盗窃他人财物3万元。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如认为责任年龄、责任能力不是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则甲、乙成立共犯B、如认为甲、乙成立共犯,则乙成立盗窃罪的从犯C、不管甲、乙是否成立共犯,都不能认为乙成立盗窃罪的间接正犯D、由于甲不负刑事责任,对乙应按盗窃罪的片面共犯论处>>>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6章>第2节>必须有共同故意【答案】:D【解析】:成立盗窃罪,要求行为主体年满16周岁。甲实施盗窃时只有15周岁,无责任能力。如认为责任年龄、责任能力不是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则甲实施盗窃,乙对此提供帮助,二人相互协作完成犯罪,故应认定甲、乙成立共同犯罪。据此,A选项表述正确。在甲、乙成立共同犯罪的前提下,由于乙的帮助行为在共同犯罪中仅起次要作用,因此,乙成立盗窃罪的从犯。B选项表述正确。如果甲、乙成立共同犯罪,则乙的行为属于帮助行为,而不是实行行为,故乙不成立间接正犯(间接正犯的行为是实行行为)。如果甲、乙不成立共同犯罪,即便要追究17周岁的乙的刑事责任.甲想与妻子乙离婚,但乙一直不同意。甲便产生杀乙的念头,但苦于没有机会。一天,甲与乙约定上山打猎,甲在出发前一边检查猎枪一边与乙交谈,不经意地将枪口朝向了乙,正好枪支走火击中乙致其死亡。关于甲的主观心态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在主观上是故意B、甲在主观上是疏忽大意的过失C、甲主观上是过于自信的过失D、甲在主观上没有罪过>>>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5节>犯罪过失【答案】:B【解析】:甲虽然起意想杀死其妻乙,但案发时甲没有杀乙的念头。所以。甲不具有杀人的故意。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疏忽大意是无认识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有认识的过失。行为是否已经认识或者预见,一般要在案件中用相关的事实表述出来。本案中,甲应当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但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因此,是疏忽大意的过失。本题中并没有相关事实表明甲已经认识到枪口朝向了乙,相反是在与乙交谈的过程中不经意地将枪口朝向了乙,这表明甲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关于共同犯罪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4年卷二10题,单选)A、无责任能力者与有责任能力者共同实施危害行为的,有责任能力者均为间接正犯B、持不同犯罪故意的人共同实施危害行为的,不可能成立共同犯罪C、在片面的对向犯中,双方都成立共同犯罪D、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但不能据此否认片面的共犯>>>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6章>第2节>必须有共同故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共同犯罪。A项,一般认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支配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不构成共同犯罪,利用者成立间接正犯。但是,如果被利用者在事实上具有一定的辨认控制能力,利用者并没有支配被利用者的,二者能够成立共同犯罪。有责任能力者“均为”闻接正犯的表述错误。故A项错误。B项,按照部分犯罪共同说,成立共同犯罪,要求共犯人具有共同故意,但不要求共犯人故意的内容完全相同。如果共犯人持不同的故意共同实施了某种行为,则只就他们所实施的性质相同的部分(或重.关于量刑情节,下列哪一说法错误的?()A、法定刑有数个量刑幅度,减轻情节是指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B、酌定减轻情节需要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C、我国刑法规定的法定情节包括加重、从重、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情节D、量刑情节包括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1章>第2节>量刑情节的分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量刑情节的理解和记忆。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法定情节没有加重这种量刑情节。.赵、钱、孙、李四人一起谋杀周某,其中两人使用木棍,第三人用拳头击打,第四人用铁管助威,周某死亡,经查周某死亡原因是头部出血。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8年仿真模拟题)A、第三人用拳不可能造成该致命伤,所以不对死亡承担责任B、第四人没有参与共同犯罪不承担责任C、赵、钱、孙、李四人不构成共同犯罪D、不管是哪一人的行为造成死亡结果,四人构成共同犯罪>>>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6章>第2节>必须有共同故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共同犯罪。A项,根据因果共犯论的观点,即使第三人用拳不可能造成死亡的致命伤,但该行为也是杀人的实行行为,实质上推进了4人共同的杀人行为,该行为与死亡结果存在物理上的因果性,该第三人应对死亡结果负责。故A项错误。B项,第四人虽然未实行杀人,但在一旁用铁管助威,属于共同犯罪中的帮助行为,强化了另外3人的犯罪心理,该行为与死亡结果存在心理上的因果性,应对死亡结果负责。故B项错误。C项,四人共谋后,在共同的杀人故意支配下,客观上实施了共同的杀人行为,虽然各个共犯人所使用的杀人方法有所不同,也有.吴某被甲、乙合法追捕。吴某的枪中只有一发子弹,认识到开枪既可能打死甲也可能打死乙。设定吴某对甲、乙均有杀人故意,下列哪一分析是正确的?(2016年卷二5题,单选)A、如吴某一枪没有打中甲和乙,子弹从甲与乙的中间穿过,则对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B、如吴某一枪打中了甲,致甲死亡,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实行数罪并罚C、如吴某一枪同时打中甲和乙,致甲死亡、乙重伤,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仅成立故意伤害罪D、如吴某一枪同时打中甲和乙,致甲、乙死亡,则对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实行数罪并罚>>>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5节>犯罪故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犯罪故意。A项,吴某以杀人故意向甲、乙二人开枪,即使对二人的死亡都是间接故意,在没有杀死二人的情况下,也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未遂。注意:间接故意犯罪也有未遂。故A项正确。B项,吴某若打死甲,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未死的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由于两个行为构成建立在同一个行为上,属于想象竞合,因此应该从一重罪论处,而非数罪并罚。故B项错误。C项,吴某对乙也有杀人故意,即使未能杀死乙,仅仅伤害乙,也属于故意杀人罪未遂的行为构成。故C项错误。D项,吴某若一枪将甲、乙二人都打死,成立两个故.关于构成要件要素,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4年卷二4题,单选)A、传播淫秽物品罪中的“淫秽物品〃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B、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中的“签订、履行〃是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C、“被害人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是诈骗罪中的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D、“国家工作人员〃是受贿罪的主体要素、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1节>犯罪构成要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构成要件要素的分类。A项,传播淫秽物品罪中的,淫秽物品”是犯罪对象,作为客观物的存在,是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淫秽物品”中的“淫秽”需要法官依据性羞耻文化进行价值判断才能认定,因此属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故A项正确。B项,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中好签订、履行”是不需要法官进行价值判断、依照生活日常用语即可确定的内容,所以属于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且是正面地表述了构成犯罪的要件,为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故B项正确。C项,“被害人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是诈骗罪中被害人的客观行为,所以是客观.吴某被甲、乙合法追捕。吴某的枪中只有一发子弹,认识到开枪既可能打死甲也可能打死乙。设定吴某对甲、乙均有杀人故意,下列哪一分析是正确的?A、如吴某一枪没有打中甲和乙,子弹从甲与乙的中间穿过,则对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B、如吴某一枪打中了甲,致甲死亡,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实行数罪并罚C、如吴某一枪同时打中甲和乙,致甲死亡、乙重伤,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仅成立故意伤害罪D、如吴某一枪同时打中甲和乙,致甲、乙死亡,则对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实行数罪并罚>>>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5节>犯罪故意【答案】:A【解析】:①吴某的行为对于甲的生命有侵犯的危险性,有危险结果;对于乙的生命也有危险的结果。所以对甲、乙两人都应该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未遂。但只有一个行为,想象竞合,最终也只是按照一个故意杀人罪未遂处理。但是评价的时候,因为对甲的生命是有危险,对乙的生命也是有危险的,因此对两人都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否则评价了对甲的故意杀人未遂就没有评价对乙的故意杀人未遂,反之亦然。A选项说法正确。②因为吴某只开了一枪,既然打死了甲,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最多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由于吴某只实施了一个行为,属于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假如某罪的法定刑为“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关于量刑,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如法官对构成该罪的被告人判处7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就属于从重处罚;如判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就属于从轻处罚B、法官对构成该罪的被告人判处3年有期徒刑时,属于从轻处罚与减轻处罚的竞合C、由于该罪的法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所以,法官不得对构成该罪的被告人宣告缓刑D、如犯该罪的被告人不具有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法官就不能判处低于3年有期徒刑的刑罚;除非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报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1章>第2节>量刑情节的分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量刑情节的理解问题。从轻处罚,不是指在法定刑的中间线以下判处刑罚,而是与不存在从轻处罚情况相比,判处较轻的刑罚,所以A选项错误。减轻处罚,是低于法定最低刑处罚;按照法定刑的下线进行处罚,属于从轻处罚,不属于减轻处罚,所以B选项错误。如果法官判处被告人3年有期徒刑或者对被告人减轻处罚时,都可能对被告人判处缓刑,所以C选项错误。根据《刑法》第63条的规定,D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关于刑事责任能力,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6年卷二3题,单选)A、甲第一次吸毒产生幻觉,误以为伍某在追杀自己,用木棒将伍某打成重伤。甲的行为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B、乙以杀人故意刀砍陆某时突发精神病,继续猛砍致陆某死亡。不管采取何种学说,乙都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C、丙因实施爆炸被抓,相关证据足以证明丙已满15周岁,但无法查明具体出生日期。不能追究丙的刑事责任口、丁在14周岁生日当晚故意砍杀张某,后心生悔意将其送往医院抢救,张某仍于次日死亡。应追究丁的刑事责任>>>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4节>自然人犯罪主体【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刑事责任能力。A项,甲误以为他人追杀自己而反抗的行为,属于假想防卫,假想防卫人并没有破坏法秩序的故意,在有预见可能性的情况下,成立过失犯罪。吸毒导致的幻觉只是行为人成立过失犯罪的前提,并不是行为人丧失刑事责任能力的条件。故A项正确。B项,行为人杀人时突发精神病,陷入无刑事责任能力状态,继续实施杀人行为致人死亡。对此应如何处理,理论上有不同看法。有观点认为,行为人对之后的砍杀行为和死亡结果不负刑事责任,对此应按故意杀人未遂处理。但是,也有学说将这种情况视为不显著的因果偏移,或者适用原因自由行.下列哪一选项构成不作为犯罪?(2012年卷二4题,单选)A、甲到湖中游泳,见武某也在游泳。武某突然腿抽筋,向唯一在场的甲呼救。甲未予理睬,武某溺亡B、乙女拒绝周某求爱,周某说“如不答应,我就跳河自杀〃。乙明知周某可能跳河,仍不同意。周某跳河后,乙未呼救,周某溺亡C、丙与贺某到水库游泳。丙为显示泳技,将不善游泳的贺某拉到深水区教其游泳。贺某忽然沉没,丙有点害怕,忙游上岸,贺某溺亡D、T邀秦某到风景区漂流,在漂流筏转弯时,秦某的安全带突然松开致其摔落河中。丁未下河救人,秦某溺亡>>>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3节>危害行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不作为犯罪的成立。成立不作为犯罪,要求行为人有作为义务,这种义务为实质的法义务,不是伦理义务。A项,陌生人之间只有伦理上的救助义务,没有法义务。甲与武某之间无亲属关系,无法定的救助职责,能够游泳的湖也不是甲能够支配的有排他性的领域,因此,甲并没有保证武某生命不受损害的“保证人”地位,甲不救助武某不成立不作为的犯罪。B项,单纯的恋爱关系不是法律关系,恋人之间也只有伦理上的救助义务,没有法义务。周某的自杀属于被害人自我答责,与乙没有法律上的关系,所以乙不救助周某不成立不作为的犯罪。C项.关于危害结果的相关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甲男(25岁)明知孙某(女)只有13岁而追求她,在征得孙某同意后,与其发生性行为。甲的行为没有造成危害后果B、警察乙丢失枪支后未及时报告,清洁工王某捡拾该枪支后立即上交。乙的行为没有造成严重后果C、丙诱骗5岁的孤儿离开福利院后,将其作为养子,使之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丙的行为造成了危害后果口、丁恶意透支3万元,但经发卡银行催收后立即归还。丁的行为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3节>危害结果【答案】:A【解析】:①强奸罪的法益是妇女的性的自主决定权,但幼女没有性承诺能力,即承诺无效,所以,无论幼女承诺与否,只要与幼女发生性关系,就侵犯了幼女的性权利。既然甲与13岁的孙某发生了性行为,就侵犯了强奸罪的保护法益;既然侵犯了该罪法益,当然就造成了危害后果。A选项说法错误。②丢失枪支不报罪条文规定的“造成严重后果”属于客观的超过要素,是为了限制处罚范围,并不属于该罪构成要件意义上的“危害后果”。这里的“造成严重后果”是指他人捡拾枪支之后实施了其他犯罪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本案清洁工捡拾之后立即上交,当然没有‘造成严重.某孤儿院为谋取单位福利,分两次将38名孤儿交给国外从事孤儿收养的中介组织,共收取30余万美元的“中介费”、“劳务费”。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符合依法治国的要求?(2011年卷二2题,单选)A、因《刑法》未将此行为规定为犯罪,便不能由于本案社会影响重大,就以刑事案件查处B、本案可追究孤儿院及其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以利于促进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C、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核准后,本案可作为单位拐卖儿童犯罪处理,以利于进一步发挥法律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D、可追究主管人员与其他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以利于促进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2节>罪刑法定原则【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罪刑法定原则、犯罪主体。孤儿院为牟取利益,将儿童以“中介费”、“劳务费”的名义出卖给其他人的,虽然单位不能构成拐卖儿童罪,但是策划、实施这一行为的具体负责人构成拐卖儿童罪。A项,刑法已经将此种行为规定为犯罪。故A项错误。B项,追究单位(孤儿院)拐卖儿童罪的刑事责任,违反了刑法关于拐卖儿童罪主体范围的规定。故B项错误。C项,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事后法,立法者在危害行为发生后针对性立法的,也不得溯及既往。故C项错误。D项,根据刑法的规定,可以对孤儿院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认定为拐.甲、乙、丙共同故意伤害丁,丁死亡。经查明,甲、乙都使用铁棒,丙未使用任何凶器;尸体上除一处致命伤外,再无其他伤害;可以肯定致命伤不是丙造成的,但不能确定是甲造成还是乙造成的。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6年卷二7题,单选)A、因致命伤不是丙造成的,尸体上也没有其他伤害,故丙不成立故意伤害罪B、对甲与乙虽能认定为故意伤害罪,但不能认定为故意伤寄致死)罪C、甲、乙成立故意伤害(致死)罪,丙成立故意伤害罪但不属于伤害致死D、认定甲、乙、丙均成立故意伤害(致死)罪,与存疑时有利于被告的原则并不矛盾>>>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6章>第2节>必须有共同故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共同犯罪。甲、乙、丙3人就故意伤害罪的基本犯成立共同犯罪时,只要3人都认识到伤害有致死的可能,就对现实出现的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结果加重犯)承担共同犯罪的责任。甲、乙都使用铁棒,一般人都能够认识到打死被害人的可能性,丙也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也要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承担共犯责任。故ABC项错误。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指的是有两种不同的处罚可能性时(如轻或重,有罪或者无罪),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选择对被告人有利的那个。甲、乙、丙3人是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共同犯罪人,部分行为承担全体责任,没有其他不同的处.关于犯罪主体,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女,43岁)吸毒后强制猥亵、侮辱孙某(智障女,19岁),因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主体只能是男性,故甲无罪B、乙(15岁)携带自制火药枪夺取妇女张某的挎包,因乙未使用该火药枪,故应当构成抢夺罪C、丙(15岁)在帮助李某扣押被害人王某索取债务时致王某死亡,丙不应当负刑事责任D、丁是司法工作人员,也可构成放纵走私罪>>>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4节>自然人犯罪主体【答案】:C【解析】:①强制猥亵、侮辱罪的行为主体,不限于男性,妇女不仅可以成为本罪的教唆犯与帮助犯,而且可以成为直接正犯、间接正犯与共同正犯。A项说法错误。②携带凶器抢夺他人财物的,适用《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构成抢劫罪。15周岁的乙对此应当承担刑事责任。B项说法错误。③非法拘禁罪致人重伤、死亡的,属于结果加重犯,仍构成非法拘禁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对于非法拘禁罪不负刑事责任。当然如果是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法律拟制为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15周岁的行为则应当承担刑事责任。C项说法正确。.甲知道乙打算入户盗窃,遂给了乙钥匙,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若乙到现场后用自己携带的工具入户盗窃了他人财物的,甲不成立帮助犯B、若乙到现场后先用甲提供的钥匙,发现钥匙根本不起作用,于是乙使用自己的钥匙入户盗窃了财物的,甲成立盗窃罪既遂的帮助犯C、若乙到现场直接用甲提供的钥匙开门窃取财物的,由于甲起到了主要作用,所以甲成立盗窃罪既遂,不再认定为帮助犯D、若乙到现场直接用甲提供的钥匙开门窃取财物的,甲成立盗窃罪既遂犯的帮助犯>>>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6章>第5节>共同犯罪与身份【答案】:D【解析】:A选项错误,甲提供钥匙的行为虽没有提供物理上的帮助,但对乙的盗窃行为提供了心理上的帮助。B选项错误,甲提供钥匙的帮助行为已经着手,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对最终盗窃的结果起到帮助作用,甲成立盗窃罪未遂的帮助犯。C选项错误,虽然乙利用甲的钥匙盗窃既遂,但甲只对盗窃行为起到了帮助的作用,依然成立帮助犯。D选项正确,乙利用甲的钥匙顺利地进行盗窃,成立盗窃既遂。甲对乙的盗窃行为起到帮助作用,成立盗窃罪既遂的帮助犯。.经被害人承诺的行为要排除犯罪的成立,至少符合下列4个条件:①被害人对被侵害一一的具有处分权限②被害人对所承诺的一一的意义、范围具有理解能力③承诺出于被害人的一一意志④被害人必须有一一的承诺下列哪一选项与题干空格内容相匹配?(2011年卷二8题,单选)A、法益 事项 现实 真实B、事项 法益 现实 真实C、事项 法益 真实 现实D、法益 事项 真实 现实>>>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4章>第4节>被害人承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被害人承诺。被害人承诺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阻却行为的违法性:(1)承诺者对被侵害的法益具有处分权限(承诺范围)。即一个人只能向他人承诺自己有权处分的利益。(2)承诺者必须对所承诺的事项的意义、范围具有理解能力(承诺能力)。缺乏对事项的正确理解能力的人所作出的承诺无效。(3)承诺必须出于被害人的真实意志。戏言性的承诺、基于强制或者威压所作出的承诺无效。(4)必须存在现实的承诺。被害人确实作出了承诺,行为人想象中的承诺不能成立被害人承诺(可能是推定的被害人承诺)。故ABC项错误,不当选;D项正.甲因走私武器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5年;因组织他人偷越国境被判处14年有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5万元,剥夺政治权利3年;因骗取出口退税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0万元。关于数罪并罚,下列哪一选项符合《刑法》规定?(2012年卷二12题,单选)A、决定判处甲有期徒刑35年,没收财产25万元,剥夺政治权利8年B、决定判处甲有期徒刑20年,罚金25万元,剥夺政治权利8年C、决定判处甲有期徒刑25年,没收财产5万元,罚金20万元,剥夺政治权利6年D、决定判处甲有期徒刑23年,没收财产5万元,罚金20万元,剥夺政治权利8年>>>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0章>第1节>有期徒刑【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有期徒刑、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的数罪并罚。根据《刑法》第69条的规定,分别处理如下:(1)有期徒刑的数罪并罚: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将数罪分别定罪量刑,以数罪中的最高刑罚为基础,在数刑的合并刑期以下,依法酌情决定执行的刑罚。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35年的,最高不能超过20年;总和刑期在35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25年。题目中的有期徒刑为15年、14年和10年,应该在15年以上25年以下量刑。故A项错误,不当选。(2)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之间的并罚:主刑与附加刑之间、同种类的附加刑之间,.甲(十五周岁)的下列哪一行为成立犯罪?(2010年卷二4题,单选)A、春节期间放鞭炮,导致邻居失火,造成十多万元财产损失B、骗取他人数额巨大财物,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将他人打成重伤C、受意图骗取保险金的张某指使,将张某的汽车推到悬崖下毁坏D、因偷拿苹果遭摊主喝骂,遂掏出水果刀将其刺成轻伤>>>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4节>自然人犯罪主体【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刑事责任年龄。根据《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甲只有15周岁,只为上述犯罪承担刑事责任。A项,内容为过失侵权,15周岁的人不为过失行为承担刑事责任。B项,内容为诈骗后为抗拒抓捕而实施的故意重伤害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第1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为窝藏.乙冒充妇女甲的丈夫,在黑暗中上了甲的床,与其发生性关系。二人在嘿咻过程中,甲突然发现对方姿势不对,断定其不是自己的丈夫,怒杀乙。本案中,甲的行为属于哪一种?A、特殊正当防卫B、正当防卫C、防卫过当D、无罪>>>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4章>第2节>正当防卫的构成【答案】:C【解析】:根据《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只有暴力的杀人、抢劫、强奸、绑架行为才能成为特殊正当防卫的对象,针对非暴力的上述行为,只能进行一般正当防卫。此时,造成的损害只能小于或等于所保护的法益,否则即为防卫过当。据此,本案中的甲成立防卫过当。需要指出的是,防卫过当,基本是过失犯罪,但也可能是间接故意犯罪。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甲欲杀乙,将乙打倒在地,掐住脖子致乙深度昏迷。30分钟后,甲发现乙未死,便举刀刺乙,第一刀刺中乙腹,第二刀扎在乙的皮带上,刺第三刀时刀柄折断。甲长叹“你命太大,整不死你,我服气了”,遂将乙送医,乙得以保命。经查,第一刀已致乙重伤。关于甲犯罪形态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故意杀人罪的未遂犯B、故意杀人罪的中止犯C、故意伤害罪的既遂犯D、故意杀人罪的不能犯>>>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5章>第3节>犯罪未遂的类型【答案】:A【解析】: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关键区别在于犯罪未得逞的原因是否基于意志以外的原因:如果基于犯罪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的,属于犯罪未遂;如果基于犯罪意志以内的原因未得逞的,属于犯罪中止。因客观障碍或者主观障碍导致犯罪未得逞的,属于意志以外的原因;但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属于意志以内的原因。对于主观障碍与意志以内的原因的界限(实际上就是中止“自动性”条件的认定),刑法理论上存在限定主观说、主观说和客观说,其中主观说是通说,只有当主观说得出荒谬结论时,才考虑客观说。认定中止结论合理与否的标准是:从刑事.关于事实认识错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4年卷二7题,单选)A、甲本欲电话诈骗乙,但拨错了号码,对接听电话的丙实施了诈骗,骗取丙大量财物。甲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成立诈骗既遂B、甲本欲枪杀乙,但由于未能瞄准,将乙身旁的丙杀死。无论根据什么学说,甲的行为都成立故意杀人既遂C、事前的故意属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应按犯罪既遂处理D、甲将吴某的照片交给乙,让乙杀吴,但乙误将王某当成吴某予以杀害。乙是对象错误,按照教唆犯从属于实行犯的原理,甲也是对象错误>>>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2节>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事实认识错误。一般认为,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的区分之处在于,对象错误属于主观认识错误;而打击错误属于客观结果错误,行为人对行为所指向的对象不存在主观认识错误,错误的结果是由行为方法等客观因素造成的。A项,甲本欲电话诈骗乙,但拨错了号码。拨打电话的行为本身并不是犯罪行为,接通电话后的诈骗行为才是犯罪行为,在甲实施诈骗行为时,没有出现任何行为的误差,甲仅是主观出现了错误,以为在诈骗乙,实际上诈骗了丙,这属于对象错误,不是打击错误。对于同一构成要件范围内的对象认识错误,无论按照法定符合说还是具体符.某电解铝厂为节省开支,经理和两名副经理集体研究决定,指派本厂电工在电表上做手脚,盗窃电力。后经公安机关侦查发现,该电解铝厂盗窃的电力已经价值65万元。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电解铝厂没有构成单位犯罪,应对电解铝厂的经理、两名副经理和电工按照盗窃罪的共同犯罪处罚B、电解铝厂没有构成单位犯罪,应对电解铝厂的经理、两名副经理和电工分别按照个人单独犯罪处罚C、电解铝厂构成了单位犯罪,应对电解铝厂判处罚金,对经理、两名副经理和电工按照单位盗窃罪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D、按照罪刑法定原则,电解铝厂不构成单位犯罪,电解铝厂的经理、两名副经理和电工也不构成个人犯罪>>>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7章>第2节>单位犯罪的主体要件【答案】:A【解析】:在我国刑法对盗窃罪没有规定单位主体的情况下,本题考查如何处理为了单位利益、以单位名义实施的盗窃行为问题。我国对盗窃罪没有规定单位犯罪,所以,电解铝厂不可能构成单位盗窃罪。根据《刑法》第264条的规定,同时参照2013年4月2曰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条“单位组织、指示盗窃,符合刑法第264条和本解释有关规定的,以盗窃罪追究组织者、指示者、直接实施者的刑事责任”之规定,可以得出结论,虽然单位不能作为盗窃罪主体,但单位中的相关人员是犯罪主体,并且,.某日傍晚,甲发现曾多次实施盗窃行为的乙将要进入丙家盗窃,便在乙不知情的情况下,主动为其望风。乙盗窃了丙的1万元财物,但在此过程中,乙始终不知道甲在为其望风,而且盗窃过程中未发现任何异常。本案中,对甲的行为评价正确的是哪一选项?A、无罪B、盗窃罪的帮助犯C、盗窃罪的片面共犯D、盗窃罪的共犯>>>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6章>第2节>必须有共同故意【答案】:A【解析】:甲无罪。甲虽具有帮助乙盗窃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望风行为,但该行为与乙的窃取1万元财物的结果之间,既没有心理的原因力(乙不知道甲在为自己望风),也没有物理的原因力。所以,不能将该结果归责于甲,甲不成立帮助犯,更不能成立片面共犯。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31.甲潜入一住宅内,想要撬开保险柜实施盗窃,但撬了许久也未打开。关于甲的犯罪形态,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盗窃罪的未遂犯B、盗窃罪的既遂犯C、盗窃罪的中止犯D、盗窃罪的预备犯>>>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5章>第3节>犯罪未遂的概念与特征【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犯罪未遂的成立条件。甲已经着手实施盗窃行为,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止。32.甲误认为乙想毒死自己的丈夫,于是将毒药谎称为普通药物交给了乙。乙认为该药物具有疗效,于是给丈夫服了此药,丈夫死亡。本案中,甲的行为构成哪一种?A、无罪B、故意杀人罪的帮助犯C、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D、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6章>第5节>共同犯罪与身份【答案】:B【解析】:甲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帮助犯。在共犯理论上,命题人采限制从属性说,换言之,共犯只是从属于正犯的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而非从属于正犯的故意。只要正犯的行为是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即使正犯没有故意,以帮助故意实施帮助行为的人,也应认定为帮助犯。本案即属于这种情况。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甲欲前往张某家中盗窃。乙送甲一把擅自配制的张家房门钥匙,并告甲说,张家装有防盗设备,若钥匙打不开就必须放弃盗窃,不可入室。甲用钥匙开张家房门,无法打开,本欲依乙告诫离去,但又不甘心,思量后破窗进入张家窃走数额巨大的财物。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乙提供钥匙的行为对甲成功实施盗窃起到了促进作用,构成盗窃罪既遂的帮助犯B、乙提供的钥匙虽未起作用,但对甲实施了心理上的帮助,构成盗窃罪既遂的帮助犯C、乙欲帮助甲实施盗窃行为,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得逞,构成盗窃罪的帮助犯未遂D、乙的帮助行为的影响仅延续至甲着手开门盗窃时,故乙成立盗窃罪未遂的帮助犯>>>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6章>第4节>从犯及其刑事责任【答案】:D【解析】:①本案中,甲盗窃了张某家中数额巨大的财物,属于盗窃罪既遂的正犯。②乙明知甲意图盗窃,故意为其提供了张某家中钥匙,属于盗窃罪的帮助行为;但是,乙提供钥匙的行为只是替甲着手盗窃行为提供了帮助的效果,并未替甲盗窃既遂的事实提供物理或者心理的帮助作用,故乙不成立盗窃罪既遂的帮助犯。③由于甲已经着手实行盗窃行为,只是乙的帮助行为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帮助到甲的既遂事实,故乙不成立盗窃罪帮助犯的未遂,而是盗窃罪未遂的帮助犯。ABC选项说法错误,D选项说法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关于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6年卷二6题,单选)A、为保护国家利益实施的防卫行为,只有当防卫人是国家工作人员时,才成立正当防卫B、为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使用第三者的财物反击不法侵害人,导致该财物被毁坏的,对不法侵害人不可能成立正当防卫C、为摆脱合法追捕而侵入他人住宅的,考虑到人性弱点,可认定为紧急避险D、为保护个人利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也可通过损害公共利益的方法进行紧急避险>>>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4章>第2节>正当防卫的构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A项,根据《刑法》第20条的规定,正当防卫没有主体限制,为了保护国家利益,任何人都有权利对正在发生的不法侵害进行正当防卫。故A项错误。B项,用第三人的财物反击不法侵害人时,给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对不法侵害人成立正当防卫;同时造成第三人财物毁坏的,对第三人成立紧急避险。故B项错误。C项,面对类似警察抓捕等合法的追捕,被追捕者没有反抗的权利,也没有紧急避险的权利。如果允许面对合法抓捕进行紧急避险,会鼓励被抓捕者采取破坏他人利益的方式逃避法律追究,在秩序社会中.关于法条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不考虑数额)?(2016年卷二11题,单选)A、即使认为盗窃与诈骗是对立关系,一行为针对同一具体对象(同一具体结果)也完全可能同时触犯盗窃罪与诈骗罪B、即使认为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是对立关系,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也存在法条竞合关系C、如认为法条竞合仅限于侵害一犯罪客体的情形,冒充警察骗取数额巨大的财物时,就会形成招摇撞骗罪与诈骗罪的法条元合口、即便认为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是对立关系,若行为人使用公款赌博,在不能查明其是否具有归还公款的意思时,也能认定构成挪用公款罪>>>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8章>第2节>想象竞合犯【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法条竞合。A项,成立想象竞合的条件是一个行为造成了两个不同的结果,分别对应不同的犯罪构成。当同一个行为针对同一个对象,制造了同一个结果的时候,不存在成立想象竞合的空间。故A项错误。B项,法条竞合,指的是一个行为制造了一个危害结果,却因为立法的原因同时满足两个罪的成立条件。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不是对立关系,因而二者之间才有法条竞合;如果认为二罪是对立关系,即故意杀人罪成立的同时排斥了故意伤害罪的成立,那么就不会同时出现两个罪,也就不会有法条竞合的情况。故B项错误。C项,法条竞合原则上只.关于刑法用语的解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4年卷二3题,单选)A、按照体系解释,刑法分则中的“买卖〃一词,均指购买并卖出;单纯的购买或者出售,不属于“买卖〃B、按照同类解释规则,对于刑法分则条文在列举具体要素后使用的“等〃、“其他〃用语,应按照所列举的内容、性质进行同类解释C、将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行为,认定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属于当然解释D、将盗窃骨灰的行为认定为盗窃“尸体〃,属于扩大解释>>>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2节>罪刑法定原则【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体系解释、同类解释规则、当然解释和扩大解释。A项,体系解释是指将被解释的法律条文或者法律概念放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来理解,联系此法条与其他法条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法律。按照体系解释,刑法分则中的“买卖”一词包括购买与出卖两种行为,只要实施了购买和出卖两种行为中的一种就属买卖,如非法买卖枪支罪等。故A项错误。B项,我国刑法对于列举式立法,在词不尽义的情况下会用“等”、“其他”来表示更多的内容。但是“等”、“其他,,并不意味着可以包含立法者意图之外的内容,而必须是与立法者已经列举的内容在性质上相同。如“.关于从业禁止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只有因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犯罪,或者实施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的犯罪被判处刑罚的,才可能被判处从业禁止B、从业禁止是指其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禁止从事相关职业C、违反从业禁止,情节并不严重时,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D、从业禁止的期限一律为3年至5年>>>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0章>第3节>非刑罚处罚措施的种类【答案】:D【解析】:《刑法》第37条之一规定:用职业便利实施犯罪,或者实施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的犯罪被判处刑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和预防再犯罪的需要,禁止其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曰或者假释之日起从事相关职业,期限为3年至5年。被禁止从事相关职业的人违反人民法院依照前款规定作出的决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依照本法第13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对其从事相关职业另有禁止或者限制性规定的,从其规定。据此,D项错误。例如,《食品安全法》第135条第2款规定: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终.关于减刑,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0年卷二10题,单选)A、减刑只适用于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缓的犯罪分子B、对一名服刑犯人的减刑不得超过三次。否则有损原判决的权威性C、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减刑后,实际执行时间可能超过十五年D、对被判处无期徒刑、死缓的罪犯的减刑,需要报请高级法院核准>>>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2章>第1节>减刑的条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减刑。A项,依据《刑法》第78条的规定,减刑的适用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注意的是,对死缓依法减为无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的,虽然实质上减轻了刑罚,但有其特殊性,不属于《刑法》第78条规定的基本减刑制度。A选项描述中少了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故A项错误。B项,刑法没有限制减刑的次数,只要符合减刑条件,就可以多次减刑。故B项错误。C项,依据《刑法》第78条第2款的规定,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1/2;判处无.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5年卷二1题,单选)A、甲跳楼自杀,砸死行人乙。这属于低概率事件,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无因果关系B、集资诈骗案中,如出资人有明显的贪利动机,就不能认定非法集资行为与资金被骗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C、甲驾车将乙撞死后逃逸,第三人丙拿走乙包中贵重财物。甲的肇事行为与乙的财产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D、司法解释规定,虽交通肇事重伤3人以上但负事故次要责任的,不构成交通肇事罪。这说明即使有条件关系,也不一定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3节>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认定。A项,甲跳楼将自己的身子扔下去砸死他人,与甲将一张桌子从楼上扔下去砸死他人是一样的,都是被害人死亡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对被害人制造了法所不容许的风险,所以甲的行为是乙死亡的原因。依据条件说,因果关系的有无与结果发生的概率大小没有关系。况且本案中的事实并不是概率低到一般人或行为人无法预料的程度。故A项错误。B项,诈骗行为与被害人的贪利共同成就了集资诈骗罪的实现,依据条件说,诈骗就是资金被骗的必要条件,是原因。依据客观归责理论,欺骗行为制造了不被法律所容许的风险,非法集.甲患有抑郁症欲自杀,但无自杀勇气。某天,其开车故意将走路的路人乙撞死,随后向公安机关自首,要求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关于甲责任能力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抑郁症属于精神疾病,甲没有责任能力,不应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B、抑郁症不是严重精神疾病,但是甲的想法表明其没有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C、甲具有责任能力,但因患有抑郁症,应当对其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甲虽患有抑郁症,但具有责任能力,应当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5节>犯罪故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参考《刑法》第18条对精神病人刑事责任的规定。二、多选题1.关于缓刑,下列哪些选项错误?A、甲因盗窃罪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刑满释放后第二年因犯交通肇事罪被判处1年有期徒刑,刑满释放后第二年犯抢劫罪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缓刑4年B、组织、领导聚众斗殴的首要分子甲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即使符合缓刑的实质条件,也不得宣告缓刑C、甲因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缓刑五年,同时禁止其在缓刑考验期间从事食品销售行为,根据案情可以酌情适用社区矫正D、无论在缓刑考验期间发现漏罪还是犯新罪,都应当撤销缓刑决定,将原判刑罚与新罪或者漏罪数罪并罚,并罚之后不得再次宣告缓刑>>>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1章>第3节>缓刑制度【答案】:A,B,C,D【解析】:A选项,盗窃和抢劫构成累犯,对于累犯不得缓刑。B选项,对于累犯与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得缓刑,首要分子,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C选项,是“应当”适用社区矫正,而不是“可以”。D选项,漏罪并罚后,如果符合条件依然可以宣告缓刑。.甲(74周岁)唆使乙(19周岁)、丙(15周岁)晚上去抢劫丁的财物。乙、丙在深夜爬进丁的住宅,见床上躺着一人,便认为是丁,乙、丙制服对方后予以搜身,却一无所获。乙、丙为了让丁交出钱财,遂将丁带到附近一间无人住的小屋内,关押了25个小时以后,乙发现绑错人,经盘问才知道是外来打工者戊,只得将戊放回。2年之后案发。对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A、甲、乙、丙三人成立抢劫罪共犯,但乙、丙成立抢劫罪与非法拘禁罪的想象竞合犯B、乙、丙抢劫罪未得逞的原因是其主动释放戊的行为,因此属于犯罪中止;但甲犯罪未得逞的原因是其意志以外的因素,因此属于犯罪未遂C、虽然戊不是户主,但甲、乙、丙的行为仍然属于“入户抢劫〃;即使甲有应当从重处罚的情节,也不能判处死刑D、本案存在具体事实认识错误中的对象错误,无论根据具体符合说还是法定符合说,都不会影响故意犯罪的成立>>>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5节>犯罪故意【答案】:A,B【解析】:A选项错误,丙未满16周岁,不构成非法拘禁罪。B选项错误,乙丙是因为没钱可抢才将戊释放,在客观上不能继续实施抢劫行为,成立抢劫罪未遂。C选项正确,入户抢劫要求非法进入他人住宅进行抢劫,对是否是户主没有要求。甲犯罪时74周岁,两年后案发,审判时已满75周岁,不属于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不适用死刑。D选项正确,乙丙两人将戊当作丁抢劫属于对象错误,无论按具体符合说还是法定符合说都不影响故意犯罪的成立。.下列哪些情形应当数罪并罚?()A、在强奸妇女过程中致使其死亡B、在拐卖妇女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奸淫C、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强行和她发生性关系D、强奸妇女后迫使其卖淫>>>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8章>第2节>结果加重犯【答案】:C,D【解析】:根据《刑法》第236条第3款第(5)项的规定,强奸致使被害人死亡的,仍应定强奸罪一罪,但应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根据《刑法》第240条第1款第(3)项的规定,在拐卖过程中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仍定拐卖妇女罪一罪,但应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根据《刑法》第241条第2款和第4款的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强行与其发生性关系的,应按照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和强奸罪数罪并罚。根据《刑法》第358条的规定,组织、强迫他人卖淫,并有杀害.关于缓刑,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A、对累犯以及实施故意杀人等暴力性犯罪的人,不得宣告缓刑B、拘役的缓刑考验期为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1个月C、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遵守有关缓刑的规定。只要没有再犯新罪的,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D、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犯新罪的,应当撤销缓刑,将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先减后并的方法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1章>第3节>缓刑制度【答案】:A,B,C,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缓刑制度,对此逐项解析:(1)A选项的判断过于绝对,因为缓刑使用的对象条件:一是原判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二是不能是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而“实施故意杀人等暴力性犯罪的人”法律并没有明确禁止,且从法理上分析也是有可能适用缓刑的。一者因为“杀人等暴力性犯罪”不仅包括了故意杀人罪,还包括社会危害程度较轻的其他暴力性犯罪如故意伤害罪等:二者即使就故意杀人罪而言,虽然该罪的法定刑在3年以上有期徒刑(《刑法》第232条),但根据《刑法》第99条的规定“以上、以下、以内,包括本数”。也.中国公民王某在英国盗窃了一个外国人价值5000元人民币的财物。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A、依据中国刑法必须追究王某的刑事责任B、中国可以属人原则为依据适用中国刑法审判C、英国本国可以属地原则为依据适用英国刑法审判D、依据中国刑法不应当适用中国刑法追究王某的刑事责任>>>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3节>刑法的空间效力【答案】:A,D【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刑法对属人管辖的规定。《刑法》第7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刑法》第264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因此,对于王某在英国盗窃了一个外国人价值5000元人民币的财物的行为,可以不予追究。AD项的论述错误。.下列哪些案件可以适用属地管辖原则?()A、属于越南的一列国际列车行驶在我国领域内时,越南人甲盗窃美国人乙数额较大财物B、外国公民甲劫持一架英国航空公司的飞机在我国台湾桃园机场迫降后逃走,甲逃到厦门后被逮捕C、悬挂我国国旗的飞机在A国领空飞行时,A国公民甲将B国公民乙打成轻伤D、甲为杀害乙,从法国邮寄投放了毒药的食物给住在上海的乙,乙收到食用后死亡>>>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3节>刑法的空间效力【答案】:A,C,D【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刑法对属地管辖的规定。《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国际列车与悬挂某国国旗的航空器和船舶性质不同,A选项应由我国以属地管辖原则进行刑事管辖。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虽然属于我国领土,但不适用我国内地刑法,B选项的管辖依据不是属地管辖原则,而是普遍管辖原则,因此选项B错误。CD项均可.关于减刑与数罪并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甲被判处无期徒刑,后减刑为15年有期徒刑,执行3年后因犯新罪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的,应判处12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B、甲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执行3年后依法减刑2年,但甲因又犯新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的,应判处7年以上13年以下有期徒刑C、甲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执行3年后依法减刑2年又因漏罪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的,应判处10年以上15年以下有期徒刑D、选项C中,如漏罪系甲主动交代的,则按照先并后减并罚之后,经执行机关报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重新作出减刑2年的裁定>>>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1章>第3节>数罪并罚制度【答案】:A,B,C,D【解析】:①被判处无期徒刑,后减刑又犯新罪,此时应当承认减刑,使用减刑后的刑期并罚;十五年减去已经执行的三年,得出十二年,十二年与十年并罚,应当在十二年以上,二十年以下判处刑罚。因此A选项说法正确。②被判处有期徒刑,后减刑又犯新罪,此时不应当承认减刑,使用减刑前的刑期并罚;有期徒刑十年减去已经执行的三年,得出七年,七年再与新罪六年进行并罚,应当在七年以上,十三年以下判处刑罚。因此B选项说法正确。③被判处有期徒刑,减刑后执行过程中又发现漏罪,不是犯罪分子主动交代,此时使用有期徒刑十年与漏罪五年并罚,应当判处十.甲某日凌晨两点骑车从某超市门口经过,发现超市的卷帘门开着(事后无法查明卷帘门打开的原因),甲立即进入超市盗窃财物,30分钟后与甲素不相识的乙进入超市,也开始盗窃。由于甲盗窃的财物数额多(价值2万元),就请乙帮他抬到室外绑到自行车后座上,乙欣然应允。甲离开后,乙自己将价值1万元的财物绑上自行车离开。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甲、乙成立盗窃罪共犯B、甲、乙是同时犯,不是共犯C、甲盗窃数额2万元,乙盗窃3万元D、甲盗窃2万元,乙盗窃1万元>>>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6章>第2节>必须有共同故意【答案】:A,C【解析】:在甲盗窃的2万元财物范围内,甲、乙成立共同犯罪。因为乙对甲实施了帮助行为,有帮助的故意,认识到甲所实行的犯罪行为和这种犯罪行为将要产生的危害结果,也认识到自己所实行的行为是帮助实施犯罪的行为,以自己的帮助行为,为甲完成犯罪创造便利条件。但对乙盗窃的1万元,甲、乙不构成共同犯罪,是乙个人的犯罪行为。因此,甲盗窃数额2万元,乙盗窃3万元。9.1999年11月,甲(17周岁)因邻里纠纷,将邻居杀害后逃往外地。2004年7月,甲诈骗他人5000元现金。2014年8月,甲因扒窃3000元现金,被公安机关抓获。在讯问阶段,甲主动供述了杀人、诈骗罪行。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2014年卷二56题,多选)A、前罪的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甲所犯三罪均在追诉期限内B、对甲所犯的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与盗窃罪应分别定罪量刑后,实行数罪并罚C、甲如实供述公安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成立自首,故对盗窃罪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甲审判时已满18周岁,虽可适用死刑,但鉴于其有自首表现,不应判处死刑>>>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3章>第2节>追诉期限的计算【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追诉时效。AB项,《刑法》第89条规定:“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甲于2004年7月诈骗他人现金5000元,应当适用的法定刑幅度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追诉期限为5年,到2014年8月时已过了追诉时效期限,因此,对甲的诈骗罪不应当再追究。故AB项错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