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七章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与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法作为一定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决定于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并最终决定于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是决定法的性质及发展的根本因素。但法并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力量,它在被经济基础决定的同时,也对经济基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法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推进经济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正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经济改革及对外开放的深化过程中,法治原则得以逐步展开并确立其权威。本章概要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的经济基础一、社会主义法与生产力(一)生产力状况对法的最终决定性(二)法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1、以权利保障制度激发人的创造性活力 2、为生产力诸要素合理配置提供制度保障 3、抑制生产力发展中的负面社会后果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的经济基础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对法的决定性(一)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制的性质、基本内容及价值取向(二)经济基础内在地要求法制协调和保障多元利益(三)经济基础影响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结构及特点(四)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因素对法的影响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的经济基础三、社会主义法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1、从积极方面看,法确认和保护经济基础 2、从消极方面看,法律会阻碍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第二节社会主义法治与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具体而言,对“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这一命题,可从如下方面理解: 1、厉行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制度性条件 2、法治具有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功能 3、法治秩序的形成依赖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第二节社会主义法治与市场经济二、法治对市场经济的保障和促进(一)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及合法权益(二)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形成和稳定发展(三)依法宏观调控以保障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四)抑制市场经济对基本社会价值和利益的侵害第三节以法治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一、依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激发人们追求权利和自由的法律积极性 1、依法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2、依法鼓励、支持和引导保障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二)依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1、完善初次分配的法律制度 2、健全再分配调节的法律制度 3、依法落实合理的分配调节原则第三节以法治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一、依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三)依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健全产权保护的法治 2、营造法治化的公平竞争环境 3、依法规范政府的市场管理权力第三节以法治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二、依法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科学发展(一)依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依法优化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三)依法促进以人为本的发展第三节以法治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三、加强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的法治保障(一)筑牢“引进来”的全面开放环境的法治基础(二)加强对外“走出去”过程中的法律保障和服务(三)推动国际经贸法治,进行相应国内法制改革(四)以法治维护开放进程中的国家经济安全第十八章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与政治建设法与政治的关系最为直接,法往往被看作政治的一个方面。政治是上层建筑中最活跃的部分,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社会主义政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要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我国社会主义法与民主政治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实行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民主政治框架下才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只有在法治的轨道上才能健康地发展。以法治方式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有机结合,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章概要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与民主的关系一、现代政治民主的内涵(一)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二)国家权力有明确界限(三)尊重少数的民主决策机制(四)保障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五)遵循法治原则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与民主的关系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三、社会主义民主对法治的积极作用(一)民主是法治的政治前提和基础 1、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基础 2、民主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法治的社会主义性质及核心内容 3、民主政权要求以法治原则实现自身的稳固与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与民主的关系三、社会主义民主对法治的积极作用(二)民主作为公共决策机制有助于提高立法质量(三)民主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权利自由意识和守法意识 1、发展民主的过程也是公民权利意识和能力提高的过程 2、民主的发展有助于培育全民守法精神(四)基于民主的权力制约会促进法治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与民主的关系四、社会主义法治对民主的积极作用 1、确认和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各项制度 2、保障和促进人民权益 3、促进对国家权力的制度性约束 4、弥补民主制度的内在缺陷第二节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一、社会主义法与执政党政策(一)法与执政党政策的一致性(二)法与执政党政策的区别 1、二者的意志属性不同 2、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 3、二者实施的途径和保障方式不同 4、二者的稳定性程度、程序化程度不同第二节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一、社会主义法与执政党政策(三)法与执政党政策的联系 1、执政党政策是法的核心内容 2、法是实现执政党政策的一种方式 3、执政党政策的良好实施能够促进法的实现第二节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二、依法执政理念的提出三、依法执政的基本要求(一)依宪执政,执政党以宪法为最高准则(二)依法进入国家政权组织,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三)领导立法,注重通过立法来实现党的意志(四)保证执法司法,支持、监督各类国家机关依法尽职尽责(五)带头守法,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六)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第二节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四、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的统一(一)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的内在一致性(二)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和关键(三)依法治国促进依法执政五、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第三节人权保障与法治一、人权的概念 理解人权的概念,应把握人权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人权的普遍性 2、人权的道德性 3、人权的基础性 4、人权的社会制约性 5、人权的意识形态性 6、人权的内在相互依赖性第三节人权保障与法治二、人权体系的基本内容 基于对人权之概念及内涵的理解,我们将人权体系的基本内容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基本自由权 2、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3、特定群体的人权 4、集体人权第三节人权保障与法治三、以法治保障人权
在法治理念下所建构的法律制度及法律机制是当代人权保护的最重要方式。人权的实证化、法律化,是人权保障的关键性步骤之一。通过将人权确认为法律权利并借助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予以保障,人权将更有可能得到充分落实和实现。第三节人权保障与法治四、尊重和保障人权对法治建设的意义 1、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法治的基本价值之一 2、尊重和保障人权,将增强法治发展的推动力 3、尊重和保障人权,有助于提高法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第四节以法治方式发展政治文明一、切实推进依法执政(一)加强执政党活动的党规国法规制(二)优化党组织与国家机关之间关系第四节以法治方式发展政治文明二、完善人民民主的法律机制(一)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立法功能(二)完善协商民主的法律机制(三)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四节以法治方式发展政治文明三、完善权力制约的法律机制(一)大力推进权力运行的公开化(二)加强人大的监督职能(三)强化专门司法机关及监察机关的权力制约功能(四)充分保障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利第四节以法治方式发展政治文明四、依法稳妥推进政治改革 政治的民主有助于巩固社会秩序,但通向政治民主化的转型过程,通常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如何探索出一条既能稳步推进民主又能避免大的社会动荡的民主化道路,是当今中国的重要关切。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就要求努力避免政改过程中的社会动荡,减少风险。以法治方式来积极推动民主进程,建立政治改革的共识,便是推进民主化改革的风险较小、效益较大的一种方式,是协调政治稳定与改革发展的一种方式。第十九章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与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也是法治建设的有力支撑。对于社会主义法治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认识,我们集中认识法治与道德、法治与宗教、法治与文化事业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法治与道德、宗教、文化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文化自信、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法治对于促进我国的文化强国事业具有重要保障和推动作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法治。从文化角度认识法治问题的一个特殊角度是研究法律文化、法治文化。法律文化、法治是文化的一个特殊部分,也是法律现象的一个专门内容。本章概要第四节以法治方式发展政治文明四、依法稳妥推进政治改革 政治的民主有助于巩固社会秩序,但通向政治民主化的转型过程,通常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如何探索出一条既能稳步推进民主又能避免大的社会动荡的民主化道路,是当今中国的重要关切。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就要求努力避免政改过程中的社会动荡,减少风险。以法治方式来积极推动民主进程,建立政治改革的共识,便是推进民主化改革的风险较小、效益较大的一种方式,是协调政治稳定与改革发展的一种方式。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与道德一、社会主义法与道德的联系(一)社会主义法必然有其道德基础(二)社会主义法的道德基础取决于经济基础(三)社会主义法反映社会主义道德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与道德二、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一)二者的形成方式不同(二)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三)二者的作用机制不同(四)二者的调整对象和范围不同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与道德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一)依法治国有赖于道德支持(二)法律与道德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良治(三)道德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法律调整的不足第二节社会主义法治与宗教一、法与宗教的联系(一)法与宗教的历史联系(二)法与宗教的共同点二、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与宗教 当代中国对宗教的态度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者是无神论者,我国社会主义宪法明确宣布,要在人民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反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其他腐朽思想,并把“爱科学”作为国家提倡的社会公德之一。毫无疑问,科学与宗教、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无神论与有神论,作为两种世界观和思想体系,是对立的。第三节以法治方式发展精神文明一、依法促进文化事业体制机制的完善二、依法营造文化发展的自由环境三、营造科学技术发展的法治环境(一)依法完善对科技发展的组织和管理(二)通过法律调整促进科技成果的开发、保护、合理使用以及推广(三)法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有抵制和防范作用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五、以法治方式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第四节法律文化一、法律文化的概念 鉴于文化的多义性,法律文化的概念含义也呈现多重性、多样性的特点,可以在不同意义上使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作为法律体系(法制)的法律文化(二)作为法律意识的法律文化(三)作为民族习惯传统和法的社会基础的法律文化第四节法律文化二、法律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 鉴于文化的多义性,法律文化的概念含义也呈现多重性、多样性的特点,可以在不同意义上使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水平(二)历史传统(三)对法律文化传统的传承与改造(四)理念及制度建构的不同设计第四节法律文化三、当代中国的法律文化(一)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形成 1、由社会主义国家主导建立的主流和正式的法律文化 2、中国古代传承至今的传统法律文化 3、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文化 4、西方现代法律文化第四节法律文化三、当代中国的法律文化(二)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特征
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具有典型的混合法特征。其中,由社会主义国家主导建立的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青海省西宁市沛西中学物理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湖南省长沙市2025届高二物理第一学期期中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北师大万宁附中物理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甘肃省天水市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届云南省昆明黄冈实验学校高二物理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一中学高二物理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河南省漯河市漯河实验高中高三上物理期中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甘肃省兰州五十一中物理高一上期中统考试题含解析
- 2025届云南省江川第二中学物理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四川省仁寿县二中、华兴中学2025届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仁爱英语九年级下册Unit5Topic1sectionA的教学设计
- 《色彩基础知识》PPT课件(详解)
- 鲁东教师心理健康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 【教师必备】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 商业空间设计PPT课件
- 相容性独立性完全性
- 市政工程创优汇报
- A4横线稿纸模板(可直接打印)-a4线条纸
- 动土作业许可证(标注)
- 球墨铸铁铸造工艺
- 10kV电缆迁移工程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