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中国哲学简史》译本对比研究_第1页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中国哲学简史》译本对比研究_第2页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中国哲学简史》译本对比研究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中国哲学简史)译本对比研究内容摘要:〔中国哲学简史〕是现代大哲学家冯友兰的,它用英文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旨在为国外读者普及中国哲学思想。本书的译本在国内也具有非凡的地位和影响力,成为中国青年了解中国哲学的入门书。这本书当前只要凃又光和赵复三两个翻译版本,本文通过译者主体性的视角,从双语文化能力、文本选择、译文承受者、译者的诠释空间和不同的翻译策略几个方面比照两位译者的不同翻译特点,以期对以后的哲学翻译带来一定启示。本文关键词语:中国哲学简史;译者主体性;哲学翻译1背景和文献综述1.1背景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作者自序中说:小史者,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这本书的易读性和权威性也具体表现出在这三个方面。首先,从学方面来看,冯友兰精通中西方哲学,将全部哲学史了然于胸,他著有〔〕、〔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中国学术的主要经典,对中国现现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赞为“现代新儒家〞。其次,从识方面来看,冯友兰结合西方读者的实际情况,在繁复庞杂的中国哲学史中,选择出了合适他们阅读的经典内容。编者布德博士说当时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真实知识少得可怜,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人,对中国哲学的认知也只是停留在孔子与老子的印象中。而这本书堪称是第一本对中国哲学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最后,从才方面来看,〔中国哲学简史〕经过编纂布德的润饰与修改,使得本书更易于西方人理解,加强了其可读性和兴趣性。本书包容了许多哲学术语,所以需要译者采取深切进入浅出的语言,使内容通俗易懂。通过译者主体性角度,能够从社会和个人两个维度分析出影响两位译者选择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对以后的译者有所启发。而怎样避免由于译者自己的原因影响翻译的流畅度和精确度,是译者和出版方都应考虑的问题。1.2文献综述对于〔中国哲学简史〕的翻译研究较少,作者通过知网以本文关键词语“中国哲学简史翻译〞查询到2012年至2018年共8篇论文。傅张萌〔2013〕在〔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看中国哲学简史的汉译〕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了〔中国哲学简史〕汉译者的主体性因素。张瑞华〔2015〕在〔简评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哲学翻译观〕中,从西方解释学的翻译观讨论冯友兰的哲学翻译观点,并分析其翻译策略和翻译观点构成的原因。叶邵丹〔2014〕在〔中国哲学简史〔节选〕英译中翻译报告〕中,从目的论的视角讨论了此类文本翻译经过中的问题和翻译方法。聂家伟〔2018〕在〔中国哲学简史两个中译本扼要比照〕中讨论了本书两个译本翻译策略的不同。常国华〔2018〕在〔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两种中译本翻译策略与理论研究〕中,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比照了两个译本的翻译策略与特点。从文献综述能够看出,当前对于这本书的翻译研究,现有学者大多项选择择从认知语言学、目的论等视角去分析其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译者主体性视角对其研究的仅有一篇。本研究将从译者主体性的双语文化能力、文本选择、译文承受者、译者的诠释空间和不同的翻译策略这几个角度出发,比照两本译著的不同。2译者主体性久长以来,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和传统的翻译观念,学界一直以为翻译没有创造性,只是对原文的机械转换,译者的地位没有得到看重。直到20世纪70年代,遭到西方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的影响,翻译主体性研究才开始遭到看重,一些学者选择主体性的视角进行翻译比照研究,但是当前的研究重要集中于文学的领域。学术界重要围绕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和翻译主体的界定进行讨论。关于谁是翻译主体的问题,许钧〔2003:10〕总结出4种观点:“一是以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以为原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以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以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为翻译主体。〞笔者以为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贯穿始终的决定者,应是翻译主体,但是在翻译经过中需要考虑原作者的行文风格、目的和读者的需要。关于译者主体性的内涵,仲伟合和周静〔2006〕尝试对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做出总结:译者主体性是指在尊敬客观翻译环境的前提下,在充足认识和理解译入语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它具体表现出了译者在语言操作、文化特质、艺术创造、美学标准及人文品格等方面的自发意识,具有自立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受动性等特点。而译者主体性可能会遭到一些因素的制约,能够详细到译者的文化先构造、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原作者以及文本选择对译者的影响、译者的诠释空间、译文承受者等等。3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出〔中国哲学简史〕在20世纪80年代由冯友兰的学生涂又光翻译为中文版本,由北大出版社发行,成为学术界的畅销书,又于2003年经由赵复三翻译,当前市场上大部分版本都是采取的赵复三译本,但是读者对这两个版本的评价褒贬不一。这两个译者都对中国学术界影响深远,具有良好的中英双语能力和中国文化的背景,但是他们自己的哲学素养并不一样,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不同。两位译者都声称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但是两个译本的内容和风格大相径庭,都具体表现出出译者各自的风格。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比照两本译著中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出。3.1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哲学翻译中牵涉了很多专业术语,复杂概念,而怎样把哲学文本翻译地地道,能够让目的读者清楚地理解原文意思,并不容易。这需要译者的非凡的双语能力和对哲学的透彻理解。涂又光于1927年生于河南光山塾师之家,从小学习中國文化,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哲学系,在先秦儒学、楚国哲学史以及中国教育哲学研究上颇有建树。作为冯友兰的学生,涂又光在冯友兰逝世之后,整理其所有中、英文遗稿,编辑成14卷冯友兰〔三松堂全集〕。涂又光个人曾著有〔楚国哲学史〕、〔中国高等教育史论〕、〔文明本土化与大学〕等。赵复三1926年生于上海,是中国基督教“三自宣言〞的发起人之一。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被聘为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与赵朴初、赵紫宸合称中国宗教学者的“三赵〞。从事中外思想、文化、宗教史的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和译作多部。翻译作品有〔西方文化史〕、〔西方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从两位译者的介绍来看,涂又光和赵复三年龄相仿,都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那时社会动乱,中国又处于变更时期,而两位都受过高等教育,为社会和新中国的建设付出了一己之力,也为中国哲学在西方的传播做出了奉献。从他们的履历来看,两位的双语文化能力和哲学造诣都很高。但是涂又光系统承受过哲学高等教育,又是冯友兰的弟子,对冯友兰的思想了如指掌,而赵复三重要从事的是宗教的研究,从这方面看,涂又光在哲学方面的造诣更胜一筹。在本文所研究的翻译实例当中,可明确断定为翻译毛病的,只在涂译本发现了13句共17处,远远少于赵译本中的38句共42处〔常国华,2018〕。固然两位译者都有误译的地方,但是明显赵复三的毛病更多一些。例1:AbsoluteFreedomandAbsoluteHappiness赵译:最终的自在与快乐涂译:绝对的自在和绝对的幸福在原文中,“绝对的自在与幸福〞是与“相对的自在与幸福〞比照阐释的,只要超出万物的限制能力得到绝对的幸福,在有限的范围里只能得到有限的幸福。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没有绝对的绝对,由于宇宙是无限的,其中的未知因素占领了绝大部分。而最终指的是事物发展的端点状况,最终幸福也就是幸福的最终状况。但是幸福是无限的,没有限制,也就没有最高点之说。所以此处赵复三的翻译偏离了原文。3.2原作者以及文本选择根据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介绍,〔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亲身指点翻译并认可的唯一版本〔常国华,2018〕。新出版方新世界出版社与〔简史〕原译者涂又光先生洽商没有成功,转而通过冯友兰先生之女宗璞〔原名冯钟璞〕〔1928-〕联络到赵复三,委托其从新翻译。两年之后,赵复三翻译完成,于2004年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该出版合同到期后,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与宗璞在2008年签署了赵译本〔简史〕的版权协议,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钟华,2004〕。涂又光编辑和翻译过冯友兰的许多作品,比较了解原文的创作意图和作品风格,他在哲学史的研究上颇有建树,翻译这本书与他自己的专业比较贴切,能够更好地把握原文的写作意图,领会作者的表达。而赵复三是遭到出版社的委托后才进行翻译的,他对于哲学领域的翻译不是很了解,这种被动选择限制了译者翻译能力的发挥,有些地方没有精确传达原文的意思而且出现误译。例2:Taoisthe“UncarvedBlock〞〔p’u〕,snothingthatcanbesimplerthantheunnamableTao.赵译:道就是“朴〞之最,由于它连名字也没有〔〔道德经〕第三十七章称道是“无名之朴〞〕。涂译:“道〞就是“璞〞〔“UncarvedBlock〞,未凿的石料〕,“璞〞自己就是“朴〞。没有比无名的“道〞更“朴〞的东西。原文在“璞〞“UncarvedBlock〞后面标注了其拼音,是想具体表现出“UncarvedBlock〞与“simplicity〞的音与义对应关系。“璞〞指的是未雕琢的玉,也是“朴〞的谐音,就是俭朴的意思,涂译正确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而赵译没有翻译出作者的原意,只是把这两句话意译了。3.3译文承受者涂译的第一个版本里写到“这本书由冯友兰的学生涂又光翻译过来,旨在作为教授和学习中学哲学史读者的一本参考书〞,可见涂又光译文的目的读者为有哲学背景和知识的学者,所以他的译文仅仅仅是把许多原典译成了文言文,没有增长解释,哲学术语也是照搬了过来,用语比较简洁,即使这样读者也能够理解。而赵复三译文的目的读者为群众,所以他把原典回译成文言文之后,增长了许多自己的解释,用语愈加通俗易懂和流畅,易于读者理解,这也是许多读者更偏好赵译的原因。例3:Forexample,oneofhiscontemporariessaid:“GreatIndeedistheMasterK’ung!Hislearningissoextensivethathecannotbecalledbyasinglename.〞〔Analects,IX,2.〕赵译:〔论语·子罕〕篇记载,达巷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意思是说,达巷这地方有人说,孔子是个伟大,学问广博,以致很难用某一方面的特长来概括他的成就。〕涂译:例如,有一个与他同时的人说:“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论语·子罕〕〕从例句来看,赵译把孔子的同时代人翻译为达巷人,也就是这句文言文的原话,而且附上了这句文言文的意思,使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而涂译是直译了出来。3.4译者的诠释空间20世纪80年代,涂又光初次将此书译成中文,这个时期译者主体性的概念才刚刚引入中国,译者的地位开始遭到看重。在这里之前,译者只是两种语言转换的一个媒介,是一个隐形人。而到了2000年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翻译主体和译者主体性等概念进行界定,强调了译者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译者的地位越来越高。译者的诠释空间说到底是一个“度〞的问题。译者诠释原作的空间是有限的,译者的最大诠释空间被限制在原作框架之内,遭到原作者创作背景、上下文语境的影響,不能天马行空地任意发挥。究竟译者是“带着镣铐的舞者〞,必定也必需考虑到“镣铐〞的束缚〔仲伟合,周静,2006〕。遭到当时学术背景的影响,为了增长翻译的美感和流畅度,赵译比涂译发挥了更大的创造性,但是赵复三对于原文随意增减,而且多处增长自己的理解,超越了对于原文诠释空间的限制。例4:Hence,judgingfromthenatureoftheworksofthesewriters,thispractice,asweshallseelater,didnotindicateanymisunderstandingordistortionofBuddhism,butratherasynthesisofIndianBuddhismwithTaoism,leadingtothefoundationofaChineseformofBuddhism.赵译:它实际是对印度fo教思想和中国道家思想进行一种综合的努力,由此而为中国fo学奠定了基础。涂译:所以从这些著作的内容来判定,作者们继续使用道家术语,并没有造成对fo学的误解或误解,倒是造成印度fo学与道家哲学的综合,导致中国形式的fo学的建立。赵译没有翻译这句话的前半部分,其中这句话的主语“thispractice〞指的是“使用道家术语〞,赵译也没有翻译出来,只是使用了一个代词“它〞,指代不是很清楚明晰。赵译无故出现屡次随意删减和增长自己理解的情况,这就超越了对于原文诠释空间的限制。涂译固然是直译了出来,但是用词不是很精确,“导致〞和“造成〞常用于欠好的结果,而fo教和道家思想的融合不具有消极色彩,中国fo学的建立也不是消极的结果。3.5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策略选择中的具体表现出两位译者都声称自己运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赵复三在译后记中说“翻译外文书刊,大略诗歌、哲学两类著作最费推敲。这两类著作假如依循原著,逐字逐词按字义翻译,应不是特别困难;难的是在翻译这两类著作时,不能只知足于形似,还要求其传神〞。传神多用于中国画中,指生动真切地刻画出人物或物的神情。可见赵复三并不知足于仅仅把原文的意思转换过来,还力求传达原文的韵味。而涂又光几乎是逐字逐句翻译过来的,对于原著的句式几乎没有改动。例5:ItwasnotuntilthelatterpartoftheT’angdynastythattherearosetwomen,HanYu〔768-824〕andLiAo〔diedc.844〕,whoreallytriedtoreinterpretsuchworksastheTAHsuehorGreatLearningandChungYungorDoctrineoftheMean,insuchawayaswouldanswertheproblemsoftheirtime.赵译:一直到唐中叶以后,韩愈〔公元七六八至八二四年〕和李翱〔公元八四四年卒〕才对〔大学〕和〔中庸〕作出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