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素养_第1页
教师信息素养_第2页
教师信息素养_第3页
教师信息素养_第4页
教师信息素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信息素养教师信息素养教师信息素养资料仅供参考文件编号:2022年4月教师信息素养版本号:A修改号:1页次:1.0审核:批准:发布日期:(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个体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及其发展要求所应具备的信息品质、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开题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研究管理小组,把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纳入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中,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制度,与教师的职称、晋级、评优、待遇等联系起来。实行签到和签退制度。用竞赛和激励促进培训,举行教师课件制作大赛,对获奖教师的作品进行评展。要求每位教师要有学习计划,要有提高目标,把教师“信息素养”作为考核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学校教导处的统一安排下,每周利用四个课时对教师进行“基本信息素养,多媒体素养,网络素养,课程整合素养”等内容的教师素养培训。实验期间,共对教师分期分批进行了60多课时的培训。还利用假期的校本培训时间,对教师进行了约12天的集中培训。现在,我们的教师已经初步具备了以下能力:1、基本信息素养现在,参与实验教师的信息素养已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本课题的实验过程中,我校其他教师也主动参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活动,整体的信息素养水平都得到提高,约有90%左右的教师能够进行Windows操作;87%的教师能够进行Word文字处理,编写测验试题;60%左右的教师能够进行打印机及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56%左右的教师能够应用Excel电子表格处理学生考试成绩等。基本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知识。2、多媒体素养教师基本掌握了多媒体数字、声音、文字、图像、图形的处理;音、视频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及输入输出技术;多媒体数据的压缩编辑技术;网络应用初步;多媒体的整合技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师初步掌握了计算机教学的基本过程,能够正确使用液晶投影仪、实物投影仪等硬件设备,基本能够使用PowerPoint、几何画板应用软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并能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和教育对象,围绕教学目标、授课内容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媒体。3、网络素养网络素养是网络时代的教师应具有基本素养。通过学习与培训,极大的调动起了全体教师的学习兴趣,许多家庭都购买了计算机,开通了互联网。这对本课题的研究也是一个极大的促进。现在我校80%的教师掌握了电脑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了利用网络搜索和下载数据;利用网络观看流媒体课堂实录;能够传输文件和进行网络交互式教学;能利用电子邮件与其他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一些教师和学生还有自己的教育博客,并能够在上面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心得。4、课程整合素养通过开题以来的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经初步统计,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较大速度的提高,为开展多媒体创新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统计数据见下图:内容Windows基本操作wordexcel网络操作图形图象处理音视频获取与处理硬件设备的输入输出比例90%87%56%97%45%82%93%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的优势,,制作出符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对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有力的体现了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提高1、丰富了教学内容时代发展了,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在一天天地增强。一本书,一块黑板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陈旧而单一,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打开互联网,可知天下事。登录流媒体,教授到我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随之也为教学方式的转变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多媒体的引入,不仅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大大满足了学生求知的欲望。2、创新了教学手段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正在淡化,师生都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可以在充分吸收知识的同时与教师平等对话。多媒体教学的引进,为师生都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广阔的学习空间。极大地便利了师生掌握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也为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3、转变了教师的角色通过一年多的实验,教师的观念更新了,“师道尊严”已经被我们放下,“传道、授业、解惑”被“共同学习、平等交流、一起成长”所取代。现在我们的课堂处处体现出新的活力:集群体智慧,扬个体特长。气氛活跃,师生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可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变信息传递的单向性为双向性和多向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4、便于整合教学内容多媒体的引入在整合课程内容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学以致用,学生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而非系统的,知识只有在得到充分整合之后,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多媒体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它独特的表现能力足可把零散的知识联系到一起,归纳到一块,通过媒体素材的整合,初步形成“知识——技能——情感”三维一体的学科教学体系。大大促进学生潜能发展。二、存在的问题1、网站建设中的一些较高端理论需进一步研究学习。需要购进一些较高端的设备,如三层交换机、路由器、物理防火墙等,有效解决冲突域等问题。2、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知识缺乏系统性。教师的创新研究还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3、学科媒体创新教学模式中,主次之分。还不能做出更加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只能通过资源库合理引用、整合。不能充分的认识到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部分多媒体课件有追求华丽、脱离主题的感觉。三、下一步的计划1、通过努力,形成学校独有的媒体素材库。进一步着手创建教师多媒体课件库。2、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创新能力。3、通过研究,探究一种更加完善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培养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途径、方法的研究实验方案一、问题的提出进入21世纪,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教育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传统的教育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高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教育正处在一种信息技术环境中,教育在信息技术的强烈冲击下,将会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产生重要改革,新型的教育模式将会诞生和成长。然而,面对信息技术为教育的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教师队伍的素质如何适应21实际教育的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也日益引起社会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关注,因此,研究21世纪教育的对策已迫在眉睫。邓小平同志早在80年代初期就作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并多次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由于在21世纪里,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也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说到底就是取决于人才的竞争能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必须依靠教育,而振兴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是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高度概括提出:“教育技术的发展将对我国教育观念和教育过程的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制高点,谁就可以处于通览全局、控制大局的主动地位。在21世纪,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发展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研究、利用、开发现代化信息技术是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目前视听技术发展到多媒体的综合运用,并与计算机结合,向智能化发展。因此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将成为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一环。面对当今十分发达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加强个体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最佳筛选和利用信息以及创新信息等能力,要不断提高掌握信息技术和运用新方法的能力。但是,从当前我们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看,存在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素质低,信息观念、信息理论、信息能力还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综上所述,面向21世纪的教育,把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摆在战略的高度,抓住提高教师素质这一核心,研究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方法、途径和培养的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概念的界定“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对信息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他们在信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综合能力。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思维、信息手段及信息伦理道德等内容。因此,与之相关联的,要求教师具备最基本的信息素养必须包括提高教师的信息观念、信息理论和信息能力等,依此来适应教育超前性的需要。培养教师信息素养、能力方法、途径的研究。研究的是教师学习活动的实践活动的规律,属于人才教育的范畴,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的重点是探讨在现行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管理机制的条件下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技能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能力的方法和途径。目的是在广大教师中普及提高许多教育技术,尤其要注意强化信息时代的教育意识与观念,探讨信息化教师的培训模式。三.研究的目标从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和未来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出发,结合学校目前教师队伍的状况,构建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目标和测评体系。探讨培养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建设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师资队伍。四.研究内容⑴构建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目标体系和测评体系。⑵研究信息环境对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影响。⑶研究培养的途径和方法。⑷制定管理制度。⑸设计评测的手段。五.实验的构想本课题的研究假设是通过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和教学的实践研究,学习、开发、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从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能力,达到提高教师现代教育能力水平,建立一支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的目的。1.实验的基本思路在实验中做到以下几个结合:⑴将培养教师信息素养、能力与学校总体建设相结合。建设现代化学校是我校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校确立实施“科研兴校”的策略,以发展学校现代信息化为突破口,以教育科研为龙头,以改革课堂教学为核心。加速学校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取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和速度,取决于教师素质的质量。⑵将培养教师信息素养、能力与学校日常的教学和研究活动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培训教师也是这样,学理论、听讲座是基本方法,教学实践、教育科研是更有效的措施。所以,只有把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与学校日常的教学和研究活动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形成良性循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⑶将培养教师信息素养、能力与教师晋升、待遇和培养创新成果意识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优胜劣汰。师资队伍的培养要讲究实效,要建立机制,所以学校要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把教师现代技术信息培养与晋升、待遇和创新成果意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激活广大教师的竞争欲望。2.培养的方法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的途径方法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的学习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建立起培训活动各要素之间稳定的结构,形成活动流程的基本方式。通过“认识——体验——应用——反馈——评价”的良性循环,形成的“理论——技能操作——实践应用”于一体的互动式的模式。教师素养、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的模式六、研究的方法和步骤1.研究的方法《培养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途径、方法的研究》是一项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人”。人的行为是受自身的思想、动机、意志等因素所支配。因此,人是不能进行实验的。所以,我们的研究是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于一体的教育研究模式。早在1944年,勒温就提出了这种模式定义的雏形,即:“研究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的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为目的。”实行行动研究有着明显的目的性、合作性、情境性、动态性的特点。2.研究的步骤行动研究是一种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虽然不一定强调研究过程控制的严格性和其结构的严密性,但研究却是依据实施计划,按一定的步骤进行的。我们的研究步骤由发现问题、背景分析、制定计划、实施行动、效果反馈、总结评价等方面构成。我们的研究分三个阶段共两年时间实施。第一阶段策划启动(2001年8月——10月)(1)构思假说,制定方案,论证方案。(2)成立实验领导小组。第二阶段实施操作(2001年11月——2003年3月)(1)调查、分析教师队伍现状,(2)各子课题组开题,(3)实验研究。第三阶段结题(2003年4月——2003年7月)(1)课题成果验收,(2)结题报告,(3)成果推广。七.课题的保障条件:(1)近几年来,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的改革,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持续的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不断增强(2)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验,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作出了积极的、有效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教育的实践中锻炼了教师队伍,涌现出一批观念新、素质好、热衷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目前学校教师中有35人大专毕业,占教师总数的61.4%,本科毕业4人,占7.2%,目前正在进修本科学历的14人,占教师总数的24.6%。(3)学校拥有较齐全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有两个计算机房(其中一个是多媒体教室),有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建立了教育技术中心(校园网管理中心、广播电视制作播放中心、课件制作中心)。(4)学校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模式和方法的改变,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成为当务之急。不少学校在工作上走了不少弯路,走进误区,导致人力财力资源和时间的浪费,贻误教师队伍的建设。文章以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为切入口,分析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探讨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关键词】教师信息素养;内涵;评价标准;途径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大大地加快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迅猛的信息化浪潮正冲击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瞬息万变和信息量极剧增加的当今时代,当今世界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当我们的学习速度小于改革速度时,就意味着落后甚至于失败,快速把握信息的能力和终生学习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信息处理能力是实现它们的必要条件;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增加,教育资源的丰富,以及教育打破国别和地区的限制,教育形式也一改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通畅和广泛。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换成组织者和协调者。面对丰富多采的内容和形式,为尽快地汲取营养,使自己进步更快,要求提高信息处理能力。首先我们先来看信息素养的含义:它是一种涵盖面较广、以获取、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它应该是基于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的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和表现形式的综合素养。中国的教授何克抗指出“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当是与信息的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其中信息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和信息优选;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和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信息利用,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生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换句话而言,教师“能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能用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一、目前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一)技术能力水平欠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网络知识普遍比较抵,就老年教师队伍中有决大多数老师不会使用计算机,更谈不上应用它去处理日常工作。网络知识严重缺乏,不能很好的利用有利的条件改善和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个年龄段的老师由于过去没有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因而信息意识普遍比较淡薄,信息面不够广泛,信息技术掌握不够系统,缺乏对信息的敏锐性及获取与利用的能力。就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而言,他们有很熟练的信息技能,但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上学老师的授课方式的影响,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定式授课方式。(二)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手段从多媒体技术手段引入到我们的教育领域,教育的方式和效果有了显著的变化和成效,但是我们也看到现在的有部分老师上课,完全依赖多媒体技术手段,甚至离开了这些就不知道怎么上课,艺术院校有些课程视频资料或者数字资料是相当大,有些老师上课就是一个电影片放到底,一个PPT反映到底,和

学生没有任何的交流,进了电影院,放映的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睡的实在是“香”。关键的问题,一旦电脑不能启动,音响没有声音等一些简单故障他们都不能解决。(三)硬件设施制约教师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硬件建设是培养老师信息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无论是培训教师还是他们工作中都要有硬件的支持。硬件设备的配置会受学校经济条件、领导重视程度、城市区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是落后的,多数是滞后于社会其他相关产品、网络速度的快慢和稳定性等势必会影响到教师工作和上课需求。电子形式的教学文件便于存储传输和交流,现在已经被广泛采用。有一部分老师电脑甚至都不会用,对网络的利用更是一筹莫展,主要原因就是硬件设备滞后造成的。(四)对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艺术院校的相当一部分专业课程(雕塑、陶艺、动画原画、写生等)的老师是不愿意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更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在他们的观念中学习信息技术手段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困难,甚至是觉得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任何帮助。在学校要求授课要有课件时,常常看到的简单文字和图片的堆砌就敷衍了事。“收集教育教学资料”虽然已成为教师的一种重要教学应用方式,教师还不能充分认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的重要性。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够,不去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是许多教师逃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原因。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我们培养教师信息素养,就是要使教师善于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信息素养的实现依赖于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一)加强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的培养进行有效的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是基础和关键所在。培养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和重视程度。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意识不够超前,信息素养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一直没有作为教育工作者必备的能力加以硬性规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教师一时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不少教师缺乏信息学的基本知识和信息思维能力,不能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改善优化自己的教学质量。因此,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培养教师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加强培养教师信息素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二)做好新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具备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时代每一位教师不可缺少的职业职能,这一职业职能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对新教师的需求量也相应的增大,把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纳入新教师职前培养内容体系之中,在教师职业的入口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培训,对提高新教师的信息素养无疑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进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课程的培训。(三)加强在职教师信息素养的继续教育教师进行本科、专科学位的自考与函授和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学习的进修活动;组织骨干教师到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行短期培训;借助学校的计算机中心组织教师进行校内的信息素养培训活动,包括学校利用寒暑假或双休日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德育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或教学研究等;教师通过网络、阅读等途径进行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自我提高信息素养。(四)设计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物质条件,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和鼓励教师自学是提高其信息素养的方法手段。如何来评价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和建立高标准的评价体系结构具有显得尤为重要。标准从信息素养的含义出发,建立技术层面标准,应用层面标准和理论知识层面标准。针对不同的人员制定不同的标准,一般教师的评价量表和专业人员评价量表。(五)学校行政领导的支持和激励机制的建立学校行政领导应对新技术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应用技术,参与在职教师培训方案的实施,为实验新的教学手段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经费。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对在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给予奖励。学习掌握新技术和网络工作可以得到职位提升的机会。开展课程信息化技术比赛,课件制作比赛,优秀课堂评奖等形式,增加老师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六)建立优秀的培训团队和机构由于受我国息素养教育起步晚,各个方面都仍未完善的影响,在职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不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来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在一些有条件的高等师范院校设立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中心,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聘用相应课程的优秀人员进行上课,保证上课的质量和效果。聘用此领域有较高素养的老师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案,进行分组培训,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高素质的教师是高质量教育教学的保障,教师良好信息素养是高素质教师应具备的重要技能,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全民素质提高的可靠保障和前提之一。因此,应该充分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个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而其内容不断变化的概念,因此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和方法也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不断修改、完善、发展、变化。参考文献[1]徐梅林,等.对上海高校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调查与思考[J].华东师大学报,1996.[2]张情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3]杨晓光,陈文勇.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人[J].中国信息导报,1999.[4]吴岚.知识经济时代与教师的信息素质[J].电化教育研究,2001,(1).[5]南国农.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南国农电化教育论文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信息素养的研究一、课题的提出㈠背景分析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新世纪的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开展深层次地改革。教育改革的主要途径就是教育信息化,在学校大力开展信息教育。面向信息社会的新世纪人才至关重要的一项基本素质是信息能力,它是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赖以生活,用于学习的基本能力,它是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行证,从小学开始培养少年儿童的信息素养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国家信息化,为培养大量各行各业需要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基础工程,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信息素养也成为一个生动而富有挑战性的概念。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未来世界居领先地位必是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培养学生读、写、算一样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能力,逐步提高信息素养。但由于信息素养教育开展时间不长,因此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的信息素养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和完善。纵观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受原来的计算机课程的影响,在传统课堂中开展,教师照本宣科向学生灌输所谓的信息技术,以考试为指挥棒引导信息技术教育,从而使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2、随着信息素养教育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资源正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在网络环境下,教育资源的高速增长令人难以预测。如何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整合,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3、目前,中小学教师中还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不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⑴教育观念保守,教学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忽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资源匮乏,或者教学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使用;⑶教育内容陈旧,缺乏相应的实践性操作环节,不能与基础教育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中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并没有落到实处。4、目前,网络教育正蓬勃开展,如何创设研究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的学习环境,探索出适合不同情况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5、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等同于计算机课的教学。目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从大纲的制定、教材编辑到课堂教学、教师的观念等,实际上还停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上,地点上看还是教室、机房轮流转;形式上看还是班级授课制,先讲后练或边讲边练;内容上看各年级各种教材都是雷同的。至于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探索到什么、怎样探索、如何加工,并没有引起有关人士足够的重视。据此,我们拟提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信息素养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方案。㈡研究的目的意义我们认为,在信息考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1、信息素养是新时代基础学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基于知识和信息的新经济形态已经崭露头角,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的飞速发展使“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成为共识。信息素养与读、写、算等能力一起构成新时代儿童适应未来社会、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学力。2、把信息素养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教育的现代特征,也是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对我国现行的教育与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也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开拓出充足的空间。现行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上,扎实有效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将信息素养作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准确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把握了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从而找到了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二、课题界定所谓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筛选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从小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小学生年龄、生理和心理特性和小学生直接经验较少的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的优势,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开设适合青少年特点的信息技术课,优化学校信息环境,大力开展教学改革,从信息教育的教学模式、信息素养的阶段发展模式展开研究,让学生通过小学低、中、高三个年级阶段的培养,初步达到上述要求,为全面素质的提高打下重要基础。三、研究综述㈠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学习资料,借助与他人(教师、学习同伴等)的交互,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该理论强调:⑴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⑵情境对意义建构和学习的作用;⑶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来支持学习;⑷教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⑸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督促,激励和帮助;⑹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2、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包括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基本特征,独立性是对自我的认识和不断完善,主动性实质是对现实的选择,对外界适应的能动性,而创造性则是对现实的超越。在学生信息素养形成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信息素养的培养与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3、儿童心理学理论。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学龄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发育生长最旺盛、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是行为习惯,态度,技能,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根据现代教育特点,在这个时期内尽早开展信息技术启蒙教育,进行信息素养的早期培育,直接关系到个体以后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4、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目标。《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㈡思路框架本实验以上述理论作依据,注重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和条件,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作指导,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和现代教学设备作用,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进行整合,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供学习条件和环境,有层次地开展信息素养的培养,开展与信息素养培养相关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自主——互助——协作——探究”教学模式,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打下良好基。四、研究目标1、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进行小学生信息意识、信息素养、信息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方法的探索。全面提高信息素养。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发展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研究。通过实验构建在小学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3、小学生信息素养、信息能力发展促进小学生自主发展的研究。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生自主学习模式。4、探索儿童信息素养启蒙教育的理论和经验,撰写出具有教高水平的实验论文和经验总结,并在较大范围内推广应用。五、研究内容㈠信息技术教学中对信息兴趣的培养研究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现实中,计算机高手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电脑方面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加之平时刻苦努力的实践操作,就会日见成绩。领略到学习带来的愉快后,就会更加精神振奋,乐此不疲,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信心。如此一来就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天长日久,学习信息技术就成了一种乐事,一种必须了。㈡信息技术教学中对信息意识的培养研究信息素质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如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调整教材和教学方法,采用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以切实提高信息科技学科教学的水平及实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是一个长期的、任重道远的但又是与时俱进的教学目标。我们的实践刚刚开始,但方向是对头的,前途是光明的。为此,我们十分注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信息意识的培养。1、强烈的信息获取意识。具体表现为:对信息、信息化、信息社会的特点有正确的理解,具有强烈的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遇到问题能想到是否可以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灵活地通过多种渠道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善于将信息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联系,善于从信息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时能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认识到获取信息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关心教育信息化进程,懂得自觉学习,能主动积极地去吸取新信息和研究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等。2、良好的信息道德意识。网络信息内容丰富多彩、包容万象、良莠交杂,青少年学生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判断力,往往无法能抵抗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和污染等等各种现象。这对教师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做到在网络教育教学中应具有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参与意识,主动和学生进行多渠道思想道德信息沟通,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课外辅导、思想教育。让自己和学生都有能安全地在网络环境中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㈢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各项信息能力的培养研究1、信息处理能力。最初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几乎都认为其核心问题是对信息的处理,其内涵包括从采集信息到发布信息的整个处理的流程。早在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就给出了这样的定义:“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他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我国学者也有这样的观点,认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恰恰就是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恰当地选择各种信息工具,主动地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采集信息包括:检索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包括;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等;发布信息包括;表达信息、发表信息、表现信息、呈现信息”。2、信息交流能力。信息交流“在传播学上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传递信息、观念、态度、感情等现象。”信息交流是人类社会形成的主要条件,没有信息交流就没有人群、社区、民族、国家乃至抽象或具体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技术是基于人的信息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从文字的产生、印刷技术的发明到计算机、因特网的广泛运用,都说明了信息技术产生的原初动力是源于人类信息交流的需求。3、信息问题解决能力。随着信息技术人性化改革的浪潮,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已经不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象牙塔,也不是只被少数社会精英所掌控的稀缺资源,信息技术工具,信息技术教育也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此,社会发展需要信息技术、人的发展也需要信息技术。从信息技术的社会意义而言,只有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社会活动中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结合起来,才能显示其巨大价值。离开了问题解决,信息技术将失去意义;离开了信息技术,产生了信息时代的问题也将难以解决。4、信息文化多重建构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科学范式的革命,更带来了文化范式的革命,个体与社会的价值观、伦理观面临着全面转型;社会需要重建文化体系,个体也在重建文化体系,这种重建是一种多重建构。多重建构既意味着建构主体的多重,也意味着被建构者的多重,主体与客体的界限消失,也意味着建构内容、方式、途径、结果等全方位的多重。无疑,信息技术教育是进行这种多重建构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教育经过多重建构所形成的是信息文化。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培养方法的研究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实现,其途径是多方面的,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1、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都采用电子文本教材,借助于一个网络教学平台,以任务为驱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了接受性学习一统天下的局面,教师起到的是释疑、点拨的作用。2、完善任务驱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开放学习。在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性的同时,教师必须给以一定的任务驱动。这个任务可以是近期的,也可以是远期的,可以是一堂课的,也可以是一两个月的,但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3、更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信息素养的内容之一。《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应改变计算机课程中以教师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采用“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模式,提倡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以及自主性学习。4、加强实践活动——让学生解决生活问题。信息技术技能的形成必须通过实践活动,需要反复、经常的练习、巩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的操作、训练为主,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的时间比例要控制好。除了课堂学习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其它时间和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技能。5、加强学科整合——全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只限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特别应重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和补充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整合既有利于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又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而且它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㈤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研究老师的评价和引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课上让同学们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交流,同学的赞扬、老师及时的肯定会使其更加自信,对收集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更有兴趣。学校、年级、班里,少先队各级组织不断组织各种活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为同学们搭建展示自己信息能力的舞台,有利于将信息活动迁移到同学们的各类学习活动中去,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1、注重学习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某种松散的、自由的谈话方式,以及随机地观察、阶段性的问卷调查等途径,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能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地提供帮助、指导或改进教学方法。2、学习评价在评价的主体、方式上的改革。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们借鉴了Intel未来教育的评价方式,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六、研究方法本实验研究同当前的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直接联系,我们抱着科研促教改的指导思想,从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入手,将科研与教改紧密联系起来,采用整体构思与单因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逐步研究及时总结,层层推进,分步论证,不断积累创新,保证本实验有序、有效地开展。具体采用下述方法进行研究: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信息技术教学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2、调查、检测法: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各年级学生采用问卷、测试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相应的做法。3、行动研究法:教师课堂教学短时、高效行为的研究,研究这种做法的效果。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七、研究的时间安排㈠启动阶段(2004年9月——2004年11月)1、论证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2、对实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3、制订审定子课题研究方案。4、建立实验档案。5、完善校园网工程。㈡实验阶段(2004年11月——2005年6月)1、分科组、分年段开展实验。2、问卷调查,分项测验,发现问题,调整实验内容方法。3、撰写阶段实验报告、经验论文,个案分析。4、教学活动观摩交流,学生信息能力展示交流,教学经验推广应用。㈢总结评价阶段(2005年7月——2005年8月)1、撰写各子课题结题报告,收集成果材料。2、撰写总课题结题报告,邀请专家组鉴定。八、实验的条件保障1、我校已建立了校园局域网,有100多台电脑免费开放上网。有小学各学科教学软件资源库。有功能齐全的多媒体计算机室。2、学校网站将根据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内容,定期更新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相关联的网上资料,使学生能根据各自需要开展信息技术学习。3、学校曾多次承担国家和省级教改实研课题,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对实验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总结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基础。4、学校有一支理论基础扎实,现代信息技术过硬,学科教学水平较高,改革意识强烈的实验教师队伍。这将成为实验成功的根本保障。九、实验预期成果1、结集出版《小学生信息素养发展个案分析》。2、结集出版子课题实验论文、实验报告专集。3、撰写课题实验结题报告。4、研制一批较高水平的CAI课件,制作三至五个优秀课例。5、评选收集一批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创造的电子作品和自己实验、撰写的实验报告。十、参考文献1、《计算机与创造教育》北京景山学校郭普渡2、《美国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王旭卿《外国中学教育》2000年第2期3、《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其评价标准》应学俊4、《创新推广理论与信息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宫淑红、桑新民5、《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方法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组冷国华6、《信息素养——新时代对人类的新要求》许世红网络时代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内容简介】本主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研究在网络时代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与策略,着重阐述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在网络时代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②如何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环境;③怎样改进当前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④怎样开发校本教材,建立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体系;⑤如何构建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⑥学生信息素养的家庭培养、社会培养的方。【关键词】信息素养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培养体系一、问题提出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不仅广泛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其基本趋势是:传统的学校教学功能逐步弱化,全元化学习、全方位学习的学习化社会加速来临。我国正在逐步步入信息化社会,随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素养”越来越引起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各地有些学校和教师开始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尝试。我市经济发达,信息技术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学校也已经尝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还没有提上正式的“议事日程”,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活动缺乏正确的引导。许多家长对信息技术有这样那样的顾虑,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发展。“网络时代”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研究在国内外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方面还没有形成一种科学的、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方法。为了适应教育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培养出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优秀小学毕业生。本文主要研究在网络时代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二、研究措施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这种能力同当代信息技术结合,成为信息时代的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我们认为,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基本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三部分组成。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一起,构成了信息时代的社会成员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必备基础。在网络时代,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培养、社会培养、家庭培养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条件。学校培养是主体,社会培养是家庭培养、学校培养的外部环境、补充和扩展,而家庭培养则是学校培养、社会培养的基础。只有用系统的观点创造性地运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资源,进行三管齐下的“立体培养”,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目的。(一)学校培养1、提高教师素养俗语云:“兵马未到,粮草先行”。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首先应该让教师树立应用信息技术意识,提高他们自身的素养。为此,要根据实际情况,为教师制订培训计划和严格的考核标准。培训内容要包括以下两方面:⑴提高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包括⑴现代教育技术全员培训班;⑵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班;⑶教学课件制作培训班。目的是使全体教师人人都能熟悉并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熟练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培养一批能开发制作本专业教学课件的骨干教师,为将来开发学科课件系列打好基础。⑵提高教育、教学理念。除了培养教师的操作技能外,还要对教师的教学理念上进行更新。要求教师较系统地了解和研究当前国内外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的新进展,学习和培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教学能力,促进学习观、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和教育研究方法的更新。使他们认识到在信息环境下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的需要,适应“终生化”学习的需要。2、更新学生观念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主要是要学生由依赖型学习向自由型学习转变;由知识型学习向智力—能力型学习转变,由封闭型学习向开放型学习转变;由传承型学习向创造型学习转变,由学会型学习向会学型学习转变。3、创设信息环境在课堂上下、校园内外营造一种宽容、宽松、开放的信息环境,是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首当其冲的条件。学校的信息环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学校的硬件环境和在这个环境下形成的信息环境,还有一部分是任课教师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创设的信息环境。⑴学校的硬件环境。硬件建设是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在建设中采用校园网络,建立科室网络、多媒体教室网络、电子备课室网络、班级教室网络。同时接入专用的宽带网,使学校形成所有办公室、教室都能使用计算机实现校际互联、国际互联、静态资源共享、动态信息发布、远程教学和协作学习的多功能校园网络环境。⑵教师创设的环境。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优势,教小学生初步学会登录国际互联网,登录一些适合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网站。如:中国少年报、雏鹰网等查阅信息。另一方面是组织课外活动,开展竞赛,发挥校园网络环境的功效。如组织“网页小制作”“电子幻灯片小制作”“电子报刊小制作”“程序小设计”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在学校主服务器上录入资源材料,要求小学生利用校园网络环境,从网络中要素材,进行小制作实践活动。4、改进教学模式⑴改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起点。为了打好这个基础,必须把信息技术课的教育推进到了信息素养的大框架中来考虑。要成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可以看作是学会以多种方法利用信息的过程:从信息技术的娴熟到信息利用的娴熟直至利用信息发展智慧。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引入“行为导向教学”。经过研究和探索,我们总结出信息技术课“引”、“探”、“导”、“延”四字教学模式。①“引”。“引”以激发兴趣为手段,以任务驱动为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提出驱动的任务上。譬如,教学《网上过新年》这一课,以学生最喜欢的春节为切入点,在“喜洋洋”的乐曲中,给学生出示了许多有关春节的图片,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春节的气氛和过春节的欢乐,然后问学生:“大家喜欢过春节吗?”大家都希望春节早点到来。这时教师就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要在网上过一回春节。顿时学生感到惊讶并立即产生亲手试试的欲望。教师这时可以向学生提出本节课的目标是要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有关信息,并出示任务利用已有的本领找一找网上有关春节的网站或信息。利用兴趣和目标双重驱动使学生去主动探索知识,掌握方法。②“探”“探”以自主探索为基础。信息技术的软、硬件发展速度可以说是一日千里。学生在学习时所学的信息系统与毕业以后所使用的信息系统很可能不一样。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体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指导思想。例如,有的教材一个一个的详细解说Word中的每个图标按下以后,可以进行什么样的操作,每一条菜单可以作哪些操作,但是没有归纳它的所有文字处理的操作特点就是选定内容a激活图标(或者选定菜单)a进行操作。学生只有了解操作的共同特点,那么对于文字处理的所有主要操作都能试探着去做,并且能够在许多其它软件工具的应用中去试探工作,这样他们也就达到了一个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新的水平。如:在《网上过新年》这一课中,先让学生尝试利用上节课所学的有关上网的知识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养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能力。当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后,更加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学生的学习也就逐步进入到良性发展的轨道。③“导”在学生自主探索后得到可能是一些琐碎的知识,有的学生可能没有收获。作为一种技能,教师这时必须把方法导入科学的、系统的操作技能当中。“导”一般是以学生演示为主,教师进行适当的归纳、小结。“导”应以协作学习为基础。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形式。如:《网上过新年》中,当学生进行初步的探索后,让已经成功的学生进行演示,并小结操作的方法。然后小组为单位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操作完成任务。小组成员、全班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协作,所谓的“兵教兵”。通过同学之间的互学互评来掌握技能。这种基于信息技术的交流与探讨,不仅使学生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得到培养,而且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慢慢得到了提高。④“延”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当特别重视信息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延”是在学生掌握了某种新的信息技术方法或手段后,运用新方法或手段和已有的方法、手段,去创造性地解决综合性的实际问题或完成实际任务。教师应树立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需要使用计算机,需要使用一定的软件,这些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我们不能以工具的操作代替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根据问题的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评价与完善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工具的掌握更为重要。如:《网上过新年》中学习学会了利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后,让学生利用检索工具,查找自己最想了解的知识,然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通过检索、交流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体验,提高自己的能力。信息技术课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不能局限于信息技术的培养,必须以“信息素养”作为新的立足点,使学生从技术的娴熟到灵活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逐步提高信息素养。⑵改进其他学科教学模式在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中,体现“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学科教学为信息技术提供展示舞台”这样的整合理念。将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使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各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种整合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其基础过程是: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5、开发校本课程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一个立体的有层次的信息课程来实现。每个学校的教学特色各不相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也不相同,我们要根据学生和学校自身的特点,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6、建立评价体系对于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主要根据以下结构加以构建:⑴从评价对象的角度构建双轨评价体系:学生信息技术和应用能力的等级评价与学生信息素养终结性评价。⑵从评价过程的角度构建全程评价体系:即在信息素养培养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建立发展性的评价,具体的说就是对学生教育活动过程中诊断与调控评价、教育活动结束后具有发展与促进作用的过程性评价。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采用“过程”+“作品”、“教师”+“家长”的评价方法。“过程”是指通过学生平时真实情景中的学习历程档案或记录,反映学生学习的态度、对任务的理解和认识、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而“作品”则更有利于反映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过程”+“作品”的评价,不但关注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将引导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还要引入“家长评委制”,把学校和家庭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不仅拓宽了培养的空间,还增进了家长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家庭培养。7、构建教学资源库为了便于现代化教学,还必须在校园网上建立庞大的教学资源库。资源库内要有1、教学图片库;2、视频片断库;3、音乐音效库;4、教学动画库;5、电脑小课件库。除此之外,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也能成为教学资源的补充,所以有必要将一些著名的教育网点做成首页链接或将他们下载做成校内镜像站点。校园网上庞大的教学资料库按学科、分内容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方便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实践。利用教学资源库开展信息多向交流。如利用学校网站、教师信箱、校长信箱等实现了网上家访,网上作业,网上评价等,极大的扩展了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空间,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二)家庭培养要体现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整体效益,必须在突出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的前提下,重视家庭培养。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在培养学生信息培养方面的作用愈来愈重要。1、办好家长学校。为了适应信息技术日趋普及的形势,帮助家长掌握家庭培养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这一形式。在家长学校中向家长介绍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消除家长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误解和不安;分析学生特点,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提出适当可行的要求;通过家长之间、家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实行“五个一工程”。为了能够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和家长的信息素养,在家庭中实行“五个一工程”。即:⑴每星期和孩子进行一次有关信息技术的交流;⑵每星期和孩子共同上一小时网;⑶每个月和孩子协作完成一件电子作品;⑷每个月向孩子介绍一个好的网站;⑸每个月和孩子共同研究一个特色软件的使用方法。以上的⑴和⑵两项内容以学生周记的形式反馈,⑶中的电子作品在学校中以年级段为单位进行评比,⑷和⑸两项内容以学生技能展示的形式反馈。3、聘请家长评委。为了方便家长之间交流培养方法和成果,拓展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范围。学校有必要聘请家长作为评委。如:在评价学生的作品中聘请了50%的家长作为评委,成绩以30%记入学生成绩;在评价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中,每个家长都是自己孩子的评委。他们通过观察和交流,对照学校的评价标准进行打分,成绩以90%记入学生成绩。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是明显的。(三)社会培养社会培养不像学校培养那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但是,社会培养具有独自的特点、内容、途径和方法。如各种校外教育机关在吸引学生参加有关的活动,占领校外教育阵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无疑对学校、家庭培养是一个补充和促进。因此,在学生信息素养的“立体系统”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要使社会培养能更有效地起到这个重要作用,政府和社会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1、认识到位。政府必须把信息工作纳入“科教兴市”争创教育强区的总体规划之中,整体推进信息技术,提高总体教育水平和教育规格,缩短与先进地区的差距。通过多种联通方式实现政府与学校的“政校通”、学校与家庭的“家校通”,形成区域开放性的“三通”教育信息城域网络。2、投入到位。政府行为的落实,能为信息化工作奠定优良的物质基础。建立教育信息技术中心、教育主干网和信息资源库,建立资源检索平台;建立校园网、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配备计算机、实物展台、电视机;建立学校网站等。3、人员到位。为学校配备专职信息学科教师和网络管理人员等。利用青少年科技辅导协会,负责组织学生校外信息技术竞赛、活动;创建信息技术教育基地,负责组织学生校外信息技术学习、提高;开辟媒体专栏,负责学生信息技术交流、探讨;4、协调到位。争取社区的支持,净化社区环境,建立健全规范的“网吧”,并为学生提供有益的信息资源,如优秀图书、优秀影碟,鼓励学生上优秀网站等。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从培养对世纪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出发,不断探索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开发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生,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校园文化建的又一个阵地——校园网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许多学校管理与发展的积极追求。校园网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新型载体,对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产生重大的影响。为此,研究和探索如何将校园网和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有机的整合,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许多学校面临的新课题。校园文化是什么?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校园文化是通过对校园文化资源的整合、设计、实践、提升而呈现,反映的是一种学校精神,生成的是作为一个区域所具有的文化氛围。校园网是什么?校园网首先应该是教学网,具备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如电子图书信息资源、数字光盘音像资源等,以满足教学及研究的需要;第二,校园网要作为学校内外信息交流的数字化信息通道,如应用网络办公管理系统来完成处室之间以及校内与校外间的信息传递,实现教育教学管理资源的共享与交流;第三,校园网要成为实现远程教育的信息高速公路,如实现教师的在职培训,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铺路架桥。校园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什么作用?校园网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可以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日趋明显,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一个优秀的校园网,对建设校园文化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师生可以通过上网学习、交流和讨论,获取知识、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净化心灵,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并逐渐内化为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自觉行为。那么,怎样充分发挥校园网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一、面向社会,做好学校的窗口。校园网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体现学校文化特色,传播和弘扬学校文化。它是向社会宣传学校的重要窗口。校园网的建设从信息发布功能模块的设置、自动化办公系统应用功能的开发、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师生及家校交流平台的建立到这一系列功能的实际应用,都蕴涵着丰富的校园文化。一个成功的校园网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其网站能充分展示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成果、办学特色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风貌,以此来引领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色。二、面向学生,做好学习的帮手。1、开展学生网上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校园网上开展读书或征文主题活动,很受学生欢迎。组织者在校园网上发出倡议,如推荐一本好书,让学生写读后感,然后进行评比。全校学生都可以参加,并随时随地可在校园网上浏览所有上传的读后感,还可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投票评选最佳读后感。在校园网上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并在网上展出活动成果,进行网络投票评比,可激发学生学习课外知识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校园网还可以成为学生社团活动的园地,学生可从中锻炼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并活跃课外生活。在学生的网络文化建设中,学生不仅仅是活动的参加者,还可以是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是网络的建设者。学校可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参与校园网建设的机会,如让学生自己创建和管理班级主页、社团主页和个人主页。这样,网络活动更能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与支持,更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有利于良好班风和校风的形成。2、开展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学会学习的含义就是学会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通过探索独立地进行有效的学习。”校园网则恰恰能够为学生提供宽广、开放的信息环境,能够把教师的教案、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思想等内容在校园网上开放,并提供高质量的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使学生如同身处“知识超市”之中,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要接入Internet,以使每位同学都能查询、访问甚至拷贝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资料,经个人分析、加工和存储,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并与老师或其他同学直接进行讨论和交流,共享或共同操纵某项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协作关系。这种学习行为的变革也有利于教师突破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了解几乎每个学生学习能力、认知特点和当下的知识水平,做到因材施教,实现新型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有机集合,这对于充分优化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有效的。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下,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效率越来越高。3、开设学生网上论坛,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学生可通过BBS开展网上讨论,在网上提出自己的问题,对其他学生的问题和观点发表看法。讨论的可以是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其他感兴趣的问题。在讨论中一定要加强引导,避免出现不负责或不健康的言论,以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正确的舆论导向。4、开展网上心理咨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我校校园网论坛开设“孩子的天空”、“电脑小Fans”、“知识长廊”等几个版块,是孩子们的乐园。论坛拥有一支熟悉网络、擅长德育工作、懂得学生心理、具有奉献精神的网络德育工作教师队伍,在他们的努力下,宁小论坛逐步形成一种健康、向上、自由的言论氛围。由于网络交流具有隐蔽性,学生可以匿名,因此他们就少了几分顾忌,多了几分坦诚,可以大胆地向教师说出自己的疑问,以获得最大的帮助,保证身心的健康成长。5、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培养文明上网的意识和习惯。网络信息传媒发展非常迅速,但其具有“双刃剑”的双重作用。如何发挥正面效应,降低其负面影响,帮助青少年在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有针对性地开展上网指导,提高孩子对“电子海络因”的免疫力,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有的责任。旨在关注网络德育教育,同时营造一个绿色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保持青少年健康成长。三、面向教师,做好教育的助手。1、建设教师专栏模块,关注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在新校园网中增设了“名师风采”、“教师Blog”和“个人助理”等模块。“名师风采”模块除收集教师的照片、个人介绍外,还链接了他们平时的课堂教学风采;在“教师Blog”模块上,教师可随时发表教学心得,谈工作中的困惑,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个人助理”模块可使教师拥有个性化设置,其中的“事务提醒”功能可自动进行部门计划的有关提醒,“电子文档”功能可实现教师个人文档资料的集中存放及教师间文档资料的共享和发送。为配合教师聘任制工作,还设置了“教师成长档案”模块,把教师的教学成绩、公开课、竞赛辅导、科研论文、学生满意度评比、年终考核和获奖情况等录入其中,全面记载各位教师在校的成长历程。2、开展网上校本培训,促进学习型教师的培养。学校可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制订网上校本培训计划。每一个专题培训开始前将学习资料、培训要求以及考核评价标准放入有关模块,考核评价指标可以是多级别的,根据培训内容,考核可有网上答题和实践等多种方法。教师可随时上网学习、讨论,并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相应级别申请考核,通过者可获得相应积分。这对于培养学习型教师具有促进作用。3、开展网上主题活动,增强学校凝聚力。学校可通过校园网向全体教师征集“金点子”,组织学校十件大事评比、教工摄影比赛、征文比赛等主题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增强学校凝聚力。4、开设教师网上论坛,形成学术自由的良好氛围。教师平时工作比较忙,大家集中在一起思考和讨论问题的机会不多。学校可通过校园网上的教师论坛,引导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这种讨论较为自由、宽松,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在“教师论坛”中提出意见和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形成学术自由的良好氛围和正确的舆论导向。5、开辟教师沟通渠道,关注教师身心健康。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困惑和烦恼,这些困惑和烦恼长期积聚,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校园网是目前教师进行心理沟通的最好渠道之一。如我校在校园网中增设的“教师沟通坊”,为教师提供了心理沟通的场所,教师可在这里大胆诉说自己遇到的问题和想法,寻求帮助。这种沟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解除困惑、缓解工作压力、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四、面向家长,做好联系的纽带。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家长队伍是学校教育潜在的、重要的师资力量。对家长实施的教育称为家长教育,良好的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