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庸》儒家思想心得体会(精选10篇)_第1页
读《中庸》儒家思想心得体会(精选10篇)_第2页
读《中庸》儒家思想心得体会(精选10篇)_第3页
读《中庸》儒家思想心得体会(精选10篇)_第4页
读《中庸》儒家思想心得体会(精选1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中庸》儒家思想心得体会(精选10篇)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读《中庸》儒家思想(心得体会),欢迎大家来阅读。

读《中庸》儒家思想心得体会篇1

做生意,是为了求利,求利就很难做到不报怨。进货求人家优待,人家不优待,埋怨了;卖货求人家买,人家不买了,埋怨了。有怨,心气就不顺,心气不顺,做事也很难顺遂。因此,我们要时常修心养性不埋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养性以无怨呢?首先我们要找到产生埋怨的最大缘由,一个字:求。由于有“求”而不得才会生怨。求天保佐不顺遂,求人施助不顺遂,便产生了怨,怨天尤人。因此,《中庸》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意思是说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处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别人,这样便无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缘由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因此,生怨的根本缘由是不能正己。能正己则无怨。

在其位谋其职,则无怨。人最大的怨来自于自身所处地位和环境。人们总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则怨气常生。常言道,人比人气死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生平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得意焉。”愿者,怨也。君子无愿,故拘束得意。

其三,失败导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埋怨解决不了问题和困难,要解决问题和困难必需“反求诸其身”,要反省、(总结)失败的缘由,然后再接再励。所以孔子说:射有好像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意思是说没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缘由,不能怨靶心不够大不够近。这里也有一个“求”字,求自己也会有怨生,怨自己太笨。所以人肯定要中正,也就是肯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态,反省熟悉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不足再接再励,不怨天不尤人。

读《中庸》儒家思想心得体会篇2

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宏大才智的结晶。

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由于字难认,相反字很简单,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高校》,有许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简单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帮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如同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书中说“性”“道”不行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惊”“隐显”“慎独”等方面培育自身的品德,把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别,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高校生所必需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受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缘由,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简单呀!特殊是我们今日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

人性是有许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苦痛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读《中庸》儒家思想心得体会篇3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该书叙述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要求人们根据这些道德规范和原则,调整个人的思想和言行,做到不偏不颇,无过无不及。“凡是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的做事原则对于指导我们的。言行具有乐观的指导意义。

(教育)的进展已呈日新月异之势。教材在不断更新,每间隔一段时间就会增加一些与科技进展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育思想也在不断更新,科技创新的新世纪要求培育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素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老师必需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变以前的“满堂灌”为现在的启发式教学;同学的视野在信息化时代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成年人不会的事情他们能驾轻就熟。几千年前的古人尚且知道“预备”的重要性,无论言行只要事前预备充分,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一个受国家培育多年的教育工,要想圆满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唯有“预备”才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祖国的下一代。

老师的“预备”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思想的预备,二是行动的预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同学成果的好坏通过一两次考试便能分出凹凸,但教育质量的优劣却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检验,融入社会后他(她)能否创新就是检验的标准。老师教出一个分数较高的同学比较简单,但要培育同学的创新精神却相对困难。怎样培育同学的问题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熟悉,老师的职责就是培育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同学学问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交给同学学习学问的(方法)。有了这样的思想熟悉,行动的预备才有目标和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是老师首要的工作。

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时刻关注外部的教育动向,重视讨论激发同学学习爱好的方法,探讨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怎样体现;更新学问储备更是老师工作的重心。老师与同学是一桶水与一碗水之间的关系。老师的学问不仅要宽泛,而且要有深度。农村学校存在既超编又缺人的突出冲突主要缘由是老师的学问面太窄,影响了学校的进展及同学综合素养的提高,谈到深度,我们的老师又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事,假如同学询问下一个学段或者是科技前沿的相关学问,我们往往会以“我讲了你也听不懂”加以搪塞,这样的回答对同学的损害有多深我们思索过吗?

为了学校的进展,为了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了我们教育教学的游刃有余,我们必需制定终身(学习方案),像久旱逢甘雨一样坚持学习;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讨论同学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讨论同学成长的.环境,而且要讨论同学的心理,对一班同学根据不怜悯况进行分类,并依据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际状况进行因材施教。

中庸的思想给了我启迪,同时也给了我力气。亡羊补牢从现在开头进行学问储备将成为我工作中的又一追求。

读《中庸》儒家思想心得体会篇4

孔子传道给曾子,曾子写了篇论文《高校》;曾子传道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又写了篇论文就是《中庸》。中庸思想,也是来自于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太难了,一般人很少能够做到。中庸究竟是什么呢?孔子讲的中庸与仁一样,有体有用。中庸的主题特别不好理解,中庸的作用就是此处讲的“中不偏,庸不易”。中就是不偏,庸就是不易。

什么是中呢?一个方框,代表上下四方,中间有一竖直贯下来,不歪不偏就是中。任何事情都要取中,无论偏左、偏右都不行。孔子着了一部历史,叫《春秋》,为什么叫春秋呢?取中之意。冬天冷、夏天热,温度不适中;冬日长、夏日短,日照不适中,都不合乎标准。只有春秋不冷不热,白天与黑夜一样长,有中才可以作为标准。孔子的五德是“温良恭俭让”,温是第一的,太热太冷都是偏,只有温才是中。

什么是庸呢?庸是庸常之意,就是我们说的,普一般通、平平经常。平凡才能长期,一般才是宏大,这是宇宙间的基本法则。我们现代人都不甘孤独     ,要拔高、要精彩,讲究“玩的就是心跳”。人生平平安安就是福,高处没有道只有险,高处不胜寒。常人不是如此,不知足不知止,求高求好。一求高事准糟,所以叫“糟高”。中庸就是告知我们“中不偏,庸不易”的道理。这两句话是宋儒程颢、程颐说的,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了就不偏、庸了就长期。老狡猾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就一生平安、幸福。

中不是目的而是方法,中的目的是和、是中和,所以子思在《中庸》里才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有中才能达到和,和是宇宙万物之理。夫妻和才能生贵子,家和才能万事兴,和气才能生财。总之都要和,不和就不生,就没有生气。天之和是太和,地之和是中和,人之和是保和。能时时保和就能达到中和,保持住中和就能恢复到太和。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正是此意吗?中者,天下之根;庸者,天下之本,中庸思想是一种客观的思想,也是一种唯物的思想;甚至可以说,中庸才是世界的原来面目,才是世界的永久不变的平衡态。

读《中庸》儒家思想心得体会篇5

寒假里我看了大队部推举选看的(国学经典)诵读——《中庸》。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高校》、《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我的语文是弱项,对文章的理解力较弱,所以,我始终很排斥古代文言文的书籍。但没想到,这次硬着头皮看的这本?中庸,却让我对文言文中的学问有了一个全新的熟悉。

中庸?里讲了不少有道理的话,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八段话:“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段话的意思是:任何事情,事前有预备就可以胜利,没有预备就要失败。说话前有预备,就不会理亏词穷站不住脚;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方案先有定夺,就不会有发生懊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打算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

读完这短短小小的几句话,我有了极大的触动。原来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未雨绸缪、作好预备,这样才可能获得胜利,假如没有预备,那么面临着困难险阻胜利的几率会特别低。生活中也是如此,就像我们同学在考试前确定会有复习的过程,温故而知新;运动员每天都必需训练,为了竞赛出成果的那一刻;军人不打无预备的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戏剧家更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早点去预备吧!早点预备肯定是对的,由于只有预备好了的人,才能有士气面对任何可能消失的困难,才能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千年前布满才智的古人,用他们那简朴的语言告知了我们人生的真谛。这些国学经典作品真是特别值得好好阅读,细细品尝。

读《中庸》儒家思想心得体会篇6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绚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绚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年伊始我院组织了对传统文化《论语》的学习,现在又组织学习了《高校中庸》,通过这两次学习,使我不仅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自身的指导意义。

“高校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是《高校》的经述,也是这本书的总领,揭示了高校的宗旨。看完这部分,使我懂得学习和工作都要有宁静和平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平稳,去思索自己所讨论的问题,思虑周详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这对于在法院工作的我来说特别重要,在开庭之前要仔细阅读每一本案卷,做好开庭前的预备工作,在庭审中抓住庭审过程的争议焦点,围绕争议焦点调查和审理案件,但是实践中,一般当事人大都缺乏出庭(阅历)和技巧,在庭审时提不出观点,抓不住重点,找不到焦点,而是实行平铺直叙的方法或是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的方法。这就需要法官有宁静和平的心智,神思平稳,思虑周详问题,以公平宽容的心态留意观看当事人的心绪,体察当事人的心态,揣摩当事人的心理,以便准时精确     地“对症下药”,找准妥当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准时化解纠葛。相反假如内心急躁,就很难去仔细全面的思索案件。

读《高校》的另一个深刻感受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外界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所支配,公正裁判,没有偏私。在详细审判诉讼案件过程中,要客观、中立,与各方当事人保持同等的距离,不偏不倚,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公正地裁判,公正地爱护诉讼各方合法的实体权益和诉讼权益。作为纠纷诉讼的终极解决者,必需保持严格中立的立场,本身不能代表任何意志和利益,只能通过依法确认的事实,依据法律规定的准则和对法理精神正确的理解,公允地确定哪些利益当受排斥,哪些利益应予爱护,使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受到同等敬重、获得同等的法律爱护。

读完《中庸》,令我感受较深的就是要懂得“人类世界最重要的是人与人间的和谐共处”,这虽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法,但是这种为人处世的方法运用到我们法官的审判案件中就是和谐裁判,调解结案。享有东方阅历美誉的调解制度,就是强调“和”的效果,也是解决纠纷的最佳结案方式。目前较普遍的“大调解”机制的建立,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为贵”、“息讼止争”的优良传统。“和”并不是要回避冲突,而是要通过分析当事人心理,注意释明法律,查清案件事实,讲究方式方法,进行细致入微的法律分析和事实分析,使当事人胜败皆服。通过调解,不仅合理解决了冲突纠纷,防止冲突纠纷激化影响社会和谐,而且理顺了当事人的心情,缓和、化解了相互之间的对抗与冲突,达到了化干戈为玉帛、重建和谐关系的效果。

读《中庸》儒家思想心得体会篇7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绚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绚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读过《论语》、《老子》、《庄子》,分别从人与人相处,自我的相处,人与大自然的相处的层面进行了深刻的讲解,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暑假中阅读了《高校中庸》,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高校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高校》,一部分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高校》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高校》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学问,培育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

“高校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是《高校》的经述,也是这本书的总领,揭示了高校的宗旨,高校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弃旧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平稳,神思平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收获。

每件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头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进展的规律了。

看完这部分后,联系实际的确是有道理的,学习和做学问都需要一个宁静和平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平稳,去思索自己所讨论的问题,思虑周详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

相反假如内心急躁,很难去仔细全面的思索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

读《中庸》儒家思想心得体会篇8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贵族拥有一张精彩的檀木做的弓,用这张弓(射箭)又远又准,他特别珍惜这张弓.

有一次,这个人认真观看他的弓,他想:这弓虽然好,但还是有些笨重,外观也无特色,要是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就好了.于是,他请了一位手艺人在弓上刻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当他欣喜地拉紧这张自认为完善无比的弓时,弓“咔”地一声断了……

我们总在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方面好不行,得全面进展,什么都好才叫好;一个人说好不叫好,非得博得众人的交口赞扬,没人能挑出毛病,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才是心中完善的境界,只有这样心里才舒适,人生才辉煌。否则,必将孜孜以求,殚精竭虑,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但世上有几人能达到这种完善?于是造就了众多痴男怨女,对着镜中花水中月,终日愁眉紧锁,埋怨命运不公。达到的又怎样呢?终不过是“咔”的一声,一切归于虚空。追求精致没有错,错得是没有把握好度,过分追求外观,反而忽视了功用。殊不知,弓是用来射箭的,只要把箭射得又快又准就好了,要那么花哨有什么用呢?

曾几何时,我也是这样追求完善的。总想保持最好的状态,各方面都精彩,让全部人都说好。于是累人累心,终日提心吊胆,却难免顾此失彼。无论做到怎样,总有人说不好,为了别人的眼光奔波劳碌,却失掉了本心。蓦然回首,才知原来是掉进了完善的华丽陷阱。

花美半开,酒好微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谓千古良训,但有几人参透其中深意?我们从懂事开头,就被教育要有抱负,有追求,但是我们要追求的毕竟是什么?

偶遇一篇关于“中庸之道“的点评,顿觉醍醐灌顶。

关於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章句。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悟: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是也。

允执其中——

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是谓尧、舜、禹三位(传奇)中的圣王,都以中庸之道为传世之宝,授受之际,吩咐告诫也。

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的“两端”是指冲突对立的两极,只熟悉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诸片面,必需“叩其两端”,从两端中作出优化选择,即求中是也。这就是说,在一个命题涵盖范畴的极端状况之间,总可以找到一个“发而中节”,契合事物本质特征,整体效果最佳,各方接受程度最高,恰到好处的优化解答,这就是中。“

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中记载着孔子和子贡的谈话。子贡问老师,子张和子夏谁优胜?孔子说子张显得过头,子夏有些赶不上。子贡就说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孔子的答覆是“过犹不及”。

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譬如说,为人之道既不行好高骛远,也不应自暴自弃;既要追求抱负,又须面对现实。孔子主见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中道也。

人世一切失误,其实无一不是“过”或“不及”的後果,教训例子俯拾即是。万物之灵之高超,在於透过万花筒般的很多表象,悟出一个“无过无不及”的优化求中道理,并进而把握这个优化求中的主要途径,方能落实求中的详细(措施)。“

和而不同——

什麽是人际关系范畴优化求中的根本途径?一言蔽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也。

“和”与“同”,在汉语中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里是有区分的。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调谐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冲突,只求表面上的整齐全都,谓之“同”。

中庸之道是求“和”之道,以“不同”为求“和”的前提和必定。

“和而不同”要求常怀兼容精神,像拉丁文“宽容”一词“Tolerare”原义那样:容许别人有行动和推断的自由,对不同於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急躁、公正的容忍;或就是现代民主社会人们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我不赞成你的话,但是我要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伏尔泰)“

所贵者权(君子时中)——

“状况在不断地变化”。中庸之道要求通权达变,因时、因地、因体制宜行事;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动身,富於敏捷性,与时俱进的决策之道。

“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无过无不及的中,得之不易,但不会一成不变,随状况变化而随时变化。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章句》)“时中”,就是因应不同时机,揆情度势以求中。齐人有言曰“虽有才智,不如乘势,虽有兹(原文有金字旁,音zi)基(田器也),不如待时。”(《孟子.公孙丑上》)“

完善不是陷阱,人们误入歧途只因会错了意。“中则正,满则覆,虚则欹。”过满则溢,水至清则无鱼。允执厥中才是完善之道,世间万物自有其纹理,顺其自然才能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得意其乐。一味求好求满,必将过犹不及。

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由于没有人能替自己做打算,做推断。自己的观点再卑微,总有可取之处。在此基础上去伪存真,得到的才是自己的东西。不做同而不和,不求甚解的小人。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人们看问题总有不同的视角,不同才是创新的源泉。即使错了,又能怎样?改过就是了,只要态度虔诚,孜孜以求,真理面前人人公平。

君子审时度势,相机行事。去不了巴黎,去趟罗马也不错,不一样的路上有不一样的动人风景;摘不到太阳,摘颗月亮也不错,月华如水亦有迷人之处。心境不好,有时只差转念一想。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然后就接受生活赐予的每一样东西吧,生活中往往缺少的不是欢乐,而是发觉欢乐的眼睛。

我们追求的不是想象中的天堂,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自然之道。这自然之道却是如此扑朔迷离,象震荡的波纹,只有少数的时间待在它的中轴线上,因时因地因势不同。或许我们应当怀着一颗孩童般的求知之心去对待那顽皮的真理,才既不会灰心丧气,又不会傲慢自满。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担心和苦痛是常态,安静和欢乐是轴心。

最终以《评中庸之道》的一段话结尾:建立一种不断求中的机制(而非一时一事侥幸取胜),具备了自我完善的良性反馈调整力量,就像以抱负的“中”为中轴线,那真实决策好比在这根中轴线上下左右围绕行进的收敛曲线,其偏离和时滞不至於太远太久,万变不离其“中”了。

读《中庸》儒家思想心得体会篇9

在读完《中庸》之后,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

《中庸》它是一篇重要的儒家哲学经典文献,它从本体论,主体论,伦理政治论,宇宙论四个方向绽开了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经到的本体作为始基,以道德主体作为核心,描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则和行为规范,最终将天人,内人之道归结为——“诚”。

在《中庸》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学问的重要性,学问不仅能提升个人科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转变命运。例如,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转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肯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和平的态度处理事情。学习它本身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学问,通过学问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以上是读完《中庸》的理解和收获。

读《中庸》儒家思想心得体会篇10

《高校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高校》,一部分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高校》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高校》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学问,培育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

“高校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是《高校》的经述,也是这本书的总领,揭示了高校的宗旨,高校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弃旧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平稳,神思平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收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