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课件_第1页
双相障碍课件_第2页
双相障碍课件_第3页
双相障碍课件_第4页
双相障碍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性精神疾病双相障碍主任医师湖南省长沙市

重性精神疾病1一:双相障碍定义双相障碍(BP)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既有符合症状学诊断标准的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时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而抑郁发作则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一:双相障碍定义2一:双相障碍定义双相障碍(BP)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既有符合症状学诊断标准的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时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而抑郁发作则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一:双相障碍定义3单相重症抑郁缺铁性贫血跌倒酒精使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双相情感障碍先天异常骨关节炎精神分裂症强迫症Murray&Lopez1996全球伤残,1990双相障碍负担单相重症抑郁Murray&Lopez1996全球伤残,4双相障碍名人费雯丽

海明威

三毛

双相障碍名人费雯丽海明威三毛5二、流行病学资料首发年龄高峰:15-19岁高患病率(国内:0.5-1.5%,国外:5-8%)高复发率(90%病人多次复发)高死亡率(25%-50%自杀未遂,11%-19%自杀身亡)高同病率(40%酒依赖或药物依赖)

二、流行病学资料首发年龄高峰:15-19岁6三、病理生理学机制1.遗传因素

患者亲属患本病概率为一般人群的10-30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概率就越高单卵双生同病率为40%-80%,而双卵双生子为10%-20%双相障碍的遗传方式无定论,多基因遗传模式分子遗传学研究:尚无定论三、病理生理学机制1.遗传因素7三、病理生理学机制2.神经生化因素

5-羟色胺(5-HT)假说多巴胺(DA)假说r-氨基丁酸(GABA)假说其它三、病理生理学机制2.神经生化因素8正常情况noradrenalineincreaseinneurotransmissionre-uptakepumpserotoninMAOI→MAOI→正常情况noradrenalineincreaseinn9抑郁状态noradrenalineincreaseinneurotransmissionre-uptakepumpserotonin抑郁状态noradrenalineincreaseinn10三、病理生理学机制3.神经内分泌因素

双相障碍患者具有神经内分泌改变。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和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HPGH)功能异常,其变化能体现对双相障碍发生的重要性研究发现,MRI检查双相障碍患者的垂体较正常对照组增大三、病理生理学机制3.神经内分泌因素11三、病理生理学机制4.心理社会因素与社会经济地位和负性生活事件无明显关系,首次发作常与患者的应激性生活事件相关,以后的躁狂或抑郁发作与外部的生活事件无关双相障碍患者多数易变、不稳定,无躁狂抑郁发作时可能是新事物的探求者。具有情感旺盛性人格特征易患双相障碍常合并酒精及物质滥用三、病理生理学机制4.心理社会因素12四、双相障碍诊断DSM-IV到DSM-V的变迁双相障碍亚型躁狂抑郁症状双相障碍的诊断面临挑战四、双相障碍诊断13DSM-IV和DSM-V中

双相障碍诊断目录的变化DSM-IV-TR诊断标准……心境障碍双相障碍双相I型双相II型环性心境非特异性双相障碍抑郁障碍……DSM-5诊断标准……双相障碍双相I型双相II型环性心境物质所致双相障碍躯体疾病导致双相障碍其它特定的双相障碍抑郁障碍……DSM-5中将双相障碍从心境障碍中独立出来,单独作为一个章节。DSM-IV和DSM-V中

双相障碍诊断目录的变化DSM-I14双相障碍的情绪变化

亚综合征躁狂(轻躁狂)

躁狂

抑郁躁狂维持

(情感正常)亚综合征抑郁(心境恶劣)双相障碍的情绪变化亚综合征躁狂躁狂15双相I型障碍

躁狂发作通常出现在重性抑郁之后双相II型障碍重性抑郁发作伴至少1次的轻/中度躁狂发作交替出现环性心境许多轻躁狂和抑郁症状,但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未满足双相I型障碍或双相II型障碍的诊断标准,物质所致双相障碍躯体疾病导致双相障碍其他特定的双相障碍许多临床症状,但未满足双相情感障碍或其特殊亚型的诊断标准,例如临床医疗所致的双相障碍(解释,如临床常用药物所致抑郁躁狂,抗抑郁药诱发躁狂等)双相情感障碍的亚型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2000双相I型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的亚型AmericanPsy165.9%9.3%31.9%52.7%症状频率n=146,双相I型;n=86,双相II型随访时间:a12.8年;b13.4年Juddetal2002;2003抑郁期躁狂/轻躁期循环/混合期2.3%1.3%50.3%46.1%双相

I型a双相II型b不考虑双相障碍亚型,患者大多数时间都处于抑郁阶段无症状期5.9%9.3%31.9%52.7%症状频率n=146,双172003年4月1日,由于饱受多年抑郁症的折磨,香港著名影星张国荣自杀身亡,年仅47岁张国荣抑郁症名人崔永元张国荣抑郁症名人崔永元18抑郁发作“三低”

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唉声叹气自杀缄默不语

独居一隅少动抑郁发作“三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唉声叹气缄默不语19躁狂发作

情绪高涨躁狂发作情绪高涨20躁狂发作“三高”

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从高兴愉快到欣喜若狂与其处境不相称言语滔滔不绝声嘶力竭

手舞足蹈忙碌不停躁狂发作“三高”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从高兴愉快到欣喜21双相抑郁的特征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2000认知缺乏自重注意力差犹豫不决自杀观念自责

躯体变化方面睡眠内分泌功能食欲和/或体重活性精力思维和语言迟缓情感悲伤情感淡漠兴趣缺乏易激惹焦虑绝望

双相抑郁的特征AmericanPsychiatricAs22情感单纯躁狂兴奋、欣快或易激惹心境膨胀夸大冲动焦躁/混合型躁狂抑郁/焦虑共混合易激惹敌对或暴力认知思维奔逸随境转移自知力缺乏紊乱注意力受损理解力受损精神病性妄想幻觉感觉机能亢进躯体急速或急迫性言语能量增加睡眠需要减少性欲增加过度的主动行为、社交行为和敌对行为具破坏性质的鲁莽、

异乎寻常的行为

失眠和内分泌失调躁狂及混合发作的特征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2000情感认知精神病性躯体躁狂及混合发作的特征AmericanP23轻躁狂特征轻躁狂表现为比躁狂严重程度轻的表现形式,其与躁狂存在以下一些不同特征轻躁狂躁狂轻、中度功能障碍严重的功能障碍轻、中度判断能力丧失严重的判断能力丧失通常门诊治疗有效通常需要住院治疗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精神病性症状轻躁狂患者存在明显的持续兴奋、膨胀或易激惹心境的周期,持续时间不少于4天,这与通常的非抑郁心境不同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2000轻躁狂特征轻躁狂表现为比躁狂严重程度轻的表现形式,其与躁狂存24明确诊断可能需经过10年时间与其他疾病的症状重叠可能导致误诊

—1/3患者误诊

—一些患者得到明确诊断之前至少经过4位医师就诊患者否认诊断共病(例:焦虑障碍,饮食障碍,物质滥用)儿童/青少年(误诊,病耻感)双相障碍诊断面临的挑战Evans2000;Hirschfeld2002,2003;Citrome2005

明确诊断可能需经过10年时间双相障碍诊断面临的挑战Evans25双相障碍:未识别和未诊断Hirschfeld2003正确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误诊为单相抑郁误诊为其他疾病31.2%19.8%49.0%心境障碍问卷阳性率(美国人群)n=85,358双相障碍:未识别和未诊断Hirschfeld2003正确26社会心理功能受损更多严重疾病抑郁,混合周期及自杀行为的危险性增加治疗依从性下降降低生活质量共病可能更早起病诊断和治疗复杂化Colometal2000;Pollacketal2000;Vietaetal2001;Keller2006共病使双相障碍诊断管理更复杂社会心理功能受损更多严重疾病抑郁,混合周期治疗依从性下降降低27双相障碍治疗Weiden&Zygmunt1997;Bowden1998;Postetal1998;

Robinsonetal1999;Lacroetal2002控制双相障碍包括治疗躁狂或抑郁以及预防复发许多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模式或单独或合并使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电抽搐治疗依从性差会增加复发风险没有哪一种治疗方法可以同时对双相情感障碍各阶段均有效以及可以同时治疗双相I型障碍或双相II型障碍或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治疗Weiden&Zygmunt1997;B28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目标共病情况的处理终极治疗目标–情绪稳定理想的治疗为通过有效改善双相I型、双相II型和快速循环型患者的症状及预防复发达到情感稳定状态Vieta2005短期-控制急性期症状-

预防复发- 治疗可接受性/ 依从性长期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目标共病情况的处理终极治疗目标–情绪稳定29锂盐对典型躁狂疗效优于混合型躁狂及快速循环型起效慢抗惊厥药对严重躁狂无效耐受性问题l

药物相互作用抗抑郁药可能加重躁狂,甚至转躁传统抗精神病药对躁狂有效,对抑郁无效耐受性问题,尤其是锥体外系综合征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躁狂有效,部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有数据表明对抑郁有效副反应少于典型抗精神病药双相情感障碍的传统治疗锂盐抗惊厥药抗抑郁药传统抗精神病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双相情感障30FDA批准治疗方法Physicians’DeskReference2007躁狂混合型维持治疗抑郁躁狂抑郁双相I型双相II型情绪稳定剂锂盐ü–ü–––双丙戊酸钠速释片ü–––––双丙戊酸钠缓释片üü––––卡马西平缓释片üü––––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üü––––奥氮平üüü–––喹硫平ü–––üü齐拉西酮üü––––阿立哌唑üüü–––Other拉莫三嗪––üü––奥氮平/氟西汀––––ü–FDA批准治疗方法Physicians’DeskRefe31双丙戊酸钠锂盐疗效耐受性卡马西平50%患者对以上情绪稳定剂单药或合并治疗有效对表现欣快的躁狂更有效可能对其他周期疗效较差

震颤,体重增加,

镇静作用,胃肠反应治疗范围狭窄对混合躁狂的疗效优于锂盐

镇静作用,胃肠反应,震颤,体重增加锂盐或双丙戊酸盐的替代疗法

肝细胞色素酶3A4诱导物,镇静作用,眩晕,共济失调,复视,体重增加轻于锂盐和双丙戊酸盐锂盐,双丙戊酸钠以及卡马西平治疗躁狂Popeetal1991;Freemanetal1992;Gerner&Stanton1992;Bowdenetal1994;

McElroy&Keck2000;Kecketal2001;Weisleretal2004;2006双丙戊酸钠锂盐疗效耐受性卡马西平50%患者对以上情绪稳定32疗效耐受性效应锥体外系综合征(包括静坐不能)迟发型运动障碍高泌乳素血症性功能副反应

耐受性多变,包括锥体外系综合征(静坐不能)嗜睡体重增加高泌乳素血症性功能副反应等同于锂盐即使间断服用也会增加迟发型运动障碍的危险率*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相比耐受性更好,通常作为首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传统抗精神病药Nasrallahetal1988;Tohenetal1999,2000;

Kecketal2003a,b;Paulsson&Huizar2003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躁狂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相类似*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更易出现锥体外系综合征

(20–40%)

疗效耐受性效应锥体外系综合征(包括静坐不能) 耐受性多变,33锂盐治疗双相抑郁数据表明锂盐治疗典型躁狂较抑郁更为有效主要目标在于对情感障碍的预防,但证据表明对躁狂的预防优于抑郁情感障碍患者使用锂盐长期治疗可以减少自杀的危险率Young&Hammond2007锂盐治疗双相抑郁数据表明锂盐治疗典型躁狂较抑郁更为有效You34抗惊厥药治疗双相抑郁拉莫三嗪足剂量治疗研究表明优于安慰剂(双相I型患者)必须缓慢滴定以减少出现皮疹风险无镇静作用;低性功能障碍不伴随治疗期间转躁狂FDA未批准用于双相抑郁急性期治疗双丙戊酸钠一项安慰剂对照研究未显示出急性期抗抑郁疗效开放性研究表明治疗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有部分抗抑郁疗效与锂盐相比,治疗窗更广FDA未批准用于双相情感障碍维持期治疗Calabreseetal1992;1999;Sachsetal2001抗惊厥药治疗双相抑郁拉莫三嗪Calabreseetal35SSRIs,SNRIs和TCAs治疗双相抑郁Peet1994;Sachsetal1994;Stolletal1994

Nemeroffetal2001;Postetal2006可能改善症状不推荐单药治疗,易转躁风险合并使用情绪稳定剂科降低转躁风险TCAs较SNRIs更容易引起转躁,故TCAs较SNRIs更少使用TCAs,三环类抗抑郁药

SSRIs,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NRIs,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SNRIs和TCAs治疗双相抑郁Peet1936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双相抑郁Vieta2001;Tohenetal2003;Calabreseetal2005

Thaseetal2006;Marcusetal2007减少转躁或快速循环的风险较传统抗精神病药副反应更小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双相抑郁患者疗效存在区别喹硫平对双相I型和双相II型患者的抑郁核心症状有效奥氮平单药或合并氟西汀治疗双相I型患者可有效改善抑郁症状阿立哌唑单药治疗双相I型抑郁患者与安慰剂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耐受性与副反应相关,包括锥体外系综合征,体重增加,嗜睡,催乳素升高,性功能障碍,口干以及代谢状况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双相抑郁Vieta2001;Tohe37情绪稳定剂治疗双相躁狂的常见副反应a拉莫三嗪头痛,皮疹,眩晕,腹泻,梦异常,瘙痒卡马西平眩晕,嗜睡,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瘙痒双丙戊酸钠缓释片嗜睡,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眩晕,疼痛,腹痛,意外受伤,乏力,咽炎双丙戊酸钠速释片恶心,嗜睡,眩晕,呕吐,乏力,腹痛,消化不良,皮疹a≥5%且至少2倍于安慰剂锂盐急性期躁狂细微手震颤,多尿,轻度口渴血锂浓度<2.0mEq/L:腹泻,呕吐,困倦,肌无力及协调性下降2.0-3.0mEq/L:共济失调,眩晕,耳鸣,视力模糊及大量排稀释尿液>3.0mEq/L:可导致复杂的临床现象,包括多器官和多系统情绪稳定剂治疗双相躁狂的常见副反应a拉莫三嗪a≥5%且至少38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双相躁狂

的常见副反应a喹硫平嗜睡,口干,乏力,便秘,腹痛,体位性低血压,咽炎,体重增加奥氮平嗜睡,口干,眩晕,乏力,便秘,消化不良,开胃,震颤利培酮嗜睡,张力障碍,静坐不能,消化不良,恶心,震颤麻痹,视力异常,口水增多齐拉西酮嗜睡,锥体外系症状,眩晕,静坐不能,视力异常,乏力,呕吐阿立哌唑便秘,静坐不能,镇静,震颤,坐立不安,锥体外系障碍a≥5%且至少2倍于安慰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双相躁狂

的常见副反应a喹硫平利培酮a39ThankyouThankyou40重性精神疾病双相障碍主任医师湖南省长沙市

重性精神疾病41一:双相障碍定义双相障碍(BP)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既有符合症状学诊断标准的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时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而抑郁发作则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一:双相障碍定义42一:双相障碍定义双相障碍(BP)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既有符合症状学诊断标准的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时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而抑郁发作则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一:双相障碍定义43单相重症抑郁缺铁性贫血跌倒酒精使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双相情感障碍先天异常骨关节炎精神分裂症强迫症Murray&Lopez1996全球伤残,1990双相障碍负担单相重症抑郁Murray&Lopez1996全球伤残,44双相障碍名人费雯丽

海明威

三毛

双相障碍名人费雯丽海明威三毛45二、流行病学资料首发年龄高峰:15-19岁高患病率(国内:0.5-1.5%,国外:5-8%)高复发率(90%病人多次复发)高死亡率(25%-50%自杀未遂,11%-19%自杀身亡)高同病率(40%酒依赖或药物依赖)

二、流行病学资料首发年龄高峰:15-19岁46三、病理生理学机制1.遗传因素

患者亲属患本病概率为一般人群的10-30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概率就越高单卵双生同病率为40%-80%,而双卵双生子为10%-20%双相障碍的遗传方式无定论,多基因遗传模式分子遗传学研究:尚无定论三、病理生理学机制1.遗传因素47三、病理生理学机制2.神经生化因素

5-羟色胺(5-HT)假说多巴胺(DA)假说r-氨基丁酸(GABA)假说其它三、病理生理学机制2.神经生化因素48正常情况noradrenalineincreaseinneurotransmissionre-uptakepumpserotoninMAOI→MAOI→正常情况noradrenalineincreaseinn49抑郁状态noradrenalineincreaseinneurotransmissionre-uptakepumpserotonin抑郁状态noradrenalineincreaseinn50三、病理生理学机制3.神经内分泌因素

双相障碍患者具有神经内分泌改变。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和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HPGH)功能异常,其变化能体现对双相障碍发生的重要性研究发现,MRI检查双相障碍患者的垂体较正常对照组增大三、病理生理学机制3.神经内分泌因素51三、病理生理学机制4.心理社会因素与社会经济地位和负性生活事件无明显关系,首次发作常与患者的应激性生活事件相关,以后的躁狂或抑郁发作与外部的生活事件无关双相障碍患者多数易变、不稳定,无躁狂抑郁发作时可能是新事物的探求者。具有情感旺盛性人格特征易患双相障碍常合并酒精及物质滥用三、病理生理学机制4.心理社会因素52四、双相障碍诊断DSM-IV到DSM-V的变迁双相障碍亚型躁狂抑郁症状双相障碍的诊断面临挑战四、双相障碍诊断53DSM-IV和DSM-V中

双相障碍诊断目录的变化DSM-IV-TR诊断标准……心境障碍双相障碍双相I型双相II型环性心境非特异性双相障碍抑郁障碍……DSM-5诊断标准……双相障碍双相I型双相II型环性心境物质所致双相障碍躯体疾病导致双相障碍其它特定的双相障碍抑郁障碍……DSM-5中将双相障碍从心境障碍中独立出来,单独作为一个章节。DSM-IV和DSM-V中

双相障碍诊断目录的变化DSM-I54双相障碍的情绪变化

亚综合征躁狂(轻躁狂)

躁狂

抑郁躁狂维持

(情感正常)亚综合征抑郁(心境恶劣)双相障碍的情绪变化亚综合征躁狂躁狂55双相I型障碍

躁狂发作通常出现在重性抑郁之后双相II型障碍重性抑郁发作伴至少1次的轻/中度躁狂发作交替出现环性心境许多轻躁狂和抑郁症状,但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未满足双相I型障碍或双相II型障碍的诊断标准,物质所致双相障碍躯体疾病导致双相障碍其他特定的双相障碍许多临床症状,但未满足双相情感障碍或其特殊亚型的诊断标准,例如临床医疗所致的双相障碍(解释,如临床常用药物所致抑郁躁狂,抗抑郁药诱发躁狂等)双相情感障碍的亚型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2000双相I型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的亚型AmericanPsy565.9%9.3%31.9%52.7%症状频率n=146,双相I型;n=86,双相II型随访时间:a12.8年;b13.4年Juddetal2002;2003抑郁期躁狂/轻躁期循环/混合期2.3%1.3%50.3%46.1%双相

I型a双相II型b不考虑双相障碍亚型,患者大多数时间都处于抑郁阶段无症状期5.9%9.3%31.9%52.7%症状频率n=146,双572003年4月1日,由于饱受多年抑郁症的折磨,香港著名影星张国荣自杀身亡,年仅47岁张国荣抑郁症名人崔永元张国荣抑郁症名人崔永元58抑郁发作“三低”

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唉声叹气自杀缄默不语

独居一隅少动抑郁发作“三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唉声叹气缄默不语59躁狂发作

情绪高涨躁狂发作情绪高涨60躁狂发作“三高”

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从高兴愉快到欣喜若狂与其处境不相称言语滔滔不绝声嘶力竭

手舞足蹈忙碌不停躁狂发作“三高”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从高兴愉快到欣喜61双相抑郁的特征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2000认知缺乏自重注意力差犹豫不决自杀观念自责

躯体变化方面睡眠内分泌功能食欲和/或体重活性精力思维和语言迟缓情感悲伤情感淡漠兴趣缺乏易激惹焦虑绝望

双相抑郁的特征AmericanPsychiatricAs62情感单纯躁狂兴奋、欣快或易激惹心境膨胀夸大冲动焦躁/混合型躁狂抑郁/焦虑共混合易激惹敌对或暴力认知思维奔逸随境转移自知力缺乏紊乱注意力受损理解力受损精神病性妄想幻觉感觉机能亢进躯体急速或急迫性言语能量增加睡眠需要减少性欲增加过度的主动行为、社交行为和敌对行为具破坏性质的鲁莽、

异乎寻常的行为

失眠和内分泌失调躁狂及混合发作的特征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2000情感认知精神病性躯体躁狂及混合发作的特征AmericanP63轻躁狂特征轻躁狂表现为比躁狂严重程度轻的表现形式,其与躁狂存在以下一些不同特征轻躁狂躁狂轻、中度功能障碍严重的功能障碍轻、中度判断能力丧失严重的判断能力丧失通常门诊治疗有效通常需要住院治疗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精神病性症状轻躁狂患者存在明显的持续兴奋、膨胀或易激惹心境的周期,持续时间不少于4天,这与通常的非抑郁心境不同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2000轻躁狂特征轻躁狂表现为比躁狂严重程度轻的表现形式,其与躁狂存64明确诊断可能需经过10年时间与其他疾病的症状重叠可能导致误诊

—1/3患者误诊

—一些患者得到明确诊断之前至少经过4位医师就诊患者否认诊断共病(例:焦虑障碍,饮食障碍,物质滥用)儿童/青少年(误诊,病耻感)双相障碍诊断面临的挑战Evans2000;Hirschfeld2002,2003;Citrome2005

明确诊断可能需经过10年时间双相障碍诊断面临的挑战Evans65双相障碍:未识别和未诊断Hirschfeld2003正确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误诊为单相抑郁误诊为其他疾病31.2%19.8%49.0%心境障碍问卷阳性率(美国人群)n=85,358双相障碍:未识别和未诊断Hirschfeld2003正确66社会心理功能受损更多严重疾病抑郁,混合周期及自杀行为的危险性增加治疗依从性下降降低生活质量共病可能更早起病诊断和治疗复杂化Colometal2000;Pollacketal2000;Vietaetal2001;Keller2006共病使双相障碍诊断管理更复杂社会心理功能受损更多严重疾病抑郁,混合周期治疗依从性下降降低67双相障碍治疗Weiden&Zygmunt1997;Bowden1998;Postetal1998;

Robinsonetal1999;Lacroetal2002控制双相障碍包括治疗躁狂或抑郁以及预防复发许多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模式或单独或合并使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电抽搐治疗依从性差会增加复发风险没有哪一种治疗方法可以同时对双相情感障碍各阶段均有效以及可以同时治疗双相I型障碍或双相II型障碍或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治疗Weiden&Zygmunt1997;B68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目标共病情况的处理终极治疗目标–情绪稳定理想的治疗为通过有效改善双相I型、双相II型和快速循环型患者的症状及预防复发达到情感稳定状态Vieta2005短期-控制急性期症状-

预防复发- 治疗可接受性/ 依从性长期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目标共病情况的处理终极治疗目标–情绪稳定69锂盐对典型躁狂疗效优于混合型躁狂及快速循环型起效慢抗惊厥药对严重躁狂无效耐受性问题l

药物相互作用抗抑郁药可能加重躁狂,甚至转躁传统抗精神病药对躁狂有效,对抑郁无效耐受性问题,尤其是锥体外系综合征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躁狂有效,部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有数据表明对抑郁有效副反应少于典型抗精神病药双相情感障碍的传统治疗锂盐抗惊厥药抗抑郁药传统抗精神病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双相情感障70FDA批准治疗方法Physicians’DeskReference2007躁狂混合型维持治疗抑郁躁狂抑郁双相I型双相II型情绪稳定剂锂盐ü–ü–––双丙戊酸钠速释片ü–––––双丙戊酸钠缓释片üü––––卡马西平缓释片üü––––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üü––––奥氮平üüü–––喹硫平ü–––üü齐拉西酮üü––––阿立哌唑üüü–––Other拉莫三嗪––üü––奥氮平/氟西汀––––ü–FDA批准治疗方法Physicians’DeskRefe71双丙戊酸钠锂盐疗效耐受性卡马西平50%患者对以上情绪稳定剂单药或合并治疗有效对表现欣快的躁狂更有效可能对其他周期疗效较差

震颤,体重增加,

镇静作用,胃肠反应治疗范围狭窄对混合躁狂的疗效优于锂盐

镇静作用,胃肠反应,震颤,体重增加锂盐或双丙戊酸盐的替代疗法

肝细胞色素酶3A4诱导物,镇静作用,眩晕,共济失调,复视,体重增加轻于锂盐和双丙戊酸盐锂盐,双丙戊酸钠以及卡马西平治疗躁狂Popeetal1991;Freemanetal1992;Gerner&Stanton1992;Bowdenetal1994;

McElroy&Keck2000;Kecketal2001;Weisleretal2004;2006双丙戊酸钠锂盐疗效耐受性卡马西平50%患者对以上情绪稳定72疗效耐受性效应锥体外系综合征(包括静坐不能)迟发型运动障碍高泌乳素血症性功能副反应

耐受性多变,包括锥体外系综合征(静坐不能)嗜睡体重增加高泌乳素血症性功能副反应等同于锂盐即使间断服用也会增加迟发型运动障碍的危险率*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相比耐受性更好,通常作为首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传统抗精神病药Nasrallahetal1988;Tohenetal1999,2000;

Kecketal2003a,b;Paulsson&Huizar2003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躁狂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相类似*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更易出现锥体外系综合征

(20–40%)

疗效耐受性效应锥体外系综合征(包括静坐不能) 耐受性多变,73锂盐治疗双相抑郁数据表明锂盐治疗典型躁狂较抑郁更为有效主要目标在于对情感障碍的预防,但证据表明对躁狂的预防优于抑郁情感障碍患者使用锂盐长期治疗可以减少自杀的危险率Young&Hammond2007锂盐治疗双相抑郁数据表明锂盐治疗典型躁狂较抑郁更为有效You74抗惊厥药治疗双相抑郁拉莫三嗪足剂量治疗研究表明优于安慰剂(双相I型患者)必须缓慢滴定以减少出现皮疹风险无镇静作用;低性功能障碍不伴随治疗期间转躁狂FDA未批准用于双相抑郁急性期治疗双丙戊酸钠一项安慰剂对照研究未显示出急性期抗抑郁疗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