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泸州市“三区”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泸州市“三区”
经泸州市规划建设局组织对《泸州市“三区”(江阳区、纳溪区、龙马潭区)城乡统筹规划》编制单位招标比选,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获得中选。项目组于2009年1月中旬进行现场踏勘、走访、座谈,收集基础资料和调查,进行方案分析研究,提出初步方案,并于2009年6月12日向市规划建设局和市有关部门汇报征求意见。经过方案调整、修改和深化、完善,完成正式方案,包括:1、规划文本2、规划说明书3、规划图纸01区位关系图02城乡现状图03土地利用现状图04城乡居民点现状图05基础设施现状图06地形地貌分析图07产业现状分布图08空间结构规划图(一)09空间结构规划图(二)10农业布局规划图11工业布局规划图12旅游布局规划图13用地布局规划图14道路交通规划图15骨干路网形态图16公交系统规划图17村庄政策分区图18新农村规划指引图19新市镇规划指引图(一)20新市镇规划指引图(二)21景观风貌规划结构图22景观风貌规划指引图23空间管制规划图24城镇公共配套设施规划图25新农村公共配套设施规划图26电力规划图27给水排水规划图28燃气规划图29生态及防灾规划图经泸州市规划建设局组织对《泸州市“研究框架
解读篇战略篇规划篇实施篇行动计划研究框架
解读篇行动计划第一篇解读篇第一篇解读篇
第一章总则一、规划背景城乡统筹发展是党中央在对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科学判断,并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经验后作出的重大科学决策,并将成都和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普遍问题,泸州市也不例外。但以泸州主城区为核心的江阳、龙马潭和纳溪三区首先更有条件和有基础,也迫切需要率先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试点。泸州城市为多组团城市,组团相对分散,并且城乡穿插。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泸州城市正向区域都市发展,为了统筹泸州都市区域和城乡之间功能、资源、空间、环境、设施等问题,需要从全域的角度来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新的城乡规划法要求改变长期以来重城轻乡的规划思想,遵循城乡统筹发展和合理布局,对城乡实施统一规划和管理。目前,浙江、山东、海南、成都等多个城市已探索实施城乡总体规划和全域规划。第一章总则一、规划背景二、概念解读
1、城乡统筹规划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统一规划,从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2、城乡统筹发展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把城市与乡村建设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充分发挥城乡各自优势和作用,使城乡之间资源、资本、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按效率原则公平地配置资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形成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互为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统一的城乡互补、互融,从而使整个城乡区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达到共同繁荣的目的。3、统筹城乡发展是新时期解决我国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新思路、新战略和新手段,是全面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其目的就是要打破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关系,从机制和制度上使城乡统一起来置于同一层次上平等发展,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协调和谐的新型城乡关系,从而推进城乡协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因此,统筹城乡发展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和发展战略,把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与农业、农民、农村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其战略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这也是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最高阶段。4、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城乡一体化是建立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关系,是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和空间、环境的高度融合。城乡一体化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绝不是全部乡村都转变为城市的过程,也不单是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更不是城市乡村化,应该是城乡互动,双向演变的过程。②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发生在生产力水平或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相当高的时期。因为城乡发展的阶段模式一般经历农业社会的依存、工业社会的统治、工业化中期的融合和后工业化社会的一体化四个阶段,由生产力向生产关系的范畴逐渐过渡。③城乡一体化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不能忽视精神的、文化的、社会的内容。④不能把城乡一体化看成消灭城乡差别的过程。城乡差别是永恒的,只是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程度和形式不同。二、概念解读
1、城乡统筹规划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把城市和农三、技术路线
本规划技术路线以建立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共生关系为指导,针对泸州城乡现状,借鉴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经验,围绕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和谐泸州”的城乡新关系、新机制、新制度为目标,探索实施城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产业功能化和生产社会化的城乡统筹四大途径,其中通过城镇化实现农村人口转移,通过新农村建设实现乡村的新发展,通过功能产业化实现城乡功能单元整合和产业链的体系发展建立,通过生产社会化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商品化和市场化。三、技术路线
本规划技术路线以建立以城带乡、以乡促四、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包括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三个行政区范围,幅员面积2132.32平方公里。规划近期为2010—2012年,远期2013—2020年。五、规划期限
1、国家《城乡规划法》;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建设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4、中央和四川省有关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的决议;5、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6、泸州市和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7、四川省和泸州市有关行业部门发展规划;8、国家有关法律、规范和标准。六、规划依据
四、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包括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三个行政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内外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以服务农村、农民、农业,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基本目标。3、以功能互补、一、二、三产业互动和城乡互利的有机共生理论为基本理念。4、以土地向规模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社区集中的“三集中”为重要手段,引导人和生产力合理布局。5、基础设施建设共享,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化配置。6、充分利用政府、社会和个体的力量,既要坚持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又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7、因地制宜,突出特色。8、保护自然、人文资源和环境,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9、循序渐进,试点示范,稳步推进。七、规划思想理念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内外发展、经济第二章泸州市“三区”城乡现状解读一、基本情况(一)地理位置和政区建制泸州市地处美丽富庶的“天府之国”——四川盆地的东南部,长江、沱江的交汇处。其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5.08—106.28度,北纬27.39—29.20度之间。全市由四县三区组成,即: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以及江阳区、龙马潭区和纳溪区,东西宽113公里,南北长185公里,总幅员面积12246.87平方公里。本次泸州城乡统筹规划区范围包括江阳区、龙马潭区和纳溪区三区,规划区面积为2132.32平方公里。2008年三区共有建制镇26个,乡5个,行政村437个,街道办事处14个,社区居委会97个。
第二章泸州市“三区”城乡现状解读一、基本情况(二)自然地理(1)气候泸州市三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为准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1℃—18.5℃,年平均降雨量748.4—1184.2毫米,日照1200—1400小时,无霜期300—358天。土地肥沃,物产富庶。具有春荣夏艳秋实冬秀的江南特色。(2)地形地貌泸州市三区地形地貌为河谷、低中丘陵,平坝连片,为鱼米之乡;市区海拔高度在240米—520米之间。地形地貌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即:1、南部为中深丘地形,2、北部为浅丘地形。(3)水系及水资源泸州市三区内河流属长江水系,以长江为主干,成树枝状分布,由南向北和由北向南汇入长江。内主要河流有长江干流、沱江、永宁河、濑溪河、龙溪河等。河道大都具有山区性河道的特征,河岸坡度陡,多呈“V”或“U”形谷。同时,宽谷与窄谷交互交替,河床较大,急流险滩众多。(二)自然地理(1)气候(三)社会经济
泸州市辖三区GDP209亿元,占全市的51.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4亿元,各次产业的构成为“12.4:52.2:35.4”。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其中工业又以酒业、化工、机械为主导,农业主要以蔬菜、水果、竹木等主导,并初具规模。江阳区:国内生产总值118.14亿元,纳溪区:43.73亿元,龙马潭区:47.11亿元,财政收入12.8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66亿元。
泸州市三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很强的景观多样性与选择性。泸州市三区具有传统优势的部分产业,如化工、机械、酿酒、食品以及特色农作物、水果等,还有增长的势头,未来的整体前景看好。同时,由于地理和水资源等优势,另一些新兴行业如物流、水上运输等正在崛起,必将带动未来泸州市三区社会经济发展。(三)社会经济
泸州市辖三区GDP2(四)城乡情况
1、城镇现状
1)概况规划区现有26个建制镇5个乡集镇,其中国家级试点镇四个。城镇化率为56%。
2)分布特征规划区城镇现状分布主要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城镇分布北密南疏。
3)规模等级
一级城镇:泸州中心城区,为区域中心,约75万人。二级城镇:胡市镇、护国镇、大渡口镇、石洞镇,人口约0.5-2万人。三级城镇:22个一般建制镇,人口约0.1-0.5万人。四级城镇:5个乡集镇,0.1-0.2万人左右。
4)职能分类城镇按职能主要分为综合型、工贸型和农贸型城镇。(四)城乡情况
1、城镇现状2008年镇规划区现状共有26个乡镇,有437个行政村,97.8万农业人口(户籍)。(1)农村居民点规模与分布特征——人口规模小、村落数量多(4000个/246人)2、农村现状特征分析2008年镇规划区现状共有26个乡镇,有437个行政村,97(2)农村居民的家庭结构特征——小型化、老龄化(3.48人)(3)农村劳动力的从业特征——己经开始出现老龄化或妇孺化等现象。(4)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特征——农村家庭对种田生活依赖性在降低(60%)(5)农村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农业生产规模小而分散(6)“三农问题”——
农村的社会经济的积弱结构和循环(2)农村居民的家庭结构特征——小型化、老龄化(3.48人)3、泸州市三区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特征
城乡二元系数大于全省平均水平(0.4159/0.3195)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明显(0.37/0.40-0.45)泸州市三区城乡统筹阶段判断:达到城乡统筹主导发展的必要条件,它的城乡统筹可以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以促进城乡统筹的方式加速城市化的进程。“城中村”成为农村在城市的“飞地”
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程度低,城乡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民在社会保障、身份、待遇等方面于城市居民有较大差距。
3、泸州市三区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特征
城乡二元系数大于全省二.泸州市“三区”城乡统筹发展SOWT分析
(一)发展机遇党中央高度重视城乡统筹发展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3.成都、重庆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试验区的经验探索(二)面临挑战二元经济结构演变难度大
二元社会结构转型幅度大
二.泸州市“三区”城乡统筹发展SOWT分析
(一)发展机遇(三)发展优势条件1.优越的区位条件2.较好的发展基础泸州市辖三区GDP209亿元,占全市的51.74%,泸州市辖三区城市化水平为56%,比泸州市高出一倍。具有城市辐射带动农村和工业反哺农业的基础条件。(三)发展优势条件2.较好的发展基础3.泸州城市快速发展4.农村经济调整5.规划先行的理念和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3.泸州城市快速发展4.农村经济调整5.规划先行的理念和进(四)存在的问题
综合经济实力还不强城乡还较分离城乡产业关联较差农业产业化落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差城乡政策体制障碍村落建设问题较多:缺乏统筹规划设计、布局分散,设施建设配套不便,人均建设用地高,资源利用不集约,村容、村貌、环境质量差。
(四)存在的问题
综合经济实力还不强第三章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经验启示
一、发展中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
日本、韩国都是采取自下而上的造村运动和新村运动,通过软、硬件建设,来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1、韩国的新村运动综合开发计划、债务减轻计划、结构改善计划、政策改革计划等,并先后经过基础设施、环境质量和自我综合提高,从而激发创业精神,增加收入和改善环境。2、巴西解决过度城市化的实践第一,加大城市规划力度。第二,改变土地占有和利用的不合理现状。第三,加快卫星城镇建设步伐。第四,加大农业投入。第三章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经验启示
一、发展中国家统筹城乡二、发达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
通过自上而下规划计划,发展新城镇和新农村。
1、德国城乡一体化第一,注重中小城市的发展。第二,注重统一规划。既充分考虑市场竞争的原则,也充分顾及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动员企业到农村地区办厂建企业。第三,注重可持续发展。该国十分注意城乡之间以及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注意城市发展与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变化紧密联系,实施土地整理,严格管理土地、环境等,注意对历史文化和古老建筑的保护。第四,注重消除人口流动的障碍。2、美国城乡一体化第一,注重发展城市群和卫星城,推动公共工程建设。从而抑制了大城市规模过于膨胀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大中小城市在空间和产业布局上相互依存和配套,形成了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第二,注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产业选择上,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这种产业演进的顺序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吸引农村劳动力。第三,注重控制耕地的非农化。二、发达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三、国外统筹城乡发展的启示政府重视和干预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农村积极性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途径。城乡统筹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三、国外统筹城乡发展的启示四、国内统筹城乡发展探索
1.江浙模式它们是通过在农村发展乡镇企业,依靠乡村工业和集体经济,不断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走的是以发展小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2.京沪模式
依托中心城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吸纳农村”道路。随着中心城区发展扩展,促进了郊区诸如劳动密集型工业、旅游业等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并带来部分产业向郊区转移,以及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同时主动直接参与对外经济活动,吸引外资。既统筹发挥中心城区的辐射作用,又合理运用好郊区的承载能力,调动郊区的积极性,实现城乡相互依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四、国内统筹城乡发展探索
1.江浙模式2.京沪模式3.成都模式这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市场相对不成熟、城乡差异比较突出地区的一种模式。在破解城乡二元矛盾中,它打破了通过工业化、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的传统思路,不片面追求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老路,而注重农村、农业的改革,坚持以推进城乡一体化来统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政府创新政策环境,市场活化经济资源,工业集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保障农民权益。3.成都模式第二篇战略篇第二篇战略篇第四章泸州市“三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目标一.发展目标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的目的是使城镇与乡村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空间布局上实现整体性的协调发展。1.城乡空间布局的高度融合2.城乡功能结构的高度互补3.城乡生态环境的高度协调4.城乡基础设施的高度共享5.城乡人口流动的高度通畅6.城乡政治文化的平等7.城乡社会事业的高度统一第四章泸州市“三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目标一.发展目二、泸州市“三区”指标体系
序号主要分项目标支撑指标指数数值1经济发达人均GDP>3000美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50%恩格尔系数<25%R&D与GDP比重>2.1%商业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50%2行政高效决策科学化有决策智囊团与专家顾问团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微机处理民主监督公开化立法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管理集中化集中地点、统一行政3基础设施运行高效、安全万人交通死亡人数<0.7人人均道路面积>13平方米人均生活用电量1000千瓦·时/年人均生活用水量350升/日煤气普及率>100%人均发信函50件电话普及率>40%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协作高效6国际标识重要公共空间的中英文双语标识二、泸州市“三区”指标体系序号主要分项目标支撑指标指数数值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07年值2012年目标值2020年目标值国家小康标准值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420060008200≥60002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463533≤353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384255≥354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100100≥905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10≥60≥65≥606万人农业科技人员率人>5>5>5≥47农村居民基尼系数0.450.40.350.3—0.48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99.510≥99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年737576≥751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54.24038≤4011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40343725钢混和砖木结构住房比重%9596≥9795农户饮用自来水的比例%608083≥80农户使用清洁能源的比例%507072≥70农户享有卫生厕所的比例%307072≥70农户室外道路硬化比例%508082≥80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072012年2020年国家小康1农村居1、北部带动与圈层推进战略整个泸州市三区城乡统筹的发展首先要做大、做强一圈层,通过第一圈层的发展逐步带动第二、第三圈层的发展。2、轴线带动与组团发展战略第五章泸州市“三区”城乡统筹战略发展一、发展战略
1、北部带动与圈层推进战略第五章泸州市“三区”城乡统筹3、重点突破与稳步推进战略4、资源整合与集聚集约战略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5、产业联动与城乡互动战略6、保育环境与可持续发战略3、重点突破与稳步推进战略5、产业联动与城乡互动战略7、大交通与大商贸战略8、大工业与大都市战略9、新城建设与新市镇发展战略10、新农村与美好乡村战略7、大交通与大商贸战略9、新城建设与新市镇发展战略二、发展模式
(一)城乡统筹发展模式评析
1.以城带乡的“拉农模式”--------现代工业经济(京沪)
2.城乡融合的“合农模式”--------大城市郊区(嘉兴)
3.全面整容的“改农模式”--------现代农业经济(赣州)
4.网络化发展模式--------完善基础设施
5.开发区+地产发展模式二、发展模式
(一)城乡统筹发展模式评析(二)泸州三区城乡统筹发展模式选择
1、第一圈层为城乡互融的“合农模式”,结合开发区+地产开发商的模式即自上而下的城乡统筹模式。
2、第二圈层为以城带乡的“拉农模式”为主,即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城乡统筹模式。
3、第三圈层丘陵地区为以全面整容的“改农模式”为主。
(二)泸州三区城乡统筹发展模式选择第六章发展策略
规划先行,科学引导强化产业支持,立足多元发展创新制度设计,促进要素流转聚焦公共产品,连结城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建立城乡公平协调结构变动中的利益关系第六章发展策略规划先行,科学引导第三篇规划篇第三篇规划篇第七章泸州市“三区”城乡产业统筹发展规划一、城乡产业现状及问题2007年,泸州市辖三区GDP209亿元,各次产业的构成为“12.4:52.2:35.4”。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其中工业又以酒业、化工、机械为主导,农业主要以蔬菜、水果、竹木等主导,并初具规模。(一)行业现状农业现状:从三区的总体发展情况来看,以粮油/畜禽为主,同时产业特色初显,形成了有机原粮、桂圆、罗沙贡米、白马乌鸡、护国沙田柚、花椒、竹等特色农业。,第七章泸州市“三区”城乡产业统筹发展规划一、城乡产业现工业现状白酒机械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造纸及竹木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产品名称单位全市江阳区纳溪区龙马潭区合计三区占全市的比例(%)大米万吨14.81.760.78.456.76配混合饲料万吨19.50.70.318.219.298.46白酒千升295038121550287044658619684066.72人造板立方米80458421194211952.35纸浆万吨13.35.25.239.10机制板及纸板万吨11.714.85.849.57纸制品万吨4.613.34.393.48浓硝酸万吨3.83.83.8100.00合成氨万吨100.992.592.591.67农用化学肥料万吨71.668.168.195.11精甲醇万吨34.534.534.5100.00塑料制品万吨3.70.133.183.78瓷质砖平方米285336565336522000002853365100.00液压元件件24398122979014191243981100.00起重设备万吨3.73.73.7100.00泵(液体泵)台678596785967859100.00采矿设备(矿山设备)万吨0.70.70.7100.00工业现状白酒产品名称单位全市江阳区纳溪区龙马潭区合计三区占全第三产业现状
第三产业仍然主要以传统的运输、批零、餐饮等行业为主,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较缓慢,虽然金融、旅游、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具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农村市场体系、农产品物流体系、乡村旅游、农村金融信贷体系等发育不完整。第三产业现状
第三产业仍然主要以传统(三)产业布局现状传统农业广泛分布特色农业:柚子/茶叶/竹/桂园/蔬菜/罗沙米/蔬菜/红粮/花木/蚕桑/花椒工业: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石洞、特兴、胡市、况场、大渡口、护国、白节、江北、黄舣第三产业:商贸、市场、旅游、农村服务(三)产业布局现状(三)主要问题
1、农业仍然以传统、分散、小规模耕作为主,产业化和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机械化、市场化等现代农业发展落后;2、城市二、三产业与农业在功能上、空间上的统筹力度不够,缺乏支撑带动;3、工业产业集群还不足,酿酒、机械、化工三大主导产业配套产业的发展较落后,同时,优越的水运交通地位凸显不够,尤其对工业、农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有限。4、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差,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有待加强和提升。
(三)主要问题
1、农业仍然以传统、分散、小规模耕作为主,产二、城乡产业发展
城乡产业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优化发展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繁荣第三产业。(一)农业发展(1)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对三区农业内部结构进行适度调整,从传统的粮油种植向蔬菜、水果、林业、养殖的方向调整,同时,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科技农业、观光农业、立体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2)规模化、专业化(3)产业化、社会化(4)特色农业的培育(5)传统农业的改造二、城乡产业发展
城乡产业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优化发(二)工业发展(1)食品产业集群(2)化工产业集群(3)机械产业集群(4)医药产业集群(5)其他产业集群(三)第三产业发展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商贸、信息通讯、咨询服务和文化科技、卫生、房地产等,提升质量、扩张规模;利用优势,重点发展物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二)工业发展三、城乡产业布局(一)农业布局
两大片区:北部都市农业发展区南部生态农业发展区。七大基地:粮油基地蔬菜基地水果基地花卉基地养殖基地竹木基地茶叶基地三、城乡产业布局(一)农业布局(二)工业布局
2个工业带:南部沿江工业带和东部临港临空工业带。12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分别为黄舣酒业工业区、石洞空港工业区、蓝田轻工业区、安宁-鱼塘经济开发区、纳溪化工工业区、泰安机械加工工业区、高坝临港工业区、特兴粮油加工工业区、护国农产品加工工业区、况场轻纺加工工业区、白节竹木加工区、胡市轻工业加工区;2个工业小区:江北能源工业小区和大渡口化工工业小区。(二)工业布局(三)第三产业布局第三产业主要在中心城区建立综合中心,在胡市、石洞、黄舣、况场、分水岭、大渡口、白节、护国等八个新市镇(重点镇)建立连接城乡的片区服务中心。建设中心城区、方山-朱德故居、分水岭-古楼、护国岩-普照山、九狮山-龙马潭、张坝-老泸城、杨桥-南寿山、天仙洞-凤凰湖八大城乡旅游区。(三)第三产业布局四、城乡产业耦合(一)产业耦合内涵产业耦合的定义为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连接方式及关联程度。产业耦合的基础是产业关联,产业耦合是一种双赢行为,政府行为对产业耦合有重大影响。(二)城乡产业耦合理论1、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关联分为结构关联和空间关联,包括产品、劳务、技术、价格、投资、社会、组织等联系。2、产业链理论四、城乡产业耦合(一)产业耦合内涵(三)城乡产业耦合模式
1、加工园区+农业产业化2、农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3、大工业+配套服务4、城市某些离心功能+基地5、农村特色产业+城市产业化城乡产业功能单元产业链集群和功能体系自下而上农村拓展整合为功能片区自上而下与城市功能空间延伸结合(三)城乡产业耦合模式
1、加工园区+农业产业化城乡产业功能(四)城乡产业功能耦合
1、工业与农业互动发展(1)工业直接带动农业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可通过产业链的延伸直接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2)工业间接带动农业发展
不能直接与农业联动发展的工业对农业经济的促进将是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传统种养业涉农工业与服务业城市郊区农村统一品牌、桂圆运销+建立桂圆产销协会、发展观光旅游+发展桂圆制品加工业+建立桂圆规模化种植基地整合阶段1整合阶段2整合阶段3桂圆销售+观光+旅游桂圆储运+销售+观光+旅游桂圆加工+储运+销售+观光+旅游桂圆种植+储运+销售+观光+旅游延伸阶段一延伸阶段二延伸阶段三(四)城乡产业功能耦合
1、工业与农业互动发展传统涉农工业与2、第三产业与农业互动发展(1)农产品流通体系建立
一级综合农产品流通中心
:江阳区江南轻工业园区二级次综合农产品流通中心
:江阳城区(华阳)、龙马潭(安宁)、纳溪城区、护国镇三级专业农产品收购点:白节镇以粮油、竹木、家禽等为主;分水岭粮油、水果等为主;渠坝镇以茶叶、水果、粮油等为主;大渡口镇以蔬菜、水果、茶叶、粮油等为主;黄舣镇以水果、蔬菜为主;金龙乡以粮油、药材、水果为主;胡市镇以水果、粮油为主;况场以蔬菜、水果和粮油为主。(2)旅游带动农业的发展(3)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2、第三产业与农业互动发展(五)城乡产业空间耦合
1、工业、商贸空间与农业空间的统筹(1)依托城区的商贸、工业,在周边地区以蔬菜、花卉、桂圆、荔枝为主;(2)依托酒业园区,在石寨乡、分水岭乡、丰乐镇、龙车镇及金龙乡、双加镇部分地区规划种植有机原粮,并在金龙乡、分水岭各规划一个以粮食为主农产品收购中心;(3)依托特兴粮油加工园,在特兴镇部分地区和长安乡以稻米种植为主。(4)依托护国镇农产品综合加工园(水果、畜牧加工为主),在护国镇以柚子、茶叶、养殖、竹木为主,打古镇、合面镇以竹木为主,以及大渡口部分地区种植茶叶,并在护国镇规划一个农产品集散中心,以服务纳溪南部地区为主。(5)依托白节竹木加工园,在白节镇、渠坝镇的大部分地区以竹木为主,并在白节规划一个竹木产品购销中心,渠坝镇规划一个农产品购销中心。(6)依托胡市工业园区的建设,主要以果蔬加工、酿酒等为主,在沿沱江流域以桂圆、荔枝、蔬菜种植为主。(7)在其他乡镇根据工业现状特征及农业种植情况,本着在空间上集中的原则,适当引进农产品、竹木产品加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工业。
(五)城乡产业空间耦合
1、工业、商贸空间与农业空间的统筹2、旅游空间与农业空间统筹方山-朱德故居风景名胜旅游区九狮山-龙马潭欢乐乡村旅游区张坝-老泸城休闲观光旅游带护国岩-普照山生态旅游区天仙洞-凤凰湖度假旅游区古楼-分水岭古镇旅游区杨桥休闲旅游区2、旅游空间与农业空间统筹第八章泸州市“三区”城乡人口统筹发展规划一、城乡人口特征1、三区城镇人口增长较快、城镇化率较高,农村人口呈负增长、但增速减缓2、城乡处于不完全就业状态,尤其是农村地区“隐形失业率”较高3、城乡居民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尚未完全构建4、老年化程度日趋增高,劳动力供养压力增强,尤其在农村地区更为明显5、城乡劳动力素质不高,农村劳动力更为严重第八章泸州市“三区”城乡人口统筹发展规划一、城乡人口特二、城乡人口预测
(一)区域总人口预测
2013年三区总人口约为173万人,控制在175万以内;2020年三区总人口约为213万人,控制在220万以内。(二)农村人口预测——农村资源承载力分析
2020年三区能支撑农村总人口控制在40万、2013年控制在58万人左右。(三)城镇化率及城镇人口预测——城镇吸纳能力分析
2013年城镇化率在65%-70%、城镇人口112万人,2020年80-85%之间、人口173万人。三、农村人口转移途径到2020年三区共有25万农村人口将从农村地区转移出来。(一)向中心城区转移(二)就近进入小城镇(三)就地发展现代农业(四)区外劳务输出四、解决城乡人口统筹的关键问题(一)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改造农村人口(二)保证城乡人口的充分就业,重点解决农村隐形失业问题(三)加快城乡一体化保障体系的构建(四)进一步放宽户籍制度,形成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二、城乡人口预测
(一)区域总人口预测(二)农村人口预测——一、城乡空间布局结构
“一区三圈”+“一带三轴”+“三片八极”轴带式节点走廊型圈层布局结构。“一区”:即泸州都市发展区
“三圈”:指围绕中心都市发展区形成三个圈层第一圈层——即三条高速公路围合的内侧及周边地区第二圈层——包括龙马潭区和江阳区第一圈层以外的其他部分地区和纳溪区北部地区,是农业产业化与乡镇企业一体化发展的圈层,推行三集中的重要区域,并接受中心城区的辐射。第三圈层——生态保育圈层,包括纳溪区以南的其他地区,主要为生态保育和农林发展区。第九章泸州市“三区”城乡空间统筹布局规划一、城乡空间布局结构
“一区三圈”+“一带三轴”+“三片八极“一带”:长江综合经济带,是城市拓展生长主轴,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作为三区的经济发展核心地带。“三轴”:以隆纳高速、宜泸渝沿江高速与成自泸高速三条高速公路作为城乡功能联系的三条聚合轴。三片:即三片城乡功能区,即东部工业产业发展促进区,北部商贸三产发展促进区,南部生态农林发展促进区。八极:即石洞、胡市、况场、大渡口、护国、黄舣、分水岭、北节八个新市镇、重点镇增长极。
“一带”:长江综合经济带,是城市拓展生长主轴,大力发展二三产二、城乡空间布局形态规划泸州市“三区”城乡空间布局形态为环形放射、节点走廊、轴带聚合、圈层递进的城乡空间形态。二、城乡空间布局形态三、城乡土地利用布局规划(一)非建设用地规划
(1)农业用地规划农业产业化区域和六片特色三条特色农业生产走廊。都市农业发展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循环农业示范区设施农业示范区立体农业示范区高科技农业示范区沱江休闲农业体验走廊安宁河生态观光走廊龙溪河特色农业游憩走廊三、城乡土地利用布局规划(2)风景区的规划规划布局方山、天仙洞、杨桥水库、凤凰湖、普照山、古楼、长江张坝桂圆林、龙马潭、九狮山和沱江—濑溪河等十个风景名胜区、旅游区或郊野公园、森林公园。(3)生态林地规划主要包括纳溪南部山林地、长江、沱江等江河两岸、防护林地、水源保护区、湿地及自然保护区。(4)城市结构绿地主要是城市组团间的楔形隔离绿地。(2)风景区的规划(二)建设用地规划“181769”建设用地(二)建设用地规划“181769”建设用地五、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一)城乡建设用地现状及问题存在问题:1、农村居民用地指标较大,土地浪费现象较严重。2、农村宅基地的管理环节相对薄弱,阻碍了分散宅基地的集中。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农村人口发生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许多人的宅基地实际上处于闲置状态,甚至还出现了所谓的“空心村”;同时,新增的人口又只能通过重新划分土地的方式活的宅基地,这样不仅仅导致土地的实际利用效率大大降低,无法做到“物尽其用”,而且也不利于有效控制新增用地,从而增加农村土地尤其是农业耕地的流失。3、城镇建设用地的增长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没有有效地挂钩,城乡用地规模不断地扩大。2008年现状城乡建设用地统计表区县名称城市建设用地(ha)乡镇建设用地(ha)村建设用地(ha)合计江阳区200138251167499龙马潭区231217330475532纳溪区98742348586268合计53009781302119299比例(%)285671002008年现状城乡建设用地统计表
五、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一)城乡建设用地现状及问题(二)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布局优化1、优化发展中心城区2、有序开发周边组团新城区
3、积极培育中心镇4、乡村建设用地优化布局中心城区、乡镇以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从2008年占城乡建设用地的28%、5%、67%,调整到2020年的57.65%、21.02%、21.33%(三)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及布局的政策措施1、健全土地市场体系,促进土地集约利用(1)严格限制划拨用地比例,显化土地资源成本(2)改革土地征用(收)制度,正常化城乡土地流转(3)改革工业用地供给方式,集中有序供给建设用地(4)大力发展二三级土地市场,提高土地配置效率(5)规范土地中介服务市场,理顺土地价格机制2、加强城乡土地整理,盘活城乡存量土地3、积极挖潜,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4、加强城乡结合部用地管理5、升华土地用途管制,正确引导城乡土地利用结构调整6、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转变城乡用地扩张模式7、建立较为完善的失地农民保障机制(二)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布局优化第十章泸州市“三区”城乡聚落体系统筹规划一、都市区发展都市区包括环形高速路以内的中心城区和黄舣、石洞、胡市、况场等周边工业、空港、旅游、物流开发和重要新市镇产业组团。都市区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川滇黔渝结合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四川南向交通枢纽和重要的工业城市。都市区现状人口约7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71平方公里。规划到2020年城市人口控制为150万人以内,建设用地控制在135平方公里。城市空间发展为西扩、北展、南联、东进,轴向推进、拥江发展、走廊连接。第十章泸州市“三区”城乡聚落体系统筹规划一、都市区发展二、乡镇发展建设(一)新市镇发展指引一类为中心城区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空间,成为中心城区功能拓展配套区。
二、乡镇发展建设二类是中心城区和一般乡镇之间承上启下的产业和人口聚集区,是区域的中心城镇。
二类是中心城区和一般乡镇之间承上启下的产业和人口聚集区,是区(二)其他乡镇的发展
主要以特色工业和农业为主,培育小而精的城镇特色,与新市镇及城市郊区共同构建功能区域,同时也是与农村联系最为紧密的纽带,是城镇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向农村地区延伸的主要区域,是城乡互动发展的重要纽带。2007年2020年总人口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城镇人口农村人口总人口弥陀镇3.20.32.90.622.6通滩镇5.50.35.20.833.8江北镇2.90.22.721.53.5方山镇2.80.12.70.811.8石寨乡2.20.12.10.31.51.8丹林乡2.20.12.10.250.81.05丰乐镇3.80.23.60.522.5打鼓镇3.40.13.30.31.41.7上马镇3.10.32.80.41.21.6合面镇3.90.23.70.31.61.9天仙镇1.80.11.70.71.21.9渠坝镇1.80.21.60.511.5龙车镇3.00.42.60.522.5特兴镇2.80.52.311.62.6双加镇2.80.42.40.51.52金龙乡2.40.61.80.51.21.7长安乡1.60.31.30.411.4(二)其他乡镇的发展2007年2020年总人口城镇人口农村三.新农村发展建设
(一)建设原则总体原则是政府引导,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利益。空间资源集约化。整合资源,集中集聚集约,节约利用,如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等。因地制宜差异化。结合圈层和地形地理条件分区、分类指导。村庄建设区别化。要严格限制新增建设用地,等级差异,引导集中,重点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同时保障农村一般居民点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现代化。产业发展特色化。村庄景观乡村化。公共服务均衡化。三.新农村发展建设
(一)建设原则(二)建设模式研究1、模式一:服务核发展模式(1)规划目的解决难以迁移农村地区的生产、服务问题。主要是三圈层地区。(2)规划内容a、按设施服务半径800m,结合实际建设情况,以其中发展较好的村为基础,确定公共服务核的位置,成为1个具备公共服务核的农村居民点;b、保持原有耕作半径,每个具备公共服务核的农村居民点人口规模500人;c、7个农村居民点构成1个农村新型社区,新型社区服务半径为2.5km,可聚居农村人口3000—4000人,农村居民点呈族群式布局。d、每两个农村居民点设1个托幼,每个农村新型社区设1个小学,医疗站、文化站、商业网点、市政设施在每个单元设置,2—3个农村新型社区设1个中学。2、模式二:积聚发展模式(1)规划目的结合“土地向业主集中”、农业经营“园区化”的产业发展模式,解决靠近城市地区且地形条件允许的农村地区问题。主要是一、二圈层地区。(2)规划内容a、确定每个农村新型社区服务半径为2km;b、耕作半径2km(业主经营,无步行要求);c、每个农村新型社区可聚居农村人口5000—8000人。d、每个农村新型社区设1个小学,设2—3个托幼,医疗站、文化站、商业网点、市政设施在农村新型社区设置。(二)建设模式研究1、模式一:服务核发展模式(三)村庄政策性分类1.更新型村庄(24个)建国、联合、长征(茜草)、高坝、石梁、先锋、邻玉、天堂、上坝、下坝、朱坪、先农、炳灵、百梯、跃进、干鱼塘、蔬菜、长桥、红岩、鱼塘、建设、何家坝、水井坎、长征(泰安)
管理策略:(1)改造更新,建设现代化的城市文明社区。(2)可以第三产业为主,与周边地区相协调。(3)应实现城乡联动发展,将村庄改造纳入城市建设,避免城中村的出现,实施与城市建成区系统完善的标准与准则保持一致,实现与城市之间的空间融合、管理一致,促进农村居民点向城市用地转化。(三)村庄政策性分类1.更新型村庄(24个)2.引导型村庄指位于远期规划建设用地内的行政村。包括以下37个村:管理策略:(1)这类村庄应加强政策引导,研究弹性规划与刚性规划的结合运用,采用迁建、整理、土地置换等多种方式,引导村民向城镇或中心村集中,提升生活品质。(2)加速区内城镇建设的统筹发展,实现基础设施的无缝对接,逐步完成区内镇改街及村改居委会的工作。(3)该区域内的村庄居民点将按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统一规划、集中安置于规划居住用地内,按现代化的居住小区进行建设,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规模较小,搬迁成本较低的村庄,采取“住房换宅基地”的方式将原有村庄整体拆迁,异地集中居住。(4)对于规模较大,搬迁成本较高的村庄,近期予以保留,发展新村,远期实行“公寓化”居住。这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提高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加强绿化和环境建设,以避免城市扩展后城中村的再次出现。(5)区域内及周边乡村地区经济增长模式,一是配和大型项目促进产业集中,发展相应二、三产业;二是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土地参股城市建设;三是发挥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发展个体服务业。2.引导型村庄3.保育型村庄指广大远期规划建成区范围以外的行政村。分为农村新型社区和农村一般村。其中第二圈层结合“土地向业主集中”重点建设镇及农村新型社区,控制农村居民点发展;第三圈层以生态保护为宗旨,鼓励适度集中。管理策略:该区村庄整治的实施可采取旧村整治,新村建设,迁村并点,生态搬迁,空心村整理,历史文化名村和老街保护性整治等多种途径进行。(1)保护村庄既有的空间格局和社会网络,体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2)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3)可制定较为单一、标准较低的指引,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抓好“三清”、“四有”、“五通”。(41)改造空心村和结合生态、环保、安全等搬迁实施迁村并点,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复垦。3.保育型村庄1.农村新型社区布局规划通过对泸州市三区各镇村庄的调研和分析,规划确定农村新型社区共计规划69个:(四)农村新型社区规划1.农村新型社区布局规划(四)农村新型社区规划2、农村新型社区产业发展模式选择旅游产业带动型新型社区、休闲产业带动型新型社区、特色产业带动型新型社区、畜牧养殖带动型新型社区、工业企业带动型新型社区、商贸流通带动型和其他类型:2、农村新型社区产业发展模式选择2、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导则
1)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建设指标表北部平坝和浅丘地区南部中深丘地区内容控制要求内容控制要求居住建筑用地比例20-30%居住建筑用地比例20-30%集体生产用地比例10%集体生产用地比例10%公建用地比例≥10%公建用地比例≥10%道路用地比例9-12%道路用地比例9-12%绿化用地比例≥35%绿化用地比例≥35%其中:公共绿地5%其中:公共绿地5%村民院落≥30%村民院落≥30%平均居住建筑容积率0.5平均居住建筑容积率0.4人均居住建筑面积40㎡人均居住建筑面积40㎡人均居住用地面积25㎡人均居住用地面积30㎡人均宅基地面积50㎡人均宅基地面积60㎡人均建设用地面积80㎡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0㎡2、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导则
1)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建设指标表2)住宅规划建设标准新型社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宜为70—100平方米,并应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合理配建农用机具及车辆的停放场地,旅游观光型新型社区可取上限。位于现状城区和规划区的新型和引导型村庄住宅原则上应为多层或以上建筑,其他保育型村庄住宅不鼓励修建一层,应引导其向多层发展。住宅建筑的布置应根据气候、用地等条件,形成层次丰富、错落有致的空间形态。住宅建筑的户型设计应根据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完善使用功能,并与建筑节能设计的相关措施相结合。住宅建筑的形式应重视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延续,打造地方特色,与周边环境和田园风光相协调。
2)住宅规划建设标准类别设施名称配置要求管理社区管理用房(村委会)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左右,含警务、财务、社保等功能用房市场信息工作站建筑面积50平方米左右就业服务工作站建筑面积50平方米左右教育托幼(儿)园1000人以上原则上配置托幼一处,人均占地面积10平方米左右小学3000人以上原则上配置小学一处,人均占地面积10平方米左右医疗卫生卫生站建筑面积45-60平方米,1000人以下的村庄取下限值文化体育文化活动室含科技服务点,建筑面积50-200平方米,1000人以下的村庄取下限值图书馆建筑面积50-100平方米,1000人以下的村庄取下限值全民健身设施(场地)结合小广场、集中绿地设置商业服务农贸市场占地面积50-200平方米,1000人以下的村庄取下限值放心店建筑面积50平方米左右邮政、储蓄代办点结合商业服务设施设置市政公用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不大于70米公厕建筑面积30平方米左右公交站配电房建筑面积50平方米左右水泵房非集中供水区域内村庄设置沼气池因地制宜,可集中,可分散3)公共设施规划建设类别设施名称配置要求管理社区管理用房(村委会)建筑面积14)道路规划建设新型社区与外部联系的主要道路路面宽度宜为5-8米。新型社区内部主要道路红线宽度宜为6-7米,次要道路红线宽度宜为3.5米,道路铺装率应达到100%。线型设计应结合地形地貌,在满足安全使用的情况下,避免大挖大填。新型社区道路建设应与市政管线的敷设同步实施。5)市政设施规划建设6)环境卫生规划建设7)防灾减灾规划建设8)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建设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保护历史真实载体,保护历史环境,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各类建、构筑物,规划建设中必须进行严格的保护,对现已破损的按原貌进行修缮和恢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街巷,其道路铺装、建筑形式、空间特征、建筑小品及细部装饰等,均应按原貌保存和修缮。新建建筑应进行严格的风貌控制,其体量、形式、材质、色彩均应与传统风貌协调一致,继承和发扬地方传统建筑文化特色。对遗存的古树名木、河道、沟渠、林地、湿地等自然、人工地物地貌进行有效保护,杜绝随意砍伐、更改和挖填行为。除以上物质要素外,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要素和如民风民俗、传说、典故、音乐、技艺、饮食等传统文化应进行传承和延续。4)道路规划建设(五)一般村庄整治(1)“四改一建”即改路、改水、改厕、改灶、建设沼气池。
(2)建筑风貌整治(3)环境整治①庭院环境整治。②一般社区环境美化。③对古树名木、林地山体、河道沟渠、湿地等自然、人工地物地貌进行有效保护,杜绝随意砍伐、更改和挖填行为。除以上物质要素外,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要素如民风民俗、传说、典故、音乐、技艺、饮食等传统文化应进行传承和延续。(五)一般村庄整治(六)政策措施第一、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第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一项历史性战略工程和系统工程,具有阶段性特征。第三、要提高全社会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第四、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使公共财政以较大幅度向“三农”倾斜。第五、要加强管理体制创新。第六、要加强组织引导,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六)政策措施第一、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第十一章泸州市“三区”城乡道路交通统筹规划一、公路交通规划(1)高速公路——环线放射结构
(2)高等级公路——三横二纵,第十一章泸州市“三区”城乡道路交通统筹规划,(3)中心城区对接(4)农村公路规划农村公路建设的重点是提高各乡镇公路通达主干线的等级;应在现有县乡公路主骨架的基础上完善县乡公路网络,实现所有的新市镇之间至少有一条二级路连接;构建中心村道路系统,缩短各中心村到主干线的通行时间;干线上逐步减少直至全部消除断头路,特别是省、市、县边界的断头路;逐步实现100%的行政村通公路,开始乡村公路的油路化和自然村通砂石路的工程;消除等外公路,提高县乡公路的等级和质量,形成县乡道路和高速通道、国道省道相配套的快速畅通的公路网络。二、铁路交通规划建设隆黄铁路及疏港铁路规划渝昆铁路三、内河航运规划
龙溪口集装箱码头石龙岩码头以及泸天化作业区和大渡口金鸡渡码头四、航空规划现蓝田机场搬迁至云龙,按4E级标准设(3)中心城区对接五、农村公交规划构筑城市—乡镇—行政村的三级公交网络,建立城乡公交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客运公交网络新机制,达到近郊区村村通公交目标。在护国镇建立公交中心和城乡客运枢纽。在各镇布置公交首末站,占地约1000——1400平方米。在公路上根据新型社区聚点,布置公交换乘站或停靠站,约1500米—2000米,另外在公路路段上,应设置港湾式停靠站,站点间距为800—1000米之间。五、农村公交规划构筑城市—乡镇—行政村的三级公交网络,建立城第十二章泸州市“三区”城乡市政基础设施统筹规划一、给水工程规划“三区”城乡水厂远期供水规模90万m3/日。主城区及近郊大部分乡镇由城市水厂统一供水,偏远乡镇建设集中供水设施自成系统。农村供水模式主要有三种:市政供水、区域集中供水、分散供水。设施名称现状规模远期规模建设性质远期主要服务范围南郊水厂520扩建主城区(中心半岛)、况场、丹林北郊水厂530扩建主城区(城北、城东)、石洞、双加、特新、长安、金龙、胡市茜草水厂0.815扩建主城区(茜草、沙湾-泰安)、黄舣蓝田二水厂15新建主城区(城南、沙湾-泰安)冠山水厂0.50改造为加压站主城区(纳溪)、棉花坡大溪口水厂10新建主城区(纳溪)、新乐弥陀给水站0.5新(扩)建弥陀镇及相邻村庄通滩给水站0.6新(扩)建通滩镇及相邻村庄江北给水站0.7新(扩)建江北镇及相邻村庄方山给水站0.5新(扩)建方山镇及相邻村庄分水岭给水站1.0新(扩)建分水岭乡及相邻村庄石寨给水站0.5新(扩)建石寨乡及相邻村庄大渡口给水站1.6新(扩)建大渡口镇及相邻村庄丰乐给水站0.6新(扩)建丰乐镇及相邻村庄白节给水站1.0新(扩)建白节镇及相邻村庄护国给水站1.8新(扩)建护国镇及相邻村庄打鼓给水站0.3新(扩)建打鼓镇及相邻村庄上马给水站0.3新(扩)建上马镇及相邻村庄合面给水站0.3新(扩)建合面镇及相邻村庄天仙给水站0.4新(扩)建天仙镇及相邻村庄渠坝给水站0.5新(扩)建渠坝镇及相邻村庄龙车给水站0.4新(扩)建龙车镇及相邻村庄合计101.0第十二章泸州市“三区”城乡市政基础设施统筹规划一、给水二、排水工程(1)规划城镇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对特殊地区及较分散的农村地区可采用截流式合流制。(2)主城区“大分散、小集中”、农村污水处理采用集中与分散结合名称污水收集范围计算污水量(万m3/日)处理规模(万m3/日)处理方式鸭儿凼污水处理厂中心半岛5.506.00常规二级二道溪污水处理厂城北、鱼塘5.706.00常规二级城北污水处理厂城北、安宁6.807.00常规二级城东污水处理厂城东7.808.00常规二级沙湾污水处理厂茜草、沙湾3.804.00常规二级泰安污水处理厂泰安4.505.00常规二级城南污水处理厂城南7.608.00常规二级纳溪污水处理厂纳溪、新乐、棉花坡7.708.00常规二级弥陀污水处理站弥陀镇0.200.20一体化处理设施况场污水处理厂况场镇1.621.70常规二级通滩污水处理站通滩镇0.250.25一体化处理设施江北污水处理站江北镇0.320.35一体化处理设施方山污水处理站方山镇0.150.15一体化处理设施黄舣污水处理厂黄舣镇1.962.00常规二级分水岭污水处理厂分水岭乡0.420.45小型二级石寨污水处理站石寨乡0.100.10一体化处理设施丹林污水处理站丹林乡0.070.10一体化处理设施大渡口污水处理厂大渡口镇0.690.70小型二级丰乐污水处理站丰乐镇0.140.15一体化处理设施白节污水处理厂白节镇0.490.50小型二级护国污水处理厂护国镇0.830.85小型二级打鼓污水处理站打鼓镇0.090.10一体化处理设施上马污水处理站上马镇0.090.10一体化处理设施合面污水处理站合面镇0.100.15一体化处理设施天仙污水处理站天仙镇0.140.15一体化处理设施渠坝污水处理站渠坝镇0.110.15一体化处理设施龙车污水处理站龙车镇0.140.15一体化处理设施石洞污水处理厂石洞镇1.962.00常规二级胡市污水处理厂胡市镇1.581.60常规二级特兴污水处理站特兴镇0.210.25一体化处理设施双加污水处理站双加镇0.140.15一体化处理设施金龙污水处理站金龙乡0.120.15一体化处理设施长安污水处理站长安乡0.100.10一体化处理设施合计61.3164.55二、排水工程(1)规划城镇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对特殊地区三、电力工程220kV变电站7座110kV变电站43座35kV变电站18座三、电力工程四、通信规划泸州市“三区”电话汇接通过大山坪、江北、纳溪三处综合电信局进行,在主城区城北组团、城南组团、城东组团、安宁组团、沙湾-泰安组团、茜草组团设置6个电信分局。现有乡镇模块局予以保留,未建模块局的镇增加模块局;农村新型社区设置光缆接入点和交接箱。
四、通信规划六、燃气工程(一)配气站规划城区规划17座配气站乡镇规划14座配气站(二)农村能源以沼气、秸秆气化气和太阳能三种能源为主。
六、燃气工程第十三章泸州市“三区”城乡社会服务设施统筹规划一、规划原则公共卫生均等化,基本医疗服务同质化社会服务保障应保尽保义务教育的城乡均衡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农村公共管理体系以生活方便为原则布局商业服务设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和身体素质
泸州“三区”城乡社会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商贸、金融邮电设施、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医疗服务设施、行政管理、其他社会服务设施等。本次规划按中心城区、乡镇、村3个层次、5级社会服务设施进行配套。其中泸州中心城区是全市的行政、商贸、文化、医疗中心;乡镇分重点镇和一般乡镇两级设施配置,规划镇级综合服务中心;农村分农村新型社区和一般村庄两级,满足基本生活配套。二、总体战略
第十三章泸州市“三区”城乡社会服务设施统筹规划一、规划第十四章泸州市“三区”城乡区域形象与景观风貌规划指引
一、综合形象定位田园都市、生态人文、城乡一体、和谐美好二、风貌景观总体结构“六极共生、两带共荣、三廊呼吸”。“六极共生”:即为“三区”的六大风景名胜景观风貌斑块“两带共荣”:沿长江形成的现代城市文明风貌带和沿新国道321形成的美丽乡村文明风貌带。“三廊呼吸”:永宁河“山水人家”风光走廊、沱江乡村休闲景观风貌走廊、龙溪河文化休闲走廊。第十四章泸州市“三区”城乡区域形象与景观风貌规划指引
一三、区域单元景观风貌指引1、中心城区景观风貌指引重点要塑造好山体、江岸、主干通道、中心节点、历史地区的景观风貌。要延续泸州城市群山拥抱,两江环绕,城环水,水绕城,山环城,城拥山的特色。要执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沿江组团式结构形态。要保护规划中的山体和绿地不受破坏,保护好沿江绿地不被现代建筑侵蚀,并形成多样化水岸景观,要尽量地将泸州独有的山水环境形态呈现给世人。要精心建设新区,积极整治旧城,塑造一个长在水边、长在山中的优美、和谐的城市。三、区域单元景观风貌指引2、乡镇景观风貌规划指引(1)传统风貌区(2)近现代风貌区(3)现代风貌区(4)山地小镇风貌区
2、乡镇景观风貌规划指引3、乡村景观风貌规划指引泸州“三区”乡村景观风貌规划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泸州“三区”建设的要求,以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保护农村传统特色社区二者齐抓并举方式推进农村集中居住为主导,科学合理地规划新农村环境特色布局,保护和发展传统川南民居风貌,并以现代化方式加以改革,使之体现于新型社区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以农村居民为本,以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支持新农村环境风貌建设。对于农村非物质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遗产,实施加大“建”的力度,增强“教”的效果,探索“送”的机制,提高“创”的水平的战略,用新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思路,开拓农村文化风貌建设的广阔空间。3、乡村景观风貌规划指引第十五章泸州“三区”城乡生态环境与空间管制规划一、生态环境规划生态保护控制区生态协调区
城镇人工干扰生态区
第十五章泸州“三区”城乡生态环境与空间管制规划一、生态环二、空间管制1、禁止建设区2、限制建设区3、规划发展区4、优化建设区
三、色线控制
1.红线用地红线道路红线
2.绿线
3.蓝线
4.黄线
5.紫线
6.橙线二、空间管制第四篇实施篇
第四篇实施篇
第十六章泸州市“三区”城乡统筹发展行动计划一、总体目标1、近期:初创阶段目标1:加大宣传,改善制度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城乡统筹打下基础。目标2:城乡一体化试点示范。时间:2010——2012年。地域对象:抓两头,即新城区新城建设和农村新型社区试点示范建设。2.中远期:完善阶段目标1:初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泸州市“三区”。目标2:建设和谐泸州市“三区”。时间:2013--2020年。地域对象:新城、新镇、农村新型社区、农村一般村。第十六章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英语试题含解析
- 长春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四年级(下)教案
- 期中提优卷(无答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英语七年级上册
- 2024至2030年中国控油洁面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带座轴承用润滑脂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室内绣花拖鞋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口咽通气管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单刃电动茶树修剪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产品英语术语培训
- 2024至2030年中国2,2-二甲基联苯胺盐酸盐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高分子吸水树脂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期中测试卷(1-5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学校食堂消毒记录
- 塔吊使用安全协议书
- 吉林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 (一模)数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 地 理气温的变化和分布课时1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2024)
- Unit4+My+space++Reading++The+1940s+House+课件高中英语沪教版(2020)必修第一册
-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 海淀区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公务员考试时政专项测验100题及答案
- TSG ZF003-2011《爆破片装置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