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打开生活,重塑世界——“记录”话题挖掘与拓展【话题聚焦】近两年,一种新的短视频内容形态——vlog(视频网络日志)风靡全国。本着“记录生活”的初衷,制作者多以自己为主角记录,再经过剪辑、配乐和适当字幕,制作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视频日记。随意性、新奇性、悦己性、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近等特点,使得此类视频受到追捧。有人说,在vlog到来之前,我们从未看到个体的私人空间如此大程度地被公共化、合理化,不得不说是数字时代技术与生活融合的进步。也有人说,在迎接这场狂欢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vlog作为一种“文化”对于个体和公共空间塑造产生的负面作用。其实,无论媒介如何发展变化,记录之于人类,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从原始人结绳记事,到用文字记载历史,直至记者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工具记录新闻现场,记录延续着文明的进程。伴随着时代巨变,记录的形式必然发生改变。作为视觉时代的新生事物,这种记录方式何去何从?这个话题值得考生思考。【命题预测】综观近三年高考,对这个话题也是有所涉及的。2017年北京高考作文,要求考生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想象共和国百年华诞时的画面,写一篇记叙文。2019年浙江卷的作文题是: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这两个题目,一个是用描述画面的方式学生考查学生对祖国未来的想象,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而画面就是一种记录方式,不过,这里要求记录的是国家的未来;一个题目则与记录个人生活密切相关,考查学生对写作时读者意识的辩证思考。侧重立足于青年的生活实际,关注个人与时代的结合,引导辩证分析问题,这种思想依旧会在2022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体现。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记录的方式必然发生改变。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土著民,00后尤其热衷于这些新的记录形式。高考命题拥有引领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时代、关注自我的导向,命题中涉及这个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也是极其自然的。素材联想素材:镜头下的日常可信吗?国内知名Vlogger@你好竹子,曾在自己的Vlog中收录了自己情绪化的时刻,她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在镜头前崩溃大哭,坦白自己平时不愿意把自己负能量带给大家,所以只把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剪进视频。国外一个16岁的Youtuber@heyxnatalie,在她最新更新的视频中说到,她已经一个月没有更新视频,因为她的日常就是起床、吃饭、上学、回家、睡觉,生活一成不变日复一日,她不知道自己怎么拍摄这么无聊的日常。旅行博主环游世界的日常人人称羡,可你不知道的是,多少旅行博主为了拍出好看的视频,每天要拎着行李辗转多个酒店,只为了取几个好看的景。Vlog中,这些令人神往的生活背后,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生活暴击。镜头前那些看似完美的包装下,是生活中的千疮百孔,而这才是真正的日常。素材抢分点这段文字有三个素材,素材一是Vlogger减掉消极情绪,素材二是说无聊不成视频,素材三是美景拍摄的艰辛,这三个材料都在告诉我们Vlog背后的真实。学生在用这则素材的时候,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成排比句运用,可以将其直接作为论据论证“记录需要加工”的观点。当然,从这些材料可以得出“记录未必真实”的结论,这样还可以使学生发现vlog这种记录形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从而作出理性评价。素材:何为真相?“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里非典期间随时面临着生命风险的第一线从医人员;“双城的创伤”里连续服毒自杀的孩子们;“沉默在尖叫”里长期遭受家暴后杀夫入狱的女人们;“无能的力量”里默默无闻地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的外国人卢安克……勇于质疑、尽力挖掘真相,带着理解与尊重地将之呈现在我们面前,正是柴静在她的采访中所散发的独特魅力。在这个信息爆炸又繁杂的时代,她的新闻既保持着新闻人应有的职业操守和使命感,也不会带有任何八卦心理,纯粹是出于一个“人”内心的呼唤,不带任何偏见的报道,没添加任何的个人主义色彩进去,却又偏偏充满了人味。柴静的《看见》记录的人物鲜活,故事真实,一字一句没有夸大和说教,只是很平静的不带偏见的表述着新闻事件,就像一把尖锐的刀子直刺整件事的心脏,带我们见到最深入最本质的一面,那些掩埋的真相总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让让人陷入深思。素材抢分点自媒体时代,人们的言论自由度大大增强,时常不自觉的盲从,不明真相的炒作、谩骂、抨击……柴静的《看见》教我们理解并用客观公正的眼光看待发生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我们并不完全了解,不该随意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妄加评判。盲目跟风并随意评论是对当事人最大的不负责和伤害。素材揭示了“记录”的真正内涵,那便是真实与尊重。学生在用这则素材的时候,不仅要注意点出记录什么、怎样记录,还要点出记录的真正内涵,思考“事实与人情味”二者的辩证关系。品读好文《边缘信使》:一个记录者的自我记录记者的自传通常是最值得一读的一类书。虽然“记录”正是他们的本职工作,但最大程度地克制对记叙对象的个人感情,同样是这项工作的一条原则。可与此同时,丰富的感情与对世界最接近真实的理解,正是目睹了无数灾难与幸福后最大的收获之一。因此,他们在职责以外不再需要顾虑“平衡”的限制后所输出的种种,就格外宝贵。而我想说的是最近读完的另外一本:美国著名记者AndersonCooper的传记《边缘信使。Cooper在这本书中,记叙了很多次与受众的兴趣与关注点“相向而行”的经历,并苦于自己和同事们并没有能换来足够关切的苦恼。他在尼日尔报道饥荒,发现自己是仅次于BBC赶到当地的第二家国际媒体,因为其他美国媒体似乎对此并没有太大兴趣,而关注的缺乏也导致当年2月就由当地发出的预警与求援消息直到7月才得到响应;在纽约的新年庆典直播结束后几个小时,他便登上飞机前往斯里兰卡,报道“不管在哪里搜索都能找到尸体”的海啸,在呼吸着不同死亡与伤痛的一天天结束回到酒店时,却总还能看到游客在泳池边谈笑、享受余晖;直至今天,当枪击案的新闻因为太过频繁已经引不起太大的兴趣、占据太久的头条时,他依旧总会将对此的报道放在节目的最开头,逐个讲出逝者的名字、生平、职责,以及留给亲人朋友和社区的宝贵记忆。追逐苦难,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一种嗜好,是甚至不需要以“职业道德”作为理由去敦促着自己完成的。这背后的动力,他在书中也表达得清晰又自然,即穿插在一个个灾难画面中,对于失去父亲、又转而失去哥哥的回忆、自责。自身痛苦的经历,带来了对他人痛苦无法言说的共情,这是许多人在某一刻突然能够以另一个全新的、摘去自己特权滤镜的视角去审视世界和议题的转折点。我还记得,就在去年夏天,“调查记者只剩130人”的惊人数字突兀地跃入人们的视野,“媒体”这个行业也随着李海鹏老师的一条微博意外地得到了相当广泛的感恩和怀念。但这种脉脉温情并没有持续多久,媒体依旧是在艰难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承受公众苛责的行业。这些苛责有许多种形式。比如在各类悲剧后,对于此时的报道,人们似乎只能够接受“默哀式”的叙述,似乎任何形式的挖掘、追问,都是一种对悲伤的、对受害者的亵渎,很容易被贴上“蹭热度”“动机不纯”“对生命逝去毫无尊重”的标签;当一些恶性案件发生时,几乎所有在结构性困境方面分析嫌疑人动机的报道,都会被不由分说地斥为为其开脱、洗白;而在诸如某些高校内发生学生权利受到侵犯的事情后,每一处细小的技术性误差,都难逃护校心切的学生们“并非在乎我们,而是借机炒作、带节奏”的刻薄指责。AndersonCooper最著名的一次报道,是2005年对飓风“卡特琳娜”的报道。这场飓风席卷美国南部数州,是美国历史上造成损失最大最严重的一次,上千人因此丧生。在这本书中,将近一半的篇幅都被用来记叙这短短几周的经历与所见。在这里,你明显感到了作者情绪的变化。前半部分中,纵使15年的职业生涯里让他见证了世界各地突破人性底线的战乱和悲剧,他终究是一个来自第一世界的旁观者,共情中也难免带着些许俯身凝望的视角——这本身也无可指摘。但当他踏足因飓风而被洪水淹没数周之久的几个城市、几个幼时随父亲到来过的地方,你会清晰地感到一种粗粝的震惊、愤怒甚至惶恐:无人或无暇理会的尸体,趁乱攻击警察的犯罪分子帮派——他们甚至还设置了狙击手,这并非战乱或屠杀中的卢旺达或索马里,也并非海啸过后的斯里兰卡,这是自己曾以为熟悉的美国,这是新奥尔良、密西西比或路易斯安那。除了足够真实而触动地记录受灾的普通民众,他也拿出了精力与力道去对此问责。事实上,布什时任总统的联邦政府在事件发生以后响应不够及时、且未对灾区给予足够全面的支持,一直是和灾难本身一样让人们震惊和愤怒的焦点。通过一个记录者的视角,你才能更真实地体会到,除了眼泪和情绪,他们往往要背负更多、承受更多,才能略加克制、强打精神,让思维坚持运转下去,在普通人还只顾得悲伤时,通过深挖根源,为未来多加一小层亡羊补牢的屏障。所以,总的来说,无论你对媒体的态度是敬畏还是怀疑,抑或你本身已经是其中一员,这本语调冷静却深情的书都能带给你足够多。如果你同为记录者,你无疑能在这个行业的一片哀叹中汲取更多赤诚的动力,对真实的信仰,看到自己作为“记者”身份的职责与作为“个体”所享自由与公正的联系,你捍卫他人、捍卫真实、捍卫多元,就是捍卫自身;而作为普通人,可能从此这个于你而言至关重要的行业就能够在你眼中变得更加鲜活、立体,你会理解他们有时显得冷漠的客观或显得偏颇的热忱,去让这座连结着你与信息、与他人、与少数和弱者的桥梁更加坚实,而非飘摇于寒风中。学一技·观点决定叙述的始终议论文中论据的表达需要叙述,但是这里的叙述不必交代所有的时间要素,只需围绕观点展开,因而,叙述起点与终点的选择尤为重要。1.概述多个事件的相似点,相似点指向观点。以第四段为例,作者运用排比手法表现记者之苦苦于没有换来足够关切。他选取饥荒、海啸,枪击案三个案例,但是并没有交代三个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叙述起于Cooper的报道,终于他报道后的苦恼。这样的叙述截取事件中与观点一致的部分,表达简捷,论证直接典型。2.叙述沿着时间线展开,始终从一个方面揭示观点。文章后半部分着重介绍了Cooper最著名的一次报道中作者情绪的变化。叙述始于报道初的“旁观”,终于“震惊和愤怒”,始终都围绕情绪这个方面,显得主题突出。悟思想·记录还是行动?厦门一记者拍下了一组骑车人在雨中摔倒的连续动作照片,遭受指责;美国纽约一名男子被人推下地铁站台,遭列车撞死,一名在场的摄影师拍下了列车袭来的那一刻,被批评没有伸手援救。每当类似的事件发生,“记录还是行动”的选择总是新闻领域长期以来沉重却又悬而未决的问题:记者的职业职责和道德边界。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曾提到“干预就无法记录,记录就无法干预”。不得不说,记录是记者的职业要求。但是,记者身份决定其在突发事件中存在双重角色,所有的记录都要走向公众视野,底线不能超越——不能将公众的利益和生命的尊严凌驾于新闻价值之上,更不能片面追求眼球刺激、博取受众关注而刻意追求感官轰动,甚至不惜漠视人的价值和生命的尊严。全民vlog时代:一场过度记录的狂欢 看理想近两年,中国迎来了全民vlog时代,这让我们重新审视“记录”这件事。一个摄像机的出现,一群未曾见面的观众,使记录者和观众都不得不面对着新的问题:真实与表演、私密与公开。人们开始不再以“体验者”自居,而是长期以“局外人”的身份,将自己的一举一动放在社交圈的框架里进行审视和筛选。互联网从最开始的“博客时代”的文字分享、逐渐过度到“照片时代”,再到如今的vlog时代,人们越来越习惯将自己的一切在互联网上一泄而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在《美图中的幻像与自我》一文中说道,美图软件制造出的是一场“个人化的幻像”,因为在滤镜、美颜功能的作用下,创作者“呼应某种外在的文化符号”,使其获得心理满足。而vlog则给予了创作这一“个人化幻像”的更大空间——我将在视频里去哪家餐厅、和哪个人见面、将家里的哪个角落展现出来,这些无不是一场精心策划。我们需要知道的是,vlog无法轻巧地被等同于“写日记”,它所拥有的社交性,本质上决定了所呈现的内容是经过挑选、修饰与编排的信息,它仍然是对现实的一种“再构成”,无法被等同于真实。从“照片修图后才敢发朋友圈”,到vlog中,拍摄什么内容、放什么音乐、如何剪辑都成为“全方位审美趣味”的时代,个体在公共空间中对于自我暴露、美化的空间正在迅速放大。vlog便提供了一个将自己的人生加上滤镜的大型美图空间。网络社交在不断侵占着我们的人生,而那个随时随地都在记录的摄像机,成了这场闹剧的见证。我们也许能体悟到vlog作为一种媒介,对人类社会一种更深远和隐匿的影响:它已经不再止步于生活的记录,而是正在定义、塑造、改变着生活。若用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视角重新审视vlog,会发现,人们将vlog过于轻巧地理解为一种公共空间表达自我的途径,却忽视了它潜在的“重塑”公共话语和个体生活的能力。它前所未有地将私人生活公共化,属于个体的边界被打破,使我们的生活变成一场自编自导自演的表演。许多人把vlog比作视频版的日记,但这实在是个不准确的比喻,因为写日记时,人们假定的是自己是唯一的读者,而非抱有其他人也会看到这篇日记的想法。对于观众来说,这带来的是一种断层。人们很容易在vlog带来的亲密感中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代汉语I》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统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医学院《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实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嘉兴南湖学院《历史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理工大学《材料科学基础应用研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师范大学《儿歌表演唱(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中外戏剧比较研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工与电子技术A》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工程学院《核医学E》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池州学院《跨文化研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3年开展的课外读物负面清单管理的具体措施
- 《国防动员实施》课件
- 上高双胞胎弘安畜牧有限公司田心镇现代化18万出栏育肥场建设项目环评报告
- 《米酒的酿造过程》课件
- 2024手机摄影课ppt课件完整版
- 医院班子成员考核方案
- 2024年九省联考安徽省新高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 汽车维修保养协议书
- HG T 3690-2022 工业用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
- 单色版画课件
- 《现代教育技术》教案-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