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课件_第1页
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课件_第2页
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课件_第3页
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课件_第4页
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

1

引言: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是党中央新近提出有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其特点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引入认识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曾经深刻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引言: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是党中央新近提出有关建2感性阶段将如何上升到实践阶段?一个必要的环节就是经验必须首先上升为科学,再由科学转化为实践。毛泽东曾指出,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过程,并说这是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

感性阶段将如何上升到实践阶段?一个必要的环节就是经验3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却是另一次飞跃。因为由科学而实践,不仅要解决人的认识是否达到于客观真理的问题,还要解决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否有利于人类、是否有利于改造者的利益的问题,亦即是否体现出主体的价值问题。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却是另一次飞跃。因为由科学而实践,不仅要解决4I)“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无产阶级自己。”

《管子》:“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孔子:“仁者爱人”。

I)“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无产阶级只有解5美国著名学者安•邦纳对西方的人文主义特征曾作过这样的论述:“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鲍•季•格里戈里扬:《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84,第29页)

美国著名学者安•邦纳对西方的人文主义特征曾作过这样的6

II)“以人为本”有丰富的内涵。首先是人的定义。

不同于“以神为本”,“以官为本”(“以上为本”,“以管理为本”,“以维权为本”,……),“以钱为本”(“以生产为本”,“以GDP为本”),“以环境为本”(“以动物(如狗)为本”,“以生态为本”,如生态伦理学,生命伦理学)。也不完全等于“以民为本”。民和人有区别。土地革命时期的“地主不分地、富农分坏地”。

II)“以人为本”有丰富的内涵。首先是人的定义。

7III)为什么在现在提出“以人为本”?

存在某种“为GDP而GDP”的现象。GDP中的水份,(甲、乙的赌赛)绿色GDP。

忽视人的需求,导致内需不足。

“以人为本”要优先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五个统筹”(城乡和工农,沿海和内地(胡鞍钢:“三个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外贸和内销,社会和自然)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妥善解决内需不足,同时也为了更好体现“以人为本”。

III)为什么在现在提出“以人为本”?

存在8Ⅳ)“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和历史上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达到目的的手段是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是否尊重和依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揭示的客观规律,首先是承认与否并尊重和依靠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Ⅳ)“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

马克思主9历史社会的发展有不同阶段。历史发展阶段,不能跨越。不仅仅所有制的发展不能随意跨越,而且生产力的发展,并且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阶段,不能随意跨越。

历史社会的发展有不同阶段。历史发展阶段,不能跨越。不10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都要实施“以人为本”,但实施的水平,是逐步提高的。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都要实施“以人为11“以人为本”,既包括经济生活,也包括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经济上要共同富裕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只能最终达到。全面实现以人为本,也只能最终达到。“以人为本”,既包括经济生活,也包括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12“实现以人为本,首先要的仍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这在当前是短缺的;所以仍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但是,如果只看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可能忘记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要实现以人为本;反过来,如果只强调以人为本,而忘记了还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样的以人为本最后也是要落空的。

“实现以人为本,首先要的仍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13如何处理以人为本和发展生产力有一个“度”的问题。在当前条件下,一次分配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二次分配要“着重公平”。但是我们要正确处理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关系。如果说一次分配更多地突出效率的话,那么二次分配就要更多地体现公平。一次分配之所以要效率优先,因为效率低了就会影响生产力发展。

如何处理以人为本和发展生产力有一个“度”的问题。在当14

由于一次分配可能造成的巨大的贫富差距,所以要通过二次分配来调节,其目的是要降低一次分配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巨大不平等。当前我们更应该在二次分配上下功夫,但是这并不能因此而改变了一次分配在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所确定的基本格局。唯物史观与人本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要统筹处理发展生产力与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关系。”

由于一次分配可能造成的巨大的贫富差距,所以要通过二15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首先是尊重和依靠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有许多规律,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发展的规律,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发展的规律。首先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首先是尊重和依靠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历16

Ⅵ)何谓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a)

毛泽东在《矛盾论》里说,就历史的长河来说,生产力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只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如革命时期,亦即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的时期,才起决定作用。但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不等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发展的规律。

Ⅵ)何谓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a)

毛泽东在《矛盾论》里17

“1960年1月30日,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有个著名的《讲话》,其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我注意得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问题,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社会主义建设,就我们全党来说,知识都非常不够。”(薄一波:《若干重大问题回顾》下,第1030-1031页)”

“1960年1月30日,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有18“体制改革到一定阶段就需要定型。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

“体制改革到一定阶段就需要定型。邓小平同志在199219

b)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的核心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或淘汰落后的生产力。

b)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的核心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或淘汰落后的20

又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的主要标志。”

又说,“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这就是说,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和大小,还要看他们是否帮助或促进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帮助和促进的大小。

又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的主要标21Ⅶ)当前有“三套”马克思主义在“争鸣”。

1)重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或重视阶段斗争的马克思主义;

2)重视改革开放,或强调所有制发展阶段不能逾越的马克思主义,如《制度重于技术》;

3)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或重视生产力是最终决定性力量的马克思主义。我赞成优先重视生产力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Ⅶ)当前有“三套”马克思主义在“争鸣”。

1)重视坚持四项224)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何为生产力?

“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马恩全集23卷53页)或者说,

生产力=精神要素×物质要素

=(科学技术+教育培训+经营管理)×(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4)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何为生产力?

“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23Ⅷ)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个规律:“生产力是在不断满足居民需求的基础上变化发展的。”

a)需求和供给。从计划体制转到市场体制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需求和供给的关系。(53年出国和80年出国)

b)需求结构决定供给结构。

c)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恩格尔系数和精神消费系数。

需求的变化决定产业结构的变化。企业结构的调整,职工的转岗,是需求结构迅速变化的必然结果。

Ⅷ)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个规律:“生产力是在不断满足居民需求的基24

d)需求结构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管子》,“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仓廪实而后知礼义”。人类需求结构大体上沿着下列顺序而发展。生存→温饱→小康→富裕→享受(包括休闲)→大同社会(精神消费将占主导地位)。

需求结构的不同阶段,决定产业结构有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发展的规律: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第四次产业(知识经济?)→……

d)需求结构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管子》,“衣食25e)需求结构不能有重大跳跃,决定产业结构不能有重大跳跃,但是实现的技术可以跨越。当前中国正处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f)推进经济工作,首要的是调查研究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是市场分析,包括在宏观经济分析下的对未来市场需求的预测等等。

g)在市场分析上,要看到当前有“三个平行市场”,要很好地统筹研究三个平行市场间的辩证关系。

e)需求结构不能有重大跳跃,决定产业结构不能有重大跳跃,但26Ⅸ)生产力发展的第二个规律:生产力是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a)科学技术的进步标志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b)科技进步首先是拓展新的需求,(科技部门和财政部门),摩尔定律。

c)帝国主义“腐而不朽,垂而不死”,首先是由于科技进步扩大了内需。

Ⅸ)生产力发展的第二个规律:生产力是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不27Ⅹ)生产力发展的第三个规律:生产力是不断地趋向社会化而变化发展的

a)何谓生产力的社会化?

b)生产力要素的优势组合必定取代和淘汰生产力的劣势组合。

c)宝纲、义乌、东莞、泰兴和南通等。

Ⅹ)生产力发展的第三个规律:生产力是不断地趋向社会化而变化发28

Ⅺ)生产力发展的第四个规律:

生产力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间的关系。

Ⅺ)生产力发展的第四个规律:

生产力的发291987年4月,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今后人类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又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此后,这一概念,又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共识。1987年4月,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30Ⅻ)先进生产力必须综合地满足上述生产力发展的四个规律。但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必定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不是生产力发展的规律。Ⅻ)先进生产力必须综合地满足上述生产力发展的四个规律。但是,31XⅢ)价值观和科学观或真理观是统一的。

中国的先进生产力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力。当前的中国共产党,只能代表中国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当前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走向工业化或城市化;当前广大工人的根本利益是走向技术化或知识化;当前广大知识分子的根本利益是走向全球化或一体化。XⅢ)价值观和科学观或真理观是统一的。

中国的先进生产32XIV)一个新的思维模式,学会应用生产力分析的方法

a)本体论倒过来就是方法论。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所以就要具体分析生产力处在那种发展阶段,生产力怎样最终决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b)阶级分析方法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和平建设时期,就要发展到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更高形态,生产力分析方法。这是“马上”思维模式到“马下”思维模式的转变(陆贾和刘邦)。XIV)一个新的思维模式,学会应用生产力分析的方法

a)本体33c)所谓生产力分析,就是将对立的统一律应用于生产力。正如人们将对立统一律应用阶级对立的社会,从而导致阶级分析的方法。

d)阶级分析方法实际上是以生产力分析方法为理论基础的。为什么工人是领导阶级而农民是被领导阶级?为什么在土改政策中“地主兼资本家”,“资本家兼地主”是两种不同的阶级。

c)所谓生产力分析,就是将对立的统一律应用于生产力。正如人34e)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不仅是所有制变化的历史,而首先是生产力变化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首先由于生产力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从而决定所有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

f)历史经验证明:凡是和先进生产力对着干的生产关系、政权、政党、统治阶级、统治者……必定垮台。

e)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35演讲完毕,谢谢观看!演讲完毕,谢谢观看!36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

37

引言: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是党中央新近提出有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其特点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引入认识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曾经深刻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引言: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是党中央新近提出有关建38感性阶段将如何上升到实践阶段?一个必要的环节就是经验必须首先上升为科学,再由科学转化为实践。毛泽东曾指出,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过程,并说这是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

感性阶段将如何上升到实践阶段?一个必要的环节就是经验39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却是另一次飞跃。因为由科学而实践,不仅要解决人的认识是否达到于客观真理的问题,还要解决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否有利于人类、是否有利于改造者的利益的问题,亦即是否体现出主体的价值问题。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却是另一次飞跃。因为由科学而实践,不仅要解决40I)“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无产阶级自己。”

《管子》:“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孔子:“仁者爱人”。

I)“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无产阶级只有解41美国著名学者安•邦纳对西方的人文主义特征曾作过这样的论述:“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鲍•季•格里戈里扬:《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84,第29页)

美国著名学者安•邦纳对西方的人文主义特征曾作过这样的42

II)“以人为本”有丰富的内涵。首先是人的定义。

不同于“以神为本”,“以官为本”(“以上为本”,“以管理为本”,“以维权为本”,……),“以钱为本”(“以生产为本”,“以GDP为本”),“以环境为本”(“以动物(如狗)为本”,“以生态为本”,如生态伦理学,生命伦理学)。也不完全等于“以民为本”。民和人有区别。土地革命时期的“地主不分地、富农分坏地”。

II)“以人为本”有丰富的内涵。首先是人的定义。

43III)为什么在现在提出“以人为本”?

存在某种“为GDP而GDP”的现象。GDP中的水份,(甲、乙的赌赛)绿色GDP。

忽视人的需求,导致内需不足。

“以人为本”要优先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五个统筹”(城乡和工农,沿海和内地(胡鞍钢:“三个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外贸和内销,社会和自然)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妥善解决内需不足,同时也为了更好体现“以人为本”。

III)为什么在现在提出“以人为本”?

存在44Ⅳ)“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和历史上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达到目的的手段是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是否尊重和依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揭示的客观规律,首先是承认与否并尊重和依靠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Ⅳ)“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

马克思主45历史社会的发展有不同阶段。历史发展阶段,不能跨越。不仅仅所有制的发展不能随意跨越,而且生产力的发展,并且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阶段,不能随意跨越。

历史社会的发展有不同阶段。历史发展阶段,不能跨越。不46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都要实施“以人为本”,但实施的水平,是逐步提高的。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都要实施“以人为47“以人为本”,既包括经济生活,也包括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经济上要共同富裕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只能最终达到。全面实现以人为本,也只能最终达到。“以人为本”,既包括经济生活,也包括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48“实现以人为本,首先要的仍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这在当前是短缺的;所以仍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但是,如果只看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可能忘记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要实现以人为本;反过来,如果只强调以人为本,而忘记了还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样的以人为本最后也是要落空的。

“实现以人为本,首先要的仍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49如何处理以人为本和发展生产力有一个“度”的问题。在当前条件下,一次分配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二次分配要“着重公平”。但是我们要正确处理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关系。如果说一次分配更多地突出效率的话,那么二次分配就要更多地体现公平。一次分配之所以要效率优先,因为效率低了就会影响生产力发展。

如何处理以人为本和发展生产力有一个“度”的问题。在当50

由于一次分配可能造成的巨大的贫富差距,所以要通过二次分配来调节,其目的是要降低一次分配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巨大不平等。当前我们更应该在二次分配上下功夫,但是这并不能因此而改变了一次分配在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所确定的基本格局。唯物史观与人本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要统筹处理发展生产力与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关系。”

由于一次分配可能造成的巨大的贫富差距,所以要通过二51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首先是尊重和依靠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有许多规律,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发展的规律,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发展的规律。首先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首先是尊重和依靠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历52

Ⅵ)何谓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a)

毛泽东在《矛盾论》里说,就历史的长河来说,生产力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只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如革命时期,亦即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的时期,才起决定作用。但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不等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发展的规律。

Ⅵ)何谓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a)

毛泽东在《矛盾论》里53

“1960年1月30日,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有个著名的《讲话》,其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我注意得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问题,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社会主义建设,就我们全党来说,知识都非常不够。”(薄一波:《若干重大问题回顾》下,第1030-1031页)”

“1960年1月30日,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有54“体制改革到一定阶段就需要定型。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

“体制改革到一定阶段就需要定型。邓小平同志在199255

b)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的核心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或淘汰落后的生产力。

b)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的核心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或淘汰落后的56

又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的主要标志。”

又说,“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这就是说,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和大小,还要看他们是否帮助或促进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帮助和促进的大小。

又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的主要标57Ⅶ)当前有“三套”马克思主义在“争鸣”。

1)重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或重视阶段斗争的马克思主义;

2)重视改革开放,或强调所有制发展阶段不能逾越的马克思主义,如《制度重于技术》;

3)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或重视生产力是最终决定性力量的马克思主义。我赞成优先重视生产力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Ⅶ)当前有“三套”马克思主义在“争鸣”。

1)重视坚持四项584)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何为生产力?

“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马恩全集23卷53页)或者说,

生产力=精神要素×物质要素

=(科学技术+教育培训+经营管理)×(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4)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何为生产力?

“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59Ⅷ)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个规律:“生产力是在不断满足居民需求的基础上变化发展的。”

a)需求和供给。从计划体制转到市场体制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需求和供给的关系。(53年出国和80年出国)

b)需求结构决定供给结构。

c)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恩格尔系数和精神消费系数。

需求的变化决定产业结构的变化。企业结构的调整,职工的转岗,是需求结构迅速变化的必然结果。

Ⅷ)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个规律:“生产力是在不断满足居民需求的基60

d)需求结构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管子》,“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仓廪实而后知礼义”。人类需求结构大体上沿着下列顺序而发展。生存→温饱→小康→富裕→享受(包括休闲)→大同社会(精神消费将占主导地位)。

需求结构的不同阶段,决定产业结构有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发展的规律: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第四次产业(知识经济?)→……

d)需求结构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管子》,“衣食61e)需求结构不能有重大跳跃,决定产业结构不能有重大跳跃,但是实现的技术可以跨越。当前中国正处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f)推进经济工作,首要的是调查研究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是市场分析,包括在宏观经济分析下的对未来市场需求的预测等等。

g)在市场分析上,要看到当前有“三个平行市场”,要很好地统筹研究三个平行市场间的辩证关系。

e)需求结构不能有重大跳跃,决定产业结构不能有重大跳跃,但62Ⅸ)生产力发展的第二个规律:生产力是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a)科学技术的进步标志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b)科技进步首先是拓展新的需求,(科技部门和财政部门),摩尔定律。

c)帝国主义“腐而不朽,垂而不死”,首先是由于科技进步扩大了内需。

Ⅸ)生产力发展的第二个规律:生产力是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不63Ⅹ)生产力发展的第三个规律:生产力是不断地趋向社会化而变化发展的

a)何谓生产力的社会化?

b)生产力要素的优势组合必定取代和淘汰生产力的劣势组合。

c)宝纲、义乌、东莞、泰兴和南通等。

Ⅹ)生产力发展的第三个规律:生产力是不断地趋向社会化而变化发64

Ⅺ)生产力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