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文阅读Ⅰ之:
综合探究题突破一、高考原题01.来源:2021年新高考语文Ⅰ卷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菜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雕塑《拉奧孔》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菜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摘编自朱光潜《诗论》)材料二:《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遗情”。
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困》:“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菜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
5、唐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
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这是从唐诗的诗句内容理解角度来作答,答题的关键是引用文本中的理论观点——诗歌宜于叙述动作。)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这是从绘画的艺术形式特点角度来作答,引用文本中的理论观点——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这是从对绘画的评说内容理解角度来作答,答题的关键是从专业角度评说为何“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第②步的回答就是为这一步做铺垫,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发画出来也就很难。)【解析】题目是情境化设题。唐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顾恺之“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在原材料中是没有的,也就是以文本以外材料来考查文本以内观点内容。不要被题目“情境化”噱头所蒙蔽,要看到题目背后考查的内容,也就是明确知道题目要我们“答什么”。题目要求很明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①结合材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的答案要以材料为依据,说白点,自己不能臆造,不可独创,“坚信一切答案在材料中”,材料中肯定有这方面的观点表述。记住:题目从材料中来,答题到材料中去。②对此的理解,“此”指什么?这里的“此”就是“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诗句)+“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说画)两句话的意思内容的理解。题目要我们回答这两句话是怎样理解的,注意是两句话,不是一句话。答题思路:题目所问→文本印证。由题目“问点”(题目所问切入点)推向文本“答点”(文本对应得分点)。“问点”:唐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是从诗的角度写两个动作。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内容也是谈到诗句中的两方面(手挥弦、目送鸿),但要扣住一“易”一“难”,“易”“难”是画相对于诗而言的,答题在两者对比分析中得出。“答点”诗和画的两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在同一内容上会有什么差别,在文本中找。能力点:“问点”和“答点”的联系,实际上文本外和文本内的联系;文本就是理论依据,题目给出的情境化“问点”就是事例操作,是对文本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如:本题就是以文本外关于诗与画的两句话,来理解文本内关于诗画艺术形式的差异。总体上说,还是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只是题目以另一种形式来考,不是简单的提问,换一种形式,穿上情境化外衣而已。此个,概括也不是全篇概括,是有针对性的局部概括,是诗与画在表现动作上的差异概括。02.来源: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语文试题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司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同些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二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三是白媒你。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派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报信息不但会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4分)【参考答案】(1)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网络行为规范,更触犯了法律强制性的禁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这是最根本的看法,从行为结果的处罚角度来作答。)(2)他们违反了“五不”原则中的“不伤害”,属于无意作恶,侵犯了他人的安全和利益;(这是从这一行为的直接危害性角度来作答。)(3)这样的青年不懂得“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缺乏必要的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导致网络行为失范;(这一点与题目中的“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为之”来分析作答的。也就是找出现这一现象产生的思想原因。)(4)他们应当学习网络基准意识中“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合格、文明的青年网民。(这一点是从解决问题角度来分析作答的。)
【解析】题目是情境化设题。“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这就是情境化,是生活中的现象,是事例。对这一现怎么看?一样不能自己编写答案,回答的前提条件是“请根据文章”。答题思路:题目所问→文本印证。由题目“问点”推向文本“答点”。“问点”,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这是一种违法的网络行为,这是最基本有思想认识,但是如何全面理解这一行为?文本中一定有相关的、系统的专业论述,找到与这一现象对应的论述,就是“答点”。能力点:文本材料对规范青少年网络行为的论述是多角度的,答题不能不加约束地全部概括,是要有针对性地局部概括。所以分析问点很重要。现象:“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这里有三个信息:①身份是年轻人;②动机是为炫耀技术故意为之;③行为是在网络植入病毒,传播病毒。回答时要找到这三点信息所限定的范围,找到文本中有关这些方面的论述即可。二、突破要领(一)题型解读1.综合探究类题目,因其既考查考生对文本观点的理解,又考查考生联系实际(命题情境化)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备受推崇。因此,真正读懂文本,准确把握文本的观点,仍是做好此类题目的基础。2.考法:一是所给的材料是具体的情境化的材料,要求运用文本的观点进行分析,这时就变成了观点与例证的关系;二是所给的材料是一种观点,要求把这种观点与文本观点进行比较。3.此类探究题落脚点仍在于论述类文本的三大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的掌握,尤其是对对观点句的理解,即对文本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段落的中心句等的理解,这要求我们考生在阅读文章时要注重分析、理解这些语句表达的意思以及与作者观点态度的关系。另外,还要理解一些标志句,即一些使用标志性词语,如“认为”“以为”“感到”等之类的句子,这些语句往往能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态度。(二)答题基本思路1.审清题干,明确要求。这类题目本身就重在信息获取的过程,答案就在文中找,不能凭空去想。虽然题干中表述内容是文本之外的内容,但我们一定要从题目中准确把握题目到底想考查我们对文本哪一内容的理解,即要弄明白“问点”的指向。因此,审清题目要求,非常重要。2.找准题中材料和文本之间的契合点。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对文本观点和所给材料都能理解、把握的基础上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有时文本观点很多,不确定哪一种观点最能统率所给材料,因此,要求找准材料所给对应的文本观点。3.要准确分析题目所给的材料,并与文本观点(文意)联系起来,认真分析运用,解决问题。即“观点+结合材料分析”模式,即从“题目所问”到“文本印证”,由题目“问点”(题目所问切入点)推向文本“答点”(文本对应得分点),具体地说就是先亮出题目材料对应的文本观点,再根据观点对题目材料进行分析。“亮明观点”看似简单,实则是答对题的根本前提,如果“对应”错了,后面的分析将一分不值,分析应注意与文本观点的对应一致,并注意分析的层次性。注意:“分析”是得分的关键环节。相信:答案一定在文本中。三、即时演练01.来源:01.来源:湖北省宜昌市2022届高三10月阶段性考试材料一: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如王久辛的抗日长诗《狂雪》等。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反而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经鼓舞过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材料二:诗歌创作既要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也要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诗人应当有社会良知,有一颗对故乡、祖国、人民的炽热的爱心,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当然,我们不能只注意社会生活化的表象,我们要多注意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每一个诗人都应该不断探索怎样才能写好诗,让诗歌成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神灯。在创作中,要把“写什么”和“怎么写”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更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诗歌写作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性强调的是独有的个性体验,共性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能够用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去表现具有社会性的对象与内涵。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应时刻保持自省,在自己的矢志追求中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当前的一些诗人要么缺钙,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轻飘飘的,远离生活的本质;要么玩“捉迷藏”,把神圣的诗歌艺术当作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这样的诗人缺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在一种自己酿造的怪圈里玩弄所谓的诗歌艺术,诗人们照亮的只是自己,其结果是人们把他们遗忘。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近40年来,不少诗人还坚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抒写和反映,体现了很好的责任感。他们的作品对时代进行了深刻的记录,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心灵信史。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诗歌作品虽然反映了现实,但只是表现了生活的表象,是简单的事项罗列,还上升不到诗歌的层面。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与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摘编自刘晓平《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5.材料二中说“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请结合节选的诗歌内容谈一谈材料二这么说的理由。请你们张开双臂欢迎我①吧,让我把花束和香气,把阳光和温暖,撒满你们心的空间。——节选自艾青《太阳的话》(1942年1月14日写于延安)注释:①“我”指太阳【参考答案】①新诗可以用个性化的语言展现诗歌的艺术性。选段中,诗人艾青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花束”“香气”“阳光”“温暖”等积极明朗的意象,营造了一种温暖明媚的氛围,充分展现了诗歌的艺术美。(答到想象手法,以太阳的口吻行文等,只要答道体现出语言个性化或艺术美,言之成理即可。)②新诗更需保持介入生活的深度与广度,展现社会性、人民性。诗人借助这些意象,抒发了愿将延安的斗志昂扬、积极抗战、充满希望的情绪传递给国人,鼓舞抗战的浓浓爱国之情。③这个片段,不失语言的艺术性,更是与时代同频共振,表现了作者与时代、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自觉意识。很好地示范了新诗写作可以艺术性与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合二为一。02.来源:广东省广州市2021届高三年级阶段性检测材料二: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传媒公司协议合同范本
- 制作简易合同范本
- 农户贷款保证合同范本
- 农村住宅设计合同范本
- 上海植物租摆合同范本
- 公积金租房合同范本
- 五人合伙合同范本
- 二手公寓房购买合同范本
- 正规合同范本买卖
- 仓库货品保管合同范本
- GB/T 3452.2-2007液压气动用O形橡胶密封圈第2部分:外观质量检验规范
- GB/T 30797-2014食品用洗涤剂试验方法总砷的测定
- GB/T 20057-2012滚动轴承圆柱滚子轴承平挡圈和套圈无挡边端倒角尺寸
- GB/T 19808-2005塑料管材和管件公称外径大于或等于90mm的聚乙烯电熔组件的拉伸剥离试验
- GB/T 12771-2019流体输送用不锈钢焊接钢管
- 工程验收及移交管理方案
- 班组建设工作体系课件
- 图片编辑概述课件
- 第章交通调查与数据分析课件
- 2023年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无理数(第2课时)》参考课件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