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及疫情处置课件_第1页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及疫情处置课件_第2页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及疫情处置课件_第3页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及疫情处置课件_第4页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及疫情处置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

及疫情处置省疾控中心传防所主任医师黄艳0851-68192382015-5-19人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

及疫情处置省疾控中心传防所主内容布病基本知识概述布病的诊断与治疗布病的疫情概况布病的疫情处置发生畜间疫情时发生人间疫情时内容布病基本知识概述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将布病列为二类疫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通报的传染病之一。布鲁氏菌还被国外列为生物战剂之一。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70多个(85%)存在人畜布病,已分布于世界各大洲。概述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布病的双重危害影响人体的健康:人患布病常因误诊而转为慢性,反复发作长期不愈,丧失劳动能力,因病致贫。少数患者会导致死亡。阻碍畜牧业的发展:有资料表明:羊患布病后流产率为57.5%,牛布病流产率31.2%,使牲畜似乎两明显减少,影响经济发展。据估算,每年全国因布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逾100亿元。布病的双重危害影响人体的健康:人患布病常因误诊而转为慢性,反布鲁氏杆菌的分型可分为6型:羊种型:毒力强,症状典型,易发并发症。我省以羊3型为主猪种型:毒力次子,症状不典型,常在肝脾发生化脓牛种型:毒力最弱,只有散在的轻症病例,病例易表现为慢性犬种型:没有严重症状,病程短,没有并发症森林鼠型、绵羊副睾型:对人不致病布鲁氏杆菌的分型可分为6型:

布鲁氏菌对物理因子的抵抗力弱对紫外线敏感直射日光数分钟-4小时,散射日光7-8天直射紫外线5-20分钟,斜射紫外线10-30分钟对热非常敏感,尤其对湿热敏感。

不同温度对布鲁氏菌的影响温度布氏杆菌生存时间温度布氏杆菌生存时间湿热55℃60分钟湿热60℃15-30分钟湿热70℃7-19分钟湿热80℃6-15分钟湿热90℃5-14分钟湿热100℃1-4分钟干热60-70℃60-75分钟干热80℃40-59分钟干热90℃30-39分钟干热100℃7-9分钟布鲁氏菌对物理因子的抵抗力弱对紫外线敏感温度

布鲁氏菌对化学因子的抵抗力弱

药品名称浓度(%)布鲁氏菌生存时间漂白粉0.2-2.52分钟以内新洁尔灭0.130秒石碳酸1-21-5分钟来苏儿21-3分钟来苏儿31分钟以内高锰酸钾0.1-0.2 7-15分钟福尔马林0.2 20分钟以上氢氧化钾2 3分钟肥皂水2 20分钟以上

布鲁氏菌对化学因子的抵抗力弱自然条件下在外界生存时间长

介质名称生存时间介质名称生存时间水5天-4个月尘埃21-72天尿4天-5个月以上衣服30-80天鲜牛乳2天-18个月奶酪25-67天冻肉14-47天培养基60天-10个月土壤4天-4个月粪8天-4个月畜舍及周围4天-5个月以上皮毛45天-4个月酸乳2天-1个月腌肉20-45天干燥胎膜4个月自然条件下在外界生存时间长介质名人间布病的传染源人间布病发病主要传染源是感染布氏菌的羊和牛羊:意义更大:症状重,感染率高(达42.12%),患病率高(达7.71%),由羊所致的布病占到80%-90%,牛:虽然感染率高(达30%-40%),但出现症状者少(仅为0.3~0.5%),且症状轻微。其它:猪、鹿、犬等偶见。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虽然布病患者可以从乳汁、脓汁、尿、阴道分泌物排出布鲁氏菌已得到细菌学证实。但无证据证明通过患者而传染引起的病例,因此,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人间布病的传染源人间布病发病主要传染源是感染布氏菌的羊和牛传播途径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饲养放牧病畜;接生、处理病畜难产、流产及正常产;检查牲畜;接触病畜的尿、粪及其污染的棚圈等;屠宰、病畜、剥皮、切肉、分离内脏;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畜分泌物、剪羊毛或从事皮毛加工;挤奶或加工病畜奶制品;采取病畜、病人的血液和病理材料;从事布氏菌实验操作及制备布氏菌苗、抗原、抗血清等生物制剂等。经消化道感染:进食布氏菌污染的食物或饮水,如喝生奶、吃生奶制品、吃未煮熟的肉(烤肉、涮肉等)或者手不洁拿吃食物等都容易患病。病畜流产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草场、水源,是牲畜消化道感染的重要原因。经呼吸道感染:常见于吸入被布氏菌传染的飞沫、尘埃:如打扫圈舍、加工皮毛等以上三种传播途径往往同时存在,很难截然分清是通过哪一个环节感染的。传播途径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凡是与病畜、染菌畜产品接触多者发病率高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再次感染发者有2~7%,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凡是与病畜、染菌畜产品接触多者发病率高潜伏期:最短3天,最长1年,一般1-3周,平均2周起病缓慢者前驱期症状类似重感冒。经口感染者常见颈部淋巴结肿大。起病急剧者一般没有前驱期症状,直接出现布病典型症状布病的4大典型症状: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关节疼痛布病临床表现潜伏期:最短3天,最长1年,一般1-3周,平均2周布病临床表布病临床表现-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多汗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晚上。典型病例热型呈波浪状,体温逐日升高,达高峰后缓慢下降,热程约2~3周,间歇数日至2周后,又发热再起,如此反复数次。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使用,典型波状热型已较少见“温症分离”:布病患者在高烧时一般神志清醒,甚至自觉尚好,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多,并加剧。这种的现象为布病所特有。4.2531无热0.413稽留热9.3363驰张热12.7893间歇热15.36112不规则热42.11307低热15.78115波状热构成比(%)例数热型发热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有的长达45天,平均2-3周。有些患者有典型的布病症状和体征,检测结果也为阳性,但没有发热布病临床表现-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多汗等症为布病主要症状之一,尤以急性期患者为甚多与发热相伴,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大汗多于夜间或凌晨热退时出现,汗味酸臭,浸湿衣裤大量出汗可以导致虚脱布病临床表现-多汗为布病主要症状之一,尤以急性期患者为甚布病临床表现-多汗布病临床表现-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乏力的程度轻重不一。常被称为“懒汉病”、“爬床病”通常在午后出现疲劳感觉,清晨和上午明显减轻大量出汗后更为严重慢性期患者的乏力症状比较突出,常成为就诊的主要原因。。布病临床表现-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乏力的程度轻重不一急性期关节疼痛:多个大关节呈游走性疼痛,与风湿热相似疼痛的性质可如锥刺痒或为顽固性钝痛,疼痛剧烈,一般镇痛药不能凑效出现的时间多与发热有关,开始发热时疼痛加重,体温下降时疼痛随之缓解。在疼痛关节或骨骼附近,常可发现一处或数处明显压痛点慢性期关节疼痛:局限于某一部位,以骶、髂、膝、肩、肘、踝等大关节处常见常因劳累或气候变化而加重由于肘窝、腘窝的肌腱变硬和挛缩,常使四肢关节强直,变形,甚至照成终身残疾、无法恢复肌肉疼痛:尤其是下肢肌肉及臀部肌肉疼痛明显,重者呈痉挛性痛。布病临床表现-肌肉关节疼痛急性期关节疼痛:布病临床表现-肌肉关节疼痛单侧睾丸肿痛头痛:为急性期常见症状之一神经痛:腰痛、双下肢疼痛咳嗽、胸痛腹泻黄疸遗精、阳痿布病其它临床表现单侧睾丸肿痛布病其它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液: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少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可达60%左右,有时可见异形淋巴细胞。血沉在急性期增高,慢性期基本正常。血内纤维蛋白原含量:急性期增加,约占25%血浆蛋白:减少,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异常重症或慢性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可有贫血肝功能:多数变化不明显实验室检查血液:X光检查骨关节损害的X线表现以腰椎、骶髂关节、肩关节、骨盆和膝关节的改变多见骨关节系统的病理改变:关节缘骨质硬化、骨质增生、局限性骨质疏松、骨质缺损灶、骨端的透明灶、局限性骨质密度增高、软组织硬化等呼吸系统:与肺结核相似,双肺呈局限性浸润,以斑点及絮状模糊或支气管炎性改变最为常见,肺纹理增强,分布紊乱,边缘不清楚。肺间质呈不同程度网状增粗。X光检查骨关节损害的X线表现临床分期

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临床分期

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布鲁氏菌病诊断诊断依据:2012年10月8日卫生部下发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12〕117号)分为4类:疑似病例临床病例确诊病例隐性感染病例布鲁氏菌病诊断诊断依据:2012年10月8日卫生部下发的《布疑似病例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的居民等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临床病例疑似病例+虎红平板凝集实验(初筛试验)阳性者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疑似病例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布鲁氏病的诊断确诊病例临床病例+以下4条中任意一条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及以上者。或分离到布鲁氏菌者隐性感染病例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标准,但无临床表现登记、管理不作为网络报告布鲁氏病的诊断确诊病例布鲁氏菌病的治疗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必要时延长疗程,以防止复发及慢性化。常用利福霉素、四环素族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及三代头孢菌素等。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布鲁氏菌病的治疗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必要急性期的治疗一线药物多西环素合用利福平或链霉素。二线药物多西环素合用复方新诺明或妥布霉素;利福平合用氟喹诺酮类。难治性病例:可加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隐性感染病例:是否需要治疗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建议给予治疗,特别是血清滴度较高,且呈上升趋势的病例急性期的治疗一线药物慢性期的治疗

一旦进入慢性期,其病菌将跟随患者终身慢性期急性发作病例:多采用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用法同急性期,部分病例需要2-3个疗程的治疗慢性布病的治疗一直是个世界难题。慢性布病的治疗比急性期更为困难慢性布病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很困难,需要有较丰富的布病临床经验。慢性布病的病程长,病情复杂,而且病情顽固

慢性布病用抗菌素治疗远不如急性期布病那样明显,更容易复发

慢性期的治疗

一旦进入慢性期,其病菌将跟随患者终身抗菌素对慢性期布病的使用原则慢性期布病急性发作或活动型布病,病人有发烧、多汗、关节疼痛等急性期症状,血清抗体滴度较高。具有局部病灶的慢性期布病如布鲁氏菌局限在骨关节、肝脏、脾脏或生殖器官内,有时发生局部组织坏死,这时应当适应抗生素。除全身性用药外,还应当根据病损部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用药途径。如发生关节炎时,可将链霉素等药物注入关节腔内,脑膜炎患者可注入脑脊髓中细菌培养阳性的病人:都应采取抗生素治疗。血清滴度较高,且呈现逐渐上升趋势时,也应当考虑用抗生素至于那些只是血清抗体阳性,但没有明显症状的慢性期布病患者,不治疗。抗菌素对慢性期布病的使用原则慢性期布病急性发作或活动型布病,类别抗菌治疗方案备注急性期一线药物①多西环素100mg/次,2次/天,6周+利福平600-900mg/次,1次/天,6周;②多西环素100mg/次,2次/天,6周+链霉素肌注15mg/kg,1次/天,2-3周。可适当延长疗程二线药物①多西环素100mg/次,2次/天,6周+复方新诺明,2片/次,2次/天,6周;②多西环素100mg/次,2次/天,6周+妥布霉素肌注1-1.5mg/kg,8小时1次,1-2周;③利福平600-900mg/次,1次/天,6周+左氧氟沙星200mg/次,2次/天,6周;④利福平600-900mg/次,1次/天,6周+环丙沙星,750mg/次,2次/天,6周。难治性病例一线药物+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慢性期同急性期可治疗2-3个疗程并发症合并睾丸炎抗菌治疗同上短期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合并脑膜炎、心内膜炎、血管炎、脊椎炎等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三代头孢类药物对症治疗特殊人群儿童利福平10-20mg/kg/d,1次/天,6周+复方新诺明儿科悬液(6周-5个月)120mg、(6个月-5岁)240mg、(6-8岁)480mg,2次/天,6周。适当延长疗程。8岁以上儿童治疗药物同成年人。孕妇①妊娠12周内:利福平600-900mg/次,1次/天,6周+三代头孢菌素类,2-3周;②妊娠12周以上:利福平600-900mg/次,1次/天,6周+复方新诺明,2片/次,2次/天,6周。复方新诺明有致畸或核黄疸的危险布鲁氏菌病抗菌治疗推荐方案一览表类别抗菌治疗方案备注急性期一线药物①多西环素100mg/次,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及疫情处置课件病程和预后病程以3个月~1年居多只要及时、规范、足疗程治疗,预后较好个别患者未经治疗也可以自愈如治疗不及时,不规范,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反复发作,迁延数年,引起内脏器官器质性改变或骨关节变形强直,终生不愈。布病本身不会轻易引起死亡,但是如果在急性期间,如果感染的布鲁氏菌的菌量多,毒力大,而且又没有及时确诊,更没有及时治疗,产生了合并症,如:脑膜炎、心肌炎、贫血、血小板低等其它系统的改变,也会引起死亡。病程和预后病程以3个月~1年居多疗效判定很多人第一次检查出是布病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总想再做布鲁氏菌病的化验,看看布鲁氏菌使机体产生的抗体(是否减少了或是没有了,其实这不是最主要的。因为人感染了布鲁氏菌后,身体产生了一种布鲁氏菌抗体,这种抗体在人体内会存在很长时间,一般1-3周开始出现抗体,3-6个月左右是高峰期,6到8个月开始下降,一年后到2年后就会自然消失。所以布病血清学检测结果不作为疗效判定标准。疗效判定很多人第一次检查出是布病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总近期疗效判定治愈:体温恢复正常,其它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体力和劳动能力恢复原有布鲁氏菌培养阳性者,应两次(间隔半个月至一个月)细菌培养转阴。临床化验检查各脏器功能均正常(某些患者因布鲁氏菌引起血常规、肝功能异常及肝脏、脾脏肿大,胆囊炎等症状消失)(注:布病血清学反应不一定转为阴性)基本治愈:体温恢复正常,其它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体力和劳动能力基本恢复。原布鲁氏菌培养阳性者,两次细菌培养转阴。好转:上述三项指标达到两项者,或三项指标比治疗前有好转。无效: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或无改善者。治疗后有短时期的症状改善,但停药两周又复发者。近期疗效判定治愈:远期(1年以上)疗效的判定

治愈近期治愈的三项指标能维持一年以上而无复发。基本治愈近期治愈的三项指标能维持一年以上,仅有轻度反复,但不经治疗自行缓解。好转仍有轻微症状(如关节疼痛),劳动能力受到一定影响,但较治疗前有增强。无效:同近期疗效的无效指标。远期(1年以上)疗效的判定

治愈布病的复发在劳累、寒冷等诱因下,未被杀灭的在细胞内寄生的布氏菌再次进入血液,可造成疾病复发一般在完成治疗10个月内出现布病的复发在劳累、寒冷等诱因下,未被杀灭的在细胞内寄生的布氏布病的再感染人患布病后,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一定免疫力,但是不够巩固和持久病愈的人又长期生活在有病原菌环境中时,可造成再次感染一般发生在病愈3年后再感染也分急性和慢性,其特点为局部损害明显,尤其是关节和神经系统的损害布病的再感染人患布病后,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一定免疫力,但是不够总结布病是我省新发传染病、医生及病人知晓率低、诊治经验不足,很多布病病例被误诊,造成病人的极大经济负担自身免疫机制参与发病、多系统受累,可能造成严重疾病细菌性传染病、胞内寄生、不易根治、容易转为慢性;慢性病例长期迁延不愈,对病人身心影响很大我们一定要及时诊断、发现病例,早期规范治疗,减轻社会和病例的负担总结布病是我省新发传染病、医生及病人知晓率低、诊治经验不足,布病疫情概况布病疫情概况全球布病疫情分布广泛,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有人间布病疫情人间布病在我国31个数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以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最为严重70年代得到有效地控制80年代后连续保持下降态势90年代后期疫情呈回升趋势21世纪后由于畜牧业的大力发展和检疫措施未及时跟上等原因,疫情回升趋势愈加严重报告发病数上升速度最快的传染病之一,且地理分布呈逐年扩散的趋势逐渐由北方城市向南方城市扩散,南方城市2011年发病(212例)较2007年(41例)上升417%。全国疫情概况全球布病疫情分布广泛,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有人间布病疫1991-2011年全国布病时间分布特点年份38151例2.85/10万1991-2011年全国布病时间分布特点年份38151例2004-2011年全国布病报告病例地区分布特点报告发病率(/10万)合计2004-2011年全国布病报告病例地区分布特点报告发病率(贵州省2009年-2014年布病病例发病时间分布病例数贵州省2009年-2014年布病病例发病时间分布病例数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09-2015年贵州省人间布病地区分布2009-2015年贵州省人间布病地区分布2009-2014年贵州省人间布鲁氏菌病高发县2009-2014年贵州省人间布鲁氏菌病高发县年龄(岁)发病人数(例)比例0~43.8810~98.7420~1211.6530~1817.4840~3130.1050~2019.4260~87.7770~10.9780~00.00合计103100.002009-2014年贵州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年龄分布

年龄(岁)发病人数(例)比例0~43.8810~98.74布鲁氏病疫情现场处置布鲁氏病疫情现场处置相关定义疫点:造成本次疫情的畜群活动范围或可能污染的范围,视具体情况确定范围大小暴发疫情:指1个潜伏期(一般为1-4周)内,同一饲养场、加工厂、自然村居委会等集体单位(局部地区)发生3例及以上布病病例。新发疫情:在无布病病例报告的县(区),发现1例及以上布病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证明与饲养本地牲畜或加工畜产品有关联。高危暴露人员:是指接触或可能接触病畜、病畜污染物或污染环境的人员。相关定义疫点:造成本次疫情的畜群活动范围或可能污染的范围,视布病疫情报告按照乙类传染病规范进行报告:24小时内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版)中第四条(一)24条标准,进行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本县近5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规定布病疫情报告按照乙类传染病规范进行报告:24小时内布病疫情处置级别标准依据:贵州省卫生厅关于印发《贵州省传染病事件报告与处置标准》(2013年版)的通知(黔卫发〔2013〕43号标准:4周内同一集体单位或村寨发生人间布病病例县级:1-2例市(州)级:3-5例或新发疫情省级:6例及以上布病疫情处置级别标准依据:一、发生畜间疫情时需要开展的工作1、疫点病例主动搜索、登记2、处置:消毒、防护、健康教育3、报告一、发生畜间疫情时需要开展的工作1、疫点病例主动搜索、登记1、疫点病例主动搜索和登记搜索范围和对象:畜间疫情发生前4周以来,所有接触病畜、畜产品或可疑牲畜的人员(如饲养、兽医、接羔、屠宰、售卖、加工等人员)可疑环境暴露人员登记上述人员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和临床症状对上述人员或疑似病例采集血清进行布病血清学初筛实验。对发现的初筛阳性者要及时进行血清学确诊实验或病原学检测对隐性感染者要进行登记和随访。1、疫点病例主动搜索和登记搜索范围和对象:请注意!!!采集血清的管子请用红色盖子的普通生化管!禁止用蓝色、紫色等非红色盖子的管子,因为此类管子含有抗凝剂等物质,会干扰虎红平板实验的结果请注意!!!采集血清的管子请用红色盖子的普通生化管!布病病例搜索、登记一览表布病病例搜索、登记一览表2、处置

污染物处理接触者防护健康教育2、处置

污染物处理3、报告撰写、完善调查报告报送上级疾控中心,内容需包括病例搜索范围、牲畜密接者情况采血人数初筛人数、结果血清学试验人数、结果卫生部门已采取的措施:消杀、防护等畜间疫情概况:病畜来源和分布、畜间血清学检测情况、病畜处置情况、畜牧部门采取的措施等3、报告撰写、完善调查报告报送上级疾控中心,内容需包括二、发生人间布病疫情时需要开展的工作1、核实诊断2、组织协调3、病例搜索4、个案调查5、现场流行病调查6、现场处置7、总结反馈二、发生人间布病疫情时需要开展的工作1、核实诊断1、核实诊断收集病例的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做出核实诊断。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隐性感染者1、核实诊断收集病例的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2、组织协调、联合调查处理卫生:掌握人间疫情,流行因素调查,病例治疗管理和接触人群的预防工作。畜牧:牲畜检疫、控制畜间疫情,消灭传染源公安:协助扑杀,维持秩序工商:牲畜交易管理交通:家畜运输证件检查2、组织协调、联合调查处理卫生:掌握人间疫情,流行因素调查,3、划定疫点范围,主动搜索病例根据病畜活动范围和污染范围,划定疫点范围搜索范围和对象:按照《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规定的疑似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搜索疫点范围内,首发病例发病前四周至调查之日内,接触过可疑病畜或畜产品,或暴露于可能被传染源污染的环境的人群。病例搜索方式高危人群血清学筛查:采集血清作初筛实验高危人群流行病学筛查,有症状者采集血清作初筛实验医疗机构监测:3、划定疫点范围,主动搜索病例根据病畜活动范围和污染范围,划3、划定疫点范围,主动搜索病例登记上述人员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和临床症状对发现的初筛阳性者要及时进行血清学确诊实验或病原学检测对隐性感染者要进行登记和追踪。3、划定疫点范围,主动搜索病例登记上述人员基本情况、健康状况4、开展个案调查,分析流行病学特征基本情况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就诊、治疗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现场流行病学调查:4、开展个案调查,分析流行病学特征基本情况5、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暴露环境调查:牲畜饲养种类、数量、饲养方式、饲养环境、卫生情况等感染来源调查:牲畜调查:1年内牲畜输入输出地点、数量;改良配种情况畜间疫情情况:牲畜历年布病检疫情况、流产情况、免疫情况、疫情变动趋势等感染途径及方式调查:与牲畜接触方式、卫生习惯、居住条件、个人防护、饮食习惯、病例共同行为等情况调查5、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暴露环境调查:牲畜饲养种类、数量、饲养方个案调查表填写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个案调查表填写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个案调查表填写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个案调查表填写需注意的几个问题6、现场处置-1做好组织机构建立: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按照突发公共卫生处置规范要求,建立布病疫情处置领导小组,政府相关领导任组长,卫生、畜牧、工商、公安等相关部门参与,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联防联控机制的落实,各部门联动,互通信息,快速有效处置疫情。6、现场处置-1做好组织机构建立: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6、现场处置-2控制和清除传染源:主要有畜牧部门负责,疾控应了解其工作内容及开展情况对疫点实施检疫措施:病畜和血清学、病原学阳性畜捕杀畜主应限制动物流动对疑似患病动物应立即隔离由动物疫控部门专业人员到现场调查核实,按照农业部《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现场处理。6、现场处置-2控制和清除传染源:主要有畜牧部门负责,疾控应切断传播途径、清除传播因子疾控部门:对病例居住场所进行消毒处理用1000mg/L的含氯制剂对地面、家具、碗筷等进行喷雾、擦拭、浸泡消毒特别是工作服、被单等要进行浸泡消毒处理农业部门:对各类被污染的食品(奶、肉、内脏)等,一律烧毁或深埋销毁。对牲畜流产物、被污染的皮毛、病畜厩舍、运输工具等,一律予以严格消毒处理。6、现场处置-3切断传播途径、清除传播因子6、现场处置-3保护易感人群宣传教育:宣传人、畜布病表现、危害、病因及基本防治知识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手套、穿工作服,勤洗手、洗脸不喝生奶,不吃生肉人、畜分居,不共用水源发现人、畜布病要早报告、早处理、早治疗。出现症状要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职业干预措施对高危人群发放手套、工作服、口罩等防护用具和消毒药品。预防接种:由于保护力有限、持续时间短(1年),故不提倡大范围使用菌苗;仅在大范围暴发流行或紧急状态时使用。

6、现场处置-4保护易感人群6、现场处置-46、现场处置-5病例管理:病例无需隔离。布病病例要给予及时规范的抗生素治疗,避免慢性化造成的损害。村医及疾控人员要进行定期督导服药,并登记督导情况。治疗方案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必要时延长疗程,以防止复发及慢性化。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6、现场处置-5病例管理:6、现场处置-6了解畜牧部门工作开展情况疫源地卫生学处理情况及效果牲畜血清学监测情况病畜及阳性畜捕杀情况牲畜检疫情况:疫区检疫、运输检疫、市场检疫6、现场处置-6了解畜牧部门工作开展情况7、调查报告撰写和总结反馈报告撰写应包括现场调查和处置的各项内容反馈联防联控,政府、农业畜牧、工商等部门7、调查报告撰写和总结反馈报告撰写调查报告所需包括的内容背景资料发生地一般情况病例的发现、就医、诊断过程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病例个人防护、卫生、生活习惯等情况病例搜索范围、牲畜密接者情况(采血人数,初筛人数、结果;血清学试验人数、结果等)病例家牲畜养殖数量、方式、来源、交易、流产、环境卫生等情况畜间疫情概况:病畜来源和分布、畜间血清学检测情况、畜牧部门采取的措施等卫生部门已采取的措施下一步工作建议和打算调查报告所需包括的内容背景资料谢谢Thankyouforyourattention!谢谢Thankyouforyourattention人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

及疫情处置省疾控中心传防所主任医师黄艳0851-68192382015-5-19人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

及疫情处置省疾控中心传防所主内容布病基本知识概述布病的诊断与治疗布病的疫情概况布病的疫情处置发生畜间疫情时发生人间疫情时内容布病基本知识概述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将布病列为二类疫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通报的传染病之一。布鲁氏菌还被国外列为生物战剂之一。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70多个(85%)存在人畜布病,已分布于世界各大洲。概述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布病的双重危害影响人体的健康:人患布病常因误诊而转为慢性,反复发作长期不愈,丧失劳动能力,因病致贫。少数患者会导致死亡。阻碍畜牧业的发展:有资料表明:羊患布病后流产率为57.5%,牛布病流产率31.2%,使牲畜似乎两明显减少,影响经济发展。据估算,每年全国因布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逾100亿元。布病的双重危害影响人体的健康:人患布病常因误诊而转为慢性,反布鲁氏杆菌的分型可分为6型:羊种型:毒力强,症状典型,易发并发症。我省以羊3型为主猪种型:毒力次子,症状不典型,常在肝脾发生化脓牛种型:毒力最弱,只有散在的轻症病例,病例易表现为慢性犬种型:没有严重症状,病程短,没有并发症森林鼠型、绵羊副睾型:对人不致病布鲁氏杆菌的分型可分为6型:

布鲁氏菌对物理因子的抵抗力弱对紫外线敏感直射日光数分钟-4小时,散射日光7-8天直射紫外线5-20分钟,斜射紫外线10-30分钟对热非常敏感,尤其对湿热敏感。

不同温度对布鲁氏菌的影响温度布氏杆菌生存时间温度布氏杆菌生存时间湿热55℃60分钟湿热60℃15-30分钟湿热70℃7-19分钟湿热80℃6-15分钟湿热90℃5-14分钟湿热100℃1-4分钟干热60-70℃60-75分钟干热80℃40-59分钟干热90℃30-39分钟干热100℃7-9分钟布鲁氏菌对物理因子的抵抗力弱对紫外线敏感温度

布鲁氏菌对化学因子的抵抗力弱

药品名称浓度(%)布鲁氏菌生存时间漂白粉0.2-2.52分钟以内新洁尔灭0.130秒石碳酸1-21-5分钟来苏儿21-3分钟来苏儿31分钟以内高锰酸钾0.1-0.2 7-15分钟福尔马林0.2 20分钟以上氢氧化钾2 3分钟肥皂水2 20分钟以上

布鲁氏菌对化学因子的抵抗力弱自然条件下在外界生存时间长

介质名称生存时间介质名称生存时间水5天-4个月尘埃21-72天尿4天-5个月以上衣服30-80天鲜牛乳2天-18个月奶酪25-67天冻肉14-47天培养基60天-10个月土壤4天-4个月粪8天-4个月畜舍及周围4天-5个月以上皮毛45天-4个月酸乳2天-1个月腌肉20-45天干燥胎膜4个月自然条件下在外界生存时间长介质名人间布病的传染源人间布病发病主要传染源是感染布氏菌的羊和牛羊:意义更大:症状重,感染率高(达42.12%),患病率高(达7.71%),由羊所致的布病占到80%-90%,牛:虽然感染率高(达30%-40%),但出现症状者少(仅为0.3~0.5%),且症状轻微。其它:猪、鹿、犬等偶见。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虽然布病患者可以从乳汁、脓汁、尿、阴道分泌物排出布鲁氏菌已得到细菌学证实。但无证据证明通过患者而传染引起的病例,因此,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人间布病的传染源人间布病发病主要传染源是感染布氏菌的羊和牛传播途径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饲养放牧病畜;接生、处理病畜难产、流产及正常产;检查牲畜;接触病畜的尿、粪及其污染的棚圈等;屠宰、病畜、剥皮、切肉、分离内脏;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畜分泌物、剪羊毛或从事皮毛加工;挤奶或加工病畜奶制品;采取病畜、病人的血液和病理材料;从事布氏菌实验操作及制备布氏菌苗、抗原、抗血清等生物制剂等。经消化道感染:进食布氏菌污染的食物或饮水,如喝生奶、吃生奶制品、吃未煮熟的肉(烤肉、涮肉等)或者手不洁拿吃食物等都容易患病。病畜流产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草场、水源,是牲畜消化道感染的重要原因。经呼吸道感染:常见于吸入被布氏菌传染的飞沫、尘埃:如打扫圈舍、加工皮毛等以上三种传播途径往往同时存在,很难截然分清是通过哪一个环节感染的。传播途径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凡是与病畜、染菌畜产品接触多者发病率高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再次感染发者有2~7%,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凡是与病畜、染菌畜产品接触多者发病率高潜伏期:最短3天,最长1年,一般1-3周,平均2周起病缓慢者前驱期症状类似重感冒。经口感染者常见颈部淋巴结肿大。起病急剧者一般没有前驱期症状,直接出现布病典型症状布病的4大典型症状: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关节疼痛布病临床表现潜伏期:最短3天,最长1年,一般1-3周,平均2周布病临床表布病临床表现-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多汗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晚上。典型病例热型呈波浪状,体温逐日升高,达高峰后缓慢下降,热程约2~3周,间歇数日至2周后,又发热再起,如此反复数次。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使用,典型波状热型已较少见“温症分离”:布病患者在高烧时一般神志清醒,甚至自觉尚好,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多,并加剧。这种的现象为布病所特有。4.2531无热0.413稽留热9.3363驰张热12.7893间歇热15.36112不规则热42.11307低热15.78115波状热构成比(%)例数热型发热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有的长达45天,平均2-3周。有些患者有典型的布病症状和体征,检测结果也为阳性,但没有发热布病临床表现-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多汗等症为布病主要症状之一,尤以急性期患者为甚多与发热相伴,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大汗多于夜间或凌晨热退时出现,汗味酸臭,浸湿衣裤大量出汗可以导致虚脱布病临床表现-多汗为布病主要症状之一,尤以急性期患者为甚布病临床表现-多汗布病临床表现-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乏力的程度轻重不一。常被称为“懒汉病”、“爬床病”通常在午后出现疲劳感觉,清晨和上午明显减轻大量出汗后更为严重慢性期患者的乏力症状比较突出,常成为就诊的主要原因。。布病临床表现-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乏力的程度轻重不一急性期关节疼痛:多个大关节呈游走性疼痛,与风湿热相似疼痛的性质可如锥刺痒或为顽固性钝痛,疼痛剧烈,一般镇痛药不能凑效出现的时间多与发热有关,开始发热时疼痛加重,体温下降时疼痛随之缓解。在疼痛关节或骨骼附近,常可发现一处或数处明显压痛点慢性期关节疼痛:局限于某一部位,以骶、髂、膝、肩、肘、踝等大关节处常见常因劳累或气候变化而加重由于肘窝、腘窝的肌腱变硬和挛缩,常使四肢关节强直,变形,甚至照成终身残疾、无法恢复肌肉疼痛:尤其是下肢肌肉及臀部肌肉疼痛明显,重者呈痉挛性痛。布病临床表现-肌肉关节疼痛急性期关节疼痛:布病临床表现-肌肉关节疼痛单侧睾丸肿痛头痛:为急性期常见症状之一神经痛:腰痛、双下肢疼痛咳嗽、胸痛腹泻黄疸遗精、阳痿布病其它临床表现单侧睾丸肿痛布病其它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液: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少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可达60%左右,有时可见异形淋巴细胞。血沉在急性期增高,慢性期基本正常。血内纤维蛋白原含量:急性期增加,约占25%血浆蛋白:减少,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异常重症或慢性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可有贫血肝功能:多数变化不明显实验室检查血液:X光检查骨关节损害的X线表现以腰椎、骶髂关节、肩关节、骨盆和膝关节的改变多见骨关节系统的病理改变:关节缘骨质硬化、骨质增生、局限性骨质疏松、骨质缺损灶、骨端的透明灶、局限性骨质密度增高、软组织硬化等呼吸系统:与肺结核相似,双肺呈局限性浸润,以斑点及絮状模糊或支气管炎性改变最为常见,肺纹理增强,分布紊乱,边缘不清楚。肺间质呈不同程度网状增粗。X光检查骨关节损害的X线表现临床分期

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临床分期

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布鲁氏菌病诊断诊断依据:2012年10月8日卫生部下发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12〕117号)分为4类:疑似病例临床病例确诊病例隐性感染病例布鲁氏菌病诊断诊断依据:2012年10月8日卫生部下发的《布疑似病例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的居民等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临床病例疑似病例+虎红平板凝集实验(初筛试验)阳性者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疑似病例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布鲁氏病的诊断确诊病例临床病例+以下4条中任意一条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及以上者。或分离到布鲁氏菌者隐性感染病例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标准,但无临床表现登记、管理不作为网络报告布鲁氏病的诊断确诊病例布鲁氏菌病的治疗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必要时延长疗程,以防止复发及慢性化。常用利福霉素、四环素族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及三代头孢菌素等。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布鲁氏菌病的治疗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必要急性期的治疗一线药物多西环素合用利福平或链霉素。二线药物多西环素合用复方新诺明或妥布霉素;利福平合用氟喹诺酮类。难治性病例:可加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隐性感染病例:是否需要治疗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建议给予治疗,特别是血清滴度较高,且呈上升趋势的病例急性期的治疗一线药物慢性期的治疗

一旦进入慢性期,其病菌将跟随患者终身慢性期急性发作病例:多采用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用法同急性期,部分病例需要2-3个疗程的治疗慢性布病的治疗一直是个世界难题。慢性布病的治疗比急性期更为困难慢性布病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很困难,需要有较丰富的布病临床经验。慢性布病的病程长,病情复杂,而且病情顽固

慢性布病用抗菌素治疗远不如急性期布病那样明显,更容易复发

慢性期的治疗

一旦进入慢性期,其病菌将跟随患者终身抗菌素对慢性期布病的使用原则慢性期布病急性发作或活动型布病,病人有发烧、多汗、关节疼痛等急性期症状,血清抗体滴度较高。具有局部病灶的慢性期布病如布鲁氏菌局限在骨关节、肝脏、脾脏或生殖器官内,有时发生局部组织坏死,这时应当适应抗生素。除全身性用药外,还应当根据病损部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用药途径。如发生关节炎时,可将链霉素等药物注入关节腔内,脑膜炎患者可注入脑脊髓中细菌培养阳性的病人:都应采取抗生素治疗。血清滴度较高,且呈现逐渐上升趋势时,也应当考虑用抗生素至于那些只是血清抗体阳性,但没有明显症状的慢性期布病患者,不治疗。抗菌素对慢性期布病的使用原则慢性期布病急性发作或活动型布病,类别抗菌治疗方案备注急性期一线药物①多西环素100mg/次,2次/天,6周+利福平600-900mg/次,1次/天,6周;②多西环素100mg/次,2次/天,6周+链霉素肌注15mg/kg,1次/天,2-3周。可适当延长疗程二线药物①多西环素100mg/次,2次/天,6周+复方新诺明,2片/次,2次/天,6周;②多西环素100mg/次,2次/天,6周+妥布霉素肌注1-1.5mg/kg,8小时1次,1-2周;③利福平600-900mg/次,1次/天,6周+左氧氟沙星200mg/次,2次/天,6周;④利福平600-900mg/次,1次/天,6周+环丙沙星,750mg/次,2次/天,6周。难治性病例一线药物+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慢性期同急性期可治疗2-3个疗程并发症合并睾丸炎抗菌治疗同上短期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合并脑膜炎、心内膜炎、血管炎、脊椎炎等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三代头孢类药物对症治疗特殊人群儿童利福平10-20mg/kg/d,1次/天,6周+复方新诺明儿科悬液(6周-5个月)120mg、(6个月-5岁)240mg、(6-8岁)480mg,2次/天,6周。适当延长疗程。8岁以上儿童治疗药物同成年人。孕妇①妊娠12周内:利福平600-900mg/次,1次/天,6周+三代头孢菌素类,2-3周;②妊娠12周以上:利福平600-900mg/次,1次/天,6周+复方新诺明,2片/次,2次/天,6周。复方新诺明有致畸或核黄疸的危险布鲁氏菌病抗菌治疗推荐方案一览表类别抗菌治疗方案备注急性期一线药物①多西环素100mg/次,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及疫情处置课件病程和预后病程以3个月~1年居多只要及时、规范、足疗程治疗,预后较好个别患者未经治疗也可以自愈如治疗不及时,不规范,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反复发作,迁延数年,引起内脏器官器质性改变或骨关节变形强直,终生不愈。布病本身不会轻易引起死亡,但是如果在急性期间,如果感染的布鲁氏菌的菌量多,毒力大,而且又没有及时确诊,更没有及时治疗,产生了合并症,如:脑膜炎、心肌炎、贫血、血小板低等其它系统的改变,也会引起死亡。病程和预后病程以3个月~1年居多疗效判定很多人第一次检查出是布病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总想再做布鲁氏菌病的化验,看看布鲁氏菌使机体产生的抗体(是否减少了或是没有了,其实这不是最主要的。因为人感染了布鲁氏菌后,身体产生了一种布鲁氏菌抗体,这种抗体在人体内会存在很长时间,一般1-3周开始出现抗体,3-6个月左右是高峰期,6到8个月开始下降,一年后到2年后就会自然消失。所以布病血清学检测结果不作为疗效判定标准。疗效判定很多人第一次检查出是布病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总近期疗效判定治愈:体温恢复正常,其它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体力和劳动能力恢复原有布鲁氏菌培养阳性者,应两次(间隔半个月至一个月)细菌培养转阴。临床化验检查各脏器功能均正常(某些患者因布鲁氏菌引起血常规、肝功能异常及肝脏、脾脏肿大,胆囊炎等症状消失)(注:布病血清学反应不一定转为阴性)基本治愈:体温恢复正常,其它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体力和劳动能力基本恢复。原布鲁氏菌培养阳性者,两次细菌培养转阴。好转:上述三项指标达到两项者,或三项指标比治疗前有好转。无效: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或无改善者。治疗后有短时期的症状改善,但停药两周又复发者。近期疗效判定治愈:远期(1年以上)疗效的判定

治愈近期治愈的三项指标能维持一年以上而无复发。基本治愈近期治愈的三项指标能维持一年以上,仅有轻度反复,但不经治疗自行缓解。好转仍有轻微症状(如关节疼痛),劳动能力受到一定影响,但较治疗前有增强。无效:同近期疗效的无效指标。远期(1年以上)疗效的判定

治愈布病的复发在劳累、寒冷等诱因下,未被杀灭的在细胞内寄生的布氏菌再次进入血液,可造成疾病复发一般在完成治疗10个月内出现布病的复发在劳累、寒冷等诱因下,未被杀灭的在细胞内寄生的布氏布病的再感染人患布病后,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一定免疫力,但是不够巩固和持久病愈的人又长期生活在有病原菌环境中时,可造成再次感染一般发生在病愈3年后再感染也分急性和慢性,其特点为局部损害明显,尤其是关节和神经系统的损害布病的再感染人患布病后,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一定免疫力,但是不够总结布病是我省新发传染病、医生及病人知晓率低、诊治经验不足,很多布病病例被误诊,造成病人的极大经济负担自身免疫机制参与发病、多系统受累,可能造成严重疾病细菌性传染病、胞内寄生、不易根治、容易转为慢性;慢性病例长期迁延不愈,对病人身心影响很大我们一定要及时诊断、发现病例,早期规范治疗,减轻社会和病例的负担总结布病是我省新发传染病、医生及病人知晓率低、诊治经验不足,布病疫情概况布病疫情概况全球布病疫情分布广泛,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有人间布病疫情人间布病在我国31个数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以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最为严重70年代得到有效地控制80年代后连续保持下降态势90年代后期疫情呈回升趋势21世纪后由于畜牧业的大力发展和检疫措施未及时跟上等原因,疫情回升趋势愈加严重报告发病数上升速度最快的传染病之一,且地理分布呈逐年扩散的趋势逐渐由北方城市向南方城市扩散,南方城市2011年发病(212例)较2007年(41例)上升417%。全国疫情概况全球布病疫情分布广泛,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有人间布病疫1991-2011年全国布病时间分布特点年份38151例2.85/10万1991-2011年全国布病时间分布特点年份38151例2004-2011年全国布病报告病例地区分布特点报告发病率(/10万)合计2004-2011年全国布病报告病例地区分布特点报告发病率(贵州省2009年-2014年布病病例发病时间分布病例数贵州省2009年-2014年布病病例发病时间分布病例数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09-2015年贵州省人间布病地区分布2009-2015年贵州省人间布病地区分布2009-2014年贵州省人间布鲁氏菌病高发县2009-2014年贵州省人间布鲁氏菌病高发县年龄(岁)发病人数(例)比例0~43.8810~98.7420~1211.6530~1817.4840~3130.1050~2019.4260~87.7770~10.9780~00.00合计103100.002009-2014年贵州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年龄分布

年龄(岁)发病人数(例)比例0~43.8810~98.74布鲁氏病疫情现场处置布鲁氏病疫情现场处置相关定义疫点:造成本次疫情的畜群活动范围或可能污染的范围,视具体情况确定范围大小暴发疫情:指1个潜伏期(一般为1-4周)内,同一饲养场、加工厂、自然村居委会等集体单位(局部地区)发生3例及以上布病病例。新发疫情:在无布病病例报告的县(区),发现1例及以上布病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证明与饲养本地牲畜或加工畜产品有关联。高危暴露人员:是指接触或可能接触病畜、病畜污染物或污染环境的人员。相关定义疫点:造成本次疫情的畜群活动范围或可能污染的范围,视布病疫情报告按照乙类传染病规范进行报告:24小时内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版)中第四条(一)24条标准,进行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本县近5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规定布病疫情报告按照乙类传染病规范进行报告:24小时内布病疫情处置级别标准依据:贵州省卫生厅关于印发《贵州省传染病事件报告与处置标准》(2013年版)的通知(黔卫发〔2013〕43号标准:4周内同一集体单位或村寨发生人间布病病例县级:1-2例市(州)级:3-5例或新发疫情省级:6例及以上布病疫情处置级别标准依据:一、发生畜间疫情时需要开展的工作1、疫点病例主动搜索、登记2、处置:消毒、防护、健康教育3、报告一、发生畜间疫情时需要开展的工作1、疫点病例主动搜索、登记1、疫点病例主动搜索和登记搜索范围和对象:畜间疫情发生前4周以来,所有接触病畜、畜产品或可疑牲畜的人员(如饲养、兽医、接羔、屠宰、售卖、加工等人员)可疑环境暴露人员登记上述人员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和临床症状对上述人员或疑似病例采集血清进行布病血清学初筛实验。对发现的初筛阳性者要及时进行血清学确诊实验或病原学检测对隐性感染者要进行登记和随访。1、疫点病例主动搜索和登记搜索范围和对象:请注意!!!采集血清的管子请用红色盖子的普通生化管!禁止用蓝色、紫色等非红色盖子的管子,因为此类管子含有抗凝剂等物质,会干扰虎红平板实验的结果请注意!!!采集血清的管子请用红色盖子的普通生化管!布病病例搜索、登记一览表布病病例搜索、登记一览表2、处置

污染物处理接触者防护健康教育2、处置

污染物处理3、报告撰写、完善调查报告报送上级疾控中心,内容需包括病例搜索范围、牲畜密接者情况采血人数初筛人数、结果血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