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习题辅导_第1页
病理学习题辅导_第2页
病理学习题辅导_第3页
病理学习题辅导_第4页
病理学习题辅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理学习题辅导病理学习题辅导病理学习题辅导资料仅供参考文件编号:2022年4月病理学习题辅导版本号:A修改号:1页次:1.0审核:批准:发布日期:1疾病概论[重点提示]疾病、病理过程及死亡的概念,疾病发展的因果转化规律,死亡过程的分期及特点。[问题解答]何谓疾病何谓病理过程疾病是指机体在病因作用下,因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表现为组织、细胞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并出现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病理过程不同于疾病,它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的具有共性的、特异联系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综合过程。病理过程本身并无特异性,但它是特异性疾病的基本组成成分,即相同的病理过程可以出现在多种不同的疾病中,如炎症可以发生在小叶性肺炎、风湿病、结核病等疾病中;而一种疾病也可以包含多种病理过程,如小叶性肺炎时可出现炎症、发热、缺氧等病理过程。所谓病理状态是指相对稳定的、或发展极慢的局部形态变化,常是病理过程的后果,如皮肤损伤形成的瘢痕;而有些病理状态的稳定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转变为病理过程,如当心瓣膜病患者心脏负荷过度增加时可转变为心力衰竭。何谓病因何谓诱因病因包括致病原因和条件:①致病原因是指引起疾病必不可少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它与疾病的发生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②条件是指在致病原因的作用下,能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它与疾病的发生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致病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致病原因常在一定的条件下发挥致病作用;若只具备条件而没有致病原因的作用则相应的疾病也不可能发生。应该指出,同一因素对某一疾病可能是致病原因,而对另一种疾病则可能是条件,如寒冷是冻伤的原因,但也可以是肺炎发生的条件。所谓诱因是指能够加强致病原因的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如受寒、过度劳累、醉酒等因素因可降低呼吸道粘膜的防御功能而成为大叶性肺炎的诱因。诱因实际上属于条件的范畴。简述病因的常见类型。(1)外界致病因素(外因):①生物性因;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等,其特点是它们都是生命,所致疾病可以传播。②物理性因素,包括机械力、高温或低温、电流等,其致病特点是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或持续一定的时间。③化学性因素,包括强酸、强碱、有机磷农药及生物性毒物等,其致病特点是必须达到一定的浓度。④营养性因素,包括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多均可致病。(2)机体的内部因素(内因):包括免疫性、神经内分泌性、遗传性、先天性、心理性和年龄性别等因素。其中遗传性因素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遗传性疾病)或使后代具有容易发生某种疾病的倾向(遗传易感性);而先天性因素是指能够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的有害因素,与遗传物质无关。二者不应混淆。内因中有些因素可直接致病,有些因素则可作为条件而促进疾病的发生。(3)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①自然因素包括季节、气候、气温及地理环境等因素,可以通过对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的影响而导致疾病的发生。②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和生活、劳动、卫生条件等,负相关的社会因素(如战争、贫困、人口过剩、大气和水源的严重污染等)不仅不利于健康,而且有的可以直接致病,或通过自然、生物因素间接致病。简述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规律和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规律是指在原始病因作用下,机体发生的某些变化(结果)又可作为新的原因而引起新的变化,如此因果交替和转化,形成一个螺旋式的过程而促使疾病得以不断发展。如外伤造成血管破裂可引起急性大出血,继而出现血容量减少和血压下降,血压下降又可使组织血供减少和组织缺氧,中枢神经系统缺氧又可导致呼吸及循环功能下降,进一步加重缺氧,以致病情不断恶化;如果及时采取止血、输血等措施则可防止病情恶化和有利于机体的康复。因果转化规律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若因果转化的结果使病情更趋恶化称为恶性循环,反之为良性循环。促进良性循环,可使疾病向好的方向发展而康复。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变化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致病原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损害性变化,称为损伤;另一类是机体为对抗这些损害而调动的各种防御适应反应和代偿措施,统称为抗损伤反应。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是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当损伤占优势时,疾病就逐渐恶化,甚至导致死亡;当抗损伤占优势时,病情则渐趋缓解或痊愈。应该指出,损伤与抗损伤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发生转化的。正确区分损伤与抗损伤反应,力求减轻损伤,增强抗损伤能力,可促进机体尽快恢复健康。疾病的转归有哪几种疾病的转归有三种:①完全恢复健康(痊愈),指患者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各器官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完全恢复正常,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劳动能力也完全恢复正常。②不完全恢复健康:指患者的主要症状消失,但有关器官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并未完全恢复,可遗留某些病理状态或后遗症,有时可因负荷过重引起代偿失调而致疾病再发。③死亡:系疾病的最不幸结局(见题解1.6)。何谓死亡简述死亡过程的三期及其特点。死亡是指机体生命活动的终止。死亡可分为生理性死亡(或称老死、自然死亡)和病理性死亡两种。病理性死亡是由于生命重要器官的严重损伤、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的全身极度衰竭和失血、窒息、电击等引起呼吸、循环功能急剧障碍所致。目前我国临床上判定死亡的标志仍然是心跳和呼吸停止,反射消失。传统上将死亡过程分为三期:①濒死期(濒死状态或临终状态),其特点是脑干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深度抑制,机体各种功能、代谢严重障碍而处于维持生命活动的最低水平。②临床死亡期,其特点是心跳和呼吸停止,反射消失。③生物学死亡期:其特点是死者逐渐出现尸冷、尸斑、尸僵终至腐败。应该指出,濒死期和临床死亡期是死亡过程的可逆阶段,在某些情况下如能采取恰当的紧急抢救措施,有可能复苏成功;生物学死亡期则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和不可逆阶段。何谓脑死亡判断脑死亡的指征有哪些脑死亡是指全脑(包括大脑、间脑、脑干等)功能发生不可逆性的永久性停止。判断脑死亡的指征有:①不可逆性昏迷和对外界刺激的无反应性,②颅神经反射消失,③无自动呼吸,④瞳孔放大、固定,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管造影证明脑血流停止。当患者出现上述变化无逆转倾向而又排除体温过低或中枢神经抑制药物中毒等因素的影响时,即可宣告死亡。(陈振发)2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重点提示]适应、肥大、化生、萎缩、变性、坏死,坏疽、溃疡、空洞、机化、修复,再生和肉芽组织的概念,坏死的病变特点和类型,肉芽组织的病变特点和功能。[问题解答]何谓适应适应性反应的形式有几种适应是指当细胞的内环境发生改变时,或在轻微的各种致损伤因素持久作用下,通过改变其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而加以调整的过程。适应性反应的形式主要有三种:①肥大和增生: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肥大;实质细胞的数目增多而致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增生。肥大主要指细胞体积的增大,其基础是细胞器的增多,而增生主要指细胞数量的增多,基础是细胞的有丝分裂增强。②萎缩:③化生:是指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细胞或组织的过程。化生常发生于上皮和结缔组织,但只能在同类组织之间发生,如支气管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可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结缔组织可化生为骨,软骨,脂肪等组织。何谓代偿代偿的形式有哪几种代偿是指机体通过调整相关器官的功能,结构和代谢来代替、补偿病变器官的功能的过程。代偿过程实质上是一种适应现象。代偿形式主要有功能,代谢和结构代偿三种,其中功能代偿发生快,结构代偿发生较晚,而代谢变化则是功能和结构变化的基础。结构代偿主要表现为肥大和增生。机体的代偿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器官的病变超过了机体的代偿能力,而不能通过代偿达到新的平衡或协调时,称为失代偿或代偿失调。何谓萎缩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哪几类正常发育的器官和组织因其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或数量减少而致体积缩小称为萎缩。萎缩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萎缩。常见的病理性萎缩类型有:①营养不良萎缩,包括全身性和局部性营养不良性萎缩两种,前者常见于长期饥饿,慢性消耗性疾病,后者见于局部缺血,如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萎缩。②废用性萎缩,如肢体骨折后长期固定引起的肌肉和骨组织的萎缩。③神经性萎缩,如脊髓灰质炎患者,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损伤,它所支配的肌肉发生萎缩。④压迫性萎缩,如输尿管阻塞可引起肾盂积水,继而压迫肾实质而萎缩。何谓变性常见变性有哪些类型组织和细胞因发生代谢障碍而在细胞或间质内沉积某些异物或原有的正常物质数量异常增多称为变性。变性一般以异常的沉积物来命名。常见的变性有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变性,色素沉积和钙化等。变性大多为可复性改变,当病变消退后一般可恢复正常,但当病变严重时,可致细胞死亡。细胞水肿有何病变特点细胞水肿是指细胞内水和钠的过多积聚。系急性感染,缺氧,毒素等有害作用所致。多见于心、肝、肾等器官的实质细胞。轻度的细胞水肿时,镜下可见细胞体积增大,在胞质内出现微小、红染的颗粒,又称为颗粒变性,肉眼可见器官体积肿大,颜色灰白,切面混浊而无光泽,又称为混浊肿胀(简称浊肿)。细胞水肿进一步发展可使细胞体积明显增大,整个胞质疏松,称为水样变性;重度肝细胞水肿,可使细胞大如气球而胞质透明,称为气球样变。何谓脂肪沉积其病变有何特点除脂肪细胞外,其他细胞胞质内出现脂肪滴或脂肪滴明显增多,称为脂肪变性。脂肪变性常见于肝、心、肾等器官。镜下可见细胞质内呈现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系脂肪在制片过程中被有机溶剂溶解所致);冰冻切片、苏丹Ⅲ染色能显示脂滴为橘红色、大小不等的球形小滴。肝脂肪变性时,肉眼可见肝均匀性肿大,包膜紧张,色浅黄,切面有油腻感。何谓玻璃样变性常见的玻璃样变性有几种在细胞质或间质内出现伊红色,均匀的蛋白物质,称为玻璃样变性或透明变性。常见的玻璃样变性有三类:①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常见于高血压病时的全身各处细动脉壁。病变血管壁增厚,弹性降低或消失,管腔狭窄或闭塞。系该动脉持续痉挛,使内膜通透性增加,血液内血浆蛋白渗入内膜沉积于管壁而成。②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常见于瘢痕组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纤维斑块内。病变组织呈灰白色,半透明,质坚韧,镜下可见纤维细胞明显减少,而胶原纤维则增粗、融合成均质的玻璃样物质。③细胞内玻璃样变,镜下可见细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圆球形的均质红染的物质。如某些肾疾病时肾小管上皮细胞质内出现的玻璃样小滴和病毒肝炎时的肝细胞质出现的圆形、红染的玻璃样物质(称为嗜酸性变)。何谓坏死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有哪些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的死亡称为坏死。坏死是一种不可复性病变。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是细胞核的改变,表现为核固缩(核体积缩小,核内染色质浓缩,颜色变深),核碎裂(核膜破裂,浓缩的染色质崩解成小片,散布于细胞惯内),核溶解(染色质被DNA酶分解,细胞核淡染,甚至消失)。坏死常分为哪些类型各有何病变特点坏死常分为三类:①凝固性坏死,其特点是坏死组织因蛋白质变质而呈凝固状态,色灰白或淡黄,质实而干燥,与周围健康组织常有明显的分界;镜下可见坏死部位的细胞结构消失,但组织结构的轮廓仍能保持较长时间。常见于因缺血而引起心、脾、肾等器官的梗死。结核病引起的干酪样坏死,是一种特殊的凝固性坏死,因其坏死比较彻底,呈淡黄色,质较松软,如干酪而故名。②液化性坏死,其特点是坏死组织被溶解而呈液体状态。常见于脑组织的坏死,称为脑软化,可能与脑组织的水分和磷脂含量多,蛋白质少,不易凝固有关,也可见于化脓性炎症等。③坏疽。何谓坏疽坏疽可分为哪几类坏疽是指较大范围的组织坏死伴腐败菌感染而使坏死组织变成黑褐色。可分为三类:①干性坏疽,常发生在因动脉阻塞而静脉回流通畅的肢体。其特点是坏死组织因缺血、水分少而干燥、皱缩、呈黑褐色,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轻(细菌不易生长繁殖)。②湿性坏疽,多见于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如肺、肠、阑尾、子宫、胆囊等)和淤血水肿的下肢(下肢动、静脉均有阻塞)。其特点为病变组织因含水分较多而肿胀,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污黑色或灰绿色,有恶臭。患者全身中毒症状重(细菌生长繁殖快,有毒产物及细菌毒素吸收多)。③气性坏疽:是一种特殊的湿性坏疽。多见于深部肌肉的开放性创伤。因伴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使之在厌氧环境下分解坏死组织,并产生大量气体,使坏死区呈蜂窝状,按之有捻发感。患者因病变发展迅猛而中毒症状尤为严重。坏死有哪几种结局①溶解吸收:坏死组织范围较小的,可被溶解、吸收;②分离排除:坏死灶较大难以吸收时,坏死组织可与健康组织分离而通过各种途径排出。如皮肤、粘膜的坏死物排出后留下的组织缺损称为溃疡;肾、肺等内脏的坏死物液化后,通过自然管道(如输尿管、支气管)排出而残留的空腔称为空洞;③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不能被吸收或排除时,由附近健康组织新生的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组成肉芽组织将坏死物取代的过程,称为机化。较大坏死灶由周围增生的纤维组织将其包绕的现象称为包裹;④钙化:陈旧的坏死组织内如有钙盐沉积则称为钙化。何谓修复何谓再生再生的方式有哪几种细胞和组织损伤后,机体对缺损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组织和细胞损伤后,通过周围存活的细胞进行增殖,以实现修复的过程称为再生。修复是以细胞的再生为基础并通过细胞的再生来实现的。根据机体的状态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再生两种,根据组织再生的程度可分为完全再生和不完全再生两种,前者指受损组织或细胞由同类细胞再生补充而完全恢复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常见于生理性再生和再生能力强的组织;后者指受损严重的组织或再生能力弱的细胞由新生的结缔组织再生修补,常形成瘢痕而不能恢复原有结构和功能。组织的再生能力可以分为哪几类根据组织的再生能力可分为三类:①再生能力强的细胞,包括表皮细胞、粘膜上皮、淋巴、造血细胞等,其特点是不断进行生理性衰老和新生,损伤后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②再生能力较强的细胞,见于多种腺器官的实质细胞(如肝、胰、内分泌腺、汗腺、皮脂腺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等),纤维母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膜细胞和原始间叶细胞等。其特点是正常情况下不出现再生,但当受损伤时则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③再生能力微弱或无再生能力的细胞,其中平滑肌和横纹肌细胞再生能力微弱,而心肌细胞再生能力极弱,损伤后常形成瘢痕修复,中枢神经细胞和神经节的神经细胞则不能再生,损坏后由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而形成胶质瘢痕修复;若神经细胞存活而其轴索受损则可以完全再生。简述各种组织的再生方式。再生主要指再生能力强或比较强的组织再生。①被覆上皮再生;鳞状上皮受损后,由其边缘健康上皮的基底层细胞分裂,增生形成单层上皮向缺损处延伸,一旦覆盖完成即开始分化为鳞状上皮;粘膜上皮则由周围健康的上皮细胞以同样的方式再生。②腺上皮再生:腺体受损后,若腺体的基底膜或网状支架完整,可通过周围健康的腺上皮细胞完全再生;若腺体网状支架被破坏,则发生不完全再生。③血管再生,先由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以出芽的方式形成实心的细胞条索,继而被血流冲击而形成毛细血管并相互吻合成网。随着功能需要,部分毛细血管可消失,部分则可能转变为小动脉和小静脉。④纤维结缔组织的再生:组织损伤后,周围健康组织静止的纤维细胞或末分化的间叶细胞则转化为幼稚的纤维母细胞并分裂增生,继而产生胶原纤维而转变为纤维细胞,形成纤维组织。何谓肉芽组织其形态特点、主要作用有哪些肉芽组织是指由纤维母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组成的幼稚血管结缔组织。肉眼可见表面呈颗粒状,鲜红色,湿润,柔软触之易出血。镜下可见由丰富的纤维母细胞和毛细血管组成,其问散在不等量的炎症细胞,胶原纤维较少。肉芽组织有三个重要作用:①抗感染除去异物及保持创面;②机化血凝块和坏死组织;③填补伤口和连接缺损并增加张力强度。生长良好的肉芽组织随着损伤的修复,纤维母细胞产生胶原纤维而转变为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和炎症细胞也逐渐减少、消失,最后成熟为灰白色、较坚韧的瘢痕组织。简述创伤愈合和骨折愈合的特点。因外力作用而引起的组织缺损或断离通过细胞再生进行修复的过程称创伤愈合。其基本过程为创伤出血引起急性炎症,其渗出物及血凝块填充和保护伤口,继而受损上皮周围的上皮细胞向创面移动,并分裂增生逐渐覆盖创面及开始分化;同时伤口底部和周围肉芽组织增生,机化血凝块和填满伤口,最后由芽组织转变瘢痕组织。创伤愈合一般可分三种:①一期愈合:主要见于无菌性手术创口,因伤口裂隙很小或已缝合,只形成少量线形瘢痕,对其功能影响很小:②二期愈合:见于缺损较大、创缘不齐且无法缝合或伴明显感染的伤口,二期愈合比一期愈合所需时间长,形成的瘢痕组织多,常影响器官组织的外形和功能;③痂下愈合:伤口内的渗出物、血液和坏死组织凝固干燥后形成血痂,血痂下进行上述愈合过程。上皮再生完成后,硬痂即脱落;若痂下渗出物多,痂皮妨碍引流则不利于愈合。骨折愈合是靠骨外膜和骨内膜的成骨细胞增生而实现的。其愈合过程为:①临时性骨痂(或纤维性骨痂)形成:由骨内、外膜薄层的骨膜细胞增生成为纤维母细胞,伴新生的毛细血管形成肉芽组织,将血肿机化而使断端相互连接;②骨性骨痂形成:纤维性骨痂中的纤维母细胞可向骨母细胞和软骨细胞分化,前者产生胶原和基质而变为类骨组织,继而钙化为骨性骨痂;后者通过软骨内化骨而形成骨性骨痂;③骨痂改变:因骨性骨痂形成的是排列紊乱,结构疏松的骨小梁,随着功能的需要,部分骨质被吸收和新骨质不断形成,以恢复正常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许湘)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重点提示]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水肿和积水的概念,淤血及慢性肝、肺淤血的病变特点及后果;血栓形成的条件和类型;栓塞的类型及影响;梗死的类型、条件及病变特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理及机体功能变化;水肿的发生机理。[问题解答]何谓充血充血可以分为哪两类充血是指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可分为动脉性和静脉性充血两种:①动脉性充血是指局部组织或器官因动脉血输入过多,以致动脉和毛细血管内含血量增多。简称充血。动脉性充血是由于缩血管神经兴奋性降低或舒血管神经兴奋性增强,以及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使动脉扩张,动脉血流入增多所致,故又称为主动性充血。充血的组织和器官因动脉扩张、开放的毛细血管数量增多及血量增多而体积增大;因动脉血氧含量高而呈鲜红色;因代谢及功能增强而局部温度增高。动脉性充血一般对机体是有利的,如透热疗法、拔火罐等;但有时对机体不利,如脑膜血管充血引起头痛,减压后性充血引起昏厥等。②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何谓淤血简述淤血的病变特点及持续淤血的后果。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以致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含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或简称淤血。淤血可分为局部性淤血和全身性淤血两种,前者系局部静脉受压或静脉管腔阻塞引起血液回流障碍所致,后者系心力衰竭所致。淤血的镜下特点是局部组织内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盈血液;肉眼可见淤血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肿胀;因静脉血氧含量少而呈暗红色或青紫色(紫绀);因代谢及功能降低而局部温度降低。持续淤血的后果有:①组织水肿或出血;②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和坏死;③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简述慢性肺淤血的病变特点及结局。慢性肺淤血系左心衰竭所致。肉眼可见淤血肺肿大,呈暗红色,质实,切面可挤出暗红色泡沫状液体。镜下可见肺泡壁因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而增宽;肺泡腔内含大量淡红色的水肿液及不等量的红细胞;漏至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可形成棕褐色的含铁血黄素颗粒,肺内这种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可随痰咳出。持续严重的慢性肺淤血可引起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而质地变硬,又因伴有含铁血黄素的沉积而呈深褐色,故称为肺褐色硬变。简述慢性肝淤血的病变特点及结局。慢性肝淤血系右心衰竭所致。镜下可见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附近的肝窦扩张充血,肝细胞因缺氧和受压而萎缩、消失;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因缺氧较轻而发生脂肪变性。肉眼可见肝体积肿大,质软,切面呈红(淤血区)黄(肝细胞脂肪变性)相间的条纹,状如槟榔的切面,故称为槟榔肝。持续的慢性肝淤血可因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变硬而导致淤血性肝硬变。何谓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条件有哪些在活体的心、血管腔内,血液成分析出、粘集或血液凝固而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血栓形成的条件有:①心、血管内膜的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当内膜损伤时,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能激活Ⅻ因子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内膜损伤又可释放组织因子(第Ⅲ因子),启动外源性系统;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还可促使血小板在内膜损伤处发生粘集,从而导致血栓形成。②血流缓慢或形成漩涡:血流缓慢时,轴流增宽,血小板容易进入边流与内皮细胞接触并粘集;而且被激活的凝血因子不易被冲走而使局部浓度增高,从而促进血栓形成。血流形成漩涡时,血小板因离心力作用而靠边并聚集成血栓。故静脉血栓形成较动脉多见,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较上肢多见。③血液凝固性增高:血小板数目增多或粘性增大,凝血因子合成增多或灭活减弱,均可增加血液凝固性而致血栓形成。如大出血时,血液中增加了大量幼稚的、新生的血小板,其粘性较大而易于聚集。应该指出,血栓形成是上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可能有某一种因素起主要作用。简述血栓形成的过程和血栓类型。血栓形成的过程包括血小板的粘集和血液凝固两个基本过程,其中血小板的粘集是血栓形成的关键。血栓的类型有:①白色血栓:心血管内膜损伤时,在裸露的内皮下胶原纤维处血小板粘集成小丘,继而释放ADP等物质使更多的血小板粘集并不断增大形成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因此种血栓主要由血小板析出、粘集而成,故称为析出性血栓,又因血栓呈灰白色而称为白色血栓。②混合血栓:白色血栓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其下游血流缓慢、凝血因子浓度增高而致血液发生凝固,形成红色的凝固性血栓,又由于血液通过血栓处的狭窄血管腔而形成漩涡,促使其下游血小板粘集管壁而形成一个或多个新的析出性血栓,其间又可形成凝固性血栓;如此析出性和凝固性血栓则交错形成红、白相间的血栓,称为混合血栓。③红色血栓:当混合血栓逐渐增大而阻塞血管腔时,其下游血流停止而发生血液凝固,镜下为纤维素网眼内充满正常血液所含的红细胞和白细胞等,肉眼呈暗红色,故称为红色血栓。④透明血栓: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微循环的毛细血管内可形成主要由纤维素构成的均匀红染的微小血栓,称为透明血栓;因发生在微血管内且仅在显微镜下可见,故称为微血栓;又因其主要由纤维素组成,又称为纤维素性血栓。血栓形成的类型和形态因部位而异:①典型的延续性血栓多发生在静脉内:开始形成白色血栓,继而形成混合血栓和红色血栓,分别称为延续性血栓的头部、体部和尾部。②白色血栓常见于心腔及动脉内膜,如风湿性心内膜炎的心瓣膜形成的疣状赘生物即白色血栓;③心房内常因血流发生漩涡而形成球形的混合血栓。简述血栓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血栓的结局有:①血栓软化;指血栓内的纤维蛋白溶酶及白细胞释放的蛋白水解酶使之溶解的过程。小的血栓可被完全溶解吸收,大的血栓可因部分溶解、脱落而形成血栓栓予以致造成栓塞,②血栓机化与再通:从血管壁向血栓内生长的肉芽组织取代血栓的过程称为血栓机化。血栓内形成新的血管腔使被阻塞的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的过程称为再通。③血栓钙化:指陈旧血栓内发生钙盐沉着,常称为静脉石或动脉石。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有:①益处:血管损伤处的血栓形成可堵塞血管而止血:病变部位的血管内血栓形成既可防止出血又可阻止病菌进入血流蔓延扩散。②危害:血栓形成可堵塞血管腔而阻断血流,其中动脉堵塞可致局部组织发生梗死,静脉堵塞可致局部组织淤血、水肿,血栓脱落可随血流而造成血栓栓塞;心瓣膜上的血栓形成和机化反复发生可致心瓣膜病。何谓栓塞何谓栓子简述栓子的运行途径。在循环血流中不溶性的异物随血流运行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其阻塞血管腔的异物则称为栓子。栓子可为固体(以血栓栓子最为常见),液体.(如脂肪)或气体(如空气)物质。栓子一般随血流的方向运行:①来自体静脉及右心的栓子常栓塞于肺动脉或其分支内。②来自左心及体动脉的栓子栓塞于各器官的小动脉内。③来自门静脉系统的栓子栓塞于肝内的门静脉分支。④有时栓子可因局部血流及心血管异常(如房,室间隔缺损)而发生交叉性栓塞,或因胸、腹腔内压力突然升高(如剧烈咳嗽)而形成逆行性栓塞。简述栓塞的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1)血栓栓塞:指脱落的血栓引起的栓塞,最为常见:①肺动脉栓塞:系右心或体静脉系统内的血栓(90%来自下肢深静脉)脱落所致。当较小而少的血栓栓塞于肺动脉较小分支时,因肺有双重血液循环而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但若肺已有严重淤血,则可引起肺出血性梗死;当栓子体积较大或数目较多而栓塞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或广泛栓塞肺动脉分支时,可使患者突发呼吸困难而猝死。②体动脉栓塞:系左心及体动脉系统血栓脱落所致。栓塞常见于脑、肾、脾、下肢等处的动脉分支内,当侧支循环不能迅速建立时可引起梗死。(2)脂肪栓塞:指进入循环血流中的脂肪滴引起的栓塞。系长骨骨折或皮下脂肪组织重度挫伤时,脂肪细胞破裂而游离成脂肪滴经血管伤口入血所致。少量脂滴入血,可被吞噬吸收而不产生严重后果;大量脂滴入血,可广泛栓塞于肺的小动脉及毛细血管而致死;有时小脂滴可通过肺毛细血管经肺静脉进入体循环而致相应器官的动脉栓塞。(3)气体栓塞:指大量空气进入血液或溶解于血液中的气体迅速游离成气泡引起的栓塞。①空气栓塞:系大量空气迅速入血所致,多由近心静脉(锁骨下静脉或颈静脉)创伤破裂时,外界空气被血管内的负压吸入静脉血流而引起。空气经静脉到达右心形成无数小气泡,当心脏收缩时,具有可压缩性的泡沫状血液不能有效搏出,当心脏舒张时,泡沫状血液则又阻碍血液回流,终致严重循环障碍而致死。②氮气栓塞:指由于气压骤降,使溶解于血液中的气体(主要为氮气)迅速游离成无数小气泡所引起的广泛栓塞。氮气栓塞常见于飞行员快速升高或潜水员过快浮上水面,即从高压环境急速转入低压状态时,故又称为减压病。(4)羊水栓塞:指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的栓塞。在分娩或胎盘早期剥离时,由于羊膜破裂而胎头阻塞产道,子宫强烈收缩使宫内压增高,羊水(内含胎儿脱落的角化上皮、胎毛、胎脂、胎粪等物质)可被压入破裂的子宫壁静脉窦内而引起肺内血管的羊水栓塞;少量羊水可经肺毛细血管而引起全身器官的栓塞。重者常突发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而致死。(5)其他栓塞:包括恶性肿瘤细胞引起的细胞栓塞,细菌菌落引起的细菌栓塞以及寄生虫或其虫卵所致的寄生虫性栓塞等。何谓梗死梗死的原因有哪些梗死可分为哪几类梗死是指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流阻断,侧支循环不能迅速建立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凡能引起血管腔阻塞而使局部组织缺血的原因均可导致梗死,包括:①血管阻塞,其中多数梗死系动脉阻塞所致,常见原因有血栓形成和栓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以及血管受压闭塞(动脉受肿瘤压迫或肠扭转);②动脉持续性痉挛,多数在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的基础上方可导致血管闭塞而致梗死。根据梗死的特点可将梗死分为贫血性、出血性及败血性梗死等三类。其中败血性梗死系含细菌的栓子阻塞血管所致,梗死区常伴细菌感染,若为化脓菌引起可形成脓肿。简述贫血性梗死的发生条件、好发部位及病变特点。贫血性梗死的发生条件是动脉阻塞、侧支循环不能迅速建立和组织结构致密。因此,多发生于组织结构致密而侧支循环不丰富的实质器官,如肾、脾、心肌及脑。病变特点有:①梗死灶呈灰白色;因为当器官某动脉被阻塞后,其分支发生反射性痉挛,可将血液挤出病灶外以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同时梗死区组织致密则容纳血量少,组织的坏死崩解又可使局部胶体渗透压增高并吸收水分而将血液挤出梗死灶,故梗死组织处于贫血状态而呈灰白色,又称为白色梗死。②梗死灶多呈锥形(切面呈三角形),锥尖指向阻塞的血管(或朝向器官的门部),锥底位于器官的表面,此与肾、脾的动脉血管呈锥形分支有关;心肌梗死灶则因冠状动脉分支不规则而呈不规则的地图形。③梗死灶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常见暗红色的充血出血带,镜下可见白细胞浸润带,系局部血管充血及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所致。④梗死灶多为凝固性坏死,如肾、脾、心肌等器官的梗死灶,新鲜病灶因吸收水分而稍向表面肿胀,以后变干变硬而表面稍向下凹陷;脑梗死则常为液化性坏死(脑软化)。简述出血性梗死的发生条件、好发部位及病变特点。出血性梗死的发生条件是动脉阻塞、静脉严重淤血、双重血液循环(或吻合支丰富)和组织结构疏松。因此多发生在组织疏松而又具有双重血液循环的肺、肠等器官。病变特点有:①梗死灶因显著出血而呈红色:在肺、肠静脉有严重淤血的先决条件下,若肺动脉或肠系膜上(或下)动脉发生阻塞,肺内支气管动脉或肠动脉的丰富侧支则难以克服静脉淤血的阻力而阻碍其血流供给病变区,以致局部组织发生坏死;梗死后淤积在静脉内的血液可通过受损的血管壁漏入梗死区;梗死区内的血管壁坏死、出血又可使局部组织压力下降,支气管动脉或肠动脉侧支的血液进入组织疏松的梗死区,以致形成弥漫性出血,故局部组织呈红色,又称为红色梗死。②肺的梗死灶常呈锥形,尖朝肺门,底紧靠胸膜面;肠的梗死灶常呈节段形,肠腔内充满暗红色血性液体,③肺、肠梗死易继发腐败菌感染而发生坏疽。何谓出血出血可分为哪些类型心脏或血管内的血液流到组织间隙、体腔或体表外,称为出血。血液流到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为内出血,流到体表外称为外出血。出血可分为破裂性出血(系心、血管壁破裂所致)和漏出性出血(系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所致)。不同部位的出血有不同的专业术语:血液积聚于体腔内称为积血(如胸腔积血、腹腔积血等);组织内局限性大量出血称为血肿(如脑血肿、皮下血肿等);皮肤、粘膜、浆膜少量出血形成小出血点称为瘀点,若形成较大出血灶则称为瘀斑,全身密集的点状出血或小斑块状出血称为紫癜,呼吸道出血经口咳出称为咯血;鼻出血称为鼻衄;上消化道出血经口排出称为呕血,消化道出血经肛门排出称为便血;泌尿道出血随尿排出称为尿血,子宫大出血称为崩血。(许湘)4炎症【重点提示】炎症、变质、炎症介质、渗出、炎细胞浸润、纤维素性炎、假膜性炎、绒毛心、化脓性炎、蜂窝织炎、脓肿、窦道、痿管、表面化脓、积脓、炎性息肉、炎性肉芽肿、败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渗出液的特点及其防御意义,吞噬作用和吞噬细胞;炎细胞的种类和功能,渗出性炎的类型和病变特征。【问题解答】何谓炎症炎症是机体对致炎因子的损伤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其基本病变为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临床上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并伴有发热、白细胞增多、单核巨噬细胞增生等全身反应。炎症局部组织的基本病变有哪些炎症局部组织的基本病变为变质、渗出和增生。不同炎症或炎症的不同阶段都由这三种基本病变组成,往往以其中某种病变为主。一般说来,在炎症早期或急性炎症以变质、渗出为主,而炎症后期或慢性炎症以增生为主,变质是以损伤为主的过程,而渗出和增生是以抗损伤为主的过程。何谓变质变质有何病变特点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坏死统称为变质。变质的形态学表现为实质细胞的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及凝固性或液化性坏死等;间质表现为粘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变性及坏死崩解等。变质时炎区组织的分解代谢增强且氧化不全,往往出现局部酸中毒和组织内(胶体和晶体)渗透压升高。何谓炎症介质它们的主要作用有哪些炎症介质是在致炎因子作用下,由局部组织或血浆产生释放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活性物质。炎症介质包括;①细胞源性炎症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及中性粒细胞的溶酶体成分等;②血浆源性炎症介质,如缓激肽、补体系统、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等。其主要作用是使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而导致炎性充血和渗出,还可引起发热,疼痛和组织损伤等。何谓渗出何谓渗出物渗出是指炎区血管内的液体成分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或体表、粘膜表面的过程。渗出的液体和细胞成分统称为渗出物。简述炎症时血管反应的发生机理。炎症时三种血管反应依次发生:(1)细动脉收缩:持续数秒或数分钟。(2)动脉性充血:是由于①致炎因子通过轴突反射使小动脉暂时地扩张充血引起的;②炎症介质使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持续地扩张充血引起的。(3)静脉性充血:是由于①局部酸中毒致细静脉麻痹而扩张充血;②炎症介质使细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血液浓缩而致静脉血流缓慢;③血管壁内皮细胞肿胀、白细胞附壁和渗出物压迫静脉而致血流阻力增加。何谓渗出液渗出液有何特点其防御意义和不良作用有哪些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通过细静脉和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的过程称为液体渗出。渗出的液体称为渗出液。渗出液的特点是蛋白量在25g/L以上,细胞数在0,5X109/L以上,比重1.018以上,混浊,能自凝,Rivalta试验阳性;其与静脉淤血引起的漏出液有明显的不同,后者蛋白量为25g/L以下,细胞数少于/L,比重1.018以下,澄清,不能自凝,Rivalta试验阴性。渗出液的防御意义是:①大量渗出液可以稀释、吸附、中和毒素;②渗出液内含抗体、补体等物质能杀灭细菌等病原体;③渗出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可形成纤维素而交织成网,可阻止病菌的蔓延、促进吞噬作用和有利于修复。渗出液对机体的不良作用是:①渗出液过多可压迫邻近器官而影响其功能;②纤维素渗出过多而吸收不良时,可发生机化和粘连。简述白细胞的渗出过程及意义。炎症时白细胞的渗出主要包括附壁、游出、趋化和吞噬作用等过程。①白细胞附壁:静脉淤血,血流缓慢,白细胞由轴流进入边流,靠近血管壁(靠边);有些靠边的白细胞粘附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称为白细胞附壁。②白细胞游出:指附壁的白细胞胞浆伸出突起形成伪足,插入两个相邻内皮细胞之间的缝隙,以阿米巴样运动游到血管外。游出是一个主动过程,而不同的白细胞游出能力不同,其中中性粒细胞游出最早、移动最快,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次之,淋巴细胞游出最迟。③白细胞趋化作用:指游出的白细胞向着某些化学刺激物(趋化因子)所在部位定向运动集中的现象(即阳性趋化性)。不同的白细胞对趋化因子的反应能力不同,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反应较显著,而淋巴细胞则反应较弱。④白细胞吞噬作用:指渗出的白细胞摄入、消化病原体或组织崩解碎片等异物的过程。具有吞噬作用的细胞称为吞噬细胞,人体内的吞噬细胞主要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两种。吞噬过程包括白细胞对吞噬物的识别附着、包围吞入和杀灭降解三个阶段。但少数细菌(如结核杆菌、伤寒杆菌等)被吞噬后不一定被杀灭,反而能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井随吞噬细胞的游走而在患者体内扩散。何谓炎细胞浸润简述炎细胞的类型和功能。渗出的白细胞聚集在组织间隙内的现象称为炎细胞浸润,渗出的各种白细胞称为炎细胞。常见的炎细胞有:①中性粒细胞:最常见于急性炎症的早期和化脓性炎症。其主要功能是有较强的吞噬作用,能释放炎症介质和白细胞致热原参与炎症反应和引起发热,以及形成脓液等。②巨噬细胞:常见于急性炎症的后期、慢性炎症、非化脓性炎症,以及病毒和原虫感染等。其主要功能是有较强的吞噬作用,能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参与特异性免疫。在某些病变中可形成特殊的巨噬细胞:如吞噬结核杆菌时可转变为类上皮细胞,吞噬许多脂质时可转变为泡沫细胞,多个巨噬细胞相互融合则形成多核巨细胞。③嗜酸性粒细胞:主要见于寄生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及某些亚急性炎症。其主要功能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和杀伤寄生虫。④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常见于慢性炎症。其主要功能是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其中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浆细胞参与体液免疫。⑤嗜碱性粒细胞:与组织内的肥大细胞一样,常见于变态反应性炎症。其主要功能是释放组胺,5—羟色胺等活性物质。此外,红细胞无运动能力,但炎症反应剧烈、血管壁受损严重时,红细胞也能被动地通过血管壁到达血管外,称为红细胞漏出,不属于炎细胞浸润。何谓增生炎性增生有何意义增生是指在致炎因子或组织崩解产物的刺激下,炎症灶内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有时伴有上皮细胞或实质细胞的增生。增生在慢性炎症时比较明显,但也可为急性炎症的主要表现(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炎性增生的防御意义在于:巨噬细胞增生可增强吞噬作用和限制炎症蔓延;而肉芽组织增生则有利于炎症局限化和组织修复。增生的不良影响表现在组织过度增生时可使厚有组织遭受破坏。临床上炎症可引起哪些局部症状和全身反应炎症局部的临床表现有:①红:初期动脉性充血呈鲜红色,继而静脉性充血呈暗红色。②肿:系充血、水肿、渗出物积聚及局部组织增生所致,其中以充血、水肿尤为明显。③热:系局部动脉性充血、炎区组织代谢增强而产热增多所致。④痛;系局部组织肿胀压迫或炎症介质刺激神经末梢所致。⑤功能障碍:炎区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渗出物的阻塞和压迫(如喉头水肿)以及疼痛均可引起器官的功能障碍。炎症时常见的全身反应主要有发热、血液中的白细胞增多、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以及实质器官的变性坏死,其中前三项是以防御为主的反应。根据病程的长短和病变的性质可将炎症分为哪些类型根据病程的长短可将炎症分为超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炎症四大类型。其中急性炎症的局部病变以变质和渗出为主,伴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慢性炎症的局部病变以增生为主,伴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漫润;亚急性炎症界于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之间,常伴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按炎症局部的病变性质,急性炎症可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和增生性炎;其中渗出性炎可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和出血性炎等类型,慢性炎症可分为一般慢性炎症和内芽肿性炎症。何谓浆液性炎浆液性炎是指以浆液渗出为主的炎症,好发于皮肤、粘膜、浆膜及疏松结缔组织等部位,主要形成炎性水肿和积水。常由高温、强酸强碱、蛇毒、蜂毒等引起,如Ⅱ度烧伤引起的皮肤水疱,感冒初期的鼻炎,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腔积水,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所致的胸腔积液等。浆液性炎可通过浆液被吸收而痊愈,也可因浆膜腔积水过多而影响器官功能。何谓纤维素性炎何谓假膜性炎何谓绒毛心纤维素性炎是以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的渗出性炎症。常见于粘膜、浆膜和肺。发生于粘膜的纤维素性炎,因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坏死的粘膜组织及病原菌等在粘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膜状物(假膜)而称为假膜性炎,如咽白喉、气管白喉和细菌性痢疾等。纤维素性心包炎时,由于心脏不停地跳动,使附着在壁、脏两层心包膜上的纤维素被拉扯呈绒毛状,称为绒毛心。纤维性炎的结局是溶解吸收、排除或机化、粘连。何谓化脓性炎有何病变特点化脓性炎是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为特征伴有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的炎症。多由化脓性细菌引起,也可由化学物质引起无菌性化脓。其病变特点是形成脓液,即渗出的中性粒细胞和坏死组织释放的蛋白溶解酶将炎区坏死组织溶解液化形成一种混浊、黄色、粘稠的液体,其中含有脓细胞(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崩解的坏死组织、浆液和细菌。简述化脓性炎的类型及特点。(1)脓肿:指伴有脓腔形成的局限性化脓性炎。多发生在皮下、肺、肾、肝和脑等部位。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因其产生血浆凝固酶可使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素以致病变局限化。脓肿的病变特点主要是炎症灶内渗出的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坏死组织溶解液化而形成含脓囊腔即脓腔;慢性脓肿的脓腔周围有肉芽组织增生而形成脓肿膜,久之脓肿膜逐渐瘢痕化可形成厚壁的慢性脓肿。脓肿的结局是:①炎症消退时,小的脓肿可逐渐吸收而完全愈合,或形成瘢痕愈合;大的急性脓肿或厚壁脓肿需切开排脓才能痊愈。②脓肿继续发展可向外扩散形成新的脓肿。③若脓腔不断扩大可向外穿破排脓:皮肤或粘膜较浅表的脓肿可向表面破渍,形成局限性缺损,称为溃疡;深部脓肿向体表或自然管道穿破,形成一个盲端排脓管道称为寞道;深部脓肿,一端向体表或体腔穿破而另一端向自然管穿破,或在两个有腔器官之间形成贯通两侧的通道,称为瘘管。(2)蜂窝织炎:指发生于疏松组织的弥漫性化脓炎。常发生于皮下、粘膜下、肌肉和阑尾等处。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因其产生透明质酸酶和链激酶溶解基质和纤维素,故细菌易在组织内扩散。蜂窝织炎的病变特点是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于组织间隙,使炎区组织被脓液分隔如蜂窝状,与周围正常组织间无明显分界。蜂窝织炎痊愈后一般无瘢痕;若细菌在组织内扩散可引起局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3)表面化脓和积脓:表面化脓是发生在浆膜或粘膜表面的化脓性炎。特点是中性粒细胞等脓性渗出物主要向浆膜或粘膜表面渗出,如化脓性尿道炎等。积脓是脓液在浆膜腔、胆囊或输尿管内的蓄积。何谓疖和痈各有何病变特点①疖是指单个毛囊及其皮脂腺和附近组织所发生的脓肿。多发生在毛囊及其皮脂腺丰富且常受磨擦部位的皮肤,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②痈是指多个疖相互融合沟通而形成。多见于颈部、背部、腰臀部等处。其特点是在皮下脂肪、筋膜组织中形成许多相互沟通的脓腔,皮肤表面可有多个开口,常需多处切开引流排脓后,才能修复痊愈。何谓变质性炎变质性炎是以组织、细胞的变性和坏死为主要病变的炎症。好发于肝、肾、心、脑筹实质器官。多由细菌毒素或病毒所引起,如白喉外毒素性心肌炎、病毒性肝炎、乙型脑炎等。何谓增生性炎症炎性息肉和炎性肉芽肿各有何病变特点增生性炎症是以炎区组织、细胞增生为主的炎症。可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增生性炎两种,前者指炎性肉芽肿,后者又可分为急性增生性炎(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增生性炎两种。炎性息肉是指因致炎因子长期刺激,使局部粘膜组织和肉芽组织增生而形成向粘膜表面突起的有蒂的肿块,如鼻息肉、子宫颈息肉和结肠患肉等。炎性肉芽肿是指炎症局部以巨噬细胞增生为主,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一般分为感染性和异物性肉芽肿两大类,前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后者常由缝线、木刺或死亡虫卵等异物引起。简述炎症的结局。炎症的结局有完全痊愈或不完全痊愈、迁延不愈或转为慢性、以及蔓延扩散三种。其中蔓延扩散主要通过局部蔓延(包括经组织间隙和器官的自然管道扩散)、淋巴道扩散(通过淋巴管引起局部淋巴结炎)和血道扩散。血道扩散则可引起:①菌血症,指细菌入血,血液中可查到细菌而患者无全身症状。②毒血症,指细菌毒素或毒性产物吸收入血,引起患者高热、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时可致实质细胞变性坏死。⑧败血症,指细菌入血,在血中生长繁殖和产生毒素,引起患者高热、寒战、皮肤粘膜出血斑点、脾肿大和全身淋巴结肿大等。④脓毒血症,指化脓性细菌入血繁殖成菌栓形成细菌性栓塞引起全身多数性小脓肿。(姜霞)5肿瘤【重点提示】肿瘤,异型性、转移、复发、癌、内瘤、癌前病变、原位癌的概念;肿瘤的形态和结构特征,生长与扩散方式,对机体的影响;肿瘤的命名原则,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乳头状瘤、腺瘤、鳞癌、腺癌,脂肪瘤、平滑肌瘤和骨肉瘤的病理特征,癌与肉瘤的主要区别。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子宫颈癌的病理特征。【问题解答】何谓肿瘤肿瘤有哪些特征肿瘤是指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机体局部组织的细胞发生过度增生和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应该指出,所谓肿瘤常表现为肿块有两个含意:其一,有肿块不一定就是肿瘤,如慢性淋巴结炎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其二,有的肿瘤也不一定会形成肿块,如白血病主要位于骨髓和血液内,一般不出现肿块。肿瘤细胞是由正常细胞转变而来,一旦恶变为肿瘤细胞则具有下列生物学特征:①肿瘤细胞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失分化性),表现为形态结构的异型性。②肿瘤细胞具有旺盛的增殖能力(生长持续性),表现为相对的自主性生长,即使病因消除,仍能继续生长,并将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遗传给子代细胞。③恶性肿瘤细胞具有浸润性生长和转移的能力,可严重破坏局部组织器官而危及患者生命。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有何区别具有肿瘤特征的增生称为肿瘤性增生,它与机体在生理状态下和炎症、损伤修复等病理状态下的组织、细胞增生(通称为非肿瘤性增生)有着本质的区别。一般来说,非肿瘤性增生的组织细胞能够分化成熟,基本上具有原有的或正常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其增生是针对某种刺激而产生的一定限度的增生,其病因消除威再生完成后就不再继续生长,与机体的需要是相协调而通常是有利的。肿瘤性增生因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而与机体不相协调,井给机体带来危害。简述肿瘤的肉眼形态特点肿瘤的肉眼形态多种多样:①形状:生长在皮肤或粘膜表面的良性肿瘤,多向表面突起呈乳头状、息肉状、蕈状:其恶性肿瘤常呈菜花状并伴深部组织的漫润性肿块,或形成溃疡。生长在深部组织成实质器官内的良性肿瘤多呈结节状并有完整包膜;其恶性肿瘤则呈蟹足状向周围组织浸润。有些起源于腺体的肿瘤可因分泌物潴留而呈囊状,有的肿瘤可不形成肿块(如白血病)。②大小:早期肿瘤很小时需在显微镜下证实,巨大的肿瘤可达数十公斤甚至更大。生长在体表或体腔内的肿瘤可长到相当巨大,生长在狭小而管壁坚硬的管道(如脊椎管)内的肿瘤,因受空间限制而体积较小。一般而论,生长已经很久的特大肿瘤多属良性,而恶性肿瘤虽然生长迅速,但往往在尚未达到巨大体积之前,常因浸润或转移而致患者死亡。因此,不能以体积的大小作为衡量肿瘤良恶性的依据。③数目:原发性肿瘤多为单个(单发性),但也可呈多发性,如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④颜色:肿瘤的切面一般多呈灰白或灰红色;但也可呈不同颜色,如脂肪瘤呈淡黄色,黑色素瘤呈棕褐色,血管瘤呈暗红色;若肿瘤内伴出血(暗红色)、坏死(灰黄色),或感染等继发性改变则呈多种色泽。⑤质地:脂肪瘤质软,骨瘤质硬,纤维瘤质较坚实;瘤细胞丰富而纤维间质少者质软,瘤细胞少而纤维组织丰富者则质硬;瘤组织发生坏死液化时质地变软,出现玻璃样变、钙化或骨化时则质地变硬。简述肿瘤的组织结构特点及意义。肿瘤一般由两部分组成:①肿瘤的实质:即肿瘤细胞,是肿瘤的主要成分和特异性成分。肿瘤一般只有一种实质成分,但有时也可有两种以上的实质成分(如畸胎瘤等)。肿瘤的实质通常用以确定其组织起源,判断其良、恶性程度,以及进行肿瘤的命名和分类。②肿瘤的间质:指瘤细胞间的结缔组织和血管成分,是肿瘤的非特异性成分和不可缺少的成分。肿瘤的间质主要对肿瘤起支持和营养的作用,随瘤细胞的生长而生长;间质内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对瘤细胞有一定的免疫防御作用。何谓肿瘤的异型性简述肿瘤异型性的重要意义和病变特点。肿瘤在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上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的差异称为异型性。肿瘤的异型性反映肿瘤的分化程度:异型性小的肿瘤,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形态相似,即分化程度高,多属良性肿瘤,反之,异型性大的肿瘤,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形态不相似,即分化程度低,多属恶性肿瘤,一般说来,肿瘤的异型性越大,其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越高。因此,判断肿瘤的异型性是诊断肿瘤和区别肿瘤良、恶性的主要组织学依据。应该指出,恶性肿瘤虽然有明显的异型性,但仍显示某种程度(高、中、低)的分化,若瘤细胞缺乏分化而表现为高度异型性时称为间变。肿瘤异型性的病变特点:①组织结构的异型性:良性肿瘤的异型性小,分化较成熟,与起源组织的结构相似,恶性肿瘤的异型性明显,分化不成熟,与起源组织的结构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瘤细胞的排列紊乱,失去了正常的层次和结构。②细胞形态的异型性:良性肿瘤的异型性小,瘤细胞与起源组织的细胞相似,恶性肿瘤的异型性大,瘤细胞与起源组织的细胞不相似,表现为瘤细胞的多形性和核的多形性。瘤细胞的多形性指瘤细胞体积常增大且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甚至出现奇异的瘤巨细胞,核的多形性指细胞核体积增大(即核浆比例增大),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可出现巨核、多核,核染色加深,核仁增大及数目增多,核分裂象多见,并可出现不对称性或多极核分裂等病理性核分裂像。简述肿瘤的生长特点。(1)生长速度: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恶性肿瘤生长较快。若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如皮肤痣)在近期突然迅速增大,则有恶变的可能。(2)生长方式:肿瘤的生长方式主要有三种:膨胀性生长:为良性肿瘤的典型生长方式;肿瘤生长增大时只挤压相邻组织,但不侵入周围的正常组织;肿瘤常呈结节状,周围常有纤维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位于皮下的肿瘤可以推动;手术容易切除干净,术后不易复发。②浸润性生长:为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瘤细胞增生沿组织间隙侵入并破坏周围组织,肿瘤常呈树根状或蟹足状,常无包膜形成,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触诊时肿瘤较固定而不易推动;手术不易切除干净而常复发。③外生性生长: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都可呈外生性生长;但恶性肿瘤常同时伴有基底部的浸润生长;发生在体表、体腔或自然管道表面的肿瘤,常向表面生长而呈乳头状、息肉状、菜花状,若发生坏死脱落则可形成溃疡。简述肿瘤的扩散特点。扩散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征之一,扩散的前提是恶生肿瘤的浸润性生长;良性肿瘤仅在原发部位生长增大而并不扩散。恶性肿瘤的扩散形式主要有两种:(1)直接蔓延:指恶性肿瘤的瘤细胞通过漫润性生长,沿组织间隙、血管和淋巴管连续不断地侵入、破坏周围组织或器官,井继续生长的现象。如晚期乳腺癌可穿透胸壁而侵入胸腔甚至肺脏。(2)转移:恶性肿瘤的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血管、淋巴管或体腔,被带赳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的过程称为转移,新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瘤或继发瘤。常见的转移途径有三种:①淋巴道转移,为癌的最常见转移途径。癌细胞侵入淋巴管而首先到达局部淋巴结;继而沿淋巴流转移到远处淋巴结形成多处淋巴结转移;或者最终经胸导管进入血流而继发血道转移,若局部淋巴结或淋巴管被破坏或阻塞时,癌细胞可通过侧枝循环或逆流的淋巴液到达非所属淋巴结,造成逆行性转移。肿瘤转移的淋巴结肿大,质较硬,呈灰白色,早期尚可活动,晚期则与周围组织粘连,并可相互融合成块状;但应注意,有时恶性肿瘤引起局部淋巴结炎或免疫反应也可使其淋巴结肿大,因此恶性肿瘤的局部淋巴结肿大并不能肯定已发生了淋巴道转移。②血道转移:为肉瘤的常见转移途径,癌的晚期也可发生血道转移。瘤细胞侵入血管后,以瘤栓的形式随血流而栓塞在相应部位,并继续生长而形成转移瘤。血道转移瘤的发生部位与瘤细胞栓塞的部位一致,即侵入体静脉的瘤细胞可经右心转移到肺,侵入门静脉系统的瘤细胞多转移到肝,侵入肺静脉的瘤细胞可经左心转移到全身各器官(以脑、骨、肾及肾上腺等处较常见),侵入胸、腰、骨盆静脉的瘤细胞可通过吻合支进入脊椎静脉丛而形成锥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转移;其中肺和肝为最常发生转移瘤的器官。血道转移瘤常为多发性、散在分布的球形结节。③种植性转移:指体腔内器官的恶性肿瘤,其瘤细胞可侵犯至器官表面,并脱落而种植在体腔内其他器官的浆膜面,形成多发性转移瘤。多见于腹、胸腔脏器的恶性肿瘤,常伴有浆膜腔的血性职液,其中常可查出癌细胞。何谓肿瘤的复发肿瘤复发有何特点肿瘤经过治疗(包括手术、放疗或化疗)获得缓解后又重新长出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的现象,称为复发。肿瘤复发的特点有:①复发多见于恶性肿瘤,但也可见于良性肿瘤(如腮腺多形性腺瘤等),有的良性肿瘤多次复发后可发生恶变。②肿瘤复发的时间可能在紧接治疗后不久(数月内),或在近期内(5年内,尤以1~2年内为多)发生,少数可在治疗后5年以上,甚至20多年才复发。简述肿瘤分级与分期的特点及意义。恶性肿瘤的分级多采用三级分级法,即I级为高分化,属低度恶性;Ⅱ级为中分化,属中度恶性,Ⅲ级为低分化,属高度恶性。每两级之间常无明确的定量界限。分期多采用TNM分期法;T代表原发瘤的大小和/或浸润范围,N代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M代表有无血源性或其他远处转移。肿瘤分级和分期的判定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具有一定意义。简述肿瘤对机体的影响。(1)良性肿瘤因分化较成熟,生长缓慢,不浸润,不转移,一般对机体的影响较轻,主要表现为:①局部压迫和阻塞,发生于体表者多无严重后果,但若发生于颅内亦可压迫脑组织引起颅内高压而致死;②引起并发症,如卵巢囊腺瘤发生蒂扭转而致瘤体出血坏死,肠的腺瘤性息肉可发生溃疡、出血和继发感染,③内分泌激素分泌增多,可产生全身性影响,如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腺瘤可产生过多生长激素而引起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2)恶性肿瘤因分化不成熟,生长迅速,呈浸润性生长并可发生转移,对机体的影响严重甚至引起死亡,主要表现为:①局部压迫和阻塞,②破坏正常器官和组织(包括本器官、邻近组织和转移部位)的结构和功能,③引起出血、坏死、感染等继发性改变,④压迫或侵犯神经可引起顽固性剧烈疼痛:⑤晚期可出现恶病质,指机体极度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临床状态。简述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①良性肿瘤:分化较成熟,异型性小,与起源组织相似,生长速度缓慢:呈膨胀性生长,常有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可推动:少发生出血、坏死等继发性改变,不转移;少复发;对机体影响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和阻塞。②恶性肿瘤:分化不成熟,异型性大,与起源组织差异显著,核分裂象多且常见病理性枝分裂泉,生长速度较快,呈浸润性生长,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楚,常较固定而不能推动,常发生出血、坏死、溃疡等继发性改变,可有转移(包括淋巴道、血道和种植性转移):易复发:对机体影响严重,除局部压迫和阻塞外,还可浸润破坏正常组织器官,以及并发出血、感染、晚期可出现恶病质及引起死亡。应该注意:①良、恶性肿瘤的上述区别要点是相对的:②良、恶性肿瘤之间有时并无绝对界限,有些肿瘤的表现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称为交界性肿瘤;③肿瘤的良、恶性也并非一成不变,有些良性肿瘤如不及时治疗,有时可转变为恶性肿瘤,称为恶性变。肿瘤的命名原则是什么如何进行肿瘤的命名肿瘤的命名原则是:①表现肿瘤的组织起源;②表明肿瘤的良、恶性。具体命名如下:(1)良性肿瘤的命名:一般在肿瘤的生长部位和起源组织的名称之后加“瘤”字,如子宫平滑肌瘤,有时常结合肿瘤的形态特点命名,如皮肤乳头状瘤,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等。(2)恶性肿瘤的命名:①癌:指上皮组织起源的恶性肿瘤。其命名一般在肿瘤发生部位和起源组织名称之后加“癌”字,有时也可结合肿瘤的形态特点命名,如宫颈鳞状细胞癌,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等。②肉瘤:指间叶组织起源的恶性肿瘤。间叶组织包括纤维结缔组织、脂肪、肌肉、脉管、骨及软骨组织等。其命名一般在肿瘤发生部位和起源组织名称之后加“肉瘤”二字,如子宫平滑肌肉瘤、皮下脂肪肉瘤等。③其他特殊命名:以“母细胞瘤”命名,可为良性(如骨母细胞瘤等),也可为恶性(如神经母细胞瘤等),肿瘤名称之前冠以“恶性”二字,如恶性神经鞘瘤等;冠以人名的恶性肿瘤,如何杰金(Hodgkin)病等,沿用习惯名称,如白血病、精原细胞瘤、畸胎瘤等。应该指出,所谓癌症(Cancer),习惯上泛指所有的恶性肿瘤。简述肿瘤的外界致癌因素。(1)化学致癌因素,在人类恶性肿瘤的病因中占有重要地位,较重要的有;①多环碳氢化合物:主要有3,4-苯并芘和甲基胆蒽等物质;广泛存在于工厂排放的煤烟、汽车排出的废气及烟草燃烧的烟雾中,也存在于熏制的鱼肉等食品中;其致癌作用强,肿瘤发生于致癌物质直接作用的部位,如涂抹皮肤引起皮肤癌,吸入呼吸遭引起肺癌等。②亚硝胺类:合成亚硝胺的前身物质亚硝酸盐和二级胺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如肉类、蔬菜、谷类及烟草等物质中均含量丰富,在变质的食物中含量更高;亚硝酸盐和二级胺在胃内酸性环境中可合成亚硝胺,具有强致癌作用,并有明显的器官亲和性,主要引起肝癌和食管癌。③霉菌毒素:主要有黄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广泛存在于霉变的食物中,尤以霉变的花生、玉米及谷类中含量最多,其致癌作用强,主要诱发肝癌。(2)物理致癌因素:常见的有:①电离辐射:包括了γ射线和X射线,可引起肺癌、白血病等。②紫外线:长期暴露于日光下的易感者可诱发皮肤癌。③长期温热刺激;如克什米尔人冬季习惯用怀炉取暖可引起腹部皮肤癌(怀炉癌),我国西北地区居民冬季烧火炕取暖可使臀部皮肤发生癌变(炕癌)。④慢性刺激:长期慢性(机械性或炎症性)刺激可引起细胞增生甚至发生癌变,如子宫颈癌多见于宫颈有撕裂、外翻的多产妇,皮肤的慢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可发生癌变。(3)生物性致癌因素:①病毒:现巳证明约有30余种动物的自发性肿瘤是由病毒引起;人类的恶性肿瘤是否由病毒引起尚无确凿的证据,但许多研究提示某些人类肿瘤与病毒有关,如伯基特淋巴瘤、白血病、鼻咽癌、宫颈癌等。②寄生虫:结肠血吸虫病可并发结肠癌、华枝睾吸虫感染可引起胆管细胞癌。简述影响肿瘤发生的内在因素。主要介绍两种:①遗传因素:在人类尚未找到遗传因素与肿瘤发生有关的直接证据,但如视网膜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结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等少数几种肿瘤被认为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许多常见的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胃癌、肠癌、肝癌、食管癌等常有家族聚集现象。②免疫因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或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时,肿瘤容易发生。简述肿瘤的发病机理。肿瘤的发病机理系指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癌变)的机理,目前其主要学说有:①基因突变学说,认为由于致癌物质作用或外来基因(如肿瘤病毒)整合到细菌基因组内,使正常细胞的遗传物质DNA结构改变而获得肿瘤的遗传特性,并转变为癌细胞。此学说认为,这种基因突变是不可逆转的。②基因表达失调学说,认为由于致癌物质的作用扰乱了基因调控的程序,使细胞内正常情况下未启动的基因活化,以致细胞分裂和分化失去控制而引起细胞癌变。此学说认为这种癌变是可逆转的。③癌基因学说,认为由于致癌物质的作用,引起细胞癌基因的重排、扩增或突变而激活,使其异常表达而致正常细胞恶变。何谓癌前病变常见的癌前病变有哪些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常见的癌前病变有:①粘膜白斑,常见于口腔、食管和外阴等处粘膜,肉眼呈白色斑块,有可能发展为鳞状细胞癌。②子宫颈糜烂,可演变为宫颈鳞状细胞癌。③纤维囊性乳腺病,易恶变为乳腺癌。④结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多有家族史,易发展为结肠癌。⑤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冒溃疡病可演变为胃癌。⑥皮肤慢性溃疡,尤以经久不愈者可发生癌变。及早发现和治疗癌前病变对预防其发生癌变有重要意义。何谓原位癌何谓浸润性癌原位癌指癌变仅限于上皮层而末突破基底膜的早期癌,常发生于子宫颈、皮肤等处。当原位癌突破基底膜而侵入粘膜下层或真皮时称为浸润性癌。简述肿瘤的常用病理检查方法。根治肿瘤的关键是做到“三早”,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其中早期诊断最为重要。常用的肿瘤病理诊断方法有:①活体组织检查:指从患者病变部位用手术切除或穿刺吸取的方法采取病变组织制作组织切片并作出病理诊断,它可以确定肿瘤的性质、组织来源及病变范围等,是诊断肿瘤常用而较为准确的方法。②脱落细胞学检查:指从患者的痰、胃液、尿液、胸水、腹水、宫颈或阴道分泌物等体液或溃破的肿瘤表面,采集脱落细胞进行涂片检查,观察有无肿瘤细胞,适于肿瘤的普查,此法因不易观察肿瘤的组织学特征,故对其准确诊断有一定限制,常需进行活检而确诊。简述乳头状瘤的病理特征。乳头状瘤是由被覆上皮(皮肤或粘膜)发生的、瘤体向表面呈乳头状生长的良性肿瘤。镜下可见乳头表面被覆增生的上皮(随部位不同可为鳞状、柱状或移行上皮),乳头中心为含血管的结缔组织间质;肿瘤根部常形成较狭窄的蒂,但未向深部浸润(基底膜完整)。常见于皮肤、喉、阴茎、外耳道和膀胱筹处,外耳道、阴茎和膀胱的乳头状瘤易恶变为癌。简述腺瘤的病理特征。腺瘤是由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常见于甲状腺、卵巢、乳腺、涎腺和肠等处。发生在粘膜的腺瘤多呈息肉状,发生在腺器官内的腺瘤多呈结节状,有完整的包膜,腺瘤的组织结构与其起源腺体相似,但其腺体大小、形状、排列不规则。腺瘤常见类型:①单纯性腺瘤,特点是以腺体增生为主,而纤维间质少,发生在胃肠粘膜的腺瘤多呈乳头状生长,称为乳头状腺瘤。②纤维腺瘤,特点是腺体和纤维组织都呈明显增生,并共同构成肿瘤的实质。常见于女性乳腺。③囊腺瘤,特点是腺腔内因分泌物潴留而扩大成大小不等的囊腔,若腺上皮向腔内呈乳头状生长则称为乳头状囊腔瘤。多见于卵巢。④多形性腺瘤,特点是由腺体、粘液样、软骨样组织等多种成分混合组成,常发生于涎腺尤其是腮腺。简述鳞状细胞癌的病理特征。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是由鳞状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常见于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子宫颈、食管、口腔等处)和鳞状上皮化生的部位(如支气管、胆囊等处)。癌常呈菜花状,或坏死脱落而形成溃疡;镜下可见癌组织突破基底膜向深层浸润,形成不规则的癌巢。一般将鳞癌分为Ⅲ级:I级为高分化鳞癌,癌巢中央有大量角化珠(呈同心圆状排列的角化鳞片),相当棘细胞层的细胞之间有明显的细胞间桥;Ⅲ级为低分化鳞癌,无角化珠形成和细胞间桥,Ⅱ级为中分化鳞癌,特点处于I级和Ⅲ级之间。简述腺癌的病理特征。腺癌是由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常见于胃、肠、肝、乳腺、甲状腺和子宫体等处。发生在粘膜的腺癌可呈息肉状、菜花状或形成溃疡,但均伴基底部的浸润性生长;发生在腺器官内的腺癌多呈树根状,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一般将腺癌分为三类:①腺管状腺癌:癌细胞分化较高,癌巢呈腺管样结构,一般简称为腺癌。镜下可见癌细胞组成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排列紊乱的腺管样结构,癌细胞常不规则地排列成多层。②单纯癌(或实体癌);是癌细胞形成实体性癌巢而无腺管样结构的低分化腺癌,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多见,恶性程度高。其中癌巢小而少、间质纤维组织多而质硬者称为硬癌,癌巢较大较多、间质纤维组织较少而质软者称为髓样癌或软癌。实体癌多见于乳腺。⑧粘液癌;特点是癌细胞分泌大量粘液。若粘液聚积在癌细胞内,可将核挤向一侧,使细胞呈印戒状,称为“印戒细胞”,若粘液堆积在腺腔内,腺体崩解可形成粘液池;肉眼可见癌组织呈灰白色、半透明、胶冻状,又称为胶样癌。简述脂肪瘤、平滑肌瘤的病理特征。(1)脂肪瘤:是由脂肪组织发生的良性肿瘤。好发于颈部、肩部、背部的皮下组织及腹膜后组织。肿瘤多呈分叶状,有包膜,质软,切面淡黄色,似正常脂肪组织;镜下结构与正常脂肪组织相似,主要区别在于脂肪瘤有包膜。(2)平滑肌瘤:是由平滑肌组织发生的良性肿瘤。最常见于子宫,其次为胃、肠。肿瘤常呈结节状,边界清楚(多无真正的包膜),质硬,切面灰白色,呈编织状条纹。镜下可见瘤细胞与正常平滑肌细胞相似,排列呈束,相互交错。子宫平滑肌瘤常为多发性,可位于肌层内、浆膜下和粘膜下,是中年女性最常见的子宫肿瘤。简述骨肉瘤的病理特征。骨肉瘤(又称成骨肉瘤)是由骨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青少年的四肢长骨,尤以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为多见。肿瘤常自干骺端开始,向周围骨皮质及骨髓腔浸润,并扩展至骨膜及软组织而形成梭形肿块。肿瘤切面呈灰红色鱼肉状,可见坏死、出血;镜下可见瘤细胞呈高度异型性,并组成肿瘤性骨样组织或骨组织。骨肉瘤生长迅速,恶性程度高,早期即可血道转移到肺,预后较差。简述癌与肉瘤的区别。(1)组织起源,癌是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而肉瘤是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2)发病率及好发人群:癌较常见,多发生于40岁以上成人,肉瘤较少见,多见于青少年。(3)病变特点:癌较干燥,质较硬,呈灰白色,镜下可见癌细胞形成癌巢,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癌细胞之间无网状纤维;肉瘤较湿润,质较软,粉红色鱼肉状,镜下可见肉瘤细胞弥漫分布,间质血管丰富,肉瘤细胞间多有网状纤维。(4)转移途径:癌多经淋巴道转移,晚期可经血道转移,肉瘤多经血道转移。必须指出;上述区别中最根本的区别是组织来源的不同。简述肺癌的病理特征。肺癌绝大多数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又称为支气管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腺体及肺泡上皮者甚少。肉眼分为三型:(1)中央型;发生于主支气管或段支气管,常在肺门部形成不规则的灰白色较大肿块。(2)周围型:发生于段支气管以下的支气管,在肺叶周边部形成单个或多个境界不清的结节。(3)弥漫型,少见,发生于细支气管威肺泡,癌组织沿肺泡弥漫分布而似肺炎样外观或形成无数小结节。组织学类型常分为鳞癌、腺癌、小细胞癌和大细胞癌四种,其中以鳞癌最多见,其次为小细胞癌(燕麦细胞癌)。墒述胃癌的病理特征。胃癌是由胃粘膜上皮和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好发于胃窦部,尤以小弯侧多见。(1)早期胃癌:癌组织漫润仅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以原位癌及高分化管状腺癌最多见,肉眼可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和凹陷型三型。(2)中晚期胃癌(进展期胃癌):癌组织漫润超过粘膜下层达肌层或胃壁全层;肉眼可分为息肉型、溃疡型和漫润型三类;镜下常分为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低分化腺癌(实体癌)、粘液癌、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等类型,简述原发性肝癌的病理特征。原发性肝癌是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简称肝癌。(1)早期肝癌:指半个癌结节最大直径或两个癌结节最大直径之和小于3cm者,常呈球形膨胀性生长。(2)晚期肝癌:肉眼可分为巨块型、多结节型(常合并明显的肝硬变)和弥漫型三型;组织学类型可分为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混合细胞型肝癌(具有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两种成分)三型,其中以肝细胞癌最多见。简述乳腺癌的病理特征。乳腺癌是由乳腺导管上皮及腺泡上皮发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