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人口与资源第三章人口与资源1人权、能源、战争……人权、能源、战争……2都市交通狂想曲城外“城”——城市人口过多造成难以处理的垃圾问题未来客车都市交通狂想曲城外“城”——城市人口过多造成难以处理的垃圾3无限吃有限危在旦夕无限吃有限危在旦夕4人口与可持续发展课件5人口与可持续发展课件6第一节世界人口发展状况一、人口与人口过程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人口过程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它包括了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减少);人口的迁入和迁出(人口数量在空间上发生分布和密度的改变);
第一节世界人口发展状况一、人口与人口过程
7人口社会结构的改变(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和行业结构等)。
人口过程反映了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反映人口过程的自然变动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是: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社会结构的改变(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8指数增长:指在一段时期内,人口数量以固定百分率增长。
指数增长可用下式表达:
A=A0ert
A--某一增长值;A0--某初始值;r-增长率;t-时间
倍增期:表示在固定增长率下,人口增长一倍所需的时间。计算公式为:
Td=0.7/rTd—倍增期;r—年增长率指数增长:指在一段时期内,人口数量以固定百分率增长。9
二、世界人口发展状况(一)发展趋势世界人口一直在迅速地增长,而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二、世界人口发展状况(一)发展趋势10人口与可持续发展课件11世界人口发展的历程,大致经历了3个历史阶段。
1、高、高、低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直到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人口发展绝大部分处于这个阶段。据估算,本阶段人口总数很少,每200km2少于1人,平均每千年增长20‰。
世界人口发展的历程,大致经历了3个历史阶段。1、高、高、低122、高、低、高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人们生活和医疗卫生水平也有显著改善,世界人口于公元1600年达到了5亿。到1800年,经过200年人口达到10亿。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增长达到了历史高峰,出现了人口爆炸的局面,以至在300年来人口增加了约10倍。
2、高、低、高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133、低、低、低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由于各种原因,欧美发达国家中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呈现了下降的趋势,有些国家出现了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现象,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依然继续增长从全球来看,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减缓,但全世界每年仍能增加近1亿人。3、低、低、低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14年份人口数量(亿人)相隔年数250万年前人类祖先出现(公元)1000年2.81650年5.0650年1804年10.0154年1927年20.0123年1960年30.033年1974年40.014年1987年7月11日(联合国报告“世界50亿人口日”)50.013年1999年10月12日(联合国报告“世界60亿人口日”)60.012年2050年(联合国预测)89.051年年份人口数量(亿人)相隔年数250万年前人类祖先出现(公元)15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用时间人口(亿)
年代所用时间(年)101800—20193013030196030401975155019871260199912预计70201314
80202815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用时间人口(亿)
年代所用时间(年)162001年若干国家的总生育率国家2001年中人口总生育率俄罗斯1.44亿1.2日本1.27亿1.3德国0.82亿1.3英国0.60亿1.7中国12.73亿1.8法国0.59亿1.8美国2.85亿2.1巴西1.72亿2.4印尼2.06亿2.7印度10.33亿3.2巴基斯坦1.45亿5.6坦桑尼亚0.36亿5.6沙特阿拉伯0.21亿5.7尼日利亚1.27亿5.8埃塞俄比亚0.65亿5.9也门0.18亿7.2资料来源:人口数据局《2001年世界人口数据挂图》2001年若干国家的总生育率国家2001年中人口总生育率俄罗171、人口分布
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60亿,其中绝大多数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发展中国家人口猛增,自20世纪60年代起发达国家就出现了人口增长率下降的趋势,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25年,这种情况仍将存在。世界人口分布不均,有的地区非常稠密,有的地区则人烟稀少。人类主要聚居在地球的四个地区,这些地区的人口密度大,超过100人/km2。它们是:
(二)增长特点1、人口分布(二)增长特点18(1)西部和中部欧洲特别是英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意大利;(2)北美东中部即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南地区;(3)南亚次大陆包括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和斯里兰卡;(4)亚洲的远东部分特别是中国东部、朝鲜、日本等地区。
从太空看地球的贫富分布世界人口分布情况(1)西部和中部欧洲特别是英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德19据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委员会2001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指出,世界较发达地区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人,而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9人,几乎是发达地区的3倍。据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委员会2001年发表的调202、年龄结构
世界人口的年龄结构两极分化,发达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年轻的多,有生育能力的人多,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今后的人口还要持续增长。全从世界来看,人口正在老化,年龄中值从1950年的22.9岁提高到1985年的23.3。预计到2050年,年龄中值将超过30岁。
2、年龄结构世界人口的年龄结构两极分化,发达国家面213、健康状况
世界人口健康状况都有所改善。所有各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大约下降了1/3。但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健康状况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由于环境恶化造成的健康为害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为严重。
3、健康状况世界人口健康状况都有所改善。所有各地区5岁以下22蘇丹的村民們聚集在飛機空投糧食所行經的航道上,等著撿拾散落出來的糧食。《饑餓的蘇丹》九四年普立茲新聞特寫攝影獎的作品,作者在拍完照片后将鹰赶走,但人们问起这个小孩时,作者则不知其现状。后作者由于良心的遣则而自杀。
蘇丹的村民們聚集在飛機空投糧食所行經的航道上,等著撿拾散落出234、文化程度
绝大多数国家人口的文化程度都不断提高。但据统计,世界上大约有1/5的成年人不能读和写,这些人口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世界大多数国家中,妇女的文化程度都比男性低。4、文化程度绝大多数国家人口的文化程度都不断提高。但据统计245、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近些年来,世界城市人口增长达到惊人的程度。据统计,1950~1980年,世界城市人口由6.98亿增加到18.7亿,从占总人口的28.1%增加到42.2%。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增加得更快。195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4%,到1980年上升到82.7%。同时,英国由77.9%上升到88.3%,法国由55.4%上升到78.3%,日本由35.8%上升到63.3%,中国由11.0%上升到29.37%。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大。5、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近些年来,世界城市人口增长达到惊人的程25国家粗出生率粗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全世界27917发达国家1495不发达国家30921瑞典14113日本1073美国1798联邦德国11110英国14122法国1494中国21714原苏联18108印度311020加纳441332马拉维521834随经济的发展而有所不同:返回国家粗出生率粗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全世界27917发达国家1426返回返回27三、世界人口预测三、世界人口预测28按目前的年龄结构和增长率,联合国人口司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82亿,也91.8亿。世界人口零增长的时间为100多年后的2110年,那时世界人口可能徘徊在105.8亿上下。按目前的年龄结构和增长率,联合国人口司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29人口与可持续发展课件30欧美发达国家在2062年以前进入人口静止状态;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最快也需在21世纪末才会实现人口零增长,并且它们的人口总数占世界的85.9%。另据联合国及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1世纪末至22世纪初世界人口才能达到稳定值,其低值为72亿,高值为149亿。欧美发达国家在2062年以前进入人口静止状态;31第二节中国人口的发展状况一、中国人口发展特点中国人口分布图第二节中国人口的发展状况一、中国人口发展特点中国人口分布图32(一)人口增长速度快、分布不均衡时期高峰期(1949-1957)低谷期(1958-1961)高峰期(1962-1973)下降稳定期(1974-1984)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22.44.625.613.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该线东南一侧包括台湾省在内总面积411.7平方公里,只占全国42.9%,人口总数却达到10.94亿人,占当时全国总人数的94.3%;而西北一侧面积占57.1,人口仅0.66亿人,占全国5.7%。东南半壁的平均人口密度为265.7人/平方公里,西北半壁仅为11.6人/平方公里,相差22倍。(一)人口增长速度快、分布不均衡时期高峰期低谷期高峰期33地
区全国人口密度西北部六省区东南部24个省江苏上海黑龙江甘肃内蒙古自治区青海西藏新疆人口密度人/km2118141427387849166中国人口分布情况(1990年)全国人口密度为118人/km2地全国西北东南江苏黑甘内蒙青海人口1181434黑河腾冲面积占全国的46%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6%面积占全国的54%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4%黑河腾冲面积占全国的46%面积占全国的54%35人口与可持续发展课件36(二)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速度加快
我国1965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8.2%,1990年为26.2%,而1998年则上升为30.4%。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城镇人口还会进一步增加。预计到2025年我国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58%,2050年则达到70%左右。1995年的统计表明,已有1/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二)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速度加快37年份人口总数(亿)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6841.018504.3019495.4236.0020.0016.00195315.8837.0014.0023.0019596.7224.7814.5910.1919606.6220.8625.43-4.57196427.0539.1411.5027.641982310.1722.286.6015.681990411.4321.066.6714.391991▲11.5819.68▲6.7012.981998●12.4816.036.059.57●2000512.6614.656.458.20200312.93年份人口总数(亿)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38三、人口老龄化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老年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9%,1990年为5.1%,2000年达到6.7%。预计到2003年将超过7%,从而进入老龄化社会。至2025年将超过12%,年龄结构已成为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类型。2050年会上升到20%以上,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进入高度老化阶段。
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以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来衡量(7%)。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出生率下降和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而造成的人口现象。200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6.7%。
三、人口老龄化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老年人口只占总人口39
年龄结构的划分
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
以65岁以上(含65岁)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作为划分标准。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4%以下为年轻型人口.占4%一7%为成年型人口;占7%以上为老年型人口。据统计资料分析,世界人口处于”老化”过程中。年龄结构的划分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40四、男女性别比偏高
我国三次人口普查的性别比分别为:104.88(1953年),103.88(1964年),107.15(1982年)。近年来,我国男女性别比呈上升趋势。据1990年的人口普查,男女婴儿的性别比达到114:100。2003年北京市出生人口性别比达108:100;流动人口在北京出生的性别比高达128:100。正常情况下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例应在104:100至106:100。四、男女性别比偏高我国三次人口普查的性别比分别为:104.41五、人口素质亟待提高
人口素质:广义的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水平、劳动技能、思想和道德品质。身体素质:人口的自然属性。文化水平、劳动技能、思想和道德品质是人口素质的社会属性。五、人口素质亟待提高人口素质:广义的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42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现在的70岁左右,人口死亡率由1949年的20‰降至现在的7‰左右,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990年的5.18年,每万人大学生数由1952年的3.3人增加到1994年的23.4人,学龄前儿童入学率已达到98.4%。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现在的70岁左右,人口死亡43
人文发展指数: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数它主要由人口预期寿命、识字率或受教育程度和按国际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而得。指数在0-1之间,越大表明发展水平越高。1987年中国的人文发展指数为0.716。人文发展指数: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44二、中国人口发展趋势1、自然增长率趋于稳定。2、死亡率继续下降。3、乡村人口比重大,生育率较高。二、中国人口发展趋势1、自然增长率趋于稳定。45环境专栏未来25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
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表明,1987年7月10日,中国人口达10亿人;11亿人的时间是1990年;12亿的时间是1995年2月14日;1998年底中国人口总数已达12亿4800万人,当年出生1991万人,死亡807万人,净增1184万人,人口出生率在这一年首次降到了10‰。据此,科学家按未来25年内年均增长12‰测算,到2025年,人口总数大约为16亿5625万人。
环境专栏46第三节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
一、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资源是人类从自然条件中摄取并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各种自然组成成分,通常所指的有土地、土壤、水、森林、草地、湿地、海域、原生动植物及矿物等。第三节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一、自然资源47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按自然资源的特征分类:(1)非耗竭性资源:又称无限资源。(2)耗竭性资源:又称有限资源。①可更新资源,又称为再生资源。②不可更新资源,又称为非再生资源。(二)自然资源的分类48
(三)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1、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2、各类资源总体组合较好3、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4、资源质量差别悬殊
(三)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1、资源总量多,49二、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一)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据国土资源部发布公报:2003年最新统计:人均耕地占有量为0.095公顷(2002年,0.098公顷),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40%。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耕地最低界限为0.05hm2。二、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压力(一)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50人口与可持续发展课件51
(二)人口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全国人均森林面积为0.11hm2,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6。名列第120位。
据估算,中国生物资源的经济价值在1000亿美元以上。
(三)人口增长对物种资源的压力(二)人口对森林资源的影响全国人均森林52
(四)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压力
①年降水量约为60000m3相当于全球降水量的5%,居世界第三位;②我国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27225×108m3。③多年地下水资源量8288m3
以上三项合计,全国水资源总量28124×108m3,居世界第6位。人均水资源量
2700m3,不及世界平均值1/4。
(四)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压力①年降水量约为60000m53(五)人口对能源的影响
已探明我国煤炭储量1×1012t;陆上石油储量(300-1000)×108t;海上石油储量53×108t;(五)人口对能源的影响已探明我国煤炭储量1×1054内容美国全世界原油总储藏量(109m3)30215—320目前年开采量(109m3)0.5525按目前速率总的开采年数(a)5585—130按目前速率剩余储藏量开采年数(a)3070—115石油储藏量与可开采速率之间的关系(1970年)内容美国全世界原油总储藏量(109m3)30215—355世界主要矿产的探明储量与估计可供使用年限世界主要矿产的探明储量与估计可供使用年限56但由于以下原因:第一,以植物为食的,不仅仅是人类,其他各种动物也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
第二,有许多植物和动物是不能供人类食用的。因此,据估计人类只能获得植物总产量的1%,即只能养活75亿人。
但由于以下原因:57三、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力
(一)地球的人口环境容量
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范围和自然条件下,维持人-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环境功能不遭到破坏的前提下,人-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活动的阈值。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全球或者地区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所以有时又称之为人口最大抚养能力或最大负荷能力。三、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力(一)地球的人口环境容58
国际人口生态学界曾提出了世界人口容量的定义:世界对于人类的容量是指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能供应的的人口数量的大小。这个人口容量定义强调指出人口的容量是以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的。地球的人口环境容量国际人口生态学界曾提出了世界人口容量的定义:59地球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或称为人口环境容量,是指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地球对人口的最大抚养能力或负荷能力。通常人口容量并不是生物学上的最高人口数,而是指一定生活水平下能供养的最高人口数,它随所规定的生活水平的标准而异。如果把生活水平定在很低的标准上,甚至仅能维持生存水平,人口容量就接近生物学上的最高人口数;如果生活水平定在较高目标上,人口容量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经济适度人口。在70年代国外生态学家曾对地球生态系统的人口容量进行了估算,最乐观的估计是地球可养活1000亿人,但多数认为只能养活100亿人左右。地球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或称为人口环境容量,是指一定的生态60(二)中国的人口环境容量
人口学家普遍认为中国人口的极限为16亿,到21世纪中期将达到16亿。2010年中国人口总数将控制在14亿。(二)中国的人口环境容量人口学家普遍认为中国61环境专栏中国与世界的理想人口和极限人口
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估测: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最合适的人口数量为7亿左右。这就是说,16亿或者说17亿是中国的一条生命线。科学家根据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提出我国生态的理想负荷能力应为7亿到10亿人口。主要基于以下5点:按粮食产量,不应超过12.6亿人;按能源的理想负载,不应超过11.5亿人;按土地资源,不应超过10亿人;按淡水供应,不宜超过4.5亿人;按动物蛋白供应,不宜超过2.6亿人。
环境专栏62第四节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战略一、人口与发展战略(一)实行降低出生率的人口政策;(二)适当控制生活改善的过高要求,制订循序渐进的提高计划,扩大国内积累;(三)最大限度地动员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内资、外资;(四)充分利用最大的生产要素(庞大的劳动力队伍)。
第四节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战略一、人口与发展战略63二、经济发展战略
在经济上要采取鼓励储蓄,促进积累的政策。克服资本缺乏,主要是由积累供给资本。首先,要想扩大国内资本的供给,只有扩大国民的储蓄。其次,要通过政治方面的努力和制度方面的措施,动员外资。如扩大外国援助资金;增加借款等国际合作资金;扩大并促进外国技术的引进。在产业政策方面应选择在开放经济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缓解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消极后果。
二、经济发展战略
在经济上要采取鼓励储蓄,促进积累的政策64三、人口教育和劳动力培训
为了经济发展的启动必须积极进行人口教育和劳动力的培训。在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应该尽量扩大其覆盖面,使尽可能多的人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受到基础教育的人力从事生产活动,也必须接受必要的职业培训。培养熟练的劳动力需要相当长的年限,因此技能教育、培训措施必须尽早开始加强扩大。必须培养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总之,发展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并可起到推迟就业年龄、减少就业压力的作用。
三、人口教育和劳动力培训
为了经济发展的启动必须积极进行65四、人口的城市化和非农化
合理促进人口的城市化和非农化,保证经济转型的同时实行社会现代化,从而促进人口发展的现代化,实现人口增长向新的平衡状态的过渡。四、人口的城市化和非农化
合理促进人口的城市化和非农66TheendofthechapterTheendofthechapter67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12月-2212月-22Tuesday,December13,2022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02:56:5102:56:5102:5612/13/20222:56:51AM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12月-2202:56:5102:56Dec-2213-Dec-22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02:56:5102:56:5102:56Tuesday,December13,2022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12月-2212月-2202:56:5102:56:51December13,20226、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13十二月20222:56:51上午02:56:5112月-227、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十二月222:56上午12月-2202:56December13,20228、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2/12/132:56:5102:56:5113December20229、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2:56:51上午2:56上午02:56:5112月-2210、你要做多大的事情,就该承受多大的压力。12/13/20222:56:51AM02:56:5113-12月-2211、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12/13/20222:56AM12/13/20222:56AM12月-2212月-2212、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会有希望。13-Dec-2213December202212月-2213、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Tuesday,December13,202213-Dec-2212月-2214、我只是自己不放过自己而已,现在我不会再逼自己眷恋了。12月-2202:56:5113December202202:56谢谢大家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12月-2212月68第三章人口与资源第三章人口与资源69人权、能源、战争……人权、能源、战争……70都市交通狂想曲城外“城”——城市人口过多造成难以处理的垃圾问题未来客车都市交通狂想曲城外“城”——城市人口过多造成难以处理的垃圾71无限吃有限危在旦夕无限吃有限危在旦夕72人口与可持续发展课件73人口与可持续发展课件74第一节世界人口发展状况一、人口与人口过程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人口过程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它包括了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减少);人口的迁入和迁出(人口数量在空间上发生分布和密度的改变);
第一节世界人口发展状况一、人口与人口过程
75人口社会结构的改变(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和行业结构等)。
人口过程反映了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反映人口过程的自然变动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是: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社会结构的改变(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76指数增长:指在一段时期内,人口数量以固定百分率增长。
指数增长可用下式表达:
A=A0ert
A--某一增长值;A0--某初始值;r-增长率;t-时间
倍增期:表示在固定增长率下,人口增长一倍所需的时间。计算公式为:
Td=0.7/rTd—倍增期;r—年增长率指数增长:指在一段时期内,人口数量以固定百分率增长。77
二、世界人口发展状况(一)发展趋势世界人口一直在迅速地增长,而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二、世界人口发展状况(一)发展趋势78人口与可持续发展课件79世界人口发展的历程,大致经历了3个历史阶段。
1、高、高、低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直到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人口发展绝大部分处于这个阶段。据估算,本阶段人口总数很少,每200km2少于1人,平均每千年增长20‰。
世界人口发展的历程,大致经历了3个历史阶段。1、高、高、低802、高、低、高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人们生活和医疗卫生水平也有显著改善,世界人口于公元1600年达到了5亿。到1800年,经过200年人口达到10亿。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增长达到了历史高峰,出现了人口爆炸的局面,以至在300年来人口增加了约10倍。
2、高、低、高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813、低、低、低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由于各种原因,欧美发达国家中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呈现了下降的趋势,有些国家出现了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现象,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依然继续增长从全球来看,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减缓,但全世界每年仍能增加近1亿人。3、低、低、低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82年份人口数量(亿人)相隔年数250万年前人类祖先出现(公元)1000年2.81650年5.0650年1804年10.0154年1927年20.0123年1960年30.033年1974年40.014年1987年7月11日(联合国报告“世界50亿人口日”)50.013年1999年10月12日(联合国报告“世界60亿人口日”)60.012年2050年(联合国预测)89.051年年份人口数量(亿人)相隔年数250万年前人类祖先出现(公元)83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用时间人口(亿)
年代所用时间(年)101800—20193013030196030401975155019871260199912预计70201314
80202815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用时间人口(亿)
年代所用时间(年)842001年若干国家的总生育率国家2001年中人口总生育率俄罗斯1.44亿1.2日本1.27亿1.3德国0.82亿1.3英国0.60亿1.7中国12.73亿1.8法国0.59亿1.8美国2.85亿2.1巴西1.72亿2.4印尼2.06亿2.7印度10.33亿3.2巴基斯坦1.45亿5.6坦桑尼亚0.36亿5.6沙特阿拉伯0.21亿5.7尼日利亚1.27亿5.8埃塞俄比亚0.65亿5.9也门0.18亿7.2资料来源:人口数据局《2001年世界人口数据挂图》2001年若干国家的总生育率国家2001年中人口总生育率俄罗851、人口分布
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60亿,其中绝大多数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发展中国家人口猛增,自20世纪60年代起发达国家就出现了人口增长率下降的趋势,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25年,这种情况仍将存在。世界人口分布不均,有的地区非常稠密,有的地区则人烟稀少。人类主要聚居在地球的四个地区,这些地区的人口密度大,超过100人/km2。它们是:
(二)增长特点1、人口分布(二)增长特点86(1)西部和中部欧洲特别是英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意大利;(2)北美东中部即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南地区;(3)南亚次大陆包括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和斯里兰卡;(4)亚洲的远东部分特别是中国东部、朝鲜、日本等地区。
从太空看地球的贫富分布世界人口分布情况(1)西部和中部欧洲特别是英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德87据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委员会2001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指出,世界较发达地区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人,而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9人,几乎是发达地区的3倍。据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委员会2001年发表的调882、年龄结构
世界人口的年龄结构两极分化,发达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年轻的多,有生育能力的人多,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今后的人口还要持续增长。全从世界来看,人口正在老化,年龄中值从1950年的22.9岁提高到1985年的23.3。预计到2050年,年龄中值将超过30岁。
2、年龄结构世界人口的年龄结构两极分化,发达国家面893、健康状况
世界人口健康状况都有所改善。所有各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大约下降了1/3。但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健康状况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由于环境恶化造成的健康为害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为严重。
3、健康状况世界人口健康状况都有所改善。所有各地区5岁以下90蘇丹的村民們聚集在飛機空投糧食所行經的航道上,等著撿拾散落出來的糧食。《饑餓的蘇丹》九四年普立茲新聞特寫攝影獎的作品,作者在拍完照片后将鹰赶走,但人们问起这个小孩时,作者则不知其现状。后作者由于良心的遣则而自杀。
蘇丹的村民們聚集在飛機空投糧食所行經的航道上,等著撿拾散落出914、文化程度
绝大多数国家人口的文化程度都不断提高。但据统计,世界上大约有1/5的成年人不能读和写,这些人口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世界大多数国家中,妇女的文化程度都比男性低。4、文化程度绝大多数国家人口的文化程度都不断提高。但据统计925、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近些年来,世界城市人口增长达到惊人的程度。据统计,1950~1980年,世界城市人口由6.98亿增加到18.7亿,从占总人口的28.1%增加到42.2%。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增加得更快。195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4%,到1980年上升到82.7%。同时,英国由77.9%上升到88.3%,法国由55.4%上升到78.3%,日本由35.8%上升到63.3%,中国由11.0%上升到29.37%。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大。5、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近些年来,世界城市人口增长达到惊人的程93国家粗出生率粗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全世界27917发达国家1495不发达国家30921瑞典14113日本1073美国1798联邦德国11110英国14122法国1494中国21714原苏联18108印度311020加纳441332马拉维521834随经济的发展而有所不同:返回国家粗出生率粗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全世界27917发达国家1494返回返回95三、世界人口预测三、世界人口预测96按目前的年龄结构和增长率,联合国人口司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82亿,也91.8亿。世界人口零增长的时间为100多年后的2110年,那时世界人口可能徘徊在105.8亿上下。按目前的年龄结构和增长率,联合国人口司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97人口与可持续发展课件98欧美发达国家在2062年以前进入人口静止状态;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最快也需在21世纪末才会实现人口零增长,并且它们的人口总数占世界的85.9%。另据联合国及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1世纪末至22世纪初世界人口才能达到稳定值,其低值为72亿,高值为149亿。欧美发达国家在2062年以前进入人口静止状态;99第二节中国人口的发展状况一、中国人口发展特点中国人口分布图第二节中国人口的发展状况一、中国人口发展特点中国人口分布图100(一)人口增长速度快、分布不均衡时期高峰期(1949-1957)低谷期(1958-1961)高峰期(1962-1973)下降稳定期(1974-1984)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22.44.625.613.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该线东南一侧包括台湾省在内总面积411.7平方公里,只占全国42.9%,人口总数却达到10.94亿人,占当时全国总人数的94.3%;而西北一侧面积占57.1,人口仅0.66亿人,占全国5.7%。东南半壁的平均人口密度为265.7人/平方公里,西北半壁仅为11.6人/平方公里,相差22倍。(一)人口增长速度快、分布不均衡时期高峰期低谷期高峰期101地
区全国人口密度西北部六省区东南部24个省江苏上海黑龙江甘肃内蒙古自治区青海西藏新疆人口密度人/km2118141427387849166中国人口分布情况(1990年)全国人口密度为118人/km2地全国西北东南江苏黑甘内蒙青海人口11814102黑河腾冲面积占全国的46%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6%面积占全国的54%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4%黑河腾冲面积占全国的46%面积占全国的54%103人口与可持续发展课件104(二)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速度加快
我国1965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8.2%,1990年为26.2%,而1998年则上升为30.4%。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城镇人口还会进一步增加。预计到2025年我国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58%,2050年则达到70%左右。1995年的统计表明,已有1/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二)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速度加快105年份人口总数(亿)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6841.018504.3019495.4236.0020.0016.00195315.8837.0014.0023.0019596.7224.7814.5910.1919606.6220.8625.43-4.57196427.0539.1411.5027.641982310.1722.286.6015.681990411.4321.066.6714.391991▲11.5819.68▲6.7012.981998●12.4816.036.059.57●2000512.6614.656.458.20200312.93年份人口总数(亿)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106三、人口老龄化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老年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9%,1990年为5.1%,2000年达到6.7%。预计到2003年将超过7%,从而进入老龄化社会。至2025年将超过12%,年龄结构已成为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类型。2050年会上升到20%以上,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进入高度老化阶段。
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以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来衡量(7%)。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出生率下降和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而造成的人口现象。200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6.7%。
三、人口老龄化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老年人口只占总人口107
年龄结构的划分
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
以65岁以上(含65岁)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作为划分标准。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4%以下为年轻型人口.占4%一7%为成年型人口;占7%以上为老年型人口。据统计资料分析,世界人口处于”老化”过程中。年龄结构的划分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108四、男女性别比偏高
我国三次人口普查的性别比分别为:104.88(1953年),103.88(1964年),107.15(1982年)。近年来,我国男女性别比呈上升趋势。据1990年的人口普查,男女婴儿的性别比达到114:100。2003年北京市出生人口性别比达108:100;流动人口在北京出生的性别比高达128:100。正常情况下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例应在104:100至106:100。四、男女性别比偏高我国三次人口普查的性别比分别为:104.109五、人口素质亟待提高
人口素质:广义的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水平、劳动技能、思想和道德品质。身体素质:人口的自然属性。文化水平、劳动技能、思想和道德品质是人口素质的社会属性。五、人口素质亟待提高人口素质:广义的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110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现在的70岁左右,人口死亡率由1949年的20‰降至现在的7‰左右,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990年的5.18年,每万人大学生数由1952年的3.3人增加到1994年的23.4人,学龄前儿童入学率已达到98.4%。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现在的70岁左右,人口死亡111
人文发展指数: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数它主要由人口预期寿命、识字率或受教育程度和按国际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而得。指数在0-1之间,越大表明发展水平越高。1987年中国的人文发展指数为0.716。人文发展指数: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112二、中国人口发展趋势1、自然增长率趋于稳定。2、死亡率继续下降。3、乡村人口比重大,生育率较高。二、中国人口发展趋势1、自然增长率趋于稳定。113环境专栏未来25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
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表明,1987年7月10日,中国人口达10亿人;11亿人的时间是1990年;12亿的时间是1995年2月14日;1998年底中国人口总数已达12亿4800万人,当年出生1991万人,死亡807万人,净增1184万人,人口出生率在这一年首次降到了10‰。据此,科学家按未来25年内年均增长12‰测算,到2025年,人口总数大约为16亿5625万人。
环境专栏114第三节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
一、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资源是人类从自然条件中摄取并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各种自然组成成分,通常所指的有土地、土壤、水、森林、草地、湿地、海域、原生动植物及矿物等。第三节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一、自然资源115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按自然资源的特征分类:(1)非耗竭性资源:又称无限资源。(2)耗竭性资源:又称有限资源。①可更新资源,又称为再生资源。②不可更新资源,又称为非再生资源。(二)自然资源的分类116
(三)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1、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2、各类资源总体组合较好3、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4、资源质量差别悬殊
(三)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1、资源总量多,117二、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一)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据国土资源部发布公报:2003年最新统计:人均耕地占有量为0.095公顷(2002年,0.098公顷),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40%。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耕地最低界限为0.05hm2。二、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压力(一)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118人口与可持续发展课件119
(二)人口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全国人均森林面积为0.11hm2,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6。名列第120位。
据估算,中国生物资源的经济价值在1000亿美元以上。
(三)人口增长对物种资源的压力(二)人口对森林资源的影响全国人均森林120
(四)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压力
①年降水量约为60000m3相当于全球降水量的5%,居世界第三位;②我国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27225×108m3。③多年地下水资源量8288m3
以上三项合计,全国水资源总量28124×108m3,居世界第6位。人均水资源量
2700m3,不及世界平均值1/4。
(四)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压力①年降水量约为60000m121(五)人口对能源的影响
已探明我国煤炭储量1×1012t;陆上石油储量(300-1000)×108t;海上石油储量53×108t;(五)人口对能源的影响已探明我国煤炭储量1×10122内容美国全世界原油总储藏量(109m3)30215—320目前年开采量(109m3)0.5525按目前速率总的开采年数(a)5585—130按目前速率剩余储藏量开采年数(a)3070—115石油储藏量与可开采速率之间的关系(1970年)内容美国全世界原油总储藏量(109m3)30215—3123世界主要矿产的探明储量与估计可供使用年限世界主要矿产的探明储量与估计可供使用年限124但由于以下原因:第一,以植物为食的,不仅仅是人类,其他各种动物也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
第二,有许多植物和动物是不能供人类食用的。因此,据估计人类只能获得植物总产量的1%,即只能养活75亿人。
但由于以下原因:125三、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力
(一)地球的人口环境容量
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范围和自然条件下,维持人-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环境功能不遭到破坏的前提下,人-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活动的阈值。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全球或者地区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所以有时又称之为人口最大抚养能力或最大负荷能力。三、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力(一)地球的人口环境容126
国际人口生态学界曾提出了世界人口容量的定义:世界对于人类的容量是指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能供应的的人口数量的大小。这个人口容量定义强调指出人口的容量是以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的。地球的人口环境容量国际人口生态学界曾提出了世界人口容量的定义:127地球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或称为人口环境容量,是指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地球对人口的最大抚养能力或负荷能力。通常人口容量并不是生物学上的最高人口数,而是指一定生活水平下能供养的最高人口数,它随所规定的生活水平的标准而异。如果把生活水平定在很低的标准上,甚至仅能维持生存水平,人口容量就接近生物学上的最高人口数;如果生活水平定在较高目标上,人口容量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经济适度人口。在70年代国外生态学家曾对地球生态系统的人口容量进行了估算,最乐观的估计是地球可养活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线电缆维修服务协议
- 定制家具设计建议协议
- 双语客运值班员客运值班员岗位资格要求课件
- 铁路市场营销市场调查的类型和内容课件
- 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功能改善路基路面养护江西交通胡凤辉课
- 中国之治开辟新境界课件
- 个百数表课件
- 【课件】二项分布与超几何分布的应用+课件高二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 小提琴手劳动合同
- 不说脏话班会课件
- 药物临床试验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探究
-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新高考Ⅱ)含答案
- DB65-T 4828-2024 和田玉(子料)鉴定
-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中学八年级(下)期中数学试卷
- DB32-T 4765-2024 化工行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实施指南
- 龟兔赛跑英语故事带翻译完整版
- 中学驻校教官管理方案
- Siemens Simcenter:Simcenter声振耦合分析技术教程.Tex.header
-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17课《紫藤萝瀑布》名师-特级教师-余映潮公开课课件
- 项目HSE组织机构和职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