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总论(三)课件_第1页
神经病学总论(三)课件_第2页
神经病学总论(三)课件_第3页
神经病学总论(三)课件_第4页
神经病学总论(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神经病学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陈皆春1.神经病学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陈皆第六节

感觉障碍

Disordersofsomaticsensation2.第六节

感觉障碍

Disordersofs感觉障碍—概念

感觉

是作用于各感受器的各种形式刺激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

1.特殊感觉

视、听、嗅、味

2.一般感觉

浅感觉(痛、温、触觉)来自皮肤和粘膜

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和震动觉)来自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复合感觉(皮质感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重量觉3.感觉障碍—概念感觉是作用于各感受器的各种形式刺激在人感觉障碍—解剖生理感觉传导径路共同特点

均经三个神经元传导经第二个神经元后发出的纤维交叉到对侧

4.感觉障碍—解剖生理感觉传导径路4.不同点后角细胞司痛、温觉,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成为脊髓丘脑束上行。

深感觉、精细触觉的纤维自后根神经节发出后,在同侧后索上行至薄束核、楔束核。

传导径路不同正是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受损触觉保留)的基础。感觉障碍—解剖生理5.不同点感觉障碍—解剖生理5.6.6.髓内感觉传导束的排列脊髓丘脑束自外向内为骶、腰、胸、颈排列(SLTC)

薄束、楔束自外向内为颈、胸、腰、骶排列(CTLS)对髓内及髓外脊髓病变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感觉障碍—解剖生理7.髓内感觉传导束的排列感觉障碍—解剖生理7.8.8.节段性感觉支配皮节

每个感觉根或脊髓节段支配一片皮肤的感觉。31个皮节。

每个皮节均由3个后根重叠支配--三根定律。脊髓损伤上界比查体平面高1–2节段

节段性支配关系有助于定位诊断颈、腰和骶部脊神经前支形成颈、腰和骶丛

周围神经(体表分布与脊髓的节段性分布不同)。感觉障碍—解剖生理9.节段性感觉支配感觉障碍—解剖生理9.10.10.11.11.感觉障碍—症状分类

抑制症状

完全性感觉缺失polyneuropathy

分离性感觉障碍syringomyelia

刺激症状

感觉过敏(hypersthesia)感觉倒错(dysethesia)感觉过度(hyperpathia)感觉异常(paresthesia)疼痛(pain)局部性、放射性、扩散性、牵涉性12.感觉障碍—症状分类抑制症状12.感觉障碍—临床表现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变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各异1.末梢型

2.周围神经型3.节段型

后根型:单侧节段性完全性感觉障碍

后角型:单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前连合型:

双侧对称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13.感觉障碍—临床表现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变部位不同其14.14.15.15.4.传导束型

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syndrome)

病变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丧失,

同侧深感觉丧失,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脊髓横贯性损害

病变平面以下全部感觉障碍,伴有截瘫或四肢瘫,尿便障碍。见于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后期。感觉障碍—临床表现16.4.传导束型感觉障碍—临床表现16.17.17.

5.交叉型

表现为同侧面部、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并伴有其它结构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如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所致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综合征

病变累及三叉神经脊束、脊束核及对侧已交叉的脊髓丘脑侧束。感觉障碍—临床表现18.5.交叉型感觉障碍—临床表现18.6.偏身型

见于脑桥、中脑、丘脑及内囊等处皮质感觉区分布较广,一般病变仅损及部分区域病变

7.单肢型

大脑皮层感觉区感觉障碍—临床表现19.6.偏身型感觉障碍—临床表现19.20.20.第七节

瘫痪

Paralysis21.第七节

瘫痪

Paralysis21.瘫痪—解剖生理下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

是接受锥体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种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是运动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途径。

22.瘫痪—解剖生理下运动神经元22.上运动神经元

大脑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第V层的锥体细胞

其下行轴突形成锥体束(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

运动传导通路特点:经两级神经元传导瘫痪—解剖生理23.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23.24.24.瘫痪—分类及临床表现弛缓性瘫痪(flaccidparalysis)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或周围性瘫痪为下运动神经元病变所致痉挛性瘫痪(spasticparalysis)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因其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而得名。

痉挛性瘫痪和弛缓性瘫痪比较25.瘫痪—分类及临床表现弛缓性瘫痪(flaccidparaly表2-6痉挛性瘫痪和弛缓性瘫痪的比较

临床特点痉挛性瘫痪弛缓性瘫痪瘫痪的分布范围较广,偏瘫、单瘫和截瘫范围局限,以肌群为主

肌张力增高,呈痉挛性瘫痪减低,呈弛缓性瘫痪

反射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浅反射消失

病理反射阳性阴性

肌萎缩无,可有轻度的废用性萎缩显著,且早期出现

皮肤营养障碍多数无障碍常有

肌束颤动无可有

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有失神经电位

肌肉活检正常,后期呈废用性肌萎缩失神经性改变26.表2-6痉挛性瘫痪和弛缓性瘫痪的比较

临床特点痉挛性瘫痪中枢性面瘫—周围性面瘫中枢性面瘫

病变一侧皮质核束损害所致表现病变对侧眼裂以下面瘫周围性面瘫病变面神经受损表现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口角低垂、鼻唇沟变浅皱额、闭目、鼓颊、露齿动作均不能27.中枢性面瘫—周围性面瘫中枢性面瘫27.28.28.真性球麻痹—假性球麻痹共同点:声音嘶哑、饮水发呛、吞咽困难。

不同点

真性球麻痹

舌咽、迷走神经核及神经病变所致。

咽部感觉及咽反射丧失、舌肌萎缩和肌束震颤。

假性球麻痹

双侧皮质核束损害。

常有强哭、强笑,下颌反射及掌颏反射亢进等。29.真性球麻痹—假性球麻痹共同点:声音嘶哑、饮水发呛、吞咽困难。定位诊断—弛缓性瘫痪

周围神经

瘫痪分布与每支周围神经的支配一致,并伴有相应区域感觉障碍。

神经丛

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瘫痪、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30.定位诊断—弛缓性瘫痪周围神经30.前根

呈节段性分布的弛缓性瘫痪。

多见于髓外肿瘤压迫、脊髓膜炎症或椎骨病变。

因后根亦常同时受累,常伴有根性疼痛和节段性感觉障碍。

脊髓前角细胞

节段性弛缓性瘫痪,无感觉障碍。定位诊断—弛缓性瘫痪

31.前根呈节段性分布的弛缓性瘫痪。定位诊断—弛缓性瘫定位诊断—痉挛性瘫痪上运动神经元不同部位病变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1.皮质(cortex)

局限破坏性病损

可引起对侧单肢瘫、对侧上肢瘫合并下半部(中枢性)面瘫,大范围病灶可造成偏瘫。

刺激性病变

对侧躯体相对应部位出现局限性阵发性抽搐,如杰克逊(Jackson)癫癎。32.定位诊断—痉挛性瘫痪上运动神经元不同部位病变可引起不同的3233.33.

2.皮质下白质(放射冠区)

放射冠是皮质与内囊间的投射纤维形成,此区的运动神经纤维越近皮质越分散。

局灶性病损可引起类似皮质病损的对侧单瘫;病损部位较深或较大范围时可能导致对侧偏瘫,多为不均等性,如上肢瘫痪重于下肢。

定位诊断—痉挛性瘫痪34.2.皮质下白质(放射冠区)定位诊断—痉挛性瘫痪34.3.内囊(internalcapsule)

运动纤维集中,出现“三偏”征

对侧均等性偏瘫(包括中枢性面瘫、舌下神经瘫)

对侧偏身感觉减退对侧同向性偏盲

偏瘫步态

定位诊断—痉挛性瘫痪35.3.内囊(internalcapsule)定位诊断—痉挛性4.脑干(brainstem)交叉性瘫痪(crossedhemiplegia)

病灶水平同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性瘫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性瘫(包括病变水平以下的对侧脑神经上运动神经元性瘫)如Weber综合征

Millard-Gubler综合征

Fovil1e综合征

一侧脑干病损,病变累及该平面脑神经运动核及尚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或/和皮质核束。定位诊断—痉挛性瘫痪36.4.脑干(brainstem)定位诊断—痉挛性瘫痪36.5.脊髓(spinalcord)

(1)脊髓半切损害

表现为病变同侧损伤水平以下痉挛性瘫痪(腱反射亢进、病理征、踝阵挛)及深感觉障碍

病变对侧损伤水平以下痛温觉障碍,病损同节段的征象常不明显

定位诊断—痉挛性瘫痪37.5.脊髓(spinalcord)定位诊断—痉挛性瘫痪338.38.(2)横贯性损害受损平面以下两侧肢体瘫痪、完全性感觉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

颈膨大水平以上

产生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

颈膨大病变

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胸髓病变

双下肢痉挛性截瘫;

腰膨大病变

双下肢弛缓性瘫痪。39.(2)横贯性损害39.第八节

不自主运动

InvoluntaryMovement40.第八节

不自主运动

InvoluntaryMovem不自主运动—概念不自主运动(involuntarymovements)

患者在意识清醒状态下,出现不能自行控制的骨骼肌不正常运动,表现形式多样。一般睡眠时停止,情绪激动时增强。主要与基底节病变有关。

41.不自主运动—概念不自主运动(involuntarymove纹状体组成及病变综合征

病变时出现肌张力

降低,运动过多新纹状体旧纹状体病变时出现肌张力

增高,运动减少尾状核壳核苍白球豆状核纹状体42.纹状体组成及病变综合征病变时出现肌张力降低,运动过多新纹不自主运动—临床症状1.静止性震颤(statictremor)

是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一种节律性颤动

常伴有肌强直(rigidity),或称强直性肌张力增高

呈铅管样强直(lead-piperigidity)或齿轮样强直(cogwheelrigidity)43.不自主运动—临床症状1.静止性震颤(statictremo2.舞蹈症(chorea)

是肢体及头面部迅速、不规则、无节律、粗大的不能随意控制的动作。

表现转颈、耸肩、手指间断性屈伸(挤牛奶样抓握)、摆手和伸臂等舞蹈样动作,伴肢体张力低,可有扮鬼脸动作。

见于小舞蹈病、Huntington舞蹈病及药物诱发的舞蹈症如神经安定剂(酚噻嗪类、氟哌啶醇)。不自主运动—临床症状44.2.舞蹈症(chorea)不自主运动—临床症状44.3.手足徐动症(athetosis)

肢体远端游走性肌张力增高或减低动作,蚯蚓样爬行或扭转样蠕动。Huntington,Wilson,Hallervorden-Spatz,肝性脑病。

4.偏身投掷运动(hemiballismus)

肢体近端受累,粗大无规律投掷样运动。对侧丘脑底核及其联系的苍白球外侧部病变(梗塞、出血)。5.抽动秽语综合征

又称Gillesdelatourette综合征。儿童,多部位、突发、重复性肌肉抽动,面肌、发音肌。不自主运动—临床症状45.3.手足徐动症(athetosis)肢体远端游走性肌6.肌张力障碍(dystonia)

异常肌收缩引起缓慢扭转样不自主运动或姿势异常。扭转痉挛(torsionspasm)又称扭转性肌张力障碍(torsiondystonia)

临床表现躯干和肢体近端扭曲为特点,表现手过伸或过屈、足内翻、头侧屈或后伸、躯干屈曲扭转、眼睛紧闭及固定的怪异表情。

不自主运动—临床症状46.6.肌张力障碍(dystonia)异常肌收缩引起缓慢扭常见疾病Huntington、Wilson病、Hallervorden-Spatz病,或继发于产伤、核黄疸、脑炎等。痉挛性斜颈被认为是扭转性肌张力障碍变异型。不自主运动—临床症状47.常见疾病Huntington、Wilson病、Halle第九节

共济失调

Ataxia48.第九节

共济失调

Ataxia48.共济失调(ataxia)

是因小脑、本体感觉及前庭功能障碍所致的运动笨拙和不协调,并非肌无力,可累及四肢、躯干及咽喉肌,引起姿势、步态和语言障碍。

参与正常共济运动的结构

小脑深感觉前庭和锥体外系统

49.共济失调(ataxia)49.1、小脑性共济失调

解剖生理基础小脑的发生、结构联系及功能定位古小脑

(绒球小结前庭神经核前庭小脑)维持躯体平衡及眼球运动旧小脑(蚓部脊髓脊髓小脑)维持躯体平衡新小脑(半球大脑皮质皮质小脑)肢体协调运动50.1、小脑性共济失调解剖生理基础古小脑(绒球小结前庭神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表现1.姿势和步态的改变

站立不稳、步态蹒跚、两足远离叉开、左右摇晃不定(躯干性共济失调),小脑蚓部病变,上蚓部受损向前倾倒,下蚓部向后倾倒,小脑半球损害行走向患侧倾斜。

2.协调运动障碍(incoordination)

辩距不良(dysmetria)意向性震颤(intentiontremor)。

51.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表现1.姿势和步态的改变51.3.言语障碍

发音器官唇、舌、喉肌共济失调。说话缓慢,含糊不清,声音断续、顿挫、爆发,吟诗样、爆发性语言

4.眼运动障碍

粗大的共济失调性眼震。与前庭联系受累时出现双眼来回摆动。5.肌张力减低

见于急性小脑病变。腱反射呈钟摆样,前臂回弹现象。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表现52.3.言语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表现52.大脑性共济失调—临床表现额叶性共济失调

额叶或额桥小脑束病变表现如小脑性,如体位性平衡障碍、步态不稳、向后或向一侧倾倒常伴有对侧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阳性,以及精神症状、强握反射和强直性跖反射等额叶损害表现。53.大脑性共济失调—临床表现额叶性共济失调53.顶叶性共济失调

对侧患肢不同程度共济失调,闭眼时症状明显,深感觉障碍不重或呈一过性两侧旁中央小叶后部受损,可出现双下肢感觉性共济失调及尿便障碍。

颞叶性共济失调

较轻,表现一过性平衡障碍,不易早期发现。大脑性共济失调—临床表现54.顶叶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临床表现54.感觉性共济失调

深感觉障碍使病人不能辨别肢体的位置及运动方向,并丧失重要的反射,脊髓后索损害时症状最明显。

表现:站立不稳,迈步不知远近,睁眼时共济失调不明显,闭眼时明显,视觉辅助可使症状减轻。55.感觉性共济失调深感觉障碍使病人不能辨别肢体的位置及运动方向感觉性共济失调检查

音叉震动觉及关节位置觉缺失。

闭目难立(Romberg)征:闭眼时身体立即向前后左右各方向摇晃。56.感觉性共济失调检查56.前庭性共济失调

前庭性共济失调

因前庭损害失去身体空间定向功能。特点以平衡障碍为主,眩晕、呕吐、眼震明显,站立或步行躯体向病侧倾斜,改变头位可使症状加重。四肢共济运动正常。

前庭功能检查

如内耳变温(冷热水)试验或旋转试验反应减退或消失。

57.前庭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57.神经病学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陈皆春58.神经病学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陈皆第六节

感觉障碍

Disordersofsomaticsensation59.第六节

感觉障碍

Disordersofs感觉障碍—概念

感觉

是作用于各感受器的各种形式刺激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

1.特殊感觉

视、听、嗅、味

2.一般感觉

浅感觉(痛、温、触觉)来自皮肤和粘膜

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和震动觉)来自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复合感觉(皮质感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重量觉60.感觉障碍—概念感觉是作用于各感受器的各种形式刺激在人感觉障碍—解剖生理感觉传导径路共同特点

均经三个神经元传导经第二个神经元后发出的纤维交叉到对侧

61.感觉障碍—解剖生理感觉传导径路4.不同点后角细胞司痛、温觉,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成为脊髓丘脑束上行。

深感觉、精细触觉的纤维自后根神经节发出后,在同侧后索上行至薄束核、楔束核。

传导径路不同正是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受损触觉保留)的基础。感觉障碍—解剖生理62.不同点感觉障碍—解剖生理5.63.6.髓内感觉传导束的排列脊髓丘脑束自外向内为骶、腰、胸、颈排列(SLTC)

薄束、楔束自外向内为颈、胸、腰、骶排列(CTLS)对髓内及髓外脊髓病变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感觉障碍—解剖生理64.髓内感觉传导束的排列感觉障碍—解剖生理7.65.8.节段性感觉支配皮节

每个感觉根或脊髓节段支配一片皮肤的感觉。31个皮节。

每个皮节均由3个后根重叠支配--三根定律。脊髓损伤上界比查体平面高1–2节段

节段性支配关系有助于定位诊断颈、腰和骶部脊神经前支形成颈、腰和骶丛

周围神经(体表分布与脊髓的节段性分布不同)。感觉障碍—解剖生理66.节段性感觉支配感觉障碍—解剖生理9.67.10.68.11.感觉障碍—症状分类

抑制症状

完全性感觉缺失polyneuropathy

分离性感觉障碍syringomyelia

刺激症状

感觉过敏(hypersthesia)感觉倒错(dysethesia)感觉过度(hyperpathia)感觉异常(paresthesia)疼痛(pain)局部性、放射性、扩散性、牵涉性69.感觉障碍—症状分类抑制症状12.感觉障碍—临床表现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变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各异1.末梢型

2.周围神经型3.节段型

后根型:单侧节段性完全性感觉障碍

后角型:单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前连合型:

双侧对称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70.感觉障碍—临床表现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变部位不同其71.14.72.15.4.传导束型

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syndrome)

病变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丧失,

同侧深感觉丧失,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脊髓横贯性损害

病变平面以下全部感觉障碍,伴有截瘫或四肢瘫,尿便障碍。见于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后期。感觉障碍—临床表现73.4.传导束型感觉障碍—临床表现16.74.17.

5.交叉型

表现为同侧面部、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并伴有其它结构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如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所致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综合征

病变累及三叉神经脊束、脊束核及对侧已交叉的脊髓丘脑侧束。感觉障碍—临床表现75.5.交叉型感觉障碍—临床表现18.6.偏身型

见于脑桥、中脑、丘脑及内囊等处皮质感觉区分布较广,一般病变仅损及部分区域病变

7.单肢型

大脑皮层感觉区感觉障碍—临床表现76.6.偏身型感觉障碍—临床表现19.77.20.第七节

瘫痪

Paralysis78.第七节

瘫痪

Paralysis21.瘫痪—解剖生理下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

是接受锥体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种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是运动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途径。

79.瘫痪—解剖生理下运动神经元22.上运动神经元

大脑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第V层的锥体细胞

其下行轴突形成锥体束(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

运动传导通路特点:经两级神经元传导瘫痪—解剖生理80.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23.81.24.瘫痪—分类及临床表现弛缓性瘫痪(flaccidparalysis)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或周围性瘫痪为下运动神经元病变所致痉挛性瘫痪(spasticparalysis)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因其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而得名。

痉挛性瘫痪和弛缓性瘫痪比较82.瘫痪—分类及临床表现弛缓性瘫痪(flaccidparaly表2-6痉挛性瘫痪和弛缓性瘫痪的比较

临床特点痉挛性瘫痪弛缓性瘫痪瘫痪的分布范围较广,偏瘫、单瘫和截瘫范围局限,以肌群为主

肌张力增高,呈痉挛性瘫痪减低,呈弛缓性瘫痪

反射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浅反射消失

病理反射阳性阴性

肌萎缩无,可有轻度的废用性萎缩显著,且早期出现

皮肤营养障碍多数无障碍常有

肌束颤动无可有

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有失神经电位

肌肉活检正常,后期呈废用性肌萎缩失神经性改变83.表2-6痉挛性瘫痪和弛缓性瘫痪的比较

临床特点痉挛性瘫痪中枢性面瘫—周围性面瘫中枢性面瘫

病变一侧皮质核束损害所致表现病变对侧眼裂以下面瘫周围性面瘫病变面神经受损表现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口角低垂、鼻唇沟变浅皱额、闭目、鼓颊、露齿动作均不能84.中枢性面瘫—周围性面瘫中枢性面瘫27.85.28.真性球麻痹—假性球麻痹共同点:声音嘶哑、饮水发呛、吞咽困难。

不同点

真性球麻痹

舌咽、迷走神经核及神经病变所致。

咽部感觉及咽反射丧失、舌肌萎缩和肌束震颤。

假性球麻痹

双侧皮质核束损害。

常有强哭、强笑,下颌反射及掌颏反射亢进等。86.真性球麻痹—假性球麻痹共同点:声音嘶哑、饮水发呛、吞咽困难。定位诊断—弛缓性瘫痪

周围神经

瘫痪分布与每支周围神经的支配一致,并伴有相应区域感觉障碍。

神经丛

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瘫痪、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87.定位诊断—弛缓性瘫痪周围神经30.前根

呈节段性分布的弛缓性瘫痪。

多见于髓外肿瘤压迫、脊髓膜炎症或椎骨病变。

因后根亦常同时受累,常伴有根性疼痛和节段性感觉障碍。

脊髓前角细胞

节段性弛缓性瘫痪,无感觉障碍。定位诊断—弛缓性瘫痪

88.前根呈节段性分布的弛缓性瘫痪。定位诊断—弛缓性瘫定位诊断—痉挛性瘫痪上运动神经元不同部位病变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1.皮质(cortex)

局限破坏性病损

可引起对侧单肢瘫、对侧上肢瘫合并下半部(中枢性)面瘫,大范围病灶可造成偏瘫。

刺激性病变

对侧躯体相对应部位出现局限性阵发性抽搐,如杰克逊(Jackson)癫癎。89.定位诊断—痉挛性瘫痪上运动神经元不同部位病变可引起不同的3290.33.

2.皮质下白质(放射冠区)

放射冠是皮质与内囊间的投射纤维形成,此区的运动神经纤维越近皮质越分散。

局灶性病损可引起类似皮质病损的对侧单瘫;病损部位较深或较大范围时可能导致对侧偏瘫,多为不均等性,如上肢瘫痪重于下肢。

定位诊断—痉挛性瘫痪91.2.皮质下白质(放射冠区)定位诊断—痉挛性瘫痪34.3.内囊(internalcapsule)

运动纤维集中,出现“三偏”征

对侧均等性偏瘫(包括中枢性面瘫、舌下神经瘫)

对侧偏身感觉减退对侧同向性偏盲

偏瘫步态

定位诊断—痉挛性瘫痪92.3.内囊(internalcapsule)定位诊断—痉挛性4.脑干(brainstem)交叉性瘫痪(crossedhemiplegia)

病灶水平同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性瘫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性瘫(包括病变水平以下的对侧脑神经上运动神经元性瘫)如Weber综合征

Millard-Gubler综合征

Fovil1e综合征

一侧脑干病损,病变累及该平面脑神经运动核及尚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或/和皮质核束。定位诊断—痉挛性瘫痪93.4.脑干(brainstem)定位诊断—痉挛性瘫痪36.5.脊髓(spinalcord)

(1)脊髓半切损害

表现为病变同侧损伤水平以下痉挛性瘫痪(腱反射亢进、病理征、踝阵挛)及深感觉障碍

病变对侧损伤水平以下痛温觉障碍,病损同节段的征象常不明显

定位诊断—痉挛性瘫痪94.5.脊髓(spinalcord)定位诊断—痉挛性瘫痪395.38.(2)横贯性损害受损平面以下两侧肢体瘫痪、完全性感觉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

颈膨大水平以上

产生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

颈膨大病变

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胸髓病变

双下肢痉挛性截瘫;

腰膨大病变

双下肢弛缓性瘫痪。96.(2)横贯性损害39.第八节

不自主运动

InvoluntaryMovement97.第八节

不自主运动

InvoluntaryMovem不自主运动—概念不自主运动(involuntarymovements)

患者在意识清醒状态下,出现不能自行控制的骨骼肌不正常运动,表现形式多样。一般睡眠时停止,情绪激动时增强。主要与基底节病变有关。

98.不自主运动—概念不自主运动(involuntarymove纹状体组成及病变综合征

病变时出现肌张力

降低,运动过多新纹状体旧纹状体病变时出现肌张力

增高,运动减少尾状核壳核苍白球豆状核纹状体99.纹状体组成及病变综合征病变时出现肌张力降低,运动过多新纹不自主运动—临床症状1.静止性震颤(statictremor)

是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一种节律性颤动

常伴有肌强直(rigidity),或称强直性肌张力增高

呈铅管样强直(lead-piperigidity)或齿轮样强直(cogwheelrigidity)100.不自主运动—临床症状1.静止性震颤(statictremo2.舞蹈症(chorea)

是肢体及头面部迅速、不规则、无节律、粗大的不能随意控制的动作。

表现转颈、耸肩、手指间断性屈伸(挤牛奶样抓握)、摆手和伸臂等舞蹈样动作,伴肢体张力低,可有扮鬼脸动作。

见于小舞蹈病、Huntington舞蹈病及药物诱发的舞蹈症如神经安定剂(酚噻嗪类、氟哌啶醇)。不自主运动—临床症状101.2.舞蹈症(chorea)不自主运动—临床症状44.3.手足徐动症(athetosis)

肢体远端游走性肌张力增高或减低动作,蚯蚓样爬行或扭转样蠕动。Huntington,Wilson,Hallervorden-Spatz,肝性脑病。

4.偏身投掷运动(hemiballismus)

肢体近端受累,粗大无规律投掷样运动。对侧丘脑底核及其联系的苍白球外侧部病变(梗塞、出血)。5.抽动秽语综合征

又称Gillesdelatourette综合征。儿童,多部位、突发、重复性肌肉抽动,面肌、发音肌。不自主运动—临床症状102.3.手足徐动症(athetosis)肢体远端游走性肌6.肌张力障碍(dystonia)

异常肌收缩引起缓慢扭转样不自主运动或姿势异常。扭转痉挛(torsionspasm)又称扭转性肌张力障碍(torsiondystonia)

临床表现躯干和肢体近端扭曲为特点,表现手过伸或过屈、足内翻、头侧屈或后伸、躯干屈曲扭转、眼睛紧闭及固定的怪异表情。

不自主运动—临床症状103.6.肌张力障碍(dystonia)异常肌收缩引起缓慢扭常见疾病Huntington、Wilson病、Hallervorden-Spatz病,或继发于产伤、核黄疸、脑炎等。痉挛性斜颈被认为是扭转性肌张力障碍变异型。不自主运动—临床症状104.常见疾病Huntington、Wilson病、Halle第九节

共济失调

Ataxia105.第九节

共济失调

Ataxia48.共济失调(ataxi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