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高职衔接的现实问题及应对策一以浙江省五年制中高职衔接为例崔戴飞;徐云青【摘要】高职教育如何更好地与中职教育相衔接,这不仅是中、高职教育本身的需要,也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浙江省五年制中高职衔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机制,扩大衔接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衔接过程的监管,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以促进衔接工作顺利开展.【期刊名称】《职业技术教育》【年(卷),期】2014(035)011【总页数】5页(P5-9)【关键词】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管理机制;办学自主权【作者】崔戴飞;徐云青【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衢州324000;浙江省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衢州3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8.5如何使中等和高等两个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更好地衔接,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以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此,课题组针对浙江省5年制中高职衔接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一)政府重视,出台相关政策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省份,浙江省政府办公厅于2011年6月正式发布《关于启动实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11]54号),将〃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项目之一。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推动中高职衔接工作,浙江省教育厅于2012年3月发布了《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到2015年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学校的比例达到30%左右,同时强调加强中高职课程和教学衔接,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建立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社会认可,招生规模较大浙江省的五年制(即“3+2”和〃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工作始于1999年,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中职学校及广大初中毕业生和家长的欢迎。作为高职教育的一种模式,中高职一体化培养已经被大多数中高职学校所认同,特别是中职学校更是表现积极,都将其看作是学校办学水平与实力的具体展现。省内具备试点资质的中职学校竞相与高职学校合作,签订合作培养协议,从1999年10所高职试点学校,发展至2013年35所高职院校参与,涉及56个专业,每个专业涉及1至17所中职学校,招生人数达到8436名。二、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工作实践表明,现行的五年制模式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一)衔接专业的选择依据不科学,中高职部分专业不对口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学制较长,加上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并非所有的中职专业都适合中高职衔接。现行的中高职衔接专业是依据专业所属类别(文科或理科)来选择的,不是根据专业的特性来决定的,这种做法不尽合理。由于中高职专业设置标准不同,因此同一专业所面向的就业岗位和培养目标定位都不同,这与目前中高职衔接专业实现对口一致的要求是相矛盾的,从调研结果看,浙江省涉及的56个专业中,有26个专业(占46%)被要求更改名称来满足相关要求。这既不利于中职的专业建设,也不利于多样化的职业人才培养。(二)中职招生过程中层次低,且衔接区域存在一刀切现象浙江省中职招生(包括五年一贯制)安排在普通高中招生完成之后进行,这不仅严重削弱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的影响力,也使职业学校生源质量较低。中高职衔接的区域限制应分类管理,不应一刀切。在欠发达地区的高职学校,如浙江省衢州市,希望按照目前的规定,中高职衔接只在本地学校进行。因为欠发达地区存在着"两头在外”的现象,即本地生源大多到外地就读,而非本地生源又大多到外地就业,导致高职学校对当地的贡献率不高,地方政府对举办高职教育的兴趣下降。因此,欠发达地区高职更希望突出〃地方性”,在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多面向本地生源。在发达地区,如杭州等市高职学校相对比较集中,生源来源渠道少,对布点比较少的专业而言,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很难找到符合要求的衔接学校,或者合格的学校数量很少,个别专业学生数量难以保证,高职更希望突破地方性限制。(三)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衔接仍需改善中职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初级技能型人才,针对的是若干个岗位,更注重对学生实用技术的传授和就业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设置更多的是针对若干个岗位群,人才培养范围相对较宽。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既要考虑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也要考虑教育性的学生个性需要,使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能得到有效培养。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与不同层级的职业岗位需求吻合度不高,与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需求没有清晰的对应关系,中高职教学之间也缺乏内在有序的递进衔接关系,这就大大削弱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导致课程等支撑体系的不衔接。课程设置上,存在课程内容重复设置的问题。课题组调研的56个专业中,课程有重复的专业比例达到18个(占32%),许多中职专业仍然是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使得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完全不相符合。一些课程内容仅仅是简单地进行加减法,缺乏层次性,教学内容并不是一种阶梯递进关系。原来中职和高职的专业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职业能力标准等)并不完全适用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需要重新进行开发。(四)现行的学制模式不利于衔接质量的提高现行中高职衔接的模式规定前三年必须在中职学习,后二年在高职学习,而课程体系设置是连续性的,这就造成相当一部分应在高职学校学习的课程下放到中职学校去,而中职学校又没有相应的师资和设备,导致衔接质量的下降。另外,采用选拔淘汰的升学方法,虽然具有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的意义,但对于一些特殊专业,如卫生类专业而言,存在操作上的问题。比如,护理专业学生必须学完全部相关课程并实习后方可参加护士资格考试,而按照五年一贯制的学习计划,前三年并未完成学业,也不可能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和护士资格证书。(五)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衔接问题尚未引起重视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各职业学校比较重视的是教学方面的衔接,而对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衔接并未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体现,没有将学生的思想教育完整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有的培养方案即使包含教育的内容,但也没有形成一个系统,使原本系统化的教育链条被人为割裂,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个性发展。一些新生在升入高职的初期便显露出种种不适应,再加上人生目标缺失、心理准备不足、教学方法不适应,进而变得迷茫、困惑,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留级、退学等状况。三、中高职衔接问题的原因分析我国中高职衔接起步较晚,不论是实践还是理论方面,中高职衔接都是非常初步和不完善的[1],本课题组通过调研认为主要原因如下。(一)行政管理机制缺乏从教育管理体制来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中高职衔接缺少整体规划,中职和高职分属二个不同的教育层次,大到专业规划、院校沟通,小到课程设置、实训对接都没有规范顺畅的通道。(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导向工作体系,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必须最大限度地与工作结构对接起来,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来进行课程开发。但实际情况是,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教学模式都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遵从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没有遵循职业发展和职业成长的规律;在课程体系中,没有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使得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完全不相符合,并未充分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三)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前几年政府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导致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明显不足。虽然中高职一体化工作已经开展很多年,但相关管理部门没有出台专门政策支持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致使中高职衔接工作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四、解决问题的对策课题组通过调研认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根据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沟通的作用,运用经济杠杆配置教育资源等机制,为中职和高职的衔接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平台和外部环境。(一)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在教育主管部门内部,统筹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工作和专业、课程及师资队伍建设,防止和减少中高职管理上各自为政的现象,建立起中职教育就业和升学的双目标。(二)科学选择中高职衔接的学校和专业中职与高职在专业设置的衔接上,既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和中职毕业生的出路,又要考虑保证高职具有充足而合格的生源。选择衔接专业时,在保证职业定向性的前提下,部分专业可以实行大类归口进行衔接,不要求完全一对应,并优先选择职业技能要求高、职业特性明显、职业定位清晰的专业先进行衔接,以保证衔接质量和效果。在选择衔接学校时,实行分类指导,原则上在同一行政区域开展中高职衔接招生试点,强化高职学校对本地中职学校的衔接,扩大地方高职学校中高职衔接的招生规模,同时,允许部分专业实行跨区域招生。适当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中高职衔接的对口专业布点,有利于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有利于中、高职院校强化自己的优势专业,或增强专业特色[2]。(三)建立提前招生录取机制生源是决定学校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不是差生教育,应该积极引导一些优秀的人才进入职业教育学习,以促使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因此,应建立提前招生录取机制或与普通高中列入同一批次录取初中毕业生,以提高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调整中职升高职的录取时间,如果按照目前的〃五年一贯制”升学率与当年高考录取率相当的规定来进行录取,则录取时间过晚,容易导致部分学生流失。(四)调整学制的衔接政策学制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要前提[3],影响着中高职各自的培养目标和任务,以及整体的培养质量和效益。现行5年制高职学生在高职的时间只有短短二年,不利于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建议将目前的“3+2”的模式改成“2+3”,以便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于一些特殊专业,在选拔时可以不淘汰,采用留级的方式进行处理。(五)实施中职阶段的分类教育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的关键在于中职阶段的分类教育。这就需要中等职业教育除就业目标外,还应该增加升学目标。中职阶段的教学不仅要保证升入高职学生的培养质量,还要考虑不愿或不能升入高职学生的就业要求,真正实现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衔接和沟通。(六)完善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衔接是整个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基点,中高职衔接的关键点与难点也在课程设计[4]。设置课程体系时,应本着〃整体化设计”的原则进行,坚持就业导向和升学导向相结合,体现出〃层次性、专业性和发展性”,避免课程安排脱节、重叠,同时,也要防止过于强化文化素质课而忽视专业技能培养的学科化倾向。通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层次递进的课程和课程标准。课程形式采用模块结构,使学生能够根据需要选择能满足自我需求的模块组合课程,实现中高职各自的培养目标。中高职课程标准的制订非常复杂,中高职学校应联合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学校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工作组,制定统一的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专业部分标准可按照各级别的国家(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和相应的职业鉴定考核要求制定,文化部分标准可参照国家对中职和高职毕业生的文化素质要求,素质部分标准可参照社会的一般要求和企业的具体要求制定。(七)明确课程体系与资格证书的分段衔接职业有纵向的层级,不同的层级对其就职者有不同的要求,这种要求应该反映在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因此,职业学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协作,共同研究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衔接,形成一个逐级上升的相互配套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根据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要求,职业资格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标准可分成初、中、高三个层次,形成阶梯递进的形式,使课程体系与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需求有着清晰的对应关系,从根本上消除中高职在专业理论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上的重复和倒挂现象。(八)加强培养过程的监控直升制度缓解了中职学校教师教学压力和学生升学压力,但有可能造成一些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敷衍了事,部分学生学习上的放松,而高职学校又无法直接干预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和生源流失。因此,必须建立中高职衔接的质量保障体系,定期组织省、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职学校对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使高职学校能提前介入教学管理,确保培养目标的达成。(九)强化师资队伍的衔接中职学校教师的优势在于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而高职学校教师的优势在于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中高职一体化教育中必须各扬其长、互补其短。要定期组织中职学校的教师参加高职教育理念的学习培训,明确规定中高职衔接专业要互派教师,高职学校须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或担任中职学校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高职学校要聘请中职学校的优秀教师担任实践内容的教学。同时,鼓励中高职教师共同参与科研、课程建设和产品开发,共同开展社会服务。(十)注重教学资源的衔接中职和高职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要统一规划,实施一体化建设,要明确各自的侧重点。中职主要购置基础的、专业大类能用的实训设备,这类设备使用周期比较长,一般不易被淘汰,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完成动作难度较大的技能培养。高职主要购置更为专业、先进、与企业生产实际接近的设备,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完成知识含量较高的技能培养。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要通力协作,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高职学校要将较好的图书资料和情报信息对中职学校开放,认真做好文体活动设施等硬件与人文科学精神(如校园文化)等软件资源的共享,以弥补中职学校办学的缺陷,提升中职学校办学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十一)重视职业思想教育的衔接中职与高职学生所处年龄阶段不同,学生的思维观念完全不同,教育方法应有明显的区别。在制定课程体系时,坚持素质提升与专业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明确素质培养主线,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第一,中职阶段重点帮助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培育专业兴趣。第二,做好心理衔接和生活衔接,引导学生熟悉中职和高职学校历史以及发展状况,增强学生的亲切感和自豪感[5],使学生在学习初期能做好心理准备,稳定他们的思想情绪。第三,中高职学校之间定期联合组织学生活动,把素质教育内容贯穿各种活动中,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升学愿望。(十二)其他对策一是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地方政府要加快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公共管理和服务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海南省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
- 2025四川省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
- 民航英语口语总复习课件
- 【大学课件】官方单据公务证书
- 专利申请实务
- 最小公倍数 比较课件
- 小古文-大禹治水课件
- 《展览品牌策划》课件
- 2025年中国男裤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课件
- 幼儿园中班区域材料投放记录表
-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 儿科重症肺炎的康复治疗方案
- 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
- 《教师职业道德与政策法规》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2023年电气其自动化高级工程师年度总结及下年规划
- 机械加工刀具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 诗词若干首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
- 泰达时代中心楼顶发光字施工方案
- 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难的)
- 北京汇文中学新初一均衡分班语文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