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_第1页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_第2页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_第3页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_第4页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5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5.2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础53遥感制图5.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5.1.1遥感图像目标地物识别特征遥感图像解译(RemoteSensingImageryInterpretation)目的:从遥感图像中获取所需的地学专题信息遥感图像→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目视解译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地理学科的内容已经根植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沃土”,地理教学过程也必须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各种技术手段较完美、较理想地融合到地理课程之中。对于地理学科而言,我们就应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中学地理教学需要引进信息技术。一、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整合1.运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有利于克服一些困难,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地理教学板书、挂图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挂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但它往往要素繁多、信息容量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地理教学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同时还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生产发展、人文特征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这些在教室难以做到或难以做得尽善尽美的内容,利用计算机则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计算机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宏观和微观的限制,可以无限延伸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思维。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动画将地理教学所涉及到的地理事物、形象、过程、分布、联系等直接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且身临其境,形象、直观地感知和认识地理事物,从而掌握地理知识。这是传统的挂图、板书等手段所无法比拟的。2.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获取和保存地理信息的效率。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经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的实验,另一个是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证明人类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信息技术教学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例如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情境:伴随着动听的音乐,一颗蓝色的星球由远及近向我们“走”来,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随着动画的展开,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使长短的变化,这些教学中的难点内容,无需教师多费口舌,就都非常清楚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诸如地震火山的发生、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突破。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能力。这种模式的教学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适合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性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气候的类型、地壳运动等;通过课件演示,再与讲授相结合,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规律,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3.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最直接的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其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网络上的信息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教师可通过网络选择或下载与地理科学相关的图像、文字、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取长补短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完善自己的教案设计。如地理演进的漫长性与突发性、地理运动的空间性与复杂性,往往使地理知识的常规表现手法显得不那么得心应手。而电脑可以通过一些技术处理,对地理现象进行虚拟,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如大陆漂移、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可以在数分钟内形象展现,而火山爆发的瞬间状态可以缓缓地放“慢镜头”逼真地进行还原。另外初中生难以建立的地球、月球、太阳的空间关系概念,也可以在电脑虚拟化情境下逐步建立起来、清晰起来。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敏锐观察、求异思考的能力。二、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整合由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形成的教学过程结构,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知识交流的载体。因此笔者采用了“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交流→拓展应用→综合评价”的教学模式,这样知识获取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而是在老师的主导控制下,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协作交流去获取知识。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上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课中,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然后提出问题:“请说出黄土高原的窑洞、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和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根据需要解决问题,学生上网进行自主搜索,将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接着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进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最终达成对这一问题的共识,再到全班,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班级交流,得出结论。总之,信息技术是为地理教学服务的一种手段,是更好地展示地理知识的一个平台。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逐步深入,无疑是给地理这门综合性学科插上了理想的翅膀,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它,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角度出发,教师要有机地利用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舞台和创新思维的空间。初中科学实验中,生物实验有38个,单纯的观察实验就有28个,而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实验器材配备不足,直接给科学实验带来困难,但我校周边生物资料丰富,因此,充分运用身边的生物资料以及生活日常用品来进行“生活化”的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科学的兴趣,这对农村初中科学实验的开展就显得非常重要。一、生活化实验的意义《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科学教材的呈现方式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应注意用生动形象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注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发,再回到科学在生活和社会的应用中去。”根据这一理念,本文倡导生活化实验,即围绕科学教学某一主题,以生活中熟悉的素材为载体设计科学实验,旨在弥补因实验器材不够而无法开齐或开足的一些科学实验,让农村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得到培养。从而使科学探索切实可行,而不是停留在形式上或在表面做文章。初中科学课实质上是让学生对日常生活内容的科学了解与认识,而科学探索是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农村学校周围有很多农田,一年四季,农作物更替种植,学生家里附近又有山,这又为生活化实验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只要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初中科学实验,发现有许多实验可以通过自制教具或身边的物品来替代。例如,空矿泉水瓶就可以做有关液体压强、大气压强以及浮力的实验;乒乓球、鸡蛋、纸张都可以做一系列实验。生活化实验有利于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以更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生活化实验内容的挖掘及利用1.生活化观察实验观察是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只有对观察所获得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综合等抽象思维活动,才能透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生活化观察实验的目的是探索和发现身边事物发生变化的某种规律,达到对生活中有关物质的进一步深层认识。在具体操作时,必须预先确定观察目的或任务,拟定计划,然后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寻求其原因,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案例1植物多样化的观察①预先布置作业,要求每个学生采集10种以上植物样本(不能重复)带回课堂。②在课堂上交流,比较各自特点,然后对植物进行分类。③用放大镜观察各类叶片,并写出观察报告。④选取典型叶片制成标本。案例2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及其应用①预先准备好已浸泡过的绿豆若干。②把绿豆分作三份,一份放在底部有许多小孔的竹筒中;一份放在底部没有小孔的竹筒中;一份放在小筐子中。然后放到实验室阳台上,定时定量浇水。③三天后观察,底部没有小孔的竹筒中的绿豆不发芽;底部有许多小孔的竹筒中绿豆芽又粗又白又嫩;小筐子中的绿豆芽细而带绿色。④要求学生写出观察过程,比较及寻找原因。又如竹笋的生长,竹笋刚长出地面时给它封住,以隔绝阳光照射,这样过几天挖出的竹笋又鲜又嫩。通过观察活动,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2.生活化体验实验生活化体验实验的基本过程是感受、体验、觉知、理解,是一个直接学习的过程。生活化体验实验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的是使每个学生能在体验中学好科学。生活化体验实验创设情境是前提,物化内容是动力,自主活动是关键。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有针对性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生活化体验实验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体验实验活动过程中,自觉地把理论知识与直接的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例如,在《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节的教学设计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原理,可以围绕“声音发生和声音传播”的主题,寻找学生熟悉的生活中与“发声和传声”有关的物品器具进行实验设计。将耳朵贴在桌上,用手敲桌子,耳朵可以听到响声,说明固体可以传声。在家中往热水瓶里灌开水,比较开始传来的声音与将要灌满时声音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案例3将冰放到学生的手心中,让学生感知冰在手心融化的过程①从状态来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②物体的熔化过程状态变化:由固态变为液态。③手心冷热的变化如何?④结论:冰的融化过程需要吸热。通过生活化体验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往往比教师直接讲解效果要好,并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生活化探究实验生活化探究实验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验形式。因此,在加强科学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训练。如在做“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时,先让学生猜测:火柴点燃后是否一定能燃烧完?由于该现象学生熟悉,故猜测踊跃。然后设计实验:将火柴摆成各种姿势(竖放、斜放、平放等)进行燃烧。从而使学生对物质燃烧的条件有较全面的了解。案例4事先准备山上的黄土、田里的肥土、河底的黑土、海里的灰土、红色玫瑰花瓣。探究土壤的气体成分及酸碱性①把泥土分别放入烧杯中进行溶解。②溶解过程中发现烧杯中冒出气泡,这说明了什么?各含什么气体?用什么方法检验气体成分?③用pH试纸测出酸碱度,并进行比较,得到农作物的生长与土壤酸碱性的关系。④再用红色玫瑰花瓣放入各杯液体中,观察花瓣的颜色变化。⑤根据上述实验,要求记下现象,归纳结论。案例5探究细胞失水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关系①选取三根质量相同的萝卜,切成条状。第一组放入盛有20%NaCl水溶液的矿泉水瓶中;第二组放入盛有10%NaCl水溶液的矿泉水瓶中;第三组放入盛有清水的矿泉水瓶中。三组水溶液的量均为半瓶。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遥感图像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5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5.2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础53遥感制图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25.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5.1.1遥感图像目标地物识别特征遥感图像解译(RemoteSensingImageryInterpretation)目的:从遥感图像中获取所需的地学专题信息遥感图像→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目视解译5.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3概括而言:目视解译是遥感成像的逆过程地表景观成像过程遥感图象空间结构、时间成像方式、探测大小形状、色调特点波段灰阶化学组分、物理投影方式、时空畸变失真、成图属性因素比例遥感图象目视解译地表景观大小形状增强处理、空间结构、色调灰阶信息提取时间特点畸变失真、逻辑推理、化学组分成图比例对比分析物理属性概括而言:目视解译是遥感成像的逆过程4遥感图像解译标志(1)直接标志色调(Ione)/颜色Cor)·数据的波段范围形状(Shape)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大小(Size)数据的成像时间阴影(Shadow)图型(样式)(Pattern)纹理(Texture)位置(Site)布局(Association)遥感图像解译标志5色:灰阶(黑白)或色别与色阶(彩色),最重要、最直观的解译标志。GreenChannelRedChannelNIRChann红树林在绿波段的影像红树林在红波段的影像红树林在外波段的影像注意同物异谱、同谱异物色:灰阶(黑白)或色别与色阶6:地物的轮廓在影象平面的投影。需要根据影象比例尺和分辨率具体分析,注意畸变(雷达、航片边缘)飞机盘山公路:地物的轮廓在影象平面的投影。需要根7:地物的尺寸、面积、体积等按比例缩小的相似记录。根据例在影象上量算.层画小轿车火车小轿车小和理筑物:地物的尺寸、面积、体积等按比例缩8有利有弊,证明物体具有一定的高度;提供物体外形剖面景观;遮挡地物,增加解译难度金字塔阴影桥梁阴有利有弊,证明物体具有一定的高度;提9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内部色调有规则变化造成的影像结构。即地物影像轮廓内的色调变化的空间布局和频率。如点状、粒状、线状、斑状等;粗糙、平滑道路和树林森林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内部色调有规则变化造成的影像10:目标地物有规律的排列而成的图形结构懂魔飞机场稻田:目标地物有规律的排列而成的图形结构1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12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13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14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15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16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17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18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19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20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2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22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23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24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25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26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27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28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29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30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3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32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33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34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35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36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37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38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39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40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4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42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43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44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45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46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47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48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49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50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5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52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53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54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55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56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57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58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59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60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6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62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63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64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65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66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67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68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69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70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7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72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73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74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75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76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77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78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79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80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8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82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83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84谢谢你的阅读知识就是财富丰富你的人生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谢谢你的阅读知识就是财富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85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5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5.2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础53遥感制图5.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5.1.1遥感图像目标地物识别特征遥感图像解译(RemoteSensingImageryInterpretation)目的:从遥感图像中获取所需的地学专题信息遥感图像→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目视解译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地理学科的内容已经根植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沃土”,地理教学过程也必须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各种技术手段较完美、较理想地融合到地理课程之中。对于地理学科而言,我们就应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中学地理教学需要引进信息技术。一、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整合1.运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有利于克服一些困难,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地理教学板书、挂图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挂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但它往往要素繁多、信息容量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地理教学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同时还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生产发展、人文特征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这些在教室难以做到或难以做得尽善尽美的内容,利用计算机则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计算机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宏观和微观的限制,可以无限延伸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思维。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动画将地理教学所涉及到的地理事物、形象、过程、分布、联系等直接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且身临其境,形象、直观地感知和认识地理事物,从而掌握地理知识。这是传统的挂图、板书等手段所无法比拟的。2.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获取和保存地理信息的效率。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经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的实验,另一个是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证明人类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信息技术教学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例如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情境:伴随着动听的音乐,一颗蓝色的星球由远及近向我们“走”来,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随着动画的展开,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使长短的变化,这些教学中的难点内容,无需教师多费口舌,就都非常清楚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诸如地震火山的发生、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突破。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能力。这种模式的教学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适合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性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气候的类型、地壳运动等;通过课件演示,再与讲授相结合,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规律,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3.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最直接的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其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网络上的信息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教师可通过网络选择或下载与地理科学相关的图像、文字、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取长补短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完善自己的教案设计。如地理演进的漫长性与突发性、地理运动的空间性与复杂性,往往使地理知识的常规表现手法显得不那么得心应手。而电脑可以通过一些技术处理,对地理现象进行虚拟,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如大陆漂移、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可以在数分钟内形象展现,而火山爆发的瞬间状态可以缓缓地放“慢镜头”逼真地进行还原。另外初中生难以建立的地球、月球、太阳的空间关系概念,也可以在电脑虚拟化情境下逐步建立起来、清晰起来。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敏锐观察、求异思考的能力。二、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整合由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形成的教学过程结构,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知识交流的载体。因此笔者采用了“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交流→拓展应用→综合评价”的教学模式,这样知识获取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而是在老师的主导控制下,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协作交流去获取知识。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上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课中,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然后提出问题:“请说出黄土高原的窑洞、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和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根据需要解决问题,学生上网进行自主搜索,将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接着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进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最终达成对这一问题的共识,再到全班,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班级交流,得出结论。总之,信息技术是为地理教学服务的一种手段,是更好地展示地理知识的一个平台。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逐步深入,无疑是给地理这门综合性学科插上了理想的翅膀,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它,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角度出发,教师要有机地利用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舞台和创新思维的空间。初中科学实验中,生物实验有38个,单纯的观察实验就有28个,而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实验器材配备不足,直接给科学实验带来困难,但我校周边生物资料丰富,因此,充分运用身边的生物资料以及生活日常用品来进行“生活化”的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科学的兴趣,这对农村初中科学实验的开展就显得非常重要。一、生活化实验的意义《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科学教材的呈现方式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应注意用生动形象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注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发,再回到科学在生活和社会的应用中去。”根据这一理念,本文倡导生活化实验,即围绕科学教学某一主题,以生活中熟悉的素材为载体设计科学实验,旨在弥补因实验器材不够而无法开齐或开足的一些科学实验,让农村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得到培养。从而使科学探索切实可行,而不是停留在形式上或在表面做文章。初中科学课实质上是让学生对日常生活内容的科学了解与认识,而科学探索是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农村学校周围有很多农田,一年四季,农作物更替种植,学生家里附近又有山,这又为生活化实验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只要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初中科学实验,发现有许多实验可以通过自制教具或身边的物品来替代。例如,空矿泉水瓶就可以做有关液体压强、大气压强以及浮力的实验;乒乓球、鸡蛋、纸张都可以做一系列实验。生活化实验有利于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以更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生活化实验内容的挖掘及利用1.生活化观察实验观察是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只有对观察所获得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综合等抽象思维活动,才能透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生活化观察实验的目的是探索和发现身边事物发生变化的某种规律,达到对生活中有关物质的进一步深层认识。在具体操作时,必须预先确定观察目的或任务,拟定计划,然后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寻求其原因,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案例1植物多样化的观察①预先布置作业,要求每个学生采集10种以上植物样本(不能重复)带回课堂。②在课堂上交流,比较各自特点,然后对植物进行分类。③用放大镜观察各类叶片,并写出观察报告。④选取典型叶片制成标本。案例2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及其应用①预先准备好已浸泡过的绿豆若干。②把绿豆分作三份,一份放在底部有许多小孔的竹筒中;一份放在底部没有小孔的竹筒中;一份放在小筐子中。然后放到实验室阳台上,定时定量浇水。③三天后观察,底部没有小孔的竹筒中的绿豆不发芽;底部有许多小孔的竹筒中绿豆芽又粗又白又嫩;小筐子中的绿豆芽细而带绿色。④要求学生写出观察过程,比较及寻找原因。又如竹笋的生长,竹笋刚长出地面时给它封住,以隔绝阳光照射,这样过几天挖出的竹笋又鲜又嫩。通过观察活动,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2.生活化体验实验生活化体验实验的基本过程是感受、体验、觉知、理解,是一个直接学习的过程。生活化体验实验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的是使每个学生能在体验中学好科学。生活化体验实验创设情境是前提,物化内容是动力,自主活动是关键。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有针对性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生活化体验实验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体验实验活动过程中,自觉地把理论知识与直接的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例如,在《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节的教学设计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原理,可以围绕“声音发生和声音传播”的主题,寻找学生熟悉的生活中与“发声和传声”有关的物品器具进行实验设计。将耳朵贴在桌上,用手敲桌子,耳朵可以听到响声,说明固体可以传声。在家中往热水瓶里灌开水,比较开始传来的声音与将要灌满时声音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案例3将冰放到学生的手心中,让学生感知冰在手心融化的过程①从状态来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②物体的熔化过程状态变化:由固态变为液态。③手心冷热的变化如何?④结论:冰的融化过程需要吸热。通过生活化体验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往往比教师直接讲解效果要好,并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生活化探究实验生活化探究实验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验形式。因此,在加强科学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训练。如在做“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时,先让学生猜测:火柴点燃后是否一定能燃烧完?由于该现象学生熟悉,故猜测踊跃。然后设计实验:将火柴摆成各种姿势(竖放、斜放、平放等)进行燃烧。从而使学生对物质燃烧的条件有较全面的了解。案例4事先准备山上的黄土、田里的肥土、河底的黑土、海里的灰土、红色玫瑰花瓣。探究土壤的气体成分及酸碱性①把泥土分别放入烧杯中进行溶解。②溶解过程中发现烧杯中冒出气泡,这说明了什么?各含什么气体?用什么方法检验气体成分?③用pH试纸测出酸碱度,并进行比较,得到农作物的生长与土壤酸碱性的关系。④再用红色玫瑰花瓣放入各杯液体中,观察花瓣的颜色变化。⑤根据上述实验,要求记下现象,归纳结论。案例5探究细胞失水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关系①选取三根质量相同的萝卜,切成条状。第一组放入盛有20%NaCl水溶液的矿泉水瓶中;第二组放入盛有10%NaCl水溶液的矿泉水瓶中;第三组放入盛有清水的矿泉水瓶中。三组水溶液的量均为半瓶。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遥感图像86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5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5.2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础53遥感制图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875.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5.1.1遥感图像目标地物识别特征遥感图像解译(RemoteSensingImageryInterpretation)目的:从遥感图像中获取所需的地学专题信息遥感图像→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目视解译5.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88概括而言:目视解译是遥感成像的逆过程地表景观成像过程遥感图象空间结构、时间成像方式、探测大小形状、色调特点波段灰阶化学组分、物理投影方式、时空畸变失真、成图属性因素比例遥感图象目视解译地表景观大小形状增强处理、空间结构、色调灰阶信息提取时间特点畸变失真、逻辑推理、化学组分成图比例对比分析物理属性概括而言:目视解译是遥感成像的逆过程89遥感图像解译标志(1)直接标志色调(Ione)/颜色Cor)·数据的波段范围形状(Shape)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大小(Size)数据的成像时间阴影(Shadow)图型(样式)(Pattern)纹理(Texture)位置(Site)布局(Association)遥感图像解译标志90色:灰阶(黑白)或色别与色阶(彩色),最重要、最直观的解译标志。GreenChannelRedChannelNIRChann红树林在绿波段的影像红树林在红波段的影像红树林在外波段的影像注意同物异谱、同谱异物色:灰阶(黑白)或色别与色阶91:地物的轮廓在影象平面的投影。需要根据影象比例尺和分辨率具体分析,注意畸变(雷达、航片边缘)飞机盘山公路:地物的轮廓在影象平面的投影。需要根92:地物的尺寸、面积、体积等按比例缩小的相似记录。根据例在影象上量算.层画小轿车火车小轿车小和理筑物:地物的尺寸、面积、体积等按比例缩93有利有弊,证明物体具有一定的高度;提供物体外形剖面景观;遮挡地物,增加解译难度金字塔阴影桥梁阴有利有弊,证明物体具有一定的高度;提94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内部色调有规则变化造成的影像结构。即地物影像轮廓内的色调变化的空间布局和频率。如点状、粒状、线状、斑状等;粗糙、平滑道路和树林森林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内部色调有规则变化造成的影像95:目标地物有规律的排列而成的图形结构懂魔飞机场稻田:目标地物有规律的排列而成的图形结构96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97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98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99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100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10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102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103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分析课件104遥感图像目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