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4唐诗三首
24唐诗三首石
壕
吏
石壕吏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河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其作品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现力。代表作有《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月夜忆舍弟》等。有《杜工部集》。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题目解读
“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诗中指差役。题目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及相关人物。
题目解读“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背景材料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之子)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背景材料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背景材料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赴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三吏”),《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这组诗再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背景材料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赴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疏通译文
傍晚(我)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夜里来抓人。(这家的)老汉越过墙逃跑了,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得多么凶狠!老妇哭得多么悲苦!
只听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我)三个儿子在邺城防守。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苟且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出出进进根本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小,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有人)低声地、断断续续地哭。(我)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汉告别。
疏通译文傍晚(我)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夜里来抓人。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一段)故事的开端,写差役
乘夜捉人。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写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
第三部分:(第四段)故事的结局,写诗人的所见所闻,交代老妇被抓。
整体感知第一部分:(第一段)故事的开端,写差役理解内容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交代诗人投宿的时间、地点及夜间发生的事情。“有吏夜捉人”是总领句,不说“征兵”,而说“捉人”,且在暗夜“捉人”,为全诗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差役的蛮横与老妇的哀怜形成鲜明对比,再现了人民深重的灾难。
理解内容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3.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妇自诉悲惨遭遇:三个儿子全部被征,可见兵役之重;三个儿子已死两个,可见战争之残酷;家中再无承重之人,儿媳妇衣不蔽体。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从侧面表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之深重。
4.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夜久”照应“暮”,表明时间的推移。“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被“征”之实,凄苦、悲愤之情尽在不言中。
3.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主旨归纳
《石壕吏》借助诗人的见闻叙述了差役乘夜捉人、老妇啼诉和她最终被抓去服役的故事,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控诉。
主旨归纳《石壕吏》借助诗人的见闻叙述了差役乘夜捉人、老妇啼结构脉络
开端——差役乘夜捉人
《石壕吏》
发展和高潮
儿死战场
家中窘迫
自请服役
深切同情
结局——独与老翁作别
结构脉络开端——差役乘夜捉人《石壕吏》发展和高潮儿死写作特点
1.将情感、态度寓于客观叙述之中。
诗人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情感、态度,只是以见证人的身份来写自己亲闻亲见的事实,在据事直陈的过程中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作品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例如,“有吏夜捉人”,寥寥几个字,却折射出差役的凶暴、兵役制度的残酷,暗含着诗人的憎恶与批判。
2.语言精练含蓄,场面描写与细节描写真切传神。
例如,诗歌末尾写到与老翁道别的场面,一个“独”字暗示老妇已被带走,流露出无限的凄苦之情,使作品言尽而意远,悲凉的情绪萦绕在读者心头,令人久久难以释怀。
写作特点1.将情感、态度寓于客观叙述之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题目解读
“歌”是一种诗歌体裁,指歌行体,其形式较自由,大抵模拟乐府诗风格,语言通俗流畅,文辞较为铺展。题目的意思是茅屋被秋风刮破后所作的诗,点明了诗歌的内容。
题目解读“歌”是一种诗歌体裁,指歌行体,其背景材料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八月,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深感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背景材料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重点字注音
怒号(háo)布衾(qīn)大庇(bì)突兀(wù)重点字注音怒号(háo)布衾(qīn)整体感知
(1)请在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
(2)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写景记事的三个场面和直抒胸臆的大意。
整体感知(1)请在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
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屋漏秋雨
期盼广厦
写景记事
直抒胸臆
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屋漏秋雨期盼(3)本诗第一节在对天灾进行客观描写的过程中注入诗人何种情感?茅屋骤破,内心痛苦
(4)本诗第二节中诗人“归来倚杖自叹息”,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叹息什么?叹息自己遭受天灾人欺;
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叹息……
(3)本诗第一节在对天灾进行客观描写的过程中注入诗人何种情感(5)本诗第三节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凄苦情境?表现了诗人湿冷难眠、痛苦难挨的情境;还反映出“‘安史之乱'
是更深重的人祸”。
(6)本诗最后一节充分体现了诗人何种精神境界?忧国忧民
(5)本诗第三节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凄苦情境?表现了诗人湿冷(7)在这首诗的前三节和最后一节中诗人的情感及其表达有什么联系和变化?
情感逐渐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扩大到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表达由含蓄压抑到大声疾呼。
(7)在这首诗的前三节和最后一节中诗人的情感及其表达有什么联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群童抱茅
无可奈何
破屋漏雨
忧思不绝
推己及人,希冀“大庇天下寒士”,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现实
水到渠成秋风破屋
风
白天
屋外
事
心情苦痛
群童抱茅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雨
黑夜
忧思不绝
广厦千万间
理想
关心自己
民生推己忧屋内
人
及国人忧天下寒士
民
现实水到渠成秋风破屋风白天屋外事心情苦痛群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让我们回顾一下,看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诗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欲卖
炭
翁
卖炭翁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代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原作题下有题注——
“苦宫市也”
原作题下有题注——“苦宫市也”背景材料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背景材料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原文欣赏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原文欣赏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读准字音
bìn辗
鬓
niǎn
辙
zhé
chì
jì
骑
敕
叱
chì
jiāng
系
jì
将
读准字音bìn辗鬓整体感知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
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
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
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烧炭——运炭——被夺炭
整体感知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品读诗文
角度一: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我设计的问题是:
1.诗中刻画了两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人物形象。
2.本诗中有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举出诗句进行说明?
品读诗文角度一:人物形象刻画方法我设计的问题是:1.诗满面尘灰烟火色
肖像描写
两鬓苍苍十指黑
烧炭艰辛、生活困苦
满面尘灰烟火色肖像描写两鬓苍苍十指黑烧炭艰辛、生活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生活困苦、艰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炭车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动作描写
运炭的艰难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炭车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翩翩两骑来是谁?
肖像描写
黄衣使者白衫儿。
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翩翩两骑来是谁?肖像描写黄衣使者白衫儿。趾高气扬、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
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动作描写仗势凌人、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
针对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
示例一: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针对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示例一: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
针对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
示例二: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艰辛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这两句作了回答。这一问一答,让文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针对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示例二: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针对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
示例三: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针对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示例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针对角度三:对比的写作手法
我设计的问题是: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1.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针对角度三:对比的写作手法我设计的问题是:“一车炭,千针对角度四:把握作者的情感
我设计的问题是:
作者对卖炭翁给予深切的同情,对宫市的暴行进行了揭露,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针对角度四:把握作者的情感我设计的问题是:作者对卖炭翁给针对角度五:尝试归纳主旨
我设计的问题是:
本诗通过记叙(
),揭露了(
)的罪恶和(
)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
)。
针对角度五:尝试归纳主旨我设计的问题是:本烧炭艰辛
卖炭翁
运炭艰难
炭被掠夺
宫使
(肖像、心理、动作描写)
生活困苦艰辛
夺炭
(肖像、动作描写)
仗势凌人
蛮横冷酷
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烧炭艰辛卖炭翁运炭艰难炭被掠夺宫使(肖像、心理、课堂小练
1.“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课堂小练1.“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2.“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2.“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3.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
3.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4.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4.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24唐诗三首
24唐诗三首石
壕
吏
石壕吏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河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其作品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现力。代表作有《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月夜忆舍弟》等。有《杜工部集》。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题目解读
“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诗中指差役。题目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及相关人物。
题目解读“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背景材料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之子)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背景材料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背景材料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赴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三吏”),《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这组诗再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背景材料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赴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疏通译文
傍晚(我)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夜里来抓人。(这家的)老汉越过墙逃跑了,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得多么凶狠!老妇哭得多么悲苦!
只听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我)三个儿子在邺城防守。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苟且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出出进进根本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小,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有人)低声地、断断续续地哭。(我)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汉告别。
疏通译文傍晚(我)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夜里来抓人。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一段)故事的开端,写差役
乘夜捉人。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写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
第三部分:(第四段)故事的结局,写诗人的所见所闻,交代老妇被抓。
整体感知第一部分:(第一段)故事的开端,写差役理解内容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交代诗人投宿的时间、地点及夜间发生的事情。“有吏夜捉人”是总领句,不说“征兵”,而说“捉人”,且在暗夜“捉人”,为全诗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差役的蛮横与老妇的哀怜形成鲜明对比,再现了人民深重的灾难。
理解内容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3.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妇自诉悲惨遭遇:三个儿子全部被征,可见兵役之重;三个儿子已死两个,可见战争之残酷;家中再无承重之人,儿媳妇衣不蔽体。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从侧面表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之深重。
4.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夜久”照应“暮”,表明时间的推移。“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被“征”之实,凄苦、悲愤之情尽在不言中。
3.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主旨归纳
《石壕吏》借助诗人的见闻叙述了差役乘夜捉人、老妇啼诉和她最终被抓去服役的故事,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控诉。
主旨归纳《石壕吏》借助诗人的见闻叙述了差役乘夜捉人、老妇啼结构脉络
开端——差役乘夜捉人
《石壕吏》
发展和高潮
儿死战场
家中窘迫
自请服役
深切同情
结局——独与老翁作别
结构脉络开端——差役乘夜捉人《石壕吏》发展和高潮儿死写作特点
1.将情感、态度寓于客观叙述之中。
诗人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情感、态度,只是以见证人的身份来写自己亲闻亲见的事实,在据事直陈的过程中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作品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例如,“有吏夜捉人”,寥寥几个字,却折射出差役的凶暴、兵役制度的残酷,暗含着诗人的憎恶与批判。
2.语言精练含蓄,场面描写与细节描写真切传神。
例如,诗歌末尾写到与老翁道别的场面,一个“独”字暗示老妇已被带走,流露出无限的凄苦之情,使作品言尽而意远,悲凉的情绪萦绕在读者心头,令人久久难以释怀。
写作特点1.将情感、态度寓于客观叙述之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题目解读
“歌”是一种诗歌体裁,指歌行体,其形式较自由,大抵模拟乐府诗风格,语言通俗流畅,文辞较为铺展。题目的意思是茅屋被秋风刮破后所作的诗,点明了诗歌的内容。
题目解读“歌”是一种诗歌体裁,指歌行体,其背景材料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八月,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深感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背景材料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重点字注音
怒号(háo)布衾(qīn)大庇(bì)突兀(wù)重点字注音怒号(háo)布衾(qīn)整体感知
(1)请在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
(2)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写景记事的三个场面和直抒胸臆的大意。
整体感知(1)请在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
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屋漏秋雨
期盼广厦
写景记事
直抒胸臆
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屋漏秋雨期盼(3)本诗第一节在对天灾进行客观描写的过程中注入诗人何种情感?茅屋骤破,内心痛苦
(4)本诗第二节中诗人“归来倚杖自叹息”,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叹息什么?叹息自己遭受天灾人欺;
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叹息……
(3)本诗第一节在对天灾进行客观描写的过程中注入诗人何种情感(5)本诗第三节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凄苦情境?表现了诗人湿冷难眠、痛苦难挨的情境;还反映出“‘安史之乱'
是更深重的人祸”。
(6)本诗最后一节充分体现了诗人何种精神境界?忧国忧民
(5)本诗第三节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凄苦情境?表现了诗人湿冷(7)在这首诗的前三节和最后一节中诗人的情感及其表达有什么联系和变化?
情感逐渐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扩大到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表达由含蓄压抑到大声疾呼。
(7)在这首诗的前三节和最后一节中诗人的情感及其表达有什么联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群童抱茅
无可奈何
破屋漏雨
忧思不绝
推己及人,希冀“大庇天下寒士”,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现实
水到渠成秋风破屋
风
白天
屋外
事
心情苦痛
群童抱茅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雨
黑夜
忧思不绝
广厦千万间
理想
关心自己
民生推己忧屋内
人
及国人忧天下寒士
民
现实水到渠成秋风破屋风白天屋外事心情苦痛群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让我们回顾一下,看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诗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欲卖
炭
翁
卖炭翁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代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原作题下有题注——
“苦宫市也”
原作题下有题注——“苦宫市也”背景材料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背景材料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原文欣赏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原文欣赏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读准字音
bìn辗
鬓
niǎn
辙
zhé
chì
jì
骑
敕
叱
chì
jiāng
系
jì
将
读准字音bìn辗鬓整体感知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
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
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
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烧炭——运炭——被夺炭
整体感知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品读诗文
角度一: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我设计的问题是:
1.诗中刻画了两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人物形象。
2.本诗中有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举出诗句进行说明?
品读诗文角度一:人物形象刻画方法我设计的问题是:1.诗满面尘灰烟火色
肖像描写
两鬓苍苍十指黑
烧炭艰辛、生活困苦
满面尘灰烟火色肖像描写两鬓苍苍十指黑烧炭艰辛、生活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生活困苦、艰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炭车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动作描写
运炭的艰难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炭车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翩翩两骑来是谁?
肖像描写
黄衣使者白衫儿。
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翩翩两骑来是谁?肖像描写黄衣使者白衫儿。趾高气扬、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
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动作描写仗势凌人、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
针对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
示例一: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防尘口罩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外科用羊肠线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
- 心脏内导管产业运行及前景预测报告
- 宠物猫砂箱用除臭剂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搓衣板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大学外语2(2022-2023-2)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家用非手动研磨机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乐器拾音器产业运行及前景预测报告
- 包装用卡纸板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卸妆器具电产业运行及前景预测报告
- 华东地区SMT公司信息
- 建筑材料知识点汇总
- 平面构成作品欣赏
- 隧道弃渣及弃渣场处理方案
- 隔代教育PPT课件
- 签证用完整户口本英文翻译模板
- 金属盐类溶度积表
-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优秀范文8篇)
- 医学交流课件:抗肿瘤化疗药物所致的神经毒性诊治
- 图形创意的联想方式及训练
- 幼儿园肥胖儿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