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学与武学的跨学科研究之可行性初探内容提要:本论文从跨学科的基本问题切入,首先理清武术与武学的区别与联络,然后结合对中国文学与武学的对照与探究,将武学总结为一门研究武术的学问。然后论述了武学与文学的相关可比性。并说明武学与文学具有共同的“文心〞与“诗心〞的跨学科联络,得出文学与武学跨学科研究不仅可行而且需要的结论。本文关键词语:跨学科;武术;武学;文学;可比性;可行性引言跨学科研究,属于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分支。因而,关于中国文学与武学的跨学科研究,必需放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与之相关的学理与规范中讨论。在相关学科理论的范围与归限之内,本论文从宏观的角度,并适当结合相关的详细实例,重点论证了一个核心问题:可行性的问题。也就是说,中国文学与武学的跨学科这一项研究到底能不能研究〔或者说可行还是不可行〕,为什么能研究〔可行〕,假如能〔可行〕,应该如何研究?以及研究有什么意义及价值?第一个问题是关键。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那么关于可行性的相关问题也就有了答案:。根据这条思路,结合比较文学学科的详细要求与规限,论文将分为三大重点进行论证:武学是一个系统独立的学科。同时,武学是一个与文学有跨学科研究意义的相关联的独立系统的学科。这是两大前提。武学与文学具有可比性,包含类同性、相异性及学科穿插互渗等基本关系。这是一大基础。详细来说,论文通过关于文学与武学跨学科中的基本问题,文学与武学的跨学科中介〔武术〕,文学与武学的跨学科联络及可比性分析三大部分逐步阐述,最后进行归纳,得出结论,说明中国文学与武学的跨学科研究具有理论与理论意义上的可行性,不仅有利于中国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多元化与民族化,同时对于中国文学理论话语的构建具有借鉴与启发意义。一、文学与武学跨学科中的基本问题〔一〕文学与武学跨学科中的学科问题比较文学中的跨学科研究,一个最基本特点就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研究,因而首先面临的是关于学科的界定与范畴的问题。也就是要回答,什么是学科?就“学科〞概念而言,自己属于一个历史范畴。它对应古拉丁文中的discipline,最初有权利与知识的意思。在英文中则能够解释为各门知识及科学领域的一个构成部分。在古代的中国,学科既能够指学问的科目门类可以以指科举考试的学业科目。至于学科分类,西方文论体系中,以亚里士多德为起点,将学科分为了诗学、逻辑学、政治学、物理学、伦理学等。显然较为看重分类的逻辑性与清楚明晰的思辩性。这与中国古代重感性与综合的学术分类是有所不同。〔周易〕最早提出“形上〞与“形下〞的标准,分出道与器,后来发展为“学〞与“术〞。之后,中国的学术分类无论是“六艺〞还是“四部分类法〞,都显示出一种主体性原则,即“以人统学〞。[1]关于学科的概念,〔辞海〕有两层,一是指“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枝。二指“教学的科目〞。[2]我们在这里说的“学科〞,指的是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而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因而,作为一门学科的根本特质至少能够归纳为两点,即独立性与系统性。而关于中国文学与武学跨学科研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文学与武学能否能作为两个独立而系统的学科放在同一平台来沟通与对话。对于文学,这当然是没有什么疑问的。而武学能不能作为一门独立而系统的学科来看待,这是非常关键的。假设这种说法不能成立,武学不能作为一个学科,那么必定陷入一种为难的境地。因而对于这点,必需进行严格论证与说明。〔二〕文学与武学跨学科的内涵与此严密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对于“跨学科〞的态度。“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ity〕一词最先也是从英文中引入的,收录在英国1937年的〔新韦氏大词典〕。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将“跨学科〞与“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ity〕和“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ity〕相联络起来。他以为“多学科〞是低条理的、利用多门学科的知识进行的研究;“跨学科〞是中等条理的、多门学科互相作用、互相补充的合作研究;“超学科〞则是高条理的、不存在学科界线的统一的研究。[3]他的分析的特点在于将学科之间的研究的条理明晰化。而“跨学科〞研究的全面兴起,当然还是要归功于美国学派的崛起。美国学派所提倡的平行研究无疑将“跨学科〞研究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关于跨学科研究界线即内涵,雷马克的表述是:“我们必需确定,只要文学与文学以外一个领域之间的比较是系统性〔systematic〕的,而且文学以外的这个领域又是作为一个明确独立与相关的学科〔discipline〕被系统性研究,这种比较才是比较文学,不能只由于学术研究讨论了必定反映在所有文学中人生与艺术固有的方面,我们就能够把这种学术研究称之为‘比较文学’。〞[4]雷马克的观点强调了“跨学科〞研究的规限几个基本要求,即学科本身的独立性、系统性、及与文学的相关性。虽然关于跨学科研究理论不断发展,但这一规限至今仍然是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结论。因而,下面将结合第一个前提,即武学是不是一个学科,与第二个前提,即武学是不是一个与文学相关的学科综合阐述。这两点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同时也是跨学科中的可比性的前提条件。下面我们将综合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方法加以论证。二、文学与武学跨学科的中介——武术及其历史渊源、发展与跨学科问题概述〔一〕原始文学活动中的“武〞从人类文化意义的角度来说,任何学科及艺术形式的产生及发展都能够追溯到原始活动,我们从中能够发现艺术门类之间的穿插互渗关系,由于原始文化或艺术原来就是同源混生的,只是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才逐步分离。但这并不表示清楚任何艺术之间都能够拿来做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只要寻找到其中的内在联络与把握深刻的艺术规律才有可能进一步探寻求索与深切进入下去。对于文学与武学,我们首先要从他们的发生开始探究。而其中介则是武术。也就是要比较文学活动与武术活动的发生。就文学活动的发生而言,一般的文学理论有四种说法,实际上,这四种活动是交错在一起的,但都不是唯一的,无论是从历时的意义上还是共时的意义上都是穿插混合的,对于文学活动的发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这些说法对与武术活动的发生也具有比较与启发意义。1.巫术发生说其代表弗雷泽在〔金枝〕中将巫术与文学联络起来,提出“类似律〞与“接触律〞,前者看重模拟,后者则强调影响,他通过古俗来详细论述了巫术活动的仪式化对文学的启示意义。同时,巫术对于武术活动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效用。由于巫术本来对歌、舞、文艺等艺术形式的起源有着特别主要的影响,而武术活动最初除表现为一种原始的生产活动与军事斗争的实用目的之外,也表现为一种带有巫术性质的歌舞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带有娱乐表演及宣泄性质的巫术活动。2.宗教发生说实际上这一说法从柏拉图的“灵感说〞已露出端倪,他以为诗的灵感实际上源于一种“神灵附体〞或“神灵凭附〞,而灵魂在他看来则是一种具有神性的东西,因而“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这便已具有一定的宗教意味了。德国批评家赫尔德也以为,诗歌是“唯一通向灵魂的美的艺术〞,是“灵魂的音乐〞,德国美学家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则更是将艺术近乎等同于宗教了。而原始宗教对于武术活动的发生也具有深远影响。由于原始武术活动的形式及内容不少是借鉴于原始宗教中的象征功能与模拟功能,由于中国的宗教原来带有很浓烈厚重的哲学意味,如“天人合一〞、“五行说〞、“阴阳观〞等思潮,便也成为武术活动的发生及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3.游戏发生说康德是较早系统分析这一说法的学者,他以为,艺术是“自在的游戏〞,其实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在的合目的性,实际上这种说法是针对文学活动非功利性的特质而言的,即文学发生的经过及目的的审美特性。还有德国学者将游戏解释为不仅仅是一种过剩精神的发泄,更隐含着一种内在潜藏的实用目的,艺术活动是一种“内模拟〞,实质上与游戏相通,这与亚里士多德的“陶冶〞说也有相通之处。游戏说对于武术活动的启发更具有艺术性,即强调武术的审美观照功能,看重它的非竞技性和非实用性,因而能够解释武术为什么在中国会构成一种循环,从最初的“重技轻道〞,到长期传统中的“重道轻技〞,到近现代的“技道合一〞,即关于武术中的“道〞与“技〞之间的问题。4.劳动说劳动说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劳动促进社会变更,强调社会时代变化与文学发展的联络。〔乐记〕中有:“声音之道,与政通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维柯在〔新科学〕中就曾论述并对应了人类历史发展与文学艺术的联络,虽然具有唯心主义的局限性。而泰纳则提出与文学有关的“时代、环境、种族〞三要素。实际上,这种强调社会环境与文学发展的严密联络,重视的是文学活动的实用性及目的性的一面。劳动不只是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而且构成了早期文学的形式与描写的重要内容。在〔吴越春秋〕记载的〔弹歌〕中写道:“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简洁明了的描写了原始人制造武器和狩猎的经过。这实际上也是一首具有“原始特征〞的诗,即最早的文学体裁。这种形式的诗,往往是诗、乐、巫三位一体相结合,既能够吟唱,又能够配合以舞蹈,一方面是原始人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原始人的一种精神审美表达。但假如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首诗,能够发现,这种原始狩猎实际上已经带有一种“武〞的性质,能够说,虽然是没有构成自发意识,这自己就是一种原始形态的武术活动。〔二〕原始形态中武术活动与文学活动的同质关系武术实际上是武学的源头与根本,武学是由武术文化逐步演变而来,两者互相联络又各不一样。假如要说明武学的相关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武术的产生及发展等有关问题。下面我们将重点阐述这个问题。武术与文学类似,最早是作为一种人类活动而存在。同样,武术活动与文学活动都起源于原始社会物质生产活动。也就是说,在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与天然界的斗争中而产生。因而,武术活动在原始社会中,最主要的特点是杀伤性,它的根本特点表现为一种搏杀技能,这也是一种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带有鲜明的实用性。而这种技能应该怎样实现?徒手搏击应该是最初的实现形式。云南的沧源崖画上,就有人与野兽搏打的描绘。西藏各巴人有集体搏兽的传统。〔毛传〕有:“暴虎,空手以搏之。〞〔论语·述作〕记:“暴虎冯河〞。〔史记·律书〕载:“夏桀、殷夫纣手搏虎豹,足追四马,勇非微也。〞[5]都是对于徒手搏斗的描绘叙述。当然,手搏也不限于野兽,人与人之间也同样存在。有学者指出,后者更具武术性。与此同时,另一更为广泛的表现形式——通过制造武器实现搏杀,正如上文所引〔弹歌〕所描绘叙述。在旧石器时代,由于原始人类制造的工具特别简单,且其功能也有限,多用于收集与狩猎,还未构成真正的武器。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原始氏族战斗频发,大量的生产工具转化为具有杀伤性的武器。〔史记·五帝本纪〕载有黄帝与炎帝及蚩尤的残暴战役。〔庄子·盗拓〕中也有所牵涉。这些传说至少从侧面反映了原始战斗的剧烈。恰是由于战斗的需要,人们的生产技能逐步转化为军事战役技能。借助考古学发现,能够证明在新时期时代已出现了弓箭、锤、矛、戈、匕首等武器。尤其主要的是,出现了原始的军事训练活动,并构成军事武艺的萌芽。不外,这种训练活动最早表现为一种“武舞〞。“武舞〞起源于原始宗教,最初有巫术的性质。既是对天然的神化与恐惧,又是一种力图超天然的象征与发泄。如古老的仿兽舞、猎舞和战舞等形式。重要反映的是人与兽斗或人与人斗,是狩猎或战斗场面的再现。如在云南沧源早期壁画中则有不少模仿战斗的舞蹈形象。随着原始战斗的发展,武舞逐步成为部落军事训练的内容。如羌族有“大葬舞〞、傣族有棍舞、布朗族有“刀舞〞、景颇族有“盾牌舞〞等等。同时,由于宗教观念的存在,它时常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表现,因而“舞〞与“乐〞时常也是相联络的,如〔百夷传〕记:“百夷……村甸间击大鼓,吹芦笙,舞干为宴。〞也就是说,“武舞〞实际上是由“武〞、“舞〞、“乐〞三种要素构成。联络上文所述的文学活动,我们能够发现最初的文学实际上也是由诗、舞、乐构成。〔礼记·乐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与心,然后乐器从之。〞而劳动是共同的前提,“舞〞与“乐〞实际上是沟通了两者之间的主要中介。因而,“武〞与“诗〞的构成要素已具有了某种同质关系。由此我们至少能够看出,在文学活动与武术活动发生之初就具有某种天然的联络。杨乃乔教授在阐述学科穿插关系中时说从全球的整体视点来看,人类文化是一个自稳自足的大系统,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专业划分构成了这个大系统之下的无数子系统,而且互为对象,然后他引用美国学者欧文·拉兹洛在〔系统、构造和经历体验〕一书中的话:“其中每一格系统的环路必需在某些方面对其对象来说是‘开放的’〞,根据这一说法,杨乃乔教授进一步解释,子系统之间最终无法回避学科的边沿性穿插,学科之间的穿插研究被称之为科际整合。[6]而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学与武学,恰是在中国文化母体系的大背景之下的两个具有穿插关系的子系统,只是武学具有一般学科所不具有的特殊性,需要借助于“武术〞这一具有悠久历史与文化作为中介,这在西方文明体系之中却是难以想象的,因而理论上是具有一些实证性的困难,但仍具有一种可能性,由于二者从形式与内容之间都具体表现出出了一种从原初状况开始构成的一种穿插互渗的天然同质关系。〔三〕从武术到武学的飞跃从发生到发展,任何学科或者文化都经历了一个纷繁复杂的经过。根据劳动说的理论,文学的发展与生产的发展息息相关,但要留意的是所指出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关系〞,即部分的不平衡与最终的平衡。而武术的发展,事实上与社会的发展也是严密相联的。但武术的发展到底与武学的发展到底有什么内在联络?武学的发展与文学的发展又有什么深层联络?要解决第二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即明确武术与武学的内在联络与区别。对于这点,我们能够从概念与定义下手。通过概念的演变,就能够窥见其发展变化的脉络了。对于武术的定义,在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角度、层面来看会有不同的界定。我们以时间来分,大致可分为古代传统武术概念、近现代武术概念、现代武术概念。从中我们能够理清武术与武学的关系。就“武术〞一词而言,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中有诗云:“国尚师立,家崇儒门,禀道疏德,讲艺立言……堰闭武术,阐扬文令。〞[7]这里说的武术,都是指军事技术而言。在这里之前则被称为“技巧〞与“武艺〞,都是泛指骑射、击刺和徒手搏斗等攻防实战技法。也就是说,这里的武术强调的是一种技法,重要说的还是形而下的“术〞的层面。不外,无论是古代的军旅武术或是民间武术,其实都反映出了一种极具凝聚性与综合性的文化特点,虽然并未构成自发的主体文化意识,但形而上“道〞的层面一直以来都占领主要的地位,其文化性仍然具体表现出在以儒释道文化为中心,并反映出深刻的哲学与美学特征。到了近代,随着西学东渐之风的影响,尤其是西方“竞技武术〞的影响。武术作为运动技击性进一步突显出来。1932年颁布的〔国民体育施行方案〕中以为:“国术(武术)原我们国家民族固有之身体活动方法,一方面能够供应自卫技能,一方面可作锻炼体格之工具。〞[8]实际是将武术作为一项体育项目来看待。自此以来,武术的概念逐步作为一种具有技击特征的运动向狭义化发展。1988年12月全国武术专题讨论会的对武术下的定义是:“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重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重视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9]这个定义基本是狭义的武术的较为全面的说法。也是对近现代武术概念的总结。但随着现代武术的进一步发展,全球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深化,武术的狭义与广义进一步清楚,对武术的理解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2004年版的〔中国武术教程〕定义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重要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重视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少学者更偏向于广义的武术,即作为一种文化而存在。刘峻骧先生在〔东方人体文化〕中说到:“把武术称为一种独特的人体文化,而不单纯称它体育运动〔体育当然也是文化的一种〕是考虑到漫长的历史上,武术的确不单单是以种体育运动。〞徐才先生以为“武术是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除了武术技术等表层形态外,还有同武术有关的中国古典哲学、美学、军事学、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深层形态的文化构成。〞[10]这实际上就具有了一个相当广泛的文化学上的意义了。与此相比照,武学的概念更为复杂。于均刚、黎健民〔论东方武学与西方体育的关系〕[11]中批判了对武学认识的几个误区,一个是混同武学与武术。一个是咬文嚼字。论文以为,从概念上讲,武学作为一个道术一统的冗杂东方文化体系,是很难给予一个明晰化的概念的。实际上武术也面临类似的问题。这里他们强调的是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术之间的统一性。不外,在其附文中,对武艺、武道、武学三个主要概念作出了界定。论文的重要观点能够归纳为,武艺以寻求个人技击为重要目的,兼具表演和健身功能的东方技击术。道艺是指武艺在其发展的经过中,由于多种因素的诱导,其承载主体自觉的、自发的由寻求技击的目的跃变成一个求道之经过。由此,论文将武学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横向上根据拳种划分,二是根据地域划分,三是在纵向上划分为武艺和道艺。并指出武学是指武艺和道艺以及与两者相关的域外之研究的综合称呼,其自己的特性决定了这个概念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种说法实际上仍然是反映了传统的延伸与扩展。但论文提出了一个特别值得玩味的观点,论文引用了梁漱溟先生针对〔拳意述真〕的评价,即“道艺阶层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实证,是东方文化的一个落脚点,东方文化之着实性由此显豁而出,东方文化之艳丽色彩将缺失一色〞。然后指出“武术〞一词绝非简单概念界定和归属的问题,而是牵扯到东方文化根基的问题。同样“武学〞的概念也有这一原则性问题。因而我们不能断下结论。需要严格论证。通过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综合考虑,我们会发现武术与武学的意义都是特别冗杂的。但是,假设我们抛开外延,进一步分析两者的实质,就能够将问题愈加明晰化。从实质上说,武术强调的是道与术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具有文化意义的统一。而武学是什么呢?这个问题需要分为多个条理分析。首先,就武学一词而言,其产生及意义与武举制度的设立有着亲密联络。唐武则天始设立武举为科举一目,至宋进一步完善武举制,并出现武学的说法,到了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立武学,用武举,其武臣子弟令于各直省应试。〞但并未实行,宣德十年〔1435年〕,“英宗即位,诏天下卫所皆立学。〞“正统六年〔1441年〕设京卫武学,除教授一员、训导六员,教习勋卫子弟。〞“七年〔1442年〕设南京武学。〞正统初年奏定武学教条规定:幼官及武职子弟所读之书有〔武经七节〕、〔百将传〕等,学员中有领队管理。诸如此类有关武学的各项制订在明代非常具体,武学发展特别繁荣。[12]按辞海的定义,武学即中国古代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13]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始设,数月即废。熙宁五年〔1072年〕恢复,置教授,习诸家兵法、历代用兵成败及忠义史实,愿试阵队者,酌给兵伍。元丰间改置博士,教谕,学生限百人,用三舍法补试。南宋绍兴间重建,分受成、贵谋、辅文、中古、经远、阅礼六斋,补试法仍然。明代置京卫武学和各卫武学,教育所属年轻武官及应继承武官禄位的子弟。崇祯时令各州府县皆设武学生员,学习内容除军事科目外,与儒学无别。实际上,这里的武学只是一个具有词源性的涵义。从字面上,武学的其他理解表达繁多,现大致总结如下:武学能够看做一门与武举考试相关的学问,或者说仅仅只是一门考试项目。武学能够被理解为从古至今的武术典籍的合称。武学能够被以为是各种武术流派关于武艺的集合。武学可以以被论述为一种有关武术教育的学问。武学可以以被解释为一门关于武术活动的人类社会学方面的知识领域。武学是一种研究武术文化的总体文化概念。武学是一种具有东方文化体系的类概念。如此等等。以上或者其他含义都不是我们这里说的武学,而只是一个对于武学概念的特定的理解。这个问题,类似于“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称呼所发生的问题。虽然不少人指出这个称号的歧义性及不严格性,但是,假设我们把握了其学科实质特征与内涵,至少就不会出现“比较文学〞是“文学比较〞或“比较的文学〞之类的低级毛病了。这里的问题也一样。所以,需要留意的是,我们这里谈的武学是比较文学的跨学科中的武学,是与文学相对的一门独立系统的学科。从实质上概括的讲,我以为,武学就是一门研究武术的学问,一切与武术相关的问题实际上都能够纳入到武学的范畴,但这不能理解为武学作为一种广泛的文化而存在。必需再次强调,武学是一门具有严格规限的独立系统的学科。说其独立,首先是由于武术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概念,这是毫无疑问的。因而,不能由于武术内容涵盖了军事学、古典美学、中医学、内功学、生理学等多门学科而将武学并为任何一门学科之内,而只能说明一种普遍的学科穿插互渗关系。由此,武学作为一门研究武术的学问天然也必需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说其系统,首先也是由于武术本来是一个具有系统的文化性的集合定义,无论是其广义还是狭义,无论是传统武术还是现代武术,都有着各自独特而完好的体系特征与研究方法。但武学作为一门学科,还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即综合性。由于武术自己博采众长的特性决定了武学这一特点。但这里的综合性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整合,而是具有东方文化体系的模糊特征。一方面丰富了学科的外延,另一方面,又不同水平消解了学科的内质,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学术中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存在。按季羡林先生的说法,其根本源头在于西方主分析〔analytical〕,东方主综合〔comprehensive〕。文学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证明。从古至今,中国古代纯文学的东西是特别可疑的,假设抽闲了传统史学与哲学,单独谈中国文学,势必将变得支离破碎,不可理喻。武学的情况也是如此。中国学科的互渗穿插决定了其不可分割性〔高度凝聚性〕。但是我们要谈的是跨学科中的中国文学与武学。因而,我们必需要留意学科之间的重心交汇点与差别点。假如我们只作外表的比附是难以发现本质的,必需找到学科内在的契合点。因而,武学作为一个学科,能够进一步细化。从研究层面,至少能够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物质〔器物〕层面。第二层面,制度〔技术〕层面。第三层面,观念〔精神〕层面。其中第三个层面与文学的联络相对严密。从理论层面,则至少能够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武学基本理论。第二,武学话语体系。第三,武学史。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络统一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尤其是武学基本理论与话语体系,牵涉到概念、范畴及整个学科范式。两者应该是一种既有包涵又有区其余穿插关系。武学基本理论重要指相关概念范畴、学科特质、知识构建法则等。武学话语体系重要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即思维与言说的问题。本论文思维上重要讨论的是武学在哲学上与文学的同构意义。言说重要指与文学相对照的一种文本构建方式,包含精神上相通的文化品格。如何找到与文学相对的学科特质。也就是跨学科研究的另一前提。是进一步追随其跨学科的内在联络的第二支点,实际上,这种关系的梳理,实际上就是二者之间可比性的显现,进而进一步发现跨学科中的共同的“文心〞与“诗心〞。三、文学与武学的跨学科联络及可比性分析〔一〕文学与武学的学科实质联络武学与文学作为两门学科,到底有没有学科的联络呢?当解决了武学称呼问题之后,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天然而然的过渡了。由于任何学科之间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联络,或者说是天然的一种异同性,但某些学科相差间隔过大,就不能构成一种有机的内在意义链,因而就容易走向学科界线的泛化,然而文学与武学之间却恰好有一种能够放置于比较文学之中的学科可比性。比方中国古代就有从中医学方面以人身之病来论文学之病。武学中也包括关于医学方面的内容。武术研究以至包括生物学和生物化学,解剖形态学与生物力学基础,这同样能够利用与文学建立跨学科的关系。因此,文学与武学在学科内涵上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互识与互证的关系。同时,文学与武学的内涵都非单一化的,在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关系中,呈现出不同的多元化特征。传统的文艺理论,将文学的实质分为三个方面讨论:首先,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其次,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再次,文学是人类掌控的一种方式。[14]第一个方面能够作为文学与武学的学科实质联络的一个主要落点。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这里牵涉到两个方面:即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不少艺术诸如舞蹈、绘画、雕塑都具有审美形态,也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能够建立跨学科联络。一些学科诸如历史学、社会学则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但缺乏审美性。也同样能够建立跨学科联络。美国有一个教授就曾以中国禅学来解释物理中的问题。物理学是一门天然科学,并没有明显的意识形态,但物理学的原理同样具有协调平衡的美感,正如柏拉图所说的“美是真谛的光辉。〞因而缺乏意识形态性,可以以建立跨学科联络。而文学实际上是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辩证统一。这恰巧也同样是武学的主要特征。一方面,说过,劳动创造美。因而,从武术的发生来说,武术天然具有一种美。武学是研究武术的学问,包含武术美学。武术除了实用的技击性,无论是外表所表现的姿态、劲力、节拍、造型、构造等,还是内在的动静疾徐、刚柔虚实、形神兼备等哲学基础,美感都是不问可知的。另一方面,在不同时代,从先秦至秦汉,三国至晋朝,再到隋唐五代,然后经过宋元明清等各朝各代的演变,直至近现代,武术一直游走在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实用击技与表演艺术之间,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所表现出的武术思想及流派不同水平遭到各个时期的社会时代的意识形态影响与冲击。因而,在武学中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在某些情况之下可能会表现出临时的对立,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但这并不是绝对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显示器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中国钢三柱暖气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气瓶充装岗位实习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塞纸旋盖组合机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过程控制系统点检员上岗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汽车装配工应急处置分析及对策
- 化工蒸发工职业技能模拟试卷含答案
- 真空镀膜工职业技能模拟试卷含答案
- 飞机环控救生内饰系统装调工岗位实习报告
- 茶艺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 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2025届物理高一下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4年深圳市南山区机关事业单位招募大学生人员笔试真题
- 机械制图与CAD 课件 06-三视图与CAD绘图
- 浙江省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基础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真题及答案
- 2025年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司法鉴定人执业考试试卷及答案
- 舟山快艇停靠管理办法
- DB3705-T 43-2024 海草床遥感监测技术规范
- 2025年山东省高考历史真题
- 肿瘤患者心理特征
- 绝缘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报告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