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伦理学读书笔记_第1页
行政伦理学读书笔记_第2页
行政伦理学读书笔记_第3页
行政伦理学读书笔记_第4页
行政伦理学读书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篇一:读书笔记】读《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有感在现代主义世界观中,科学性原则被试图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应用的广博导致了人们对工具理性的强调,从而开始关注人与人之间交往与生产的效率问题。由科学提供的统一基础假设取代了传统、习俗、宗教。科学越来越被视为另一种社会建构,塑造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念认识。以这样的观念认识作为唯一的基础来设计和管理公共组织显然是极不妥的。同样,后现代主义思想中角色的多元化和差异性也使得角色群问题更加尖锐——它否定所有确定的关于人类存在的基础假设,也不承认周围世界存在一个权威可以帮助我们决定哪些角色该有优先权。于是在一系列的对抗性决赛中,我们被置于一种充满矛盾和疑虑的状态中。而伴随着交通、信息技术的发展,工作与私人领域之间严格的界限在后现代社会又重趋模糊,空间的重要度正在不断下降。现代主义核心信念和普遍主义、终极观念一样受到质疑,相对主义价值观的盛行,大有摧毁一切对于义务与责任的信仰之势。总的来说,正如书中提到的,社会的多元化成为这一切变化的背后推手。而现代化所带来的影响表现在公共行政领域中,即标准化的政策和程序与多样化的、敢于直言表述自己观点的公民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相称。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共行政的政治特性;二是公共行政角色与市民角色的分离;三是管理者的差异性。面对这些变化,作者既然想重塑实用的行政伦理学,那么,对行政伦理学的关键——行政责任,也就必然少不了一番讨论。书中,作者提出,行政责任有主观与客观之分,客观责任与外部强加的可能事物相关。所有的客观责任都包括对某人或某集体负责,也包括对某一任务,下属员工人事管理和实现某一目标负责。前者为职责,后者为义务;主观责任则与那些我们自己认为应该为之负责的事物相关。它根植于我们对自己的忠诚、良知、认同的信仰。主观责任不仅仅是人类活动的一个不可避免的方面,更是人类在社会化的过程和其他角色中产生出来的。两者不应被视为真实与虚假的区别,主观责任作为对我们信仰个人职业价值观以及性格特征的一种表达,和更为明确的客观责任的表达意义同样具有真实性。所以行政伦理学发展至现代面临了避无可避的困境——责任的冲突。具体包括:权力的冲突;角色的冲突;利益的冲突三个方面。相对应的,行政人员在行政行为中也就不得不时时刻刻面对履行自身职责、角色扮演和利益取舍的问题。于是,在书中的行政组织伦理学部分,作者就提出了维持公共组织中的负责任行为的两种方法——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内部控制注重的是使能在决策过程中起作用的价值观在行政人员心中内化,通过培训过程,使行政人员将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分开,从而避免利益冲突的出现,产生一个更为负责任的和更具有创新性的官僚制度。外部控制则主要是通过伦理立法和伦理规范的形式为公共行政人员面临和解决伦理冲突和伦理困境设定一般性的限制,提供了一种帮助职业性团体澄清和内化自己的职业价值观的机制。对超出由公民设立的权限范围而进行活动的公务员实行制裁,给公共组织人员的行为设立了道德最低标准,同时,使典型的职业问题趋向于更为简化实用。对于这两种方法,作者的观点是应保证二者的平衡,并使之达成和解。既施加充足的外部控制以防止个人沉溺于自私自利,又有充足的内部控制来鼓励更多的社会性建构、理想主义、利他主义以及成功为导向的创新精神。在公共组织中,个人及其所任职的组织之间有一种固有的矛盾关系:个人试图既在公民角色也在公务员角色中认真地承担自己的道德行为责任。要解决这一固有的矛盾关系,就得既保持一种理想的个人伦理自主性水平,同时又使公共组织的产生符合集体的目标。即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设计一个公共组织中的道德行为的完整模式——负责任的管理模式。以期于这种“负责任的管理模式”中履行个人负责任的行政行为。虽然这种维持行政人员负责任行为的模式是一种韦伯式的理想形态。它是一种在任何特定、具体的组织行为中都不会得到完全显示的建构。但无论如何,它揭示了保持负责任的行政行为的复杂性,也揭示了做一名负责任的行政人员的复杂性,而且它界定了组织生活领域,要求我们应该对该领域进行研究、分析、从事职业训练和制定组织发展战略等。作者立足于行政管理实践的角度探讨行政伦理问题,关注的是行政人员在行政实践中所面临的伦理困境时的应对和解决办法。正如前文中提到的,作者强调行政责任是行政伦理的核心问题,认为行政责

任冲突是造成行政伦理困境的根源。因此,为了解决新的挑战和解决新的问题,使行政伦理得到实现,应该整合内外控制机制,使行政人员和行政机关在面对内外部压力时,形成一个支持负责任行政行为的环境。【篇二:《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读书笔记】张康之的《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以下简称《视角》一书发表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部行政伦理学和行政学著作,还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部哲学著作。该书的基本特性是反思性、开创性、可读性和乌托邦性等。其主要贡献为:它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行政实践模式及理论给出了确切的历史地位,并提出了未来公共行政的模式;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公共行政的“思想模型”中的各种缺陷;提出了“在公共行政领域拒绝权利”的主张;建构了公共行政的道德框架,为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寻找到了一个新的坐标。该书引起的争论问题主要是:如何超越官僚制;如何实现社会秩序的供给;“在公共行政领域中拒绝权利”值得商榷;道德能否制度化等。该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存在反复重叠之处;行政权力道德化的提法有些偏颇;谈及制度道德化时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对传统伦理与现代伦理的区别没有具体论述等。回顾了20世纪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历史,并对这些理论以及在这些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又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共行政道德化的制度方案,即提出了服务行政新模式的构想。这是对未来行政发展作出的学术理论畅想。从20世纪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历史看,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类思想倾向。一是以威尔逊、韦伯等人为代表的主流行政学,它是以政治———行政二分原则为前提,以现代官僚制理论为主导的行政管理学派,强调公共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技术化,探讨公共行政运行的机制建设。这一理论学派由于回避公共行政的价值考量而变得工具化和实用化,并且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暴露出了诸多缺陷和弊端,并日益走向末路。二是以韦伯、哈贝马斯等人为代表的围绕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建设问题而展开的理论思考,这样一条追求政治合法性的思路,将政府的公共政策以及行政行为引向了权谋化的方向。三是60年代以来,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的出现,将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推广应用到了政治的和公共行政领域,主张政府以及整个公共领域,都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来加以改机构内部建立竞争机制等等。这一理论试图克服现代官僚制理论的造。比如把成本收益分析引进政府工作的评价体系,在政府造。比如把成本收益分析引进政府工作的评价体系,在政府弊端,并超越之。但是,毕竟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存在着质的不同,公共领域的职能在于保障社会公正,“公共人”的使命在于保障社会正义;公共人首先是社会人,他既有“经济人”的一面,也有“道德人”的一面,好的理论应该重在激活公共人身上潜在的善质,而不是强化其自利性的一面。在“公共选择”理论指导下的“重塑政府”改革,仍然是价值缺位的改革,结果必定是要失败的。作者认为,以上三条思路都不可取。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惟一一条正确的思路是将价值理念引入政府及其公共行政中,走公共行政道德化的路子。公共行政的道德化是当代公共行政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也是行政改革和构建新型公共行政模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下篇中作者着力构建了公共行政道德化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框架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一)公共行政道德化的两个基本向度。一是制度和体制层面的道德化,即在制度安排上有着道德化的合理规范,包含着道德实现的保障机制,同时已经确立的机制又有利于道德因素的生成和成长,能够对行政人员道德修养的提高有着激励作用。二是行政人员个体层面的道德化,即要求行政人员以道德主体的面目出现,在他的行政行为中从道德的原则出发,贯穿着道德精神,时时处处坚持道德的价值取向,公正地处理行政人员与政府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和与公众的关系。这两个层面的道德化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和相互作用的,共同推动着公共行政道德化实践的发展。在张康之教授看来,没有制度的道德化,行政人员个体的道德是不稳定的,但如果没有行政人员的道德化,那么制度道德就会因失去微观层次上的坚实基础而成为空洞的教条。(二)道德化的公共行政特别强调自身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由交换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这个社会中的正义也就是交换正义,交换的正义是以一切交换主体的平等和自由为基本内容的。近代以来,平等和自由是人们长期追求的目标,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仅仅把它当成一种政治学上的追求,失去了伦理价值的内容,并且日益走上歧途。在张康之教授看来,自启蒙思想家以降所强调的平等和自由不仅仅是一个政治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伦理问题,只有对平等和自由作出伦理学的理解,才能在与政治学理解的综合统一中实现真正的平等和自由。长期以来,公共行政由于没有获得对平等和自由的伦理学理解,所以它并没有在其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之外找到其道德责任。公共行政若要保证其公共性的话,仅在政治和经济职能的实现中是不可能做到的,只有同时承担起道德责任,才能保证自己是真正公正的行政。而在公共行政所有的道德责任中,维护和提供交换正义又是它的基本内容。所以说,当前健全公共行政的正确道路是要实现公共行政对平等和自由的道德自觉,促进公共行政道德化,以保证它在维护和提供社会正义的过程中担负其道德责任。(三)道德化的公共行政分析框架为未来的服务型公共行政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张康之教授认为,迄今为止,人类发明了两种基本的行政模式,即统治行政模式和管理行政模式。统治型的行政模式与传统社会相对应,它附属于阶级统治,具有显著的强制性特征。近代以来,随着资产阶级产业革命的完成,传统的统治型行政逐渐被管理型行政模式所取代。这种模式趋向于采用民主和参与等方式,因而具有更多的公共性,它追求的是行政管理相对于政治统治的独立性,把传统的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管理模式转化为深入到社会之中的和渗透到社(四)公共行政道德化的分析框架,具有两个比较明显的优势。第一,它可以为从根本上提升政府能力指出正确的道路。应当说,当机构精简、职能转变和权力结构调整为政府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基本框架之后,政府能力在何种程度上才能得以进一步的提升,就取决于行政道德。行政道德可以实现对行政关系的充分整合,消除行政关系中的各种各样的冲突和不和谐因素,促成统一和谐的行政关系,使整个行政体系成为具有充满活力的对一切社会要求都能作出及时反映的有机整体。这样以来,政府能力也就会达到最佳状态。第二,它能够为社会秩序的供给指出合理的方式。政府存在的要义首先在于社会秩序的供给。从历史的纵向视角来看,政府的社会秩序供给大致有三条途径,即专制集权型、法律制度化和伦理道德化的途径。专制集权的秩序供给所获得的是封闭僵化了的秩序,而在这种秩序下,社会的活力受到压制,社会的发展趋于停滞。法律制度化的社会秩序供给所获得的是一种形式化的秩序,这种形式化的秩序由于具有科学技术化的可操作性,有着社会矛盾和冲突程序化的解决机制,有着社会压力的舒缓机制和社会动荡的减压防震机制,因而成了人们较为推崇的社会秩序供给途径。但是,法律制度化的社会秩序供给由于过分注重形式化和程式化而大大降低了政府在社会整合中的实质作用。在这种程式化的背后,行政人员在具体的应用权力的过程中,除了按照制度的要求而执行权力的功能外,也在权力应用中表现出了严重的官僚主义,甚至对法律制度阳奉阴违,用权力谋取个人私利,这样一来,权力的滥用和腐败反过来成为破坏社会秩序的潜在因素。所以,政府社会秩序供给的理想形式是在法律制度的框架下实现伦理道德化的供给。如果政府能够真正成为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的主体,就必然会带动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就会实现社会的道德整合,并获得稳定的社会秩序。(五)公共行政道德化的分析框架能够为当前中国的行政改革提出正确的方向。按照这一框架,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与发展应当走“以德治国”的道路,这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德治传统的回归与超越。一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一个值得注意的伦理假设,那就是“人皆可以为圣人”,即人具有“善”的道德本性。正是有了这一伦理设定,才为“德治”提供了理论根据,才能够设计出“内圣”与“外王”的治国理念,即以圣人之德施王者之政。二是在国家治理的问题上,中国传统的治国理论称作民本思想,把国家安危和社稷兴衰看作是民心向背的结果,而民心向背又取决于仁政和德政,即君以仁施政,臣以德治国。当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德治就其实质来讲,只不过是统治行政的德治,除了其“德”的标准与现代意义的道德标准大不相同以外,它在强调“治”者道德的时候,并没有考虑相应的制度保障,所以最终必然走上不道德的“人治”之路。今天,我们搞行政体制改革,应该在继承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公共行政的特殊性加以创造性地转换。我们所倡导的“以德治国”应该是在制度、程序和行政人员这三方面相互作用的总体化进程中得以实现的。张康之教授认为,“以德治国”的关键是以德行政,以德行政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从公共行政领域的道德建设开始。首先,要突出制度道德的内容,即在制度设计、体制转型和政府再造的过程中,充分体现道德的因素,使制度和体制包含道德化的内容,为行政人员道德意识的成长提供充分的空间。其次,要加强对行政人员道德素质的培养和督察,在行政人员的选拔、使用、晋升等各个环节上都引进道德评价的手段,建立起一整套行政道德评价体系,以求通过几年的努力,使行政人员的总体道德素质实现全面的提升。最后,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行政法制来促进行政道德的生成,同时让行政道德促进法制的完善和有效地发挥其功能。“以德治国”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必将是一个漫漫长途。但是,只要我们不懈地追求,就必定能够争取这个时代的尽快到来。【篇三:《行政伦理学》课程实施方案】《行政伦理学》课程实施方案一、课程基本情况说明1、方案制定依据(教学大纲)本方案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制定。2、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内容有:行政伦理学概述(行政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行政伦理学关于效率、法治、权力、伦理、正义、公平、民主的基本观点;行政理想、态度和作风;行政良心、良知与良能;行政责任、行政纪律、行政荣誉、行政人格、行政伦理规范、政府信任关系、行政道德评价和行政伦理监督等。3、课程的特点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行政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每一章的分析都包括理论和实践分析两大块。理论分析部分阐述相关的行政伦理学基本理论,揭示行政伦理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实践研究方面,以大量的具体资料揭示了行政伦理学的运行发展轨迹,产生的主要问题,针对当前行政伦理学中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4、课程学时和学分:本课程课内学时72,4个学分,第4学期开设。二、教学模式或教学流程图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教师的面授辅导为补充,再辅以录像、网络资料等资源。使学生在一学期的时间内能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并能学以致用。三、教学媒体资源1、文字教材:主教材:《行政伦理学》张康之主编、李传军副主编出版单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文字教材系统地体现了本课程教学大纲的具体教学内容,是组织教学与考试的主要依据。2、音像教材:主讲教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康之、副教授李传军音像教材课时:11学时录像课教授方式:重点讲授型,主要是提纲挈领讲授文字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平均每章一讲。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广告公司2005年3月录制。3、直播课堂4、网上教学辅导:在电大在线(・cn)平台上,提供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说明、各章主要教学内容辅导、直播课堂与录像教材讲稿、作业讲评、案例、综合练习题、自测题等内容。各地方电大辅导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教学进度和学习计划上网游览;同时结合本课程特点每学期安排4或2次实时答疑活动,具体时间和手段请见电大在线网上的安排表),非实时答疑每天进行,欢迎各位老师、同学积极交流。另外本课程还将不定期安排教研活动,欢迎各地电大辅导教师积极参加(具体时间和手段请见电大在线网上的安排表)。四、课程教学团队建设1、 指导思想:积极探索远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组建有利于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课程教师团队,切实提高我校的课程教学质量。2、 组建原则:①承担教学任务原则。团队组建以课程教学为基础,负责本门课程的建设管理、教学和质量保证;②源整合原则。课程教学团队的组建,原则上在学院(部)内组织,也可以组织跨学院的课程教学团队。3、 团队建设的具体办法:①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通过参加学术会议、教学研讨会等方式扩大教师眼界,了解外界科研、教学改革信息,及时获得教学改革经验与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科研工作能力和教学质量。积极申报科研、教研课题:要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经常开展科研、教学研究。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全体教师在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得到大的提高。教学团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