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研究_第1页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研究_第2页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研究_第3页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研究_第4页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部地区产业构造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研究

论文:西部地区产业构造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研究

摘要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全国平均程度,经济开展和综合实力与东部沿海的差距不断拉大。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施行,使西部地区在根底设施建立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获得了较大成就,为今后西部经济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根底。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西部地区投资明显增加,根底设施和生态环境建立获得较大进展,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加快。但和中国其他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当前,西部开发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新的阶段,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根底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建立;同时,又需要对西部地区的产业构造进展适当调整,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加快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西部开发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开展才能。〞文章希望通过对西部地区产业构造调整的研究,找出新阶段西部开发的重点和方向,即大力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并探究如何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开展,使西部地区在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谋求更大的空间,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协调开展。其理论意义那么是通过分析欠兴隆地区利用什么样的经济机制,使产业构造从以传统的农业和资源型的初级产品加工业为主,转变为现代化、城市化、多样化的制造业和效劳业经济。

论文的根本框架为:第一部分,导言。介绍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论文的根本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产业构造理论。主要介绍了产业构造的演变规律和产业构造变动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西部地区产业构造研究。首先对西部地区产业构造现状进展了研究,通过对中国不同区域产业构造的比较、以及西部各地区的产业构造的比较和西部地区各产业内部构造的分析,认为西部地区目前的产业构造不能适应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安康快速开展,指出西部地区应优化产业构造,使西部地区产业构造高度化和合理化。第四部分,西部地区产业构造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的关系。就产业构造和特色优势产业之间的关系进展了讨论,认为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是产业构造优化的核心,而合理的产业构造促进了特色优势产业的开展,并指出了西部地区开展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意义。第五部分,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研究。首先对西部地区开展特色优势产业的制约因素进展了分析,接着对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的重点领域进展了研究,认为西部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为:能源资源产业、特色农牧业及其加工业、重大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以及旅游业。随后,文章进一步阐述了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的重点地区,根据?西部大开发“十一五〞总体规划?,西部地区应着重抓好成渝、关中-天水、环北部湾〔广西〕等重点经济区的建立,使之成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第六部分为本文的结论,给出了西部地区产业构造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的政策措施。

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西部地区产业构造调整、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以及西部地区产业构造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的政策措施。西部地区的落后,除了自身的区位条件和产业布局政策以外,还由于西部地区市场发育不成熟、技术进步缓慢等因素。当前西部地区产业构造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产业比重偏高、工业开展滞后、第三产业层次偏低、产业趋同现象严重、产业构造虚高度化、双重的二元经济构造。西部地区应立足比较优势,加快推进工业化、实现产业构造的高度化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促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逐步形成假设干特色资源加工基地和优势产业开展基地,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促进西部地区产业构造的优化调整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开展。

目前,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重点领域有:〔1〕特色农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包括畜牧业及其相关加工业、特色医药产业和某些省〔区〕特有的优势产业。〔2〕能矿资源的开发及高耗能产业。包括有色金属工业、钢铁工业、能源工业、新型建材工业。〔3〕装备制造业。包括机械工业、电子信息工业、石油化工和化学工业。〔4〕高新技术产业。在科研院所集中、科技实力较强的地区〔如西安、重庆、成都-绵阳〕形成具有部分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用现代手段对西部特有的自然资源进展深加工。〔5〕旅游业。以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历史、民族风情、宗教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为根底,以旅游产品的开发为主体,开展大旅游,构建大产业,形成游、食、住、行、购、娱综合配套协调开展的格局,使旅游产业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的新增长点。

根据?西部大开发“十一五〞总体规划?,西部地区应着重抓好成渝、关中-天水、环北部湾〔广西〕等重点经济区的建立,使之成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开展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既需要西部各省区发挥自力更生、艰辛奋斗的精神,也需要中央政府和有关部门在

资金投入和政策上给予相应支持。为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开展,当前国家必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采取实在有效的详细措施,继续加强西部地区根底设施建立;提升西部地区的产业配套才能;增强西部地区的科技支撑才能;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立;积极扩大西部地区的对内对外开放;建立健全西部大开发保障机制。

【关键词】西部地区;产业构造;构造调整;特色经济;优势产业

【论文类型】根底型

目录

1导论1

1.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

1.2国内外研究动态1

1.2.1对经济构造转型的研究1

1.2.2对中国西部地区构造调整的研究2

1.2.3关于特色经济的研究2

1.2.4关于以产业构造调整促进特色经济开展的研究3

1.3根本思路和方法3

1.4文章的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4

2产业构造理论5

2.1产业构造的演变及其规律5

2.1.1产业构造演变的一般趋势5

2.1.2产业构造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6

2.2产业构造变动的影响因素8

2.2.1供给因素9

2.2.2需求因素10

2.2.3对外贸易构造11

2.2.4产业政策11

3西部地区产业构造研究13

3.1西部地区产业构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3

3.1.1第一产业比重偏高13

3.1.2第二产业开展滞后14

3.1.3第三产业层次偏低17

3.1.4产业趋同现象严重20

3.1.5三重的二元经济构造20

3.2区域开展战略对西部地区产业构造的影响23

3.2.1产业布局政策不合理23

3.2.2市场化进程缓慢24

3.2.3技术进步缓慢27

3.3西部地区产业构造的优化30

3.3.1加快推进工业化30

3.3.2产业构造高度化31

3.3.3产业构造合理化32

4西部地区产业构造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的关系33

4.1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是产业构造调整的主要途径33

4.2合理的产业构造可以更好地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开展33

4.3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的重要意义34

4.3.1有利于西部地区产业构造的优化调整34

4.3.2有利于提升西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34

4.3.3有利于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开展34

5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研究37

5.1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的制约因素37

5.1.1产业配套才能缺乏37

5.1.2市场体系不健全37

5.1.3科技程度不高,资源转化率低37

5.1.4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效劳缺失38

5.2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的重点领域38

5.2.1能源资源产业38

5.2.2特色农牧业及其加工业40

5.2.3重大装备制造业44

5.2.4高技术产业46

5.2.5旅游业49

5.3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的重点地区53

5.3.1成渝经济区54

5.3.2关中-天水经济区56

5.3.3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57

6西部地区产业构造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的措施59

6.1加强西部地区根底设施建立59

6.2进步西部地区的产业配套才能60

6.3增强西部地区的科技支撑才能61

6.4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立62

6.5扩大西部地区的对内对外开放63

6.6建立健全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的保障机制64

附录67

参考文献75

致谢81

1导论

1.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西部开发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开展才能。〞论文选题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西部地区产业构造调整的研究,探究如何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开展,使西部地区在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谋求更大的空间,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协调开展。

选题的理论意义在于分析了欠兴隆地区利用什么样的经济机制,使产业构造从以传统的农业和资源型的初级产品加工业为主,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转变为现代化、城市化、多样化的制造业和效劳业经济。其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对构造转型的研究,找出西部开发的重点和方向,就是要大力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2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对经济构造转型的研究

产业构造变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开展的关键〔何雄浪,〕。早期对经济构造转型的研究,主要是w.阿瑟8226;刘易斯〔1954〕的“两部门剩余劳动〞理论模型和霍利斯8226;b.钱纳里〔1979〕的各种“开展形式〞的经历分析。在国际区域的角度上,汪斌〔〕对东亚、北美和西欧三大典型国际区域产业构造演化形式的总体特征进展了实证研究,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提出了构造战略性调整的新含义和主要思路。对中国产业构造转型的研究,一些学者就产业构造成长的阶段、障碍、外部条件以及工业化进程与产业构造成长的关系进展了分析,并指出了成长过程中中国产业构造和产业组织的合理化问题〔朱争鸣等,1989〕;有的学者那么根据经济国际化的要求,剖析了我国与不同类型国家产业构造程度的差异和我国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状况,讨论了我国参加wto后产业构造调整的重点及应采取的对策〔王家新等,〕,孙伯良〔〕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提出了以开展教育产业为核心、以资本国际流动为手段、国际国内市场相统一的构造调整思路,形成具有弹性的、与国际消费力和世界市场严密相连的多层次产业构造。一些学者运用统计资料对产业构造优化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进展了定量研究与实证检验〔郁鸿胜,;李华等,〕,另外一些学者那么从产业构造优化机制的角度研究了产业构造的合理化问题,讨论了产业构造合理运动的内在机制,认为只有对我国产业构造优化机制进展根本性的创新,才是我国产业构造合理化运动并不断晋级开展的根本保障〔严旭阳,〕。在国内区域的层面上,张平〔〕对区域产业构造演进的含义和规律、指标和选择、条件和约束轨迹和特征进展了分析,指出了中国区域产业构造优化的导向和战略以及中国区域产业构造调整过程中的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除此之外,杨德勇等〔〕从资本市场的视角来研究构造转型,讨论产业构造晋级的运行机制,通过对资本市场融资与产业构造晋级关系的实证分析,证明随着资本市场规模日益壮大,对我国一、二、三产业的开展和构造变迁起到促进作用。这些研究对西部地区构造调整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比较注重理论的分析和实证的检验,在政策施行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2.2对中国西部地区构造调整的研究

一些学者对西北区域的产业构造调整进展了研究,如李宗植〔〕、董锁成〔〕对西北区域产业构造调整与优化的定性研究;曹林等〔〕对西北地区产业构造调整与经济开展互动关系的分析,以及针对产业构造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效应的政策建议。在实证的角度,卢中原〔〕根据对大量数据的处理,分析了西部地区产业构造的变动趋势和环境变化。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西部地区经济开展是开展战略选择、构造转换与制度变迁相统一的过程,西部地区的市场制度无力支撑由中央政府国家意志催生的产业构造及其演进,这种特殊的工业化道路及其所决定的主导产业特征导致其产业扩散才能弱,制约了西部地区产业构造的调整,进而削弱了西部地区的长期开展潜力〔孙早,;卓玛措,〕。对于西部地区产业构造所表现的问题,如西部各地区产业构造同构化现象严重,各产业内部构造失衡,城乡二元构造突出〔张婧,〕,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等〔黄泓,〕。针对西部产业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西部地区产业构造调整应积极推进城市化和增强工业竞争力〔李京文,;国务院开展研究中心开展部课题组,〕,加快第三产业内部构造调整和防止产业趋同〔庞跃辉,;周靖等,〕,根据西部地区的南北差距选择有区别的开发战略〔马俊等,〕,以及立足比较优势,基于区际分工转型的视角构造合理的“垂直—程度型〞产业分工格局,促进西部地区产业成长〔孟昌,〕。尹希果等〔〕那么认为西部地区产业构造调整的理论指导非常有害,无视了资源禀赋的限制作用,易造成经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为此必须确立“生态产业主义+国家战略+市场经济〞的新产业开展观。这些研究对本文的写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是对微观主体的分析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1.2.3关于特色经济的研究

阎恒〔〕认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源于区域特色经济的开展,经济开展就是要依托区域优势条件,实现区域消费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带有区域特点的特色经济;李渤〔1999〕认为区域经济的市场竞争才能上下,关键在于区域经济特色化的程度和程度,而区域特色经济体系的构建是区域经济开展特色化的前提。

针对西部地区开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从整个西部地区出发,二是针对不同产业的研究,三是对西部各省〔市、区〕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的研究。对整个西部地区的研究如王文长等〔〕从三次产业的角度阐述了西部特色经济的开展;周毅〔〕对建立西部区域特色经济的研究;杨钢等〔〕指出西部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应坚持的原那么及政策措施;崔巧环〔〕认为西部地区特色经济开展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绿色产业为重点,以可持续开展为目的;白永秀〔;〕从西部经济市场化入手,对西部特色经济开展中的问题进展了研究,并对西部特色经济体系的构建做了探究;安树伟〔〕指出了加快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政策措施;iud中国政务景气监测中心〔〕认为西部开发要打破根底设施瓶颈,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对某个产业的研究如李树民等〔;〕对西部地区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开展的可行性分析和障碍分析;雷兴长〔〕对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开展的研究;王洁等〔〕对西部蓝莓特色产业开展的研究。对西部各省〔市、区〕开展特色优势产业的研究如?西部开发中的云南特色经济?〔李峻峰,〕、?四川省区域特色产业开展研究?〔四川省经济开展研究院,〕、?在西部大开发中开展--区域特色经济?〔张文全,〕和?开展--区域特色经济的几点考虑?〔刘紫玉,〕等。这些研究缺乏之处在于没有把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放在全国乃至世界分工体系中进展研究。

1.2.4关于以产业构造调整促进特色经济开展的研究

产业构造调整对区域特色经济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常毅,1997〕,西部地区的落后属于“构造性衰退〞,应大力开展特色产业,用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并退出丧失竞争力、低附加值且污染严重的行业〔陈耀,〕。鉴于目前西部地区的产业构造现状,西部地区产业构造调整必须根据经济开展的实际状况,重点开展优势产业和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以此来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展〔周明伟,;李竹青等,〕。沙志芳等〔〕的研究也认为因地制宜地开展特色经济,有利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防止产业雷同,是西部地区推进产业构造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手段;张丽君等〔〕认为产业构造优化是西部地区开展特色经济的切入点。同时,西部地区产业构造调整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必须处理好产业进入和退出的关系,产业构造调整要突出区域特色,形成区域的竞争优势,围绕进步核心竞争力,举全力开展特色优势产业〔郑长德,〕;刘静等〔〕对西部地区产业构造现状分析后认为,西部地区产业构造调整的角色定位就是开展特色产业及在此根底上形成的竞争优势产业。高新才等〔〕对西部地区产业构造演变和影响因素及其效应进展了分析,并指出了西部地区产业构造优化的根本原那么;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开展研究中心〔〕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的总体思路、产业布局及其遵循的原那么和加快开展的对策措施;徐丽华等〔〕认为通过开展特色经济来促进产业构造晋级,是实现西部民族地区跨越式开展的有效途径,并给出了开展特色经济促进产业构造优化的政策设计。这些成果无疑对本文的研究奠定了根底,但多为对策分析,对理论的研究缺乏深化。

1.3根本思路和方法

论文的根本思路遵循“宏观背景→理论根底→现实目的→约束条件→工具选择〞。在对西部开发的目的及其面临的约束条件进展分析的根底上,运用开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等理论,深化分析西部经济构造调整对西部开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促进作用,并指出西部地区应如何发挥比较优势、提升竞争优势来开展特色优势产业。

论文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占有大量文献和统计资料的根底上进展定量研究,并运用理论推理与对策分析、历史分析与现状研究,结合实地调查与经历交流进展多方论证。

1.4文章的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文章的创新点在于:

〔1〕文章阐述了区域产业构造调整与优化是进步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前提,是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本质要求。西部地区要实现经济增长,不断缩小与东部兴隆地区的差距,必须调整不合理的产业构造。

〔2〕文章通过系统分析西部地区目前的产业构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西部地区产业构造调整找到了一个落脚点,那就是大力开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通过产业构造的优化调整为特色经济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文章图文并茂,数据翔实,通过定量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区域开展战略对西部地区产业构造的影响、产业构造优化的总体战略,以及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的重点领域。

〔4〕文章讨论了西部地区产业构造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开展之间的内在机理,并针对当前经济整体形势及西部地区的开展现状提出了西部地区产业构造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的实现机制。

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1〕对西部地区产业构造调整的计量模型的建立,以及西部地区的投入产出分析,以便于准确理解西部地区各个产业的投资效率。

〔2〕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建立的背景下,西部地区产业构造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开展面临那些优势和优势,以及主体功能区建立与区域利益协调关系的研究还需要深化。

〔3〕对西部地区产业构造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开展与西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及促进衰退产业退出之间的关系、退出机制,以及它们之间如何实现顺利接替的研究。

〔4〕西部地区产业构造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立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2产业构造理论

产业构造与经济增长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产业构造的演进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也会促进产业构造加速演进。这已经被许多国家经济开展的理论所证明。特别是在现代经济增长中,随着技术程度的进一步进步,产业构造演进和经济开展的互相作用越来越明显。

产业构造的概念指的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络与联络方式。这种产业间的联络与联络方式可从两个角度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提醒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络与联络方式不断开展变化的趋势,提醒经济开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构造〞效益,从而形成狭义的产业构造理论;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络与联络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广义的产业构造理论包括狭义的产业构造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

2.1产业构造的演变及其规律

2.1.1产业构造演变的一般趋势

产业构造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将来经济增长的根底,成为推动经济开展的主要因素。产业构造是同经济开展相对应而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构造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构造横向演变的合理化。这种构造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推动着经济向前开展。从兴隆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理论来看,产业构造的演进从不同角度来看有如下规律。

〔1〕从工业化开展的阶段来看

产业构造的演进经历了如下阶段: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在前工业化阶段,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有一些开展,第三产业的地位微乎其微。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缩小,地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有了一定开展,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比较小。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重心由根底工业向高加工度工业转变,第二产业仍居第一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开场上升。在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开场下降,第三产业快速开展,并且在三次产业中占有支配地位。在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知识化成为主要特征。产业构造的开展就是沿着这样的一个开展进程由低级向高级走向高度现代化的。

〔2〕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

产业构造的演进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根底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在农业为主导的阶段,农业比重占有绝对地位,第二、第三产业的开展均很有限;在轻纺工业为主导的阶段,轻工业取代农业成为主导产业,重化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开展速度较慢;在原料和燃料动力等根底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阶段,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很小,轻纺工业开展速度逐渐放慢下来,而以原料、燃料、动力、根底设施等根底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逐渐取代轻纺工业的位置成为主导产业;在低加工度组装型重化工业为主导的阶段,传统型、技术要求不高的机械、钢铁、造船等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开展速度较快,其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并成为主导产业;在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的阶段,传统工业得到改造,技术要求较高的高附加值组装型重化工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阶段,第二产业的开展特别是传统产业的下降幅度较快,内部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仍有较快开展,但比重已不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阶段,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人们也常把这一阶段称为后工业化社会或工业化后期阶段。

〔3〕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

产业构造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开展的。在第一产业内部,产业构造从技术程度低下的粗放型农业向技术要求较高的集约型农业,再向生物、环境、生化、生态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开展;种植型农业向畜牧型农业,野外型农业向工厂型农业方向开展。在第二产业内部,产业构造的演进朝着“轻纺工业—根底型重化工业—加工型重化工业〞方向开展。从资源构造变动情况来看,产业构造沿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知识〔包括技术〕密集型〞产业方向演进。从市场导向角度来看,产业构造朝着“封闭型—进口替代型—出口导向型—市场全球化〞方向演进。在第三产业内部,产业构造沿着“传统型效劳业—多元化效劳业—现代型效劳业—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的方向演进。

〔4〕从产业构造演进的顺序看

产业构造由低级向高级开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但各阶段的开展过程可以缩短。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开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开展为根底的。只有第一产业的劳动消费率得到充分的开展,第二产业的轻纺产业才能得到应有的开展。第二产业的开展是建立在第一产业劳动消费率的大大进步根底上,其中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的开展又是建立在原料、燃料、动力等根底工业的开展根底上。同样,只有第二产业的快速开展,第三产业的开展才具有成熟的条件和坚实的根底。

2.1.2产业构造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

产业构造的变动总是和经济开展联络在一起的,研究经济增长不能不研究产业构造的演进。国内外学者对产业构造的变动规律进展了大量研究,总结出了产业构造变动的许多理论根据。

〔1〕刘易斯的二元构造转变理论

刘易斯的理论建立在以下三个根本假定上:农业的边际劳动消费率为零或接近零;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工资程度由农业的人均产出程度决定;城市工业中利润的储蓄倾向高于农业收入中的储蓄倾向。由于农业的边际劳动消费率为零或接近于零,农业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供给价格低,且工业的边际劳动消费率远远高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工资,因此,工业开展就可以从农业中获得无限量的廉价劳动力供给,获得巨额利润,又由于工业利润中储蓄倾向高,由此产生一种累积性效应。这种累积作用的结果是,农业劳动力的边际消费率进步,工业劳动力的边际消费率下降,以致于工、农业劳动边际消费率相等,二元经济转变为一元经济。

〔2〕配第—克拉克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通过研究,先后发现: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程度的进步,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程度有了进一步进步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人们称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构造变化的规律为配第—克拉克定律。早在17世纪,配第就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程度的差异及其形成的不同的经济开展阶段,其关键在于产业构造的不同。他通过进一步考察后得出结论:比起农业来,工业的收入多;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多,即工业比农业、效劳业比工业的附加价值高。后来,克拉克重新发现并第一次研究了产业构造的演进趋势,得出了产业构造演进的规律性结论。

〔3〕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库兹涅茨在继承配第和克拉克等人的研究成果的根底上,仔细地挖掘了各国的历史资料。他利用现代经济统计体系,对产业构造变动与经济开展的关系进展了较彻底的考察,他根据人均国内消费总值份额基准,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构造变动的规律,提醒了产业构造变动的总方向,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律。他发现的这种变动规律,即产业构造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被称为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4〕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罗斯托通过长期研究提出了主导产业及其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无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体系中,经济增长之所以可以保持,是因为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种扩大又产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作用,即产生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回忆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罗斯托的这些理论被称为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他还根据科学技术和消费力开展程度,将经济成长的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包括牛顿之前的整个世界;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相当于产业革命时期;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以及“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5〕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从经济开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提醒了制造业内部构造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发现了制造业开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输出率的影响小。进而,他将制造业的开展分为三个时期:经济开展初期、中期和后期,将制造业也按三种不同的时期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产业:初期产业,是指经济开展初期对经济开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如食品、皮革、纺织等部门;中期产业,是指经济开展中期对经济开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如非金属矿产品、橡胶制品、木材加工、石油、化工、煤炭制品等部门;后期产业,指在经济开展后期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如服装和日用品、印刷出版、粗钢、纸制品、金属制品和机械制造等部门。他的这些在不同经济开展阶段的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特点的理论总结被称为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6〕霍夫曼工业化经历法那么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工业化问题进展了许多富有创始性的研究,提出了被称为“霍夫曼工业化经历法那么〞的工业化阶段理论。他根据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率,把工业化划分为四个开展阶段: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霍夫曼比例为〔51〕;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消费品工业降到工业总产值的75%左右或以下,霍夫曼比例为〔2.50.5〕;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并已到达和消费品工业相平衡状态,霍夫曼比例为〔10.5〕;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这一阶段被认为实现了工业化,霍夫曼比例为1以下。在实际应用中,霍夫曼比例往往用轻工业品净产值与重工业品净产值的比例来表示。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阐述的主要是工业化过程中重化工业化阶段的构造演变情形。

〔7〕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

两基准理论由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两基准是指收入弹性基准和消费率上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要求把积累投向收入弹性大的行业或部门,因为这些行业或部门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便于利用规模经济效益,迅速进步利润率;消费率上升基准要求积累投向消费率〔指全要素消费率〕上升最快的行业或部门,因为这些行业或部门由于消费率上升快,单位本钱下降最快,在工资率一定的条件下,该行业或部门的利润也必然上升最快。两基准理论是由以下条件为根本前提的:一是根底产业相当完善,不存在瓶颈制约,或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瓶颈制约,但要素具有充分的流动性,资源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向瓶颈部门转移,尽快缓解瓶颈状态;二是产业开展中不存在技术约束;三是不存在资金约束。假如上述条件不存在,两基准理论就未必成立,利用两基准理论选择优先开展产业也不一定可行。

〔8〕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

产业构造演进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与国际市场相适应。一国的经济开展需要有完善的内贸与外贸相结合的全方位的产业构造。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对此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雁行形态理论〞。这一理论要求将本国产业开展与国际市场亲密联络起来,使产业构造国际化。他认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可以通过如下四个阶段来加速本国工业化进程。第一阶段,从研究开发新产品到国内市场形成;第二阶段,从国内市场饱和到产品出口,开拓国际市场;第三阶段,从国外市场形成到输出技术设备,就地消费和销售;第四阶段,国外消费才能形成,产品以更低价格返销,迫使本国该产品减少消费,并促使新产品开发。

2.2产业构造变动的影响因素

研究和理解产业构造变动的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产业构造的现状、产业构造变动的趋势和规律以及产业构造变动的内在原因,进而制定相应的产业构造政策来改变产业构造变动的影响因素,以调整产业构造,促进产业构造向合理化、高度化演进。

2.2.1供给因素

〔1〕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

一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对该国产业构造的形成与变化有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那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其产业构造或多或少地具有资源开发型的特性。当然,假如该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那么该国也可能成为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全面开展的产业构造;而资源匮乏的国家就不可能形成资源开发型的产业,最多只能成为资源加工型的产业构造。由于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一般是人力因素难以改变的,同时资源禀赋又是一国经济开展的根底因素,因此对一国的产业形成和经济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受资源制约的国家也可以借助科技的开展和贸易来克制资源匮乏的弱点。

〔2〕人口因素

从供给的角度来说,人口因素影响着劳动力的供给程度和人均资源拥有量以及可供给才能的程度。从人口—资源平衡的角度来讲,过度的人口增长会过度地把国内的有限资源转化为衣食供给,以满足人们根本的生活需要。其结果,一方面减少了其他资源的供给,另一方面又减慢了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从而延缓了工业化的进程,阻碍了产业构造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所以,根据一国经济开展的条件和程度,保持适当的人口增长率,进步人口素质,对产业构造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开展的经历说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廉、资金缺乏的国家应该多开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缺乏而资金较充裕的国家应多开展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从这个角度说,劳动力资源的多寡和劳动力素质的上下也决定了一国产业构造调整的方向和产业开展战略。

〔3〕技术进步

科技进步是推动一国产业构造变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一国产业构造表现为一定的消费技术构造,消费技术构造的进步与变动都会引起产业构造的相应变动,一旦技术发生变革,产业构造将会发生与之相适应的改变。科技的日益现代化促使产业各部门发生变革,并通过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的作用推动相关产业部门不断高度化;技术进步不断拓宽劳动对象,使产业部门不断细化、新的产业部门不断产生;技术进步还不断地引发人们新的需求,从而使新需求成为产业部门成长的动力。

技术程度的不同决定了比较劳动消费率的不同,技术进步又引起比较劳动消费率的变化。产业构造转换的动力来自比较消费率的差异,它表现为消费要素从比较消费率低的部门向比较消费率高的消费部门转移;产业构造的转换和晋级,主要取决于部门之间消费率增长速率的差异。不同的部门由于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速度不同,其消费率增长的速度也不同。那些研究与开发投入强度大、可以最先吸收新技术的部门,往往也是消费率进步最快和产出增长最快的部门,这是由部门内在技术经济特征所决定的。

〔4〕资金供给状况

资金变动对产业构造变动的影响,一方面包括资金的充裕程度对产业构造的影响,另一方面包括资金在不同产业部门的投向偏好对产业构造的影响。前者主要受经济开展程度、社会开展程度、储蓄率、资本积累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后者主要受投资倾斜政策、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利率、资金回报率等方面的影响。前者主要是资金总量方面对产业构造变动的影响,后者主要是投资构造方面对产业构造变动的影响。投资构造决定了资源向不同产业部门的配置与再配置,因此对产业构造的形成和变化产生影响。可以说,资金供给总量和资金供给构造的变化是产业构造改变的直接原因。

〔5〕商品供给状况

对产业构造变动产生较大影响的商品包括原材料、中间投入品、零部件、进口品等商品。一般来说,后向关联络数越大的产品对产业构造的影响就越大。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商品供给还可以包括电力、原料、燃料的供给,效劳的提供,技术的供给等更广的范围。这些商品的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根底工业、上游工业、后向关联产业等的技术程度和产业开展程度。这些产业的技术程度和开展程度影响着产业构造的变动。从兴隆国家的理论来看,产业构造的高度化也是在根底产业、上游产业或后向关联络数较大的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展以后,下游产业或前向关联络数较大的产业才能得到比较大的开展。

〔6〕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国内因素和国际环境因素,或称为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环境因素。一国的国际政治环境对该国的产业构造变动有重大的影响。文化环境和法律环境对产业构造的影响也很大。良好的法律环境会促进投资的增加,加速产业构造的快速演进。法律环境还对科学技术等活动有重要影响。良好的法律环境可以使知识产权得到很好的保护,这必然刺激科技进步,从而刺激产业构造加速高速化和合理化。

2.2.2需求因素

对产业构造变动产生影响的需求因素很多,下面,主要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方面来分析对产业构造变动的影响。需求变动与人口数量、人均收入程度、经济开展周期、经济社会开展程度和技术程度等因素亲密相关。需求变化一是需求总量的增长,二是需求构造的变化。需求总量与构造变化都会引起相应产业部门的扩张或缩小,也会引起新产业部门的产生和旧产业部门的衰落。从总量角度来考虑,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均收入程度的进步都会扩大消费需求;经济开展程度、社会开展程度和技术程度不同,消费程度通常也会不同;在不同的经济开展周期,各种消费需求也会出现波动。从构造角度来考虑,需求构造对产业构造变化的影响最为直接,需求构造的变化促使消费构造和供给构造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导致产业构造的相应变化。

〔1〕消费需求

一般地,人口愈多,消费需求的绝对量就愈大。但在经济落后的国家,人口的增加将会降低一国的人均国民收入程度,阻碍该国产业构造的提升;而在一些兴隆国家,由于其经济和国民收入都处于一个比较高的程度,产业构造已进入高度化阶段,人口的适度增加将会有助于稳定现有的产业构造并使其进一步合理化。人均收入程度的变化对产业构造的影响也是宏大的。随着人均收入程度的进步,必然促使需求总量的增长和需求构造的变化,从而引起产业构造的变化。

〔2〕投资需求

投资是企业扩大再消费和产业扩张的重要条件之一。资金向不同产业方向投入所形成投资配置量的比例就是投资构造。不同方向的投资是改变已有产业构造的直接原因:对创造新的需求投资,将形成新的产业而改变原有的产业构造;对部分产业投资,将推动这些产业比未投资的那部分产业以更快的速度扩张,从而影响产业构造;对全部产业投资,但投资比例不同,那么会引起各产业开展程度的差异,导致产业构造的相应变化。由于投资是影响产业构造的重要因素,所以,政府往往采用一定的投资政策,通过调整投资构造,来到达产业构造调整的目的。

2.2.3对外贸易构造

〔1〕国际贸易因素

社会分工打破国家界限,导致了国与国在资源、产品、技术、劳务等方面的交换,即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通过本国产品出口刺激本国需求增长和外国产品的进口以增加国内供给来影响本国产业构造。进出口贸易有利于各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获得比较利益。进出口贸易对产业构造的主要影响有:资源、商品、劳务的出口,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开展起推动作用;国内紧缺资源、劳务的进口,可以弥补本国消费该类商品的产业缺乏,同时进口某些新产品、新技术还对开拓本国市场、为本国开展同类产业创造有利条件,有利于推动本国产业构造的高度化。当然,有些商品的进口,也可能会对本国某些产业的开展起抑制作用。

〔2〕国际投资因素

国际投资包括本国资本的流出即本国企业在外国的投资以及外国资本的流入即外国企业在本国的投资。对外投资会导致本国产业的对外转移,外国投资那么使国外产业的对内转移。这两方面都会引起国内产业构造的变化。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构造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远,表如今三个方面:一是外资企业直接决定消费什么,消费多少。产品品种的变化和数量的变化会直接改变原来的产业构造。二是外资企业中间产品的供给构造和最终产品的销售构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国内产业构造的变化。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后,其中间产品的供给可以来自国内,也可以来自国外;其最终产品可以在国内销售,也可以在国外销售。这样,外资企业的经营活动导致国内供给构造和需求构造的改变,从而促使国内产业构造的变化。三是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间接地影响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构造。

2.2.4产业政策

政府的产业政策也是影响产业构造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产业政策是指导产业开展和产业构造调整的主意根据。为了实现政府制定的经济开展目的,政府通过制定产业开展战略和政策来鼓励或限制某些产业的开展,产业构造因此而相应变动。政府对产业构造的调整主要就是通过产业政策来实现的。政府可以对影响产业构造变动的诸因素进展调整,包括通过政府投资、管制得到措施,通过制定财政、货币等政策,通过立法、协调等手段来调整供给构造、需求构造、国际贸易构造和国际投资构造,进而影响产业构造。

3西部地区产业构造研究

本文研究的中国四大区域划分为:东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

3.1西部地区产业构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西部各省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全国平均程度和东部地区省份,而农业是比较效益偏低的产业。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开展的物质技术根底,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开展程度和方向,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根底比较薄弱,与全国及东部地区有较大差距。西部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于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低于东部地区,呈现出产业构造高度化的迹象,但其第三产业的高比重是工业化不兴隆所致,是一种产业构造的“虚高度化〞,和东部地区不可同日而语。同时西部地区的产业趋同现象严重,缺乏竞争力。除此之外,西部各省区内部的差距也在拉大,城乡之间的二元构造也在强化,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展和人民生活程度的进步〔表3-1〕。

表3-1西部各省区三次产业构成及人均地区消费总值

地区第一产业比重〔61477;〕第二产业比重〔61477;〕第三产业比重〔61477;〕人均gdp〔元〕

内蒙古13.648.637.83

广西21.438.939.710296

重庆12.243.044.812457

四川18.543.737.810546

贵州17.243.039.85787

云南18.742.838.58970

--17.527.555.010430

陕西10.853.935.312138

甘肃14.745.839.58757

青海10.951.637.511762

宁夏11.249.239.611847

--17.348.034.715000

3.1.1第一产业比重偏高

近年来,西部地区经过施行产业构造调整、科技兴农等措施,第一产业获得了较大开展。但存在着产业构造性矛盾问题、农业根底薄弱、开展后劲缺乏、科技兴农措施施行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进一步开展,东西部之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差距不断增加,制约了农民消费程度的进步,进而影响整个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增长〔武康平等,〕。

西部地区第一产业产值为6396.1亿元,高于东北地区的2386.7亿元,低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只有东部地区的68.561477;。西部地区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16.261477;〕最高,高出东部地区8.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程度4.5个百分点〔表3-2〕。从各地区按行业分职工人数来看,西部地区从事农林牧渔业的职工数为149.4万人,是东部地区的2.17倍,中部地区的2.16倍,东北地区的1.30倍〔表3-3〕。

表3-2各地区第一产业产值比较

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全国

gdp〔亿元〕128593.143218.039527.119715.2210871.0

第一产业产值〔亿元〕9343.36614.16396.12386.724737.0

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61477;〕7.315.316.212.111.7

表3-3底各地区农林牧渔业职工人数比较

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全国

农林牧渔业职工数〔万人〕68.769.2149.4114.7402.1

占全部职工人数〔%〕1.42.75.99.63.6

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10666.8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为54.861477;,为各地区中最高,第一产业人均产值只有5924.6亿元;而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8156.7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为32.961477;,为各地区中最低,而其第一产业人均产值为8681.8亿元〔表3-4〕。

表3-4底各地区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比较

地区就业人员数〔万人〕构成〔合计=100〕

合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东部地区24810.28156.78236.88416.532.933.233.9

中部地区19065.69622.14024.75417.550.521.128.4

西部地区1944810666.82915.85865.454.815.030.2

东北地区4703.82030.51045.91627.443.222.234.6

全国68027.630476.116223.221326.844.823.831.4

3.1.2第二产业开展滞后

西部地区第二产业产值17879.6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5.5%,而同期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66798.1亿元,是西部地区的3.7倍,占全国的比重为57.8%。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14993.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4.6%,而同期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60561.4亿元,是西部地区的4.0倍,占全国的比重为59.0%〔表3-5〕。据康晓玲〔〕的测算,西部地区工业奉献率为28.5%,较的30.7%下降了2.2个百分点,而东部地区的工业奉献率那么比进步了2.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工业奉献率与东部地区相比,由的8.1个百分点扩大到12.5个百分点,差距进一步拉大。这说明尽管工业规模的扩大和效率的进步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但西部地区工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程度低于东部且趋于下降,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也进一步扩大。

表3-5各地区第二产业国民经济核算比较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全国

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总计

国内消费总值〔亿元〕128593.155.743218.018.739527.117.119715.28.5210871.0

第二产业产值〔亿元〕66798.157.820958.618.117879.615.510010.18.7103162.0

工业增加值

〔亿元〕60561.459.018135.917.714993.314.68883.78.791310.9

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内部构造的调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传统工业和现代工业(特别是信息产业—it产业),一个是资源型工业和制造工业。一般地,“现代工业〞主要包括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工业等,这是西部地区的弱项,今后应加快开展,扩大规模,进步其在整个工业中所占的比重。比较而言,以冶金、石油、煤炭、纺织、机械、航运等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开展的重点不是以过去那样的速度扩展规模,而是应调整消费的构造布局,进步增长质量,从外延型开展转向内涵型开展。同时,在这种工业构造的战略调整中,要处理好“传统〞和“现代〞工业关系的重要联接方式,用现代工业的相关手段如信息化带动传统工业自身的改造和转型,使西部地区的工业构造调整不是游离于世界工业构造调整的最新趋势之外,而是置于这种趋势之中,为进步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打下根底。

西部地区工业内部开展不平衡,轻重工业构造比例失调,资源型工业超前开展,制造型加工业严重滞后。庞智强等()的研究说明,西部地区重工业总产值及从业人员在整个工业中占比很大,两项指标都明显高于东部地区,按照霍夫曼工业化阶段指数考核,西部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的最后阶段。这显然也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相反这也恰恰暴露出西部地区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即轻重工业构造比例失调。西部地区各项能源消耗指标普遍高于其它地区,其中以宁夏地区尤为显著,其每万元地区消费总值能耗〔等价值〕4.099吨标准煤,为全国最高,是最低的广东地区的5.32倍;每万元地区消费总值电耗〔等价值〕5528.2千瓦时,亦为全国最高,相比上升了10.61%,是最低的北京地区的7.02倍;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规模以上,当量值〕8.68吨标准煤,亦最高,是最低的广东地区的8.35倍〔表3-6〕。将来西部地区工业内部构造调整要处理好“资源型工业〞和“制造工业〞的关系,从战略角度看,附着于西部国土之下、地面、地上的资源是有限的,相对来说几乎是永远无法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的,我国可能会在不太长远的将来面临比较严重的资源危机。这就要求从如今起,在工业开展的构造部署中,要及早考虑努力开展再生资源的同时,对现存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一定时期“资源型工业〞的增长应受到抑制,工业增长的来源应当更为依赖加工制造业而不是资源采掘业。

从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来看,西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个数为4289个,占全国的比重为13.0%,只是东部地区的19.8%;工业总产值25340.0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2.2%,是东部地区的18.6%;工业增加值9365.9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5.9%,是东部地区的27.2%;利润总额2526.8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7.6%,是东部地区的30.5%〔表3-7〕。

表3-6中国各地区能源消耗指标

地区abc

指标值上升或下降〔+/-%〕指标值上升或下降〔+/-%〕指标值上升或下降〔+/-%〕

东部

地区北京0.760-5.25787.0-5.011.33-10.06

天津1.069-3.981024.1-1.611.33-7.99

河北1.895-3.091515.91.904.19-5.59

上海0.873-3.71964.3-4.151.20-6.00

江苏0.891-3.501221.2-1.921.57-7.32

浙江0.864-3.521247.4-2.061.43-1.90

福建0.907-3.20xx49.8-0.171.37-5.30

山东1.231-3.461069.03.352.02-5.70

广东0.771-2.931172.1-1.951.04-2.96

海南0.905-1.17970.36.363.15-5.56

中部

地区山西2.888-1.972348.43.725.89-3.36

安徽1.171-3.441092.60.892.86-6.96

江西1.023-3.18979.41.362.72-5.84

河南1.340-2.981257.5-1.583.78-5.93

湖北1.462-3.211187.5-1.863.33-4.99

湖南1.352-3.391051.91.552.74-4.38

西部

地区内蒙古2.413-2.501913.111.615.37-5.20

广西1.191-2.501252.00.022.88-7.36

重庆1.371-3.411177.03.952.63-6.34

四川1.498-2.101265.7-0.832.82-3.98

贵州3.188-1.852633.87.045.21-3.15

云南1.708-1.521660.83.503.40-4.31

陕西1.426-3.391364.6-2.872.46-7.09

甘肃2.199-2.612487.0-1.744.59-3.03

青海3.1211.514007.95.423.645.96

宁夏4.099-1.015528.210.618.68-3.19

--2.092-1.061232.33.472.91-2.13

东北

地区辽宁1.775-3.202272.6-1.012.92-6.10

吉林1.591-3.32990.9-5.152.80-4.41

黑龙江1.412-3.02965.9-4.222.23-5.91

表3-7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地区企业单位数〔个〕工业总产值〔亿元〕工业增加值〔亿元〕利润总额〔亿元〕

东部地区2162313628734397.448282.15

中部地区507527982.538713.131845.39

西部地区428925340.019365.932526.81

东北地区194318113.446317.211708.88

全国32930207723.0158793.7114363.23

从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