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文化教育时评素材-把脉问诊化解“急难愁盼”_第1页
高考作文文化教育时评素材-把脉问诊化解“急难愁盼”_第2页
高考作文文化教育时评素材-把脉问诊化解“急难愁盼”_第3页
高考作文文化教育时评素材-把脉问诊化解“急难愁盼”_第4页
高考作文文化教育时评素材-把脉问诊化解“急难愁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作文最新文化教育时评素材——把脉问诊化解“急难愁盼”目录:01《守岛人》:平而不凡的精神坚守02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03教师的教学表现如何走向本真04“课堂革命”从何入手05把脉问诊化解“急难愁盼”正文:01《守岛人》:平而不凡的精神坚守作者:王一川《光明日报》(2021年06月26日

09版)英模故事怎样才能让观众爱看?这是主题电影创作多年来遇到的一道美学难关。王继才和王仕花夫妇坚持三十余年守卫开山岛的感人事迹早已家喻户晓,要让这个感人事迹真正转化为令人感动的影片故事,无疑有着美学难度。因为主题电影创作毕竟不同于对普通生活原型的简单记录,加上这一生活原型本身有其特殊性:常年的守岛生活具有单一而重复的特点,无法以那种惊心动魄的瞬间奋斗去定义此类平凡英雄的性格。所以,这种电影转化尝试实在是一次结局无法预料的美学历险。然而,《守岛人》剧组在经历一番大胆探究后,终于完成了富于影像修辞智慧的美学创造。这突出地表现在调动几乎所有能够调动的电影手段去表达。影片一开头就展示了台风“白鹿”的超常冲击力,让开山岛和码头处于风雨飘摇的险境,既让王继才的岛上生活狼狈不堪,也让碰巧在此时拟登船上岛探夫的王仕花在港口受挫,这幕场景带给观众以视听震撼。后来王仕花在岛上临产,不幸遇上台风“梅花”,无法回城,只能由王继才在县武装部部长王长杰和护士的电话远程指导下接生,这一场面同样给观众强烈的冲击力。岛上挥动国旗、高唱国歌的场景出现六次,再加上夫妻俩日常在旗杆下和北京奥运会举办时在室内挥动国旗、向国旗致敬的镜头,这样的高频率重复场面也让人感动,给观众持续注入个人小家与国家大家之间水乳交融、血肉相连的深度意义内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将精心设计的众多小场景、小细节或小故事串联成一个足以动人心魄的艺术形象整体。片中,王继才头一回下岛,本来夫妻俩商量着要请求上级派人替换守岛,却赶上王长杰住院病危。经过一番情感激荡,王继才庄重地承诺:一辈子不离岛。接着,向岳父母道歉并表达守岛决心,得到二老的理解。他去看望打工的大女儿小宝,小宝向他表达了强烈不满后,他失意地在公交车上昏昏欲睡,没想到女儿尾随而至,在离别时高声向他承诺:“小宝愿做飞翔的海燕。”此刻,这对父女间曾有过的误解终于冰消雪融,女儿也在此仪式般地完成了对父亲一生选择的认同。之后,夫妻俩终于可以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地留守岛上。此时影片给了这样一个镜头:两人商量着用录音机给远在陆地的儿女和长辈录问候和祝福的语音,并且深夜共读《海燕之歌》。看到这里,观众们想必也完成了对这对英模夫妻家庭感人事迹“平而不凡”特点的理解和认同。影片致力于追求并且实现了这样的辩证美学效果:一面全力还原英模人物平凡真实的状况,一面在其中尽力发现和揭示那些被平凡的表面所遮蔽的不平凡或崇高品质。这种人物成长经历,在这里产生出双重修辞效果,既还原英模人物跟普通人一样的平凡,又展示了他们在平凡中升华出的不平凡。同时,该片还进一步深挖这种平而不凡的深层心理根源:尽管曾经在现实生存压力面前多次想过放弃,但在多重诱惑或选择面前,终究还是坚持到底不退缩。影片中众多小场景、小细节或小故事的串联以及真、平、实的描绘,都服从于同一个题旨:在当代中国社会现实语境中多方面地挖掘和呈现主人公平而不凡的立体式形象。该片选择把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和他们的家庭生活还原到真实社会环境中去表现,轮番而立体地揭示其先进事迹背后的形成原因——这是由个人、家庭、家族、部队、社会、国家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正是他们的存在,让看似偶然和平凡的个人选择在社会生活语境中获得了血肉丰满的兴味蕴藉——王继才的“这一辈子能干好一件事就不亏心,不亏心就不白活”的内心读白,王仕花对丈夫“你守岛,我守你”的表白,都平常而又精准地披露出这对英模夫妻的真实心理语言,而这正是他们人格中平而不凡之处。这部影片的突出建树还体现在,精心调动多种电影表现手法树立起平而不凡的立体式英模叙事美学新标杆,堪称一部具备艺术创新价值的电影力作,相信在当前“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上能向观众展现出平实而动人的影像感染力,并且对将来的同类型主题电影创作产生有益的借鉴价值——平而不凡的艺术形象才真正可信、可亲和可学。(作者:王一川,系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02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从党的纲领中领悟使命,从党展现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前的探索作者:本报记者党文婷严圣禾《光明日报》(2021年06月26日

12版)《加强党的领导、放手发动群众

办好社会主义外贸基地》

深圳博物馆供图1980年,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光辉篇章。而这样的历史决定,是由许多勇于担当的共产党员们,共同努力争取而来的。在深圳博物馆,至今仍珍藏着一份宝贵的文献——成稿于1977年5月的汇报材料《加强党的领导、放手发动群众

办好社会主义外贸基地》。它由手工书写而成,淡蓝的字迹整齐地列在浅黑的格子里,记录着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共产党秉承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带领深圳地区敢闯敢干、走出贫困、走向富裕,进而全面改革开放的不懈探索。深圳经济特区由深圳河畔的一个小县城发展而来。在1979年建市、1980年成立经济特区之前,为广东省宝安县,户籍人口约33万,耕地面积55万多亩,可开荒扩种面积20万亩。当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除主产粮食,还盛产水果、蔬菜、海鱼、生蚝等农副产品,具有发展外贸的潜力。然而,正如文献所说——当地“外贸工作进展迟缓”“1960年到1970年十年的外贸收购总额徘徊在四百万元至六百万元之间,虽然1974年微增到七百万元,但还是很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宝安县发展停滞不前,群众生活贫困,以至于民谣都这样唱: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户九空人离去,村里只剩老和少。如何才能加快宝安发展的步伐,提高人民群众的实际收入?从1974年到1977年,宝安县委一直在积极地寻找办法,干部们下乡调研,虚心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建议。东部龙岗、坪山等社队,普遍希望能减轻粮食征购任务,发展多种经营,让农民富裕起来;边境地区的罗芳大队、莲塘大队,提出了农民致富的“药方”——将一些种粮的土地改为种菜和养鱼,丘陵地区发展现代化养鸡场,恢复边境小额贸易;一些老干部还提出,光种粮的做法很难多挣钱,应该搞外贸基地。通过调研,宝安县委认识到,要想让群众富起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建设出口外贸基地。随着党的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得到恢复,全国思想解放的大潮让宝安县委看到了希望,他们认为向上级努力争取相关政策的时机成熟了。1977年5月,宝安县委向上呈送了一份长达26页的汇报材料——《加强党的领导、放手发动群众

办好社会主义外贸基地》。这一诉求,得到了于次年上任的广东省委主要领导习仲勋同志的认可,他在对宝安进行调研后,做了重要指示:外贸生产基地规划好了就要干,务求实效。1979年初,政策放宽。宝安在粮食自给的前提下,可以按照市场需要自主安排农业生产了。同样也是在当年,宝安边境小额贸易得到恢复,从果蔬到鱼肉的定价逐步放开,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当地现代化农业生产之路开启。1979年4月,习仲勋代表广东省委向中央建议,让广东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在全国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以及在宝安、珠海、汕头建立“贸易合作区”进行试验。邓小平同志予以赞许,勉励大家“杀出一条血路来”。1980年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同意广东省在深圳、珠海、汕头设置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尽管富了起来,但深圳很快认识到,农业受气候病虫害等自然因素影响太大,只有发展工业,人民也才能真正富裕起来。当时,香港正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承接香港转移的部分工业,对深圳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因此,深圳开始引进“三来一补”企业。到1980年5月,深圳与外商签订协议近400项,共缴费462万美元。在这个过程中,深圳学到了技术,投资环境逐渐完善。外商通过在深圳投资办厂赚到了钱,了解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敢于投入更多的资金和先进设备。引进企业也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深圳经济特区开放和发展事业从此进入了快车道。从探索建立外贸基地,到倡办贸易合作区,再到兴办出口特区,最后建设经济特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一代代有志者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担使命、砥砺奋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效应叠加。从前人的脚步中汲取力量,我们更加坚信,经济特区不仅会继续办下去,而且会办得更好、水平更高。(本报记者

党文婷

严圣禾)03教师的教学表现如何走向本真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06-2510:14从广义层面看,课堂其实是一个舞台,而课堂教学则是一个演出活动,不同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与学生的表现其实就存在于课堂之中,大家都需要在这个“舞台”上表现,而且要把可见的、最好的一面表现给观众和评委看,以获得他们的认可和称赞。这种表现本身就是教学中的一种存在形态,是正常的。但是,当过于追求教学中的表现,视表现为表演,过于看重借助课堂这个舞台好好表现自己以获得各种荣誉之时,这种表现就走向了故意显露、作秀,甚至是伪装与欺骗的极端。表面上看,教师在这种教学表现中扮演了导演与演员的角色,实际上已被其束缚。这种被规训的教学表现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讲台上被规训的教学表现讲台上被规训的教学表现包括如下4个方面。自主性迷失的教学表现在过度的教学表现中,表面上看,整个教学过程是由教师主导的,教师不仅是导演还是演员,但教师的表现好不好,往往是由台下的评判者决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想方设法、过度地将精力投入到对评判者喜好的猜度之中,按照他们的标准设计自己的教学,淡化甚至遗忘了学生的真实需求和教学的本真表现,其结果就是陷入被规训的境地。教师们在追求被认可和各种荣誉的过程中忙于各种表现,疏于自我反思,淡化了自己的教学专业自主性,取而代之的是各评判者的标准。若教师的教学游走于评判者的各种标准中,竭力向评判者表现自己的教学,其结果只能是忘却了教学的自主性,丢弃了教学自主权。外在化的教学表现在教学表现中,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展现的都是故意让他人看的,我们就不得不反思这种表现逻辑,因为教师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被看到做什么,比实际上做了什么更重要。”也就是说,他人可见的知识与技能就是他们要表现的重点,其结果是那些追求形式新颖、善于表现的教师得到了认可,而那些扎扎实实、默默无闻的教师被忽视了。这就进一步促使大量教师刻意地去“包装”自己的教学,而那些诸如情感、道德、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不可见的东西则被忽视了。竭力表现外在、漠视内在,会使教学“成为由各种光鲜亮丽的浮标组装而成的空心躯体”。失真的教学表现一方面,教师将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搬到课堂这一公共舞台上,为了防止意外的发生,整个教学过程如同剧场中的小品一般,都是提前设计好的,在什么时间教什么内容,需要哪些学生配合,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因为在他们的眼里,“不出差错的表现就是最安全的、最好的表现”。试想,如果教学表现刻意规避课堂中随时可能生成的东西,视教学为小品、话剧等表演活动,那么,这种教学表现的真实性必然被消减。教师为了获得他人的好评,过度地将精力投入到对教学的“包装”中,是真是假不再是他们考虑的重点。这种表现的逻辑,使教师的教学表现游走于真与假的边缘,教学中的虚假、伪装也就成了常态。这样的表现逻辑,不仅使教师自身陷入被表现所规训的旋涡,更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热爱被消磨的教学表现柏拉图从人与活动的关系出发,将人的活动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纯粹热爱而不考虑活动结果的活动;二是既热爱又在意活动结果的活动;三是只考虑结果的活动。过度的教学表现就是一种倾向于纯粹考虑结果的活动。在这里,不是说完全不能考虑功利化的结果,而是要把握好“度”。这个“度”就是在教学表现中始终有一种热爱的态度,这是教学活动保持生命力的存在之基,也是作为教师的存在之根,否则,当外在目的支配了整个教学活动时,教学表现就完全变成了谋生的手段,对教学、学生的热爱也就逐渐被消磨掉了,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处于拔根状态。教学表现如何守“真”创新对教师教学过度表现问题的揭示,目的不在于批判,而是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理性地进行反思,以此促进教师的教学表现走向本真状态。从人性的角度看,教师的教学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功利化的色彩,但需要坚守基本的底线。本真的教学表现应该是一种自主的、由内而外的、真实的呈现,应该是带着一份比较纯真的热爱的态度展开的行动。为使教学表现走向本真,需要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提升。坚守教学自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度追求各种表现,被表现所束缚而没有了自主,那么高悬于教学中的各种理想都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坚守教学自主是教师走向本真表现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为此,一方面,评议者要尊重、信任教师,给予他们自由展现自己真实教学水平的空间和表达自我需求的机会。另一方面,作为教师,对教学需要葆有最基本的热爱和崇敬之心,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自主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自主空间,强化教学自主责任意识。增强教学自信自信在教师教学自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必备品质之一。教学自信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依据自身的专业知识、教学水平、教学风格和教学态度对自己的教学所作出的一种肯定性评价,它表征着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师对自我的认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过度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不自信,他们试图通过寻求他人的认可以隐藏或遮盖内心的不自信。为此,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不怕失败的担当意识和能力,在积极尝试中积累成功的经验,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此外,增强教学自信也不是无底线的,需要防止自傲、自负和自满等不良倾向的产生。追求教学自新自新是教师教学走向本真表现的保障。试想,如果教师墨守成规、信奉权威、满足现状,将很难适应教学变革的需要,更不用谈教学创新了。当然,自新绝不仅仅是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也不是鼓励教师“包装”自己的教学,而是出于对教学和对学生的热爱,本着如何将教学搞好、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成长的目的而进行的教学创新。进行教学创新,需要教师在反观自身的同时,拓宽视野,充实理论知识,增强专业判断力,亦需要淡化功利心态。总之,教师教学在超越表现逻辑的规训而走向本真表现的过程中,教学自主是前提,教学自信是动力,教学自新是条件和保障,自主和自信协同促进教师教学的自新。反过来看,教学上的自新也会促进教师教学自主能力的提升和自信品质的增强。当然,促进教师教学走向本真表现,还需要制度的引导和社会各界的理解、信任与支持。(作者:魏同玉徐文彬缪菲菲,单位系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本文系2020年江苏省研究生创新项目的研究成果)04“课堂革命”从何入手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06-2510:10为改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全面育人效果不彰的状况,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陕西省教育厅2021年提出“课堂革命·陕西行动”,西咸新区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提出了以“课堂革命”为核心的“三大革命”(课堂革命、食堂革命、校园环境革命)教育创新举措。“课堂革命”的核心要义是什么?所谓“课堂”,既指物理形态的课堂——教室、网课,也指抽象形态的课堂——教育教学。也就是说,课堂无处不在,什么课程适合在什么地方上,这个地方就是课堂。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除家庭外置身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学生学习成长、汲取知识技能、全面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定义课堂。新时代的课堂是立体的、灵动的、超时空的、多样的,是可以突破围墙和固定桌椅束缚的,是学生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生命场域。它应该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提升人格品行的向往之处。所谓“革命”,是指重大的革新、创新,那就不是一般性的修修补补,而是有一定颠覆性的变革。但这里的颠覆绝不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对课堂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和重构。我们要从新时代需求出发,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去重新认识课堂、构建课堂、发展课堂、提升课堂,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率、要结果。我们要提升教师“教”的艺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全新定位和角色,教学相长,相得益彰,事半而功倍。基于对“课堂革命”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我认为,“课堂革命”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变“学科课堂”为“育人课堂”,深刻认识所有课程的社会属性和情感教育价值。无论是语文、数学、外语,还是理化生、体音美、劳动课,都要让学生从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认知社会,启迪健康、积极、高尚的情操。我们要打破传统课堂单一教授知识、技能的模式,创设“立德树人”的新课堂,转变传统课堂的价值导向。新时代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我们要认识到学科的最终价值在于育人,在于人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在于学科知识的创造和突破,学科应具有丰富和发展学生生命的意义。我们要研究每一门课程知识与道德修养的联系、学习与生活相统一的办法,如果我们找不到“立德”和“树人”的实现途径和方法,那我们的课堂又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呢?真正的课堂一定是眼中有人的教育,一定是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为之兴奋的教育,一定是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能幸福生长的教育。第二,要打破指向群体的班级讲授模式,创设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差异化课堂。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学习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特长爱好,有着学习需求和发展目标。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来衡量和评价。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为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把因材施教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差异视为负担,而应视差异为资源和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敏锐地捕捉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提供适合他的教育,最终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这样,他们在走上社会后,才能在各行各业谱写出不一样的人生华章。从这个角度讲,“课堂革命”对新时代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过去我们讲“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现在新时期的教师应该先有一潭水、一湖水,甚至是一条奔涌的生命之河。第三,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三教中心”模式,创设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新型课堂。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权威,教材是权威学习资源,教室几乎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唯一场所。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其逻辑是教师教得好,学生必然学得好。这种匹配工业化社会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当今社会,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技术、技能的手段和途径越来越多,必须突破“三教中心”模式,创设“以学为本”“为学而教”的学本课堂,为此,我们应该从三方面推进课堂教学方式变革:一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彻底改变教师三尺讲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师教学中心”,把学生的被动静听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教师启发引导”的方式。二是要彻底摒弃照本宣科的讲授方式,深挖教材,创设适合本班级学生实际的课程,以课程建设和核心素养的培育为中心,解决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节的问题,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要突破传统教室这一物理场域对教学活动的限制,把学校和社会变成泛在的学习场域,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工厂去,到军营去,到博物馆去,到应到的每一个地方去。只要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地方,都可以去,都是课堂。这才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第四,要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创设技术赋能的E时代课堂。科技的突飞猛进正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变革。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机、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多种力量驱动下,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教育学习方式都受到巨大的冲击。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网络教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网络教学让一位名师授课、几千名学生同时听课变成了现实。一位教师的观摩课,地处天南海北的成千上万的同行在听、在评、在议,这些在传统教学中很难实现的工作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开始变得寻常。“课堂革命”应该搭乘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列车,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化的手段,为新时代的课堂教学赋能,让课堂变为全世界,让全世界成为课堂,让45分钟的课堂成为高效、高能的收获场。一个学生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课堂革命”不仅仅是颠覆,是打破,更是重构,是新生。好老师让人爱上学习,好课堂让人成为品学兼优人格健全的人。让我们一起勇敢地走向“课堂革命”这个创新的大战场,去开拓、去创新、去奋斗,为全面准确完整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贡献每一个教育人的力量。(作者:张海明,系陕西省西咸新区教育卫体局党委书记、局长)

05把脉问诊化解“急难愁盼”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06-2510:05■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本报综合消息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高校通过调研座谈等方式了解师生需求,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群众所盼,结合实际工作办实事办好事,把党史学习教育落到实处。华北电力大学:面向师生需求办实事推出后勤服务APP等多项线上渠道智慧服务,将报修、电费缴纳等各项服务搬至线上……最近,华北电力大学面向师生需求,努力为师生解难题办实事办好事。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坚持“向师生问需求、为师生办实事”工作理念,各直属党组织通过调研、座谈等方式倾听师生心声,围绕师生需求把办实事落实落细,落到师生心坎上去。两个月来,对师生提出的800余条建议,学校及时反馈并解决问题。针对师生在不同校区间出行不便和学生毕业后无主单车占地问题,学校有关部门引进校园专属共享单车服务,划定专属停车位,在方便师生绿色出行的同时也维护了校园秩序。针对学生提出的增加新菜品和健康清淡饮食的需求,学校在原有定期更新菜品基础上,加大新菜品研发力度,推出健康、清淡、低热量菜品。为解决学生晾晒衣物难问题,部分公寓更换安装不锈钢晾衣架,并增加室外固定晾晒场。此外,还在学生公寓卫生间水房统一配备安装了286台吹风机。天水师范学院:助推乡村振兴办实事初夏时节,红彤彤的樱桃挂满枝头,天水市秦州区中梁乡三湾村的果业合作社热闹非凡。近日,天水师范学院大樱桃技术创新中心的党员教师深入田间地头“把脉问诊”,调研了解当地大樱桃高接换头的情况,为农民开出“致富良方”。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天水师院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学校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紧密结合,梳理出强化“第二课堂”、服务社会助推乡村振兴等5个方面的实事,引导全校师生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今年6月,该校组织620名志愿者,分批赴天水市秦安县的王窑、郭嘉、刘坪等学区,与当地留守儿童一起重温红色经典、共读党史故事、开展趣味运动会等,在“第二课堂”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聚焦“急难愁盼”办实事前往定点帮扶村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慰问村里老党员,帮助村民解决就医就学、发展生产等问题……连日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聚焦群众的急事难事,让党史学习教育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据了解,新疆农职院投入110.5万元,推动两个定点帮扶村村级肉牛养殖、肉羊养殖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典型示范户”、标准化阵地建设等5个项目建设;组织了2021年度春季农业科学技术培训活动,目前已经完成18批次、3000余人培训。截至目前,该校还为两个帮扶村的“结亲户”捐款合计两万余元。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葛亮介绍,学校还通过征求意见、谈心谈话等方式征集师生关注的问题10条,梳理“急难愁盼”事项9个,聚焦教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南区房产证、近两年课时费结算、高层次人才待遇落实、职称评聘等问题,院党委会专题研究13次,已解决5条,其余事项正在解决落实中。教师当在成就自我中成就学生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06-2509:51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这既是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的谆谆嘱托和殷切期盼,也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总方向、总目标。“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广大教师要自觉培树渊博的专业理论、广博的通用知识、宽阔的胸怀视野,不断涵养高尚的师德师风和超凡的人格魅力,从而在引领学生成长的教育实践中成为大先生,成就学生的美好未来。教师要在下力修炼“务学不如务求师”的至高职业境界中成就学生。“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在学生眼里,教师是模仿跟从的榜样,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形成和人格养成。教育就是模仿、跟随,教师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境界情怀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育家梅贻琦曾形象地把学校比作水、把师生比作鱼、把教育教学比作游泳,教育就好比大鱼前导、小鱼尾随,学生在跟随观摩中耳濡目染,从而使教育的效果“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现实生活中,教师也正是以其言传身教呈现出的师德师风教育,引导着学生的日常言行和个人修养。一位教师的神态气质、秉性修养甚至语言风格、个人偏好都是在不自觉地给学生做示范。“务学不如务求师”作为教师的职业境界,不仅是教师的自律约束和自觉追求,也是教师为学、为事、为人的修养指南。教师要在努力实现教师职业“使人明”的功能价值中成就学生。“欲明人者先自明。”教师首先要明道、信道,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