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复习提纲_第1页
刑法复习提纲_第2页
刑法复习提纲_第3页
刑法复习提纲_第4页
刑法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法复习提纲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刑法指刑法典广义刑法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现行刑法典于1979年7月1日通过并生效,于1997年3月14日修订并重新公布,1997年10月1日起生效刑法的解释,按解释是否有效力,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刑法的解释,按解释的方法,分为:文理解释与论理解释。《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有3个:1、罪刑法定原则2、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罪刑法定包含两个法定:罪的法定和刑的法定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的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罪责刑相适应包含2个相适应:刑与罪相适应、刑与责相适应刑法的效力范围是指刑法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和在什么时间内具有效力。刑法的效力范围包括:空间效力范围和时间效力范围我国刑法在空间效力上采用折中原则:以属地原则为基础,以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为补充犯罪行为地或结果地有一项在我国领域内,就认为是在我国领域内犯罪在我国的航空器或船舶内犯罪的,也认为在我国领域内犯罪在我国的驻外使领馆内犯罪的,也认为在我国领域内犯罪中国人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的,适用属人原则管辖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针对我国国家或公民犯罪的,适用保护原则管辖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规定的犯罪,适用普遍原则管辖刑法的溯及力:对新刑法生效前未经处理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的效力。各国在溯及力问题上,曾经采用过4个不同原则:(1)从旧原则(2)从新原则(3)从新兼从轻原则(4)从旧兼从轻原则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有三个基本特征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的本质特征)2、刑事违法性(犯罪的法律特征)3、应受刑罚惩罚性(犯罪的法律后果)广义违法:指危害社会的行为,包括犯罪狭义违法:指轻微危害社会的行为犯罪:指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广义违法=狭义违法+犯罪犯罪构成:即构成犯罪,是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有4个:(1)犯罪客体(2)犯罪客观方面(3)犯罪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根据犯罪客体所代表的社会关系的范围的不同,犯罪客体可分为3个层次:1.一般客体: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2.同类客体: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3.直接客体:具体犯罪行为所侵犯的客体依据具体犯罪侵犯社会关系数量的多少,直接客体又可分为:简单客体直接客体主要客体复杂客体次要客体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具体物。犯罪客观方面包括7个要素:危害行为、犯罪对象、危害结果、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犯罪的方法、犯罪时间、犯罪地点危害行为:在行为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下实施的违反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身体的动或静。下列3种行为,欠缺有意性,即使危害了社会,也不是危害行为,不构成犯罪:1、人在睡梦中或者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2、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3、人在身体受强制情况下的举动。注意:精神受强制参与犯罪的,是胁从犯,其行为是危害行为,根据危害行为是表现为身体的动还是静,危害行为可分为:(一)作为(二)不作为不作为成立犯罪在客观方面应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1)行为人负有特定义务;(2)行为人能够履行该义务;(3)行为人没有履行该义务,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后果。不作为中,行为人的特定义务的来源于:(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2)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义务(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4)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犯罪主体可分为:自然人犯罪主体和单位犯罪主体自然人犯罪主体又分为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必须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能力: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刑事责任能力的大小,受3个因素的影响:1.年龄2.精神障碍3.丧失重要生理功能不同年龄,刑事责任能力的大小不同,因此,刑事责任年龄,可划分4个层次:a、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满14周岁。b、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C、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6周岁。d、减轻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已满75周岁年龄以公历、按周岁计算,过生日的第二天为满周岁。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应负刑事责任的8个罪:1、故意杀人罪2、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或者死亡)3、强奸罪4、抢劫罪5、贩卖毒品罪6、放火罪7、爆炸罪8、投放危险物资罪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原则:a、从宽处罚原则。犯罪时未满18周岁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不适用死刑。犯罪时未满18周岁的,不适用死刑。(注意:是犯罪时而不是审判时)c、不成立累犯原则。d、从宽适用缓刑原则。e、免除前科报告义务。老年人犯罪的处理原则:a、从宽处罚原则。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原则上不适用死刑。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d、从宽适用缓刑原则。根据精神障碍对刑事责任能力影响程度的不同,精神病人可分为:(1)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2)减轻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他们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3)间歇性精神病人。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注意:病理性醉酒,属于精神病范畴综合年龄、精神障碍、生理功能丧失对刑事责任能力的影响,刑事责任能力可划分为4个层次:(1)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a、不满14周岁的人;b、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2)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相对有刑事责任能力):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3)减轻刑事责任能力(限制刑事责任能力或限定刑事责任能力)(4)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已满18周岁不满75周岁且精神、智力、生理功能健全的人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人,包括:1.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2.聋哑人: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3.盲人: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4.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5.已满75周岁的老人年龄口诀:不满14周岁:不负刑事责任满14周岁:对8个罪负刑事责任满16周岁:对所有罪负刑事责任(完全刑事责任年龄)满18周岁不满75周岁:对所有罪负全部刑事责任(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单位犯罪: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单位犯罪必须体现单位意志,即通过单位领导集体讨论决定或者领导决定实施的以下三种情况不是单位犯罪,是自然人犯罪:a、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单位,然后从事犯罪活动的;b、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c、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不是单位犯罪。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以双罚制为主,单罚制为辅双罚制,即惩罚单位(判处罚金),也惩罚个人(惩罚直接负责的主观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单罚制,不罚单位,只罚个人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犯罪主观方面包括以下: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犯罪动机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统称罪过犯罪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特点:1、认识因素: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会或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2、意志因素: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犯罪故意分为:1、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会或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2、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认识因素明知必然会或可能会明知可能会意志因素希望放任结果对定罪的影响不影响定罪(结果发生是罪,没发生也是罪)影响定罪(结果发生是罪,没发生则无罪)注意:间接故意不能认识到结果发生的必然性“希望”即“追求”,行为人积极促成结果发生“放任”即“听之任之”“无所谓”“既不积极追求,也不设法避免”。结果的最终发生不违背行为人的意志。犯罪过失分为:(一)疏忽大意的过失: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二)过于自信的过失: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疏忽大意的过失的特征:(1)认识因素: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2)意志因素: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注意:应当预见,包括预见义务和预见能力。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特征(1)认识因素:已经预见到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2)意志因素: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注意:“轻信”必须有根据,没有实际根据的“轻信”是放任,是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认识因素明知结果可能会发生预见到结果可能发生意志因素放任结果发生(行为人不反对、不排斥结果的发生,结果的发生不违背行为人意志)轻信结果能避免(行为人反对、排斥结果的发生,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意志)意外事件: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或不能抗拒的原因引起的损害。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区别:结果能否预见。能预见没预见,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不能预见,是意外事件。不可抗力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别:结果能否避免。能避免没避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不能避免,是不可抗力。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包括: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法律上认识错误不影响定罪量刑事实认识错误,分析方法:先分析有无危害社会意图有,故意犯罪既遂或未遂;无,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或者意外事件。正当防卫:对不法侵害者造成一定损害,以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的行为。成立正当防卫,需要同时满足以下5个条件:(一)起因条件:合法权益面临不法侵害(二)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三)主观条件: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四)对象条件:防卫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五)限度条件: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构成犯罪,不负刑事责任满足前面4个条件,不满足第5个条件的行为,是防卫过当,即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形。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防卫过当,不能定“防卫过当罪”,而应根据情况在以下5个罪名中选择一个定罪: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重伤罪、故意毁坏财物罪。区分:事后防卫和防卫过当防卫过当符合防卫的时间条件,但不符合防卫的限度条件事后防卫不符合防卫的时间条件,是侵害结束后的所谓“防卫”以下4种情况,行为人没有保护合法权益的意图,不是正当防卫,是故意犯罪:防卫挑拨、相互侵害、保护非法利益、偶合防卫假想防卫:误认为面临不法侵害而进行的所谓防卫假想防卫的后果:或者过失犯罪或者意外事件事先防卫防卫不适时事后防卫防卫不适时的后果:或者故意犯罪或者过失犯罪或者意外事件。特殊防卫权《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损害一个较小的合法权益以保护较大合法权益的行为。成立紧急避险,需要同时满足以下6个条件:(一)起因条件:合法权益面临危险(二)时间条件:危险正在发生(三)主观条件:避险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四)对象条件:避险损害的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五)限度条件:避险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六)限制条件:避险只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假想避险、避险不适时、避险过当分别与假想防卫、防卫不适时、防卫过当类似,分别见假想防卫、防卫不适时、防卫过当保护的利益小于或等于损害的利益,属于避险过当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于以下4个方面:a、自然灾害;b、动物的侵袭;c、人的不法侵害;d、人的生理疾患。正当防卫的危险,只来自人的不法侵害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最大区别是:正当防卫牺牲不法侵害者的利益保护合法权益紧急避险牺牲一个较小的合法利益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犯罪停止形态分为完成形态和未完成形态。完成形态指犯罪既遂。未完成形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一次犯罪可能出现两个犯罪阶段,也可能出现两种犯罪行为,但不可能出现两个犯罪形态。因为停止形态是结局性停止过失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没有停止形态,因为过失和间接故意构成犯罪,需要犯罪结果,有结果就是罪,没有结果就是无罪,不可能中途停止。犯罪既遂:指犯罪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的犯罪形态。犯罪既遂以犯罪构成要件为标准,不以犯罪结果是否出现、犯罪目的是否达到作为既遂标准。犯罪既遂有4种类型:1、结果犯:犯罪行为+犯罪结果(如故意杀人罪)2、危险犯:犯罪行为+危险状态(如破坏交通工具罪)3、行为犯:以犯罪行为的完成作为既遂的标准(如伪证罪)4、举动犯:特殊的行为犯,又称即时犯,行为人一着手实行犯罪即告犯罪完成的犯罪。犯罪预备的成立需要满足以下2个条件:(一)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预备行为(二)预备行为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止下来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是犯罪预备行为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犯罪未遂的成立需要满足以下3个条件: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2、犯罪未得逞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着手”是实行行为的起点,是区分预备行为和实行行为的标志犯罪未得逞,是指犯罪不具备一个罪的全部要件,而不是指未达到犯罪目的意志以外原因指对犯罪完成有不利影响的因素,包括:a、外界的不利因素;b、自身的不利因素;c、主观上的错误认识。意志以外原因必须足以阻止犯罪意志、足以阻止犯罪活动的完成。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停止形态。犯罪中止有2种:(一)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二)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1、时空性: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2、自动性:自动放弃犯罪3、彻底性:彻底放弃犯罪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1、时空性: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2、自动性:自动放弃犯罪3、彻底性:彻底放弃犯罪4、有效性: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一部分共犯“中止”自己的行为,但其他共犯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不成立中止犯,所有共犯都是既遂犯。一部分共犯自动停止犯罪,并阻止其他共犯人实施犯罪或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这部分共犯是中止犯;其他共犯是未遂犯或预备犯。共同犯罪: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成立共同犯罪需要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一)主体条件:二人以上(2人都有刑事责任能力)(二)主观条件: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三)客观条件: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的犯罪故意,即各共同犯罪人存在意思联络,认识到自己与他人配合实施犯罪,认识到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共同犯罪行为,即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目标、彼此联系、互相配合、结成一个有机的犯罪行为整体。间接正犯:利用无责任能力人或利用无辜者、不知情者实施的犯罪。间接正犯,不成立共同犯罪被利用的人可能无罪,也可能构成其他故意犯罪或者过失犯罪。共同过失不构成共同犯罪实行改变和实行过限不构成共同犯罪事先无通谋的窝藏、包庇、销赃、洗钱等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犯罪集团: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犯罪集团的处理条件:(1)三人以上(2)目的为多次实施犯罪(3)成员较固定我国刑法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主犯: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主犯的种类和处罚:1、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2、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首要分子不一定是主犯,因为首要分子包括犯罪集团中的首要分子和聚众犯罪中的首要分子犯罪集团中的首要分子一定是主犯聚众犯罪中的首要分子不一定是主犯(291条中的首要分子就不一定是主犯)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共同犯罪可以全部都是主犯,没有从犯,但不可能只有从犯而没有主犯。胁从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犯罪分子。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或免除处罚。教唆犯:故意引起他人犯罪意图的人。教唆犯的成立条件:1、被教唆者有刑事责任能力,且被教唆前没有犯罪意图;2、有教唆的故意3、有教唆的行为教唆犯按照其所教唆的犯罪定罪。教唆犯的处罚:1、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共犯教唆犯)2、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3、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教唆未遂、独立教唆犯)区分罪数的标准:犯罪构成持续犯:犯罪行为和不法状态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处于持续状态的犯罪形态。持续犯的成立条件:(1)只有一个犯罪行为。(2)犯罪行为持续作用于同一对象。(3)犯罪行为与不法状态在一定时间内同时持续。典型的持续犯:非法拘禁罪想象竞合犯:一个犯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想象竞合犯的成立条件:(1)只有一个犯罪行为;(2)一个行为触犯了数个罪名;(3)数个罪名之间没有法条竞合关系;(4)不是结果加重犯。想象竞合犯的定罪原则:从一重罪论处典型的想象竞合犯:仅仅一枪,打死一人,打伤一人,同时构成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法条竞合:数个刑法条文之间存在包容或交叉的情况。交叉竞合时,作为想象竞合犯处理包容竞合时,分别按以下原则定罪:1、特别法条优于一般法条2、重法条优于轻法条(仅适用于伪劣产品犯罪竞合时)结果加重犯的成立条件:(1)实施了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2)产生了基本犯罪构成以外的重结果;(3)刑法规定了比基本犯罪较重的刑罚。结果加重犯的定罪原则:按基本犯罪行为定罪典型的结果加重犯:故意伤害罪(致死),基本行为是伤害,基本结果是伤害结果,但出现了加重结果死亡,刑法规定,仍然按照基本行为定故意伤害罪,加重结果死亡,作为加重处罚的情节。连续犯:行为人基于同一的或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实施性质相同的数个独立的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态。连续犯的成立条件:(1)实施了性质相同的数个行为(2)数个行为能够独立成罪(3)数个行为具有连续性:数个行为必须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4)数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连续犯本质上是同种数罪,但司法实践中按照一罪论处,不实行数罪并罚典型的连续犯:马加爵的犯罪形态牵连犯: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其犯罪方法行为或者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牵连犯的成立条件:(1)以实施一个犯罪为目的(2)实施了两个以上行为(3)数个行为之间具有牵连关系(4)数个行为触犯不同罪名牵连犯的处断原则:牵连犯本质上是异种数罪,但司法实践中常常从一重罪处罚,也有从一重罪再从重处罚的,还有数罪并罚的。典型的牵连犯:为了诈骗而伪造公文,然后去行骗,构成诈骗罪与伪造公文罪吸收犯:数个犯罪行为之间存在吸收关系,只成立吸收的犯罪行为一个罪名的犯罪形态。吸收犯的成立条件:(1)实施了数个犯罪行为。(2)数个行为之间具有吸收关系。吸收关系:即前行为是后行为发展的必经阶段,后行为是前行为发展的必然结果。吸收规则:重行为吸收轻行为;实行行为吸收非实行行为;主行为吸收从行为。吸收犯本质上是异种数罪,但司法实践中常常不实行数罪并罚,而是做一罪处理,依照吸收行为定罪,不按被吸收行为定罪。典型的吸收犯:入室盗窃,犯了非法侵入住宅罪和盗窃罪,但入室行为是盗窃行为的必经阶段,被盗窃行为吸收,只定盗窃罪一罪。罪、责、刑三者的关系:有罪必有责、有责不一定有刑刑事责任的四种解决方式:1、定罪判刑方式(最常见的解决方式)2、定罪免刑方式3、消灭处理方式4、转移处理方式(适用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刑罚的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刑罚的适用机关:各级法院刑罚的执行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管制)、公安机关(拘役、剥夺政治权利、驱逐出境)、法院(死刑、罚金、没收财产)、监狱(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包括: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1、特殊预防:预防犯罪分子重新犯罪2.一般预防:预防有犯罪企图的人走上犯罪道路我国的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共9种刑罚种类9种刑种的分类:自由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生命刑:死刑财产刑:罚金、没收财产资格刑:剥夺政治权利、驱逐出境管制的特征:不予关押,限制一定自由,实行社区矫正,参加劳动的,同工同酬。管制的期限: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能超过3年。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二日。拘役的期限: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得超过1年。拘役的刑期从判决之日起计算。判决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拘役犯每月可以回家探亲一到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有期徒刑的期限: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数罪并罚时,总和刑期不满35年的,最高不能超过20年,总和刑期在35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25年。判决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死刑立即执行的,需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缓的后果:1.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2.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25年有期徒刑;3.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时指剥夺以下权利: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3.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4.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人有:(1)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2)被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时执行,同时执行完毕。判处有期徒刑、拘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有期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之日起计算。但是,剥夺政治权利的效力当然施用于主刑执行期间。没收财产是没收犯罪分子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没收财产与追缴犯罪所得的财物、没收违禁品和没收供犯罪使用的物品不同。没收全部财产的,应当对犯罪分子个人及其抚养的家属保留必需的生活费用。没收财产是刑事责任,债务和赔偿是民事责任,犯罪分子既要承担刑事责任,又要承担民事责任时,民事责任优先。法定量刑情节:法律明文规定的、能够影响量刑轻重的事实情况。1、法定从重处罚情节:2、法定从轻处罚情节:3、法定减轻处罚情节:4、法定免除处罚情节:酌定量刑情节:没有明文规定,从审判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在量刑时酌情适用的情节。1、酌定从重处罚情节2、酌定从轻处罚情节3、酌定减轻处罚(需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一般累犯的成立条件:1)前后罪的性质:都是故意犯罪,且犯前罪时已满18周岁2)前后罪的刑罚:都是有期徒刑以上刑罚3)前后罪间隔的时间:后罪发生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5年以内。特别累犯的成立条件:(1)前后罪的性质:前后罪都是危害国家安全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期中之一的犯罪(2)前后罪的刑罚:前罪被判处过刑罚,后罪应当判处刑罚(3)前后罪间隔的时间:后罪发生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累犯的处罚:1、应当从重处罚2、不适用缓刑3、不得假释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1、自动投案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

犯有数罪,只供述部分犯罪的,只对供述部分犯罪,认定为自首。

共同犯罪案件,除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外,还应供述所知的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时虽然没有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但司法机关掌握其主要犯罪事实之前,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应认定为自首。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余罪自首的成立条件:1、余罪自首的主体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2、如实供述的罪行是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它罪行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它罪行,必须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罪行属不同种罪行。相同罪名、选择性罪名或有密切关联的罪名,属于同种罪行同种罪行不存在余罪自首如实供述同种罪行的,不是自首,是坦白。立功的种类:(1)量刑阶段的立功。(归案以后判刑以前)(2)行刑阶段的立功。(判刑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立功的表现形式:(1)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2)提供重要线索,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3)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的(4)阻止他人犯罪活动的(5)等等立功线索来源不正当的,不能认定为立功1、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的,不是立功,是自首或坦白2、提供同案犯姓名、住址、体貌特征等基本情况,或者提供犯罪前、犯罪中掌握、使用的同案犯联络方式、藏匿地址,司法机关据此抓捕同案犯的,不是立功,是自首或坦白3.揭发对象犯罪行的,如行贿人揭发受贿人的,不是立功,是自首或坦白我国数罪并罚的原则: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具体体现为:(1)数罪最重刑是死刑、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2)数罪均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用限制加重原则。(3)主刑和附加刑的并罚,采用并科原则。不同情况下数罪并罚原则的具体应用(1)判决宣告前一人犯数罪的。直接按照相应原则并罚。(2)判决宣告后、刑罚执行完毕前发现漏罪的。(先并后减)(3)判决宣告后、刑罚执行完毕前又犯新罪的。(先减后并)一般缓刑的适用条件:1、对象条件: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2、实质条件: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3、犯罪分子不是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满足上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2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5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1年。一般缓刑的3个可能后果及条件:1、撤销缓刑,数罪并罚:犯新罪或者发现漏罪的2、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违反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禁止令,情节严重3、原判刑罚不再执行:没有上述两种情况符合缓刑考验条件,考验期满后,原判刑罚不再执行,5年内再犯罪的,绝对不成立累犯。减刑的适用条件:1、减刑的对象条件:被判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2、减刑的实质条件:在刑罚执行期间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3、减刑的限度条件: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管制、拘役、有期徒刑,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1/2。无期徒刑,不能少于13年。减刑的程序: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确由悔改或者立功表现属实的,裁定予以减刑。假释的条件:1、假释的对象条件:假释只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2、假释的限制条件: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1/2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13年以上的;特殊情况下的假释: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期限的限制。3、假释的实质条件: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假释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假释的程序与减刑程序相同假释的考验期:有期徒刑的考验期为未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考验期为10年。假释的3个可能后果及条件:(1)撤销假释,数罪并罚:假释考验期内犯新罪或发现漏罪(2)撤销假释,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假释考验期内违反法律法规或国家有关假释监管规定,未构成犯罪的(3)认为原判刑罚执行完毕:假释考验期内未出现上述两种情形。符合假释考验条件,考验期满后,认为原判刑罚执行完毕,5年内再犯罪的,可以成立累犯。追诉时效:对犯罪人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追诉时效的期限(1)法定最高刑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期限为5年;(2)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期限为10年;(3)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追诉期限为15年;(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追诉期限为20年。(20年后仍有追诉必要的,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时效中断的理由:在追诉期限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重新计算。时效延长的理由:a、在被立案侦查或在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b、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公、检、法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我国刑法主要根据同类客体的不同,将所有犯罪分为十类,然后主要按照社会危害性的大小的不同,将十类罪,按照由重到轻的顺序排列。都表现为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害,如何区分下列3类罪:1、危害公共安全罪2、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3、侵犯财产罪答:犯罪客体不同,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客体是公共安全,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的犯罪客体是人身权,侵犯财产罪的犯罪客体是财产权。公共安全与人身权、财产权的区分,关键看:危害结果是否特定。如果危害结果特定,侵犯的是人身权或财产权,如果危害结果不特定,则侵犯的是公共安全。以放火的手段杀人,如何定罪?答:不危害公共安全的,定故意杀人罪;危害公共安全的,即构成故意杀人罪,也构成放火罪,属于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论处,一般定放火罪。放火罪的既遂形态是危险犯,实施了放火行为,并且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时候既遂。如何判断放火行为是否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独立燃烧说,被焚烧的财物脱离引火物,能够独立燃烧,说明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否则,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关于交通肇事罪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该罪是过失犯罪,违法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可能是故意的,但对重大后果行为人是过失的。本罪的主观方面,是对后果而言的。2、该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行人、乘客、非机动车驾驶人,机动车驾驶人等,都可以构成。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机动车辆承包人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3、如何区分交通肇事罪与以交通工具实施的故意杀人罪、以交通工具实施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答:首先看行为人主观方面是犯罪故意还是犯罪过失。如果是犯罪过失,构成交通肇事罪。如果是犯罪故意,则看危害的是公共安全还是个人生命权。危害公共安全的,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危害个人生命权的,定故意杀人罪。4、危险驾驶行为,可能即构成危险驾驶罪,又构成交通肇事罪或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属于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重大责任事故罪,是生产、作业领域因违章而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对重大事故,行为人的主观方面也是犯罪过失。搞清楚重大责任事故罪与其他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法条竞合关系:1、重大责任事故罪与其他责任事故罪的关系。前者为一般法条,后者是特殊法条。2、本罪与失火罪、过失爆炸罪、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关系。前者为特殊法条,后者是一般法条。(重大责任事故,可以表现为失火、过失爆炸、过失引起中毒,生产、作业领域的失火、过失爆炸、过失引起中毒,可以看做特殊规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伪劣产品的本质特征是质量不合格。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等等,的关系是法条竞合关系,发生竞合时按照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定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和诈骗罪的区别。如果是同类产品,只是质量不合格,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如果是完全假的产品,应定诈骗罪。如拿手机模型当手机卖,应定诈骗罪。伪造货币罪的罪数认定(1)行为人伪造货币后又持有、使用、运输、出售的自己伪造的货币的,属吸收犯,只定伪造货币罪;(2)行为人既自己伪造货币,又持有、使用、运输、出售他人伪造的货币的,则应按伪造货币罪与相关犯罪并罚。洗钱罪的犯罪对象:黑钱(不包括所有黑钱,只限于七类犯罪的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1、毒品犯罪;2、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3、恐怖活动犯罪;4、走私犯罪;5、贪污贿赂犯罪;6、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7、金融诈骗犯罪犯罪主体是实施七类犯罪的犯罪分子以外的其他人。七类犯罪的犯罪分子本人亲自洗钱的,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不另行定罪。如果事先和上述七类犯罪的犯罪分子有通谋,事后帮助洗钱的,是七类犯罪的共同犯罪,不定洗钱罪。1、洗钱罪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区别。前者犯罪对象为七类犯罪的犯罪所得及其收益,后者的犯罪对象是犯罪所得及其收益。前者为特殊法条,后者是一般法条。1、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应以盗窃罪定罪处罚。盗窃信用卡后交给同伙使用。同伙知道的,按盗窃罪共犯处理。同伙不知道的,对使用者以信用卡诈骗罪论处。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盗窃数额根据行为人盗窃信用卡后使用的数额认定。2、伪造信用卡并使用的定性

伪造信用卡的行为构成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伪造后又使用自己伪造的信用卡,数额较大的,又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应按牵连犯的处罚原则,从一重罪论处。1、如何区分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答:故意的内容不同,前者为伤害的故意,后者为杀人的故意。如何判断行为人主观上是杀人的故意还是伤害的故意?根据打击工具、打击部位、打击力度综合判断。比如,拿刀砍头部,属于杀人故意。2、如何区分故意伤害与一般殴打?答:故意的内容不同,前者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轻伤以上伤害,并希望或放任该结果发生,后者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轻微伤害,并希望或放任该结果发生。如何判断行为人主观上是伤害的故意还是轻微伤的故意?根据打击工具、打击部位、打击力度综合判断。比如,打别人耳光,属于轻微伤故意。如果仅有轻微伤的故意,而致人重伤或死亡的,应认定为过失致人重伤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罪。3、如何区分故意伤害罪(致死)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答:致死都是过失,关键看是否有伤害的故意,有伤害的故意的,是故意伤害罪(致死),否则,是过失致人死亡罪。非法拘禁罪的既遂,以被害人的人身自由被剥夺为既遂标志3、非法拘禁致人重伤、死亡的定罪过失导致他人伤残或死亡的,定非法拘禁罪。这是结果加重犯。故意导致他人伤残或死亡的,以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论处。这是转化犯。为索债非法拘禁他人的,定非法拘禁罪,理论上称为人质型非法拘禁或索债型非法拘禁绑架罪的典型特征:以扣押人质为手段,以杀伤人质为要挟,勒令第三人在一定时间内交付一定数额的金钱或满足其一定要求绑架的本质:通过控制人质,意图进一步控制第三人。绑架罪的主观方面为犯罪故意,且以勒索财物为目的或者基于其他目的,如政治性目的,逃避追捕或者要求司法机关释放罪犯等其他目的,绑架罪的犯罪客体是人质的人身权绑架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1、绑架罪与(人质型)非法拘禁罪的区别。相同点:都是劫持他人做人质区别:犯罪目的不同。前者以勒索财物为目的或者基于其他目的;后者以索取债务为目的。2、绑架罪的既遂标准。绑架罪的既遂,应以行为人是否实际控制人质为标准。3、绑架过失致人死亡的,或杀害人质的,如何定罪?都定绑架罪,是绑架罪的结果加重犯或情节加重犯。6、绑架罪与抢劫罪的区别。抢劫罪当场取得财物绑架罪不当场取得财物构成拐卖妇女、儿童罪,必须以出卖为目的。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既遂形态是行为犯,犯罪人控制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人身,就构成犯罪既遂。本罪的既遂不以出卖目的是否实现为标准。在拐卖的过程中,强奸该妇女,或强迫该妇女卖淫,或者故意伤害该妇女的,只定拐卖妇女、儿童罪,强奸或强迫卖淫或伤害,是该罪的加重处罚情节。(情节加重犯)在拐卖的过程中,过失导致妇女、儿童重伤、死亡的,也只定拐卖妇女、儿童罪,过失导致妇女、儿童重伤、死亡,是该罪的加重结果。(结果加重犯)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该罪不以出卖为目的。收买后强奸、侮辱、限制自由的,要数罪并罚。拐骗儿童、偷盗婴幼儿的行为如何定性?答:以收养、奴役为目的:拐骗儿童罪以出卖为目的:拐卖儿童罪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罪以索债为目的:非法拘禁罪抢劫罪客观方面的基本特征:1、对被害人人身进行强制的方法: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胁迫是指立即的暴力胁迫非暴力的胁迫或将来的暴力胁迫构成敲诈勒索罪其他方法应是强制性的方法2、被害人不敢、不能、不知反抗必须是犯罪分子的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造成的利用被害人不能、不知反抗取财的,是盗窃3、对被害人人身进行强制是为了劫取财物。否则,就是2个行为2个罪。抢劫犯罪中杀人行为的定罪:杀人是为了取财的,定抢劫罪。杀人不是为了取财的,以故意杀人罪和其它罪并罚。抢劫罪的既遂、未遂:具备劫取财物或者造成他人轻伤以上后果两者之一的,均属抢劫既遂;既未劫取财物,又未造成他人人身伤害后果的,属抢劫未遂。实施其它暴力犯罪后取财的定罪:行为人实施伤害、强奸等犯罪行为,在被害人未失去知觉,利用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