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律救济课件_第1页
教育法律救济课件_第2页
教育法律救济课件_第3页
教育法律救济课件_第4页
教育法律救济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法律救济共47页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教育法律救济共47页教育法律救济共47页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初一学生王某是一个比较调皮的学生,一天,他在教学楼的走廊上踢球,打破了教室窗户的玻璃,被班主任狠狠地批评以后,当场赔偿了修复窗玻璃的款项,并表示,今后一定用实际行动改正自己的错误。可是,当其他任课教师听到这个学生又犯错误时,纷纷到学校领导处要求,不可如此轻饶他,应新账旧账一起算,抓住机会,给他严厉的处分,好好地“教训”他一下。于是,学校领导在教师的致要求下,给了这个学生记过处分。这个学生本以为事情已经处理完了,可没想到第二天一进校门就看到了关于处分自己的布告。他突然感到老师欺骗了自己,学校领导也在对自己发动突然袭击,于是怒火万丈,冲上去一拳打碎布告栏的玻璃,撕掉了布告,然后,飞奔到办公楼,闯进校长的办公室大骂起来。他犯了更大的错误,受到个更大的处分,被学校校长以严重违反校规为由,给予了开除学籍的处分。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看出,课程改革将改变传统的单一传授知识的局面,而把获得知识的过程和其中蕴涵的不可言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到了与知识的传授同样重要的地位。教育过程应该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与学生的活动、情感、体验交织在一起的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它更强调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体验,这也是我们传统教育所忽视的,学生常常是有经验而无体验,那么,如何利用学生的体验来增强教学效果呢?1关于体验的界定“体验”是一种价值取向,它立足于人的精神世界,以“想象”为基础,由主体的内在价值所支配,它就是在经验的基础上“超越经验”。就体验而言,主体与客体是浑然一体的,可以说是“有所感悟”,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得到的知识是学生主体自己创造的知识。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感悟并感到有冲动要整合这种感悟于心灵时,我们说就进入了体验阶段,它通过个体的想象、移情等使知识生命化。只有通过体验,学生才能将外在的知识吸收、内化于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中,才能使知识产生顺利的迁移,应用于实际,真正实现活学活用。在学生的体验过程中,他们会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得到提高、情感得到满足。所以,体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是不可替代的,无论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还是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具有丰富的体验都是教学工作的核心。2体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容量大,较之初中,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不再是一目了然,而是存在于现象的背后,需要动脑去挖掘。很多概念和规律比较抽象,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很少,需要通过一些复杂的、带有科学方法的实验,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来帮助理解。当然,这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由于实际的很多因素,教师往往以做大量的习题来代替学生的体验过程,或者,有体验之形而无体验之实,让学生经历一下,学生没有身心的实际参与,而是随着教师的意愿草草收场,学科知识对学生来说就变成了外在的、强加于个体的东西,教学过程就变成了知识的“复制”、“传递”、“控制”的过程,学生也就变成了没有灵性、没有感悟力的装知识的容器。高中生已具备了创新所需的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基本能力,而更多的复杂的、真实的情境和更多的体验才是他们更为需要的。只有把知识与学生的体验融为一体,知识才能成为个人的知识,才能被学生活用,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强调学生的体验,是从对知识本身的追求到对知识意义的追求;从对“工具理性”的追求到对“价值理性”的追求。通过体验,可以使知识内化于学生的心灵之中。体验就像一片肥沃的土壤,只有扎根于这片土壤,才能接出丰硕的果实。而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比其他学科与自然联系得更加密切,遇到的情况千变万化,知识的应用和迁移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就更应重视体验的作用。3在具体教学中的增强学生体验的几点实践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是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两种方式来增强学生的体验,以帮助理解物理知识:3.1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体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来理解物理知识高中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他们已经对生活的一些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可以对简单、熟悉的情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些想象,把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达到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的目的。这种教学主要是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学生,使他们联系实际,展开想象。例如,在讲述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时,提出:(1)“枣糕”式模型的推翻依据是什么?(2)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是什么?(3)联系生活经验:质量不同的球之间的碰撞,有几种结果呢?质量大的球与质量小的球发生对心碰撞,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若质量差距非常大呢?(4)根据实验结果来猜测原子的内部结构是什么呢?通过问题的引导,使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产生顺利的迁移,将它应用于想象的物理情境中,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很容易地实现了对抽象的物理知识的理解,也提醒了学生应注意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同时,学生会体验到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物理学蕴涵的精神。但这种方式有它的局限性:知识的抽象程度不能很高,要容易和实际相联系,物理过程不能很复杂,否则,学生很难展开想象力。若知识比较抽象,就通过实验来增加学生的体验。3.2通过增加实验的体验,发挥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来理解物理知识物理实验是增加学生体验的一个主要的阵地,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仪器和设备,让学生多动手,多体验。我认为,这种教学过程主要有五个步骤:(1)创设情境,感悟问题:首先,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恰当的实验仪器,并使学生对仪器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仪器的用途理解清楚。然后,让学生亲历实验的过程,顺利进入蕴涵物理规律的实际情境,感悟到规律的存在,为体验规律打好基础。(2)明确目的,激发思维: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抽象思维。针对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或教师明确提出问题,问题要能够紧扣实验现象,直接指向从现象到规律的学生思维的切入点,引发学生开始抽象思维。(3)反复实验,加深感悟: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手脑结合地反复地进行实验,并充分发挥想象力,达到对规律的体验逐渐深化,有所感悟。(4)互动交流,感悟显化: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通过生生、师生间的相互的交流和启示,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进而修整自己的认识,加深对规律的理解。(5)重复实验,增强体验:在独立思考和相互的交流之后,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验,进一步地重复实验,有助于学生深化体验,体验到更多、更深刻的物理世界,不仅加深了对规律的认识,同时,也体验、领会到更多的物理学的方法和精神。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进入感悟阶段,是以自主体验为主,但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可以以问题的形式给与恰当的提示。举例平抛运动的分解问题是学生学习存在的一个难点。在讲述《平抛运动》一节时,学生对平抛出去的物体的运动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分运动的运动规律不易理解,可以在教学中参考以下步骤:①改装实验仪器,建立产生物理规律的情境:改装平抛运动演示仪,在滑槽的末端装一个光电门,光电门所在的电路另一端连接在绕有铁心的线圈上,并把绕有铁心的线圈安装在仪器的上端,可水平滑动,调节其高度,使通电时,铁心下方吸附的小球刚好与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在同一水平面上。学生动手了解实验仪器,进入实际情境。②提出问题:你们对两个小球的运动过程中的现象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无论怎么改变小球从滑槽滑下的高度,总能通过滑动铁心使两小球相碰呢?③学生反复实验,加深体验。④学生讨论,教师以问题来引导:A、相碰现象用物理语言怎么描述呢?(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B、只考虑竖直方向的运动,两球总相碰,说明什么呢?(竖直方向上,两球总能在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C、两球竖直方向的运动有什么关系呢?(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相同)进而学生得出结论: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的分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⑤学生重复实验,深化体验,感悟物理规律和物理方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反复感悟的过程,增强了他们的体验,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世界之中,发展了思维能力,把抽象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真正实现了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加强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在思考出结论以后,他们的情感得到满足,自我认同感、自我价值感得到增强,自我意识得到提升。这样教育就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在世界,真正实现了学生的知识建构和精神建构。以上是课堂教学工作中的一点认识和体会。另外,课外活动也是学生增加体验的重要阵地,比如组织学生开展自由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等,让学生进行自由度较大的体验活动,也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识的形象性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多创设一些课堂情景,根据教学内容,依据大纲要求,学生特点,联系实际生活,创设出切合每堂课的教学情景。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的目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也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我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认识:一、创设生活情境。诱发求知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借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我在教学0×5=?时,我先告诉同学们,今天是小猴的生日。我们班五名同学都为小猴准备了生日礼物,你看他们来了。接着小刚、小明、小红、小丽、小芳每人端着一个盘子,盘子里都放了3个桃子走上讲台,这时我说:“你们谁能一口说出他们一共为小猴准备了多少个桃子?”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15个”。“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谁能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算出得数?”我问。同学们很快地列出3+3+3+3+3=15(个),3×5=15(个)。接着戴着小猴面具的小朋友出现了,它热情地接待了五名小客人,然后从每个盘子里各拿了一个桃子。这时我问:“盘子里还剩几个桃子?”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2+2+2+2+2=10(个),2×5=10(个)。”接着小猴以同样的方式从每个盘子里又拿了一个。再拿了一个。这时,我让同学们观察盘子里的苹果数量,同学们齐声回答:“没有了。”我说:“没有,可用什么表示,你能列出算式算出得数吗?”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探究出0+0+0+0+0=0,从而得出0x5=0。同学们合作热情高。探究欲望强,教学效果极佳。二、创设直观情境,激活探究欲望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测出圆的周长;接着我又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没人吭声。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三、利用多媒体情境。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喜欢去探究。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先用多媒体出示“迎新年联欢会。同学们给黑板装饰漂亮花边的情境”。笑笑说:“把我的花边装上去”“太长了”。淘气说:“把我的花边装上去”“太短了”。智慧老爷爷胸有成竹地拿出自己事先准备的花边往上一装。不长不短刚好。小淘气不解地问:“智慧老爷爷,你的花边怎么就买的刚好呢?”这时我关掉多媒体问同学们:“你能帮小淘气解开这个秘密吗?”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交流与探究之中。经过讨论得出:求花边的长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这时我问:“智慧老爷爷的秘密你们已揭开一半了,那长方形的周长到底怎样计算你们会吗?”同学们的探究欲望又一次被激活。经过观察、测量、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很快地探究出了长方形周长的多种计算方法。综上所述,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境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成功的数学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建立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人文精神培养的弊端。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的数学情境,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教育法律救济共47页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教育法律救1初一学生王某是一个比较调皮的学生,一天,他在教学楼的走廊上踢球,打破了教室窗户的玻璃,被班主任狠狠地批评以后,当场赔偿了修复窗玻璃的款项,并表示,今后一定用实际行动改正自己的错误。可是,当其他任课教师听到这个学生又犯错误时,纷纷到学校领导处要求,不可如此轻饶他,应新账旧账一起算,抓住机会,给他严厉的处分,好好地“教训”他一下。于是,学校领导在教师的致要求下,给了这个学生记过处分。初一学生王某是一个比较调皮的学生,一天,2这个学生本以为事情已经处理完了,可没想到第二天一进校门就看到了关于处分自己的布告。他突然感到老师欺骗了自己,学校领导也在对自己发动突然袭击,于是怒火万丈,冲上去一拳打碎布告栏的玻璃,撕掉了布告,然后,飞奔到办公楼,闯进校长的办公室大骂起来。他犯了更大的错误,受到个更大的处分,被学校校长以严重违反校规为由,给予了开除学籍的处分。这个学生本以为事情已经处理完了,可3《教育法学》认为,当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定权益受到损害时,完全可以通过法定的方式和途径,请求有权机关以强制性的救济方式,来给予补救,帮助受损害者恢复并实现自己的权利。《教育法学》认为,当教育法律关系主4当前,建立健全法教育法律救济制度,对于消除教育法律关系中各方地位不对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保障教育行政执法对象的合法权益,促进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施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建立健全法教育法律救济制度,对于消5第一节法律救济概述第一节法律救济概述6什么是法律救济呢?法律救济是指通过法定的程序和途径来裁决社会生活中的纠纷,使权益受损宭的主体获得法律上的补救。什么是法律救济呢?7英国的一句法谚说“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英国的一句法谚说8法律救济的特征(一)是宪法公平、正义立法精神的体现(二)以法定权益纠纷的存在为基础(三)以侵权损害事实为前提(四)以补救权益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为目的法律救济的特征9法律救济的漂道(一)行政渠道(二)司法渠道(三)仲裁渠道(四)调解渠道法律救济的漂道10对于教育法律救济来说,当前还主要是前两种渠道在发挥作用。但是,随着教育法制的日趋完善,根据《教育法》和《教师法》的基本精神,我国也正在逐步建立起教育仲裁制度和学校内的调解制度。对于教育法律救济来说,当11教育法律救济课件12教育法律救济课件13教育法律救济课件14教育法律救济课件15教育法律救济课件16教育法律救济课件17教育法律救济课件18教育法律救济课件19教育法律救济课件20教育法律救济课件21教育法律救济课件22教育法律救济课件23教育法律救济课件24教育法律救济课件25教育法律救济课件26教育法律救济课件27教育法律救济课件28教育法律救济课件29教育法律救济课件30教育法律救济课件31教育法律救济课件32教育法律救济课件33教育法律救济课件34教育法律救济课件35教育法律救济课件36教育法律救济课件37教育法律救济课件38教育法律救济课件39教育法律救济课件40教育法律救济课件41教育法律救济课件42教育法律救济课件43教育法律救济课件44教育法律救济课件45教育法律救济课件46教育法律救济课件47教育法律救济课件48谢谢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谢谢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49教育法律救济共47页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教育法律救济共47页教育法律救济共47页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初一学生王某是一个比较调皮的学生,一天,他在教学楼的走廊上踢球,打破了教室窗户的玻璃,被班主任狠狠地批评以后,当场赔偿了修复窗玻璃的款项,并表示,今后一定用实际行动改正自己的错误。可是,当其他任课教师听到这个学生又犯错误时,纷纷到学校领导处要求,不可如此轻饶他,应新账旧账一起算,抓住机会,给他严厉的处分,好好地“教训”他一下。于是,学校领导在教师的致要求下,给了这个学生记过处分。这个学生本以为事情已经处理完了,可没想到第二天一进校门就看到了关于处分自己的布告。他突然感到老师欺骗了自己,学校领导也在对自己发动突然袭击,于是怒火万丈,冲上去一拳打碎布告栏的玻璃,撕掉了布告,然后,飞奔到办公楼,闯进校长的办公室大骂起来。他犯了更大的错误,受到个更大的处分,被学校校长以严重违反校规为由,给予了开除学籍的处分。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看出,课程改革将改变传统的单一传授知识的局面,而把获得知识的过程和其中蕴涵的不可言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到了与知识的传授同样重要的地位。教育过程应该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与学生的活动、情感、体验交织在一起的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它更强调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体验,这也是我们传统教育所忽视的,学生常常是有经验而无体验,那么,如何利用学生的体验来增强教学效果呢?1关于体验的界定“体验”是一种价值取向,它立足于人的精神世界,以“想象”为基础,由主体的内在价值所支配,它就是在经验的基础上“超越经验”。就体验而言,主体与客体是浑然一体的,可以说是“有所感悟”,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得到的知识是学生主体自己创造的知识。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感悟并感到有冲动要整合这种感悟于心灵时,我们说就进入了体验阶段,它通过个体的想象、移情等使知识生命化。只有通过体验,学生才能将外在的知识吸收、内化于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中,才能使知识产生顺利的迁移,应用于实际,真正实现活学活用。在学生的体验过程中,他们会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得到提高、情感得到满足。所以,体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是不可替代的,无论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还是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具有丰富的体验都是教学工作的核心。2体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容量大,较之初中,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不再是一目了然,而是存在于现象的背后,需要动脑去挖掘。很多概念和规律比较抽象,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很少,需要通过一些复杂的、带有科学方法的实验,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来帮助理解。当然,这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由于实际的很多因素,教师往往以做大量的习题来代替学生的体验过程,或者,有体验之形而无体验之实,让学生经历一下,学生没有身心的实际参与,而是随着教师的意愿草草收场,学科知识对学生来说就变成了外在的、强加于个体的东西,教学过程就变成了知识的“复制”、“传递”、“控制”的过程,学生也就变成了没有灵性、没有感悟力的装知识的容器。高中生已具备了创新所需的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基本能力,而更多的复杂的、真实的情境和更多的体验才是他们更为需要的。只有把知识与学生的体验融为一体,知识才能成为个人的知识,才能被学生活用,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强调学生的体验,是从对知识本身的追求到对知识意义的追求;从对“工具理性”的追求到对“价值理性”的追求。通过体验,可以使知识内化于学生的心灵之中。体验就像一片肥沃的土壤,只有扎根于这片土壤,才能接出丰硕的果实。而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比其他学科与自然联系得更加密切,遇到的情况千变万化,知识的应用和迁移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就更应重视体验的作用。3在具体教学中的增强学生体验的几点实践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是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两种方式来增强学生的体验,以帮助理解物理知识:3.1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体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来理解物理知识高中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他们已经对生活的一些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可以对简单、熟悉的情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些想象,把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达到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的目的。这种教学主要是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学生,使他们联系实际,展开想象。例如,在讲述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时,提出:(1)“枣糕”式模型的推翻依据是什么?(2)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是什么?(3)联系生活经验:质量不同的球之间的碰撞,有几种结果呢?质量大的球与质量小的球发生对心碰撞,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若质量差距非常大呢?(4)根据实验结果来猜测原子的内部结构是什么呢?通过问题的引导,使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产生顺利的迁移,将它应用于想象的物理情境中,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很容易地实现了对抽象的物理知识的理解,也提醒了学生应注意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同时,学生会体验到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物理学蕴涵的精神。但这种方式有它的局限性:知识的抽象程度不能很高,要容易和实际相联系,物理过程不能很复杂,否则,学生很难展开想象力。若知识比较抽象,就通过实验来增加学生的体验。3.2通过增加实验的体验,发挥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来理解物理知识物理实验是增加学生体验的一个主要的阵地,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仪器和设备,让学生多动手,多体验。我认为,这种教学过程主要有五个步骤:(1)创设情境,感悟问题:首先,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恰当的实验仪器,并使学生对仪器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仪器的用途理解清楚。然后,让学生亲历实验的过程,顺利进入蕴涵物理规律的实际情境,感悟到规律的存在,为体验规律打好基础。(2)明确目的,激发思维: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抽象思维。针对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或教师明确提出问题,问题要能够紧扣实验现象,直接指向从现象到规律的学生思维的切入点,引发学生开始抽象思维。(3)反复实验,加深感悟: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手脑结合地反复地进行实验,并充分发挥想象力,达到对规律的体验逐渐深化,有所感悟。(4)互动交流,感悟显化: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通过生生、师生间的相互的交流和启示,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进而修整自己的认识,加深对规律的理解。(5)重复实验,增强体验:在独立思考和相互的交流之后,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验,进一步地重复实验,有助于学生深化体验,体验到更多、更深刻的物理世界,不仅加深了对规律的认识,同时,也体验、领会到更多的物理学的方法和精神。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进入感悟阶段,是以自主体验为主,但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可以以问题的形式给与恰当的提示。举例平抛运动的分解问题是学生学习存在的一个难点。在讲述《平抛运动》一节时,学生对平抛出去的物体的运动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分运动的运动规律不易理解,可以在教学中参考以下步骤:①改装实验仪器,建立产生物理规律的情境:改装平抛运动演示仪,在滑槽的末端装一个光电门,光电门所在的电路另一端连接在绕有铁心的线圈上,并把绕有铁心的线圈安装在仪器的上端,可水平滑动,调节其高度,使通电时,铁心下方吸附的小球刚好与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在同一水平面上。学生动手了解实验仪器,进入实际情境。②提出问题:你们对两个小球的运动过程中的现象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无论怎么改变小球从滑槽滑下的高度,总能通过滑动铁心使两小球相碰呢?③学生反复实验,加深体验。④学生讨论,教师以问题来引导:A、相碰现象用物理语言怎么描述呢?(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B、只考虑竖直方向的运动,两球总相碰,说明什么呢?(竖直方向上,两球总能在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C、两球竖直方向的运动有什么关系呢?(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相同)进而学生得出结论: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的分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⑤学生重复实验,深化体验,感悟物理规律和物理方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反复感悟的过程,增强了他们的体验,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世界之中,发展了思维能力,把抽象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真正实现了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加强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在思考出结论以后,他们的情感得到满足,自我认同感、自我价值感得到增强,自我意识得到提升。这样教育就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在世界,真正实现了学生的知识建构和精神建构。以上是课堂教学工作中的一点认识和体会。另外,课外活动也是学生增加体验的重要阵地,比如组织学生开展自由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等,让学生进行自由度较大的体验活动,也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识的形象性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多创设一些课堂情景,根据教学内容,依据大纲要求,学生特点,联系实际生活,创设出切合每堂课的教学情景。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的目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也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我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认识:一、创设生活情境。诱发求知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借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我在教学0×5=?时,我先告诉同学们,今天是小猴的生日。我们班五名同学都为小猴准备了生日礼物,你看他们来了。接着小刚、小明、小红、小丽、小芳每人端着一个盘子,盘子里都放了3个桃子走上讲台,这时我说:“你们谁能一口说出他们一共为小猴准备了多少个桃子?”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15个”。“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谁能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算出得数?”我问。同学们很快地列出3+3+3+3+3=15(个),3×5=15(个)。接着戴着小猴面具的小朋友出现了,它热情地接待了五名小客人,然后从每个盘子里各拿了一个桃子。这时我问:“盘子里还剩几个桃子?”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2+2+2+2+2=10(个),2×5=10(个)。”接着小猴以同样的方式从每个盘子里又拿了一个。再拿了一个。这时,我让同学们观察盘子里的苹果数量,同学们齐声回答:“没有了。”我说:“没有,可用什么表示,你能列出算式算出得数吗?”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探究出0+0+0+0+0=0,从而得出0x5=0。同学们合作热情高。探究欲望强,教学效果极佳。二、创设直观情境,激活探究欲望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测出圆的周长;接着我又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没人吭声。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三、利用多媒体情境。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喜欢去探究。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先用多媒体出示“迎新年联欢会。同学们给黑板装饰漂亮花边的情境”。笑笑说:“把我的花边装上去”“太长了”。淘气说:“把我的花边装上去”“太短了”。智慧老爷爷胸有成竹地拿出自己事先准备的花边往上一装。不长不短刚好。小淘气不解地问:“智慧老爷爷,你的花边怎么就买的刚好呢?”这时我关掉多媒体问同学们:“你能帮小淘气解开这个秘密吗?”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交流与探究之中。经过讨论得出:求花边的长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这时我问:“智慧老爷爷的秘密你们已揭开一半了,那长方形的周长到底怎样计算你们会吗?”同学们的探究欲望又一次被激活。经过观察、测量、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很快地探究出了长方形周长的多种计算方法。综上所述,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境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成功的数学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建立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人文精神培养的弊端。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的数学情境,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教育法律救济共47页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教育法律救50初一学生王某是一个比较调皮的学生,一天,他在教学楼的走廊上踢球,打破了教室窗户的玻璃,被班主任狠狠地批评以后,当场赔偿了修复窗玻璃的款项,并表示,今后一定用实际行动改正自己的错误。可是,当其他任课教师听到这个学生又犯错误时,纷纷到学校领导处要求,不可如此轻饶他,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