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课件_第1页
第十章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课件_第2页
第十章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课件_第3页
第十章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课件_第4页
第十章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张大杉201209300425药学院化学制药1201第十章、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张大杉1一、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政策2、“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3、“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一、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2保护环境,刻不容缓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就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总结了西方工业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深刻指出,环境污染作为社会工业化的伴生物已无可避免的降临中国大地,一定要在工业建设的同时,抓紧解决工业污染问题,绝不要做贻害子孙后代的蠢事。保护环境,刻不容缓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就以其3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政策(1)“预防为主”的政策,就是把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措施实施在经济开发和建设过程之前或之中。从根本上消除环境问题得以产生的根源,大大减少时候治理所要付出的代价。(2)主要内容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去进行综合平衡;实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污染防治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政策(1)“预防为主”42、“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这项政策明确环境责任,开辟了环境治理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企业必须把污染防治与技术改造结合起来,技术改造的资金要有适当的比例用于环境保护措施;征收排污费,凡超过国家标准排放污染物的,依法缴纳排污费;对工业污染实行限期治理;2、“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53、“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这项政策是三项基本政策的核心。主要内容包括: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建立全国性的环境保护管理网络;运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动员民众参与环境保护,并在教育体系中逐步加强环境意识教育;建立了多项制度为核心的强化环境管理的制度体系3、“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6二、我国环境保护单项政策环境保护单项政策保护产业政策保护经济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产业调整政策污染防治经济优惠政策资源生态补偿政策污染费污染税政策二、我国环境保护单项政策环境保护单项政策保护产业政策保护经济7二、我国环境保护单项政策

(一)环境保护产业政策1、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政策2、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二)环境保护经济政策1、污染防治经济优惠政策2、资源生态补偿政策3、污染费污染税政策二、我国环境保护单项政策(一)环境保护产业政策8三、我国环境管理制度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三同时”制度3、排污收费制度4、排污申报和许可证制度5、总量控制与减排制度

三、我国环境管理制度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9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概念: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种规划,预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建设的制度。2、环境质量评价的分类:回顾评价;现状评价;预测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属于预测评价。3、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首创于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年,70年代末相继建立然后在欧洲与日本等国我国1979年《环境保护法》中做了规定;1988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04、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我国:按照影响程度分类管理1)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2)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3)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评价的,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4、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115、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我国: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1)建设项目概况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3)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与预测4)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5)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6)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7)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第十章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课件12二、“三同时”制度1、概念和作用是我国首创的制度是防止新污染产生的有效制度应该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结合起来,成为“预防为主”的完整的制度二、“三同时”制度131、法律规定(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86)对有效执行问题作了具体规定:适用于所有的建设项目;环保部门同意监管;项目初步设计必须有环保部分;投产前要进行环保验收第十章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课件14二、“三同时”制度1、法律规定(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88)还具体规定了违反时的法律责任:试生产时环保工程未同时试运行的;试生产3个月,未申请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的;环保设施未建成、未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

限期改正和罚款二、“三同时”制度15三、排污收费制度1、目的与作用目的:为了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合综合利用资源,治理污染和改善环境。作用:利用经济手段,促使企业减少排污量。2、管理和使用纳入预算,作为环保补助的专项资金,不参与体制分成。用途:1。补助重点排污单位治理污染。(不得高于80%)2。用于区域性综合污染治理3。用于补助环保部门的监测仪器的购置,环保的宣传教育、技术培训等。三、排污收费制度163、征收排污费制度的几个问题1)征收排污费的性质问题对污染损失的补偿?筹集保护资金的方式?等同于税收?环境互助金?2)收费标准的确定问题常年低于正常的处理费用!单位浓度→浓度与总量结合超标收费→排污就收费,超标加倍3)收费的法律效力问题排污企业不是用排污费买得企业的“污染权”?4)多种污染物收费计算问题就高方法的弊端:削减污染物种类,对排污者无益5)收费的使用问题补贴企业造成的企业负担不均衡;负担向消费者的转嫁问题3、征收排污费制度的几个问题1)征收排污费的性质问题17四、许可证制度1、概念凡是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需要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能从事该项活动,这就是许可证制度。包括:规划许可证;开发许可证;建设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四、许可证制度182、管理程序1)申请2)审查:公布,听证会等3)决定:义务和限制条件;拒发说明理由4)监督:索取资料、现场检查、排污监测5)处理:违法规定时,中止、吊销,甚至法律责任第十章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课件19五、总量控制与减排制度总量控制和污染减排是实现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在实施总量控制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应小于或等于允许排放总量。区域的允许排污量应当等于该区域环境允许的纳污量。环境允许的纳污量则由环境允许的负荷量和环境自净容量确定。五、总量控制与减排制度总量控制和污染减排是实现环境优化、经济20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环境保护单项法环境标准其他部门中相关环境保护法规四、我国环境法规体系宪法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环境保护单项法环境标准其他部门中相关环21环境法律建设环境法律建设221.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环境保护法律(1个“基本法”+8个“专项法”)“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专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04-2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修正)(1984-1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2000-04-01)、“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03-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10-30)“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6月29日通过,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通过,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年6月28日通过,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1.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3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上

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机制拟定法规、制定部门规章和政策文件要切实加强环保队伍的能力建设环保政策的落实

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机制24五、我国环境标准1、国家(GB)标准和地方(DB)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环境基础标准地方标准是对国家标准的补充和完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颁布并在特定行政区适用。地方要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五、我国环境标准1、国家(GB)标准和地方(DB)标准252、综合标准和行业标准环境保护综合标准一般是指各个环境要素的综合排放标准环境行业标准是指对环境保护工作范围内涉及的部分污染活动以及设备、仪器所做的规定。综合标准与行业标准不交叉执行,有行业标准的优先执行行业标准,没有行业标准的执行综合标准。2、综合标准和行业标准26新时期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1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2严肃法制,加强执法能力建设3动员社会力量保护环境

5加强科学技术和环保产业的支撑能力4新时期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1促进经济社271、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保护环境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总责,要把环境保护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并将环保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和干部政绩考核。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逐步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发展与环境保护成果。从2006年开始,每半年公布一次各地区和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耗、污染排放情况,让社会和群众监督。保护环境,守土有责,建立环保工作问责制。对于因决策失误、监管不力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要严肃追究责任.1、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保护环境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282、健全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建立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是环境保护的执法主体,要发挥环境综合管理职能,抓好环境规划、执法监督和信息发布工作。经济综合和有关主管部门要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金融、价格、贸易、科技等政策。建设、国土、水利、农业、林业、海洋等有关部门要依法做好各自领域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工作。宣传教育部门要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普及环保知识。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2、健全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建立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完善环保部29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国家加强对地方环保工作的指导、支持和监督,健全区域环境督察派出机构,协调跨省域环境保护,督促检查突出的环境问题。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负责,监督下一级人民政府的环保工作和重点单位的环境行为,并建立相应的环保监管机制。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所辖范围及所管领域有关的环境问题。建立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实行职业资格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环保机构建设,落实职能、编制和经费。进一步总结和探索设区城市环保派出机构监管模式,完善地方环境管理体制。3、完善环境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3、完善30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确各类功能区的范围,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

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严禁新上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

缓解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要继续向环境保护倾斜。

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制定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

进一步增加环境保护投入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经济与环境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31加强科学技术和环保产业的支撑能力1、依靠科技创新加强环境保护要把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结合起来,集中力量组织攻关,力争在环保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当前要优先开展环保战略、标准、环境与健康等研究,鼓励对水体、大气、土壤、噪声、固体废物、农业面源等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饮水安全、核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开发,组织对污水深度处理、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洁净煤、汽车尾气净化等重点难点技术的攻关,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积极开展技术示范和成果推广,切实提高我国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2、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环境保护要积极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加强发展环保服务业,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污染治理和环保产业发展。加强政策扶持和市场监管,打破地方和行业保护,促进公平竞争,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环保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快环保产业国产化、标准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环保产业成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兴支柱产业。加强科学技术和环保产业的支撑能力1、依靠科技创新加强环境保护32严肃法制,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健全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强环保监督执法能力建设针对环境保护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强化法制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严肃法制,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健全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大环境33动员社会力量保护环境保护环境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种进步力量关心和参与环境保护之时,即是环保工作取得成效之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深入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2、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动员社会力量保护环境保护环境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必须紧紧依靠34谢谢观看谢谢观看35第十章、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张大杉201209300425药学院化学制药1201第十章、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张大杉36一、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政策2、“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3、“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一、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37保护环境,刻不容缓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就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总结了西方工业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深刻指出,环境污染作为社会工业化的伴生物已无可避免的降临中国大地,一定要在工业建设的同时,抓紧解决工业污染问题,绝不要做贻害子孙后代的蠢事。保护环境,刻不容缓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就以其38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政策(1)“预防为主”的政策,就是把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措施实施在经济开发和建设过程之前或之中。从根本上消除环境问题得以产生的根源,大大减少时候治理所要付出的代价。(2)主要内容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去进行综合平衡;实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污染防治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政策(1)“预防为主”392、“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这项政策明确环境责任,开辟了环境治理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企业必须把污染防治与技术改造结合起来,技术改造的资金要有适当的比例用于环境保护措施;征收排污费,凡超过国家标准排放污染物的,依法缴纳排污费;对工业污染实行限期治理;2、“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403、“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这项政策是三项基本政策的核心。主要内容包括: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建立全国性的环境保护管理网络;运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动员民众参与环境保护,并在教育体系中逐步加强环境意识教育;建立了多项制度为核心的强化环境管理的制度体系3、“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41二、我国环境保护单项政策环境保护单项政策保护产业政策保护经济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产业调整政策污染防治经济优惠政策资源生态补偿政策污染费污染税政策二、我国环境保护单项政策环境保护单项政策保护产业政策保护经济42二、我国环境保护单项政策

(一)环境保护产业政策1、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政策2、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二)环境保护经济政策1、污染防治经济优惠政策2、资源生态补偿政策3、污染费污染税政策二、我国环境保护单项政策(一)环境保护产业政策43三、我国环境管理制度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三同时”制度3、排污收费制度4、排污申报和许可证制度5、总量控制与减排制度

三、我国环境管理制度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44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概念: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种规划,预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建设的制度。2、环境质量评价的分类:回顾评价;现状评价;预测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属于预测评价。3、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首创于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年,70年代末相继建立然后在欧洲与日本等国我国1979年《环境保护法》中做了规定;1988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454、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我国:按照影响程度分类管理1)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2)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3)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评价的,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4、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465、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我国: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1)建设项目概况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3)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与预测4)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5)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6)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7)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第十章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课件47二、“三同时”制度1、概念和作用是我国首创的制度是防止新污染产生的有效制度应该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结合起来,成为“预防为主”的完整的制度二、“三同时”制度481、法律规定(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86)对有效执行问题作了具体规定:适用于所有的建设项目;环保部门同意监管;项目初步设计必须有环保部分;投产前要进行环保验收第十章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课件49二、“三同时”制度1、法律规定(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88)还具体规定了违反时的法律责任:试生产时环保工程未同时试运行的;试生产3个月,未申请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的;环保设施未建成、未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

限期改正和罚款二、“三同时”制度50三、排污收费制度1、目的与作用目的:为了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合综合利用资源,治理污染和改善环境。作用:利用经济手段,促使企业减少排污量。2、管理和使用纳入预算,作为环保补助的专项资金,不参与体制分成。用途:1。补助重点排污单位治理污染。(不得高于80%)2。用于区域性综合污染治理3。用于补助环保部门的监测仪器的购置,环保的宣传教育、技术培训等。三、排污收费制度513、征收排污费制度的几个问题1)征收排污费的性质问题对污染损失的补偿?筹集保护资金的方式?等同于税收?环境互助金?2)收费标准的确定问题常年低于正常的处理费用!单位浓度→浓度与总量结合超标收费→排污就收费,超标加倍3)收费的法律效力问题排污企业不是用排污费买得企业的“污染权”?4)多种污染物收费计算问题就高方法的弊端:削减污染物种类,对排污者无益5)收费的使用问题补贴企业造成的企业负担不均衡;负担向消费者的转嫁问题3、征收排污费制度的几个问题1)征收排污费的性质问题52四、许可证制度1、概念凡是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需要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能从事该项活动,这就是许可证制度。包括:规划许可证;开发许可证;建设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四、许可证制度532、管理程序1)申请2)审查:公布,听证会等3)决定:义务和限制条件;拒发说明理由4)监督:索取资料、现场检查、排污监测5)处理:违法规定时,中止、吊销,甚至法律责任第十章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课件54五、总量控制与减排制度总量控制和污染减排是实现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在实施总量控制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应小于或等于允许排放总量。区域的允许排污量应当等于该区域环境允许的纳污量。环境允许的纳污量则由环境允许的负荷量和环境自净容量确定。五、总量控制与减排制度总量控制和污染减排是实现环境优化、经济55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环境保护单项法环境标准其他部门中相关环境保护法规四、我国环境法规体系宪法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环境保护单项法环境标准其他部门中相关环56环境法律建设环境法律建设571.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环境保护法律(1个“基本法”+8个“专项法”)“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专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04-2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修正)(1984-1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2000-04-01)、“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03-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10-30)“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6月29日通过,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通过,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年6月28日通过,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1.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8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上

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机制拟定法规、制定部门规章和政策文件要切实加强环保队伍的能力建设环保政策的落实

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机制59五、我国环境标准1、国家(GB)标准和地方(DB)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环境基础标准地方标准是对国家标准的补充和完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颁布并在特定行政区适用。地方要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五、我国环境标准1、国家(GB)标准和地方(DB)标准602、综合标准和行业标准环境保护综合标准一般是指各个环境要素的综合排放标准环境行业标准是指对环境保护工作范围内涉及的部分污染活动以及设备、仪器所做的规定。综合标准与行业标准不交叉执行,有行业标准的优先执行行业标准,没有行业标准的执行综合标准。2、综合标准和行业标准61新时期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1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2严肃法制,加强执法能力建设3动员社会力量保护环境

5加强科学技术和环保产业的支撑能力4新时期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1促进经济社621、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保护环境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总责,要把环境保护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并将环保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和干部政绩考核。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逐步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发展与环境保护成果。从2006年开始,每半年公布一次各地区和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耗、污染排放情况,让社会和群众监督。保护环境,守土有责,建立环保工作问责制。对于因决策失误、监管不力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要严肃追究责任.1、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保护环境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632、健全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建立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是环境保护的执法主体,要发挥环境综合管理职能,抓好环境规划、执法监督和信息发布工作。经济综合和有关主管部门要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金融、价格、贸易、科技等政策。建设、国土、水利、农业、林业、海洋等有关部门要依法做好各自领域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工作。宣传教育部门要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普及环保知识。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2、健全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建立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完善环保部64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国家加强对地方环保工作的指导、支持和监督,健全区域环境督察派出机构,协调跨省域环境保护,督促检查突出的环境问题。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