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导航》———物理篇一、上海中考物理试卷的基本特点中考理化试卷物理部分命题以课标为依据,以《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手册》为指南,体现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稳步推进初中教育教学改革。
试卷的难度系数之比一般为8:1:1,自2006年以来,平均分逐年攀升,从2006年的70分到2009年的76分,去年有所调整,为74.27,下降2.5分。增加了一定的区分度,意味着选拔功能的增强。但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然是中考物理的基本方向。当然重点知识的掌握是取得高分的重要保证。今年应该保持与去年相当的水平。《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手册》中物理部分列出了初中物理的物质、机械运动、电磁运动和能量四大主题,70个考点,分为A、B、C三档学习水平。其中知识点55个,A档25个,B档25个,C档5个;学生实验15个,B档11个,C档4个。去年的中考物理试卷中,内容涉及到以上考点中的56个,覆盖率达到80%,力、二力平衡、密度、压强、光的反射、凸透镜成像、比热容、欧姆定律、电功率、串并联电路特点十大考点考到了九个,5个C级知识点全部考到,与其直接相关的题目在试卷中占了37分,超过了41%。二、规范答题是获得高分的重要保证a.限定性填空例1.教室内日光灯正常工作的电压为
伏,日光灯与电风扇之间是
连接的(选填“串联”或“并联”),学校每月的耗电量用
表测量。并联并(等于=)包括括号和引号。
b.规范作图
作图题要用刻度尺作,严格按照题目具体要求完成(比例、符号、实虚线)例2.根据图中通电螺线管的N极,标出磁感线方向、小磁针的N、S极,并在括号内标出电源的正、负极。NS+-
c.语言描述规范、完整,不要写错别字。例1.体育运动中蕴含很多物理知识:运动员挥拍用力击打乒乓球主要是为了改变球的
;射箭运动员用力拉弓主要是为了改变弓
;短跑运动员跑到终点时由于具有惯性,仍要保持原有的
继续向前运动。(本题均选填“形状”或“运动状态”)正确答案:运动状态形状运动状态错误答案:运动方向、运动装态、运动壮态、形妆、形态、惯性等。
c.语言描述规范、完整,不要写错别字。例2.下图(A)(B)中分别是小李同学站在岸上和水中的情况,对比两图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
c.语言描述规范、完整,不要写错别字。例3.如图所示,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站在水平沙面上,它的质量为400千克,每只脚掌的面积为2×10-2米2。问:(1)骆驼对沙面的压力为多大?(2)骆驼对沙面的压强为多大?(3)骆驼的脚掌约为马蹄掌的三倍,这样大的脚掌有什么好处?
d.计算题的公式、单位、下标、必要的步骤等。
例1:将质量为200克的水从20℃加热至沸腾,水吸收多少热量?
Q吸=cm△t=4.2×103焦/(千克·℃)×0.2千克×80℃=6.72×104焦Q吸=cm△t=4.2×103焦/(千克·℃)×0.2千克×(100℃-20℃)=6.72×104焦
d.计算题的公式、单位、下标、必要的步骤等。
例2:将体积为5×10-4米3的金属球浸没在水中,求金属球受到的浮力。
F浮=ρ液V排g
=1×103千克/米3×5×10-4米3×9.8牛/千克=4.9牛
V排=V球=5×10-4米3看清题目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耳熟能详的题目如果有一些细小的变化,答案就可能完全不同了。例1.原子核中带电的粒子是()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原子正确答案:A例3.在图中,重为G的金属块A静止在水面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当剪断连接金属块与测力计的细线时,金属块所受合力的大小为()AG。BG+F。CG-F。DF。正确答案:D例4.某人静止站在磅秤上,在下列几对力中能符合二力平衡条件的是()A磅秤的重力和地面对磅秤的支持力。B人受到的重力和磅秤对人的支持力。C人对磅秤的压力和磅秤对人的支持力。D磅秤对人的支持力和磅秤受到的重力。正确答案:A三、情景题、表格归纳题和计算题仍是今年中考的三大热点1.如何“看图说话”在这些年的中考试卷中,情景题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一部分是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根据图片分析、解释物理现象,总结、归纳物理原理和规律。由于近些年来,试卷上的一些题目以组图、系列图的形式出现,增加了难度,失分率较高。如何提高“看图说话”的得分率,我认为应该从这四个方面努力:①根据图片和相应的文字弄懂题目所研究的主题;(优秀的学生能揣摩出老师出题的意图)②注意各图之间相关的条件;③找到图中的一些重要的细节,④正确、规范、完整的语言表达。例1、(04年第10题)某同学研究定滑轮的使用特点,他每次都匀速提起钩码,研究过程如图3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测量结果,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1)比较(a)、(b)两图
;(2)比较(b)、(c)、(d)三图可
。【解析】
根据题目,本题是研究定滑轮的使用特点,那么,使用定滑轮有那些特点: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省力。图中又是如何表现的?(1)(a)、(b)两图中,提起的钩码都是两个,弹簧秤的示数也相等,匀速提起时拉力都等于重力,只是拉力的方向相反,所以初步结论为:使用定滑轮提起重物能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
(1)比较(a)、(b)两图
;(2)比较(b)、(c)、(d)三图可
。【解析】(2)(b)、(c)、(d)三图中,匀速提起的钩码、弹簧秤的示数均相等,只是拉力向着不同的方向。所以初步结论为:使用定滑轮提起重物,沿不同方向的拉力大小都相等。(1)比较(a)、(b)两图
;(2)比较(b)、(c)、(d)三图可
。例2、(08年第10题)某小组同学研究动滑轮的使用特点,他们先用弹簧测力计缓慢提起钩码,如图5(a)所示,再分别用重力不同的动滑轮甲、乙、丙(G甲>G乙>G丙)缓慢提起相同钩码,如图5(b)、(c)、(d)所示。请仔细观察图示的操作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归纳得出结论。比较图(a)与(b)[或(a)与(c),或(a)与(d)]两图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图5(b)与(c)与(d)三图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b)(c)(a)【解析】
根据题目,本题是研究动滑轮的使用特点,那么,使用动滑轮有那些特点:可以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图中又是如何表现的?
(1)比较图(a)与(b)[或(a)与(c),或(a)与(d)]两图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根据题目,本题是研究动滑轮的使用特点,那么,使用动滑轮有那些特点:可以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图中又是如何表现的?(1)图(a)与(b)[或(a)与(c),或(a)与(d)]两图中尽管使用动滑轮后都省了力,但都超过了钩码重力的一半,原因是动滑轮本身有重力,(课堂学习时,动滑轮重力不计),我们不能不注意这个现象。所以正确的答案只能为使用动滑轮提起重物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1)比较图(a)与(b)[或(a)与(c),或(a)与(d)]两图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2)(b)、(c)、(d)三图中,匀速提起的钩码、弹簧秤的示数不相等且越来越小,原因何在?从题目不难找到,是动滑轮的重力不同。所以正确的答案为:使用动滑轮提起重物,动滑轮重力越小越省力。(2)比较图5(b)与(c)与(d)三图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图说话一定要看图,要实事求是,正确的结论来自于图中,而不一定是我们已记住的一些概念!例3、(06年第10题)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物体受力情况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他设法测得密闭小瓶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为1牛,然后装入适量的细砂,将总重为1牛的小瓶浸没在水中后放手,其运动状态如图(a)所示;接着他两次调整瓶内细砂的质量,重复上述实验,分别如图(b)和(c)所示。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1)由图(a)可知:________________;(2)由图(b)和(c)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根据题目,本题是研究物体受力情况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相当一部分学生把结论写成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偏离了研究的方向,自然就不能得分了。
(1)由图(a)可知:________________;(2)由图(b)和(c)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根据题目,本题是研究物体受力情况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相当一部分学生把结论写成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偏离了研究的方向,自然就不能得分了。(1)在图(a)中:密闭小瓶所受浮力为1牛,总重也为1牛,受到的是一对平衡力,小瓶处于静止。运动状态不改变。结论为:当物体受力平衡时,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1)由图(a)可知:________________;(2)由图(b)和(c)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2)在图(b)和(c)中:密闭小瓶所受浮力为1牛,而总重分别小于和大于1牛,受到的是平衡力,小瓶分别向上和向下运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结论为:当物体受力不平衡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1)由图(a)可知:________________;(2)由图(b)和(c)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4、(10年第16题)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之间的关系,用钩码(重1牛)、测力计、打点计时器和纸带等进行实验。实验中,先将钩码挂在已调好的测力计下,且处于静止状态,如图(a)所示。接着,在钩码的下端固定纸带,并使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然后分别三次拉动钩码竖直向上运动,每次拉动过程中,观察到一段内测力计示数是不变的,纸带上的点记录了这段时间内钩码的运动情况,三次实验如图7(b)、(c)、(d)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测力计示数和对应的纸带,归纳得出初步结论。①由图(a)与(b)与(c)可得:
。②由图(a)与(d)或(b)与(d)或(c)与(d)可得:
。
【解析】
根据题目,本题是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习题,我们已经经过多次训练,所以学生较有把握地写出了答案:
①由图(a)与(b)与(c)可得:
。②由图(a)与(d)或(b)与(d)或(c)与(d)可得:
。
【解析】
根据题目,本题是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习题,我们已经经过多次训练,所以学生较有把握地写出了答案:
①当物体受力平衡时,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②当物体受力不平衡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①由图(a)与(b)与(c)可得:
。②由图(a)与(d)或(b)与(d)或(c)与(d)可得:
。
【解析】
根据题目,本题是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习题,我们已经经过多次训练,所以学生较有把握地写出了答案:
①当物体受力平衡时,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②当物体受力不平衡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但是,我们再仔细琢磨一下图(a)与(b)与(c)中钩码的运动状态:①由图(a)与(b)与(c)可得:
。②由图(a)与(d)或(b)与(d)或(c)与(d)可得:
。
【解析】图(a)中钩码静止,图(b)与(c)中根据纸带上的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是均匀的,而判定钩码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但是图(b)中纸带上的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比图(c)中小,说明图(b)中钩码运动速度比图(c)中小。这一点应该注意。
①由图(a)与(b)与(c)可得:
。②由图(a)与(d)或(b)与(d)或(c)与(d)可得:
。
【解析】图(a)中钩码静止,图(b)与(c)中根据纸带上的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是均匀的,而判定钩码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但是图(b)中纸带上的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比图(c)中小,说明图(b)中钩码运动速度比图(c)中小。这一点应该注意。所以正确、完整的答案为①当物体受力平衡时,无论物体运动快慢,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0.92分)①由图(a)与(b)与(c)可得:
。②由图(a)与(d)或(b)与(d)或(c)与(d)可得:
。
【解析】而在答案②中,不少同学把结论写成了当物体不受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当然就包括了不受力)自然就不能得分了。(0.69分)①由图(a)与(b)与(c)可得:
。②由图(a)与(d)或(b)与(d)或(c)与(d)可得:
。
练习1、为了探究拉动物体时用力大小与用力方向的关系,某小组同学将一重物放置粗糙水平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缓慢拉动重物匀速前进,如图(a)所示。然后,他们改变测力计的用力方向,使测力计的用力方向与水平方向成一定角度(已知β>α),如图(b)、(c)所示。接着,他们继续增大测力计的用力方向与水平方向之间的角度,如图(d)所示(已知γ>β>α)。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测量结果,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①分析比较图9(a)与(b)或(a)与(c)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分析比较图9(a)与(b)与(c)与(d)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拉动同一个重物在同一水平面上匀速前进时,斜向上的拉力比水平的拉力小;
拉动同一个重物在同一水平面上匀速前进时,拉力随拉力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的变化而变化练习2、某小组同学研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与它们的合力F的大小关系,他们用弹簧测力计和相同的弹簧分别进行了两组实验,并利用力的作用线的长短来表示力的大小,将实验过程及测量结果绘制成示意图,如图(a)、(b)所示。(1)实验中,该小组同学把F作为F1、F2的合力,用到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__。(2)比较图(a)或(b)两图中力F1、F2分别与它们的合力F的大小关系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效替代法
作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当它们的方向相同时,两个力的大小都小于它们合力的大小。2.怎样完成表格的归纳2.怎样完成表格的归纳在中考物理试卷在中,有些题目并不是直接考物理知识,而是考核形成物理知识的过程,因为在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包含着许多学生们必须或应该掌握或了解的学习物理的方法。表格题是考核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常见的题形。通过对实验表格中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怎样完成表格的归纳在中考物理试卷在中,有些题目并不是直接考物理知识,而是考核形成物理知识的过程,因为在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包含着许多学生们必须或应该掌握或了解的学习物理的方法。表格题是考核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常见的题形。通过对实验表格中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正确,完整地完成表格的分析、归纳。首先必须弄清题目所研究的主题,其次分析、归纳的结论如果是规律,则答案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方法、条件和结论,最后还有一个难点,那就是度的把握,一般有三个层次,即有关无关、定性和定量。例1、(98年实验题第3题)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实验时,他用量筒和天平分别测出甲(或乙)液体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下表记录的是实验测得的数据及求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1)分析上表中的实验次数1与2(2与3、1与3)或4与5(5与6、4与6)的体积及质量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上表中实验次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归纳出的结论是相同体积的甲、乙两种液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3)分析上表中甲、乙两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析上表中的实验次数1与2(2与3、1与3)或4与5(5与6、4与6)的体积及质量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上表中实验次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归纳出的结论是相同体积的甲、乙两种液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3)分析上表中甲、乙两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多年前中考试卷中的一道题。在评分时,对答题的规范作出了较高的要求:
(1)分析上表中的实验次数1与2(2与3、1与3)或4与5(5与6、4与6)的体积及质量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1)分析上表中的实验次数1与2(2与3、1与3)或4与5(5与6、4与6)的体积及质量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分析上表中的实验次数1与2(2与3、1与3)或4与5(5与6、4与6)的体积及质量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同种液体,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1)分析上表中的实验次数1与2(2与3、1与3)或4与5(5与6、4与6)的体积及质量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分析上表中的实验次数1与2(2与3、1与3)或4与5(5与6、4与6)的体积及质量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同种液体,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结论不仅要求写出同种液体这个条件,还要写出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这个定量关系。
(1)分析上表中的实验次数1与2(2与3、1与3)或4与5(5与6、4与6)的体积及质量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由于表格中各有三组数据,能够得到成正比的定量关系,若只写出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的定性关系不完整)特别指出的是:当年一些学生回答成:同种液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1)分析上表中的实验次数1与2(2与3、1与3)或4与5(5与6、4与6)的体积及质量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由于表格中各有三组数据,能够得到成正比的定量关系,若只写出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的定性关系不完整)特别指出的是:当年一些学生回答成:同种液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虽然这个结论本身并不错,但由于回答的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而不是体积及质量变化的倍数关系,所以不能得分。【解析】(2)(2)分析上表中实验次数___________________可归纳出的结论是相同体积的甲、乙两种液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解析】(2)分析上表中实验次数14、25或36可归纳出的结论是相同体积的甲、乙两种液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结论要求完整地写出三组数据,但是当年一些学生只写了一组或两组数据而失掉了分数。
(2)分析上表中实验次数___________________可归纳出的结论是相同体积的甲、乙两种液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解析】(3)(3)分析上表中甲、乙两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3)分析上表中甲、乙两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同种液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不同液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3)分析上表中甲、乙两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3)分析上表中甲、乙两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同种液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不同液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结论要求分别写出同种液体和不同液体两种条件下的情况。而当年一些学生只回答了一种情况而扣去了相应的分数。(3)分析上表中甲、乙两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以后的这么多年的中考中,几乎年年都有表格分析题。而且内容更丰富,要求也越高。例2、(05年第20题)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下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他们在光具座上先固定焦距为f1的凸透镜,按表一中的物距u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烛焰的像最清晰,并将相应的像距v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换用焦距为f2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为了进一步探究物距u和像距v之间的关系,他们进行适量的<运算,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四列中。(已知f1<f2)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f1)表二(凸透镜的焦距为f2)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数据中的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数据中的物理u与像距v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的凸透镜,当它们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随焦距的增大而增大。(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数据中的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解析】由于(1)、(2)只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定性的分析,学生们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数据中的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解析】由于(1)、(2)只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定性的分析,学生们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数据中的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当它成实像时,像距随物距的增大而减小。
【解析】(2)(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数据中的物理u与像距v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的凸透镜,当它们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随焦距的增大而增大。【解析】(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或3与6)数据中的物理u与像距v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的凸透镜,当它们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随焦距的增大而增大。(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数据中的物理u与像距v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的凸透镜,当它们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随焦距的增大而增大。【解析】(3)(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3)由于(3)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定量分析的内容在初中阶段并不涉及,所以学生在分析时比较困难,这道题也成为当年得分率最低的题目。实际上只要认真理解题目的要求,并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3)由于(3)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定量分析的内容在初中阶段并不涉及,所以学生在分析时比较困难,这道题也成为当年得分率最低的题目。实际上只要认真理解题目的要求,并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题目要求:(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请注意关键词“进一步”和“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进一步”说明探究的已经不是物距u和像距v之间的关系,“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是指研究的对象是表格中后四列数据,从表格中后四列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在1/u和1/v存在着规律(当然别忘了相关的条件)。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即(a)表一或表二中后两列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同一凸透镜,当它成实像时,物距的倒数与像距的倒数之和是一个定值。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即(a)表一或表二中后两列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同一凸透镜,当它成实像时,物距的倒数与像距的倒数之和是一个定值。(b)表一和表二中后两列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凸透镜,当它们成实像时,物距的倒数与像距的倒数之和是不同的,且随焦距的增大而减小。(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于(3)的结论实际上是高中物理凸透镜成像公式1/f=1/u+1/v的内容,所以,一些学生、家长甚至老师会认为,在以后的中考中会考高中内容。这实在是误解了命题老师的意图。这道题,并不是考核具体的高中知识,而仅仅是考核初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分析、归纳物理问题的能力。(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08年第20题)某小组同学在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当发光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L确定时,将凸透镜从发光物体处缓慢向光屏移动的过程中,有时能在光屏上成两次清晰的像,有时只能成一次清晰的像,有时不能在光屏上成像。为了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实验,并将每次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及现象记录在下表中。(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5、6、7)的第一次成像数据中像距v物距u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5、或6)的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同一凸透镜,当_________________一定,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继续分析比较表格中物屏距离L与凸透镜焦距f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在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解析】由于(1)只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定性的分析,学生们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5、6、7)的第一次成像数据中像距v物距u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由于(1)只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定性的分析,学生们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5、6、7)的第一次成像数据中像距v物距u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同一凸透镜,当它成实像时,像距随物距的增大而减小。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5、6、7)的第一次成像数据中像距v物距u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2)(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5、或6)的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同一凸透镜,当_________________一定,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2)在(2)中要求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5、或6)的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同一凸透镜,当什么条件一定,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时,有什么规律?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5、或6)的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同一凸透镜,当_________________一定,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2)在(2)中要求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5、或6)的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同一凸透镜,当什么条件一定,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时,有什么规律?由于题目明确提示分析比较的是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及相关条件,马上可以发现实验序号1(或2、或5、或6)中的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和像距均处于被对调的位置。(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5、或6)的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同一凸透镜,当_________________一定,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即:第一次成像时的物距正好是第二次成像时的像距。而此时处于一定的条件是什么呢?表格中只剩下物屏距离这项内容了,况且,题目本身就提出:当发光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L确定时,将凸透镜从发光物体处缓慢向光屏移动的过程中,有时能在光屏上成两次清晰的像,有时只能成一次清晰的像,有时不能在光屏上成像。所以,这个一定的条件就是物屏距离L。(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5、或6)的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同一凸透镜,当_________________一定,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继续分析比较表格中物屏距离L与凸透镜焦距f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在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解析】(3)(3)继续分析比较表格中物屏距离L与凸透镜焦距f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在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解析】(3)在(3)中,要求继续分析比较表格中物屏距离L与凸透镜焦距f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得出在什么条件下,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
(3)继续分析比较表格中物屏距离L与凸透镜焦距f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在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解析】(3)在(3)中,要求继续分析比较表格中物屏距离L与凸透镜焦距f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得出在什么条件下,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在(2)中已经得到物屏距离L一定,但是在实验序号(3)、(4)、(7)、(8)中同样物屏距离L一定,但是却不能在光屏上第二次成像甚至不能在光屏上成像,区别何在?(3)继续分析比较表格中物屏距离L与凸透镜焦距f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在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解析】物屏距离L的大小不同,物屏距离L大的才能成二次像,多大才能成二次像,况且实验序号(1)、(2)和(5)、(6)中物屏距离L大小也不同。
(3)继续分析比较表格中物屏距离L与凸透镜焦距f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在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解析】物屏距离L的大小不同,物屏距离L大的才能成二次像,多大才能成二次像,况且实验序号(1)、(2)和(5)、(6)中物屏距离L大小也不同。(实验序号(1)、(2)和(5)、(6)中凸透镜的焦距f不同)题目中,要求继续分析比较表格中物屏距离L与凸透镜焦距f的数据,也就是要比较L和f的大小。
(3)继续分析比较表格中物屏距离L与凸透镜焦距f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在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解析】目标一明确,马上可以看出:要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物屏距离L必须大于凸透镜的4倍焦距。例4、(10年第26题)小华和小海同学为了探究导体中电流和电压的关系,他们用A、B两个导体进行实验,实验中多次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大小,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导体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A11.20.0822.40.1633.60.24导体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B41.80.1853.60.3665.40.54表一表二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中的电流与电压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对同一导体,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3、5的数据,他们提出了猜想:在电压相同的情况下,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不相同。I、为验证上述猜想,在已有表一、表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小华重新预设了B导体两端的电压,并测出相应的电流值。小海分析了小华的测量数据后,认为小华的测量数据有问题,他未测量便修改了数据,如表三所示。你认为小海修改数据的做法
,理由是
。II、为了达到验证上述猜想的目的,请结合表一、表二的实验数据,分析表三设计的不足之处:
。练习1、为了“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某小组同学利用焦距f为10厘米的凸透镜、一个高度为3厘米的发光体、光屏和光具座等进行实验。实验中,他们正确组装和调试实验器材,按表一、表二中的物距u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发光体的像最清晰,并将相应的像距v、成像情况记录在表格中。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3数据中物距u、像距v与焦距f、2倍焦距之间的关系及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物距u大于凸透镜的2倍焦距时,物体成缩小的实像,且像距v大于焦距而小于2倍焦距。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数据中物距u、像距v与焦距f、2倍焦距之间的关系及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物距u大于凸透镜的焦距且小于2倍焦距时,物体成放大的实像,像距v大于2倍焦距。③小明同学在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与表二中的数据及成像情况后,提出了一个猜想:“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当物体处于凸透镜的某一特定位置时,会成等大的实像”。(a)为了验证该猜想,小明继续进行实验,他首先在表一或表二基础上再做当物距u为_________厘米时的成像情况。4或5或620(b)为了进一步验证该猜想,小明在原有实验器材的基础上,再添加了器材,并设计了有关实验记录表(表三),请完成表三中空格处的填写。物距u(厘米);像距v(厘米);焦距f(厘米)3.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计算题3.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计算题在中考中,我还希望我们的学生一定要调整好心态。一、做题目要有自信心,因为近些年中考试卷中,有些题目(例如计算题、实验题)比较长,阅读量比较大,一些学生就知难而退,甚至放弃了答题,这是很可惜的。因为这些比较长的题目一般都会有好几步,而前几步一般是比较容易的,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根据每小题的要求,从题目中找到需要的信息,一定能得到大部分的分数的。
3.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计算题在中考中,我还希望我们的学生一定要调整好心态。一、做题目要有自信心,因为近些年中考试卷中,有些题目(例如计算题、实验题)比较长,阅读量比较大,一些学生就知难而退,甚至放弃了答题,这是很可惜的。因为这些比较长的题目一般都会有好几步,而前几步一般是比较容易的,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根据每小题的要求,从题目中找到需要的信息,一定能得到大部分的分数的。二、对于题目中出现的从未遇到过的问题从容应对,中考命题的一个原则是“稳中求变”,所以每年的中考试卷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我们从未遇到过的变化(但不会很大)。3.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计算题我们千万不要因为思维定势而乱伦了方寸。例如2001年中考试卷的第28题,题目有三个结果,其中两个是正确的,一些学生想不通了,因为平时虽然有些题目也有多个结果,但是正确的只有一个。于是将正确的答案划掉重做,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有些甚至放弃了这道题目。
3.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计算题我们千万不要因为思维定势而乱伦了方寸。例如2001年中考试卷的第28题,题目有三个结果,其中两个是正确的,一些学生想不通了,因为平时虽然有些题目也有多个结果,但是正确的只有一个。于是将正确的答案划掉重做,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有些甚至放弃了这道题目。计算题是中考物理试卷中分值最大的题型,08年为20分,09年为24分,今年也是24分,超过总分的四分之一。所以毫不夸张地说,放弃计算题就等于放弃了中考。例1、(07年第17题)如图11所示,边长分别为0.2米和0.1米的实心正方体A、B放置在水平地面上,ρA为0.1×103千克/米3,ρB为0.8×103千克/米3。求:(1)物体A的质量mA。(2)物体B对地面的压力FB。例1、(07年第17题)如图11所示,边长分别为0.2米和0.1米的实心正方体A、B放置在水平地面上,ρA为0.1×103千克/米3,ρB为0.8×103千克/米3。求:(1)物体A的质量mA。(2)物体B对地面的压力FB。【解析】本题的第(1)、(2)小题比较简单,答案为:(1)mA=ρAVA=0.1×103千克/米3×(0.2米)3=0.8千克;(2)FB=GB=mBg=ρBVBg=0.8×103千克/米3×(0.1米)3
×9.8牛/千克=7.84牛例1、(07年第17题)如图11所示,边长分别为0.2米和0.1米的实心正方体A、B放置在水平地面上,ρA为0.1×103千克/米3,ρB为0.8×103千克/米3。(3)小明和小华两位同学设想在正方体A、B上部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一定的厚度后,通过计算比较A、B剩余部分对地面压强的大小关系。小明设想在A、B的上部均截去0.09米,小华设想在A、B的上部均截去0.05米,他们的计算过程及得出的结论分别如下表所示:计算过程结论小明PA=FA/SA=ρAghA=0.1×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2米-0.09米)=107.8帕PB=FB/SB=ρBghB=0.8×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1米-0.09米)=78.4帕PA>PB小华PA=FA/SA=ρAghA=0.1×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2米-0.05米)=147帕PB=FB/SB=ρBghB=0.8×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1米-0.05米)=392帕PA<PB①请判断:就他们设想截去的厚度而言,小明的结论是
的,小华的结论是
的。(均选填“正确”或“错误”)②是否有可能存在某一厚度h,沿水平方向截去h后使A、B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相等?若有可能,求出h的值;若没有可能,说明理由。【解析】第(3)小题中,尽管小明和小华的计算方法完全正确,但是由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相反的,所以同学们判断时就很为难了。
【解析】第(3)小题中,尽管小明和小华的计算方法完全正确,但是由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相反的,所以同学们判断时就很为难了。我们对题目分析可得:实心正方体A、B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p=ρgh;代入具体数据后可得:pA<pB;
【解析】第(3)小题中,尽管小明和小华的计算方法完全正确,但是由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相反的,所以同学们判断时就很为难了。我们对题目分析可得:实心正方体A、B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p=ρgh;代入具体数据后可得:pA<pB;在正方体A、B上部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一定的厚度后,减小的压强Δp=ρgΔh;∵ρA<ρB,ΔhA=ΔhB;∴ΔpA<ΔpB;那么,A、B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可能仍然pA<pB;但也可能pA>pB;所以小明的结论是正确的,小华的结论也是正确的。【解析】当然也有可能存在某一厚度h,沿水平方向截去h后使A、B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相等。
【解析】当然也有可能存在某一厚度h,沿水平方向截去h后使A、B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相等。PA=PB;ρAghA=ρBghB;ρA(lA-h)=ρB(lB-h);0.1×103千克/米3×(0.2米-h)=0.8×103千克/米3×(0.1米-h);h≈0.086米。例2、(08年第17题)在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15V且不变,滑动变阻器R2上标有“20Ω2A”字样,闭合电键S后,电流表的示数为0.2A,电压表的示数为2V。求:(1)滑动变阻器R2连入电路的阻值;(2)电阻R1消耗的电功率P1;例2、(08年第17题)在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15V且不变,滑动变阻器R2上标有“20Ω2A”字样,闭合电键S后,电流表的示数为0.2A,电压表的示数为2V。求:(1)滑动变阻器R2连入电路的阻值;(2)电阻R1消耗的电功率P1;(1)R2===10欧;解:例2、(08年第17题)在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15V且不变,滑动变阻器R2上标有“20Ω2A”字样,闭合电键S后,电流表的示数为0.2A,电压表的示数为2V。求:(1)滑动变阻器R2连入电路的阻值;(2)电阻R1消耗的电功率P1;(1)R2===10欧;解:(2)U1=U-U2=15伏-3伏=13伏;P1=U1I1=13伏×0.2安=2.6瓦。例2、(08年第17题)在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15V且不变,滑动变阻器R2上标有“20Ω2A”字样,闭合电键S后,电流表的示数为0.2A,电压表的示数为2V。求:(3)现有阻值为15Ω和24Ω的两个电阻,请从中选择一个来替换电阻R1,要求:移动变阻器的滑片P的过程中,使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分别能达到某个量程的最大值,且电路能正常工作。①应选择的电阻阻值为__________Ω。②满足上述要求时,变阻器R2连入电路的阻值范围。①应选择的电阻阻值为__________Ω。【解析】①①应选择的电阻阻值为__________Ω。【解析】①24;若选15欧,那么当其两端电压最小时(12伏)电流已经超过最大值0.6安了。②满足上述要求时,变阻器R2连入电路的阻值范围。【解析】②②满足上述要求时,变阻器R2连入电路的阻值范围。【解析】②②满足上述要求时,变阻器R2连入电路的阻值范围。【解析】②②满足上述要求时,变阻器R2连入电路的阻值范围。【解析】②电阻R1两端的最小电压为:②满足上述要求时,变阻器R2连入电路的阻值范围。【解析】②通过电阻R1的最小电流为:②满足上述要求时,变阻器R2连入电路的阻值范围。【解析】②通过电阻R1的最小电流为:变阻器R2连入电路的最大电阻:②满足上述要求时,变阻器R2连入电路的阻值范围。【解析】②通过电阻R1的最小电流为:变阻器R2连入电路的最大电阻:变阻器R2连入电路的阻值范围1~6欧。例3(09年第22
题)在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R2上标有“100Ω1A”字样。闭合电键S
后,电流表A的示数为0.5安,电压表Vl的示数为10伏,电压表V2的示数为6伏。求:①定值电阻R1的阻值;②此时滑动变阻器R2消耗的电功率P2;③请用定值电阻来替换电阻R1,并选择合适的电表量程。要求:在不更换电表量程的情况下,移动变阻器的滑片P,使所有电表的示数都能达到各自的最大值,且电路能正常工作。第一,符合上述条件的所有可能的定值电阻阻值:_________。第二,分别满足上述要求时,电流表示数的最小值。(写明必要理由)例3(09年第22
题)在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R2上标有“100Ω1A”字样。闭合电键S
后,电流表A的示数为0.5安,电压表Vl的示数为10伏,电压表V2的示数为6伏。求:①定值电阻R1的阻值;【解析】例3(09年第22
题)在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R2上标有“100Ω1A”字样。闭合电键S
后,电流表A的示数为0.5安,电压表Vl的示数为10伏,电压表V2的示数为6伏。求:①定值电阻R1的阻值;【解析】例3(09年第22
题)在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R2上标有“100Ω1A”字样。闭合电键S
后,电流表A的示数为0.5安,电压表Vl的示数为10伏,电压表V2的示数为6伏。求:②此时滑动变阻器R2消耗的电功率P2;【解析】例3(09年第22
题)在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R2上标有“100Ω1A”字样。闭合电键S
后,电流表A的示数为0.5安,电压表Vl的示数为10伏,电压表V2的示数为6伏。求:②此时滑动变阻器R2消耗的电功率P2;【解析】②P2=U2I2=6伏×0.5安=3瓦;例3(09年第22
题)在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R2上标有“100Ω1A”字样。闭合电键S
后,电流表A的示数为0.5安,电压表Vl的示数为10伏,电压表V2的示数为6伏。求:③请用定值电阻来替换电阻R1,并选择合适的电表量程。要求:在不更换电表量程的情况下,移动变阻器的滑片P,使所有电表的示数都能达到各自的最大值,且电路能正常工作。【解析】例3(09年第22
题)在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R2上标有“100Ω1A”字样。闭合电键S
后,电流表A的示数为0.5安,电压表Vl的示数为10伏,电压表V2的示数为6伏。求:③请用定值电阻来替换电阻R1,并选择合适的电表量程。要求:在不更换电表量程的情况下,移动变阻器的滑片P,使所有电表的示数都能达到各自的最大值,且电路能正常工作。这是一个串联电路。电路总电压U=U1+U2=10伏+6伏=16伏;电压表Vl和电流表A的示数应该是同时达到最大值的,且他们的比值就是定值电阻的阻值,由于滑动变阻器R2上标有“100Ω1A”字样。【解析】例3(09年第22
题)在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R2上标有“100Ω1A”字样。闭合电键S
后,电流表A的示数为0.5安,电压表Vl的示数为10伏,电压表V2的示数为6伏。求:③请用定值电阻来替换电阻R1,并选择合适的电表量程。要求:在不更换电表量程的情况下,移动变阻器的滑片P,使所有电表的示数都能达到各自的最大值,且电路能正常工作。所以电流表示数的最大值只可能是0.6安,当它与电压表Vl的示数同时达到最大值3伏(或15伏)时,可以计算出定值电阻的阻值为5欧(或25欧)。当定值电阻的阻值为5欧时,电压表Vl、V2和电流表A的示数能达到的最大值分别为3伏、15伏和0.6安。;【解析】例3(09年第22
题)在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R2上标有“100Ω1A”字样。闭合电键S
后,电流表A的示数为0.5安,电压表Vl的示数为10伏,电压表V2的示数为6伏。求:③请用定值电阻来替换电阻R1,并选择合适的电表量程。要求:在不更换电表量程的情况下,移动变阻器的滑片P,使所有电表的示数都能达到各自的最大值,且电路能正常工作。当电压表V2示数最大为时,电压表V1示数最小,电流表A的示数也最小。即:
U2最大=15伏;U1最小=U-U2最大=16伏-15伏=1伏;【解析】例3(09年第22
题)在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R2上标有“100Ω1A”字样。闭合电键S
后,电流表A的示数为0.5安,电压表Vl的示数为10伏,电压表V2的示数为6伏。求:③请用定值电阻来替换电阻R1,并选择合适的电表量程。要求:在不更换电表量程的情况下,移动变阻器的滑片P,使所有电表的示数都能达到各自的最大值,且电路能正常工作。当定值电阻的阻值为25欧时,电压表Vl
、V2和电流表A的示
数能达到的最大值分别为15伏、3伏和0.6安,当电压表V2示数最
大为时,电压表V1示数最小,电流表A的示数也最小。即:
U2最大=3伏;
U1最小=U-U2最大=16伏-3伏=13伏;【解析】例3(09年第22
题)在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R2上标有“100Ω1A”字样。闭合电键S
后,电流表A的示数为0.5安,电压表Vl的示数为10伏,电压表V2的示数为6伏。求:③请用定值电阻来替换电阻R1,并选择合适的电表量程。要求:在不更换电表量程的情况下,移动变阻器的滑片P,使所有电表的示数都能达到各自的最大值,且电路能正常工作。
数学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工具,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是我们学好物理知识的基础之一。【解析】例4(10年市抽样卷第25题)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实心正方体放置在水平表面上,它们对水平表面的压强相同。已知甲的质量为1千克,甲的底面积为0.01米2。求:(1)物体甲的重力。(2)物体甲对地面的压强。(3)如果沿竖直方向将甲、乙两个正方体分别切去厚度为h的部分,然后将切去部分叠放在剩余部分上,若这时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甲和p乙,请判断
p甲和
p乙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例4(10年市抽样卷第25题)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实心正方体放置在水平表面上,它们对水平表面的压强相同。已知甲的质量为1千克,甲的底面积为0.01米2。求:(1)物体甲的重力。
(2)物体甲对地面的压强。【解析】例4(10年市抽样卷第25题)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实心正方体放置在水平表面上,它们对水平表面的压强相同。已知甲的质量为1千克,甲的底面积为0.01米2。求:(1)物体甲的重力。
(2)物体甲对地面的压强。【解析】例4(10年市抽样卷第25题)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实心正方体放置在水平表面上,它们对水平表面的压强相同。已知甲的质量为1千克,甲的底面积为0.01米2。求:(1)物体甲的重力。
(2)物体甲对地面的压强。【解析】例4(10年市抽样卷第25题)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实心正方体放置在水平表面上,它们对水平表面的压强相同。已知甲的质量为1千克,甲的底面积为0.01米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北省遵化市堡子店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模拟英语试卷含解析
- 2025届河北省廊坊市六校联考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数学试题含解析
- 《solidworks 机械设计实例教程》 课件 任务11.1 单缸摇摆蒸汽机运动仿真的设计
- 上海市崇明区市级名校2025届高三最后一卷英语试卷含解析
- 《solidworks 机械设计实例教程》 课件 任务6.2 密封压盖的设计
- 忻州一中2025届高考仿真卷数学试题含解析
- 吉林省辽源市2025届高三下第一次测试数学试题含解析
- 云南省开远一中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2025届山西省孝义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数学试卷含解析
- 2025届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高三压轴卷数学试卷含解析
- 微整面部美学设计面部风水设计课件
- 2023版初中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化学)
- 宿舍卫生安全情况检查表
- 建设集团公文格式平行文模板
- 在逃人员登记样表
- 稻田养蟹技术课件
- 呼吸机波形分析-概要课件
- 经络腧穴学课件
- 成功父母培养孩子培训心得
- 静脉输血规范的知识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青年项目申请书空白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