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高杜甫登高杜甫1杜甫:字子美,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杜甫:字子美,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2靠献赋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靠献赋始得官。3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4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被称为“诗圣”。代表作:《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杜工部集》。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5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杜甫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望岳》《兵车行》、《丽人行》
《月夜》、《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杜甫二、困居长安时期(三6哪些诗能代表杜甫的风格?现实主义(诗史)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体现其思想感情的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体现其艺术手法的诗:《登高》、《春望》、《咏怀古迹》、《蜀相》等。哪些诗能代表杜甫的风格?现实主义(诗史)的诗:7背景材料《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杜甫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今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第二首中“每依北斗望京华”,第四首中“故国平居有所思”是八篇的纲领。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言律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的。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借吟咏这些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背景材料8
《登高》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全诗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登高》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这一年的重9《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昨天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10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11具体背景《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
具体背景《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12《杜甫诗三首》课件汇总13巫山巫峡巫山巫峡14江间波浪江间波浪15塞上风云塞上风云16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读诗歌,体会情感。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17意象: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丛菊孤舟情感:乡思离愁之情忧国伤时之感意象:情感:181.
课
文
分
析
玉露凋伤枫树林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在悲哀中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1.
课
文
分
析
玉露凋伤枫树林19
巫山巫峡气萧森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1.
课
文
分
析巫山巫峡气萧森20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波涛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写实。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一种“象喻”的联系。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1.
课
文
分
析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1.
课21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的感情了。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字。“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流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一滴的眼泪。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因此他说,我不能放弃我的船,我随时准备登上我的船,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指望,是“孤舟一系故园心”!你看,他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色写起,他那感发生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园。1.
课
文
分
析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1.
课
文
分
析22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1.
课
文
分
析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1.
课
文
分
析23阅读《秋兴》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A.诗中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呢?B.从前两联中可见当时的自然景物有哪些特点呢?C.菊花、孤舟、寒衣和刀尺有什么特殊意义?D.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秋兴》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A.诗中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呢?24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其一)小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时局不安,阴沉郁闷思乡不归,无奈凄伤无家可归,惆怅凄凉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兴八首(其一)小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时局不25追溯历史的踪迹追溯历史的踪迹26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导入新课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27昭君故里即是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宝坪村,原名烟墩坪,又名王家湾。它面临香溪水,背靠纱帽山,群峰林立,崖壑含翠,橘林丰茂,山明水秀,极富诗情画意。村内有楠木井、娘娘井、梳妆台、望月楼等遗迹;昭君故里即是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宝坪村,原名烟墩坪,又名28《杜甫诗三首》课件汇总29《杜甫诗三首》课件汇总30《杜甫诗三首》课件汇总31鉴赏咏史诗三步骤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鉴赏咏史诗三步骤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32《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Shì《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33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王昭君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王昭君34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怨恨35昭君怨恨什么?
结语“怨恨”二字,乃一诗归宿处.“一去”,怨恨之始也,“独留”,怨恨所结也.“画图识面”,生前失宠之‘怨恨’可知;“环佩归魂”,死后无依之‘怨恨’何极!—清·蒲起龙
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
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
三怨:元帝昏庸,终身遗恨昭君怨恨什么?结语“怨恨”二字,乃一诗归宿处.“一去”36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37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38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39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40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41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42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43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44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群山万壑赴荆门”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45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46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47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48“一去”对“独留”:生前寥落、死后孤寂“紫台”对“青冢”:富丽繁华;荒凉冷落“朔漠”对“黄昏”:和北方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空旷凄清!“黄昏”又可以做空间解释:“黄”——漫漫黄沙;“昏”——一旦黄沙扬起,大漠昏暗在昏天暗地中,“独留”的“青冢”更显凄凉、孤寂,让人同情。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只用了14个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一去”对“独留”:生前寥落、死后孤寂49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50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和反衬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她出塞的悲惨命运。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和反衬来写王昭君的悲剧。51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引出歌咏对象概述悲剧一生揭示悲剧根源点明昭君之怨入题铺垫明旨群山万壑赴荆门,引出歌咏对象概述悲剧一生揭示悲剧根源点明昭君52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小结:诗人漂泊异53当堂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韦庄,晚唐诗人。(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当堂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4(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55(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56拓展延伸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借古抒怀拓展延伸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57整体感知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凄楚、悲伤、痛苦、孤独、沉郁、顿挫整体感知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凄楚、悲伤、痛苦、58研讨思想内容一、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研讨思想内容一、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59风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意境凄凉孤独无依漂泊痛苦品味语言天猿渚沙鸟风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意境孤独无依品味语言天猿渚沙鸟60二、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二、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61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猿鸣——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飞鸟——落木——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长江——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使人听到它62
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63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到自己像树64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65落木长江无边不尽萧萧滚滚生命之短暂时间之永恒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沉郁高昂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品味语言下来落木长江无边不尽萧萧滚滚生命之短暂时间之永恒意境:苍凉、雄浑66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四、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67五、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五、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68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作客:客居他乡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69登高写景抒情首联仰观云天秋风俯察江水洲渚颔联仰观无边的落木俯察不尽的江水颈联尾联悲秋作客多病登台苦恨霜鬓新停酒杯登高写景抒情首联仰观云天秋风俯察江水洲渚颔联仰70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愁苦沉痛忧愤无奈情感蕴藏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哀婉孤独沉郁高昂愁苦沉痛忧愤无奈情感蕴藏首联颔联颈联尾联71《杜甫诗三首》课件汇总72方法总结意象分析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知人论世法:移情入境法:方法总结意象分析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73比较阅读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比较阅读登
高74共同点:
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愁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
遣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共同点: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75不同点:
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
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但与《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不同点: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76达标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汉
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达标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77达标检测(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达标检测(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78达标检测(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达标检测(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79形象
“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形象“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80语言关键词句的理解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考题有两种形式:给出意境,让考生判断锤炼选择词句分析诗眼,展示意境,让考生感受情趣,领悟旨意修辞手法的判断一般看来,集中考查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考查形式:修辞的艺术效果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语言关键词句的理解81表达技巧(Ⅰ)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抒情手段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赋、比、兴(创作方法)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达方式)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表达技巧(Ⅰ)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情手段借景抒情表现手法赋82表达技巧(Ⅱ)典故典故的来源极其含义用典的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风格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豪放/婉约缠绵宛转/清新优美/慷慨悲凉/沉郁激愤意境诗人的“情”与“理”事物的“形”与“神”表达技巧(Ⅱ)典故83思想内容思想感情情感类别(哀怨、欢快、离愁别恨……)情感载体(杨柳、菊花、圆月、落叶)内容主旨涉及的文化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时代背景、社会现实思想内容思想感情84登高杜甫登高杜甫85杜甫:字子美,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杜甫:字子美,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86靠献赋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靠献赋始得官。87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88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被称为“诗圣”。代表作:《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杜工部集》。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89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杜甫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望岳》《兵车行》、《丽人行》
《月夜》、《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杜甫二、困居长安时期(三90哪些诗能代表杜甫的风格?现实主义(诗史)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体现其思想感情的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体现其艺术手法的诗:《登高》、《春望》、《咏怀古迹》、《蜀相》等。哪些诗能代表杜甫的风格?现实主义(诗史)的诗:91背景材料《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杜甫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今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第二首中“每依北斗望京华”,第四首中“故国平居有所思”是八篇的纲领。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言律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的。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借吟咏这些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背景材料92
《登高》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全诗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登高》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这一年的重93《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昨天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94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95具体背景《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
具体背景《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96《杜甫诗三首》课件汇总97巫山巫峡巫山巫峡98江间波浪江间波浪99塞上风云塞上风云100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读诗歌,体会情感。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101意象: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丛菊孤舟情感:乡思离愁之情忧国伤时之感意象:情感:1021.
课
文
分
析
玉露凋伤枫树林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在悲哀中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1.
课
文
分
析
玉露凋伤枫树林103
巫山巫峡气萧森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1.
课
文
分
析巫山巫峡气萧森104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波涛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写实。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一种“象喻”的联系。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1.
课
文
分
析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1.
课105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的感情了。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字。“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流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一滴的眼泪。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因此他说,我不能放弃我的船,我随时准备登上我的船,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指望,是“孤舟一系故园心”!你看,他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色写起,他那感发生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园。1.
课
文
分
析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1.
课
文
分
析106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1.
课
文
分
析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1.
课
文
分
析107阅读《秋兴》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A.诗中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呢?B.从前两联中可见当时的自然景物有哪些特点呢?C.菊花、孤舟、寒衣和刀尺有什么特殊意义?D.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秋兴》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A.诗中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呢?108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其一)小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时局不安,阴沉郁闷思乡不归,无奈凄伤无家可归,惆怅凄凉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兴八首(其一)小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时局不109追溯历史的踪迹追溯历史的踪迹110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导入新课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111昭君故里即是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宝坪村,原名烟墩坪,又名王家湾。它面临香溪水,背靠纱帽山,群峰林立,崖壑含翠,橘林丰茂,山明水秀,极富诗情画意。村内有楠木井、娘娘井、梳妆台、望月楼等遗迹;昭君故里即是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宝坪村,原名烟墩坪,又名112《杜甫诗三首》课件汇总113《杜甫诗三首》课件汇总114《杜甫诗三首》课件汇总115鉴赏咏史诗三步骤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鉴赏咏史诗三步骤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116《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Shì《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117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王昭君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王昭君118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怨恨119昭君怨恨什么?
结语“怨恨”二字,乃一诗归宿处.“一去”,怨恨之始也,“独留”,怨恨所结也.“画图识面”,生前失宠之‘怨恨’可知;“环佩归魂”,死后无依之‘怨恨’何极!—清·蒲起龙
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
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
三怨:元帝昏庸,终身遗恨昭君怨恨什么?结语“怨恨”二字,乃一诗归宿处.“一去”120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121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122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123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124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125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126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127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128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群山万壑赴荆门”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129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130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131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132“一去”对“独留”:生前寥落、死后孤寂“紫台”对“青冢”:富丽繁华;荒凉冷落“朔漠”对“黄昏”:和北方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空旷凄清!“黄昏”又可以做空间解释:“黄”——漫漫黄沙;“昏”——一旦黄沙扬起,大漠昏暗在昏天暗地中,“独留”的“青冢”更显凄凉、孤寂,让人同情。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只用了14个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一去”对“独留”:生前寥落、死后孤寂133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134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和反衬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她出塞的悲惨命运。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和反衬来写王昭君的悲剧。135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引出歌咏对象概述悲剧一生揭示悲剧根源点明昭君之怨入题铺垫明旨群山万壑赴荆门,引出歌咏对象概述悲剧一生揭示悲剧根源点明昭君136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小结:诗人漂泊异137当堂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韦庄,晚唐诗人。(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当堂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38(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139(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140拓展延伸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借古抒怀拓展延伸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141整体感知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凄楚、悲伤、痛苦、孤独、沉郁、顿挫整体感知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凄楚、悲伤、痛苦、142研讨思想内容一、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研讨思想内容一、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143风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意境凄凉孤独无依漂泊痛苦品味语言天猿渚沙鸟风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意境孤独无依品味语言天猿渚沙鸟144二、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二、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145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猿鸣——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飞鸟——落木——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长江——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使人听到它146
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147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到自己像树148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149落木长江无边不尽萧萧滚滚生命之短暂时间之永恒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沉郁高昂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品味语言下来落木长江无边不尽萧萧滚滚生命之短暂时间之永恒意境:苍凉、雄浑150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四、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151五、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31511:2024 EN Requirements for contactless delivery services in cold chain logistics
- 淮阴师范学院《数字电子技术》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导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武术A》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设计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DB4403T459-2024研发与标准化同步企业评价规范
- 常见客诉处理
- 托儿所服务的知识传授与认知发展考核试卷
- 以倾听为话题的话题作文600字
- 生物识别技术在空间探索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黑布林阅读初一10《霍莉的新朋友》英文版
- 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及家长会教学课件
- 教师心理健康及其维护培训课件PPT
-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课件
- 华夏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 战略采购基础及7步战略采购法课件
- ic m710说明书中文版
- DB65T 3461-2015地理标志产品 若羌红枣
- 2023年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光电材料之铌酸锂薄膜铌酸锂技术突破
- 先进班组先进事迹材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