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史2016版之一_第1页
法制史2016版之一_第2页
法制史2016版之一_第3页
法制史2016版之一_第4页
法制史2016版之一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考题1、什么是历史2、为什么要学3、中国古代为什么形 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法制史的含1、指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法律制度的萌芽、发展、演变的过程。2、指研究、介绍和国历史上法律制度、法律文化的一门学科。二、中国法制史发展概文化也博大精深,内涵深厚(一)中国早期法制(原始社会至西周 (二)春秋以后的古代法制(至清末 4、隋唐时期:“儒法结合”形成,中华法系形成(三)近现代法制( 1、中国近代陷入贫困,列强2、仁人志士寻求3、变法图强,但最终失败三、中华法系的基本特1、中华法系的概(1)法系:法系是在对各国法律制度的现状和历史渊源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具有相同的历史渊源和类似法律制度的国家的法律制度,称为一个法系。(2)律为模版的法律制度的总称2、中华法系的典型特征:礼法结合(1)礼:原来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仪式,后来演化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规范。礼的主要原则是“亲亲”和“尊尊”。(2)中国传统法律是在礼的指导下指定并极力礼倡导的价值观念2、服务于四、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1、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法律文(2)总结中国传统法律的基本特征和精神(3)研究中国古代法制和思想对当代的启示2、深刻的理解、把握法律的本 二里头文化简介 二里头文化青铜时代的文化。该文化 夏上个世纪,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商的存在。这给了中国学者以极大的鼓舞,他们希望能从考古学上寻找夏族和夏的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的本来面貌。寻找夏存在的,成了近半个世纪中国1959年夏,中国考古徐旭生率队在中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区豫西开始了对“夏墟”的考古。偃师二里头进行的田野考古工作。此后,中国三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铸作坊、制陶、制骨遗址,与祭祀有关的建筑以及400余座墓葬,出土了成组的青铜礼器和玉器,证明了它是一处早于郑州商城的具有都城规模的遗址,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成为公认的探索夏文化和夏商分界的关键性遗址。考古争 由于它所处的年代正历史上的夏商时期,所以从发现至今,围绕它争一没停,中大悬念:它是夏都还是商都西亳。“夏商周工程”结束后,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为夏人存观逐为多学所受,术界也都倾向于认为二里头是夏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20年前提出“二里头一到四期都是夏文化”的观点时,著名考学家、教授邹衡孤军奋战,如今,此一“异说”逐渐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年届80的邹衡先生说,“夏的存在与否,在国际学术上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二里头遗址用事实证明了夏朝的真实存在。但在国际考古学界,目前尚未普遍认同这一观点。夏 的存与尚有里发出文字 证实。第一 夏、商时期的法律制第一节中国法的(二)1、某 调 已经产生了法律 法律是人类社会行为规范的一种。最初的人类的行为规范是比较简单、简陋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类的行为规范越来越复杂,于是规范随之分化,逐渐分化成了道德、法律、等的规范国家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已经有法律的存在。三、中国古代法律的产中国古代关于法律的几种观1、于黄帝时代《》:“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匹配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故黄帝之治也,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者也”。2、于尧舜时代《竹书纪年》:“帝舜三年,命皋陶造律皋陶用神兽“獬豸”审 。神兽3、于夏代4、刑起于兵。“刑起于兵”点出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典型特征。1、“刑2、“法3、“律第二 夏代的法律制一、“恭行天罚”的神权法思《尚书敬神而远之二、禹(一)夏刑三千条(二)昏、墨、贼,三、军誓四、司法机构(一)司法机构和:士(二 :夏台圜土(huan第三制思考题:为什么继承制度从兄终弟及向嫡长子继承演变一、商代的法律思《礼记》:“敬鬼神,畏法令也二、商代法律概(一)汤(一)主要的罪1、不吉不迪;2、颠越不恭;3、暂遇宄(gui);4、不孝;5、巫(二)刑1、(1)烙;(2)、醢;(3)、脯;(4)、断手;(5)、丝;(6)、劓2、五刑:(1)墨刑;(2)劓刑;(3)刖刑;(4)。 四、民事法(一)所制(二)制度:一夫一妻多(三)继承制度王位的继承:从兄终弟及到嫡长子五、商代的司法(一)司法机1、司寇。司法机关的长官为司寇3、神明裁判盛行(二 :羑 商代后期出现“狱•安阳羑里城。建造年代不详。、清代都

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前11世纪—前770年1、西周时期的治国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2、结合现实,谈谈刑罚的世轻世重(优点、缺点第一周法律的指导思商代末期,王周落兴。元前11世纪,周武王联合各地诸侯伐纣,灭纣王,周朝建立。后公元前770年周迁都镐京, 东周。迁都之前称为西周。迁都前周拥有实际的 权。迁都之后,周衰弱,侯各自为政。后秦统一各诸侯国。一、“明德慎罚”、“以德配天”的思(一)“德”字的含义1234、现代含义:道德或品行二、“亲亲”、“尊尊”原三、“刑罚世轻“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第二法一、西周分封制的原则是宗法 周天子将的土地、人口按照血缘关系封给同姓(以及立军功的异姓大臣),让他们封,通过分封,形成了的网络。周天子与下面的大臣又构成大宗、小宗的关系。二、通过“礼”的原则调整、宗法制第三法律的主要形式和一、周(一)周礼的制定与发“礼”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夏商时代已经有了“礼”。周代周公为了加强,对夏商的礼进行了修正、补充,使周礼成为正式的典章制度。(二)周礼的主要内容和作1、周礼是西周时期的,内容广“经国家,定社周礼大致可以分为“五礼、”“六礼”、“九礼”等2“道德仁义 不成;教训正俗 不定”(三)礼与刑的1、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服务于2、礼靠刑的强制力,刑以礼《汉书》:“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3、礼与刑适用的侧重点不“礼为有知制,刑为无知设“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思考:士大夫是否不受刑二、概1、周文王:“有亡荒阅3、吕4三、法律形1、礼;2、刑;3、誓;4、诰;5、命第四 西周的刑事法律制一、主要的刑事政策、原12、罪止一3、疑罪从4、宽严适5、矜老恤幼:《礼记》:悼与耄, ,不加刑6二、主要的罪1、不孝不友;2 越货;3、寇攘4、群饮罪;5、诽谤;6、不从王命;7三、刑名:五刑以及赎刑、鞭刑、扑刑、流刑思考题:古代、女性地位与权利义务的关第五民事法律制 二、契约关系开始出1、傅别:借贷券书,处理纠纷的依据《周礼》:听称责(债)3、剂:小市使用较短的券书,称为剂三 制(一)一夫一妻多(二 的成立程1、父母之命,媒妁注意:上 制度主要适用 (三)同姓不(四)离婚:1、七出;2、三不四、家庭继承制(二)继承关系:嫡长子•第六节司法制•一、司法机•周王为最•大司寇为常设的•大司寇下设小司•各诸侯国的司法机关的设置与相•二、制•(一)的分•1、狱:以罪相告;2、讼:以财货•(二)制•1、重要要有诉•2、要交纳“束矢”或者“钧金三、审判制1、创立“五听”的审判2、审判制度司员徇私枉3 1、圜土;2、囹思考题1、为什么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出现百家2、评析儒家思想3、评析法家思第一背景与主要的法学思一、社会背2、思想领域进入到一个“百家”的时代二、主要的法学(一)儒1、创始人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育,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2表人物:孔子、、荀况3、儒家的主1仁:2智:3义:4礼:5乐: 清6忠:7信:8天:9地 现山川之10德:玉制的圭璋用于礼仪11道: 出鲁 孟子第一个提出了人性善的主张。孟子认为人有“四心”:恻隐之心、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的发扬广大就分别是仁、义、礼、智。(1)礼治 然后是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礼、法结合。(2)德治 法。主张德刑并用,以德为主,注重教化,先教后刑,以德去刑。(3)人治儒家强” 儒家强”(二)法 法家是一个主张运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一个学派。法家的代表人物众多。按照时间来划分: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前期法家主要是礼治论证变法的重要性;后期法家主要是总结经验,提出了系统的理论。按照地域来划分,可以分为否认道德的教化作用。齐法家:重农而不抑商,而不否认道德的作用。从理论上分,可以分为法、术、势三派。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名法术之学,而其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书。与李斯俱事荀不如非。非见韩之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疾治国不务修明其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贤,反举浮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摘自《记 韩非子列传)。1、法家的主要思(1)对法的含义的解 法家认为,法是民众行动的规则;是国家制定和的成文命令;是确定名分的制度;是关于赏罚的规定。(2)法 法家认为人类之初没有法律,随着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发展才产生法律的。(3)法律的作法律的主要作用是禁恶止乱、定分止争、使君(4)的理论依法家主张“人性恶”(5)主要主A事断于法、制定成文法并;B信赏必罚、赏功罚罪C轻罪重刑 D刑无等一、成文2、晋国在公元前513年铸刑鼎3、邓析制定《竹刑二 成文法所引起的争《左传》:叔向:国将亡,必多制《左传》:孔子:晋其亡乎!失其度矣三 成文法的意 第三期法律一、战国时期的成文法运战国时期法律的发12、刑罚逐渐文明,出现了新的刑种二、《法经》:内容及历史地位李悝(约前455—前9),魏文侯相,实行变法。所著《法的,成为后 的蓝本(一)法经的体例和主要内 (二)法经的历史地2、《法经》的出现有利于司三、商鞅变(一)商鞅简死后,受到秦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电视剧《商 》片段:说服秦孝公变 (二)背景 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于关东各大国。秦的许多代诸侯王都希望强大起来。公元384年,秦献公即位, 人殉的恶习。次年又迁都栋立,决心彻底,便 招贤。秦孝公时期,商鞅自魏国入秦,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当时各个诸侯国为了强盛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三)变法的主要内容1.明法重(1)而归于一”的功能。(2)(3)制定连坐法,告。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主人与“人”同罪。刑无等级。主张凡是者皆应受罚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不能享受 (四)商鞅变法的意义1、对秦的意义:商鞅变法使秦国达到了富国强兵的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国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历史作用: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思考题:商鞅变法制度的影第四章第一节秦代法制的指导思想与概一、指导思1、以法为本、事断于法2、重刑主义“秦法繁于秋荼,而网密于凝 二、概(一)度的措施。秦始皇34年,在丞相李斯的主持下,把原来的法令加以修订,并颁行。三、法律形1、律:国家正式制定、颁布的成文法4、式:是程序的司则或文书程式5、课:关于检验、考核、督课的6法律解释和法律条文本身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7、廷行事:各级 员审 的成例四、云梦竹 1975年从云梦睡虎地发现,睡虎地秦墓竹简共1155枚,残片8枚,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法律。秦简文系墨书秦隶,字迹清晰;内容大部分是商鞅变法后到秦始皇执政时期秦国的法律文书.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和《为吏之道等六个大的篇目,为研究秦的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例如,我们至今尚未见到完整的秦代,所见最多的法律条文也仅是睡虎地云梦竹简所载。 据考证,该墓的人叫喜,前县的令吏,参与过“治狱”,这些竹简可能是墓主人生前根据工作需要对秦朝的法律和法律文书所作的抄录。•第二节秦代的刑事法律制•一、成因理•1、的原因是人们的•2、因为的问题而•二、主要的罪•1、罪;2、贼罪;3、诽•4、不敬罪;5、以古非今罪;6、非所宜言罪;7、妄罪三、刑罚体(一)生命1、族 者和其亲族一起被处死2、坑:活埋。3、定杀:把人投入水中淹死4、具五刑:一种肉刑 结合的一种行刑方法5、车(二)肉(三)劳役1、城旦、舂。2、鬼薪、白粲。3、司4、罚作、复作(四)1、赀;2、赎;3、没、(五)1、夺爵;2、(六)迁(七)刑:1、髡;2、耐三、刑法原2、区分有无意3、从4、规定刑罚时5、共同加67男:身高6尺5寸;女:身高6尺2寸8、教唆同罪,教唆未成年人加9 反一、主要的民事1、民事主体2、所:土地所是私有和国有并存盗徙封罪是土地所的罪名3、制(1)充分发挥了行政控制与调节功能4(1)严惩不孝(2)父母不得随 或 卑幼二、主要的经济法律制(一)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农业生产(二)规范手工业生产(三)规范市场(四)注意保护自然资源•第四 司 制•一、秦代的司法•1、;2、廷尉;3、地方上行政兼理司法•二、制•3、制度:封三、秦代的监察 第五章汉代的法律制第一节汉代指导思想的变思考题1、汉代治国思想的变化有哪些2、董仲舒的儒学和孔孟儒学有哪些区别一、汉初“无为而治”的指导思(一)汉初的社会背 经过秦末的农民和楚汉,汉代建国之初是人口大减,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者也认识到秦的原因(二)黄老之宫对“黄老之学1、黄老之学的概念:黄老之学是战国中期产生的一个学派, 宫对“黄老之学2、黄老学派的产生过程黄帝的后代。如屈原《离骚》中自高阳之苗裔兮”。高阳是黄帝之孙端项的称号。因此楚国的者用黄帝后代的名义施政,以提高自己的。马王堆出土的《道原》等四篇古帛书,內容上大量的思想。这四篇古帛书中也记载了战国时期范蠡的许多。可见这一思想的与范蠡有一定的关系。范蠡是战国初期杰出的,是楚国宛人,帮助越国兴起。 黄老之学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是齐国的稷下学宫。齐国由于出现田氏代姜的面,因此者需要人才帮助治理国家,因此设置“稷下学宫”,招揽人才。田氏的先祖是黄帝,而田氏出于陈国(今淮阳),邻近故里。因此田氏推崇黄帝和。稷下学宫称为黄老之学的研究。 黄老之学和楚国、齐国的关系非常密切,黄老之学的学者中,绝大多数是楚国人和齐国人。(1)道家思想。黄老之学的理论来源之一是道家思想。道家是春秋时期的 创立的一个学派。这一学派提出“道”的概念。认为“道”是“天地之母”,也是宇宙间的基本原则。《 》: 有物混成, 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无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是比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2)兼采法家、儒家等学派的思想A:对法家思想的吸收《经法》: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B:对儒家思想的吸收 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知地宜,须时而树。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富,民富则有佴(耻),有佴(耻)则成俗,而刑伐(罚)不犯,成俗而刑(罚)不犯则守固单(战)胜之道也兼爱无私,亲上这些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爱民思想因此黄老之学是融合道家、法家和儒家的一种治国思想汉代黄老之学思4(1)无为而治、与民休息(2)文武并用,德刑相济(3)约法省刑(4)轻徭薄赋 7年。二、由“黄老之(一)转变的原 汉初推行“黄老之学”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但随着统实力的增强,弊端也日益明显。首先是对民众的控制力减弱;其次是方形割;次外渐重。因此,者需要一种新的学说来代替“无为”。而新的儒家学说应运而生。(二)汉代儒家思想的主要内1、至上,法自君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2、礼法融合 荀子是礼法融合的先行者;汉初贾谊认为,礼可以“绝恶于未萌,”主张“法制度”、“兴礼乐”,特别重视礼义教化,重视礼与法的结合。董仲舒也主张儒法合流,用法儒家所倡导的价值观念。3、确立“三纲”“三钢”成 的根本原则孔子主张严格遵守周礼中的等级名分董仲舒认为:“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处理五种关系的原则是“仁、义、礼、智、信”“三纲”理论影响中国两千多年4 说予以阐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