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77第一单元针灸学发展概况
1.针灸学发展简史。
2.针灸学代表著作的成书年代、作者及主要内容特点。
【经典习题纵览】
1.最早制作针灸铜人模型的医家是
A.皇甫谧B.孙思邈C.王惟一D.杨继洲E.李学川
『正确答案』C第二单元经络系统的组成
【考点纵览】
一、经络系统
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二、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1.十二经脉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与六脏相配的六条阴经(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六阳经),分布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具体表述如下:按正立姿势,两臂下垂拇指向前的体位,将上下肢的内外侧分别分成前、中、后三条区线。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3.十二经脉表里、络属、走向与交接: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由于脏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因此,十二经脉之阴经与阳经亦有明确的脏腑属络和表里关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阴阳配对,这样就在脏腑阴阳经脉之间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
【经典习题纵览】
1.十二经脉的命名,主要包含了下列哪些内容
A.阴阳、五行、脏腑B.五行、手足、阴阳C.手足、阴阳、脏腑D.脏腑、手足、五行E.以上均非
『正确答案』C2.手、足三阳经在头部的分布规律是
A.阳明在前,太阳在侧,少阳在后B.太阳在前,少阳在侧,阳明在后
C.少阳在前,阳明在侧,太阳在后D.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E.太阳在前,阳明在侧,少阳在后
『正确答案』D3.足三阴经从开始部位至内踝上8寸段的分布是
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B.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C.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D.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E.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正确答案』D4.手阳明经、足阳明经的交接部位在
A.目内眦旁B.目外眦旁C.鼻翼旁D.口角旁E.颧骨旁
『正确答案』C5.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在
A.胸部B.腹部C.胸腹部D.四肢内侧E.指(趾)内侧端
『正确答案』A6.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接部位是
A.目外眦B.目内眦C.目中D.目内眦下E.目外眦上
『正确答案』B7.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在
A.胸部B.腹部C.胸腹部D.四肢内侧E.指(趾)内侧端
『正确答案』E三、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名称: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
2.奇经八脉的循行:奇经八脉除带脉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行,纵横交错的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
3.奇经八脉的作用:主要作用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其二,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若喻十二经脉如江河,奇经八脉则犹如湖泊。
【经典习题纵览】
1.“十二经之海”是指
A.督脉B.任脉C.冲脉D.带脉E.阴维脉
『正确答案』C
『评析』因冲脉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或“血海”。2.“阳脉之海”指的是
A.阳跻脉B.阳维脉C.带脉D.督脉E.冲脉
『正确答案』D
『评析』因督脉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3.被称作“血海”的经脉A.足阳明经B.任脉C.督脉D.冲脉E.足太阴经
『正确答案』D4.被称作“五脏六腑之海”的经脉是
A.足阳明经B.任脉C.督脉D.冲脉E.足太阴经
『正确答案』D四、十五络脉
1.十二经脉和任、督脉各自别处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l5条,成为十五络脉。
2.十五络脉循行分布特点: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络走向阳经,阳经别络走向阴经。
十五络脉的作用: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
【经典习题纵览】
外邪由皮毛传入脏腑的途径,依次是
A.络脉一孙脉一经脉B.孙脉一经脉一络脉C.经脉一孙脉一络脉D.络脉一经脉一孙脉E.孙脉一络脉一经脉
『正确答案』E五、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
1.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颈部(出),在头颈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
2.十二经别的作用:由于十二经别有离、入、出、合于人体表里之间的特点,不仅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更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
评析: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第三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
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说明病理变化。2.指导辨证归经。3.指导针灸治疗。
【经典习题纵览】
太阳经头痛一般表现在
A.顶部B.颞部C.顶颞部D.前额部E.后枕部
『正确答案』E
『评析』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第四单元腧穴的分类和治疗作用一、腧穴的分类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二、腧穴的治疗作用
1.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2.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临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3.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经典习题纵览】
在经络系统中,具有离、入、出、合循行特点的是
A.奇经八脉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B.十二经别
C.十二经筋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症的作用D.十二皮部
E.十五络脉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正确答案』B第五单元特定穴
一、五输穴1.五输穴的概念: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
2.五输穴名称及五行属性。3.五输穴的主治及应用。
【经典习题纵览】
1.下列腧穴在五行配属中,属“金”的是
A.少府B.大陵C.阳溪D.后溪E.经渠
『正确答案』E
『评析』按照“阴井木”:“阳井金”的规律进行配属,经渠为手太阴肺经的经穴。2.曲池在五输穴中,属
A.井穴B.荥穴C.合穴D.经穴E.输穴
『正确答案』C3.太溪在五输穴中,属
A.井穴B.荥穴C.合穴D.经穴。E.输穴
『正确答案』E4.下列腧穴在五行配属中,属“火”的是
A.少府B.大陵C.后溪D.曲泉E.经渠
『正确答案』A
『评析』按照“阴井木”、“阳井金”的规律进行配属,少府为手少阴经的荥穴。5.在五输穴中,合穴主要治疗
A.心下满B.身热C.体重节痛D.喘咳寒热E.逆气而泄
『正确答案』E6.在五输穴中,荥穴主要治疗
A.心下满B.身热C.体重节痛D.喘咳寒热E.逆气而泄
『正确答案』B
『评析』《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7.五输穴中所行为
A.井B.荥C.输D.经E.合
『正确答案』D二、原穴、络穴
1.原穴、络穴概念。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2.原穴、络穴名称及归经。
3.原穴、络穴的主治及应用。
【经典习题纵览】
1.足少阳胆经的络穴是
A.丰隆B.大钟C.飞扬D.光明E.蠡沟
『正确答案』D2.足阳明胃经的原穴是
A.内庭B.陷谷C.冲阳D.解溪E.丰隆
『正确答案』C3.心包经的原穴是
A.神门B.间使C.大陵D.内关E.太渊
『正确答案』C4.心经的络穴是
A.少府B.神门C.阴郄D.灵道E.通里
『正确答案』E5.脾之大络,名为
A.天池B.俞府C.鸠尾D.大包E.虚里
『正确答案』D6.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腧穴是
A.太渊B.合谷C.后溪D.内关E.阳池
『正确答案』D7.既是原穴,又是八会穴的腧穴是
A.太渊B.合谷C.后溪D.内关E.阳池
『正确答案』A8.络穴主要治疗
A.五脏六腑病证B.表里经脉病证C.五脏病证D.六腑病证E.急性病证
『正确答案』B
『评析』络穴是络脉从本经别出的部位,络穴除可治疗其络脉的病症外,由于十二络脉具有加强表里两经联系的作用,因此,络穴又可治疗表里两经的病症。9.原穴主要治疗
A.五脏六腑病证B.表里经脉病证C.五脏病证D.六腑病证E.急性病证
『正确答案』A
『评析』《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也。”10.下列属于原络配穴法的是
A.合谷、偏历B.太溪、大钟C.太渊、列缺D.合谷、列缺E.冲阳、丰隆
『正确答案』D三、背俞穴、募穴
1.背俞穴、募穴的概念。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又称为“俞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
2.背俞穴、募穴名称及归属。
3.背俞穴、募穴的主治及应用。
【经典习题纵览】
1.采用背俞穴治疗骨蒸、潮热,应首选
A.肝俞B.肺俞C.脾俞D.三焦俞E.心俞
『正确答案』B2.大肠的募穴是
A.中脘B.天枢C.巨阙D.膻中E.中极
『正确答案』B3.心包的募穴是
A.中脘B.天枢C.巨阙D.膻中E.中极
『正确答案』D4.用背俞穴治疗耳聋,应首选
A.肺俞B.三焦俞C.肝俞D.肾俞E.脾俞
『正确答案』D
『评析』肾开窍于耳,。肾气和肾精的充足是耳之听聪的基础,耳鸣、耳聋之虚证责之于肾。四、八会穴
1.八会穴的概念: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2.八会穴名称: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3.八会穴的应用。
【经典习题纵览】
1.八会穴中的脉会穴是
A.阳陵泉B.悬钟C.太渊D.膻中E.中脘
『正确答案』C2.八会穴中的筋会穴是
A.足三里B.阳陵泉C.悬钟D.足临泣E.公孙
『正确答案』B五、郄穴
1.郄穴的概念: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
2.郄穴名称。
3.郄穴的主治及应用。
【经典习题纵览】
1.膀胱经的郄穴是
A.中都B.外丘C.梁丘D.地机E.金门
『正确答案』E2.手太阳小肠经的郄穴是
A.地机B.养老C.外丘D.郄门E.粱丘
『正确答案』B3.足阳明胃经的郄穴是
A.地机B.养老C.外丘D.郄门E.梁丘
『正确答案』E4.患儿,女,l0岁。阵发性右上腹绞痛,伴恶心呕吐,腹部平软。用特定穴治疗,应首选
A.原穴D.络穴C.背俞穴D.郄穴E.下合穴
『正确答案』D
『评析』郄穴是治疗本经和相应脏腑病证的重要穴位,尤其在治疗急症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六、下合穴
1.下合穴的概念: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2.下合穴名称。
3.下合穴的主治及应用。
【经典习题纵览】
1.下合穴中可治疗肠痈、痢疾的是
A.足三里B.上巨虚C.下巨虚D.委中E.阳陵泉
『正确答案』B
『评析』病在大肠,故取大肠下合穴上巨虚以通调肠腑。2.膀胱经的合穴是
A.上巨虚B.下巨虚C.足三里D.委阳E.行中
『正确答案』D七、八脉交会穴
1.八脉交会穴的概念: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又称“交经八穴”。
2.八脉交会穴名称。
3.八脉交会穴的主治及应用。
【经典习题纵览】
1.在八脉交会中,与后溪相通的奇经是
A.任脉B.督脉C.阳维脉D.阳娇脉E.冲脉
『正确答案』B2.与公孙穴相通的奇经是
A.冲脉B.带脉C.阴维脉D.阴跻脉E.任脉
『正确答案』A3.八脉交会穴中通带脉的是
A.足三里B.阳陵泉C.悬钟D.足临泣E.公孙
『正确答案』D4.在八脉交会穴中,通任脉的是
A.后溪B.公孙C.太渊D.列缺E.内关
『正确答案』D5.临床上八脉交会穴经常上下配合应用,其中主治心、胸、胃病证的一组穴位是
A.中脘、内关B.公孙、内关C.列缺、照海D.后溪、申脉E.外关、足临泣
『正确答案』B八、交会穴
1.交会穴的概念:两经或数经交会的腧穴,称为“交会穴”。
2.交会穴的应用。
【经典习题纵览】
1.翳风穴位于
A.胸锁乳突肌后缘,平下颌角处B.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C.乳突后下方凹陷中
D.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E.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正确答案』B补充内容:
五输穴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是对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阴经五输穴表六阴经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手太阴肺经(金)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手少阴心经(火)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手厥阴心包经(相火)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足太阴脾经(土)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足厥阴肝经(木)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足少阴肾经(水)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阳经五输穴表六阳经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手阳明大肠经(金)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手太阳小肠经(火)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手少阳三焦经(相火)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足阳明胃经(土)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足少阳胆经(木)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足太阳膀胱经(水)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本经子母补泻取穴表五行金水木火土君火相火脏腑肺大肠肾膀胱肝胆心小肠心包三焦脾胃母穴太渊大肠复溜至阴曲泉侠溪少冲后溪中冲中渚大都解溪子穴尺泽二间涌泉束骨行间阳辅神门小海大陵天井商丘厉兑十二原穴表经脉(阴经)原穴经脉(阳经)手太阴肺经太渊合谷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神门腕骨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大陵阳池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太白冲阳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太溪京骨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太冲丘墟足少阳胆经十五络穴表手太阴肺经列缺手少阴心经通里手厥阴心包经内关手阳明大肠经偏历手太阳小肠经支正手少阳三焦经外关足太阴脾经公孙足少阴肾经大钟足厥阴肝经蠡沟足阳明胃经丰隆足太阳膀胱经飞扬足少阳胆经光明任脉鸠尾督脉长强脾之大络大包俞募穴表六脏背俞穴募穴六腑背俞穴募穴肺肺俞中府大肠大肠俞天枢心包厥阴俞膻中三焦三焦俞石门心心俞巨阙小肠小肠俞关元脾脾俞章门胃胃俞中脘肝肝俞期门胆胆俞日月肾肾俞京门膀胱膀胱俞中极八脉交会穴表经属八穴通八脉会合部位足太阴脾经公孙冲脉胃、心、胸手厥阴心包经内关阴维足少阳胆经足临泣带脉目外眦、颊、颈、耳后、肩手少阳三焦经外关阳维手太阳小肠经后溪督脉目内毗、项、耳、肩胛足太阳膀胱经申脉阳跷手太阴肺经列缺任脉胸、肺、膈、喉咙足少阴肾经照海阴跷八会穴表八会穴所属经脉八会穴脏会章门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阳陵泉筋会腑会中脘任脉手太阴肺经太渊脉会气会膻中任脉足太阳膀胱经大杼骨会血会膈俞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绝骨髓会郄穴表经脉郄穴经脉手太阴肺经孔最温溜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阴郄养老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郄门会宗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地机梁丘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水泉金门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中都外丘足少阳胆经阴维脉筑宾交信阴跷经阳维脉阳交跗阳阳跷脉下合穴表六腑下合穴胃足三里大肠上巨虚小肠下巨虚胆阳陵泉膀胱委中三焦委阳第六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1.骨度分寸定位法。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4.简便定位法。
常用骨度分寸表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法头部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直寸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3直寸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3直寸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18直寸前额两发角(头维)之间9横寸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9横寸胸腹胁部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9直寸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8直寸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5直寸两乳头之间8横寸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12直寸背腰部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横寸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3横寸上肢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9直寸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12直寸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直寸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13直寸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直寸腘横纹至外踝尖16直寸
【经典习题纵览】
1.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的骨度分寸是
A.12寸B.13寸C.16寸D.18寸E.19寸
『正确答案』D2.膝中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A.12寸B.13寸C.16寸D.18寸E.19寸
『正确答案』C3.骨度分寸规定,髀枢至膝中的距离是
A.13寸B.14寸C.16寸D.18寸E.19寸
『正确答案』E4.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的骨度分寸
A.18寸B.19寸C.20寸D.21寸E.22寸
『正确答案』A第七单元手太阴肺经、穴一、概述
1.经脉循行: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膈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二、常用腧穴
下列腔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经典习题纵览】
1.手太阴肺经在上肢的分布是
A.内侧前廉B.外侧前廉C.内侧中行D.外侧后廉E.内侧后廉
『正确答案』A2.尺泽穴位于
A.肱二头肌腱桡侧缘B.肱二头肌腱尺侧缘C.肱二头肌腱桡侧缘的肘横纹中D.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肘横纹中
E.肱二头肌腱尺侧缘向外0.5寸处
『正确答案』C3.患者外感风热,咽喉赤肿疼痛,吞咽困难,咽干,咳嗽。治疗应首选
A.列缺B.内庭C.太溪D.少商E.廉泉
『正确答案』D
『评析』少商系手太阴的井穴,点刺出血,可清泄肺热,为治疗喉症的主穴。4.患者因肺肾阴虚,虚火妄动,脉络受伤而致咯血。治疗应首选
A.孔最B.梁丘C.隐白D.曲泽E.定喘
『正确答案』A
『评析』孔最为肺经郄穴,是治疗咯血的有效穴。5.有肺脏疾患的病人常在何穴处出现压痛
A.太渊B.鱼际C.列缺D.尺泽E.中府
『正确答案』A第八单元手阳明大肠经、穴一、概述
1.经脉循行: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二、常用腧穴
下列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臂臑、肩髃、扶突、迎香。
【经典习题纵览】
1治疗滞产,应首选
A.合谷B.太冲C.足三里D.血海E.至阴
『正确答案』A
『评析』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治疗滞产时与三阴交相配可理气行血。2.迎香穴位于
A.鼻孔外缘,旁开0.5寸B.鼻翼外缘,旁开0.5寸C.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
D.鼻翼上缘中点,旁开0.5寸E.平鼻孔,当鼻唇沟中
『正确答案』C3.患者外感风寒,咽喉赤肿疼痛,吞咽困难,咽干,咳嗽。治疗应首选
A.合谷B.内庭C.太溪D.鱼际E.廉泉
『正确答案』A
『评析』合谷穴祛邪解表。4.根据经络理论,下列穴位中:治疗下牙痛常选用
A.商阳B.合谷C.少商D.迎香E.列缺
『正确答案』B
『评析』手阳明大肠经循下牙。第九单元足阳明胃经、穴一、概述
1.经脉循行: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颊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二、常用腧穴
下列腧定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梁门、天枢、归来、伏兔、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厉兑。
【经典习题纵览】
1.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的腧穴是
A.不容B.承满C.梁门D.关门E.滑肉门
『正确答案』C2.下列各穴中,常用于保健并具有强壮作用的是
A.关元俞B.肾俞C.脾俞D.足三里E.气海俞
『正确答案』D
『评析』足三里治疗虚劳诸证。3.患者牙痛剧烈,伴口臭,口渴,便秘,舌苔黄,脉洪。治疗应首选
A.风池B.外关C.足三里D.地仓E.内庭
『正确答案』E
『评析』此证为阳明火邪,内庭为足阳明经荥穴,治疗阳明经热病。第十单元足太阴脾经、穴一、概述
1.经脉循行: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二、常用腧穴
下列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
【经典习题纵览】
1.大包穴位于腋中线上的
A.第3肋间隙B.第4肋间隙C.第5肋间隙D.第6肋间隙E.第7肋间隙
『正确答案』D2.与公孙穴相通的奇经是
A.冲脉B.带脉C.阴维脉D.阴跷脉E.任脉
『正确答案』A3.下列各穴中,属足太阴脾经的是
A.大横B.章门C.期门D.梁门E.带脉
『正确答案』A4.血海穴位于
A.髌骨上缘中点上2寸B.髌骨内上缘上2寸C.髌骨外上缘上2寸
D.髌骨内下缘上2寸E.髌骨外下缘上2寸
『正确答案』B5.属足太阴脾经的腧穴是
A.血海B.少海C.小海D.照海E.气海
『正确答案』A6.公孙穴位于
A.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B.第一跖骨小头前缘,赤白肉际处
C.第一跖骨趾关节部,赤白肉际处D.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E.第一跖骨基底部后下缘,赤白肉际处
『正确答案』D7.内关治疗心、胸、胃病时常配下列何穴
A.足三里B.中脘C.公孙D.神门E.膻中
『正确答案』C8.地机穴位于
A.胫骨内侧面后缘,内踝尖上5寸B.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C.胫骨内侧面中央,内踝尖上5寸D.胫骨内侧面中央,内踝尖上7寸
E.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正确答案』E9.下列哪项不属足太阴经的主治范围
A.妇科病B.口舌病C.前阴病D.肾脏病E.脾胃病
『正确答案』D第十一单元手少阴心经、穴一、概述
1.经脉循行: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二、常用腧穴
下列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
【经典习题纵览】
1.患者,男,45岁。自觉心慌心烦,时息时作,健忘失眠。治疗应首选
A.三阴交B.神门C.足三里D.太溪E.合谷
『正确答案』B
『评析』心经原穴神门,宁心安神定悸。2.属手少阴心经的腧穴是
A.尺泽B.曲泽C.曲池D.少海E.支沟
『正确答案』D3.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中的腧穴是
A.神门B.大陵C.列缺D.太渊E.内关
『正确答案』A4.治疗盗汗常选配
A.灵道B.通里C.阴郄D.神门E.少府
『正确答案』C第十二单元手太阳小肠经、穴一、概述
1.经脉循行: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拙,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二、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少泽、后溪、腕骨、支正、天宗、颧髎、听宫。
【经典习题纵览】
1.至目外眦,转入耳中的经脉是
A.足太阳膀胱经B.足阳明胃经C.足少阳胆经D.手少阳三焦经E.手太阳小肠经
『正确答案』E
『评析』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2.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的腧穴是
A.下关B.听宫C.听会D.耳门E.颧髎
『正确答案』B第十三单元足太阳膀胱经、穴一、概述
1.经脉循行: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胭中。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颈、背、腰、下肢病证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二、常用腧穴
下列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睛明、攒竹、天柱、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髂、委阳、委中、膏肓、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束骨、至阴。
【经典习题纵览】
1.治疗胎位不正最常用的腧穴是
A.合谷B.至阴C.三阴交D.太冲E.足三里
『正确答案』B
『评析』至阴是足太阳经井穴,与足少阴经相连,具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纠正胎位的功能。2.采用背俞穴治疗皮肤痒疹,应首选
A.肝俞B.肺俞C.脾俞D.三焦俞E.心俞
『正确答案』B3.位于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的穴位是
A.商丘B.解溪C.大钟D.昆仑E.太溪
『正确答案』D4.可以治疗血证的通用穴位是
A.委中B.心俞C.脾俞D.膈俞E.肝俞
『正确答案』D第十四单元足少阴肾经、穴一、概述
1.经脉循行: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脏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二、常用腧穴
下列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涌泉、然谷、太溪、大钟、照海、复溜。
【经典习题纵览】
1.沿腹中线旁开5分,胸中线旁开2寸到达锁骨下缘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B.手太阴肺经C.足少阴肾经D.足太阴脾经E.足厥阴肝经
『正确答案』C2.下列腧穴中,归经错误的是
A.合谷一大肠经B.太溪一肝经C.列缺一肺经D.阳陵泉一胆经E.阴陵泉~脾经
『正确答案』B
『评析』太溪归肾经。3.属足少阴肾经的腧穴是
A.血海B.少海C.小海D.照海E.气海
『正确答案』D第十五单元手厥阴心包经、穴一、概述
1.经脉循行: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膈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二、常用腧穴
下列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天池、曲泽、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经典习题纵览】
属手厥阴心包经的腧穴是
A.尺泽B.曲泽C.曲池D.少海E.支沟
『正确答案』B第十六单元手少阳三焦经、穴一、概述
1.经脉循行: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二、常用腧穴
下列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关冲、中渚、阳池、外关、支沟、肩髎、翳风、耳门、丝竹空。
【经典习题纵览】
从耳后,入耳中……至目外眦之下的经脉是
A.足太阳膀胱经B.足阳明胃经C.足少阳胆经D.手少阳三焦经E.手太阳小肠经
『正确答案』D第十七单元足少阳胆经、穴一、概述
1.经脉循行: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拙,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二、常用腧穴
下列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瞳子髎、听会、阳白、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带脉、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足窍阴。
【经典习题纵览】
1.至目外眦,转入耳中的经脉是
A.足太阳膀胱经B.足阳明胃经C.足少阳胆经D.手少阳三焦经E.手太阳小肠经
『正确答案』C
『评析』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2.悬钟穴位于
A.外踝后缘中点上3寸,腓骨后缘B.外踝前缘中点上3寸,腓骨后缘
C.外踝下缘中点上3寸,腓骨后缘D.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E.外踝上缘中点上3寸,腓骨后缘
『正确答案』D3.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韵穴位是
A.章门B.期门C.带脉D.京门E.日月
『正确答案』E第十八单元足厥阴肝经、穴
一、概述
1.经脉循行: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二、常用腧穴
下列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大敦、行间、太冲、曲泉、章门、期门。
【经典习题纵览】
1.治疗失眠属肝火扰心的随证配穴为
A.心俞、丘墟
B.期门、阳陵泉
C.心俞、脾俞
D.行间、侠溪
E.胃俞、足三里
『正确答案』D2.下列哪项不是足厥阴肝经的循行
A.起于大趾丛毛之际
B.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
C.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D.循股阴,入中毛,环阴器
E.上腘内廉,下股内后廉
『正确答案』E第十九单元督脉经、穴
一、概述
1.经脉循行: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颈等局部病证以及相应的内脏病证。
二、常用腧穴
下列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素髎、水沟。
三、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1.长强(DUl)络穴
【定位】跪伏或胸膝位,当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腹泻、痢疾、便血、便秘、痔疮、脱肛等肠腑病证;癫狂痫;腰脊和尾骶部疼痛。
2.腰阳关(DU3)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妇科病证;遗精、阳痿等男科病证;腰骶痛、下肢痿痹。
3.命门(DU4)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不孕等妇科病证;遗精、阳痿、精冷不育、小便频数等男性肾阳不足性病证;小腹冷痛、腹泻。
4.至阳(DU9)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黄疸、胸胁胀满等肝胆病证;咳喘;脊强、腰背疼痛。
5.身柱(DUl2)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两侧肩胛冈高点相平。
【主治】咳嗽、喘息;脊背强痛;癫狂、小儿风痫。
6.大椎(DUl4)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发热恶寒、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骨蒸潮热;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项强、脊痛;风疹、痤疮。
7.哑门(DUl5)
【定位】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暴喑、舌缓不语;癫狂痫、癔病等神志病证;头痛、颈项强痛。
8.风府(DUl6)
【定位】正坐,头微前倾,后正中线上,入后发际上l寸。
【主治】中风、癫狂痫、癔病等内风为患的神志病证;头痛、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失音、目痛、鼻衄等内、外风证。
9.百会(DU20)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痴呆、中风、失语、失眠、健忘、癫狂痫汪、癔病等神志病证;头风、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证;脱肛、阴挺、胃下垂等气不固摄而致的下陷性病证。
10.上星(DU23)
【定位】囟会穴前l寸或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头痛、目痛、鼻衄、鼻渊等头面部病证;热病、疟疾;癫狂。
11.素髎(DU25)
【定位】鼻尖正中。
【主治】昏厥、惊厥、新生儿窒息、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证;鼻塞、鼻衄、鼻渊等鼻病。
12.水沟(DU26)
【定位】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证;癔病、癫狂痫、急慢惊风等神志病证;鼻塞、鼻衄、面肿、口眼歪斜、齿痛、牙关紧闭等面鼻口部病证;闪挫腰痛。
【经典习题纵览】
百会穴在头正中线上,其具体位置在
A.入前发际7寸
B.入前发际5寸
C.入后发际6寸
D.头顶旋毛中
E.两耳连线上
『正确答案』B第二十单元任脉经、穴
一、概述
1.经脉循行: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病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二、常用腧穴
下列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下脘、中脘、膻中、天突、廉泉、承浆。
三、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1.中极(RN3)膀胱之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遗尿、小便不利、癃闭等泌尿系病证;遗精、阳痿、不育等男科病证;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产后恶露不尽、带下等妇科病证。
2.关元(RN4)小肠之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证;少腹疼痛、疝气;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五淋、尿血、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病证;遗精、阳痿、早泄、白浊等男科病;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3.气海(RN6)肓之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虚脱、形体赢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4.神阙(RN8)
【定位】脐窝中央。
【主治】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等肠腑病证;水肿、小便不利。
5.下脘(RNl0)。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2寸。
【主治】腹痛、腹胀、腹泻、呕吐、饮食不化、小儿疳积等脾胃病证;痞块。
6.建里(RNll)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3寸。
【主治】胃痛、腹痛、腹胀、呕逆、食欲不振等脾胃病证;水肿。
7.中脘(RNl2)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证;黄疸;癫狂、脏躁。
8.上脘(RNl3)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呃逆等胃腑病证;癫痫。
9.膻中(RNl7)心包之募;八会穴之气会
【定位】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或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噎膈、呃逆等胸中气机不畅的病证;乳少、乳痈、乳癖等乳部疾患。
10.天突(RN22)
【定位】胸骨上窝正中。
【主治】哮喘、咳嗽、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等肺系病证;瘿气、梅核气、噎膈等气机不畅病证。
11.廉泉(RN23)
【定位】微仰头,在喉结上方,当舌骨体上缘的凹陷处。
【主治】中风失语、暴喑、吞咽困难、舌缓流涎、舌下肿痛、口舌生疮、喉痹等咽喉口舌病证。
12.承浆(RN24)
【定位】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主治】口眼歪斜、齿龈肿痛、流涎等口部病证;暴喑、癫狂。第二十一单元奇穴
下列奇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1.四神聪(EX-HNl)
【定位】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主治】中风、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狂乱;目疾。
2.印堂(EX-HN3)
【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痴呆、痫证、失眠、健忘;头痛、眩晕;鼻渊、鼻衄;小儿急慢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3.太阳(EX-HN5)
【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疾;面瘫。
4.球后(EX-HN7)
【定位】在面部,当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
【主治】目疾。
5.夹承浆
【定位】在面部,承浆穴旁开l寸处。
【主治】齿龈肿痛,口歪。,
6.金津、玉液(EX-HNl2、EX-HNl3)
【定位】在口腔内,当舌下系带左右两侧的静脉上,左为金津,右为玉液。
【主治】口疮、舌强、舌肿;呕吐、消渴。
7.牵正
【定位】在面颊部,耳垂前0.5~l寸处。
【主治】口歪、口疮。
8.翳明(EX-HNl4)
【定位】在项部,当翳风后l寸。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目疾、耳鸣。
9.安眠
【定位】在项部,当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心悸;癫狂。
10.子宫(EX-CAl)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主治】子宫脱垂、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
11.三角灸
【定位】以患者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患者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是该穴。
【主治】疝气、腹痛。
12.定喘(EX-B1)
【定位】在背上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主治】哮喘、咳嗽;落枕、肩背痛。
13.夹脊(EX-B2)
【定位】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l7穴,左右共34穴。
【主治】上胸部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患;下胸部穴位治疗胃肠疾患;腰部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患。
14.胃脘下俞(EX-B3)
【定位】在背部,当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痛、腹痛、胸胁痛;消渴。
15.腰眼(EX-B7)
【定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
【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带下;虚劳。
16.四缝(EX-UEl0)
【定位】在第2~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一手4穴,左右共8穴。
【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
17.十宣(EX-UEll)
【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穴。
【主治】昏迷,晕厥;高热,中暑;癫痫,癔病;小儿惊厥;咽喉肿痛。
18.八邪(EX-UE9)
【定位】在手背侧,微握拳,第l~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
【主治】手指麻木、手背肿痛;烦热、目痛;毒蛇咬伤。
19.外劳宫(落枕穴)(EX-UE8)
【定位】在手背侧,当第2、3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0.5寸处。
【主治】落枕、手臂肿痛;脐风。
20.腰痛点(EX-UE7)
【定位】在手背侧,当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一侧2穴,左右共4穴。
【主治】急性腰扭伤。
21.二白(EX-UE2)
【定位】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的两侧,一侧各1穴,一臂2穴,左右两臂共4穴。
【主治】痔疮、脱肛;前臂痛、胸胁痛。
22.肩前
【定位】在肩部,正座垂臂,当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髃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肩臂痛、肩不能举。
23.百虫窝(EX-LE3)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3寸,即血海上l寸。
【主治】风湿痒疹、下部生疮;虫积。
24.鹤顶(EX-LE2)
【定位】在膝上部,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
【主治】膝痛、足胫无力、下肢瘫痪。
25.膝眼(EX-LE5)
【定位】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
【主治】膝痛、腿痛;脚气。
26.胆囊(EX-LE6)
【定位】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直下2寸。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等胆腑病证;下肢麻痹。
27.阑尾(EX-LE7)
【定位】在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l横指。
【主治】急慢性阑尾炎;消化不良;下肢痿痹。
28.八风(EX-LEl0)
【定位】在足背侧,第l~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一足4穴,左右共8穴。
【主治】足跗肿痛、趾痛;毒蛇咬伤;脚气。
1.四缝穴的位置在
A.手l~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B.手l~4指掌侧,指骨关节横纹中点处
C.手2~5指掌侧,近端指骨关节横纹中点处
D.手l~4指掌侧,近端指骨关节横纹中点处
E.手2~5指掌侧,掌指关节横纹中点处
『正确答案』C2.落枕穴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间的
A.指掌关节后0.5寸
B.指掌关节后l寸
C.指掌关节后l.5寸
D.指掌关节后2寸
E.指掌关节后2.5寸
『正确答案』A3.治疗肩臂痛,臂不能举,应首选
A.外关
B.合谷
C.曲池
D.肩前
E.阳陵泉
『正确答案』D4.球后穴位于眶下缘的
A.外l/3与内2/3交点处
B.内l/3与外2/3交点处
C.直对瞳孔处
D.外l/4与内3/4交点处
E.内l/4与外3/4交点处
『正确答案』D5.治疗小儿疳积、百日咳,应首选
A.足三里
B.四缝
C.合谷
D.曲池
E.大椎
『正确答案』B
『评析』四缝为奇穴,是治疗疳积的经验穴。6.治疗昏迷,癫痫,高热,咽喉肿痛,应首选
A.四缝
B.十宣
C.八邪
D.合谷
E.曲池
『正确答案』B
『评析』十宣在四末,为阴阳经交接之处,点刺具有明显的退热作用。7.定喘穴位于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
A.0.5寸
B.1寸
C.1.5寸
D.2寸
E.3寸
『正确答案』A8.起于足跟内侧的经脉是
A.阳跷脉
B.阴跷脉
C.阴维脉
D.阳维脉
E.冲脉
『正确答案』B附:针灸歌诀井荥输原经合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脘,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十二原穴歌
胆出丘墟肝太冲,小肠腕骨是原中
心出神门原内过,戊胃冲阳气可通
脾出太白肠合谷,肺原本是太渊同
膀胱京骨阳池焦,肾出太溪包大陵。
十五络穴歌
肺经列缺胃丰隆,通里心经肾大钟
支正小肠大偏历,内关包肝蠡沟封
飞扬膀胱三焦外,胆是光明别络崇
督脉长强任尾翳,公孙脾络大包同。
募穴歌
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
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胃中脘兮脾章门,包膻三焦石门穴
八会穴歌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
骨会大杼血膈俞,气膻中兮脉太渊
郄穴歌
郄犹孔隙义,本是气血集,
病症反应点,临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逼,
胃经是梁丘,脾主地机宜,
小肠养老名,心须取阴郄,
膀胱求金门,肾向水泉觅,
心包郄门寻,三焦会宗居,
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立,
阳蹻走跗阳,阴蹻交信必,
阳维系阳交,阴维筑宾取。
八脉交会穴歌
公孙冲脉心胸胃,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蹻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隔喉咙。第二十二单元毫针刺法
一、针刺准备
1.针具。
2.体位。
3.消毒。
二、进针方法
1.指切进针法。
2.夹持进针法。
3.舒张进针法。
4.提捏进针法。
三、针刺角度
1.直刺。
2.斜刺。
3.平刺。
四、针刺深浅
1.决定针刺深浅的原则。
针刺深度,主要根据年龄、体质、病情、部位确定。
年龄年老体弱、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体强壮者宜深刺。
体质形盛体强者宜深刺;形瘦体弱者宜浅刺。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部位头面、胸腹部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对于天突、风府、哑门等以及眼区、胸背和内有重要脏器部位的腧穴,尤其要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深度。
2.针刺深浅与针刺角度关系。
五、行针与得气
1.行针手法: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
2.得气的概念与临床意义:得气,古称“气至”,近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六、针刺补泻
常用的单式补泻手法包括:
1.捻转补泻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2.提插补泻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3.徐疾补泻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4.迎随补泻
进针时,针尖顺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5.呼吸补泻
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6.开阖补泻
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压为泻法。
7.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捻转、提插后即可出针。
七、针刺异常情况的表现、处理和预防
晕针、滞针、血肿。
晕针
表现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脉沉细弱;严重者会出现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血压下降,脉微细欲绝。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拔出。让患者仰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轻者即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指掐或针刺水沟、素髎、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涌泉等穴,即可恢复。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应及时采用西医急救措施。
预防对初次接受针灸治疗、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选穴宜少,手法宣轻;体位要舒适,尽量采用卧位;对饥饿、疲劳者,待其进食、体力恢复后再行针刺。医者在针刺过程中要精神专一,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
滞针
表现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滞涩,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病人感到疼痛。
处理因患者精神紧张而局部肌肉过度收缩者,嘱其不要紧张,使肌肉放松,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在附近再刺1针,使局部肌肉放松后即可拔针。因行针不当,或单向捻转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预防对精神紧张者,针前做好解释工作。进针时应避开肌腱,行针时手法宜轻巧,捻转角度不可过大,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配合,避免因肌纤维缠绕针身而滞针。
血肿
表现指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而引起的疼痛。
处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24小时后再作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预防针具要经常检修;针刺时要注意避开血管,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经典习题纵览】
1.同时取头、面、胸、腹部腧穴,最适宜的体位是
A.仰卧位
B.俯卧位
C.侧卧位
D.俯伏坐位
E.侧伏坐位
『正确答案』A2.针刺浅薄部位腧穴,应用
A.指切进针法
B.挟持进针法
C.提捏进针法
D.舒张进针法
E.套管进针法
『正确答案』C3.下列哪组属行针辅助手法
A.提插法,捻转法,震颤法
B.提插法,捻转法,弹针法
C.震颤法,弹针法,刮柄法
D.提插法,捻转法,刮柄法
E.提插法,刮柄法,震颤法
『正确答案』C4.捻转补泻法中,补法的操作手法是
A.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快
B.捻转角度小,用力重,频率快
C.捻转角度大,用力轻,频率快
D.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
E.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慢
『正确答案』D5.提插补泻法中,补法的操作手法是
A.轻插重提,幅度小,频率快
B.轻插重提,幅度小,频率慢
C.重插轻提,幅度大,频率快
D.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快
E.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
『正确答案』E第二十三单元常用灸法
1.灸法分类:常用灸法包括:艾灸和其他灸法。其中艾灸包括: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
2.灸法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3.艾柱灸、艾条灸具体操作及适应病症。
艾炷灸
直接灸
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大蒜汁,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四周轻轻拍打以减轻疼痛。灸毕,在施灸穴位上贴敷消炎药膏,大约1周可化脓形成灸疮,灸疮5—6周愈合,留有瘢痕。在灸疮化脓期间,需注意局部清洁,每天换膏药l次,以避免继发感染。期间应叮嘱病人多吃羊肉、豆腐等营养丰富的食物促使灸疮的透发。本法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施灸后皮肤不致起泡,或起泡后亦不致形成灸疮。本法适用于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等。
间接灸
隔姜灸将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易炷再灸,直至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本法应用很广,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湿痹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所规定的壮数。本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隔盐灸用纯净干燥的精制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本法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因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肢温。证候改善。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小便不利、中风脱证等。
隔附子饼灸以附子片或附子药饼作间隔物。药饼的制法,是将附子研成细末,以黄酒调和,制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为止。本法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和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的作用。
艾条灸
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离皮肤2~3cm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或小儿等,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
雀啄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旌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以上三法对一般应灸的病证均可采用,但温和灸多用于治疗慢性病证,雀啄灸、回旋灸用于治疗急性病证。
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操作方法是针刺得气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一段长约2cm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燃尽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每穴每次可施灸3—5壮,施灸完毕再将针取出。此法是一种针灸并用的方法,艾绒燃烧的热力可通过针身传人体内,从而发挥针和灸的作用。
4.艾灸的注意事项及禁忌。
灸法的注意事项
施灸的禁忌: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
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一般不适宜采用瘢痕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经典习题纵览】
1.隔姜灸可用于治疗
A.寒性呕吐腹痛
B.哮喘
C.瘰疬
D.疮疡
E.小儿脐风
『正确答案』A
『评析』隔姜灸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2.雀啄灸属于
A.天灸
B.艾炷灸
C.温针灸
D.温灸器灸
E.艾条灸
『正确答案』E3.太乙针灸属于
A.艾条灸
B.艾炷灸
C.温针灸
D.温灸器灸
E.药物灸
『正确答案』AB1型题
A.隔姜灸
B.隔蒜灸
C.隔盐灸
D.隔附子饼灸
E.回旋灸
4.疮疡久溃不敛宜用。
『正确答案』D5.疮疡初起宜
『正确答案』B第二十四单元其他针法
1.电针。
2.三棱针。
【经典习题纵览】
下列病症,不宜用三棱针治疗的是
A.高热惊厥
B.中风脱证
C.中暑昏迷
D.急性腰扭伤
E.喉蛾
『正确答案』B
『评析』三棱针治疗各种实证、热证、瘀血、疼痛等。体质虚弱者不宜使用本法。第二十五单元针灸治疗概要
1.脏腑经络证治。
2.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
3.针灸配穴处方。第二十六单元内科病证
内科病证
一、中风
【病因病机】
中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脑府为其病位。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五志过极,肝阳上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冲;饮食不节,恣食厚味,痰浊内生;气机失调,气滞而血运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日久血瘀。当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时,则发生中风。
【辨证】
1.中经络
主症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歪斜。
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为肝阳暴亢;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为风痰阻络;口黏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为痰热腑实;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暗,苔白腻,脉细涩,为气虚血瘀;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脉细数,为阴虚风动。
2.中脏腑
主症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
兼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为闭证;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口开,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腹凉,脉散或微,为脱证。
【治疗】
1.基本治疗
(1)中经络
治法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督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肝阳暴亢者,加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者,加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者,加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气海;
阴虚风动者,加太溪、风池;
口角歪斜者,加颊车、地仓;
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
头晕者,加风池、完骨、天柱;
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
便秘者,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
复视者,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
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极、曲骨、关元。
操作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均直刺,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方义心主血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疏通气血。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谓神导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
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
(2)中脏腑
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闭证者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者加关元、气海、神阙。
操作内关、水沟操作同前。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方义内关调心神,水沟醒脑开窍。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可疏通十二经气,调和阴阳;配太冲、合谷,平肝熄风。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灸之可扶助元阳。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配合气海可益气固本,回阳固脱。
2.其他治疗
(1)头针法选顶颞前斜线、顶旁l线及顶旁2线,毫针平刺入头皮下,快速捻转2~3分钟,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行针后鼓励患者活动肢体。
(2)电针法在患侧上、下肢体各选两个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接通电针仪,以患者肌肉微颤为度,每次通电20分钟。
二、眩晕
【病因病机】
多与忧郁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等有关。情志不舒,气郁化火,风阳升动,或急躁恼怒,肝阳暴亢,而致清窍被扰;恣食肥甘厚味,滞脾而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上蒙清窍;素体薄弱,或病后体虚,气血不足,清窍失养;过度劳伤,肾精亏耗,脑髓不充,均可导致眩晕。总之,眩晕的发生不越清窍被扰、被蒙和失养三条。
【辨证】
主症头晕目眩,泛泛欲吐,甚则昏眩欲仆。
兼见急躁易怒,口苦,耳鸣,舌红,苔黄,脉弦,为肝阳上亢;头重如裹,胸闷恶心,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中阻;耳鸣,腰腺酸软,遗精,舌淡,脉沉细,为肾精亏损;神疲乏力,面色白,舌淡,脉细,为气血两虚。
【治疗】
1.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平肝化痰,定眩。以足少阳、督脉和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风池百会内关太冲
配穴肝阳上亢者,加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者,加头维、丰隆、中脘、阴陵泉。
操作毫针泻法。
方义肝经为风木所寄,与胆经相表里,取胆经风池和肝经太冲,清泄肝胆,平抑肝阳。内关宽胸理气,和中化痰止呕。百会用泻法,可清利脑窍而定眩。
(2)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定眩。加足少阳、督脉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
配穴气血两虚者,加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者,加太溪、悬钟、三阴交。
操作风池用平补平泻法,肝俞、肾俞、足三里用补法。
方义肝俞、肾俞滋补肝肾、养血益精、培元固本;足三里补益气血以治本。风池用于补平泻法,可疏调头部气血;百会用补法可升提气血,二穴配合以充养脑髓而缓急治标。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选肾上腺、皮质下、额。肝阳上亢者,加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跨境电商平台房地产买卖居间服务合同2篇
- 2024年防汛专用砂石料供应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220kv输变电工程安装施工与电力工程监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2025版体育健身设施合伙经营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中小企业担保借款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合资成立健康医疗公司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森林防火安全作业相关方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婚礼纪婚车租赁与婚礼化妆师跟妆服务协议3篇
- 2025版人工智能企业董事聘用与AI技术研发与应用合同
- 2024年度无人机租赁与销售合同
- 生殖免疫学教案课件
- 沙糖桔互联网创业计划书
- 胃结石演示课件
- 书法知识之章法布局
- 2023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
- 23J916-1:住宅排气道(一)
- 储能项目用户侧投资测算表
- 【解析】教科版(广州)2023-2023学年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分类专项复习卷:阅读
- 月日上午王一凡把问题当做教育的资源 优秀奖
- 脊柱四肢及肛门直肠检查
- 高中政治期末综合检测部编版选修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