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财政宏观调控与财政政策
一、
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二、财政政策概述三、财政政策的传导与效应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财政宏观调控与财政政策1财政宏观调控与财政政策讲义课件2一、
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
(一)、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是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财政是政府掌握的重要的经济调控杠杆,因而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从属于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财政宏观调控实际上是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手段,其是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全部。一、
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
(一)、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3财政宏观调控与财政政策讲义课件4(二)财政宏观调控的手段
政府为了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而实施财政宏观调控必须依靠一定的调控手段。
财政宏观调控五种手段、特征、在宏观调控中的功能体现。(二)财政宏观调控的手段
政府为了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而实施财政5财政宏观调控五种手段
财政宏观调控五种手段6
特征在宏观调控中的功能体现国家预算手段
直接调控性
·调节力度强·国家预算规模和结构制约和影响经济规模
·国家预算的组织形式合理化影响财政宏观调控的效果。国家税收手段·集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于一身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运用广泛·调控社会总需求
调控社会总供给
·对个人收入和财产的调控公债手段·不完全的主动性
·灵活性
·与银行的协调性
公债的宏观调控功能是借助于公债规模、发行对象、偿还期限和公债利率的变动实现的
它的主要调节功能包括:
调节国民收入使用
调节货币流通
·调节社会总供需财政支出手段不同性质的财政支出形式各有不同·购买性支出的增减会引起社会总供需的平衡变化·转移性支出不直接影响社会总供需
·转移性支出对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财政投融资手段·政府作为投融资主体本身
·直接介入经济运行
·着眼于宏观社会效益·壮大国家宏观调控的实力
·增强财政调控产业结构的力度
特征在宏观调控中的功能体现国家预算手段直接调控性
·7二、财政政策概述
(一)、财政政策含义1、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制定的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基本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2、财政政策的特征财政政策表现为一定的经济调节手段与措施财政政策具有层次性财政政策是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和调控的主要手段二、财政政策概述
(一)、财政政策含义8(二)财政政策的分类
1、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不同,财政政策可以分为: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税收的自动稳定性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二)财政政策的分类
1、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不同9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宏观经济的波动状况,主动变动税收和购买性支出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10汲水政策是对付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依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汲水政策具有四个特点:1、汲水政策是一种诱导景气复苏的政策,是以经济本身所具有的自发恢复能力为前提的治理萧条政策。2、
汲水政策的载体是公共投资,以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作为启动民间投资活跃的手段。3、
财政支出规模是有限的,不进行超额的支出,只要使民间投资恢复活力即可。4、汲水政策是一种短期的财政政策,随着经济萧条的消失而不复存在。汲水政策是对付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依靠付出一定11补偿政策是指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在经济繁荣时期,为了减少通货膨胀因素,政府通过增收减支等政策以抑制和减少民间的过剩需求;在经济萧条时期,为了减少通货紧缩因素,政府又必须通过增支减收等政策来增加消费和投资需求,以谋求整个社会经济有效需求的增加。补偿政策是指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12补偿政策和汲水政策虽然都是政府有意识的干预政策,但其区别也是很明显的:首先,汲水政策只是借助于公共投资以补偿民间投资的减退,是医治经济萧条的处方;而补偿政策是一种全面的干预政策,它不仅在使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中得到应用,而且还可用于控制经济过度繁荣。其次,汲水政策的实现工具只有公共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载体不仅包括公共投资,还有所得税、消费税、转移性支付、财政补偿等等。再次,汲水政策的公共投资是不能超额的,而补偿政策的财政收支可以超额增长。最后,汲水政策的调节对象是民间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补偿政策和汲水政策虽然都是政府有意识的干预政策,但其区别也是132、根据财政政策主体对调节对象的反应情况不同,财政政策可以分为:
1)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情况而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措施,来调整和引导经济朝着政府理想的或者预期的方向发展。2)消极的财政政策政府只是消极地或者被动地保持预算的年度平衡,如果说政府也有通过财政政策对经济发挥调节作用的话,那也只是通过“自动稳定器”来对经济进行有限的干预。2、根据财政政策主体对调节对象的反应情况不同,财政政策可以分143、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不同,财政政策可以分为:1)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政策。在社会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通常是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财政支出等手段扩大社会需求,进而提高社会总需求水平,缩小社会总需求水平与社会总供给水平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3、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不同,财政政策可152)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的政策。在社会总需求规模大于社会总供给、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通常是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等手段来减少或者抑制社会总需求,以达到降低社会总需求水平、最终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目标。2)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163)中性的财政政策是指使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不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扩张性或者紧缩性影响的财政政策。在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情况下,政府只需要维持原有的财政收支规模和结构,从而保持财政政策的中性,不对社会总供求状况产生任何影响。3)中性的财政政策是指使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不对社会总需求产生17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18
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194、根据财政政策的长、短期目标不同,财政政策可以分为:(1)长期财政政策长期财政政策是指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的财政政策。其具有长期稳定性的特点。(2)短期财政政策短期财政政策是指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术性目标服务的财政政策。它主要适用于特定时期和特定的范围。4、根据财政政策的长、短期目标不同,财政政策可以分为:205、根据财政政策调节手段不同,财政政策可以分为:税收政策、国债政策、支出政策、补贴政策、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国有资产政策、国家预算政策等。
5、根据财政政策调节手段不同,财政政策可以分为:21
(三)财政政策目标1、
物价相对稳定。这是世界各国均在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财政政策稳定功能的基本要求。物价相对稳定,并不是冻结物价,而是把物价总水平的波动约束在经济稳定发展可容纳的空间。物价相对稳定,可以具体释义为,避免过度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三)财政政策目标22、2.
收入的合理分配。收入分配既要有利于成分调动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同时又要防止过分贫富悬殊,因此,在政策的导向上存在着公平与效率的协调问题。3、
经济适度增长。适度的含义就是量力而行。其一,要视财力可能(即储蓄水平)制定增长率。储蓄水平主要有收入水平和储蓄倾向两因素决定。其二,要视物力可能。物力是各种物资资源的总称,物力可能实际是指能支撑经济增长的物资承受能力。4、2.
收入的合理分配。收入分配既要有利于成分调动社会成员23、4.
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经济系统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需要的满足程度,不仅取决于个人消费需求的实现,而且取决于社会公共需要的实现。这种公共需要的满足,综合表现为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4.
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经济系统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24(四)财政政策工具1、
税收:税收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宏观税率确定、税负分配以及税收优惠和税收惩罚体现出来。(1)、
宏观税率(即税收收入占GDP)的确定,是财政政策实现调节目标的基本政策度量选择之一。宏观税率高意味着政府集中掌握的财力或动员资源的能力高,反之则低。(四)财政政策工具25(2)、
宏观税率确定后,税负的分配就显得十分重要。税负分配,一方面是由政府部门来进行,主要是通过税种选择和制定不同的税率来实现;另一方面是通过市场活动来进行,主要是通过税负转嫁的形式体现出来。(3)、
税收优惠和税收惩罚主要是在征收正税的基础上,为了某些特殊需要而实行的鼓励性措施或惩罚性措施。(2)、
宏观税率确定后,税负的分配就显得十分重要。税负分262、
2、
公债:公债调节经济主要体现在下述三种效应上(1)、“排挤效应”。所谓“排挤效应”,即由于公债的发行,使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资金减少,从而对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起调节作用。(2)、“货币效应”。所谓“货币效应”,即公债发行引起货币供求变动。它一方面可能使部分“潜在货币”变为现实流通货币,另一方面则可能把存于民间部门的货币转到政府部门或由于中央银行购买公债增加货币的投放。2、
2、
公债:公债调节经济主要体现在下述三种效应上27(3)、“收入效应”。假定公债是由未来年度增加税收来偿还,公债持有人在公债到期时,不仅收回本金而且得到利息。而政府发行公债主要用于社会公共需要;这样,在一般纳税人与公债持有人之间就产生了收入的转移问题。此外,公债所带来的收入与负担问题,不仅影响当代人,而且还存在着所谓“代际”的收入与负担的转移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即所谓收入效应的分析。(3)、“收入效应”。假定公债是由未来年度增加税收来偿还,公2833、
公共支出主要是指政府满足纯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它包括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部分。33、
公共支出294、
政府投资政府投资指财政用于资本项目的建设支出,它最终将形成各种类型的固定资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投资的项目主要是指那些具有自然垄断特征、外部效应大、产业关联度高、具有示范和诱导作用的基础性产业、公共设施、以及新兴的高科技主导产业。政府的投资能力与投资方向对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关键性作用。4、
政府投资30考虑到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现状,政府投资所产生的效应,就不局限于自身的投资效益。作为一种诱发性投资,它可将“基础瓶颈”制约所压抑的民间部门的生产潜力释放出来,并使国民收入的创造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这就是政府投资在“基础瓶颈”条件下所产生的“乘数效应”。考虑到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现状,政府投资所产生的效31
三、财政政策的传导与效应(一)财政政策传导机制就是财政政策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各政策工具通过某种媒介体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收入分配、货币供应与价格将财政政策工具的作用传导出去。三、财政政策的传导与效应32(二)
具体传导过程。首先,让我们来分析政策工具变量是如何通过收入分配来传导的,它们之间如何协调。政策工具变量的调整,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变货币收入者实得货币收入或者使货币收入者的实际购买力发生变化。对于前者,主要是通过对居民个人征税,使其税后收入减少或通过某种形式的补贴使居民个人的实得收入增加;对于后者,主要是通过货币的升值或贬值来进行调节。政策工具对企业利润分配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上。(二)
具体传导过程。33其次,再分析政策工具变量调整是如何影响货币供应的。撇开财政政策对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存量结构变化的影响不谈,集中分析我国财政赤字与货币供应的关系,我们就会发现,我国的财政赤字具有货币扩张效应。其次,再分析政策工具变量调整是如何影响货币供应的。撇开财政政34最后,价格为什么也是财政政策传导的重要媒介?在我国,许多财政政策工具的作用是通过价格作用体现出来的,或者是与价格相互作用共同发挥作用的。长期以来,我国产业部门间的利润率,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是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部门与行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除了受成本变动等因素影响外,主要与价格政策有关。价格不合理是制约基础工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而政府对价格的控制不应只采取行政手段,还应采取经济手段,适度地调控物价。最后,价格为什么也是财政政策传导的重要媒介?在我国,许多财政35(二)财政政策的效应
财政政策效应即财政政策作用的结果。财政政策是否有效,主要看政策执行的结果如何。一般来说,政策实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即为有效;反之则无效。(二)财政政策的效应36政府为推行某项政策所付出的研究费用、执行费用和补偿费用构成了该项政策的“成本”,而某项政策实施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则可视为该项政策的“效益”。这样,对政策有效性评价可通过政策成本与政策效益的对比来进行。即当政策效益大于政策成本时,政策的有效性程度高,反之,则低。政府为推行某项政策所付出的研究费用、执行费用和补偿费用构成了37(三)财政政策效应的偏差政策效应偏差是指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实际效应与预期效应发生了背离。政策效应偏差是一个复杂的政策现象,对于这一政策现象要作具体分析。政策效应偏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偏差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必然发生的偏差,称为自然偏差现象;另一类是政策实施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偏差,称为人为偏差现象。(三)财政政策效应的偏差38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必然造成的偏差,称之为自然偏差。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总有一个时间过程,大致可分四个阶段:政策出台阶段、政策完善阶段、政策成熟阶段、政策蜕化阶段。通常,在政策出台阶段和政策蜕化阶段,政策效果差一些。而在政策完善阶段和政策成熟阶段,政策效果好一些。这样,在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就会出现阶段性的政策效应偏差,这种政策效应的自然性偏差可能由下列因素引起:新出台的政策本身尚不完善,旧政策的历史惯性的干扰等。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必然造成的偏差,称之为自然偏差。39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偏差,称之为人为偏差现象。人为因素造成的政策效应偏差,最常见的表现是:政策设计脱离实际,政策期望值过高,客观上难以实现;政策工具缺乏或选择不当,搭配有误,使政策缺乏可操作性;政策主体行为偏差,使政策贯彻受阻。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偏差,称之为人为偏差现象。40(四)财政政策乘数“乘数”即倍数。财政政策运作所引起的社会总需求变动数量,并不仅等于财政收支本身的变动数量,而是以乘数状态扩张或收缩。所谓财政政策乘数,是指财政政策运作所引起GDP或GNP扩张或收缩的倍数。(四)财政政策乘数41(一)
税收乘数它表明的是税收的变动对GNP的影响程度。这种影响程度就是所谓的税收乘数。第一,税收乘数是负值,说明国民收入与税收的变动相反。第二,政府增税时,国民收入成倍减少。(一)
税收乘数42(二)
购买性支出乘数它表明的是购买性支出的变动对GNP的影响程度,这种影响程度就是所谓的购买性指出乘数。第一,支出乘数是正值,说明国民收入与税收的变动方向相同。第二,政府增支时,国民收入成倍增加。第三,同税收乘数相比,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二)
购买性支出乘数43(三)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在增加税收的同时,等量增加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乘数加上税收乘数等于1。这就是说,即使增加税收回减少国民收入,但若同时等额地增加支出,国民收入也会等额地增加。换言之,即使政府实行平衡预算乘数,仍具有一定的扩张效应。(三)
平衡预算乘数44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一)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者信贷规模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45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1、法定准备金率它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规定的向中央银行交纳存款的比率。这个政策工具的初始目的是为了保证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防止商业银行支付能力削弱而对经济产生破坏性影响;而现在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则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存贷款的过度膨胀,防止货币供应对经济产生负效应。(二)货币政策的工具462、利率。中央银行根据资金松紧情况确定调高或调低利率。我国历次降息过程第一次降息(1996年5月1日):存、贷款年利率平均降幅分别为0.98%和0.75%,居民消费倾向很快上升6.6个百分点,股市一个历时超过两年的大牛市从此拉开了序幕。2、利率。中央银行根据资金松紧情况确定调高或调低利率。47第二次降息(1996年8月23日):存、贷款年利率平均降幅分别为1.5%和1.2%,对沪深股市带来新的刺激,并在当年年底冲上了历史的高峰。第三次降息(1997年10月23日):存、贷款年利率平均降幅分别为1.1%和1.5%,其后发行的两个长期品种的国债异常火爆。第二次降息(1996年8月23日):48第四次降息(1998年3月25日):存、贷款年利率平均降幅分别为0.16%和0.6%,为国企改革创造了良好的资金环境。第五次降息(1998年7月1日):存、贷款年利率平均降幅分别为0.49%和1.12%,在一定程度上
刺激了内需的扩大。第四次降息(1998年3月25日):49第六次降息(1998年12月7日):
存、贷款年利年平均降幅均为0.5%,使股市在1000点之上企稳。第七次降息(1999年6月10日):
存、贷款年利率平均降幅分别为l%和0.75%,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人民币的最后一次降息,为股市的“5.19”行情做了铺垫。
第六次降息(1998年12月7日):50第八次降息(2002年2月21日):存、贷款年利率平均降幅分别
为0.27%和0.5%,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民币的第一次降息,曾带动股市在当时的1500点政策底走出一波近200点的强劲反弹行情。第八次降息(2002年2月21日):511996年5月1日存款利率9.19%1996年8月23日存款利率7.47%1997年10月23日存款利率5.87%1998年3月25日存款利率5.22%1998年7月1日存款利率4.77%1998年12月7日存款利率3.78%1999年6月10日存款利率2.25%2002年2月21日存款利率1.98%1996年5月1日存款利率9.19%523、公开市场业务它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主要是国债)以调控货币供应量及影响利率的行为。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体系的准备金来进一步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数量的扩大和收缩,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同时,通过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变动,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3、公开市场业务534、再贴现率它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票据进行贴现而收取的的利率。当商业银行急需资金时,可以以其对工商企业贴现的票据向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贴现率实质上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放款利率。4、再贴现率54(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1、功能的差异需要两者协调配合2、作用领域的差异需要两者协调配合3、功能的局限性需要两者协调配合4、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相互联系需要两者协调配合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55财政宏观调控与财政政策讲义课件56(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方式
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的配合,即“双松”政策2、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的配合,即“双紧”政策3、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的配合4、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的配合(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方式57
双松政策双紧政策紧财政松货币紧货币松财政经
济
背
景社会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宏观调控首要目标社会总需求极度膨胀,社会总供给严重不足,物价大幅攀升,抑制通胀成为首要目标政府开支过大,物价基本稳定,经济结构合理,但企业投资并不旺盛,促使经济较快增长成为主要目标通胀与经济停滞并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失衡,治理滞胀、刺激经济增长成为首要目标具
体
政
策财政扩大支出降低税率;同时央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降低市场利率,以抵消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财政削减政府支出,提高税率;央行紧缩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调高利率财政削减政府支出,提高税率紧的货币政策同时实施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利用财政杠杆调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双松政策双紧政策紧财政松货币紧货币松财政经
济
背
景社会58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政策。总的来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都是一致的,但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自使用的政策工具和作用不尽相同,各有其局限性。因此,为了达到理想的调控效果,通常需要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政策。总的来说,财59除了以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的一般模式,财政、货币政策还可呈中性状态。中性的财政政策,指财政收支量入为出、自求平衡的政策。中性的货币政策,是指保持货币供应量合理、稳定地增长,维持物价稳定的政策。若将中性货币政策与中性财政政策分别与上述松紧状况搭配,又可产生多种不同配合。
除了以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的一般模式,财政、货币政策60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对效力(1)
财政政策的效力当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政府需求增加将通过财政政策乘数效应使GDP增加。GDP的增加又使货币需求增加,即需要更多的货币用于交易。在不改变货币供给的情况下,利率必然上升。利率上升,一方面会抵消由于GDP增加而增加的货币需求,另一方面又会减少投资需求,从而抵消一部分政府支出或减税对GDP的影响。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对效力61(2)
货币政策的效力货币政策的操作主要体现在货币供给的变化上。一项扩张性货币政策如果在货币供给的增加时使利率下降的幅度很大,并且对投资有很大的刺激作用,它对总需求的影响就很大。这种效果产生的条件是:第一,如果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高,利率的下降就会使投资受到极大鼓励。第二,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低,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利率下降很大。在这两个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效力就强。(2)
货币政策的效力62(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A)
内在时滞:只涉及行政单位而与立法机构无关。包括认识时滞和行政时滞。1、
认识时滞是指从经济现象发生变化到决策者对这种需要调整的变化有所认识所经过的时间。2、
行政时滞也称为行动时滞,是指财政当局在制定采取何种政策之前对经济问题调查研究所耗费的时间。(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63(B)
外在时滞:是指从财政当局采取措施带这些措施对经济体系产生影响的这一段时间。1、
决策时滞是指财政当局将分析的结果提交给立法机构审议通过所占用的时间。2、
执行时滞是指政策议案在立法机构通过后交付有关单位付诸实施所经历的时间。3、
效果时滞是指政策正式实施到已经对经济产生影响所需要的时间。(B)
外在时滞:是指从财政当局采取措施带这些措施对经济64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实证分析改革开放20年来,根据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采取了不同的配合方式,既有“双松”、“双紧”配合,也有“松紧”搭配方式。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1979-1988年,总体上实行的是“双松”配合,期间表现为多次模式转换和由“双松”到“双紧”,又由“双紧”到“双松”的螺旋式循环。
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实证分析65(1)1979年、1980年为“双松”配合,财政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这两年财政支出连续大幅度增长,造成了170.6亿元和127.5亿元高额财政赤字;在货币政策方面,大幅度增加现金和贷款投放,使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由1979年的2%突然上升到1980年的6%的历史较高点。
(1)1979年、1980年为“双松”配合,财政政策上采取了66(2)1981年为紧财政松货币的配合,在财政方面,当年财政基本建设投资支出比上年压缩了28%,财政赤字比上年减少了102亿元。在银行方面,实行紧中有松的政策,一方面,现金投放减少了36.2%,另一方面,增加各类贷款350.3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农副产品收购和轻纺工业的发展。
(2)1981年为紧财政松货币的配合,在财政方面,当年财政基67(3)1982年至1984年实行“双松”的配合,在财政方面,一系列的财税改革,使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到1984年的26%,因减收增支使财政出现赤字44.5亿元。在银行方面,实行了“拨改贷”和企业流动资金转由银行信贷供应的体制,使1984年增发票子262.3亿元,各项贷款增长了32.8%,经济增长率增加到1984年的14.7%。
(3)1982年至1984年实行“双松”的配合,在财政方面,68(4)1985年又实行“双紧”配合,在财政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财政收入,控制财政支出,当年财政实现盈余21.6亿元。在银行方面,“紧缩银根”,严格控制贷款规模和货币投放,货币供给增长率由1984年的49.5%下降到24.7%。
(4)1985年又实行“双紧”配合,在财政方面,采取一系列措69(5)1986年至1988年又实行“双松”配合,在财政方面,扩大国债发行规以满足支出需要,1988年国债发行达到270.8亿元,1988年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已下降到21.2%。在货币政策方面,1986年提出“稳中求松”,1987年又提出“紧中有活”,银行信贷和货币投放再度失控,现金投入由1985年的195.7亿元增加到1988年的679.5亿元,各项贷款由1985年的5,905.6亿元增加到1988年的10,551.3亿元。到1988年通货膨胀率已达18.5%。(5)1986年至1988年又实行“双松”配合,在财政方面,702.1989-1997年,总体上是“双紧”的配合,期间同样表现为“双紧”与“双松”的螺旋式循环。
(1)1989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针对1988年出现的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状况,1989年中央提出了“治理整顿”的方针,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11%。现金投放由上年的679.5亿元减少到210.0亿元,全国零售物价指数上涨率下降到1990年的2.1%,经济增长率下降到4.4%。
2.1989-1997年,总体上是“双紧”的配合,期间同样表71(2)1990年至1993年实行的是“双紧”基调下的“双松”配合,与上一年相比,1990年、1991年发放的各项贷款分别增加了22.2%和19.0%,这四年货币供给分别增加了43.0%、77.6%、36.4%和35.3%,并三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在财政政策方面,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和支援农业等方面的支出,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但由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超过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致使财政赤字大幅度增加,到1994年财政赤字已达668.4亿元,通过膨胀率达21.7%。(2)1990年至1993年实行的是“双紧”基调下的“双松”72(3)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策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与产值速度关系密切的增值税、消费税的调控作用,并通过发行国债,引导了社会资金的流向,从而减轻了经济的泡沫化程度。在货币政策方面,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大幅度地提高了存贷款利率,并要求各专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定期收回乱拆借的资金,使宏观经济在快车道上稳刹车,并最终顺利实现了软着陆,至1997年,经济增长率在保持8.8%的同时,物价水平回落到0.8%。
(3)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策方面73
3.1998年、1999年以来实行的是“双松”的配合。
针对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问题,政府实施了以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目标实现为目的的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取消贷款限额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连续五次下调存贷款利率,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一系列措施;3.1998年、1999年以来实行的是“双松”的配合。
74在财政政策方面,加快“费改税”进度,对某些产品提高出口退税率并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加大政府投资的力度并积极引导企业和个人社会投资和外资。1998年下半年中央又决定实行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1000亿元长期国债,国有商业银行增加1000亿元配套贷款,定向用于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1999年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大幅度提高职工的工资,开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1998年经济增长率达到7.8%,基本实行了宏观调控目标在财政政策方面,加快“费改税”进度,对某些产品提高出口退税率752004年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首要任务就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4年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首要任务就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76一、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势头三、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四、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六、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05年经济工作六大主要任务一、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05年经77积极财政政策退出稳健财政政策登场中共中央政治局1日召开会议指出.“根据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的要求,明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自2002年起,财政赤字跃居3000亿元以上.并接连创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高。连续三年,我国赤字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都逼近了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3%。积极财政政策退出稳健财政政策登场78近两年来,我国社会投资明显增快,尤其从去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财政收入也持续攀升,国家财力充沛。据预测,今年财政全年增收将高达50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一系列变化,给积极财政政策的退出创造了合适条件.稳健的财政政策意味着既不扩张,也不紧缩,在预算收支上“有保有控”,保持基本平衡。近两年来,我国社会投资明显增快,尤其从去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79改革开放利以来五次宏观调控第一次宏观调控1979-1981年针对的是1978年经济过热起初表现为投资过热和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随后财政用于消费的支出大幅增加,形成大量财政赤字,导致国民收入超分配。改革开放利以来五次宏观调控80第二次宏观调控1985-1986年针对的是1984年的经济过热1984年11月,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严格控制财政支出,控制信贷投放。第三次宏观调控1989-1990年针对的是1987-1988年经济过热当时,国家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投资得到一定控制,但预算外投资规模的膨胀远远没有控制住,而且愈演愈烈。
第二次宏观调控1985-1986年81第四次宏观调控1993年下半年一1996年针对的是1992-1993年上半年的经济过热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到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为抵制随后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五次宏观调控2003年下半年至今针对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比较快、规模比较大、部分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同题。这是一次见势快、动手早、防患于未然的调控。从目前的经济运行状况看,整个经济继续向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发展第四次宏观调控1993年下半年一1996年82五方面控制房价过快上涨一是继续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要坚持市场化取向,进一步通过土地、规划及严格拆迁管理等调控手段,研究解决房地产市场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稳定房价、稳定老百姓的心理预期。五方面控制房价过快上涨83二是继续控制拆迁规模,调控市场需求释放节奏。根据市场供求情况,严格拆迁计划管理,把握好拆迁力度,合理确定拆迁规模,促进市场需求持续稳定释放。二是继续控制拆迁规模,调控市场需求释放节奏。根据市场供求情况84
三是改善供应结构,增加中低价位普通住房供应。在供求矛盾突出、房价涨幅较大的地区,应当适当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投放量。同时,通过搞活住房二级市场,多层次地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三是改善供应结构,增加中低价位普通住房供应。在供求矛盾突出85四是规范市场行为,遏制投机炒作。加强土地市场监管,依法严格限制闲置土地甚至囤积居奇行为。加大对商品房销售价格的引导、调控和监管,各地物价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制止价格非正常上涨,特别是满足中低收人家庭需要的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价格的非正常上涨。四是规范市场行为,遏制投机炒作。加强土地市场监管,依法严格限86五是加强信息引导,加快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加强市场监测,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市场信息,是有效把握市场发展态势,适时适度加强宏观调控,引导市场理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五是加强信息引导,加快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建设。87财政宏观调控与财政政策
一、
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二、财政政策概述三、财政政策的传导与效应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财政宏观调控与财政政策88财政宏观调控与财政政策讲义课件89一、
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
(一)、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是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财政是政府掌握的重要的经济调控杠杆,因而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从属于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财政宏观调控实际上是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手段,其是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全部。一、
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
(一)、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90财政宏观调控与财政政策讲义课件91(二)财政宏观调控的手段
政府为了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而实施财政宏观调控必须依靠一定的调控手段。
财政宏观调控五种手段、特征、在宏观调控中的功能体现。(二)财政宏观调控的手段
政府为了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而实施财政92财政宏观调控五种手段
财政宏观调控五种手段93
特征在宏观调控中的功能体现国家预算手段
直接调控性
·调节力度强·国家预算规模和结构制约和影响经济规模
·国家预算的组织形式合理化影响财政宏观调控的效果。国家税收手段·集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于一身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运用广泛·调控社会总需求
调控社会总供给
·对个人收入和财产的调控公债手段·不完全的主动性
·灵活性
·与银行的协调性
公债的宏观调控功能是借助于公债规模、发行对象、偿还期限和公债利率的变动实现的
它的主要调节功能包括:
调节国民收入使用
调节货币流通
·调节社会总供需财政支出手段不同性质的财政支出形式各有不同·购买性支出的增减会引起社会总供需的平衡变化·转移性支出不直接影响社会总供需
·转移性支出对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财政投融资手段·政府作为投融资主体本身
·直接介入经济运行
·着眼于宏观社会效益·壮大国家宏观调控的实力
·增强财政调控产业结构的力度
特征在宏观调控中的功能体现国家预算手段直接调控性
·94二、财政政策概述
(一)、财政政策含义1、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制定的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基本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2、财政政策的特征财政政策表现为一定的经济调节手段与措施财政政策具有层次性财政政策是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和调控的主要手段二、财政政策概述
(一)、财政政策含义95(二)财政政策的分类
1、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不同,财政政策可以分为: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税收的自动稳定性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二)财政政策的分类
1、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不同96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宏观经济的波动状况,主动变动税收和购买性支出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97汲水政策是对付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依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汲水政策具有四个特点:1、汲水政策是一种诱导景气复苏的政策,是以经济本身所具有的自发恢复能力为前提的治理萧条政策。2、
汲水政策的载体是公共投资,以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作为启动民间投资活跃的手段。3、
财政支出规模是有限的,不进行超额的支出,只要使民间投资恢复活力即可。4、汲水政策是一种短期的财政政策,随着经济萧条的消失而不复存在。汲水政策是对付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依靠付出一定98补偿政策是指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在经济繁荣时期,为了减少通货膨胀因素,政府通过增收减支等政策以抑制和减少民间的过剩需求;在经济萧条时期,为了减少通货紧缩因素,政府又必须通过增支减收等政策来增加消费和投资需求,以谋求整个社会经济有效需求的增加。补偿政策是指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99补偿政策和汲水政策虽然都是政府有意识的干预政策,但其区别也是很明显的:首先,汲水政策只是借助于公共投资以补偿民间投资的减退,是医治经济萧条的处方;而补偿政策是一种全面的干预政策,它不仅在使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中得到应用,而且还可用于控制经济过度繁荣。其次,汲水政策的实现工具只有公共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载体不仅包括公共投资,还有所得税、消费税、转移性支付、财政补偿等等。再次,汲水政策的公共投资是不能超额的,而补偿政策的财政收支可以超额增长。最后,汲水政策的调节对象是民间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补偿政策和汲水政策虽然都是政府有意识的干预政策,但其区别也是1002、根据财政政策主体对调节对象的反应情况不同,财政政策可以分为:
1)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情况而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措施,来调整和引导经济朝着政府理想的或者预期的方向发展。2)消极的财政政策政府只是消极地或者被动地保持预算的年度平衡,如果说政府也有通过财政政策对经济发挥调节作用的话,那也只是通过“自动稳定器”来对经济进行有限的干预。2、根据财政政策主体对调节对象的反应情况不同,财政政策可以分1013、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不同,财政政策可以分为:1)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政策。在社会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通常是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财政支出等手段扩大社会需求,进而提高社会总需求水平,缩小社会总需求水平与社会总供给水平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3、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不同,财政政策可1022)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的政策。在社会总需求规模大于社会总供给、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通常是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等手段来减少或者抑制社会总需求,以达到降低社会总需求水平、最终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目标。2)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1033)中性的财政政策是指使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不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扩张性或者紧缩性影响的财政政策。在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情况下,政府只需要维持原有的财政收支规模和结构,从而保持财政政策的中性,不对社会总供求状况产生任何影响。3)中性的财政政策是指使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不对社会总需求产生104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105
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1064、根据财政政策的长、短期目标不同,财政政策可以分为:(1)长期财政政策长期财政政策是指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的财政政策。其具有长期稳定性的特点。(2)短期财政政策短期财政政策是指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术性目标服务的财政政策。它主要适用于特定时期和特定的范围。4、根据财政政策的长、短期目标不同,财政政策可以分为:1075、根据财政政策调节手段不同,财政政策可以分为:税收政策、国债政策、支出政策、补贴政策、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国有资产政策、国家预算政策等。
5、根据财政政策调节手段不同,财政政策可以分为:108
(三)财政政策目标1、
物价相对稳定。这是世界各国均在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财政政策稳定功能的基本要求。物价相对稳定,并不是冻结物价,而是把物价总水平的波动约束在经济稳定发展可容纳的空间。物价相对稳定,可以具体释义为,避免过度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三)财政政策目标109、2.
收入的合理分配。收入分配既要有利于成分调动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同时又要防止过分贫富悬殊,因此,在政策的导向上存在着公平与效率的协调问题。3、
经济适度增长。适度的含义就是量力而行。其一,要视财力可能(即储蓄水平)制定增长率。储蓄水平主要有收入水平和储蓄倾向两因素决定。其二,要视物力可能。物力是各种物资资源的总称,物力可能实际是指能支撑经济增长的物资承受能力。4、2.
收入的合理分配。收入分配既要有利于成分调动社会成员110、4.
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经济系统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需要的满足程度,不仅取决于个人消费需求的实现,而且取决于社会公共需要的实现。这种公共需要的满足,综合表现为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4.
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经济系统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111(四)财政政策工具1、
税收:税收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宏观税率确定、税负分配以及税收优惠和税收惩罚体现出来。(1)、
宏观税率(即税收收入占GDP)的确定,是财政政策实现调节目标的基本政策度量选择之一。宏观税率高意味着政府集中掌握的财力或动员资源的能力高,反之则低。(四)财政政策工具112(2)、
宏观税率确定后,税负的分配就显得十分重要。税负分配,一方面是由政府部门来进行,主要是通过税种选择和制定不同的税率来实现;另一方面是通过市场活动来进行,主要是通过税负转嫁的形式体现出来。(3)、
税收优惠和税收惩罚主要是在征收正税的基础上,为了某些特殊需要而实行的鼓励性措施或惩罚性措施。(2)、
宏观税率确定后,税负的分配就显得十分重要。税负分1132、
2、
公债:公债调节经济主要体现在下述三种效应上(1)、“排挤效应”。所谓“排挤效应”,即由于公债的发行,使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资金减少,从而对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起调节作用。(2)、“货币效应”。所谓“货币效应”,即公债发行引起货币供求变动。它一方面可能使部分“潜在货币”变为现实流通货币,另一方面则可能把存于民间部门的货币转到政府部门或由于中央银行购买公债增加货币的投放。2、
2、
公债:公债调节经济主要体现在下述三种效应上114(3)、“收入效应”。假定公债是由未来年度增加税收来偿还,公债持有人在公债到期时,不仅收回本金而且得到利息。而政府发行公债主要用于社会公共需要;这样,在一般纳税人与公债持有人之间就产生了收入的转移问题。此外,公债所带来的收入与负担问题,不仅影响当代人,而且还存在着所谓“代际”的收入与负担的转移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即所谓收入效应的分析。(3)、“收入效应”。假定公债是由未来年度增加税收来偿还,公11533、
公共支出主要是指政府满足纯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它包括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部分。33、
公共支出1164、
政府投资政府投资指财政用于资本项目的建设支出,它最终将形成各种类型的固定资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投资的项目主要是指那些具有自然垄断特征、外部效应大、产业关联度高、具有示范和诱导作用的基础性产业、公共设施、以及新兴的高科技主导产业。政府的投资能力与投资方向对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关键性作用。4、
政府投资117考虑到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现状,政府投资所产生的效应,就不局限于自身的投资效益。作为一种诱发性投资,它可将“基础瓶颈”制约所压抑的民间部门的生产潜力释放出来,并使国民收入的创造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这就是政府投资在“基础瓶颈”条件下所产生的“乘数效应”。考虑到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现状,政府投资所产生的效118
三、财政政策的传导与效应(一)财政政策传导机制就是财政政策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各政策工具通过某种媒介体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收入分配、货币供应与价格将财政政策工具的作用传导出去。三、财政政策的传导与效应119(二)
具体传导过程。首先,让我们来分析政策工具变量是如何通过收入分配来传导的,它们之间如何协调。政策工具变量的调整,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变货币收入者实得货币收入或者使货币收入者的实际购买力发生变化。对于前者,主要是通过对居民个人征税,使其税后收入减少或通过某种形式的补贴使居民个人的实得收入增加;对于后者,主要是通过货币的升值或贬值来进行调节。政策工具对企业利润分配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上。(二)
具体传导过程。120其次,再分析政策工具变量调整是如何影响货币供应的。撇开财政政策对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存量结构变化的影响不谈,集中分析我国财政赤字与货币供应的关系,我们就会发现,我国的财政赤字具有货币扩张效应。其次,再分析政策工具变量调整是如何影响货币供应的。撇开财政政121最后,价格为什么也是财政政策传导的重要媒介?在我国,许多财政政策工具的作用是通过价格作用体现出来的,或者是与价格相互作用共同发挥作用的。长期以来,我国产业部门间的利润率,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是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部门与行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除了受成本变动等因素影响外,主要与价格政策有关。价格不合理是制约基础工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而政府对价格的控制不应只采取行政手段,还应采取经济手段,适度地调控物价。最后,价格为什么也是财政政策传导的重要媒介?在我国,许多财政122(二)财政政策的效应
财政政策效应即财政政策作用的结果。财政政策是否有效,主要看政策执行的结果如何。一般来说,政策实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即为有效;反之则无效。(二)财政政策的效应123政府为推行某项政策所付出的研究费用、执行费用和补偿费用构成了该项政策的“成本”,而某项政策实施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则可视为该项政策的“效益”。这样,对政策有效性评价可通过政策成本与政策效益的对比来进行。即当政策效益大于政策成本时,政策的有效性程度高,反之,则低。政府为推行某项政策所付出的研究费用、执行费用和补偿费用构成了124(三)财政政策效应的偏差政策效应偏差是指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实际效应与预期效应发生了背离。政策效应偏差是一个复杂的政策现象,对于这一政策现象要作具体分析。政策效应偏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偏差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必然发生的偏差,称为自然偏差现象;另一类是政策实施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偏差,称为人为偏差现象。(三)财政政策效应的偏差125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必然造成的偏差,称之为自然偏差。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总有一个时间过程,大致可分四个阶段:政策出台阶段、政策完善阶段、政策成熟阶段、政策蜕化阶段。通常,在政策出台阶段和政策蜕化阶段,政策效果差一些。而在政策完善阶段和政策成熟阶段,政策效果好一些。这样,在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就会出现阶段性的政策效应偏差,这种政策效应的自然性偏差可能由下列因素引起:新出台的政策本身尚不完善,旧政策的历史惯性的干扰等。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必然造成的偏差,称之为自然偏差。126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偏差,称之为人为偏差现象。人为因素造成的政策效应偏差,最常见的表现是:政策设计脱离实际,政策期望值过高,客观上难以实现;政策工具缺乏或选择不当,搭配有误,使政策缺乏可操作性;政策主体行为偏差,使政策贯彻受阻。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偏差,称之为人为偏差现象。127(四)财政政策乘数“乘数”即倍数。财政政策运作所引起的社会总需求变动数量,并不仅等于财政收支本身的变动数量,而是以乘数状态扩张或收缩。所谓财政政策乘数,是指财政政策运作所引起GDP或GNP扩张或收缩的倍数。(四)财政政策乘数128(一)
税收乘数它表明的是税收的变动对GNP的影响程度。这种影响程度就是所谓的税收乘数。第一,税收乘数是负值,说明国民收入与税收的变动相反。第二,政府增税时,国民收入成倍减少。(一)
税收乘数129(二)
购买性支出乘数它表明的是购买性支出的变动对GNP的影响程度,这种影响程度就是所谓的购买性指出乘数。第一,支出乘数是正值,说明国民收入与税收的变动方向相同。第二,政府增支时,国民收入成倍增加。第三,同税收乘数相比,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二)
购买性支出乘数130(三)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在增加税收的同时,等量增加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乘数加上税收乘数等于1。这就是说,即使增加税收回减少国民收入,但若同时等额地增加支出,国民收入也会等额地增加。换言之,即使政府实行平衡预算乘数,仍具有一定的扩张效应。(三)
平衡预算乘数131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一)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者信贷规模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132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1、法定准备金率它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规定的向中央银行交纳存款的比率。这个政策工具的初始目的是为了保证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防止商业银行支付能力削弱而对经济产生破坏性影响;而现在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则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存贷款的过度膨胀,防止货币供应对经济产生负效应。(二)货币政策的工具1332、利率。中央银行根据资金松紧情况确定调高或调低利率。我国历次降息过程第一次降息(1996年5月1日):存、贷款年利率平均降幅分别为0.98%和0.75%,居民消费倾向很快上升6.6个百分点,股市一个历时超过两年的大牛市从此拉开了序幕。2、利率。中央银行根据资金松紧情况确定调高或调低利率。134第二次降息(1996年8月23日):存、贷款年利率平均降幅分别为1.5%和1.2%,对沪深股市带来新的刺激,并在当年年底冲上了历史的高峰。第三次降息(1997年10月23日):存、贷款年利率平均降幅分别为1.1%和1.5%,其后发行的两个长期品种的国债异常火爆。第二次降息(1996年8月23日):135第四次降息(1998年3月25日):存、贷款年利率平均降幅分别为0.16%和0.6%,为国企改革创造了良好的资金环境。第五次降息(1998年7月1日):存、贷款年利率平均降幅分别为0.49%和1.12%,在一定程度上
刺激了内需的扩大。第四次降息(1998年3月25日):136第六次降息(1998年12月7日):
存、贷款年利年平均降幅均为0.5%,使股市在1000点之上企稳。第七次降息(1999年6月10日):
存、贷款年利率平均降幅分别为l%和0.75%,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人民币的最后一次降息,为股市的“5.19”行情做了铺垫。
第六次降息(1998年12月7日):137第八次降息(2002年2月21日):存、贷款年利率平均降幅分别
为0.27%和0.5%,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民币的第一次降息,曾带动股市在当时的1500点政策底走出一波近200点的强劲反弹行情。第八次降息(2002年2月21日):1381996年5月1日存款利率9.19%1996年8月23日存款利率7.47%1997年10月23日存款利率5.87%1998年3月25日存款利率5.22%1998年7月1日存款利率4.77%1998年12月7日存款利率3.78%1999年6月10日存款利率2.25%2002年2月21日存款利率1.98%1996年5月1日存款利率9.19%1393、公开市场业务它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主要是国债)以调控货币供应量及影响利率的行为。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体系的准备金来进一步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数量的扩大和收缩,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同时,通过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变动,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3、公开市场业务1404、再贴现率它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票据进行贴现而收取的的利率。当商业银行急需资金时,可以以其对工商企业贴现的票据向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贴现率实质上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放款利率。4、再贴现率141(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1、功能的差异需要两者协调配合2、作用领域的差异需要两者协调配合3、功能的局限性需要两者协调配合4、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相互联系需要两者协调配合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142财政宏观调控与财政政策讲义课件143(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方式
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的配合,即“双松”政策2、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的配合,即“双紧”政策3、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的配合4、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的配合(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方式144
双松政策双紧政策紧财政松货币紧货币松财政经
济
背
景社会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宏观调控首要目标社会总需求极度膨胀,社会总供给严重不足,物价大幅攀升,抑制通胀成为首要目标政府开支过大,物价基本稳定,经济结构合理,但企业投资并不旺盛,促使经济较快增长成为主要目标通胀与经济停滞并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失衡,治理滞胀、刺激经济增长成为首要目标具
体
政
策财政扩大支出降低税率;同时央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降低市场利率,以抵消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财政削减政府支出,提高税率;央行紧缩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调高利率财政削减政府支出,提高税率紧的货币政策同时实施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利用财政杠杆调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双松政策双紧政策紧财政松货币紧货币松财政经
济
背
景社会14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政策。总的来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都是一致的,但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自使用的政策工具和作用不尽相同,各有其局限性。因此,为了达到理想的调控效果,通常需要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政策。总的来说,财146除了以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的一般模式,财政、货币政策还可呈中性状态。中性的财政政策,指财政收支量入为出、自求平衡的政策。中性的货币政策,是指保持货币供应量合理、稳定地增长,维持物价稳定的政策。若将中性货币政策与中性财政政策分别与上述松紧状况搭配,又可产生多种不同配合。
除了以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的一般模式,财政、货币政策147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对效力(1)
财政政策的效力当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政府需求增加将通过财政政策乘数效应使GDP增加。GDP的增加又使货币需求增加,即需要更多的货币用于交易。在不改变货币供给的情况下,利率必然上升。利率上升,一方面会抵消由于GDP增加而增加的货币需求,另一方面又会减少投资需求,从而抵消一部分政府支出或减税对GDP的影响。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对效力148(2)
货币政策的效力货币政策的操作主要体现在货币供给的变化上。一项扩张性货币政策如果在货币供给的增加时使利率下降的幅度很大,并且对投资有很大的刺激作用,它对总需求的影响就很大。这种效果产生的条件是:第一,如果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高,利率的下降就会使投资受到极大鼓励。第二,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低,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利率下降很大。在这两个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效力就强。(2)
货币政策的效力149(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A)
内在时滞:只涉及行政单位而与立法机构无关。包括认识时滞和行政时滞。1、
认识时滞是指从经济现象发生变化到决策者对这种需要调整的变化有所认识所经过的时间。2、
行政时滞也称为行动时滞,是指财政当局在制定采取何种政策之前对经济问题调查研究所耗费的时间。(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150(B)
外在时滞:是指从财政当局采取措施带这些措施对经济体系产生影响的这一段时间。1、
决策时滞是指财政当局将分析的结果提交给立法机构审议通过所占用的时间。2、
执行时滞是指政策议案在立法机构通过后交付有关单位付诸实施所经历的时间。3、
效果时滞是指政策正式实施到已经对经济产生影响所需要的时间。(B)
外在时滞:是指从财政当局采取措施带这些措施对经济151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实证分析改革开放20年来,根据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采取了不同的配合方式,既有“双松”、“双紧”配合,也有“松紧”搭配方式。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1979-1988年,总体上实行的是“双松”配合,期间表现为多次模式转换和由“双松”到“双紧”,又由“双紧”到“双松”的螺旋式循环。
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实证分析152(1)1979年、1980年为“双松”配合,财政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这两年财政支出连续大幅度增长,造成了170.6亿元和127.5亿元高额财政赤字;在货币政策方面,大幅度增加现金和贷款投放,使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由1979年的2%突然上升到1980年的6%的历史较高点。
(1)1979年、1980年为“双松”配合,财政政策上采取了153(2)1981年为紧财政松货币的配合,在财政方面,当年财政基本建设投资支出比上年压缩了28%,财政赤字比上年减少了102亿元。在银行方面,实行紧中有松的政策,一方面,现金投放减少了36.2%,另一方面,增加各类贷款350.3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农副产品收购和轻纺工业的发展。
(2)1981年为紧财政松货币的配合,在财政方面,当年财政基154(3)1982年至1984年实行“双松”的配合,在财政方面,一系列的财税改革,使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到1984年的26%,因减收增支使财政出现赤字44.5亿元。在银行方面,实行了“拨改贷”和企业流动资金转由银行信贷供应的体制,使1984年增发票子262.3亿元,各项贷款增长了32.8%,经济增长率增加到1984年的14.7%。
(3)1982年至1984年实行“双松”的配合,在财政方面,155(4)1985年又实行“双紧”配合,在财政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财政收入,控制财政支出,当年财政实现盈余21.6亿元。在银行方面,“紧缩银根”,严格控制贷款规模和货币投放,货币供给增长率由1984年的49.5%下降到24.7%。
(4)1985年又实行“双紧”配合,在财政方面,采取一系列措156(5)1986年至1988年又实行“双松”配合,在财政方面,扩大国债发行规以满足支出需要,1988年国债发行达到270.8亿元,1988年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已下降到21.2%。在货币政策方面,1986年提出“稳中求松”,1987年又提出“紧中有活”,银行信贷和货币投放再度失控,现金投入由1985年的195.7亿元增加到1988年的679.5亿元,各项贷款由1985年的5,905.6亿元增加到1988年的10,551.3亿元。到1988年通货膨胀率已达18.5%。(5)1986年至1988年又实行“双松”配合,在财政方面,1572.1989-1997年,总体上是“双紧”的配合,期间同样表现为“双紧”与“双松”的螺旋式循环。
(1)1989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针对1988年出现的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状况,1989年中央提出了“治理整顿”的方针,当年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万向节企业管理方案
- 智能电网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材料刨削处理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学校纪念“九一八”事变活动实施方案
- 27三电工程施工方案
- 2014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方案配套测评45分钟单元能力训练卷二可编辑范本
- 假期打工心得体会
- 中秋节主持人活动主持词(10篇)
- 探究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教学设计
- 探究公众对无偿献血的认知及宣传对策研究
- 私立民办初中学校项目运营方案
- 试卷印制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1+X数字营销技术应用题库
- 俄罗斯礼仪完
- 小学六年级语文(小升初)修改病句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 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
- 办税服务外包投标方案(技术标)
- 冷库是有限空间应急预案
- 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表
- 基于PLC的机械手控制系统设计毕业设计
- 足软组织感染的护理查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