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就业结构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_第1页
对外开放-就业结构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_第2页
对外开放-就业结构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_第3页
对外开放-就业结构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_第4页
对外开放-就业结构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外开放、就业结构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

目录TOC\o"1-5"\h\z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II\o"CurrentDocument"\h1绪论 1\o"CurrentDocument"\h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o"CurrentDocument"\h1.1.1研究背景 1\o"CurrentDocument"\h1.1.2研究意义 1\o"CurrentDocument"\h1.2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2\o"CurrentDocument"\h1.2.1研究思路 2\o"CurrentDocument"\h1.2.2研究内容及框架 2\o"CurrentDocument"\h1.2.3研究方法 4\o"CurrentDocument"\h1.3创新点与不足 4\o"CurrentDocument"\h1.3.1本文的创新点 4\o"CurrentDocument"\h1.3.2本文的不足 5\o"CurrentDocument"\h2国内外文献综述 7\o"CurrentDocument"\h2.1对行业收入差距的相关研究 7\o"CurrentDocument"\h2.1.1行业收入差距测度的相关研究 7\o"CurrentDocument"\h2.1.2行业收入差距形成原因分析 82.2对外开放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102.2.1贸易开放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102.2.2外资开放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11\o"CurrentDocument"\h2.3就业结构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13\o"CurrentDocument"\h2.3.1对外开放与就业结构 13\o"CurrentDocument"\h2.3.2就业结构与收入差距的相关研究 13\o"CurrentDocument"\h2.4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5\o"CurrentDocument"\h3中国对外开放、就业结构及行业收入差距的发展现状考察 17\o"CurrentDocument"\h3.1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发展现状考察 17\o"CurrentDocument"\h3.1.1行业收入差距的测度 17\o"CurrentDocument"\h3.1.2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18\o"CurrentDocument"\h3.2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现状考察 25\o"CurrentDocument"\h3.3中国就业结构的发展现状考察 31\o"CurrentDocument"\h3.3.1就业结构的划分 31\o"CurrentDocument"\h3.3.2中国就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分析 34\o"CurrentDocument"\h3.4本章小结 38\o"CurrentDocument"\h4对外开放、就业结构影响行业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 39\o"CurrentDocument"\h4.1对外开放影响行业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 39\o"CurrentDocument"\h4.1.1理论借鉴 39\o"CurrentDocument"\h4.1.2对外开放对行业收入差距影响的传导机制 43\o"CurrentDocument"\h4.2就业结构影响行业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 444.2.1理论借鉴 44\o"CurrentDocument"\h4.2.2就业结构对行业收入差距影响的传导机制 46\o"CurrentDocument"\h4.3对外开放和就业结构对收入差距影响的综合作用机制 48\o"CurrentDocument"\h4.4本章小结 50\o"CurrentDocument"\h5对外开放、就业结构对行业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51\o"CurrentDocument"\h5.1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51\o"CurrentDocument"\h5.1.1计量模型设定 51\o"CurrentDocument"\h5.1.2变量选取与计算方法说明 51\o"CurrentDocument"\h5.2样本选择与数据说明 53\o"CurrentDocument"\h5.3对外开放、就业结构对行业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检验 545.3.1对外开放、就业结构对行业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545.3.2对外开放、就业结构对行业收入差距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59\o"CurrentDocument"\h5.4本章小结 62\o"CurrentDocument"\h6结论与对策建议 63\o"CurrentDocument"\h6.1研究结论 63\o"CurrentDocument"\h6.2对策建议 64\o"CurrentDocument"\h参考文献 67附 录 73\o"CurrentDocument"\h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73\o"CurrentDocument"\h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73\o"CurrentDocument"\h学位论文数据集 73\o"CurrentDocument"\h致 谢 751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收入分配受行政力量制约,行业收入差距并不明显。但平均主义无法调动生产积极性,为加快经济发展,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应运而生。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四十年来,通过不断探索和推进,中国走出了适合自己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民收入水平固然获得迅速提升,但不同行业从业人员工资水平差异扩大是无法避免的趋势。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改革开放前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大约为0.16,而2017年提高到0.47,大幅超过国际通用“警戒线”0.40。根据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2003年至2017年的15年间,中国各行业平均工资的极值比最大为4.73,最低也有3.59。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收入分配不均衡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学术界关于行业收入差距的研究内容丰富,并形成了一定研究共识。不同行业从业者的收入水平在合理范围内存在差距并非不合理。相反,这种差距还能够促进经济发展。需要考察的有两方面,一是致使行业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是否合理;二是行业收入差距大到什么程度。不少学者认为,由于劳动者的个人特征存在差异,如受教育水平、年龄等特征不同,在允许劳动者在行业间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产生一定程度的行业收入差距是完全合理的。但如果行业收入差距过大,对经济和社会的不利影响是多方面的。过大的行业收入差距,会使劳动者集中竞争高收入部门,致使高失业率和产业结构失衡;会因收入两级分化,消费层次两级分化,降低居民消费水平;会冲击社会公平体系,打击生产积极性,甚至危及社会稳定和谐。学术界对行业收入差距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人力资本和行业垄断两个方面。一些创新性研究考虑了国际贸易,冲破了封闭经济体系,把问题放置于开放环境下,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但行业收入差距形成的前提是有就业,学术界却少有从就业角度去探讨行业收入差距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就业结构入手,仍以开放经济体系作为大环境,尝试探讨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效果。1.1.2研究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随收入水平上升而扩大。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1978年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大约为0.16,2003年为0.48,2015年下降至0.46,2017年又上涨至0.47,近15年来历年均高于国际警戒线。随着对外开放持续推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日趋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需要与时俱进地调整,以控制居民收入差距在合理区间。因此,研究在开放型经济环境下,影响收入差距的关键因素就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理论意义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分别对对外开放、就业结构与行业收入差距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出了对外开放和就业结构综合作用下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然后通过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寻找在对外开放大环境下,产业就业结构、所有制就业结构、教育水平、要素流动等因素中影响行业收入差距的关键因素。本文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行业收入差距研究领域的理论成果,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有助于从理论上构建新的收入分配体制框架。现实意义随着对外开放深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中国行业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显。行业收入差距过大不仅会引起就业失衡,还会冲击社会公平体系,打击生产积极性,甚至危及社会稳定和谐。而持续的对外开放政策将是今后不变的趋势。本文基于对外开放条件下,研究对外开放、就业结构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可以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提供行业收入差距合理化的政策建议。1.2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1.2.1研究思路本文以中国大陆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级行政单位,除国际组织以外的19个行业为研究样本,探索行业收入差距的关键影响因素。首先梳理国内外关于行业收入差距、对外开放和就业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其次,确定就业结构和行业收入差距的测度方法,描述发展现状;再次,基于经典理论推导出对外开放、就业结构对行业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随后,根据机理建立实证模型,运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结论草拟出相关政策建议。1.2.2研究内容及框架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

图1.1研究框架Fig.1.1ResearchFramework本文包括六个章节,内容提要如下:第一章:绪论。明确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草拟出主要内容框架,并说明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通过梳理就业结构与行业收入差距相关理论,针对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发掘研究空间。第三章:中国对外开放、就业结构及行业收入差距的发展现状考察。首先确定就业结构和行业收入差距的定量测度方法,通过对相关指标动态变化的描述性说明,总结对外开放、就业结构及行业收入差距的发展趋势、区域差异等现状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第四章:对外开放、就业结构影响行业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通过学习和梳理经典理论,结合前人研究,从理论上分析对外开放、就业结构对行业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第五章:对外开放、就业结构对行业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运用STATA14.0软件实证检验了就业结构与行业收入差距的相关关系,并分东、中、西及东北地区进行区域比较,结合理论机制解释实证结果。第六章:结论与对策建议。根据实证结果和理论机理总结出研究结论,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缩小行业收入差距的相关政策建议。1.2.3研究方法本文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推导与实证计量相结合,用到的主要研究方法具体如下:文献研究法。本文利用WebofScience、中国知网等文献资源平台搜集国内外关于对外开放、就业结构和行业收入差距相关的文献资料,整理总结当前国内外关于对外开放、就业结构和收入差距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全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定性分析法。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厘清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这一领域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在理论探讨下对对外开放、就业结构和行业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和定性分析,确立其理论上的影响关系;利用各省市统让年鉴等数据库,初步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就业结构以及行业收入差距发展现状;实证检验后,在综合实证结果的基础上对背后的经济意义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实证分析法。在实证研究部分主要以我国大陆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级行政单位,除国际组织以外的19个行业为研究样本,并利用2003-2017年15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检验。本文考虑了对外开放和就业结构的综合作用,构建交乘项进行检验,进一步完善了本文的实证研究,使结果更为稳健和完善。1.3创新点与不足1.3.1本文的创新点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点:本文探索了对外开放和就业结构综合作用下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提出对外开放引起就业结构变迁进而影响收入差距这一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综合作用下的实证模型,将现有成果中割裂的单一影响因素综合起来,为对策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支撑。本文详细解释了对外开放度提升、就业结构变迁及其他控制变量对行业收入差距的作用方向及原因,并分析了在不同地域之间的作用效果差异。本文的研究可以对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做出有益的补充。1.3.2本文的不足本文研究对外开放、就业结构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样本全部来自中国大陆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囿于数据可得性、可比较性等,没有选择国外样本。研究结论可能并不适用于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本文是基于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的,受到时间、经费等客观条件约束,没有对行业进行抽样调查佐证结论。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国内外文献综述2.1对行业收入差距的相关研究2.1.1行业收入差距测度的相关研究行业收入差距的测度方法有很多,学术界并未达成统一意见。在此重点介绍两类使用最广泛的指标,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基尼系数法基尼系数法是目前学术界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洪兴建(2010)利用S变化的分解模型将基尼系数表示的行业收入差距拆分成三大组成部分,包括劳动力流动、行业排序以及工资变化。张余文(2010)采用扩展的基尼系数研究了中国不同所有制成分单位之间的行业收入差距。结论显示,行业收入差距在国有单位之间基本等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城镇集体单位之间较小,在其他单位之间则非常明显。陈建东和高远(2012)通过测算中国的行业基尼系数,发现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并指出垄断依然是影响行业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王询和彭树宏(2012)分别使用了基尼系数、阿特金森指数和泰尔指数来刻画1983-2010年中国行业工资差距,并基于广义基尼系数法对行业工资差距进行分解。研究结论指出,中国1990年以前低收入行业工资增速较快,1990年以后高收入行业工资增长较快。李实和朱梦冰(2018)采用基尼系数研究了中国经济转型40年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指出在一系列缩小收入差距措施作用下,中国目前收入差距处于高位徘徊、小幅波动阶段。程强(2019)用基尼系数反映收入不平等程度,运用SEM模型实证证明了经济发展水平可以通过市场化制度来减少收入不平等。李铭和李立(2019)通过测算组内基尼系数和组间基尼系数指出2018年个税调整方案对于高收入群体的收入调节能力并不高,但对于降低总体收入差距是有作用的。泰尔指数法泰尔指数能够对差距成因进行组内组间分解,也是学术界广泛用来测算收入差距的方法之一。李娜等(2013)将中国行业工资的泰尔指数分组进行分解。按照产业类型分组分解发现行业工资差距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内部差距;按照竞争程度分组分解发现,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是行业垄断。李子秦和吴吴(2018)以泰尔指数反映行业收入差距,运用门限回归模型实证了经济发展水平促进行业收入差距扩大,收入差距扩大又会制约经济发展,并提出增强行业流动性、降低行业壁垒、深化国企改革等建议措施。王明康和刘彦平(2019)同样运用泰尔指数和门限回归模型为工具,实证研究了休闲农业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指出,休闲农业发展在政府干预、经济发展和不同地区的限制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果显著不同,政策制定需要因地、因时制宜。此外,也有学者使用非参数法,顾严和冯银虎(2008)使用非参数核密度函数法研究了中国行业收入差距演变特征。研究指出中国行业收入分配由过去的单峰转变为当前的双峰,表明行业收入两级分化的趋势已然出现。2.1.2行业收入差距形成原因分析行业垄断说行业垄断一般包括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王军和张蕴萍(2005)认为两者都是导致行业收入差距的原因。陈钊等(2010)实证了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行业垄断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显著地促进了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岳希明等(2010)采用基于均值的工资方程分解法,指出行政垄断贡献了行业收入差距的50%以上。武鹏(2011)认为垄断造成行业收入差距的传导路径是组内差距。王敬勇(2013)也指出,垄断对行业收入差距的贡献比人力资本水平的贡献更大。刘丹鹭(2017)认为影响服务业工资水平的主要原因是行业的所有制垄断,而不是技术创新水平,但技术创新结合垄断能产生较大收入差距,据此提出改革服务业国企薪酬分配制度的建议。杨海涛和田文(2018)建立了收入合理评价体系,通过计算发现垄断行业的合理指数均低于0,属于明显不合理范Ho李方(2019)利用面板数据比较了竞争行业与垄断行业的平均收入,认为对外贸易对竞争行业收入影响不大,但降低了垄断行业的整体收入。该研究把收入不平等问题的研究提高到全球化背景的框架下。人力资本水平差异引致说Keane(1993)指出不同行业对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要求不同,通常收入较高的行业也拥有更高的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的外部性会产生工资回报差距,但该原因并不能解释所有问题(Winter-Ebmer,1994)。Falaris(2004)研究了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工资差异,他认为引致工资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工作经验和受教育程度。此外,还有多名学者的研究结果也认为教育水平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越来越大(Knight,Song,2003;ZhangJunsenetal.,2005)□国内学者中,邱兆林(2014)认为垄断行业拥有高收入的原因不仅包括行业垄断因素,也有人力资本因素。因为垄断行业往往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孙敬水和于思源(2014)基于Shorrocks回归分解法对引起行业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行了排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人力资本、制度因素和区域差异。张龙和葛晶(2015)运用多层次明瑟工资方程和Melly分解法,发现人力资本对行业收入差距的贡献达到62.29%,是最主要的因素。生产效率说生产效率说认为行业间生产效率的差异是引起工资汇报差异的主要原因。钟春平(2004)认为行业间工资水平差异主要是因为技术进步水平不一致。伏帅和龚志民(2008)利用通过多元模型实证发现行业收入差距是由不同水平的劳动生产率导致的。一些学者认为即使是垄断行业的收入差距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垄断,例如对高科技产业、金融业等行业来说,行业本身人力资本存量高,生产效率也较高(王检贵,2000;张展新,2004;邱兆林,2014)。杨秀云等(2012)运用SFA法分析了收入和生产效率之间的相关关系,指出行业效率是推动中国收入水平跃过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重要因素。最新的研究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生产效率的影响并不只是单纯的缩小收入差距。周云波、田柳和陈岑(2017)的研究结果指出,技术差异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可能是正向的“直接效应”,但如果行业间替代弹性变化,也可能是负向的“间接效应”。张帆、李娜和董松柯(2019)运用超效率DEA、双边DEA衡量了垄断行业、非垄断行业及全行业的技术进步程度,以37个工业细分行业为样本,实证证明技术进步能够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技术和产业结构的有偏发展可能会使行业收入差距扩大。行业属性说行业属性说的基本观点是行业自身性质差异决定不同行业拥有不同的工资水平。Sehettkat(1993)指出不同行业的不同工作特征,例如工作的安全性、失业风险性、工作强度、工作时间等因素,是引致行业间收入差异的重要原因。一些国内学者一致同意,决定工资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行业特征具有系统差异性(宗文英,赵建国,2000;姚芳等,2004)o杜辉(2008)分析了行业垄断程度、行业竞争风险、行业组织素质和行业结构刚性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他认为行业收入差距是四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因而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张原和陈建奇(2008)采用Z评分模型和两步骤回归模型,分别实证了行业特征对收入差距、人力资本对收入差距,结果显示二者均造成了行业收入差距,但前者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市场机制与体制转型说市场机制与体制转型说认为中国的市场发育程度还不完善,转型期的制度变化和市场机制自身的特征会导致一些行业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收入。金玉国等(2003)对市场化程度和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刘小玄和曲明(2008)认为工业企业工资差距主要是因为不合理的市场机制和制度阻碍。李铭和李立(2019)通过测算组内基尼系数和组间基尼系数指出2018年个税调整方案对于高收入群体的收入调节能力并不高,但对于降低总体收入差距是有作用的。2.2对外开放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2.2.1贸易开放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现有研究在贸易开放对收入差距影响的方向上存在争议,总体上可分为对外贸易会扩大收入差距、对外贸易会缩小收入差距、对外贸易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三种情况。对外贸易扩大收入差距MasahisaFujita和DapengHu(2001)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下,以产业集聚视角,实证研究了中国区域收入差距问题。实证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和和FDI促使制造业向沿海地区集聚,从而使中国东西部收入差距的持续恶化oBourguignon和Morrisson(2002)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对外贸易开放程度越大,发展中国家的内部收入差距就越大。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通常都实施了贸易保护政策,对外贸易的结果是使非技能型工人的工资收入下降。GuillermoPerry和MarceloOlarreaga(2006)的研究表明,拉关国家对外贸易与收入差距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因为对外贸易的动态效应导致了技术偏向型的技术进步,拉大了收入差距。俞会新(2002)实证发现,对外贸易对进口行业和出口行业工资的影响是一降一升的,导致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万广华、陆铭和陈钊(2005)构建了包含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收入决定函数,指出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中国区域收入差距也将不断扩大。王少瑾(2009)分别从进口和出口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无论进口还是出口,对收入差距均有显著的扩大作用。胡兵和张明(2010)证明了对外贸易程度差异与中国区域间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马轶群(2018)研究发现,农产品进出口增加均能提高农民收入,出口增长会缩小收入差距,进口增长则会扩大收入差距。对外贸易缩小收入差距Fisher(1992)通过建立动态的两要素模型指出,劳动力供给充足的国家中,对外贸易将会使收入差距缩小。Dalgin、Mitra和Trindade(2004)通过将异质性消费者偏好纳入而扩展了引力模型,并将产品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两类,以关国家庭为样本考察预算与收入关系。结果表明,对必需品的进口降低了关国国内收入差距。Acemoglu(2003)从内生技术进步角度考察了国际贸易的影响,国际贸易发生后在短期中由于高技能劳动供给的增加,会降低高技能劳动者的收入,从而缩小了高技能劳动者和低技能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Gourdon(2007)基于引力模型,以75个国家为样本实证研究了对外开放与收入差距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在那些受过初等教育劳动者占比较大的国家里,对外贸易可以显著地减小收入差距。徐水安(2003)分析了中国加入WTO前后的收入差距变动,认为对外贸易能够显著改善个人收入差距状况。陈怡(2009)实证证明了对外贸易能够显著地提高出口行业的工资水平,降低进口行业工资水平,从而扩大行业间收入差距。赵晓霞和李金昌(2009)认为,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均有利于提高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并缩小城乡间收入差距。谢永琴和钟少颖(2010)也有同样的结论。张建伟(2016)使用中国省级数据测算了基尼系数,实证发现经济开放程度与基尼系数负相关,认为对外开放具有减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对外贸易对收入差距具有不确定性影响Andreass(1998)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与国家的发达程度有关。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差距随对外贸易提高而加大,但发达国家并不受影响。Spilimbergo(1999)基于要素禀赋理论分析了对外贸易和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随着要素禀赋的不同,对外贸易和收入差距之间的相关关系也不同。具体而言,对外贸易会使资本充裕国家的收入差距降低,又使技术充裕国家的收入差距增大。Pedroni和Yao(2006)运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了中国区域间的收入差距状况。研究结果显示,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收入差距水平呈发散趋势,省际间产品市场分割及各省间劳动流动壁垒是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何璋和覃东海(2003)认为对外贸易和收入差距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型关系,因而建立了包含二次方的回归方程,实证结果支持这个假设。也即是说,在初期对外贸易能够缩小收入差距,达到一定规模后又将扩大收入差距。胡超(2008)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他认为是倒“U”型的关系。他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期初对外贸易扩大恶化了收入差距,达到一定规模后开始减小收入差距。耿伟和郝碧榕(2018)使用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了全球价值链对一国劳动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的嵌入位置越接近下游,行业收入差距越大。可以看出,研究对外贸易对一国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时,选择不同的样本、不同的样本期间、不同的代理指标,得出的结论具有很大差异,甚至完全相反。222外资开放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现有研究在外资开放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方向上同样存在不同观点。目前学术界对外资开放的研究主要以FDI为主,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主要分为FDI加剧了行业收入差距和FDI缩小了行业收入差距两种观点。©FDI加剧了行业收入差距Feenstra和Hanson(1996)指出: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后,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采购会增加,为了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会加大对东道国的劳动力需求。Bedi和Cieslik(2002)以波兰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发现FDI较集中的行业工资水平也相对高,因而扩大了波兰制造业行业收入差距。AlfredHaug(2016)以土耳其为研究对象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外资进入土耳其后主要注入电信、银行、金融业等技术水平比较高的行业,这些行业的工资水平较高。不同的是,他认为在短期内外资集中度的差异会加剧行业间收入的不均等,但在长期来看FDI对行业收入差距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周丹(2011)从产业集聚的角度来研究FDI与收入差距的关系,依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外资主要集中在产业集聚度高的行业,外资集中度差异扩大了行业收入差距。徐占东和张永鑫(2012)使用VECM模型研究了辽宁省收入差距与FDI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无论是短期波动还是长期均衡,FDI的流入均扩大了行业收入差距。钟晓君和刘德学(2013)以广东为研究对象,发现由于FDI在各服务行业分布不均衡,使行业工资的差异增大。于诚和周山人(2016)以中国24个省市为样本,实证表明外资通过熟练劳动力的互补效应、相对技能提升效应的差异显著地扩大了行业收入差距。黄泽清和陈享光(2018)运用帕尔马比值考察了中国各群体收入份额变动,在国际资本冲击影响下,各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②FDI缩小了行业收入差距陈怡、周曙东和王洪亮(2009)以中国31个省份29个制造行业为样本,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研究了FDI和收入差距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FDI能够提升中低收入行业工资水平,使得行业收入差距获得明显改善。葛菲和代飞(2013)使用威尔逊指数来刻画收入差距,并得到了类似的结论,FDI通过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而缩小收入差距。Farhan和Azman-Saini(2014)研究了东盟五国的FDI与收入差距,研究结果显示,马、菲、泰三国的收入差距因FDI的流入而得到改善,主要是因为FDI提升了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但新、印的收入差距却因为FDI的流入而扩大,因为新、印引进的外资主要集中于高技术行业。周超、刘夏和黄显敏(2017)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发现FDI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存在明显的空间积聚特征;当FDI强度超过门槛时,缩小效应会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景守武和陈红蕾(2017)同样实证了FDI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FDI通过产业结构作用发生时会间接扩大城乡收入差距。郑磊和汪旭晖(2018)运用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也发现FDI能够明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这种作用效果存在空间异质性,2009年以后东部地区的缩小效应在持续减弱,而在中西部地区并没有发生变化。2.3就业结构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2.3.1对外开放与就业结构国际贸易能够影响就业结构。Grossman(1986)和Revenga(1992)发现由于关国相对发展中国家有更强的劳动力流动性,贸易冲击对就业的影响比工资冲击影响更大。Currie和Harrison(1997)以摩洛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面对国际贸易时就业结构的调整策略,他发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面临全球市场竞争时,其应对策略往往是降低利润率而不是将劳动力在行业之间重新配置以提高效率。Attanasioetal.(2004)指出发展中国家贸易开放的劳动力配置效应不强,主要是本国劳动力市场僵化,从而国际贸易冲击时更容易发生工资调整,而不是就业结构调整。此外,Munshi和Rosenzweig(2005)认为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使收入不平等带来的心理不平衡被掩盖,使人民因担心失去现有福利而不愿意进行就业结构迁移。发生国际贸易带来的收入不平等,进一步的降低了劳动力的流动性。Biscour和Kramarz(2007)以法国为研究对象,发现出口增加,扩大了生产型岗位的需求,但挤压了非技术岗位。Autoretal.(2013)的研究认为关国终极产品进口增加,造成了本土制造业下滑。因为外来产品的输入,加剧了本土市场的竞争。外资开放同样对就业结构有一定的影响。李莺莉、王开玉和孙一平(2014)从FDI流入东道国的视角进行了就业效应的实证研究,他们认为FDI流入能够显著提升东道国就业的数量和质量,但提升效应的大小存在区域差异和产业分布差异。李杨、蔡卓哲和邱亮亮(2017)以服务业FDI为主要研究对象,实证表明总体而言服务业FDI能够促进就业,但区域差异明显,中国内陆地区FDI的就业效应明显,在沿海地区反而表现出抑制作用。陈梅和周申(2018)基于中国微观企业数据库,研究了FDI与企业技能就业结构的关系。他们指出,外资进入使中国内资企业中高技能就业人员占比提高,外资进入速度和外资的波动性对企业有不同的影响,要在引进外资的同时注重引进策略。2.3.2就业结构与收入差距的相关研究就业结构对行业收入差距有直接影响,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集中于所有制层面、产业结构层面和人力资本积累层面。一部分学者的着眼点为所有制结构。蔡昉(1996)分析了中国国有经济16个行业门类1980年、1984-1994年间行业工资差距的成因与趋势,认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行业收入差距较小的国有经济比重逐渐下降,人力资本等引致的效率工资差异会逐渐拉大,行业收入差距自然也会有所扩大。薛守刚和周云波(2005)认为职业及职务特征是影响收入差距的首要因素。陈钊、万广华和陆铭(2010)认为所有制和职业类型对收入差距的贡献度呈不断提高趋势。武鹏(2012)通过静态和动态面板进行实证后指出,从行业所有制构成角度来看,国有比重对行业平均劳动报酬的作用方向不确定,可能增大收入差距,也可能缩小收入差距;外资及港澳台资的作用则显著为负。夏庆杰、李实和宋丽娜(2012)基于CHIP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国企就业比例下降减小了中国城镇居民工资差距,但国企改革完成后工资不合理地高于非国企,又造成工资差距扩大。宋锦(2018)用布朗分解法研究了中国居民收入增长原因,他认为,中国劳动力收入水平提高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收入分配机制不断完善。也有一部分学者的研究视角为产业结构。通过对世界各个发展阶段国家进行分类考察,学术界一致认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曾经历过至少一次就业结构在产业间或产业内的梯度转换,且经济越发达,就业弹性越低(刘勇军,2004;Chun,2008;张本波,2008;丁守海,2010)。比较统一的研究路径是从劳动力市场入手,研究就业结构的动态变迁与工资水平之间是否趋同,并探究趋同规律产生的原因(Ray,2003;Zhang,2005;王美艳,2007;蔡防,2007)。杨晓锋(2014)认为产业结构调整越剧烈,人力资本结构变动越小,在短期会降低农民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扩大收入差距;在长期由于就业预期重塑,又产生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赵立文、郭英彤和许子琦(2018)通过PVAR模型实证认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在长期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在短期效果并不显著。张超和郑长娟(2019)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显著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并且这种缩小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还有部分学者的研究重点为人力资本积累。田士超和陆铭(2007)运用夏普里值过程分解测算了教育对收入差距影响,发现对内部收入差距影响最大的因素正是教育。Haskel和Slaughter(2002)、Chamarbagwala和Shanna(2011)发现,企业会不断提高对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因为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了,从而扩大不同技能劳动者的收入差异。Marouani和Nilsson(2016)证实了这一判断,并指出技能偏好在技术密集型部门更加明显。Acemogolu和Restrepo(2017)研究了技术进步与劳动工资之间的动态关系,他认为自动化技术对人工的替代作用会降低劳动收入,来自劳动者的反抗会阻碍自动化技术进一步发展。因此,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的。郑猛(2017)认为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尽管可以提高平均收入水平,但并不能缩小收入差距,因为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更快。李听和关会娟(2018)则认为,教育投入是减小收入差距的有效手段,但对各级教育的投入产生的效果不一样,就中国而言,日前增加对初级教育的投入效果更加明显。华昱(2018)采用RIF回归CHNS数据,认为高素质劳动力供给增加在短期内并不能影响工资水平,在长期可以显著扩大工资收入差距。陈勇和柏骷(2018)融合了集聚效应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运用CHIP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认为,技术进步可以增加高技能劳动者收入,扩大工资差距,又通过集聚效应产生的劳动力流动形成地区工资差距。2.4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对收入差距的研究主要包括区域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的成因有多个方面,主要包括行业属性、行业垄断、人力资本、生效效率、市场机制与体制转型等方面。测度行业收入差距的方法包括相对法和绝对法两个方面,具体指标有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无论是贸易开放还是外资开放,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都得具体而论,因样本、时间段、测度指标的差异可能出现对外开放扩大收入差距、缩小收入差距、无法确定三种情形。对外开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起就业就业结构变迁,就业结构变迁又会引起收入差距。就业结构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路径有许多条,主要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差异等方面。现有文献对于对外开放、就业结构和收入差距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基本都割裂了对外开放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学者们研究了对外开放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也研究了就业结构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但少有研究者研究对外开放和就业结构的综合作用下是如何影响收入差距的。此外,学术界研究收入差距,特别是就业结构与收入差距时,研究重点偏向于区域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对行业收入差距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研究对外开放和就业结构综合作用下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将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补充。3中国对外开放、就业结构及行业收入差距的发展现状考察3.1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发展现状考察3.1.1行业收入差距的测度目前,国内学者高度一致的观点认为,对于收入分配差距的研究主要包括行业、区域、城乡三个层面。根据研究目的不同,需要选择合适的层面进行研究。本文研究的收入差距主要指行业层面的收入差距。如基尼无论研究那个层面的收入差距,测度收入差距的主流指标都可以大体分为两类,即绝对指标,如极值差、方差、标准差等;另外一类则是相对指标,系数、变异系数、广义嫡指数等。如基尼简易测量指标(3.1)(3.2)简易测度时可以采用极值差、极值比或者变异系数,计算方法如下:极值差=最高行业平均工资-最低行业平均工资极值比=最高行业平均工资极值 最低行业平均工资(3.1)(3.2)(3.3)变异专数二各行业平均工资标准差

各行业平均工资水平(3.3)式(3.1)-式(3.3)在反映行业工资差距时略有区别,式(3.1)和式(3.2)反映静态差距,而式(3.3)反映动态差距。基尼系数实际研究中如果过分关注收入分配的具体差异,可能会遇到一些现象不可比的情况,这时就需要一个能够反映分配整体差异程度的指标,这就需要用到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对洛伦兹曲线的概括性描述,可以对总体收入分配差异程度进行定量测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采用。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为:(3.4)G=£x/+2£x,(lf)—1(3.4)Z=1 Z=1式(3.4)中,Xi(Yi、Vi)代表第i组人口(收入、累计收入)占总人口(总收入、累计收入)的比重。Ge[0,1],数值越大表明收入分配越不公平。应该注意的是,正是由于基尼系数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它无法反映具体收入阶层的差异程度,也不能准确地反映洛伦兹曲线的形状。同一条洛伦兹曲线实际操作中分组组数的不同可能造成数值的巨大差异,而不同洛伦兹曲线也可能得出相同的基尼系数。因此,要完整全面地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收入分配状况,仅仅依据基尼系数是不够的,必须结合其他指标进行全面的比较和分析。泰尔指数

泰尔端标准运用信息理论中的嫡概念来计算收入不平等。泰尔指数是嫡指数的特例,可分解性高,不仅能在行业层面进行分解,还具备区域层面的可分解性质,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研究中。泰尔指数的表达式为:(3.5)(3.5)式(3.5)中,Yi(Pi)表示第i个行业的收入水平(就业人口),Y(P)表示所有行业的总收入水平(总就业人口)。Te[0,+oo),在此取值范围内T越大说明行业收入差距越大。如出现TvO的情况,取其绝对值进行比较,不影响对行业收入差距大小的判断。与基尼系数类似,泰尔指数也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指标,随分解层级的不同而适用的解释对象不同。因此,要根据研究日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组。3.1.2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整体收入差距高位徘徊、小幅振荡0.7n如图3.1所示,2003年中国基尼系数是0.479,随后震荡上涨至2008年的0.491o2008年以后基尼系数逐步回落,2009年为0.490,到2015年降至0.462。尽管2016-2017年基尼系数连续两年小幅上涨,数值仍低于2008年的水平。可见中国的收入差距在近15年出现小幅振荡,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应当注意,中国历年基尼系数均处于“差距较大”区间,高于联合国认定的“警戒线”0.400,也远高于一般发达国家收入差距水平所在的区间。0.7n差距悬殊0.60.5-差距较大联合国认定的警戒线0.60.5-差距较大联合国认定的警戒线0.40.3-0.2-1一般发达国家区间相对合理

比较平均

绝对平均0.3-0.2-1一般发达国家区间0.1~\IIIIIIIIIIIIIII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图3.12003-2017年中国基尼系数变化趋势Fig.3.1TrendsinChina'sGiniCoefficientfrom2003to2017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资料整理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数据,利用式(3.1)计算出中国各行业平均工资的极值差,利用式(3.2)计算出极值比,结果如图3.2所示。2003年至2017年,中国各行业平均工资的极值比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2005年极值比最大,为4.73;2015年到达最低点,为3.59。与此同时,各行业收入的极值差单调递增,从2003年的24013元扩大到了96646元。这还仅仅是工资性收入层面的差距,如果考虑居民投资收益,这一差距将更加巨大。这说明,中国在收入分配公平性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不过政策效果并不明显。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尽管极值比略有下降,但接近十万元的极值差使得收入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异常突显。图3.22003-2017年中国各行业收入的极值差和极值比Fig.3.2TheextremedifferenceandextremevalueratioofincomeinvariousindustriesinChinafrom2003to2017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如图3.3所示,根据式(3.3)和式(3.5)计算出的2003-2017年中国各行业收入的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表现出相当程度的一致性,2009年前后成为系数变化趋势的转折点,在2009年以前,两个系数均表现为上涨趋势,说明收入差距在扩大;2009年以后表现为下降趋势,说明收入差距在缩小。2014年至2017年,变异系数仍然表现为下降趋势,于2017年达到最低点0.3166。但是同时期泰尔指数却表现为持续上涨,且上涨幅度不低,从2014年的0.0278上涨至了2017年的0.0301o两个系数所反映的行业收入差距趋势截然不同。T—变异系数T-泰尔指数(右轴)图3.32003-2017年中国各行业收入的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Fig.3.3CoefficientofvariationandtheTheilindexofincomeinvariousindustriesinChinafrom

2003to2017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均能反映行业收入差距,但他们都有各自的局限性。要准确判断一个国家的收入差距状况,需要综合多项指标综合考量。首先,图3.1所示的基尼系数在2015年后小幅上涨;其次,图3.2所示的极值比同样在2015年后小幅上扬。结合图3.3泰尔指数自2014年开始的三连涨,有理由认为中国的行业收入差距自2015年开始出现新一轮恶化。行业收入差距马太效应突显中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对外经济合作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如图3.4所示,2003年至2017年全国平均工资水平从13944元增长到了74324元,复合增速达12.7%。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各个行业工资水平都获得快速增长,第一产业平均工资水平复合增速为12.7%,与全国平均增速一致;第二产业细分行业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增速最快的制造业复合增速为12.3%;第三产业增速差异较大,增速最大的批发和零售业复合增速达到了14.3%,居全行业首位,而增速最低的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复合增速为10.4%,居全行业末位。其中,历年平均工资水平均处于行业前列的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复合增速分别为13.5%和11.0%。

图3.42003-2017年中国部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复合增速Fig.3.4CompositegrowthrateofaveragewagesofemployedpersonsinurbanunitsinsomeindustriesinChinain2003-2017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整理计算理想的状况是平均工资基数较低的行业复合增速大,而基数较大的行业复合增速小,以使各行业收入差距逐渐缩小。事实却并非如此,导致不同行业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如图3.5所示,2003年农林牧渔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060元,2017年这一差距扩大到了37820元;同时,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03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953元,2017年扩大到58826元。尽管从比值上来说,农林牧渔业维持在全国平均水平的0.49倍左右,但绝对数额的差距快速扩大不容忽视。140000n120000-100000-80000-60000-40000-20000-120000-100000-80000-60000-40000-20000-0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 * * 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一^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h-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剥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关—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水剥、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全国平均图3.52003-2017年中国部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单位:元)Fig.3.5Averagewagesofemployedpersonsinurbanunitsinsomeindustries(unit:yuan)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整理如图3.5所示,2003年至2017年,历年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均为农、林、牧、渔业;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在2008年以前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09年至2015年被金融业超越,其后又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居首。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平均工资历年均为全行业最低;第二产业的4个细分行业平均工资差距不大,且非常接近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第三产业细分行业间差距非常大,金融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分列平均工资水平第一、二名,同时住宿和餐饮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仅略高于农、林、牧、渔业,为全行业倒数第二名。比平均工资具体排名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历年来大部分行业的排名没有变化。这说明不同行业间收入水平的竞争关系不强,行业收入差异固化。资源是稀缺的,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把有限的资源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合理分配,是任何社会体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这关系到经济发展成败。如果社会更行业收入差异固化,理性人必然倾向于从事收入较高的行业。那些收入处于底层水平的行业(如农、林、牧、渔业)就会流失大量从业者,从而失去发展活力。对于国家而言,资源配置未达到合理有效目标,难以收获良好的经济效益,甚至会造成经济失衡、发展停滞等严重问题。图3.62003-2017年中国部分行业从业人数(单位:万人)Fig.3.6NumberofemployeesinsomeindustriesinChinain2003-2017(unit:10thousand)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整理如图3.6所示,2003至2017年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从460万人骤减至255万人,减幅达44.4%o同时期,金融业从业者从286万人增长至689万人,增长率为140.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增幅更大,达到了280.3%。这充分说明大量中国劳动力更热衷于收入较高的行业,不愿意从事收入较低的农、林、牧、渔业。同样的人才流失也发生在制造业、采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低薪”行业。应当注意的是,这些行业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与高薪行业并无二致。行业收入差距地域差异明显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十分巨大。在行业收入差距方面同样也存在地域差异。根据式(3.5)计算得到的中国四大经济区域①的泰尔指数表明,行业收入差距的地区差异明显(图3.7)。东部地区的行业收入差距最大,且历年以来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以前东北地区的行业收入差距也非常大,2005年以前甚至高于东部地区。2007年开始,东北地区的行业收入差距逐年下降,2013年降至略低于全国水平的低位,随后几年一直保持和全国水平高度趋同的走势。中部地区和西部西区的行业收入差距历年来均低于全国水平,其中中部地区的泰尔指数最低,为全国行业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Y-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一■一中部地区Tl西部地区 全国图3.72003-2017年中国四大经济区域行业收入泰尔指数对比Fig.3.7ComparisonoftheTheilindexofChina'sfourmajoreconomicregionsin2003-2017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整理计算根据式(3.5)和各省行业数据,计算出2003至2017年中国各省的泰尔指数,再计算历年极大值和极小值分布情况如表3.1所示。在统计的15年中,收入差距最大省份有8年是浙江、4年是海南、3年是北京,这三个省级行政区均属于东部地区。在统计的15年中,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有5年是湖南、4年是湖北、2年是云南,此外江西、安徽、河南和河北各占一席。其中,只有河北属于东部地区,云南属于西部地区。也即是说,有12年的最小值出现在中部地区。①中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发布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以及的十六大报告的精神,将中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其中,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中部地区: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西部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表3.12003-2017年中国行业工资的泰尔指数极值出现地区统计Table.3.1RegionalStatisticsontheExtremeValueoftheTheil年份最高省份最低省份年份最高省份最低省份2003海南云南2011浙江湖北2004海南云南2012浙江湖北2005海南湖南2013北京湖北2006海南湖南2014北京江西2007浙江湖南2015北京河南2008浙江湖南2016浙江安徽2009浙江湖南2017浙江河北2010浙江湖北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整理计算结合中国四大经济区域的泰尔指数,很显然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内部的各行业发展更为均衡,行业收入差距相对较小。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分层明显,东部地区显著领先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同时,各地区区位条件不同,资源禀赋差异较大,适宜的产业也有所不同。因此,要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促进分配公平,政策制定时需要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3.2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现状考察对外贸易总额不断扩大,产品结构升级中国建国之初贸易额仅为11.3亿关元;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当年贸易总额为206.4亿关元;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当年按贸易总额为5097亿关元。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发展,中国积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适当利用国际资源,使中国对外贸易进入全新阶段。如图3.8所示,自2001年开始,对外贸易总规模增长速度明显增大。到201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4.6万亿关元,较2017年增长12.6%,是1978年贸易总额的224倍,在全球贸易总额排名中排第1位。出口总额■进口总额 净出口(右轴)图3.81978-2018年中国贸易总额变化趋势(单位:亿美元)Fig.3.8TrendsinChina'stotaltradevolumefrom1978to2018(unit:billionUSdollars)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如图3.9所示,随着中国贸易总额加大,贸易产品结构也不断升级。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进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占比较高,1985年比重达到了87%,主要因为当时中国工业水平还不够高,国产工业制成品无法满足国内市场需求。2001年入世后,进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在波动中下降,2017年占比为65%。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改革开放之初主要出口初级产品,1980年初级产品占比高达51%。说明当时中国制造业水平低,工业制成品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偏低,只能以出口资源型产品参与国际贸易,对经济持续发展不利。随后,中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占比持续下降,到2017年占比仅为5%o取而代之的是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比重不断加大,并且工业制成品的类型也发生了改变。由最初的纺织品、橡胶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机械及运输设备、高新技术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从进出口两个方面都可以看出,中国的贸易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进口资源型初级产品,出口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成为当前趋势。

图3.92001-2018年中国贸易产品结构变化趋势Fig.3.9TrendsinChina'stradeproductstructurefrom2001to2018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外资总额不断扩大,产业分布不均衡如图3.10所示,2003年以来,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总体上扩大,2017年总规模是2003年的2.5倍。从FDI增长的动态变化来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1年以前,FDI增长较为明显;第二阶段是2011年之后,FDI增长速度放缓。外资的引进,为中国注入了大量资本。外资引进时的技术溢出效应和扩散效应也促进中国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崛起,自身实力不断增强,对于外资的需求降低。因此,在2011年以后FDI的增长并不明显。从外资依存度方面来看这一趋势更加明显,2003-2017年,外资依存度逐年下降。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FDI(亿美元)——外资依存度图3.102003-2017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变化趋势Fig.3.10TrendsinChina'sFDIin2003-2017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外资进入东道国在产业分布上受到政府管制影响,只能投向东道国政策允许的行业,而且外资本身倾向于投向利润率更高的行业,并不会在各行业之间均等分布。如图3.11,外资在三次产业结构之间的分布是非常不均衡的。其中,第一产业占比非常低,仅约2%,且历年以来均没有明显变化。2001年,外资主要投向第二产业,占比高达74%,直到2011年这个占比仍在50%以上。由于中国拥有充足的劳动力,劳动要素成本低,跨国公司在中国建厂进行组装加工能够获得较高利润。中国在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也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突出表现为第三产业获得较快发展。2011年以后外资投向的行业中,占比最大的变为第三产业,2017年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的占比达到了67%,占主导地位。可见,外商投资在产业间的分布是极不均衡的,而且在同一产业内部的各个行业中分布也不均衡。第二产业中,90%以上的外资投向了制造业。第三产业中,外资主要集中于金融业、房地产业等利润率较高行业。正是由于外商投资在产业间的不均衡分布,以及在产业间的动态转移,对行业收入水平会造成影响。

图3.112003-2016年中国引进外资行业分布变化趋势Fig.3.11TrendsinthedistributionofChina'sforeign-investedindustriesin2003-2016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对外开放度区域差异明显中国对外贸易在四大经济区域的分布极不均衡。图3.12说明,东部地区承载了中国绝大部分的对外贸易,2017年占比为83%,远远超过其他三个区域的总和,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中、西部和东北三个地区的对外贸易总额在2011年以前相差不大,之后逐渐拉开差距。主要是东北地区对外贸易额逐渐减少,与中、西部地区差距拉大。2014年以后,东部地区对外贸易额连续两年回落,中、西部和东北三个地区略有增长,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图3.122003-2017年中国四大经济区域对外贸易总额对比(单位:亿美元)Fig.3.12ComparisonoftotalforeigntradevolumeofChina'sfourmajoreconomicregionsin2003-2017(unit:billionUSdollars)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与对外贸易额类似,FDI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不过,FDI的不均衡状况没有对外贸易额那么极端。如图3.13所示,2017年东部地区FDI占全国的比重为53%,尽管不均衡,但缓和得多。自2009开始,中部地区的FDI持续增长,且增速稳定;同时东部地区的FDI自2013年开始增长并不明显,一定程度上使FDI的区域分布差异得到缓和。图3.132003-2017年中国四大经济区域FDI对比(单位:亿美元)Fig.3.13ComparisonofFDIinChina'sfourmajoreconomicregions(unit:billionUSdollars)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对外贸易总额和FDI在四大区域的绝对额差异大还要考虑到经济体量差异本身就大,例如东北地区仅三个省,在计算总额时体量不对等。为此,引入对外开放度的概念。对外开放度至今没有公认的界定,测算方法也各不相同。一部分学者认为对外开放度可以用贸易开放度间接反映,随着全球化日益加深,单纯的贸易反映对外开放并不合适。Whitman(1969)提出了综合对外开放度测度理念,考虑贸易和金融两个方面的开放度。综合指标测度需要解决如何赋权的问题,解念慈和魏宁(1988)采用主观赋权的方式将各单项求和,再求与GNP的比值。曲如晓(1997)采用实际发生法,规避了主观因素,她使用商品、劳务贸易额和长期投资额分别与GDP求比值,用实际发生法确定单项的比值。由于省区在制定对外开放政策时自主权较小,故在研究省级经济开放度时,主要考虑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两个方面。本文采用对外贸易额加上外商直接投资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对外开放度。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出的各地区对外开放度见图3.14。T-东部地区—东北地区T一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图3.142003-2017年中国四大经济区域对外开放度对比Fig.3.14ComparisonoftheOpennessofChina'sFourEconomicRegionsfrom2003to2017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如图3.14所示,中国四大经济区域对外开放度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对外开放度远远高于其余地区,并且总体上表现为下降趋势。2006年东部地区对外开放度达到15年间的最高点,为1.01,此后除2010年有增长外,历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7年报0.54o同时期,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度仅略微下降,最高为2004年的0.35,最低为2015年的0.19o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度则并没有下降,2017年反而较最低点缓慢上升了0.02o在此消彼长的情形下,对外开放度的区域差异得到一定缓和。但是,现阶段的对外开放度区域差异仍然非常巨大。3.3中国就业结构的发展现状考察3.3.1就业结构的划分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结构是指影响其结构形成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或形式(段龙龙,2013)。边文霞(2009)认为就业结构是根据人力资本状况、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和就业所需的外部条件(如场所)等要素把劳动者素质与资本结合所形成的就业状态。钱纳里(1974)、库兹涅茨(1961)等代表的结构主义学派认为就业结构是劳动力生产要素在产业、区域和产权等外生条件下的配置状况。结合学术界的各种定义,本文认为就业结构是将人力资源根据不同条件进行分配后形成的结果。因此,随着所取条件的不同,就有就业结构的技能水平划分法、所有制划分法、产业结构划分法、城乡地域划分法和部门划分法等。产业结构划分法西方经济学认为,产业结构变迁后不同产业收益率不同,劳动力会由低收入部门转移到高收入部门,最终达到和全产业劳动生产率一致的水平。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调整,也会反过来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因此,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二者之间的互动演变使得按照产业结构划分就业结构有了理论依据。为方便表述,本文将按照产业结构划分的就业结构称为产业就业结构(ESI)o学术界广泛采用的一种简便测定产业就业结构的方法为:_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第三产业就业人数 、=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 .式(3.6)反应了三次就业总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也能从一定程度上描述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动态转移。但其局限性非常大,首先是无法刻画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间的转移;其次是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无法说明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比值关系。因此,需要寻找一个能够同时反映三个数据的变化的指标。何景熙和何懿(2013)提供了一种思路,具体公式如下:式(3.7)中,n为产业数量,iv?(w?)表zj\ti(t2)时期,第i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7=12-4+1,为两个时期之间的时间跨度。ESI取值越大表明两个时期内产业就业结构变动越剧烈。该方法从各产业就业比重的角度反映了就业结构的阶段性变化,能够覆盖到三次产业中任何一个产业就业变动,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度量指标。Moore(1978)提出利用空间向量夹角的改变来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