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比的意义》教学为例_第1页
以《比的意义》教学为例_第2页
以《比的意义》教学为例_第3页
以《比的意义》教学为例_第4页
以《比的意义》教学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比的意义》教学为例缘起:由一节课引起的思考《比》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学期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由于比和除法联系十分密切,这一部分内容过去一直编排在“分数除法”单元里。修订后,把“比”这部分的内容单独分拆出来,编者的想法是为了突出“比和比例”的独立性、重要性。在学习“比”的意义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会进行分数乘、除法计算,会解答有关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通过学习“比”的意义,学生不仅能加深对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乘、除法的理解,还能通过分数、除法和比三者关系的沟通,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把握知识的本质,又可以为后面学习圆周率、百分数、比例等相关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学设计基本上都是跟着教材走流程:先通过国旗的长和宽的关系“长是宽的15倍”,指出长和宽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长和宽的比是3:2”反之,由“宽是长的2/3”得到“宽和长的比是2:3”,然后让学生观察,因为3÷2=15=3/2,由此可得3÷2和3:2是有密切联系的;然后介绍路程和时间的关系也是相除关系,也可以写成比,最后学生观察归纳,得出“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然后就进入自学比的各部分名称、比值的含义、比的后项不能为0、比和除法、分数的各部分的联系阶段。这样的教学过程本也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教学过程,很难让学生对“比”的本质有所感悟。特别是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前面的流程往往走得很快,特别注重的是“比”的意义中的写比的技巧(比如“A和B的比,A写前面,B写后面”)、比值的计算、已知比值和前项(或者后项)求后项(或者前项)等,而忽视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比”的概念的本质,学生只是机械的模仿写比,并未真正理解比的意义,更谈不上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们知道,要实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最终都要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达成的。下面就谈谈我在《比的意义》的教学中是如何用好教学用书,聚焦概念本质进行教学的。精研教学用书,进行教学探索一、借助用书准确定位,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用书》教学总目标和要求是:“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对《比》这一单元的总的要求是:“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法、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而“比的意义”这一节的具体要求是“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情境设计,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在理解比的现实背景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由此,笔者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认识比,感受现实背景中的比,能“从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理解具体情境中的比的含义。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能根据要求写出两个数量的比;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比的读、写法,会求比值。2、让学生在探索并理解比的意义的过程中,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3、使学生在学习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二、借助用书参考设计,确定教学环节《教学用书》里不但有教学目标、内容、要求、教学建议,还有推荐的教学设计或者教学片段。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参考,进行教学设计。比如《比的意义》在教学用书,宽10厘米;另一面长60厘米,宽40厘米。国旗法规定:五星红旗的长宽之比是3:2。这两面国旗是否符合规定?(1)清洁剂和水的比是1:8;师:这里的清洁剂和水的关系,和前面例题里的一样吗?这个比是什么意思?生:这里表示清洁剂要放1份,水要放8份。清洁剂是水的1/8,水是清洁剂的8倍。师:表示的都同样是清洁剂和水的关系,为什么写出的比不同呢?生:因为同样是放一份清洁剂,但是水的体积不同了,前面的比,水放4份,这里是8份。师小结:同样的情景,数量变化了,两个量的关系就变化了,写出的比就不一样了。(2)妈妈做牛奶面包,放了5杯牛奶,2杯面粉。师:你能用一个比来表示牛奶和面粉体积间的关系吗?生1:我写出的是5:2。生2:我写出的是2:5。师:他们写出的比都能表示牛奶和面粉的体积关系吗?(有的学生点头,有的摇头)生3:5:2和2:5是相反的,不可能两个都对。师:同样是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写出来的比不同呢?生4:我认为生1写出的是牛奶和面粉的体积比,生2写出的是面粉和牛奶的体积比。师小结:虽然他们写出的都是牛奶和面粉的体积关系,但是5:2表示的是牛奶和面粉的体积之比,2:5表示的是面粉和牛奶的体积之比,写比的时候要看清楚谁和谁比。比是有顺序的。(3)课室里有2面国旗:一面长15cm,宽10厘米;另一面长60厘米,宽40厘米。国旗法规定:五星红旗的长宽之比是3:2。这两面国旗是否符合规定?生1:五星红旗的长宽之比是3:2,也就是说长是3份,宽是2份,15:10就等于3:2。(师追问为什么相等,生回答不出)生2:我是这么想的,把长方形的长15厘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5厘米,宽刚好是这样的2份,所以我认为第一面国旗是符合规定的;同样道理,把第二面红旗的长平均分成3份的话每份就是2022,宽应该是40厘米,所以第二面国旗也是符合规定的。师小结:也就是说,3:2代表的是国旗的长和宽之间的一种不变的关系,虽然国旗的长和宽都变化了,但是这种内在的关系是不变的。(4)引导思考比的意义师:通过上面对比的学习,你对比有了哪些认识?生:我知道了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生:比前后不能调转,比是有顺序的。【设计意图:通过情景1的引入,学生体会到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实际含义,大量感知,对比归纳,体会比是一种两个量进行比较的状态。】3、深入研究,让学生掌握“比”的本质情境3理解不同类量的比的意义小明和小花都买了一些苹果。他们买的苹果和花的钱数如下表:师:这里有哪几个数量?可以怎样表示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生:10÷2=5(元),15÷3=5(元)【师板书】师:小明买苹果的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10:2来表示。那小花买苹果的总价和数量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呢?生:可以用15:3表示。师:5元表示什么呢?生:表示每千克苹果的价钱。师:(课件上表格多出现1列,如图)师小结:买苹果的总价和买的数量对应起来,也可以用比表示。这时还出现了一个新的量:每千克苹果的价钱。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数量关系。出示:一辆小汽车,2小时行驶了12022。某商店进行促销,买3把牙刷,送1支牙膏。师:第(1)题里知道了哪两个量?可以怎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生1:第一题知道了路程和时间,可以用12022=60(千米/时)。师:如果用比怎样表示?生1:可以用12022。【师板书】师:第(2)小题里的两个量有像刚刚这样的数量关系吗?(生纷纷摇头表示不知道)如果买6把牙刷,送几支牙膏?(2支)那你能想到怎样表示购买的牙刷和牙膏之间的关系吗?生2:我认为可以用“3:1”表示每支牙膏要买3支牙刷才能送。师小结:像上面这样的,两个有关联的数量之间,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它们的对应关系。情境4归纳概括比的意义师:回顾刚才研究过的问题,请你想一想,比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怎样的关系?生1:两个数量间是除法关系,比如总价除以数量,路程除以时间。生2:清洁剂和水的比是1:8,表示清洁剂是水的1/8,也可以用除法来算。师:所以,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除关系。(板书: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除法关系)有时候,两个数的比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有时候,两个数的比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会产生一个新的量。【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多个生活实例,已经对“比”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们知道比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基于“倍数”和“份”去理解,只停留在这里,是很难理解不同类的两个量之间的比的。这一环节先结合学生熟悉的行程问题和购物问题里的数量关系,理解不同类量的比之间的对应关系也能用比表示,然后与前面的例题进行对比、归纳出比的最核心本质——无论是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还是两个数量的对应关系,只要是除法关系,就可以用两个数的比来表示。】4、生活应用,让学生明确“比”的价值情境5体会比的实际价值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比的意义,也知道了比和除法、分数有密切的联系。爱思考的同学不禁要问:既然比表示除法关系,我们已经学习了除法和分数,为什么还要学习比呢?【出示图片】请你读一读下面的信息,再交流意见。制作牛奶面包时,牛奶和面粉的比是5:2,妈妈放了5杯牛奶,2杯面粉,做出了香喷喷的牛奶面包;面包厂做面包,工人师傅在搅拌器里放入50桶牛奶和2桶面粉,同样做出了美味的面包。调和油的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之比是1:1:1师:如果把牛奶和面粉的比换成:牛奶是面粉的25倍,或者面粉是牛奶的2/5,你觉得怎样?生1:很不方便。现在直接按照这个比,用杯子或者碗、甚至桶来量都很方便,变成了倍数以后还要先算一下放多少。生2:工人师傅如果不会算,就做不好面包了。还是用比方便,直接看出各种配料房多少份。师:怎样用除法表示调和油里三种油的比?生:两个数量的我会,三个的不知道。师小结:用比表示数量间的相除关系,更直观、清楚,而且还能直接表示多于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前几个环节的学习,已经懂得了两个量之间的除法关系可以用比表示,这时候必然会产生疑惑:既然已经有除法了,为什么还要学习比呢?比对于除法来说有什么存在价值?本环节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比”后的这一疑惑而设计的。通过几个实例,启发学生反思,体会“比”在表达信息时,是直接描述两个量甚至于多个量之间的一种状态,比如前面说的清洁剂和水的比是1:4,现实生活中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