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课件_第1页
《江村经济》课件_第2页
《江村经济》课件_第3页
《江村经济》课件_第4页
《江村经济》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村经济》—费孝通

《江村经济》—费孝通1《江村经济》简介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专著,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因此,这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江村经济》简介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2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生于江苏吴江。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4岁起在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就读于东吴大学医预科、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研究院,后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其所著的《江村经济》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论著甚丰,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1939)、《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乡土中国》(1948)、《乡土重建》(1948)、《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费孝通社会学文集》(1985)、《记小城镇及其他》(1986)、《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1987)、《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1992)、《费孝通文集》(1999)等,论文多篇。1981年11月,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向他颁发了该年度赫胥黎奖章。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生于江苏吴江。原全国人大3本书背景和由来上世纪三十年代,那个时候中共已经慢慢崛起,民国仍然在混乱中探索着三民主义,而日本人已占领东三省,并且觊觎着关内。1935年秋天刚毕业的他拿到了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的入学通知书,走之前,他忽然觉得作为人类学家,在出国前进行现场勘察是必要的。于是那一整年他决定和她妻子一起去广西大瑶山考察。1935年冬天的雪下的特别大,意外发生了,108天的新婚妻子死了,而他也重伤。但毫无疑问,没有什么能阻挡他对学术的执着,毕竟,这是祭奠亡妻的最好方式。于是多年以后,每当我们翻开他的著作时,第一页上总会写着”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他的感情生活,在25岁时就结束了。1936年的夏天,他收拾好行装,在出国前的两个月考察了开弦村,也就是江村。上海到威尼斯的航程让人烦闷,他在船上无所事事之际,写下了他在江村的所见所闻。本书背景和由来上世纪三十年代,那个时候中共已经慢慢崛起,民国4江村经济的总体框架第一章前言第九章劳作日程第二章调查区域第十章农业第三章家第十一章土地的占有第四章财产与继承第十二章蚕丝业第五章亲属关系的扩展第十三章养羊与贩卖第六章户与村第十四章贸易第七章生活第十五章资金第八章职业分化第十六章中国的土地问题江村经济的总体框架第一章前言5虽然说是江村经济,但是这里面所包含的内容已经包括了江村社会、文化、信仰、教育、娱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如此生动详实的描述中,我们了解到了当时最真实的情景和村民的生活状态,以及那个时代最需要的东西的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说是江村经济,但是这里面所包含的内容已经包6关于家庭财产的继承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在中国财产继承是由儿子平分的,这样就会造成农村土地的细碎化,不利于土地集中、城市化的过程和工业的发展,当然这也有中国人对土地依恋的部分。而欧洲以前则是长子继承制,这不得不使得很多人从事各种行业,为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今天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很慢,人们很难在城市里找到归属感,改用费老的一句话“它把绝大部分收入都耗费于反贪污运动,所以它不可能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和措施来进行改革。”农村人口问题得不到解决,三农问题永远解决不了。关于家庭财产的继承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7关于教育“学校里注册的学生有100多人,但有些学生告诉我,实际上听课的人数很少,除了督学前来视察的时间外,平时上学的人很少超过20人。学校的假期很长。我这次在村中停留的时间比学校正式的放假时间长,但我仍没有机会看到村中的学校上课。学生的文化知识,就作文的测验看,是惊人的低下。"由于农忙时间学校上课,但是农闲时间学校却放假,因此好多学生没有跟得上学习的进度从而导致失去对学习的兴趣。除了文化教育,孩子们还要接受其父亲的农活教育,学习如何劳动。由此可见孩子们的文化水平是很低的,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关于教育“学校里注册的学生有100多人,但有8我们都希望每个人都得到良好的教育,打好基础,而不是进行一些愚民教育,便于管理。虽然说改变命运的不只有知识,但是没有文化不是可怜就是可怕。现在虽然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但是农村的教育资源还是很有限的。尤其是现在的留守儿童很多,家里面没有大人的温暖和守护,孩子的性格会不健全。逢年过节回家父母总是爱得不行,买了好多东西。殊不知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父母的教育,需要惩罚,需要鼓励,这才是重点。我们都希望每个人都得到良好的教育,打好基础,而9关于政府费老在论文中说:“国民党政府在纸上写下了种种诺言和政策,但事实上,它把绝大部分收入都耗费于反共运动,所以它不可能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和措施来进行改革,而共产党运动的实质,正如我所指出的,是由于农民对土地制不满而引起的一种反抗,尽管各方提出各种理由,但有一件事是清楚的,农民的境况是越来越糟糕了。自从政府重占红色区域以来到目前为止,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完成了永久性的土地改革。”其实政府不是万能的,现在很多的报告都在说政府应该怎么怎么样,要加强什么什么的。这简直就是在对牛弹琴,我们不能依靠政府,除非万不得已他们才会改变。而我们所需要的是改变自己。关于政府费老在论文中说:“国民党政府在纸上写下10那个时期问题从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两个最大担忧:1、土地赋税过重,人们无法负担。2、手工丝绸业被工厂冲击,丝绸价格过低,人们根本没有什么收入。这样“当饥饿超过枪杀的恐惧时,农民起义便发生了。”我觉得中国人的最大信仰是活着,如果你不让他们活不下去,那么他们也不会让你活着。所以共产党将第一个问题解决了,这便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打下了江山。那个时期问题从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两个最大担忧:11事实上,就今天而言,就算是土地不用交租了,而且还有补助,人们的生活还是很拮据的,人们放弃了手工丝绸业,到沿海城市打工,虽然能够生活,但是人们的差距越来越大。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已经不适合大市场了,物价的上涨正在吞没人们的收入,幸福就是我明早还会醒来,我没有生病,我的儿子将来会有出息的。由此可见很多农民的收入途径是这样的,守着两三亩地还是出去打工,到了年老的时候问题更加严重,那个时候的保障问题怎么解决?事实上,就今天而言,就算是土地不用交租了,而且12人类学研究方法“微型社会学”“类型比较方法论”“层次递进方法论”功能主义在《江村经济》中的运用人类学研究方法“微型社会学”13(1)、“微型社会学”的概念

首先是费孝通先生亲身参与调查,深入江村地区。我一开始并不知道这种方法的名称,直到查一些资料时才懂得,它所用的这种方法叫做“微型社会学”。“微型社会学”的概念是由Firth教授在马来西亚研究了一个海滨的渔村的实践中最早提出的。微型社会学是以一个人数较小的社区或一个较大的社区的一部分为研究对象,研究者亲自参与当地的社会活动,进行亲密的观察,去了解其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怎样亲密地在小范围中活动。正如Firth教授(1951年)所说地“微型社会学”是"themicrocosmtoilluminethemacrocosm,theparticulartoillustratethegeneral",“以微明宏,以个别例证一般”。(1)、“微型社会学”的概念

首先是费孝通先生亲身参与调查,14毫无疑问,费先生以开弦弓村为调查研究对象,并且深入其中生活。在他生活的两个月里,他仔细观察这个村子一切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和人们所进行的活动。在时间上不免有些短暂,但在他的细致的观察记录之下,一个活的开弦弓村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首先了解的是地理,即开弦弓村的自然环境,这也往往是一个田野工作者必须首先要去做的。所以书中在第一章写有内容,以后不断得到完善,这就是一种“微型社会学”理论。毫无疑问,费先生以开弦弓村为调查研究对象,并且深入其中生活。15(2)“类型比较方法论”

依据前述,《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对一个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和其运作的素描,勾画出一个由各相关要素有系统地配合起来的整体。费孝通先生在《云南三村》序中说到:“江村只是我认识中国社会的一个起点,但是从这个起点又怎样才能去全面了解中国农村,又怎样从中国农村去全面了解中国社会?这就是怎样从点到面、从个别到一般的问题。我并不想从哲理上去解决这个问题,我只想从实际研究工作中探索出一个从个别逐步进入一般的具体方法。我明白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农村,而且都在变革中。我没有千手万眼去全面加以观察,要全面调查我是做不到的。同时我也看到这千千万万个农村,固然不是千篇一律,但也不是千变万化,各具一格。(2)“类型比较方法论”

依据前述,《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16于是我产生了是否可以分门别类地抓住若干种“类型”或“模式”来的想法。我又看到农村的社会结构并不是个万花筒,能随即变化出多种模样的,而是在相同的条件下会发生相同的结构,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不同的结构。条件是可以比较的,因而结构也是可以比较的。如果我们能对一个具体的社区,解剖清楚它的社会结构各方面的内部联系,再查清楚产生这个结构的条件,可以说有如了解了一只“麻雀”的五脏六腑和生理循环运作,有了一个具体的标本。于是我产生了是否可以分门别类地抓住若干种“类型”或“模式”来17然后再去观察条件相同的和条件不同的其他社区,和已有的这个标本作比较,把相同和相近的归在一起,把它们和不同的和相远的区别开来。”“二者不同之处是作为参考体系的只引导在比较中注意新事物的特点,由相同引路,着重注意其相异,就是作为认知的依傍,而不作为范本。如果遇到逸出于已有经验范围的完全新鲜的事物,作为参考体系的已有经验正可肯定其为新事物,而作为完全新的经验来接受,扩大已有知识的范围。”“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或模式了。这也可以称之为类型比较法。”然后再去观察条件相同的和条件不同的其他社区,和已有的这个标本18“应用类型比较法,我们可以逐步地扩大实地观察的范围,按着已有类型去寻找条件不同的具体社区,进行比较分析,逐步识别出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也就由一点到多点,由多点到更大的面,由局部接近全体。类型本身也可以有粗到细,有纲有目,分出层次。这样积以时日,即使我们不可能一下认识清楚千千万万的中国农村,但是可以逐步增加我们对不同类型的农村的知识,步步综合,接近认识中国农村的基本面貌。这种研究方法看来有点迂腐,但比较实际。做一点,多一点,深一点。我不敢说这是科学研究社会的最好的办法,只能说是我在半个世纪里通过实践找出来的一个可行的方法。”“江村、禄村、易村、玉村等名称就表示了我的研究方法。我认为可以从发现各种类型的方法逐步接近认识中国全部国情的目的,也就是通过微型社会学累积各种类型,综合出马老师所要求我做的那部有关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巨著”。“应用类型比较法,我们可以逐步地扩大实地观察的范围,19(3)、“层次递进方法论”费孝通先生在他的“重读《江村经济》序言”中指出“我们不能不承认微型社会学的限度,承认限度并不是否定在限度内的成就和它的价值。以微型研究为‘第一步’可以得到比较结实的基础。我们应当从这基础上走出去,更上一层楼。怎样走?怎样上?首先要在实践中去发现微型的限制在哪里?……我在总结过去的实践中,清醒地看到了我过去那种限于农村的微型研究的限度。我在60年代前提出的‘类型’概念固然可以帮助我解决怎样去认识中国这样的大国对为数众多、结构不同的农村的问题。但是后来我明白不论我研究了多少类型,甚至把所有多种多样的类型都研究遍了,如果把所有这些类型都加在一起,还不能得出‘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全貌,因为像我所研究的江村、禄村、易村、玉村等等的成果,始终没有走出‘农村社区’这个层次的社区。整个‘中国文化和社会’却不等于这许多农村所加在一起的总数。(3)、“层次递进方法论”20农村不过是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基础,也可以说是中国基层社区。基层社区固然是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基本方面,但是除了这基础知识以外还必须进入从这基层社区所发展出来的多层次的社区,进行实证的调查研究,才能把包括基层在内的多层次相互联系的各种社区综合起来,才能概括地认识‘中国文化和社会’这个庞大的社会文化实体。用普通所熟悉的现成概念来说就是中国文化和社会这个实体必须包括整个城乡各层次的社区体系。……势必走出农村社区这个范围而从农村里发展出来,为农村服务的市镇社区拓展我的研究领域了。”这就是层次递进方法论,不断的加深研究的深入程度,以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农村不过是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基础,也可以说是中国基层社区。基层21(3)功能主义在《江村经济》中的运用

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是“对一个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和其运作的素描,勾画出一个由各相关要素有系统地配合起来的整体,表达了人类社会结构内部的系统性和它本身的完整性,这本书为功能分析,或是系统结构分析做出了一个标本。”第十二章“蚕丝业”是最佳典范。蚕丝业的技术变革引发了社会组织和社会原则的变革,进而影响到社会结构的其他部分,如亲属关系。“改革者的主要目的是从技术上改进农村企业,但是对文化的某一方面进行变革,自然会引起其他诸方面的变化。这样的过程一旦开始,便会继续下去,直到整个系统完全重新改组为止。”(3)功能主义在《江村经济》中的运用

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22“一个在村中工厂工作的女工因为下雨时丈夫忘记给他送伞,竟会公开责骂她的丈夫。这是很有意思的,因为这件小事指出了夫妻之间关系的变化。根据传统的观念丈夫是不侍候妻子的,至少在大庭广众之下她不能这样做。……挣钱的人从一家的成员中分离出来,对亲属关系也产生了实质的变化,儿媳从婆母出分离出来可以减少日常的争吵。但妻子从丈夫处分离出来会使婚姻关系松散。……以上事实说明了亲属关系一新的形式进行着新的组合,并将随着工业的变迁得到调整。”“一个在村中工厂工作的女工因为下雨时丈夫忘记给他送伞,竟会公23三、人类学实地调查方法(1)个别访谈(2)参与观察法(3)定性与定量(4)追踪研究三、人类学实地调查方法(1)个别访谈24(1)个别访谈

在这本书中,作者运用最多的要数是访谈这种手段来获得第一手的民族学资料。其中有多处作者写到,据知道情况的人告诉他,这可以看作是一种个别访谈方式,也是本书中作者所采用的较多的一种方法,在此不具体举例子了。(1)个别访谈

在这本书中,作者运用最多的要数是访谈这种手段25(2)参与观察法作者不过多言语,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在一旁进行观察,并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不会惊扰那些被访者,往往能够比较容易得到较为真实的情况。这种方法在本书中也用的较为普遍。(2)参与观察法26(3)定性与定量

书中的数据分类与统计较多,作者从质性和统计量两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从而得到比较科学的答案,能够更加的使人信服。分析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以及考虑问题时的严谨性,在从书中各种各样的表格统计中可以体现。(3)定性与定量

书中的数据分类与统计较多,作者从质性和统计27(4)追踪研究

《江村经济》出版后在西方人类学产生重要影响,澳大利亚学者威廉·葛迪斯慕名前来,后出版《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生活》一刊并提出了追踪研究的必要性,比如费先生曾经九访江村。每一个具体地区资料只能描述某一个时期情况,如果该研究孤立,那么对社会过程的了解无论从实际知识角度或从科学分析角度来说,作用有限。如果,同一作者或其他作者在此基础上继续以同样的精确性对同一社会进行描述,情况就会大不相同,通过不同阶段的比较价值肯定会超过各个孤立的研究。(4)追踪研究

《江村经济》出版后在西方人类学产生重要影响,28费先生是一个聪睿的人类学者,在他做实地调查和分析写作时可能还有许许多多的方法,而我只能从中得到以上这些理论和实地调查方法,在我看来是少之又少的。费先生是一个聪睿的人类学者,在他做实地调查和分析写作时可能还29思考费先生提出,要提高农民收入,只有依靠中国乡村工业在未来的发展、技术改革与组织合作(而非其他),才能更坚强地应对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使中国农民实现富裕并保持富裕的成果。这就是“志在富民”。在我看来描述农村生活的小说很多,比如《白鹿原》、《活着》和《阿Q正传》等等,这些作品也为我们展现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和一些令人深思的东西。但是《江村经济》仅仅花了两个月时间,就能写出如此多的内容,这是值得我们所去思考和效仿的东西。我在想为什么现在没有这么好的作品出现呢?思考费先生提出,要提高农民收入,只有依靠中国乡村工业在未来的30

总结有人说,该书的经典之处,在于首次以现代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按照家庭、财产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劳作、农业以及土地占有,甚至包括蚕丝业、土地问题等方面,对20世纪前半段中国农村作了详细描述。也有人认为,这部作品是中国人调查本土社会的首创,打破了人类学必须调查异文化社区的窠臼。总结有人说,该书31《江村经济》—费孝通

《江村经济》—费孝通32《江村经济》简介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专著,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因此,这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江村经济》简介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33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生于江苏吴江。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4岁起在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就读于东吴大学医预科、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研究院,后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其所著的《江村经济》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论著甚丰,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1939)、《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乡土中国》(1948)、《乡土重建》(1948)、《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费孝通社会学文集》(1985)、《记小城镇及其他》(1986)、《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1987)、《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1992)、《费孝通文集》(1999)等,论文多篇。1981年11月,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向他颁发了该年度赫胥黎奖章。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生于江苏吴江。原全国人大34本书背景和由来上世纪三十年代,那个时候中共已经慢慢崛起,民国仍然在混乱中探索着三民主义,而日本人已占领东三省,并且觊觎着关内。1935年秋天刚毕业的他拿到了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的入学通知书,走之前,他忽然觉得作为人类学家,在出国前进行现场勘察是必要的。于是那一整年他决定和她妻子一起去广西大瑶山考察。1935年冬天的雪下的特别大,意外发生了,108天的新婚妻子死了,而他也重伤。但毫无疑问,没有什么能阻挡他对学术的执着,毕竟,这是祭奠亡妻的最好方式。于是多年以后,每当我们翻开他的著作时,第一页上总会写着”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他的感情生活,在25岁时就结束了。1936年的夏天,他收拾好行装,在出国前的两个月考察了开弦村,也就是江村。上海到威尼斯的航程让人烦闷,他在船上无所事事之际,写下了他在江村的所见所闻。本书背景和由来上世纪三十年代,那个时候中共已经慢慢崛起,民国35江村经济的总体框架第一章前言第九章劳作日程第二章调查区域第十章农业第三章家第十一章土地的占有第四章财产与继承第十二章蚕丝业第五章亲属关系的扩展第十三章养羊与贩卖第六章户与村第十四章贸易第七章生活第十五章资金第八章职业分化第十六章中国的土地问题江村经济的总体框架第一章前言36虽然说是江村经济,但是这里面所包含的内容已经包括了江村社会、文化、信仰、教育、娱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如此生动详实的描述中,我们了解到了当时最真实的情景和村民的生活状态,以及那个时代最需要的东西的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说是江村经济,但是这里面所包含的内容已经包37关于家庭财产的继承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在中国财产继承是由儿子平分的,这样就会造成农村土地的细碎化,不利于土地集中、城市化的过程和工业的发展,当然这也有中国人对土地依恋的部分。而欧洲以前则是长子继承制,这不得不使得很多人从事各种行业,为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今天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很慢,人们很难在城市里找到归属感,改用费老的一句话“它把绝大部分收入都耗费于反贪污运动,所以它不可能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和措施来进行改革。”农村人口问题得不到解决,三农问题永远解决不了。关于家庭财产的继承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38关于教育“学校里注册的学生有100多人,但有些学生告诉我,实际上听课的人数很少,除了督学前来视察的时间外,平时上学的人很少超过20人。学校的假期很长。我这次在村中停留的时间比学校正式的放假时间长,但我仍没有机会看到村中的学校上课。学生的文化知识,就作文的测验看,是惊人的低下。"由于农忙时间学校上课,但是农闲时间学校却放假,因此好多学生没有跟得上学习的进度从而导致失去对学习的兴趣。除了文化教育,孩子们还要接受其父亲的农活教育,学习如何劳动。由此可见孩子们的文化水平是很低的,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关于教育“学校里注册的学生有100多人,但有39我们都希望每个人都得到良好的教育,打好基础,而不是进行一些愚民教育,便于管理。虽然说改变命运的不只有知识,但是没有文化不是可怜就是可怕。现在虽然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但是农村的教育资源还是很有限的。尤其是现在的留守儿童很多,家里面没有大人的温暖和守护,孩子的性格会不健全。逢年过节回家父母总是爱得不行,买了好多东西。殊不知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父母的教育,需要惩罚,需要鼓励,这才是重点。我们都希望每个人都得到良好的教育,打好基础,而40关于政府费老在论文中说:“国民党政府在纸上写下了种种诺言和政策,但事实上,它把绝大部分收入都耗费于反共运动,所以它不可能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和措施来进行改革,而共产党运动的实质,正如我所指出的,是由于农民对土地制不满而引起的一种反抗,尽管各方提出各种理由,但有一件事是清楚的,农民的境况是越来越糟糕了。自从政府重占红色区域以来到目前为止,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完成了永久性的土地改革。”其实政府不是万能的,现在很多的报告都在说政府应该怎么怎么样,要加强什么什么的。这简直就是在对牛弹琴,我们不能依靠政府,除非万不得已他们才会改变。而我们所需要的是改变自己。关于政府费老在论文中说:“国民党政府在纸上写下41那个时期问题从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两个最大担忧:1、土地赋税过重,人们无法负担。2、手工丝绸业被工厂冲击,丝绸价格过低,人们根本没有什么收入。这样“当饥饿超过枪杀的恐惧时,农民起义便发生了。”我觉得中国人的最大信仰是活着,如果你不让他们活不下去,那么他们也不会让你活着。所以共产党将第一个问题解决了,这便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打下了江山。那个时期问题从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两个最大担忧:42事实上,就今天而言,就算是土地不用交租了,而且还有补助,人们的生活还是很拮据的,人们放弃了手工丝绸业,到沿海城市打工,虽然能够生活,但是人们的差距越来越大。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已经不适合大市场了,物价的上涨正在吞没人们的收入,幸福就是我明早还会醒来,我没有生病,我的儿子将来会有出息的。由此可见很多农民的收入途径是这样的,守着两三亩地还是出去打工,到了年老的时候问题更加严重,那个时候的保障问题怎么解决?事实上,就今天而言,就算是土地不用交租了,而且43人类学研究方法“微型社会学”“类型比较方法论”“层次递进方法论”功能主义在《江村经济》中的运用人类学研究方法“微型社会学”44(1)、“微型社会学”的概念

首先是费孝通先生亲身参与调查,深入江村地区。我一开始并不知道这种方法的名称,直到查一些资料时才懂得,它所用的这种方法叫做“微型社会学”。“微型社会学”的概念是由Firth教授在马来西亚研究了一个海滨的渔村的实践中最早提出的。微型社会学是以一个人数较小的社区或一个较大的社区的一部分为研究对象,研究者亲自参与当地的社会活动,进行亲密的观察,去了解其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怎样亲密地在小范围中活动。正如Firth教授(1951年)所说地“微型社会学”是"themicrocosmtoilluminethemacrocosm,theparticulartoillustratethegeneral",“以微明宏,以个别例证一般”。(1)、“微型社会学”的概念

首先是费孝通先生亲身参与调查,45毫无疑问,费先生以开弦弓村为调查研究对象,并且深入其中生活。在他生活的两个月里,他仔细观察这个村子一切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和人们所进行的活动。在时间上不免有些短暂,但在他的细致的观察记录之下,一个活的开弦弓村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首先了解的是地理,即开弦弓村的自然环境,这也往往是一个田野工作者必须首先要去做的。所以书中在第一章写有内容,以后不断得到完善,这就是一种“微型社会学”理论。毫无疑问,费先生以开弦弓村为调查研究对象,并且深入其中生活。46(2)“类型比较方法论”

依据前述,《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对一个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和其运作的素描,勾画出一个由各相关要素有系统地配合起来的整体。费孝通先生在《云南三村》序中说到:“江村只是我认识中国社会的一个起点,但是从这个起点又怎样才能去全面了解中国农村,又怎样从中国农村去全面了解中国社会?这就是怎样从点到面、从个别到一般的问题。我并不想从哲理上去解决这个问题,我只想从实际研究工作中探索出一个从个别逐步进入一般的具体方法。我明白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农村,而且都在变革中。我没有千手万眼去全面加以观察,要全面调查我是做不到的。同时我也看到这千千万万个农村,固然不是千篇一律,但也不是千变万化,各具一格。(2)“类型比较方法论”

依据前述,《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47于是我产生了是否可以分门别类地抓住若干种“类型”或“模式”来的想法。我又看到农村的社会结构并不是个万花筒,能随即变化出多种模样的,而是在相同的条件下会发生相同的结构,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不同的结构。条件是可以比较的,因而结构也是可以比较的。如果我们能对一个具体的社区,解剖清楚它的社会结构各方面的内部联系,再查清楚产生这个结构的条件,可以说有如了解了一只“麻雀”的五脏六腑和生理循环运作,有了一个具体的标本。于是我产生了是否可以分门别类地抓住若干种“类型”或“模式”来48然后再去观察条件相同的和条件不同的其他社区,和已有的这个标本作比较,把相同和相近的归在一起,把它们和不同的和相远的区别开来。”“二者不同之处是作为参考体系的只引导在比较中注意新事物的特点,由相同引路,着重注意其相异,就是作为认知的依傍,而不作为范本。如果遇到逸出于已有经验范围的完全新鲜的事物,作为参考体系的已有经验正可肯定其为新事物,而作为完全新的经验来接受,扩大已有知识的范围。”“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或模式了。这也可以称之为类型比较法。”然后再去观察条件相同的和条件不同的其他社区,和已有的这个标本49“应用类型比较法,我们可以逐步地扩大实地观察的范围,按着已有类型去寻找条件不同的具体社区,进行比较分析,逐步识别出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也就由一点到多点,由多点到更大的面,由局部接近全体。类型本身也可以有粗到细,有纲有目,分出层次。这样积以时日,即使我们不可能一下认识清楚千千万万的中国农村,但是可以逐步增加我们对不同类型的农村的知识,步步综合,接近认识中国农村的基本面貌。这种研究方法看来有点迂腐,但比较实际。做一点,多一点,深一点。我不敢说这是科学研究社会的最好的办法,只能说是我在半个世纪里通过实践找出来的一个可行的方法。”“江村、禄村、易村、玉村等名称就表示了我的研究方法。我认为可以从发现各种类型的方法逐步接近认识中国全部国情的目的,也就是通过微型社会学累积各种类型,综合出马老师所要求我做的那部有关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巨著”。“应用类型比较法,我们可以逐步地扩大实地观察的范围,50(3)、“层次递进方法论”费孝通先生在他的“重读《江村经济》序言”中指出“我们不能不承认微型社会学的限度,承认限度并不是否定在限度内的成就和它的价值。以微型研究为‘第一步’可以得到比较结实的基础。我们应当从这基础上走出去,更上一层楼。怎样走?怎样上?首先要在实践中去发现微型的限制在哪里?……我在总结过去的实践中,清醒地看到了我过去那种限于农村的微型研究的限度。我在60年代前提出的‘类型’概念固然可以帮助我解决怎样去认识中国这样的大国对为数众多、结构不同的农村的问题。但是后来我明白不论我研究了多少类型,甚至把所有多种多样的类型都研究遍了,如果把所有这些类型都加在一起,还不能得出‘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全貌,因为像我所研究的江村、禄村、易村、玉村等等的成果,始终没有走出‘农村社区’这个层次的社区。整个‘中国文化和社会’却不等于这许多农村所加在一起的总数。(3)、“层次递进方法论”51农村不过是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基础,也可以说是中国基层社区。基层社区固然是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基本方面,但是除了这基础知识以外还必须进入从这基层社区所发展出来的多层次的社区,进行实证的调查研究,才能把包括基层在内的多层次相互联系的各种社区综合起来,才能概括地认识‘中国文化和社会’这个庞大的社会文化实体。用普通所熟悉的现成概念来说就是中国文化和社会这个实体必须包括整个城乡各层次的社区体系。……势必走出农村社区这个范围而从农村里发展出来,为农村服务的市镇社区拓展我的研究领域了。”这就是层次递进方法论,不断的加深研究的深入程度,以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农村不过是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基础,也可以说是中国基层社区。基层52(3)功能主义在《江村经济》中的运用

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是“对一个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和其运作的素描,勾画出一个由各相关要素有系统地配合起来的整体,表达了人类社会结构内部的系统性和它本身的完整性,这本书为功能分析,或是系统结构分析做出了一个标本。”第十二章“蚕丝业”是最佳典范。蚕丝业的技术变革引发了社会组织和社会原则的变革,进而影响到社会结构的其他部分,如亲属关系。“改革者的主要目的是从技术上改进农村企业,但是对文化的某一方面进行变革,自然会引起其他诸方面的变化。这样的过程一旦开始,便会继续下去,直到整个系统完全重新改组为止。”(3)功能主义在《江村经济》中的运用

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53“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