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地区大数据发展水平研究报告_第1页
中国西部地区大数据发展水平研究报告_第2页
中国西部地区大数据发展水平研究报告_第3页
中国西部地区大数据发展水平研究报告_第4页
中国西部地区大数据发展水平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西部地区大数据发展水平研究报告(2022年)引言:“十四五”大数据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数字经济蓬勃兴起,数据要素成为关键驱动力,大数据与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进一步释放大数据的经济价值和赋能效应大数据为数字经济提供高质量的数据要素,以数据流为牵引,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快速流动和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融合,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大数据产业深度参与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要素数据化,通过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持续激发新业态新模式。数据要素化需求扩张以数据流为核心的社会分工协作实现数据资源集聚、整合、开放、共享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改变既有的生产方式和市场机制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实现增值发展

数字产业化动力增强激发以数据为核心的服务业发展数据跨界融合,创造新价值数字经济蓬勃兴起数据安全云计算平台建设数据安全中心建设

大数据发展活力持续激发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整合数据挖掘数据展示2目 录一、“十四五”大数据发展新形势新要求二、西部地区大数据发展水平的研究发现三、西部地区推动大数据发展的措施建议第一部分“十四五”大数据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多维度看大数据发展新形势我国大数据战略部署新要求数据的流动如同石油的燃烧,能够产生动力、带来价值,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石油”;数据的挖掘如同钻石的提炼,通过多维数据分析发现规律、支持决策,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钻石矿”数据是“钻石矿”:通过挖掘提炼产生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多维度、多领域数据揭示单一数据无法展示的规律,实现精准决策,增加确定性例如,疫情大流行前的一项研究预测,跨境数据流动将在2020年使全球经济产出增加3%以上,或将近3万亿美元。数据来源:IDC,CSIS《亚太地区的数据治理》(2021)数据是“新石油”石油开采石油加工石油传输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传输石油广泛应用数据广泛应用数据新要素新引擎Y2=F2(A2,K,T,N,L)Y3=F3(A3,D,K,T,N,L)Y:经济产出 F:生产函数(含组织形态等) A:技术进步 L:劳动力N:土地 T:技术 K:资本 D:数据资源工业经济时代数字经济时代Y1=F1(A1,N,L)农业经济时代一、从资源维度看,数据要素价值日益突显5大数据技术与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融合集成、迭代创新,规模体量大(Volume)、类型多(Variety)、动态变化快(Velocity)、精准度高(Veracity)、应用价值高(Value)等“5V”特性优势加速释放。二、从技术维度看,大数据技术加快创新变革⚫5V数据模型化算法代码化代码软件化描述诊断预测决策⚫

技术是工具大数据“”特性应用价值高数据开发平台机器学习规模体量大云原生大数据高性能采集高容量存储类型多多模数据库管理系统异构数据关联图形数据库管理系统大数据多源异构融合跨平台结构化数据归档数据智能化治理隐私计算分布式账本精准度高动态更新快大数据分析智能化流处理框架大规模数据智能检索6三、从产业维度看,我国大数据产业基础优势形成大数据产品和服务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企业不断涌现的发展格局形成,大数据集聚发展效应突出围绕“数据资源、基础硬件、通用软件、行业应用、安全保障”的大数据产品和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增强数据资源集聚、基础技术创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部分领域形成先发优势,大数据标准体系初步建立数据产量(2021年)

6.6ZB居全球第二598.4EB技术创新方面混合计算框架、实时图计算、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管理及边缘数据计算等核心技术研发取得较大进展;人工智能芯片、深度学习算法等关键技术加快迭代更新,大规模数据平台处理规模跻身世界前列。《2021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工业大数据应用(55个)行业大数据应用(86个)大数据重点产品(40个)数据管理及服务(23个)典型试点示范数据来源:赛迪研究院《中国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评估(2022)》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成渝地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基本形成溢出带动能力数据存量(2021年)7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截至2021年底,全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520万标准机架,平均上架率超过55%,算力总规模超过140

EFlops(每秒浮点运算次数)。数据来源:《国家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1)》四、从赋能维度看,大数据融合应用多维度、深层次拓展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国家标准)已贯标近300家单位,覆盖电力、通信、钢铁、电子政务、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服务11个试点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山东、河南、山西、广东、重庆、四川、天津、河北、江苏10个行业协会,包括汽车、通信、电力、石油化工、钢铁、工程机械、建筑材料、电力企业、纺织、包装大数据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各类主体更加注重提升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的能力,深入挖掘数据要素价值,促进资源高效配置,推动业务创新增值,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基于大数据的管理和决策模式日益成熟,为产业提质降本增效、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广泛赋能。支撑精准扶贫找出贫困人口摸清贫困原因落实帮扶措施促进教育变革教育资源共享教育决策科学化教育方式精准化助力发展智能交通路网运行动态化管理提升通行效率拓展物流跟踪服务突发事件可测可控服务医疗健康促进远程医疗精细化提高精准诊疗能力个性化慢性病管理指导药品研发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升级主动服务方式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网格化管理数据管理能力提升成为发展重点,数据拥有量的多少及数据管理能力的优劣成为衡量各行业企业软实力的重要指标。8五、“十四五”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新定位定位:大数据产业是以数据生成、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激活数据要素潜能的关键支撑,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引擎。数据资源基础硬件通用软件行业应用安全保障产品层次

产业链环节企业将数据分析得到的知识规律应用于各个不同的领域,以求最大化地发挥数据的价值和作用。数据服务环节大数据企业利用感知技术提供数据采集服务或数据资源产品。生成和采集环节企业为采集上来的数据提供存储介质,对已收集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数据存储环节企业围绕提升数据质量进行数据清洗、标注等活动,通过设计数学模型和智能算法,将数据中蕴藏的信息、知识和智慧提炼出来。数据加工和分析环节数据生成采集加工 分析应用存储 流通数据全生命周期产品链9服务链行业应用价值链2021年11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六、“十四五”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新思路要素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一要素两统筹统筹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一要素两统筹”进行部署,实施“666”发展策略统筹发展和安全10第二部分西部地区大数据发展水平的研究发现总体画像细分领域特色样板一、总体画像我们主要采用中国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综合考虑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方向、西部地区大数据发展特点等因素,从基础环境、产业发展、融合应用等维度进行评价中国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评价工具箱组织建设政策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就绪度集聚示范智力保障大数据局、一把手领导、首席数据官等大数据发展规划、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等宽带接入、数据中心、5G基站等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软件名城等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创新能力数据资源大数据产业规模大数据企业、软件企业等研发投入、双跨平台、专利、国家科技成果等数据开放、流通及应用政务应用工业应用重点行业应用民生应用在线服务、移动政务服务等两化融合水平等电子商务等教育、医疗等◼

中国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评估工具聚焦基础环境、产业发展、融合应用三个关键维度,选取各维度相关典型指标进行评价,系统性体现各地大数据发展水平。◼

评价项包括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50余个三级指标。12四川重庆贵州广西陕西甘肃云南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发展环境产业发展行业应用总指数四川省大数据发展总体指数进入全国前列水平,成为西部地区的“领头羊”,综合实力优势突出。13重庆、贵州、广西、陕西4省(市、自治区)大数据发展紧随其后,均进入全国第二梯队。从发展格局看,四川成为引领西部大数据发展的“头雁”,在大数据发展环境、产业实力、行业应用等方面均已形成领先优势;渝、黔、桂、陕特色赶超,加强环境建设和应用牵引,立足禀赋探索差异化路径。一、总体画像四川重庆贵州广西陕西甘肃云南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西藏组织建设政策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就绪度集聚示范智力保障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创新能力数据资源政务应用工业应用重点行业应用民生应用从发展路径看,西部地区在大数据发展环境建设方面均进展明显,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就绪度表现亮眼;在大数据行业应用方面,政务、工业等领域大数据应用发展较为均衡,积极落实国家政策要求,将有可能在牵引行业数字化发展、激发大数据发展活力中发挥关键作用。14一、总体画像二、基础环境维度:地理禀赋和政策引导共同发力西部地区具备电力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土地空间广阔等先天禀赋,立足西部大开发、“东数西算”工程实施等重大政策导向,在锻造数据中心长板、补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优化行业发展生态等方面集中发力,奠定大数据发展应用的重要基础,将逐步转化为对优势产业要素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均已组建相应的大数据管理机构,其中25%的省份大数据发展是一把手领导负责,确保大数据发展应用政策实施的统筹性和协调性。贵州、陕西先后发布了“十四五”大数据发展专项规划,政策引导精准发力。四川、重庆高度重视大数据发展生态建设,充分发挥大数据相关协会、联盟等组织作用,开展信息交流、政策研究、技术咨询、人才培训、标准制定等活动,服务行业发展需要。成都市积极建设产业创新生态,打造多层次、网络化协同创新平台体系,拥有大数据相关国家级创新平台及其分支机构4家、新型研发机构61个、国家级科创孵化器1家;高度重视大数据人才培养,开展大数据领军人才认定,推动高等院校增设大数据学科,支持大数据人才申报高级职称。051015202530信息基础设施就绪度集聚示范35

33.81510.410.915.017.018.122.122.623.38.532.5四川省 省份2 ……组织建设 政策环境省份12智力保障西部地区大数据发展环境指数三、产业发展维度:集聚发展和特色发展格局形成四川省积极打造“成德绵大数据走廊”、“成德绵眉泸雅”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四川数据要素产业园”。2021年全省大数据产值规模达1190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成都市2021年大数据产业规模605.6

亿元,接近全省一半,增速超过40%,高于全国增速水平。05101520253035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创新能力数据资源1630.02.52.74.45.45.912.413.315.8 24.5 0.71.2四川省

省份2……省份12一方面,四川、重庆依托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新型显示、智能终端、软件、信创等大数据相关产业领域协同发展,形成“双核一轴两带”产业布局,成为西部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极核”。另一方面,陕西、贵州、广西等省(市、自治区)积极打造电子信息制造、数据中心等大数据“硬产业”能力,逐步衍生算力等新兴服务,拓展大数据产业发展特色空间。西部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重庆市建成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中国智谷(重庆)科技园、渝北仙桃国际大数据谷、重庆高新软件园等一批大数据产业战略平台。截至2022年6月,重庆大数据智能化企业超过7000家,数字产业增加值达到21.6%。四、融合应用维度:从政务领域向重点行业持续拓展西部地区政务大数据应用紧随国家数字政府建设大势,加快推动政务数据共享,实现在数据驱动的在线服务效能、在线办理成熟度和移动政务服务等方面平稳、均衡发展。四川、贵州、广西、重庆等省(市、自治区)加快工业大数据应用普及,将有可能成为引领和支撑西部地区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力量。工业大数据方面四川省培育了电子信息等领域近4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超24万企业上云,近年来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年均增速居全国第二。成都市实施工业互联网、企业上云等奖补政策,一次性补助最高达1000万元。政务大数据方面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桂信融”平台,已汇聚住建部、商务部等国家部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市场监管局和税务局等14个厅局共计64项政务数据资源,开发金融产品达142个,服务各类市场主体融资金额超5000亿元。05101520253035404541.41729.130.030.630.933.233.235.935.937.227.1

25.2四川省

省份2……政务应用 工业应用 重点行业应用 民生应用省份12西部地区大数据融合应用指数五、特色样板-四川省组织建设806040200政策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就绪度集聚示范智力保障产业规模企业数量数据资源创新能力政务应用工业应用重点行业应用民生应用四川省大数据发展指数一、二级指标得分四川 西部平均四川省:打造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建成大数据示范应用高地指标指数全国梯队基础环境33.8前10产业发展30.0前10融合应用41.4前10四川省大数据发展指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数据中心建设初具规模截至2022年6月,全省5G基站总数8.6万个,全国排名第6;省际出口带宽达到81.68Tbps。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成都)节点标识注册量突破25亿条,累计接入企业393家。成都建成超算中心,算力进入全国前10,西部数据中心基地机架承载能力超10万架。打造成德绵眉泸雅大数据产业走廊,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成都市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成都天府软件园入选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政务数据共享开放稳步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加速汇聚成都市推广使用综合行政执法智慧服务平台;构建了“1

个云资源管理中心、N

个云服务平台、1

个云安全支撑(1+N+1)”架构的全市统一政务云平台。截至2021年底,省内累计开放13.8万个公共数据集、

12903个数据目录、

23.79亿条数据。1819五、特色样板-成都市成都市:建圈强链,数字赋能政务服务大数据智慧绿道管理平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农业大数据数字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工业大数据规上工业数据质量预警系统“互联网小镇”数据集成平台文旅大数据环境保护大数据生态环境“一张图”行业应用不断深化2021

年成都围绕“智慧蓉城”建设,聚焦“善政、兴业、惠民”三大方向,推进大数据在政务服务、信用、农业、工业、金融、交通等22个细分行业领域应用,形成应用平台38个、应用场景14个及特色服务11个;5个项目入选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在医疗健康、网络视听、工业大数据、城市治理大数据、

游戏娱乐大数据等领域催生大数据应用细分市场。134.9222.7412.1605.6309.765.1%312.140.2%32.0%47.0%0%20%40%60%54.0%0.0200.0400.0600.020172018 201920202022上半年大数据产业规模(亿元)2021增长率(%)发展环境加速优化截至2021年,累计建成5G基站超4.9万个,成为全国首个“5G

双千兆+”全面商用城市;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网间带宽1030Gbps,居西部第一;布局建设超算中心和智算中心,国家超算成都中心主机系统性能位列全球第五、全国第三。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21年共入库大数据企业756

家,增速达9.7%。800.0 80%五、特色样板-重庆市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打造全国领先的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持续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5G独立组网规模部署,2021年底,建成5G基站超7万个,位于全国第一梯队;建成大型数据中心9个,服务器运营能力超40万台,数据中心总体上架率达6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截至2022年6月,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接入标识解析二级节点32个,标识注册量超119亿个,解析量68.2亿,接入企业节点2700余个。数字产业规模效益快速增长,产业集聚效应凸显2021年软件业务收入2230.21亿元,占全国2.3%;聚焦“芯屏器核网”,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近7000亿元,形成智能终端产业优势,微型计算机、手机产量占全球比重分别近40%、10%。提升数据“上云”水平,“数智”引领动能转换全面实施“云长制”,全市政务信息系统上云率达100%;推动川渝政务数据互联互通,两地144个部门跨省共享5460类数据;构建“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297个,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融合试点示范项目9个、国家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试点示范平台3个;完成“国家-市-区县”三级政务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建设。指标指数全国梯队基础环境22.1前20产业发展24.5前10融合应用35.9前20重庆市大数据发展指数组织建设806040200政策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就绪度集聚示范智力保障产业规模企业数量数据资源创新能力政务应用工业应用重点行业应用民生应用重庆市大数据发展指数一、二级指标得分重庆 西部平均20五、特色样板-贵州省贵州省:打造国家数据生产要素流通核心枢纽,打造全国大数据融合创新示范高地指标指数全国梯队基础环境32.5前10产业发展13.3前20融合应用37.2前20贵州省大数据发展指数组织建设806040200政策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就…集聚示范智力保障产业规模企业数量数据资源创新能力政务应用工业应用民生应用重点行业应用贵州省大数据发展指数一、二级指标得分贵州 西部平均21完善大数据顶层设计,加强开放平台支撑颁布《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等6部大数据地方性法规,发布《贵州省大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规划》;获批建设全国首个“

大数据安全综合靶场”“大数据及网络安全示范试点城市”;举办八届数博会。加快数字产业创新,着力发展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全国首个电力大数据专区在贵州上线。制定融合标准规范,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部署“万企融合”行动。建设“一云一网一平台”,推进数据治理创新建成“云上贵州一朵云”,实现“一云统揽”,实现全省政府部门信息系统网络通、数据通;建成“政务服务一张网”,实现“一网通办”,实现电子政务网络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建成一批部门通用“大中台”,实现“一平台服务”,政务服务平台覆盖全省所有审批业务系统。五、特色样板-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打造“云网智算”协同发展创新区、数据要素融合应用样板区指标指数全国梯队基础环境23.3前20产业发展12.4前20融合应用35.9前20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数据发展指数组织建设806040200政策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就…集聚示范智力保障产业规模企业数量数据资源创新能力政务应用工业应用重点行业应用民生应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数据发展指数一、二级指标得分广西 西部平均22建立政务数据资源高效配置机制广西壮族自治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支撑覆盖自治区、市、县(市、区)共2695个部门,共享库表数据库总量54.4亿条,实现了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自治区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支撑覆盖自治区、市、县(市、区)共611个部门,公共数据开放总量5.3亿条。构筑数字广西“数字基座”截至2022年9月底,自治区5G基站累计建成5.8万余座,5G网络实现各设区市、县城区的连续覆盖以及部分乡镇街区和重点村庄的覆盖;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4060万兆;全区规划在建和存量数据中心承载规模能力将近30万标准机架;建成2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累计标识注册量超2.4亿,累计标识解析量超6.9亿;推进南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运行管理不断优化,开工建设柳州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全区千兆宽带用户达359万户。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实施“大数据赋能行动”,在钢铁、制糖等领域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五、特色样板-陕西省陕西省:打造大数据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指标指数全国梯队基础环境22.6前20产业发展15.8前20融合应用30.9——陕西省大数据发展指数40200

政策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就…集聚示范智力保障产业规模企业数量数据资源创新能力政务应用工业应用

重点行业应用组织建设民生应用

8060陕西省大数据发展指数一、二级指标得分陕西 西部平均23提升大数据融合应用水平基本建成中国(陕西)苹果大数据中心、陕西(眉县)猕猴桃大数据示范中心等大数据平台;上线运行“智慧城市大脑”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全省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4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1.6%、两化融合指数达到50.1。加强大数据发展顶层设计发布《陕西省“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大数据产业发展布局,加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发布《陕西省大数据条例》,加强数据资源管理,促进大数据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打造“一核三区多点”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核”即以西安为核心,集聚资源优势,“三区”即大数据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大数据发展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应用示范区;2022年1-8月陕西省完成软件业务收入共计1378.16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软件产品收入366.82亿元,占全行业收入比重为26.6%;信息技术服务收入878.82亿元,占全行业收入比重为63.8%。全省4个项目入选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第三部分西部地区推动大数据发展的措施建议数字基建先行增强产业能级深化融合创新推动集聚协同扩大开放合作一、数字基建先行,注重绿色发展和数字普惠全面融入和支撑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实施利用国家级算力枢纽节点建设机遇,发挥冷凉气候条件和丰富清洁能源优势,推动数据中心规模化建设,拓展数据存储、数据标注、数据清洗、算力服务等市场空间,加快数据中心集群化发展。推进西部数据中心到国家枢纽节点和东部数据源之间的高速直联网络建设,打通高速直达数据通道,提升算力供给质量。引导和支持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强化数据中心能源管控,降低PUE值。区块链、人工智能等“软基建”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融合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数据+算力+算法推进多层次、泛在化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千兆光网、5G网络、卫星互联网等推广普及,深化农村地区、边远地区网络覆盖,弥补数字链接鸿沟。支持有基础、有能力的地方率先部署车辆网、工业互联网等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应用场景,提升边缘计算能力,服务数字化转型。聚焦重点产业研发创新需要,探索重点领域区块链、人工智能创新平台等“软基建”建设,支撑大数据相关产业创新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25二、增强产业能级,加强特色化体系化布局瞄准特色产业链

提升产业链水平

加大产业主体引培

集聚若干具有全国影响力、生态整合能力较强、品牌效应突出的龙头企业;引导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和专业化服务水平,发展成为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生态

做强“一中心”,聚力打造数据中心全产业链优势;做优“两服务”,构建基础数据服务规模优势,拓展特色行业数据融合服务;做大“两协同”,推动软件产业与硬件制造协同发展,发挥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先进计算等新兴产业牵引效应。建设大数据应用创新推广中心等载体,引进有能力的主体运营技术转移交易平台,服务大数据领域创新技术成果转化;推进大数据产业试点示范,开展大数据解决方案服务商能力评价,推广优秀产品名录和示范应用清单。积极争取承办大数据领域峰会、论坛、赛事等活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大数据展示、交流、合作平台;支持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