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通用教程》课件第七编_第1页
《外国文学通用教程》课件第七编_第2页
《外国文学通用教程》课件第七编_第3页
《外国文学通用教程》课件第七编_第4页
《外国文学通用教程》课件第七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编大洋洲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中,大洋洲文学是最为年轻的一个区域性文学。从该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早的文学发端算起,迄今也不过200年左右,有些岛国的文学甚至仅有几十年的历史,与欧亚不可同日而语,和美洲似乎也不能相提并论。但作为世界七大洲之一的大洋洲,它的文学应该受到一定的重视。而且,大洋洲文学真实地反映了本地区的社会、文化、历史以及民族精神,也是殖民主义与本土文化冲突的一面镜子。第十九章澳大利亚文学第二十章新西兰文学第十九章澳大利亚文学澳大利亚文学是大洋洲文学的主体部分,本章讲述它发展的四个阶段,并重点介绍每一个阶段的主要作家、作品。本章还专门评析了澳大利亚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帕特里克·怀特的代表作《风暴眼》和考琳·麦卡洛的代表作《荆棘鸟》。澳大利亚文学发展大体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殖民主义时期(1788—1888),也就是文学的殖民主义阶段;第二个时期为民族主义运动时期(1889—1913),即民族主义高涨时期的文学;第三个时期为两次世界大战时期(1914—1945),这是民族主义文学进一步深化成熟的时期;第四个时期是当代文学时期(1946—),即澳大利亚文学的国际化时期。这四个时期,澳大利亚文学完成了由殖民主义文学到本土文学再到国际性文学的艺术转变。学习本章,应了解澳大利亚历史的发展轨迹和近200年来英国文学对澳大利亚文学的影响。一、殖民主义时期(1788—1888)这一时期的文学属于移民文学,是由移民(包括流放犯及自由移民)创作、反映他们早期在澳大利亚的生活的文学。殖民主义时期的前50年里,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部小说问世。亨利·萨弗里(1794—1842)创作的《昆塔斯·赛文顿》(1830—1831)是澳大利亚第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具有自传色彩,主要讲述了作者充当流放犯的经历,表达了痛改前非的愿望。小说的主人公被理想化了,并有圆满的结局,被人称为“散文体小说”。查尔斯·罗克罗夫特(1798—1856)的小说《殖民地的故事》(1843),描写了一位早期定居者在澳大利亚的冒险经历和发家的实绩。亚历山大·哈里斯(1805—1874)的《定居者和流放犯》(1874)的题材与《殖民地的故事》颇为相似,但作者的态度比较客观,并没有对在殖民地发财的前景做过多宣传。总体来看,这些小说无非是介绍异域风光,传播殖民地趣闻,满足远隔重洋的英国读者的好奇心,因此艺术上比较幼稚,内容接近游记和日记。二、民族主义运动时期(1889—1913)此即民族主义高涨时期的文学。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20多年,澳大利亚正处于民族主义运动高涨的时代,在这一浪潮中,澳大利亚文学开始不同于以模仿为主、缺乏活力的移民文学,而变成有鲜明的澳大利亚特色和生命力强大的新文学。19世纪90年代独立、民主、平等的民族主义政治要求,在文学上得到了呼应,人们希望摆脱英国传统的束缚,抛弃刻板的模仿,创立反映本土特色、具有本民族个性的文学。左右当时文坛的《公报》杂志,是这一文学运动的阵地。杂志的主持人阿奇博尔德和斯蒂芬斯旗帜鲜明地提出:简练、活泼和澳大利亚化是杂志的宗旨,而且宣称“……悉尼会招致人们对现实的反抗,而《公报》正是表达这种反抗的喉舌”,大胆宣扬了激进的反抗精神。《公报》还郑重提出“澳大利亚属于澳大利亚人”的口号,同时鼓励每一个公民为创立真正的澳大利亚文学而努力。这家杂志拥有了众多读者并产生了巨大影响。三、两次世界大战时期(1914—1945)这是民族主义文学进一步深化成熟的时期。两次世界大战对欧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美国文学普遍反映了那一段时期人们的失望心理,出现了一种摈弃传统、蔑视权威的反叛文学潮流。但澳大利亚由于年轻,而且地理位置相对闭塞,因此没有受到欧美文学的影响,仍然沿着民族主义道路前进。这一时期,澳大利亚文学的中心人物依然是那些在民族主义运动时期诗人和作家们所倾心的丛林人,但它们反映的生活内容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来关于丛林人谋生的艰辛已经不是主题,作家们倾力描写的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介入,自由自在、乐观豁达的丛林人如何失去人的独立地位,以及他们不倦的抗争。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主要有凯瑟琳·普里查德(1883—1969)的《黑蛋白石》(1921)、万斯·帕尔默(1885—1959)的《富矿》(1948)和伦纳德·曼的《山中公寓》(1939)等。这一时期活跃着四位著名的诗人,他们是A.D.霍普、罗伯特·菲茨杰拉德(1902—1987)、肯尼斯·斯莱赛(1901—1971)和道格拉斯·斯图尔特(1913—1985)等,他们几乎都是学者和评论家,几乎都用不同的诗体写诗。四、当代文学时期(1946—)此即澳大利亚文学国际化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澳大利亚工业化步伐加快,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也有较大发展。由于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澳大利亚的对外政策也有了变化。于是,澳大利亚文学步入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阶段,现实主义文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形形色色的文学流派。这一时期,向来只有英国文学而忽视国内文学的学者也开始重视本土文学,20世纪60年代悉尼大学首次开设了澳大利亚文学教授席位,各大学纷纷开设澳大利亚文学课程,于是,澳大利亚文学真正走向了世界。1973年,作家帕特里克·怀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此外国文学评论家对澳大利亚文学刮目相看,英国学者认为这标志着当代英语文学发展进入新时期,美国学者认为澳大利亚拥有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使用英语进行创作的最卓越的小说家和诗人。这一时期澳大利亚文学以小说为最盛,当代澳大利亚小说出现了三个主要流派:现实主义派、怀特派和新派小说。现实主义小说仍然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强调细节的真实,通过连贯的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家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丁·博伊德、艾伦·马歇尔(1902—1984)、朱达·沃顿(1911—1985)、戴尔·斯蒂芬斯(1911—?)、弗兰克·哈代(1917—1994)和约翰·莫里森(1904—1998)等。怀特派讥讽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为“沉闷乏味的新闻体现实主义的产物”,认为它过于追求形似,拘泥于表面真实,缺乏深度和渗透力,不足以反映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单击此处添加标题为此,该派强调把笔触伸向人的内心,探索人的精神空间,通过刻画现代人的内心生活来反映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怀特派小说的代表人物有帕特里克·怀特(1912—1990)、伦道夫·斯托(1935—)、托马斯·基尼利(1935—)、哈尔·波特(1911—1984)、克里斯托弗·科契(1932—)、伊丽莎白·哈罗尔(1928—)和考琳·麦卡洛(1937—)等人。怀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多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剧本,以及诗集、电影剧本和随笔,他的作品多以澳大利亚为背景,反映澳大利亚人的生活与心声,但又不为地域所局限。《风暴眼》(1973)是怀特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女主人公亨特太太对往事的回忆和其儿女为遗产进行的明争暗斗,鲜明展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贪婪、自私和冷漠,并以此获得了197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女作家麦卡洛也具有多方面的创作成就,著有十余部长篇小说和多种传记、散文和音乐剧。其代表作长篇小说《荆棘鸟》(1977)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引发出一系列权力与爱情、神性与人性的激烈斗争,被誉为澳大利亚之《飘》。新派小说主张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不受任何传统束缚,突破以往文学的禁区,大胆表现吸毒和性,反映在新道德潮流下的城市生活,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生活。伦道夫·斯托的《归宿》(1958)和《圆木林》(1963)这两部小说都采用了现代派技巧来探索人物内心的孤独和澳大利亚的自然主义。单击此处添加标题1965年发表的《旋转木马》是新派小说的一部重要作品,它是一部关于童年的小说,以一个宿命论的形象描绘了一个家庭的结构,其中内含的旋转则象征着一种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在表现形式上,新派小说摈弃了刻画人物和编造情节的旧传统,而着眼于创造情景,刻意追求小说的叙述方式、叙述角度和语气的新颖。其代表人物有迈克尔·怀尔丁(1942—)、弗兰克·穆尔豪斯(1938—)、默里·贝尔(1941—)、彼得·凯里(1943—)和莫里斯·卢里(1938—)等。除以上三个流派的作家外,当代澳大利亚有影响的作家还有兼取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长的彼得·科恩(1914—?)和以写讽刺小说见长的戴维·艾尔兰(1927—)等。随着澳大利亚文明进程的进步、土著人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及土著人民族意识的增强,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中出现了一批进行英语文学创作的诗人和作家。诗人凯斯·沃克(1920—1993)就值得一提,她出生在昆士兰沿海一个小岛的土著部落里。她的处女诗集《我们要走了》(1964)是澳大利亚土著文学的第一部诗集,正如她在诗集的后记里所说:“土著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声音,书面的声音。”她的第二部诗集《黎明即将到来》出版于1966年,这部诗集与第一部一脉相承,喊出了土著民族在白人到来之后所遭受的不公平,哀悼往日土著传统不再,公开申明土著人的种族要求,语气时而激愤,时而哀婉。沃克的诗歌非常畅销,几乎比澳大利亚当代其他诗人的诗集都受欢迎。柯林·约翰逊的长篇小说《野猫坠落》(1965)的出版是土著英语文学创作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作家诉诸笔端的也是土著民族在白人统治下的生活现状,表现的是土著人在夹缝中生存的身份危机与身份认同。思考题1.澳大利亚文学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2.澳大利亚文学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是什么?第二十章新西兰文学新西兰是大洋洲的重要国家,新西兰文学与澳大利亚文学的发展轨迹具有相似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都经历了殖民主义时期,然后才走上了独立之路,所以它们的文学都经历了由殖民地文学到民族主义文学,再到国际化的追求之路。新西兰英语文学开始于19世纪。随着白人移民的到来,新西兰英语文学开始随着社会的变革而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呈现出本土特色,在世界文学丛林中享有一定的声誉。新西兰英语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殖民地时期(1840—1906),开拓、发展与丰收时期(1907—1945),当代时期(1946—)。代表性作家有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弗兰肯斯·萨吉森,诗人查尔斯·布拉什等。学习本章,应把它与澳大利亚文学联系起来,而且还要了解英国文学与新西兰本土的毛利人口头文学等内容。第二十章新西兰文学新西兰位于太平洋南部,1840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07年变成英国的一个自治领地,1947年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从1642年亚伯·塔斯曼发现新西兰至今,只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要了解新西兰文学,需要追溯到新西兰的毛利人文学那里。在荷、英探险家先后到达新西兰之前,以及在欧洲人开始移民新西兰的一百多年间,也就是在1642年到1777年之间,毛利人一直是新西兰的主人。他们本是生活在中太平洋群岛的波利尼西亚人的一支,约公元950年漂流到新西兰,约1350年波利尼西亚人中的毛利人迁移到新西兰的北岛和南岛定居。当时,他们还处在原始部落时期,使用的工具是石器和骨器,从事着农牧业、狩猎、采集活动,并兼有雕刻、编织手工业。第二十章新西兰文学跟澳大利亚文学近似,1840年殖民时期前,新西兰只有上述毛利人的口头文学,殖民时期后出现的英语文学也多是英国文学的模仿。到1907年摆脱英国殖民主义桎梏后,才出现独立繁荣的民族文学,并逐渐融入国际文学行列。据此,新西兰英国文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殖民地时期(1840—1906)殖民主义初期的新西兰英语文学,由于人口少,几乎没有读者市场,因此当时的作家争相描绘的也只是这片“新土地”、“上帝的故事”里的“野蛮人”的生活、风土人情、鲁滨逊似的奇异故事等,用以满足欧洲读者强烈的猎奇欲望。这类文学图书往往荒诞不经,危言耸听,观点也比较偏颇,文学价值不高。梅杰·斯托尼(1816—1861)的《塔拉纳基———战争的传说》是新西兰的第一部英语小说,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它把毛利人描写成容貌丑陋、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嗜血成性的食人生蕃。这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艾尔默夫人的《远方的家》(1862),描写的是早期英国移民的艰难生活、曲折经历和远离大陆世界的思乡情绪;本杰明·法杰恩的《雪中行》(1865),以南岛黄金潮为背景,描写了淘金者的美好梦幻和悲惨结局;巴克夫人的《新西兰的牧场生活》(1870),描写早期移民的生活艰辛与种种遭遇。反映毛利人生活状况的小说,有艾米莉·马里亚特的《毛利人中间》(1874)和R.P.惠特沃思的《毛利侦察兵》(1887)等,它们比较真实地描绘了早期移民生活和毛利人的风俗习惯,对今人研究新西兰民族文化和历史无疑是有价值的。诗歌方面,C.J.马丁(1839—1906)的《马丁乡土诗集》较好地反映了移民心态,表达了开拓者理想主义的情怀。一、殖民地时期(1840—1906)

在殖民主义后期,由于南岛金矿的发现,殖民拓居的相对稳定,畜牧业和小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大大刺激了经济的繁荣,许多作家表现了人道主义思想,并提出了描写现实生活的创作原则。他们为小人物的遭遇发出了愤怒的呼喊和抗议,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广大劳苦群众同严峻现实的深刻对立与冲突。乔治·夏米尔的《哲学家迪克》(1891),安·威尔逊的《两个夏天》(1900),威廉·鲍克的《白人踩过之后》(1905),威廉·撒切尔的《故人的土地》(1902)和《长生不老丹》(1907)等,就是这方面的作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康斯坦斯·克莱德的《异教徒的爱情》(1905)反映了妇女解放问题,哈里·沃格尔的《毛利姑娘》反映了毛利人白人婚后的种种问题。二、开拓、发展与丰收时期(1907—1945)1907年,新西兰摆脱了英国殖民主义的桎梏,成为英国的自治领。民族独立唤醒了民族意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一大批知识分子从民族利益出发,要求有自己的文学。于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新西兰出现了比较成熟的小说和诗歌,逐渐摆脱了英国传统文学的束缚,建立起具有新西兰民族个性与特点的文学。这一时期,一些作家以1830年至1860年间白人移民和毛利人争夺土地的战争为主题进行创作,一方面谴责白人的惨无人道,另一方面也歌颂毛利人粗犷耿直、善良友好等优秀品质。毛利人远不是旧石器时代混沌未开化的原始人群,也不是无足轻重的蝼蚁之辈,他们是新西兰一个不容忽视的民族,从而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友爱和互助精神。这也是新西兰在开拓发展时期的时代精神。三、当代时期(194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社会经济也日趋稳定,新西兰的文学社团、社会团体和研究机构也大量涌现,于是新西兰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特别是1947年新西兰文学基金会的成立和1950年《陆地》杂志的出版,使长篇小说创作有了很大发展。A.P.盖斯凯尔(1913—?)、珍尼特·弗雷姆(1924—)、R.H.莫里森(1922—1972)、莫里斯·达根(1922—1972)、诺埃尔·希利亚德(1929—)、莫里斯·沙德博尔特(1932—)和克里·休姆(1949—)等,是比较优秀的小说家。其中,珍妮特·弗雷姆为新西兰小说赢得了世界声誉,曾多次获得文学奖。她1968年发表的《雷恩伯德一家》(1969年再版时更名为《澳洲居室里的黄花》)极富象征意蕴。主人公雷恩伯德是一个英国移民,遭遇车祸后被误诊已死亡,当他苏醒后发现失去了工作,而且亲友与社会都不再接纳他。这使人联想到美国作家海勒的黑色幽默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丹尼医生的命运。作家通过荒诞的情节和痛苦的非理性,向读者提出了存在的定义和存在的价值标准问题,揭示了无法获得身份认同的生存困境。三、当代时期(1946—)诗歌创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并逐渐形成了本土风格,涌现了弗勒·阿德科克(1934—)、艾伦·柯诺(1911—?)、C.K.斯特德(1932—)、霍尼·图法里(1922—)等一批优秀的诗人。他们的诗歌清新自然、细腻动人,传达着不同的观念,不但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而且还同毛利人的文化复苏紧密联系,从而形成了空前的繁荣景象。戏剧作品也出现了不少,艾伦·柯诺的《月亮切面》(195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