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彭五堂马克思劳动关系理论探析劳动关系是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围绕劳动力的使用而形成的一系列关系,其核心是双方的权利和利益的界定及划分问题。劳动关系的理论研究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而开始出现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劳资问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劳动与资本的利益对立,社会分化越来越严重,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最早试图从理论上解释这一现象的,是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但第一次把劳动关系置于社会制度系统之中,并从生产力发展演化的角度对劳动关系的根源、实质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系统研究的,是马克思。马克思重点研究了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及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预测了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演变和发展方向。他关于劳动关系的基本结论是:劳动关系属于社会生产关系的范畴,它规定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它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状况决定,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品的分配关系。劳动关系具有历史性,它的产生和演变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的。马克思对劳动关系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研究马克思第一次涉及到劳动关系,是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在谈到贵族地主和贫民之间的权利冲突时,马克思提出了非所有者的权利——利益相关的贫民的习惯权利。他指出,围绕物形成的权利包括两种:占有者的权利和非占有者的权利。所有权的这种二元性或二重性,使得“有些所有权的对象按其本质来说永远也不能具有那种早被确认的私有财产的性质。这就是那些由于它们的自发性和偶然存在而属于先占权的对象。”[1]虽然马克思的论述并不是直接针对劳资关系的,但马克思通过对私有制社会中围绕财产占有的权利冲突的剖析,看到了私有制社会中劳动关系的对立。这成为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关系的起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入政治经济学领域,研究了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指出私有财产本质上是人的劳动的异化或外化,同时他也深刻剖析了这种异化了的劳动(私有财产)对活劳动(工人)的支配和控制。他指出,在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中,工人始终处于被支配、服从的被动地位。其根源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工人必须靠劳动来获取生存资料,他不得不依赖资本家,“资本家没有工人能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得长久。”[2]49二、资本家可以联合起来对付工人。“资本家的联合是很通常而卓有成效的,工人的联合则遭到禁止并会给他们招来恶果。”[2]49第三、资本家除了工厂利润,还有其他收益,如股息、红利和地租等,而工人只有工资收入,资本家可以不办工厂,工人却不能不劳动,工人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这在客观上削弱了工人的力量。因此,工人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地位最低的阶级,他们遭受的苦难是最多的。“当资本家赢利时工人不一定得到好处,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2]50进一步地,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已经丧失了人的本质,他成为资本家获取利润、发财致富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他是为资本服务的,他沦为资本的奴隶。马克思把这种现象称为异化,并认为,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技术进步和分工的加深使工人越来越丧失独立性,越来越片面化和从属化,异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马克思还从劳资关系的角度给资本下了定义:“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2]62马克思指出,造成资本与劳动之间服从与被服从、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根源是资本与劳动的分离,也就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尽管马克思已经认识到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由于他没有形成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无法从社会历史发展演变的实际出发来解释资本主义劳动关系产生的根源,他借用当时流行的异化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劳动关系,忽视了资本主义劳动关系产生的历史性,不能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实质。在《神圣家族》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生存状态,分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他们指出,无产阶级是与资产阶级对立的一个阶级,同时又是资产阶级的伴生物,他们是一个整体,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都是人的自我异化,但两个阶级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的和被巩固的,它把这种异化看做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则感到自己是被毁灭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3]44这一点决定了两个阶级对待现存社会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资产阶级力图保持现有的社会状态,维持现有的社会关系,是对立的肯定方面,是社会中的保守力量;无产阶级则是对立的否定方面,它力图消灭现存的社会结构,摆脱替资产阶级生产财富,替自己生产贫困的命运,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无产阶级要摆脱现在的命运,首先要消灭现存的经济关系,消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消灭这种关系产生的根源,即私有制。这正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看作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正确地说明了这种关系的实质,找到了这种关系形成的真正根源——私有制,并从这一矛盾运动中看到了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暂时性,得出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结论,同时也看到无产阶级在这一过程中的历史使命,这是他们的伟大贡献。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样,这时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没有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仍然用异化来说明资本主义劳动关系,他们的研究方法是不科学的,因而无法真正揭示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产生、演变和发展过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在生产力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劳动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劳动关系作为一种交往形式,是以特定的生产力为基础的,是分工的直接产物。“分工从最初起就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因而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私有者之间的劈分,从而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形式。分工愈发达,积累愈增加,这种分裂也就愈剧烈。”[4]74-75在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生产力和分工已经发展到这样的地步,资本和劳动的分裂不仅使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而且使劳动本身都成为工人所不堪忍受的东西。资本与劳动的分裂,劳动工具与劳动本身的对立,是马克思对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关系本质的概括。马克思进一步认为,资本主义是私有制发展的最高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力与交往关系的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取代资本主义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一阶段,劳动者不再屈从于分工的限制,“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4]37在这一阶段,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裂的现象也将不存在,全体社会成员作为平等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过去的一切占有制下,许多个人屈从于某种唯一的生产工具;在无产阶级的占有制下,许多生产工具应当受每一个个人支配,而财产则受所有个人的支配。”[4]76《资本论》是马克思全面深入剖析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一部巨著。恩格斯在为《资本论》第一卷写的书评中指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得到。”[5]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劳资关系的形成、实质、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他指出,资本是能够实现价值增殖的价值,但资本价值增值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是价值的源泉,而且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还能够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超过部分归劳动力的购买者——资本家所有,成为资本增值的源泉。资本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垄断地占有,作为劳动者的工人阶级,只有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存。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的,从形式上看,劳动力的买卖是工人与资本家平等自愿交易的结果,双方是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但平等的形式背后,是资本对劳动力的强制关系,是劳动力对资本的从属关系。资本主义劳动制度是雇佣劳动,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买卖关系,使劳动力成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资本,马克思称之为可变资本。劳动力完全从属于资本,这种从属关系使资本把劳动力纳入生产过程中,成为资本增值的手段。在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资料属于资本家,而且连工人的劳动力以及他们的劳动产品都属于资本家,工人是为资本家进行劳动的,他们得到的是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工资。资本主义劳动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强制性。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人是按照资本家的安排进行劳动的,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对于自己的劳动力,工人没有任何支配权,它属于资本家,服从资本增值的需要;二是工人是在资本家的控制和监督之下进行劳动的,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本增殖,最大限度地使用劳动力,他们会通过各种手段,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为此就会对劳动过程进行监督,对工人施加各种压力,甚至物质或精神惩罚,迫使工人付出尽可能多的劳动。第二、剥削性。对资本家来说,工人劳动中有意义的部分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劳动,即剩余劳动。只有这部分劳动才能实现资本价值的增值。从所有权方面讲,工人劳动的产物应该归属于工人所有。但资本家却无偿地把工人的剩余劳动据为己有,这就是剥削。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上述两个特点表明,资本主义劳动关系本质上是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支配与被支配、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关系,在劳动过程中,作为劳动主体的工人阶级被物化,被客体化,处于从属地位,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充满了利益对抗。这就是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二、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劳动关系的研究马克思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论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其中包括了劳动关系。概括起来,马克思对未来劳动关系的看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消灭旧的分工是建立新劳动关系的前提马克思始终强调,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它同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一样,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分工形式。马克思认为,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形成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从而产生不同的劳动关系。人类历史到目前为止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分工:自然分工和自发分工。在分工发展的这两个阶段,生产资料为少数人垄断的占有,这造成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经济地位的不平等,生产资料所有者凭借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可以支配劳动者的劳动,并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这就是私有制社会劳动关系的实质。而当社会分工由自发分工发展到自愿分工时,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人们摆脱了技术和社会的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天赋和爱好选择自己的劳动方式,这时的劳动关系将发生本质的改变,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平等自愿的合作。(二)生产资料的全社会占有是新的劳动关系的基础马克思认为,以往社会的劳动关系之所以是不平等的,根源就在于少数人生产资料的垄断占有。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不但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占有作为劳动者的奴隶,奴隶主对奴隶形成了完全的支配关系,奴隶在奴隶主的命令和监督下进行劳动,这种劳动完全是为奴隶主而进行的,劳动成果全部归奴隶主所有。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大部分被地主占有,农民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土地,因而必须租种地主的土地,地主虽然不直接控制劳动过程,但他凭借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能够间接地控制农民的劳动,并以地租的形式占有农民的部分劳动成果。地主和农民的关系仍然是控制与被控制、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资本属于资本家,劳动者——工人虽然在政治上取得了完全自由,但由于他丧失了生产资料,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来维持生存,经济上对资本家具有依赖性。工人在资本家的指挥和监督下进行劳动,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本质上并没有改变。由此看来,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不平等劳动关系形成的基础。只要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一现实不改变,只要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发生分离,劳动者对生产资料所有者的依附关系就始终存在,生产资料所有者就有条件控制和剥削劳动者。无论劳动的具体形式如何改变,劳动关系的不平等性质始终不会改变。要建立平等的新型劳动关系,就必须消除劳动关系不平等的根源,这就要消灭生产资料的私人垄断占有,消除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依附性,把生产资料置于全体劳动者的平等占有之下,实现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直接结合。(三)平等合作是新的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马克思设想的新型的共产主义劳动关系与以往劳动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往的劳动关系中都存在着分裂和对立,一方面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另外一方面是劳动者,二者的关系是不平等的,生产资料所有者能够支配和剥削劳动者。根据马克思的最初设想,在共产主义劳动关系中,生产资料与劳动者是统一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种形式的分工和协作,这种分工协作仅仅考虑劳动者的特长和爱好,而不是收入分配的依据。而且劳动者的职业分工不是固定不变的,劳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岗位。劳动者之间尽管也存在管理和服从的关系,但是这仅仅是组织生产的需要,并没有利益上的差别,这种关系仅限于生产过程中,管理者的权力仅限于分配任务、协调生产,他与其他劳动者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地位上的差别。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取得个人消费品,而不受工作岗位和劳动性质的限制。这种新型劳动关系是一种完全的平等合作关系。在马克思晚年写作的《哥达纲领批判》中,他提出在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中间有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虽然已经废除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但由于生产力不够发展,劳动仍然是谋生的手段,社会还保留了一定的私有制的痕迹。主要表现在劳动仍然是个人收入分配的依据,人们根据自己从事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参与消费品的分配,这就承认人们在消费资料占有和个人财产上的私有制。在这一阶段,劳动者之间虽然主要是平等合作的关系,但这种平等是不完全的,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劳动者存在着经济利益的差别。尽管如此,这种不平等与以往劳动关系有着本质区别,它已经废除了生产资料参与分配的可能,从而消灭了生产资料对劳动的支配和剥削。所以,从总体上看,这种劳动关系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四)所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新的劳动关系的目标在马克思看来,未来社会的劳动关系仅仅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所有人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这个目标就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的所有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与以往的社会一样,是一种少数人对多数人强制和剥削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物成了人的主宰,无论是少数人,还是多数人,都没有自由可言。这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应急救生系统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八年级(下)期末英语试卷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七年级(上)期中英语试卷
-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
- 健康吃药的安全
-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片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2024-2025学年上学期九年级物理期中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
- 高中物理复习4-2第2讲抛体运动课件
- 医用按摩凝胶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钢管落地卸料平台
- 耐热钢的选用
- 民间借贷(欠款)纠纷人民调解协议书范本
- 日语授受关系PPT演示课件
- 殡仪服务试题——
- 浅析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 骨龄及其测评方法
- (完整版)初三化学计算题专题练习题
- 2010年度重庆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申报表 高电压技术
- 中日英刀具照表
- 第五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高职高专部分)候选人推荐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