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审计课件_第1页
经营审计课件_第2页
经营审计课件_第3页
经营审计课件_第4页
经营审计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效益审计第七章

经营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第七章经营审计第七章

经营审计

[本章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经营审计的概念、内容和目标。掌握供应业务、生产业务经济效益审计的的内容和方法;掌握成本效益的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的内容和方法;掌握销售业务审计、销售过程审计和市场开发审计的内容和方法;了解质量效益审计的概念和质量效益审计的方法——最佳质量成本法。第七章经营审计[本章学习目的]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经营审计概述第二节供应业务经济效益审计第三节生产业务经济效益审计第四节成本经济效益审计第五节销售业务经济效益审计第六节质量经济效益审计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经营审计概述一、经营审计及其特点

经营审计是指对被审单位经营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借以审查和证明被审单位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以促进其改善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经营审计与管理审计相比,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业务经营审计是更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

2.业务经营审计的范围是企业的基本经营活动及其他业务经营活动。

3.业务经营审计的重点是构成企业生产力的各要素的开发利用程度。第一节经营审计概述一、经营审计及其特点

经营审计是指对被审单位经营活动的合二、经营审计的目标第一节经营审计概述具体目标:8点审查经营业务的合理性审查生产力要素的开发利用情况根本目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二、经营审计的目标第一节经营审计概述具体目标:8点审查第二节

供应业务的审查

采购业务的审查

储存业务的审查

第二节

供应业务的审查采购业务的审查一、采购业务的审查

审查内容:(一)审查采购计划的完成程度以及采购计划的品种、质量是否与生产计划一致。(二)审查采购计划完成的质量。(三)采购方式的合理性(四)审查采购价格是否合理、经济。(五)审查采购批量的经常性,合理性。

一、采购业务的审查

审查内容:采购计划完成质量的审查案例

审计人员审查某企业9月份钢材采购计划完成情况,钢材采购计划完成情况如下表:

钢材采购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钢计期初库存计划需要量本月每日计划采购量实际采购量对本月生产的保证程度日期数量日期数量日期数量2020120120449月1日9月10日9月20日4040401209月1日9月15日9月20日406020120520515252060100采购计划完成质量的审查案例审计人员审查案例分析结果

该企业钢材全月购入总量虽然完成了计划,但由于供应不及时、不均衡,造成停工待料5天(9月11日至15日),同时,如果下半月产量没有提高,又会使材料月末库存增加,造成资金积压,这说明9月份钢材采购计划完成的情况不好,应查明原因。案例分析结果该企业钢材全月购入总量虽采购方式的审查采购方式的选择是否合理;采购部门是否选择了最低报价的供应单位,若不是,原因何在;是否得到企业最高管理人员的审查和批准;采购部门是否保存了供应单位的采购历史档案。采购方式的审查采购方式的选择是否合理;采购价格审查

在材料采购工作开始之前,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就应进行材料采购价格的审查,这样可以达到以最便宜的价格及时采购回单位生产所需的材料,实现单位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如果是在采购工作完成后进行审计,需要调查清楚采购价格不合理的具体原因,若属于人为因素,还应明确责任归属的问题。采购价格审查在材料采购工作开始之前,应注意企业是否选用了最合理的采购地点和供应商。在审查采购数量时,通常采用经济订货批量法。经济订货批量的公式为:Q=采购批量的经常性,合理性Q为经济订货批量;R为每次订货成本;D为物资年需要量;K为每单位物资的年储存成本应注意企业是否选用了最合理的采购地点和供应商。在审查采购数量二、储存业务的审查(一)储备定额制度的审查(二)物资储备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三)物资场地利用的审查(四)仓库管理制度的审查

(五)物资保管制度的审查二、储存业务的审查(一)储备定额制度的审查储备定额制度的审查内容

审查制定的最高储备定额、经常储备定额及保险储备定额的合理性,看其是否既能保证生产,又节约资金。制定最高储备定额的方法:供应期法

经济订货量法储备定额制度的审查内容审查制定的最高储备定额、经相关概念供应间隔天数(订购间隔):某一物资前后两批到货之间的相隔天数,即相邻两次订购日之间的时间间隔。保险天数:为防止临时用量增大或交货误期等特殊原因而储备的存货可使用的天数。经常储备量:指前后两批物资进厂这一供应间隔期内,保证生产正常进行所需要的物资储备量。保险储备量:亦称安全存量,指为了防止临时用量增大,或交货误期等特殊原因而预计的储备量。相关概念供应间隔天数(订购间隔):某一物资前后两批到货之间的案例

仍以前例:钢材每天平均耗用量为4吨,假定供应间隔期为10天,保险期为5天。则:保险储备量=4×5=20(吨)经常储备量=4×10=40(吨)最高储备量=20+40=60(吨)钢计期初库存计划需要量本月每日计划采购量实际采购量对本月生产的保证程度日期数量日期数量日期数量2020120120449月1日9月10日9月20日4040401209月1日9月15日9月20日406020120520515252060100案例钢计期初库存计划需要量本月每日计经济订货量法

最高储备定额=保险储备量+经济订货量

仍依前例,本月计划需要量为120吨,每天平均耗用量为4吨,保险期为5天。假定每次订货成本为100元,单位存货的全月平均储存成本为15元。请据以确定9月的最高储备定额。经济订货量法最高储备定额=保险储备量+经济订解答保险储备量=4×5=20(吨)经济订货量=

2×120×10015=40(吨)最高储备定额=20+40=60(吨)解答保险储备量=4×5=20(吨)2×120×物资储备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

审查时可将实际储备量与定额储备量进行比较,如果实际储备量超过最高储备定额就表明超储,物资积压;如果实际储备量低于最低储备定额(保险储备量)则表明储备不足,会影响生产。两者均表明储备计划完成情况不佳。物资储备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审查时可将物资储备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案例

仍以前例为例,钢材保险储备量为20吨,经常储备量为40吨,即最低储备量和最高储备量分别为20吨和60吨。9月由于采购不均衡、不及时,致使6日至10日不得不动用保险储备量,11日至15日实际储备为零,出现停工待料现象,到20日实际储备达80吨,超过最高储备量20吨,造成材料积压。物资储备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案例仍51015202520406080保险储备最高储备经常储备30实际数定额数0(1日)日期数量51015202520406080保险储备最高储备经常30实物资场地利用的审查注意查明物资在仓库内是否划分区段,并分门别类的堆放;注意查明仓库利用是否有效。

已利用的面积仓库面积利用率=———————×100%

仓库总面积物资场地利用的审查注意查明物资在仓库内是否划分区段,并分门别仓库管理制度物资入库制度物资出库制度物资保管制度物资盘点制度安全保卫制度仓库管理制度物资入库制度按实际使用成本进行分类(20/80原则)ACB物料种类数量5-15%60-80%20-30%一、ABC分类的基本思想1.帕累托定律(80-20法则)

物资保管制度的审查按实际使用成本进行分类(20/80原则)ACB物料种类数量5A类B类C类1030100%品种累计额(%)销售金额累计额(%)8090100%品种区分A类B类C类占总销售额比例60~80%20~30%5~15%占总品种数比例5~15%20~30%60~80%进行储存物的ABC分析A类B类C类1030100%品种累计额(%)销售金额累计额(第三节

生产业务的审查

一、生产计划制定的审查二、生产组织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审查三、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四、产品生产成本的审查第三节

生产业务的审查

一、生产计划制定的审查生产计划的审查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依据是否合理、合法检查生产计划是否与市场预测情况相符合,与企业的利润目标相一致;检查生产计划是否是否具有弹性,能否灵活对付由于市场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检查生产计划是否优先保证客户合同的履行;检查生产计划是否与企业的生产能力相符合。审查生产计划是否综合平衡生产能力与生产任务的平衡的审查劳动力与生产任务的平衡审查物资供应与生产任务平衡的审查生产计划的审查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依据是否合理、合法生产计划综合平衡的审查案例

某厂经过一、二两个车间生产甲、乙两种产品,甲、乙产品的单位边际贡献分别为120和240元,该厂一、二两车间的生产能力分别为5400台时和9000台时,每件甲产品需耗用一车间生产能力3台时,二车间1台时,每件乙产品需耗用一车间生产能力2台时,二车间3台时。据预测,甲、乙产品市场需求量分别为1200件和3000件,该厂计划生产甲产品700件,乙产品1500件。要求:审计人员对此生产计划进行审查。生产计划综合平衡的审查案例某厂经过一案例分析

根据上述资料,可计算一、二两车间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所耗用的台时分别为:

一车间:700×3+1500×2=5100(台时)二车间:700×1+1500×3=5200(台时)

一、二车间完成生产任务所耗用的工时分别为5100工时和5200工时,而生产能力分别为5400工时和9000工时,计划生产任务小于生产能力;说明生产能力与生产任务不平衡,需要建议该厂调整生产计划。

案例分析根据上述资料,可计算一、二两最佳产量组合

设:甲产品产量为x1件,乙产品产量为x2件。建立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方程:

S=120x1+240x2

约束条件:

3x1+2x2<=5400

x1+3x2<=90000<=x1<=12000

<=x2<=3000

利用图解法求解。最佳产量组合设:甲产品产量为x1件,乙产品产量为x230002700900120018009000AB(1200,900)C0X1X2

由图可知,甲产品生产1200件,乙产品生产900件能够使生产能力充分利用,并获得最多利润。30002700900120018009000AB(1对生产组织审查的要点

生产过程是否连续生产过程是否平衡生产过程是否适应市场条件的变化是否及时组织生产生产工艺流程的审查分析企业所选择的工艺流程是否适用、合理、可靠。(先进工艺并非所有条件都适用,工艺的选择应考虑安全性、设备质量、维修服务的保证性等。)对生产组织审查的要点生产过程是否连续生产工艺流程的审查选择不同工艺进行加工的案例

企业对同一种产品或零件采用不同的工艺方案进行加工,其成本往往悬殊很大。采用先进的工艺方案,产量、质量肯定会大大提高,但需要使用高精尖的专用设备,其单位变动成本可能会较低,而固定成本则较高。较为落后的工艺方案正好与此相反。假定长江机器厂在生产某种型号的齿轮时,可用普通铣床进行加工,也可用数控铣床加工。这两种铣床加工时所需的不同成本资料,如下表:

铣床类型每个齿轮加工费一次调整准备成本普通铣床数控铣床1.801.0020元100元选择不同工艺进行加工的案例企业对同一案例分析

设普通铣床和数控铣床的成本分界点为x个,普通铣床的预期成本位y1,数控铣床的预期成本为y2。

y1=20+1.80xy2=100+1.00x

求得成本平衡点x的值:

20+1.80x=100+1.00xx=100(个)

20100y1=20+1.80xy2=100+1.00x100业务量成本

结论:若产量小于100个,应选用普通铣床;若产量大于100个,则应选用数控铣床。案例分析设普通铣床和数控铣床的成本分界三、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产量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制造业的产品产量可用三种不同的尺度来表示:实物量、劳动量和价值量。审查产品产量是要审查按实物量、劳动量反映的生产计划完成情况,也要审查按价值量反映的生产计划完成情况。)品种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质量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三、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产量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制造业的产产品名称实物产量(件)劳动量(工时)价值量(千元)甲计划实际完成%定额单位工时计划实际完成%不变价格计划实际完成%乙丙丁合计2000010000200001300010000220001600090%100%110%4.5520.2900005000040000180000810005000044000320017820090%100%110%99%3450.560000400001000002000005400040000110000800021200090%100%110%106%——————————————————————产品产量完成情况审查产品实物产量(件)劳动量(工时)价值量(千元)甲计划实际完成案例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该厂按价值量计算的产量完成计划的106%,这说明该企业为了片面完成产值产量而破坏了品种结构,价值大、劳动消耗低的产品生产过多(如丙产品),而价值小、劳动时间消耗大的产品生产过少(如甲产品)。综合这些情形,说明该厂产量计划没有全面完成。针对这一情况,审计人员应进一步查明原因。案例分析由上图可以看出,该厂按价值成本经济效益审计一、成本效益的事前审计

重点是对成本决策效益进行审查评价(一)目标成本的审查

一方面审查目标成本制定是否进行了认真的厂内外调查;另一方面,审查是否进行了科学的成本预测(二)成本构成的审查

一要注意行业产品成本的构成是不同的;二是注意对上期的实际成本构成进行深入的分析成本经济效益审计一、成本效益的事前审计二、成本效益的事中审计对成本形成过程的控制工作的审计评价(一)费用成本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二)成本计划编制情况审计(三)成本日常控制审查评价1.成本费用归口分级管理的审查。2.责任成本核算的审查。成本经济效益审计二、成本效益的事中审计成本经济效益审计三、成本效益的事后审计

对成本效益的实现情况进行审查评价。审查目的分析成本的变动幅度,并对成本变动幅度较大的产品成本,按成本项目计算成本差异,确定异常的成本项目,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责任归属,控制不正当的成本、费用支出,促进成本效益的提高。审查方法分析性复核——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成本经济效益审计三、成本效益的事后审计成本经济效益审计产品生产成本审查举例

某钢制家具厂内部审计人员对10月份产品材料生成本升高的情况进行审查分析。本月共生产钢折椅4000把,实际耗用钢材10400千克,实际成本11648元。而钢折椅的标准成本是每把需用钢材2.5千克,每千克1.05元。

产品生产成本审查举例某钢制家具厂内部审计人员对审查分析材料成本差异总额

=11648—4000×2.5×1.05=11648—10500=1148(元)用量差异

=(10400—4000×2.5)×1.05=(10400—10000)×1.05=420(元)价格差异

=10400×(11648/10400—1.05)

=10400×(1.12—1.05)

=728(元)

通过上述分析性复核,可知材料实际成本比标准成本升高1148元,是由于材料用量差异420元和材料价格差异728元综合而成的。针对原材料耗用量和价格均有所升高的问题,审计人员需进一步调查了解具体原因。审查分析材料成本差异总额=11648—4000第四节销售业务的审查一、销售计划及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销售量和销售收入计划完成情况)二、销售过程的审查三、市场开发的审查第四节销售业务的审查一、销售计划及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销售定价的审查案例

某产品原销售单价200元,单位变动成本80元,固定成本90000元,在原有价格下能销售1000件。由于原材料调价影响,使变动成本上升25%,企业按同幅度将产品售价调整为250元,通过测算,价格调整后销售量将减少45%,现要求审计人员对这一调整价格进行审查,并提出建议。销售定价的审查案例某产品原销售单价案例分析

材料调价后变动成本=80×(1+25%)=100(元)材料调价后销售单价=250(元)调价后的保本点=90000/250-100=600(件)调价后销售量=1000×(1–45%)=550(件)显然,调价后的销售量连保本点销售量都未能达到,因此,调价是不恰当的。针对上述情况,审计人员可提出如下建议:

1、售价不变,开拓市场,扩大销售;

2、售价不变,压缩固定成本,同时扩大销售;

3、售价略为提高,不要提高25%,并扩大销售。

案例分析材料调价后变动成本=80×(1+25%)实践模拟销售要点:

销售定价的合理性

销售方式的有效性

营销技巧

目标市场的定位

实践模拟销售第五节质量经济效益审计一、质量经济效益审计的意义1、可以促使企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2、可以完善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也就是质量保证体系,使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化、经常化;3、有利于企业健全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如标准化工作、计量工作、情报工作、质量教育宣传工作、质量责任制度等;4、有利于提高社会的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五节质量经济效益审计一、质量经济效益审计的意义二、质量与质量成本(一)质量质量(quality)是指产品(或劳务)的优劣程度或等级,质量的衡量系相对的。质量有两种类型:设计质量及适合质量。(二)质量成本质量成本(costsofquality)是指质量不佳所产生的成本,因此质量成本是指瑕疵品(defects)的预防、辨认、修理等有关成本。可分为四类: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及外部失败成本。第六节质量经济效益审计二、质量与质量成本第六节质量经济效益审计三、质量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最佳质量成本法质量成本法按PAF(预防、鉴定、失败)成本模型来分析内部运行成本要素,寻求最佳质量成本。根据以上关系,可列出质量成本数学模型:第六节质量经济效益审计三、质量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最佳质量成本法第六节质量本章内容到此结束,再见!本章内容到此结束,再见!经济效益审计第七章

经营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第七章经营审计第七章

经营审计

[本章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经营审计的概念、内容和目标。掌握供应业务、生产业务经济效益审计的的内容和方法;掌握成本效益的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的内容和方法;掌握销售业务审计、销售过程审计和市场开发审计的内容和方法;了解质量效益审计的概念和质量效益审计的方法——最佳质量成本法。第七章经营审计[本章学习目的]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经营审计概述第二节供应业务经济效益审计第三节生产业务经济效益审计第四节成本经济效益审计第五节销售业务经济效益审计第六节质量经济效益审计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经营审计概述一、经营审计及其特点

经营审计是指对被审单位经营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借以审查和证明被审单位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以促进其改善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经营审计与管理审计相比,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业务经营审计是更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

2.业务经营审计的范围是企业的基本经营活动及其他业务经营活动。

3.业务经营审计的重点是构成企业生产力的各要素的开发利用程度。第一节经营审计概述一、经营审计及其特点

经营审计是指对被审单位经营活动的合二、经营审计的目标第一节经营审计概述具体目标:8点审查经营业务的合理性审查生产力要素的开发利用情况根本目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二、经营审计的目标第一节经营审计概述具体目标:8点审查第二节

供应业务的审查

采购业务的审查

储存业务的审查

第二节

供应业务的审查采购业务的审查一、采购业务的审查

审查内容:(一)审查采购计划的完成程度以及采购计划的品种、质量是否与生产计划一致。(二)审查采购计划完成的质量。(三)采购方式的合理性(四)审查采购价格是否合理、经济。(五)审查采购批量的经常性,合理性。

一、采购业务的审查

审查内容:采购计划完成质量的审查案例

审计人员审查某企业9月份钢材采购计划完成情况,钢材采购计划完成情况如下表:

钢材采购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钢计期初库存计划需要量本月每日计划采购量实际采购量对本月生产的保证程度日期数量日期数量日期数量2020120120449月1日9月10日9月20日4040401209月1日9月15日9月20日406020120520515252060100采购计划完成质量的审查案例审计人员审查案例分析结果

该企业钢材全月购入总量虽然完成了计划,但由于供应不及时、不均衡,造成停工待料5天(9月11日至15日),同时,如果下半月产量没有提高,又会使材料月末库存增加,造成资金积压,这说明9月份钢材采购计划完成的情况不好,应查明原因。案例分析结果该企业钢材全月购入总量虽采购方式的审查采购方式的选择是否合理;采购部门是否选择了最低报价的供应单位,若不是,原因何在;是否得到企业最高管理人员的审查和批准;采购部门是否保存了供应单位的采购历史档案。采购方式的审查采购方式的选择是否合理;采购价格审查

在材料采购工作开始之前,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就应进行材料采购价格的审查,这样可以达到以最便宜的价格及时采购回单位生产所需的材料,实现单位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如果是在采购工作完成后进行审计,需要调查清楚采购价格不合理的具体原因,若属于人为因素,还应明确责任归属的问题。采购价格审查在材料采购工作开始之前,应注意企业是否选用了最合理的采购地点和供应商。在审查采购数量时,通常采用经济订货批量法。经济订货批量的公式为:Q=采购批量的经常性,合理性Q为经济订货批量;R为每次订货成本;D为物资年需要量;K为每单位物资的年储存成本应注意企业是否选用了最合理的采购地点和供应商。在审查采购数量二、储存业务的审查(一)储备定额制度的审查(二)物资储备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三)物资场地利用的审查(四)仓库管理制度的审查

(五)物资保管制度的审查二、储存业务的审查(一)储备定额制度的审查储备定额制度的审查内容

审查制定的最高储备定额、经常储备定额及保险储备定额的合理性,看其是否既能保证生产,又节约资金。制定最高储备定额的方法:供应期法

经济订货量法储备定额制度的审查内容审查制定的最高储备定额、经相关概念供应间隔天数(订购间隔):某一物资前后两批到货之间的相隔天数,即相邻两次订购日之间的时间间隔。保险天数:为防止临时用量增大或交货误期等特殊原因而储备的存货可使用的天数。经常储备量:指前后两批物资进厂这一供应间隔期内,保证生产正常进行所需要的物资储备量。保险储备量:亦称安全存量,指为了防止临时用量增大,或交货误期等特殊原因而预计的储备量。相关概念供应间隔天数(订购间隔):某一物资前后两批到货之间的案例

仍以前例:钢材每天平均耗用量为4吨,假定供应间隔期为10天,保险期为5天。则:保险储备量=4×5=20(吨)经常储备量=4×10=40(吨)最高储备量=20+40=60(吨)钢计期初库存计划需要量本月每日计划采购量实际采购量对本月生产的保证程度日期数量日期数量日期数量2020120120449月1日9月10日9月20日4040401209月1日9月15日9月20日406020120520515252060100案例钢计期初库存计划需要量本月每日计经济订货量法

最高储备定额=保险储备量+经济订货量

仍依前例,本月计划需要量为120吨,每天平均耗用量为4吨,保险期为5天。假定每次订货成本为100元,单位存货的全月平均储存成本为15元。请据以确定9月的最高储备定额。经济订货量法最高储备定额=保险储备量+经济订解答保险储备量=4×5=20(吨)经济订货量=

2×120×10015=40(吨)最高储备定额=20+40=60(吨)解答保险储备量=4×5=20(吨)2×120×物资储备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

审查时可将实际储备量与定额储备量进行比较,如果实际储备量超过最高储备定额就表明超储,物资积压;如果实际储备量低于最低储备定额(保险储备量)则表明储备不足,会影响生产。两者均表明储备计划完成情况不佳。物资储备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审查时可将物资储备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案例

仍以前例为例,钢材保险储备量为20吨,经常储备量为40吨,即最低储备量和最高储备量分别为20吨和60吨。9月由于采购不均衡、不及时,致使6日至10日不得不动用保险储备量,11日至15日实际储备为零,出现停工待料现象,到20日实际储备达80吨,超过最高储备量20吨,造成材料积压。物资储备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案例仍51015202520406080保险储备最高储备经常储备30实际数定额数0(1日)日期数量51015202520406080保险储备最高储备经常30实物资场地利用的审查注意查明物资在仓库内是否划分区段,并分门别类的堆放;注意查明仓库利用是否有效。

已利用的面积仓库面积利用率=———————×100%

仓库总面积物资场地利用的审查注意查明物资在仓库内是否划分区段,并分门别仓库管理制度物资入库制度物资出库制度物资保管制度物资盘点制度安全保卫制度仓库管理制度物资入库制度按实际使用成本进行分类(20/80原则)ACB物料种类数量5-15%60-80%20-30%一、ABC分类的基本思想1.帕累托定律(80-20法则)

物资保管制度的审查按实际使用成本进行分类(20/80原则)ACB物料种类数量5A类B类C类1030100%品种累计额(%)销售金额累计额(%)8090100%品种区分A类B类C类占总销售额比例60~80%20~30%5~15%占总品种数比例5~15%20~30%60~80%进行储存物的ABC分析A类B类C类1030100%品种累计额(%)销售金额累计额(第三节

生产业务的审查

一、生产计划制定的审查二、生产组织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审查三、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四、产品生产成本的审查第三节

生产业务的审查

一、生产计划制定的审查生产计划的审查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依据是否合理、合法检查生产计划是否与市场预测情况相符合,与企业的利润目标相一致;检查生产计划是否是否具有弹性,能否灵活对付由于市场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检查生产计划是否优先保证客户合同的履行;检查生产计划是否与企业的生产能力相符合。审查生产计划是否综合平衡生产能力与生产任务的平衡的审查劳动力与生产任务的平衡审查物资供应与生产任务平衡的审查生产计划的审查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依据是否合理、合法生产计划综合平衡的审查案例

某厂经过一、二两个车间生产甲、乙两种产品,甲、乙产品的单位边际贡献分别为120和240元,该厂一、二两车间的生产能力分别为5400台时和9000台时,每件甲产品需耗用一车间生产能力3台时,二车间1台时,每件乙产品需耗用一车间生产能力2台时,二车间3台时。据预测,甲、乙产品市场需求量分别为1200件和3000件,该厂计划生产甲产品700件,乙产品1500件。要求:审计人员对此生产计划进行审查。生产计划综合平衡的审查案例某厂经过一案例分析

根据上述资料,可计算一、二两车间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所耗用的台时分别为:

一车间:700×3+1500×2=5100(台时)二车间:700×1+1500×3=5200(台时)

一、二车间完成生产任务所耗用的工时分别为5100工时和5200工时,而生产能力分别为5400工时和9000工时,计划生产任务小于生产能力;说明生产能力与生产任务不平衡,需要建议该厂调整生产计划。

案例分析根据上述资料,可计算一、二两最佳产量组合

设:甲产品产量为x1件,乙产品产量为x2件。建立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方程:

S=120x1+240x2

约束条件:

3x1+2x2<=5400

x1+3x2<=90000<=x1<=12000

<=x2<=3000

利用图解法求解。最佳产量组合设:甲产品产量为x1件,乙产品产量为x230002700900120018009000AB(1200,900)C0X1X2

由图可知,甲产品生产1200件,乙产品生产900件能够使生产能力充分利用,并获得最多利润。30002700900120018009000AB(1对生产组织审查的要点

生产过程是否连续生产过程是否平衡生产过程是否适应市场条件的变化是否及时组织生产生产工艺流程的审查分析企业所选择的工艺流程是否适用、合理、可靠。(先进工艺并非所有条件都适用,工艺的选择应考虑安全性、设备质量、维修服务的保证性等。)对生产组织审查的要点生产过程是否连续生产工艺流程的审查选择不同工艺进行加工的案例

企业对同一种产品或零件采用不同的工艺方案进行加工,其成本往往悬殊很大。采用先进的工艺方案,产量、质量肯定会大大提高,但需要使用高精尖的专用设备,其单位变动成本可能会较低,而固定成本则较高。较为落后的工艺方案正好与此相反。假定长江机器厂在生产某种型号的齿轮时,可用普通铣床进行加工,也可用数控铣床加工。这两种铣床加工时所需的不同成本资料,如下表:

铣床类型每个齿轮加工费一次调整准备成本普通铣床数控铣床1.801.0020元100元选择不同工艺进行加工的案例企业对同一案例分析

设普通铣床和数控铣床的成本分界点为x个,普通铣床的预期成本位y1,数控铣床的预期成本为y2。

y1=20+1.80xy2=100+1.00x

求得成本平衡点x的值:

20+1.80x=100+1.00xx=100(个)

20100y1=20+1.80xy2=100+1.00x100业务量成本

结论:若产量小于100个,应选用普通铣床;若产量大于100个,则应选用数控铣床。案例分析设普通铣床和数控铣床的成本分界三、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产量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制造业的产品产量可用三种不同的尺度来表示:实物量、劳动量和价值量。审查产品产量是要审查按实物量、劳动量反映的生产计划完成情况,也要审查按价值量反映的生产计划完成情况。)品种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质量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三、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产量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制造业的产产品名称实物产量(件)劳动量(工时)价值量(千元)甲计划实际完成%定额单位工时计划实际完成%不变价格计划实际完成%乙丙丁合计2000010000200001300010000220001600090%100%110%4.5520.2900005000040000180000810005000044000320017820090%100%110%99%3450.560000400001000002000005400040000110000800021200090%100%110%106%——————————————————————产品产量完成情况审查产品实物产量(件)劳动量(工时)价值量(千元)甲计划实际完成案例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该厂按价值量计算的产量完成计划的106%,这说明该企业为了片面完成产值产量而破坏了品种结构,价值大、劳动消耗低的产品生产过多(如丙产品),而价值小、劳动时间消耗大的产品生产过少(如甲产品)。综合这些情形,说明该厂产量计划没有全面完成。针对这一情况,审计人员应进一步查明原因。案例分析由上图可以看出,该厂按价值成本经济效益审计一、成本效益的事前审计

重点是对成本决策效益进行审查评价(一)目标成本的审查

一方面审查目标成本制定是否进行了认真的厂内外调查;另一方面,审查是否进行了科学的成本预测(二)成本构成的审查

一要注意行业产品成本的构成是不同的;二是注意对上期的实际成本构成进行深入的分析成本经济效益审计一、成本效益的事前审计二、成本效益的事中审计对成本形成过程的控制工作的审计评价(一)费用成本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二)成本计划编制情况审计(三)成本日常控制审查评价1.成本费用归口分级管理的审查。2.责任成本核算的审查。成本经济效益审计二、成本效益的事中审计成本经济效益审计三、成本效益的事后审计

对成本效益的实现情况进行审查评价。审查目的分析成本的变动幅度,并对成本变动幅度较大的产品成本,按成本项目计算成本差异,确定异常的成本项目,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责任归属,控制不正当的成本、费用支出,促进成本效益的提高。审查方法分析性复核——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成本经济效益审计三、成本效益的事后审计成本经济效益审计产品生产成本审查举例

某钢制家具厂内部审计人员对10月份产品材料生成本升高的情况进行审查分析。本月共生产钢折椅4000把,实际耗用钢材10400千克,实际成本11648元。而钢折椅的标准成本是每把需用钢材2.5千克,每千克1.0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