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课件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知识_第1页
经济法课件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知识_第2页
经济法课件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知识_第3页
经济法课件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知识_第4页
经济法课件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法周建华77页第一页,共七十八页。经济法教材与参考用书财政部注册会计师协会:经济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郭懿美:经济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马洪主编:经济法概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李海波等主编:新编经济法(修订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丛书编写委员会:经济法捷进,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考特等著,张军等译:法和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第二页,共七十八页。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法学已经成长为我国法学园地中绽开的一朵奇葩。它充满朝气,少有保守,将法学各科迄今达到的成就、乃到人类法律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去芜存菁,加以扬弃,立足于中华社会,致力于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协调、有序发展。它着眼于将经济的要求和规则法律化,而不拘泥于社会经济关系的抽象法律层面和法律形式;它承认公私法划分的理念在当前中国的意义,却不囿于公私法的分野,致力于研究如何以法的各种手段来对某一领域的经济关系进行有效调整;它着眼于宏观,也不忽视微观。它以社会为本位、理论联系实际,这是经济法所固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它的自身成长进步的同时,也促进了法理、民商法、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行政法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环境法学等新学科的诞生。第三页,共七十八页。绪论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与经济法一、中世纪自然经济社会关系的法律调整二、近代市场经济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三、现代西方国家调整经济关系的传统法律部门的变化四、现代西方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与经济法的产生五、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其法律调整六、关于经济法的一些理论问题第四页,共七十八页。一、中世纪自然经济社会关系的法律调整特征:处于自然经济社会,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和生活过程的社会结合方式,是人与人的直接联系,其间没有什么抽象的、非人格的中介。具体表现为: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在不同身份的主体之间的不同配置,人们对特定资源的享有,体现为对特定社会身份的拥有。结果:自然经济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融合在等级身份关系的法律调整之中,遵循以直接的人身强制为特征的统治和服从的法律原则。第五页,共七十八页。二、近代市场经济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特征:在市场经济社会,整个社会的经济体系围绕着市场交换组织起来。生产部门的社会分工、生产的社会化,使商品交换关系成为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中的主要社会结合方式。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直接表现为商品关系、财产关系。社会的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人们的生产并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来实现的。具体表现:财产关系与行政关系必然发生分离,社会关系分化为经济与政治、社会与国家的二元结构。第六页,共七十八页。二、近代市场经济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结果:随着财产关系的独立,就产生了主要调整财产关系的独立法律部门。近代西方国家调整经济关系的民法,确立了调整经济关系的三大法律原则。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合同自由原则和过错责任原则。第七页,共七十八页。三、现代西方国家调整经济关系的传统法律部门的变化近代民法确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化一物一权的所有权制度。现代立法则对绝对化所有权进行限制。合同自由原则的调整:国家出面对附合合同(格式合同)进行干预;同时规定许多强制性合同。过错责任原则的调整:严格贯彻以主观归责为中心的过错责任原则,同时开始确立了以客观归责为中心的无过错责任原则。第八页,共七十八页。四、现代西方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与经济法的产生18世纪以前:重商主义政策,奉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19世纪:古典主义政策,奉行经济自由放任政策。19世纪末期:导致垄断,出现市场失灵。政府以权力----服从的行政原则来抑制市场机制的副作用。直接导致国家干预是1900年和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和20世纪初叶和中期的两次世界大战。第九页,共七十八页。五、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其法律调整建国初到经济体制改革以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1978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1992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是以市场机制取代行政手段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第十页,共七十八页。六、关于经济法的一些理论问题西方认为:经济法就是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法律。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综合经济法论;纵横统一论;经济行政法论、纵向经济法论;20世纪90年代:国家干预论;创设市场经济论;干预政府论等。第十一页,共七十八页。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知识第一节经济法概述第二节经济法律关系第三节法律行为与代理第四节诉讼时效第五节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第十二页,共七十八页。第一节经济法概述一、经济法的概念(两种定义)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和协调发展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对市场主体及其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以及在对整个市场活动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第十三页,共七十八页。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实质上就是国家与市场之间的经济关系。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在经济管理和协调发展经济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具体表现为: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经济组织内部经济关系第十四页,共七十八页。三、经济法的特征(一)综合性(二)经济性(三)行政主导性(四)政策性第十五页,共七十八页。四、经济法的形式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3、行政法规(仅次于宪法、法律):国务院4、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5、部门规章:国务院部委及其直属机构6、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7、国际条约或协定【相关链接】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无效,应当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第十六页,共七十八页。【例题】下列规范性文件中,属于行政法规的是()。(2004年)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B、国务院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C、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深圳经济特区注册会计师条例》D、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答案】B【解析】(1)选项A属于“法律”;(2)选项B属于“行政法规”;(3)选项C属于“地方性法规”;(4)D属于“部门规章”。第十七页,共七十八页。第二节经济法律关系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一)法律关系特征:(1)是一种意志关系,属上层建筑范畴;(2)是由法律规定和调整的关系;(3)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关系;(4)是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系。第十八页,共七十八页。(二)经济法律关系经济法律关系是指由经济法律规范规定和调整而形成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权利和义务关系。经济法律关系的特点:1.是在经济领域中发生的意志关系;2.是经济法规定和调整的法律关系;3.具有经济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4.是具有强制性的权利义务关系。第十九页,共七十八页。二、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任何一种法律关系都具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即主体、内容和客体(一)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是指在经济管理和协调过程中依法独立享受一定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享有一定权利的当事人称为权利主体,承担一定义务的当事人则称为义务主体。1.能够以自己名义独立地参加经济法律关系;2.是经济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担当者;3.能够独立地承担经济法律责任。第二十页,共七十八页。(二)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主体资格是指当事人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享受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资格和能力。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的认可,一般采用法律规定一定条件或规定一定程序的方式予以确认,包括:①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国家各级权力机关批准成立;②依照法律和法规由国家各级行政机关批准成立;③依照法律、法规或者章程由经济组织自身批准成立;④依照法律、法规由经济法主体自己向国家机关申请并经核准登记而成立;⑤由法律、法规直接赋予一定身份而成立。

第二十一页,共七十八页。只有具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当事人,才能参与经济法律关系,享受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未取得主体资格的组织不能参与经济法律关系,不能从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不受法律保护(2003年判断题)。但是,依法成立的主体也只能在法律规定或者认可的范围内参加经济法律关系,超越法律规定或者认可范围的,则不具有参加“相应”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相关链接】企业法人的职能部门不得担任保证人;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有法人书面授权的,可以在授权范围内提供保证。【例题】未取得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的组织不能参与经济法律关系,不能从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不受法律保护。()(2003年)【答案】√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地参加经济法律关系,即使是国家机关代表国家参加经济管理、经济协调法律关系,也不是以宽泛地以国家的名义,而是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地进行经济法律行为。第二十二页,共七十八页。(三)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范围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分为两大类:1.经济管理主体2.经济活动主体包括:(1)各类企业;(2)事业单位;(3)社会团体;(4)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体工商户;(5)公民个人。经济组织的内部机构,虽不具有独立法律人格,但在一定条件下也是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经济管理主体和经济活动的主体两大类,国家机关作为经济管理的主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例如国家对内对外发行政府债券、政府部门出让土地使用权)。

第二十三页,共七十八页。三、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一)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是经济法律关系的核心。(二)权利经济权利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在经济管理和经济协调关系中依法具有的自己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和要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资格。经济利益是权利的实质和核心内容第二十四页,共七十八页。(三)义务经济义务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为了满足特定的权利主体的权利,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必须实施或不实施某种经济行为。第二十五页,共七十八页。四、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一)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二)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类型1.物2.行为3.智力成果物、货币与有价证券、智力成果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利、管理对象、行为第二十六页,共七十八页。对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理解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物”必须是以物质形态表现、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能被人利用控制、不是限制或者禁止流通的物。(2)智力成果作为客体,法律表现形式主要有:著作权、专利权、专有技术。(3)经济权利亦可能成为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例如,土地使用权作为经济权利,在土地出让和转让的经济法律关系中,就构成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第二十七页,共七十八页。(1)物:可以为人们控制和支配,必须是以物质形态表现、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能被人利用控制、不是限制或者禁止流通的物。(2)行为:包括经济管理行为、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和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3)智力成果: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解释】某些经济权利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成为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例如,土地使用权作为经济权利(属于内容的范畴),在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中,就构成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例题1】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有()。(1997年)A、阳光B、房屋C、经济决策行为D、非专利技术【答案】BCD【解析】(1)选项A:“阳光”不具有经济价值,不属于“物”的范畴;(2)选项B:属于“物”的范畴;(3)选项C:属于“行为”的范畴;(4)选项D:属于“智力成果”的范畴。【例题2】专利权只能作为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不能作为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1999年)【答案】×第二十八页,共七十八页。第三节法律行为与代理一、法律行为(一)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其特征:1.以意思表示为要素;2.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为目的;3.是一种合法行为。第二十九页,共七十八页。(二)法律行为的分类1.单方的法律行为和多方的法律行为2.有偿的法律行为和无偿的法律行为3.要式的法律行为和不要式的法律行为4.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第三十页,共七十八页。法律行为从不同角度可作不同的分类:

第三十一页,共七十八页。(三)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法律行为的有效是指法律行为足以引起权利义务的设立、变更、终止的法律效力。有效要件包括:1.实质有效要件;包括:(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进行与其能力相当的法律行为,因此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

(2)意思表示真实;1)如果行为人故意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则该行为人无权主张行为无效,而“善意”相对人可根据情况主张行为无效。

2)如果行为人基于某种错误认识而导致意思表示与内在意志不一致,则只有在存在“重大错误”的情况下,才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3)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第三十二页,共七十八页。民事行为能力(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或者“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进行的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0-18周岁的未成年人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只能进行与其能力相当的法律行为(3)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或者16-18周岁但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只有在其权力能力范围内,才有相应的行为能力第三十三页,共七十八页。2.形式有效要件:可采取书面、口头、推定、沉默形式。书面形式优于口头形式,特殊书面形式(公证形式、审核批准形式、登记、公告形式)优于一般书面形式。例如:租赁合同的租赁期限在6个月以上的,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未采取书面形式的,视为不定期租赁。

第三十四页,共七十八页。(四)附条件和期限的法律行为1.附条件的法律行为附条件的法律行为是指在法律行为中指定一定的条件,把该条件的成就(或发生)或不成就(不发生)作为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或终止的根据。2.附期限的法律行为附期限的法律行为是指在法律行为中指明一定的期限,把期限的到来作为法律行为生效或终止的依据。第三十五页,共七十八页。附条件的法律行为应该具有的条件:1.是将来发生的事实;2.是不确定的事实;3.是当事人任意选择的事实;4.是合法的事实;5.所限制的是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或消灭,而不涉及法律行为的内容。法律行为所附期限可以是明确的期限,也可以是不确定的期限。附条件的法律行为应该具有的条件:1.是将来发生的事实;2.是不确定的事实;3.是当事人任意选择的事实;4.是合法的事实;5.所限制的是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或消灭,而不涉及法律行为的内容。法律行为所附期限可以是明确的期限,也可以是不确定的期限。第三十六页,共七十八页。(五)无效的法律行为1.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和种类无效的法律行为是指欠缺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行为人设立、变更和终止权利义务的内容不发生效力的行为。(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100%肯定无效);(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只有不能独立实施的才无效);(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民事行为(对方胁迫导致自己的意思表示不真实);(4)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双方恶意串通,不管损害谁的利益均属无效);(5)违反法律或社会公众利益的;(6)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7)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民法通则》对无效的民事行为进行了列举性规定(共7条),其中第1、2条属于“行为人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第3条属于“意思表示不真实”,第4-7条属于“违反了国家法律或者社会公众利益”。第三十七页,共七十八页。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民事行为”,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但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对于“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如果不损害国家利益,属于可撤销的合同;如果损害国家利益,则属于无效合同。

【例题】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无效民事行为的有()。A.不满10周岁的丫丫自己决定将压岁钱500元捐赠给希望工程B.李某因认识上的错误为其儿子买回一双不能穿的鞋C.甲企业的业务员黄某自己得到乙企业给予的回扣1000元而代理甲企业向乙企业购买了10吨劣质煤D.丙公司向丁公司转让一辆无牌照的走私车【答案】ACD第三十八页,共七十八页。2.部分无效的民事行为部分无效的法律行为是部分无效且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民事行为。3.无效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无效民事行为自开始即无法律约束力。法律后果(1)恢复原状;(2)赔偿损失;(3)收归国家或集体所有或返还第三人;(4)其他制裁

第三十九页,共七十八页。(六)可撤销的民事行为1.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指可以因行为人自愿的撤销行为而自始归于无效的民事行为。撤销权的时效:如果自行为成立之日起超过1年,当事人才请求变更或者撤销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该行为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

2.种类(1)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2)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第四十页,共七十八页。3.撤销权的效力(1)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在未被撤销前是有效的民事行为,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一经撤销,其效力溯及于行为开始时无效。(2)可撤销合同的变更或撤销须由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作出。(3)与无效民事行为的区别无效民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而可撤销行为不经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申请撤销,依然有效,一经撤销,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第四十一页,共七十八页。【解释1】无效民事行为天生有“硬伤”(对方胁迫、欺诈),自始无效;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没有“硬伤”,只是由于自己的问题,导致意思表示不真实(自己有重大误解),并非对方欺诈、胁迫,因此,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在本质上属于“有效的”民事行为。【解释2】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变更,也可以选择撤销,当然也可以选择不撤销。【解释3】如果自行为“成立”之日起超过1年,当事人才请求变更或者撤销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2003年单选题)。【解释4】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自成立之日在本质上属于“有效的”民事行为,但最终的结局有两个:(1)有效:如果当事人知道后不撤销或者自行为成立之日起超过1年不能撤销,则该行为视同“有效的”法律行为,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2)无效: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只要被人民法院依法撤销,则视同无效的民事行为,自行为开始时无效。【案例】甲、乙企业于2008年4月1日签订买卖合同,甲企业4月10日突然发现自己对合同内容有重大误解,4月20日甲企业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合同,4月30日人民法院依法撤销该合同:(1)该合同在4月30日被撤销前为有效合同;(2)该合同在4月30日被撤销后,自4月1日起无效。第四十二页,共七十八页。【例题】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下列关于无效民事行为与可撤销民事行为的联系和区别的表述中,正确的有()。(2003年)A、无效民事行为与可撤销民事行为都欠缺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B、无效民事行为与可撤销民事行为都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C、可撤销民事行为被依法撤销后,其效力与无效民事行为一样,自行为开始时无效D、可撤销民事行为被依法撤销后,其法律后果与无效民事行为相同【答案】ACD【例题】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无效民事行为的是()。(2006年)A、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B、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C、所附条件尚未成就的附条件民事行为D、因重大误解而实施的民事行为【答案】B【解析】(1)选项A: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才属于无效民事行为;(2)选项C:所附条件尚未成就,民事行为只是不生效,谈不上无效;(3)选项D:属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第四十三页,共七十八页。二、代理(一)代理的概念、类型和法律特征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同第三人独立的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的一种法律制度。代理的类型主要有:1.委托代理,是基于被代理人的委托而发生的代理;2.法定代理,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发生的代理;3.指定代理,是基于人民法院或者有关单位的指定行为而发生的代理。第四十四页,共七十八页。代理的法律特征包括:(1)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因此,“行纪”、“寄售”不属于代理。委托合同、行纪合同、代理制度的区别:1)代理制度中的代理人必须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2)行纪合同中的行纪人必须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3)委托合同中的受托人可以以“委托人”的名义,也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但如果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则负有披露义务。

(2)代理人“直接”向“第三人”进行意思表示。因此,“代人保管物品”不属于代理。(3)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独立地”进行意思表示。因此,“传递信息”、“居间行为”不属于代理。居间行为是指居间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居间人的作用仅限于“传话筒”,不能独立地进行意思表示。(4)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因此,在有权代理的情况下,不对代理人产生任何法律效力。第四十五页,共七十八页。(二)代理的适用范围1.可以代理的行为代理适用于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权利义务的法律行为,也适用于法律行为之外的其他行为(如申请行为、申报行为、诉讼行为)。2.不能代理的行为(1)依法律规定或行为性质必须由本人亲自进行的行为不能代理,如遗嘱、婚姻登记、收养子女等;(2)具有严格人身性质的行为不能代理,如约稿、演出等;(3)被代理人无权进行的行为不能代理;(4)只有特定民事主体才能代理的行为,他人不能代理;(5)违法行为也不适用于代理。【例题】代书遗嘱是订立遗嘱的一种方式,因此立遗嘱可以代理。()(2007年)【答案】×第四十六页,共七十八页。(三)授权不明的法律责任在委托代理中,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代理人的姓名或名称、代理事项、代理的权限范围和代理权的有效期限,并且由委托人签名盖章。(1)授权委托书“授权不明”的,被代理人应当对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负连带责任。(2)在“代理授权不明”的情况下,如果善意相对人有理由相信代理人有代理权的(表见代理),该代理行为有效,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页,共七十八页。【案例】甲委托A以低于3元的价格去买矿泉水,但在授权委托书中未明确矿泉水的数量。A代理甲以甲的名义和乙签订了100瓶矿泉水的买卖合同(合同标的额250元),乙于当日向甲送货,但甲拒绝付款。在本案中,甲对A的授权属于“授权不明”,因此被代理人甲应当对第三人承担合同责任,代理人对第三人负连带责任。如果甲拒绝付款,乙可以要求代理人A支付250元的货款。A对外承担连带责任后,可以向被代理人甲进行追偿,因为被代理人承担“最终的”合同责任。【例题1】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被代理人出具的授权委托书授权不明的,应当由()。(2000年)A、被代理人对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不负责任B、代理人对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被代理人不负责任C、被代理人对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负连带责任D、先由代理人对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无法承担责任的,由被代理人承担责任【答案】C【例题2】授权委托书授权不明的,被代理人应当对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不承担责任。()(2006年)【答案】×第四十八页,共七十八页。(四)代理权滥用与无权代理的界定

1.代理权滥用与无权代理的区别(1)代理他人与自己进行民事活动、代理双方当事人进行同一民事行为(如果A受甲的委托买入一台机器设备(授权价格不能超过100万元),同时A又受乙的委托卖出一台机器设备(授权价格不能低于60万元)。如果A分别以甲、乙的名义签订了买卖合同,则A的行为属于滥用代理权。因为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可以独立地进行意思表示,A代理双方当事人进行同一民事行为时,很难有效地同时保护两个委托方的利益。)、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属于代理权滥用的情形。(2)没有代理权的代理、超越代理权的代理、代理权终止后而为的代理是无权代理的情形。2、滥用代理权的行为,视为无效代理。代理人滥用代理权给被代理人及他人损害的,必须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3、在无权代理的情况下,如果经过本人追认或者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有效代理,无权代理人所为民事行为的法律效果归属于被代理人。第四十九页,共七十八页。【解释】滥用代理权的前提是代理人有代理权,只是不好好用。注意滥用代理权与无权代理的区别。【例题】下列代理行为中,属于滥用代理权的有()。(2006年)A、超越代理权进行代理B、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利益C、没有代理权而进行代理D、代理他人与自己进行民事行为【答案】BD【解析】选项AC属于无权代理。【例题1】甲公司未授予王某代理权,王某以甲公司名义与乙企业实施民事行为,甲公司知道该事项而不作否认表示的,王某所为的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应由甲公司承担。()(2000年)【答案】√第五十页,共七十八页。(五)表见代理在无权代理的情况下(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代理权终止后进行的代理),“善意”相对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的,该代理有效,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表见代理的情形包括:1、代理人对第三人表示已将代理权授予他人,而实际并未授权;2、代理人将某种有代理权的证明文件(如盖有公章的空白介绍信、空白合同文本、合同专用章)交给他人,他人以该文件使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权并与之进行法律行为;3、代理授权不明;4、代理人违反被代理人的意思或者超越代理权,第三人无过失地相信其有代理权而与之进行法律行为;5、代理关系终止后被代理人未采取必要的措施而使第三人仍然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并与之进行法律行为。

第五十一页,共七十八页。【解释】所谓表见代理是指行为人“实际”没有代理权,但“善意”相对人从“表面”上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的,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法律规定,该代理视同有效代理,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需要指出的是,一般情况下,正是被代理人自己的“过失”造成善意第三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假象”,因此,由被代理人直接承担合同责任并不“冤枉”。在综合分析过程中,围绕“善意”和“有理由”展开,因为相对人是否“善意”、是否“有理由”是判断被代理人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关键。【例题2】乙以甲公司的名义采取下列方式与他人订立的合同,法律效果归属于甲公司的有()。(2005年)A、乙使用偷盗的甲公司合同专用章,与善意的丙公司订立的合同B、乙使用伪造的甲公司合同专用章,与善意的丁公司订立的合同C、乙使用甲公司交给的合同专用章,超越甲公司授权范围与善意的戊公司订立的合同D、乙使用甲公司交给的合同专用章,在代理权终止后,与善意的庚公司订立的合同【答案】CD【解析】(1)选项AB: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以下两种情形一般不构成表见代理:①盗用他人介绍信、盖有合同专用章或者公章的空白合同书签订合同的;②借用他人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者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签订合同的;(2)选项CD:属于“表见代理”,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五十二页,共七十八页。第四节诉讼时效一、诉讼时效的概念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保护其权利的权利。诉讼时效消灭的是一种请求权(胜诉权),而不消灭实体权利。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二、诉讼时效期间(一)诉讼时效期间的概念诉讼时效期间是指权利人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定期间。第五十三页,共七十八页。(二)诉讼时效期间的种类1、普通诉讼时效期间(2年)2、特别诉讼时效期间(1)1年: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毁损的(2)4年: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争议、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例题1】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下列情形中,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的有()。(2004年)A、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B、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C、出售质量不合格产品未声明的D、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答案】ABCD第五十四页,共七十八页。【例题2】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下列争议中,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的是()。(2006年)A、国际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B、贷款担保合同争议C、因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引起的争议D、因运输的商品丢失或损毁引起的争议【答案】C【例题3】甲于2007年3月20日将小件包裹寄存乙处保管。3月22日,该包裹被盗。3月27日,甲取包裹时得知包裹被盗。甲要求乙赔偿损失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日是()。(2007年)A、2009年3月27日B、2009年3月22日C、2008年3月27日D、2008年3月22日【答案】C【解析】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从当事人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在本题中,诉讼时效期间为2007年3月28日-2008年3月27日。【例题4】甲将一工艺品寄存乙处。2003年2月10日,乙告知甲寄存的工艺品丢失。2003年8月2日,乙找到了丢失的工艺品并将其归还给甲,甲发现工艺品损毁严重。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甲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其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003年)A、自2003年2月10日至2004年2月10日B、自2003年8月2日至2004年8月2日C、自2003年2月10日至2005年2月10日D、自2003年8月2日至2005年8月2日【答案】B第五十五页,共七十八页。诉讼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但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人民法院不予保护。【解释】(1)诉讼时效(2年、1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2)保护时效(20年):自权利侵害“实际发生”之日起计算。【案例】A公司对B公司的权利侵害发生在1981年1月1日,适用1年的普通诉讼期间:(1)如果B公司于1994年1月1日知道权利受到侵害,应当在1年内(1994年1月1日-1995年1月1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否则将丧失诉讼请求权。尽管B公司丧失了诉讼请求权,但其实体权利并未丧失,因此B公司仍可以请求A公司予以赔偿。(2)如果B公司于2008年4月1日才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由于超过了20年的保护时效(1981年1月1日-2000年12月31日),人民法院不予保护。第五十六页,共七十八页。三、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与延长(一)诉讼时效的中止是指诉讼时效进行时,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而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暂时停止计算诉讼时效期间,以前经过的时效期间仍然有效,待阻碍时效进行的事由消失后,时效继续进行。(二)诉讼时效的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三)诉讼时效的延长是指人民法院对已经完成的诉讼时效,据特殊情况而予以延长。第五十七页,共七十八页。(四)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1、诉讼时效的中止(1)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只有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发生不可抗力,才能中止诉讼时效的进行。(2)如果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前发生不可抗力,至最后6个月时不可抗力已消失,则不能中止诉讼时效的进行。(3)如果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前发生不可抗力,至最后6个月时不可抗力仍然继续存在,则应在最后6个月时中止诉讼时效的进行。第五十八页,共七十八页。2、诉讼时效的中断诉讼时效的中止类似于秒表的“暂停键”,而诉讼时效的中断类似于秒表的“清零键”。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包括:(1)权利人提起诉讼;(2)当事人一方向义务人提出请求履行义务的要求;(3)当事人一方同意履行义务。第五十九页,共七十八页。3、中止与中断的区别诉讼时效中止与诉讼时效中断的区别发生时间

法定事由

事由消除后的后果

时效中止

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

不可抗力或其他障碍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

诉讼时效继续进行

时效中断

诉讼时效中的任何时候

权利人向人务人提出履行义务的要求或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第六十页,共七十八页。【例题1】2001年5月5日,甲拒绝向乙支付到期租金,乙忙于事务一直未向甲主张权利。2001年8月,乙因出差遇险无法行使请求权的时间为20天。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乙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是()。(2002年)A、自2001年5月5日至2002年5月5日B、自2001年5月5日至2002年5月25日C、自2001年5月5日至2003年5月5日D、自2001年5月5日至2003年5月25日【答案】A【解析】(1)拒付租金的,适用于1年的特别诉讼时效期间(2001年5月5日-2002年5月5日);(2)只有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2001年11月5日-2002年5月5日)发生不可抗力和其他障碍(出差遇险),才能中止诉讼时效的进行。如果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前发生不可抗力,至最后6个月时不可抗力已消失,则不能中止诉讼时效的进行。因此,乙2001年8月出差遇险耽误的20天不能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止。【例题2】2007年1月1日,甲拒绝向乙支付到期租金,乙忙于事务一直未向甲主张权利。2007年6月20日,乙因出差遇险无法行使请求权的时间为20天。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乙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是()。A、自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月1日B、自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月10日C、自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月1日D、自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月10日【答案】B【解析】(1)拒付租金的,适用于1年的特别诉讼时效期间(2007年1月1日-2008年1月1日);(2)如果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前(7月1日前)发生不可抗力,至最后6个月时不可抗力仍然继续存在,则应在最后6个月时中止诉讼时效的进行。只有进入7月1日后的10天才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止。第六十一页,共七十八页。【例题3】公民甲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法定代理人乙于2006年1月1日知道甲的权利受到侵害,但由于工作繁忙一直未对侵权人丙提起诉讼。2006年5月20日,乙因车祸死亡,直到2006年9月1日才由有关机关为甲指定新的代理人丁。已知该项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丁应当在()之前对丙提起诉讼。A、2007年1月1日B、2007年5月20日C、2007年9月1日D、2007年3月1日【答案】D【解析】(1)如果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前发生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至最后6个月时不可抗力仍然继续存在,则应在最后6个月时中止诉讼时效的进行。因此,诉讼时效期间于7月1日中止;(2)9月1日障碍消除,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诉讼时效期间暂停了2个月,因此诉讼时效期间由原来的2006年1月1日-2007年1月1日向后顺延2个月,至2007年3月1日。总之,给当事人提起诉讼的时间从2006年9月1日起,不少于6个月。第六十二页,共七十八页。【例题4】甲公司与乙银行订立一份借款合同,甲公司到期未还本付息。乙银行于还本付息期限届满后1年零6个月时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对甲公司提起诉讼,要求甲公司偿还本金、支付利息并承担违约责任。乙银行的行为引起诉讼时效中断。()(2001年)【答案】√【例题5】2007年4月30日,甲到某商店买衣服,该商店故意隐瞒实情,将一件有隐蔽质量问题的衣服卖给了甲,甲仔细检查后未发现。5月6日甲穿该服装上班,单位同事发现该服装存在质量问题。甲找商店退货,被拒绝。于是甲于6月1日向人民法院起诉了该商店。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下述观点正确的是()。A、甲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B、诉讼时效期间自2007年4月30日开始计算C、诉讼时效自甲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时中止D、诉讼时效自甲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时中断【答案】D【解析】(1)选项A: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适用于1年的特别诉讼时效期间;(2)选项B:诉讼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在本题中,诉讼时效期间应当从5月6日开始计算;(3)选项C:甲于6月1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引起诉讼时效中断,而非中止。第六十三页,共七十八页。【例题6】下列有关诉讼时效的表述中,正确的是()。(2005年)A、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的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B、权利人提起诉讼是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之一C、只有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发生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才能中止时效的进行D、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发生之后,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答案】C【解析】(1)选项A:诉讼时效期间自当事人“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2)选项B:权利人提起诉讼是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3)选项D: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发生之后,以前经过的时效期间仍然有效,待法定事由消失后,时效继续进行。第六十四页,共七十八页。第五节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一、法律责任的概念是指行为人因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法律规定而应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二、违反经济法法律责任的形式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1、民事责任民事责任主要包括:停止侵害、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等。2、行政责任3、刑事责任(1)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2)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第六十五页,共七十八页。【解释】罚款属于行政责任,罚金属于刑事责任。【例题】下列各项中,属于民事责任形式的有()。A、返还财产B、支付违约金C、责令停产停业D、罚金【答案】AB【解析】选项C属于行政责任,选项D属于刑事责任。第六十六页,共七十八页。三、解决经济纠纷的方式1、仲裁(1)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与行政机构没有隶属关系,仲裁委员会之间也没有隶属关系。(2)仲裁庭根据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裁决,并制作裁决书,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相关链接】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的,应当制作受理通知书,通知书作出时间为破产案件的受理时间。(3)如果当事人一方不履行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第六十七页,共七十八页。2、诉讼(1)如果当事人没有事先或者事后约定仲裁协议时,当事人才可以申请诉讼,或裁或诉原则。(2)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但并非每一个案件必须经过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和执行程序这三个阶段。如果一审判决作出后,当事人不上诉或者在法定期限内未上诉的,则不发生二审程序,一审判决即发生法律效力(2003年判断题)。(3)当事人不履行发生效力的裁定、判决,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相关链接】对于仲裁裁决,如果当事人一方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4)当事人对生效的判决、裁定仍不服的,可以在“2年”内申请再审,但不影响判决、裁定的执行(2004年判断题)。第六十八页,共七十八页。【解释】“再审”是对生效的判决、裁定不服提起的诉讼(“二审”是对尚未生效的一审判决不服提起的诉讼),因此当事人在2年内申请再审的,不影响判决、裁定的执行。如果原判决的确有错误,经再审推翻原判决的,因执行给当事人造成损害的,当事人可以通过“请求国家赔偿”等方式解决。【例题1】仲裁庭作出的仲裁裁决发生法律效力后,如果当事人一方不履行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2000年)【答案】√【例题2】仲裁庭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争议作出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2002年)【答案】√【例题3】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后,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未上诉的,一审判决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不履行判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2003年)【答案】√【例题4】当事人对人民法院二审作出的判决不服的,可在4年内申请再审,但不影响该判决的执行。()(2004年)【答案】×第六十九页,共七十八页。判决、裁定的区别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依法定程序审理后对案件的“实体问题”依法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结论性判定”。裁定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对有关诉讼程序的事项作出的判定。(1)判决解决的是案件的实体问题,是对当事人的实体争议和请求作出的结论;裁定是解决诉讼中的程序事项。(2)裁定发生于诉讼的各个阶段,一个案件可能有多个裁定;判决在案件审理终结时作出,一般情况下一个案件只有一个判决。(3)裁定可以采取书面形式,也可以采用口头形式;但判决只能采用书面形式。(4)除“不予受理、对管辖权的异议、驳回起诉的裁定”可以上诉外,其他裁定一律不能上诉;一审判决可以上诉。(5)可以上诉的裁定,当事人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第七十页,共七十八页。【相关链接】在整个破产程序中,人民法院对各种问题均以裁定方式解决。除“不予受理破产申请的裁定”和“驳回破产申请的裁定”外,一律不准上诉。【例题1】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当事人不履行发生效力的判决,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B、当事人对生效的判决仍不服的,可以在1年内申请再审,但不影响判决的执行C、判决可以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采用口头形式D、当事人不服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作出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答案】BCD第七十一页,共七十八页。单项选择1.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A.所有的经济法律关系B.各种经济法律关系C.一定范围内经济关系D.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2.经济法律关系的实体内容是()。A.主体B.客体C.内容D.权利义务3.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物是()。

A.主物B.特定物C.从物D.限制流通物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被代理人出具的授权委托书授权不明的,应当由(

)。A.被代理人对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不负责任。B.代理人对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被代理人不负责任。C.被代理人对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负连带责任。D.先由代理人对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无法承担责任的,由被代理人承担责任。5.根据有关规定,对于可撤销民事行为,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未在法定期间内行使撤销权,该行为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可行使撤销权的法定期间为(

)。A、6个月

B、l年

C、2年

D、20年第七十二页,共七十八页。6.下列行为中,属于代理行为的是(

D)。A、居间行为B、行纪行为C、代保管物品行为D、保险公司业务员的揽保行为7.2001年5月5日,甲拒绝向乙支付到期租金,乙忙于事务一直未向甲主张权利。2001年8月,乙因出差遇险无法行使请求权的时间为20天。根据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乙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是(

)。A.自2001年5月5日至2002年5月5日B.自2001年5月5日至2002年5月25日C.自2001年5月5日至2003年5月5日D.自2001年5月5日至2003年5月25日

8.甲将一工艺品寄存乙处。2003年2月10日,乙告知甲寄存的工艺品丢失。2003年8月2日,乙找到了丢失的工艺品并将其归还给甲,甲发现工艺品损毁严重。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甲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其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

)。A.自2003年2月10日至2004年2月10日B.自2003年8月2日至2004年8月2日C.自

2003年2月10日至2005年2月10日D.自

2003年8月2日至

2005年8月2日

1.C2.D3.B4.C5.B6.D7.A8.B第七十三页,共七十八页。多项选择题1.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无效民事行为的有(

ACD

)。A、不满十周岁的丫丫自己决定将压岁钱500元捐赠给希望工程B、李某因认识上的错误为其儿子买回一双不能穿的鞋C、甲企业的业务员黄某自己得到乙企业给予的回扣款1000元而代理甲企业向乙企业购买了10吨劣质煤D、丙公司向丁公司转让一辆无牌照的走私车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下列选项中,适用于诉讼时效为1年的情形有(ABD)。A、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B、拒付租金的C、拒不履行买卖合同的D、寄存财务被丢失的3.下列选项中,属于无效民事行为的有(

AC

)。A.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