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变动与调整课件_第1页
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变动与调整课件_第2页
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变动与调整课件_第3页
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变动与调整课件_第4页
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变动与调整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章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的视角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平均消费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的含义及其关系,理解影响消费和储蓄的因素,了解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了解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的含义及其对现实消费的解释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短期内一个经济社会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条件,以及影响国民收入的因素发生变动对国民收入产生的影响;掌握均衡国民收入及各种乘数的计算,理解乘数和加速数发挥作用的有效性。

第3章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的视角通过本章的学习第3章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的视角3.1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国民收入均衡的变动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本章结构第3章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的视角3.1国民收入均衡蜜蜂的寓言过去有一个蜜蜂王国,一度因繁荣昌盛而名震天下。开始,王国的蜜蜂贪图享受,任意挥霍。为了满足一部分蜜蜂无穷无尽的欲望,大批蜜蜂日夜劳作,制造了很多精巧的产品。街上商品琳琅满目,行人摩肩接踵,一片兴旺景象。王国国库充盈,国力强盛,天下无人敢敌。后来,蜜蜂崇尚节俭,鄙弃奢侈。商人们不再去远方追逐利润,工人们因商品无人购买而告别倒闭的工厂。人们赞美节约,赞美家中的储蓄。街道越来越冷落,经济越来越萧条,王国越来越衰弱。最后,外敌入侵,蜜蜂国破家亡、四处逃遁。故事《蜜蜂的寓言》强调了有效需求的重要性。开始,王国推崇挥霍,故总需求旺盛,均衡国民收入增加,经济走向繁荣。后来,王国推崇节俭,故有效需求不足,均衡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走向衰退。蜜蜂的寓言过去有一个蜜蜂王国,一度因繁荣昌盛而名震天下。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1总支出与宏观均衡1.假设条件简单经济:社会只有两个部门:居民户和企业。企业投资是自发的,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凯恩斯定律:不论需求量是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价格提供供给。社会需求变动,只会引起产量变动,使供求均衡,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即:GDP=NDP=NI=PI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1总支出与宏观均衡1.假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1总支出与宏观均衡2.总支出(AE)总支出即总需求。实际开支:国民收入核算中利用支出法核算GDP时确定的C、I、G和(X-M)的数值都属于实际开支预期开支:预期开支是人们在已有的可控资源(收入)的条件下计划的开支水平。预期开支不一定等于实际开支。两部门经济中AE=C+I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1总支出与宏观均衡2.总支出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1总支出与宏观均衡3.宏观均衡宏观均衡:社会所有企业的生产即总供给等于该社会全体购买者对这些产品的总需求。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厂商想要有的支出。产出>需求,厂商不愿意出现在存货增加,减少生产。产出<需求,厂商库存减少,为增加利润,增加生产。Y=AE=总需求=总供给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1总支出与宏观均衡3.宏观均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1总支出与宏观均衡4.两部门经济的均衡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1总支出与宏观均衡4.两部门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1总支出与宏观均衡5.宏观均衡的条件与意义均衡时:AE=YAE=C+IY=C+S均衡条件:意义:经济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计划储蓄,是一个前提条件。从实际情况看,I=S,是必然的结果。I=S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1总支出与宏观均衡5.宏观均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1消费及其影响因素消费: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为满足消费欲望而用于购买消费品和劳务的所有支出。影响居民个人或家庭消费的因素是很多的,如收入水平、消费品的价格水平、消费者个人的偏好、消费者对其未来收入的预期、甚至消费信贷及其利率水平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因此,宏观经济学假定消费及其消费的规模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1消费及其影响因素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2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收入增加,消费增加收入增加快于消费增加C=C(Y)C=a+bY自发性消费边际消费倾向诱致性消费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2凯恩斯的消费函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3平均消费倾向(APC)

在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特征①由于消费水平总大于零,因而APC>0②在收入偏低时,为保证基本的生活需要,消费可能大于收入,所以APC也可能大于1。③按照上述凯恩斯的基本心理规律,随收入的增加,APC的数值逐渐降低。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3平均消费倾向(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4边际消费倾向(MPC)在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特征(1)M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2)一般来说,0<MPC<1。(3)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4边际消费倾向(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5消费表

收入消费MPCAPC1900091101.01210000100000.891.00311000108500.850.99412000116000.750.97513000122400.640.94614000128300.590.92715000133600.530.89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5消费表收入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6消费曲线及其变动

OY450AC0Y1C1Y0C2Y2BDC=C(Y)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6消费曲线及其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7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MPC有递减趋势,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总量占收入总量的绝对比例也呈递减状态,即APC也有递减趋势。案例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1990--2005年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略高于农村居民,但边际消费倾向农村居民略高于城镇居民;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平均消费倾向从0.8以上降到0.8以下,这与我国当时内需不足的经济形势相吻合。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7边际消费倾向递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案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年份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城镇农村城镇农村城镇农村城镇农村1978343.4133.6311.6116.10.9070.869--19901510.2686.31278.9584.60.8470.8520.4980.58019954283.01557.73537.61310.40.8260.8310.8720.82319964838.91926.13919.51572.10.8100.8160.6870.75119975160.32090.14185.61617.20.8110.7740.8280.27519985425.12162.04331.61590.30.7980.7360.551-0.37419995854.02210.34615.91557.40.7890.7140.663-0.26620006280.02253.44998.01670.10.7960.7410.897262366.45309.01741.00.7740.7360.5360.63020027702.82475.66029.91834.30.7830.7410.8550.85120038472.22622.26510.91943.30.7690.7410.6250.74320049422.02936.07182.12185.00.7620.7440.7070.770200510493.03255.07906.62547.00.7540.7900.6761.253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案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年份人均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8家庭消费函数与社会消费函数

社会消费函数是家庭消费函数的总合。但不是家庭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还需要考虑一系列因素,如国民收入的分配状况、政府税收政策、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等。不过,在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之后,社会消费函数的基本形状仍与家庭消费曲线的形状相似。百川归海,但乐队非乐手的简单加总。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8家庭消费函数与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3储蓄1储蓄与储蓄函数储蓄: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储蓄函数: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3储蓄1储蓄与储蓄函数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3储蓄2凯恩斯储蓄函数收入增加,储蓄增加。储蓄随收入增加的比例是递增的。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3储蓄2凯恩斯储蓄函数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3储蓄3平均储蓄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平均储蓄倾向(APS):储蓄总量与收入总量的比值。边际储蓄倾向(MPS):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值。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3储蓄3平均储蓄倾向与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3储蓄4储蓄表收入消费储蓄MPSAPS190009110-110-0.012100001000000.110311000108501500.150.01412000116004000.250.03513000122407600.360.066140001283011700.410.087150001336016400.470.11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3储蓄4储蓄表收入消费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3储蓄4储蓄曲线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3储蓄4储蓄曲线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3储蓄5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等于收入。若APC和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则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APS<MPS。APC+APS=1,MPC+MPS=1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3储蓄5消费函数与储蓄案例:我国居民的平均储蓄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年份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人均储蓄(元/人)平均储蓄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城镇农村城镇农村城镇农村城镇农村1978343.4133.631.817.50.0930.131--19901510.2686.3231.3101.70.1530.1480.0480.16719954283.01557.7363.5247.30.0850.15910.29019964838.91926.1919.4354.00.1900.1840.1720.72519975160.32090.1974.7472.90.1890.2260.4491.37419985425.12162.01093.5571.70.2020.2640.3371.68119995854.02210.31238.1652.90.2120.2950.103-1.61520006280.02253.41282583.30.2040.2590.4630.37320016859.62366.41550.6625.40.2260.2640.145082475.61672.9641.30.2170.2590.3750.25620038472.22622.21961.3678.90.2320.2590.2930.23020049422.02936.02239.9751.00.2380.2560.324-0.135200510493.03255.02586.4708.00.2470.2180.0480.167案例:我国居民的平均储蓄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年份人均可支配收入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4消费理论的拓展1.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相对收入的两层含义:某家庭或消费集团相对于其他家庭和消费集团,总收入分配中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过去的高峰收入会对当期消费产生影响。收入提高,支出提高;收入下降,支出下降有限。示范效应:消费决策主要参考其他同等收入家庭,即消费具有模仿和攀比性。棘轮效应:消费受本期绝对收入的影响,更受以前消费水平的影响。收入变化时,宁愿改变储蓄以维持消费稳定。结论:理论内容:消费者会受到自己过去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消费变动要比收入变动稳定得多。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4消费理论的拓展1.杜森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4消费理论的拓展1.图示:相对收入消费理论长期消费函数c短期消费函数yOβ

棘轮效应消费与所得在长期保持一固定比率短期MPC小于长期MPC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4消费理论的拓展1.图示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4消费理论的拓展2.

生命周期(终身收入)假说美国莫迪利安尼(F.Modigliani)假说:(1)人在一生中,收入有规律地波动。(2)家庭会通过金融资产市场,以理性方式统筹安排一生的资源,实现一生中最平稳的消费路径。结论:人们偏好平稳消费,工作年份储蓄,退休年份动用储蓄。如果中年人比例增大,消费倾向会下降。反之会增加。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4消费理论的拓展2.生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4消费理论的拓展2.图示:生命周期(终身收入)假说B储蓄收入和消费年龄30消费收入A负储蓄C负储蓄8060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4消费理论的拓展2.图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4消费理论的拓展3.永久收入假说

美国弗里德曼(M.Friedman)假说:(1)人们一生的经历是随机的,从而收入具有波动性。(2)家庭偏好稳定消费。使每一期的消费都等于永久收入。结论:家庭会使现期消费等于永久收入。现期收入>永久收入时,家庭会增加储蓄;现期收入<永久收入时,家庭会动用储蓄。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4消费理论的拓展3.永久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4消费理论的拓展3.图示:永久收入假说

持久消费函数与周期消费函数

C=δ+γyCp1C0Cp2Cp=bYpY0Y2ˊ

Yp1Yp2Y1ˊ

EFGY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4消费理论的拓展3.图示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5投资投资:在一定时期内新增加的资本存量。投资支出主要包括购买建筑物、设备支出和存货投资。在简单的凯恩斯主义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投资被视为既定的,认为投资与国民收入无关,即:I0OYII=I0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5投资投资:在一定时期内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与变动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1.潜在国民收入和均衡国民收入潜在国民收入: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国民收入: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与变动3.2.1两部门国民收入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2.收入支出分析:Y=AE=C+IAEOY450CC+IY*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实例

450

0

750

y(亿元)

图均衡国民收入决定

E0c+i(亿元)c+iIU>0IU<0150例:c=100+0.8y,i=50y=c+i=100+0.8y+50Y=750c=y-50=750-50=700s=y-c=750-700=50储蓄与投资相等。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3.1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例题1:例:c=1000+0.8y,i=600yc,c+ic=1000+0.8yc=y450消费函数决定均衡收入

1000

5000y=(1000+600)/(1-0.8)=8000c=y-i=8000-600=7400s=y-c=8000-7400=600储蓄与投资相等。16008000c+i3.1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与变动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若产出为800亿元,大于750亿元,说明企业生产出来的产量大于它们的销售量,非意愿存货投资IU>0,企业就会削减生产,使收入重新向均衡国民收入750亿元靠拢。反之,非意愿存货投资IU<0,企业会扩大生产。只有当产出/收入为750亿元时,非意愿存货投资为零,国民收入才会处于稳定的均衡状态。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与变动3.2.1两部门国民收入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与变动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变动及调节:现在假定国民收入不在均衡水平上,Y=1400这时总消费支出为AE

>Y,表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存货会减少,一般价格水平会上升,利润会增加,导致总产量增加。价格和产量的增加会引起总产值GNP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上述的增加会一直到Y=1500时为止。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与变动3.2.1两部门国民收入3.1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3.投资储蓄分析:I=SS/IOY-aSIYE3.1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3.1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例题2:例:s=-1000+(1-0.8)y自发计划投资i=600

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s=-

1000+(1-0.8)y

6000-1000s,iy5000

8000均衡收入为y=(1000+600)/(1-0.8)=8000s=i=600,y=8000s=0,y=50003.1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实例例:s=-100+0.2y,i=50i=s-100+0.2y=50Y=750如s=0Y=500储蓄与投资相等。0

500

750y(亿元)-100

图均衡国民收入决定is=-100+0.2yE0i,s(亿元)50i>s

i<s

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与变动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若实际产量小于均衡收入水平,表明投资大于储蓄,社会生产供不应求,企业存货意外减少,企业会扩大生产,使收入水平向右移动,直到均衡收入为止。若实际生产大于均衡收入,表明投资小于储蓄,社会生产供过于求,企业存货意外地增加,企业就会减少生产,使收入水平向左移动,直到均衡收入为止。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与变动3.2.1两部门国民收入3.1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4.数学方法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Y=C+IC=a+bYI=I03.1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与变动3.2.2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1.假设条件(1)经济社会是封闭的,不存在进出口。(2)撇开折旧,只讨论国内生产净值NDP的决定,所以投资仍指净投资。(3)政府的收入只有个人所得税,间接税、社会保险税和公司所得税为零。(4)公司不存在未分配利润。NDP=NI=PI。DPI(yd)为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与变动3.2.2三部门国民收入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2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2.收入支出分析:Y=AE=C+I+GC+I+G总收入Y总支出(C+I+G)oY*C45oC+I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2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2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3.投资储蓄法:S+T=I+Gi+g,s+t(亿元)0y(亿元)图储蓄等于投资决定均衡国民收入i+gs+tE1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2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2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4.数学方法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定量税Y=C+I+GC=a+b(Y-T+TR)T=T0I=I0,G=G0TR=TR0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2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2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4.数学方法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比例税Y=C+I+GC=a+b(Y-T+TR)T=T0+tYI=I0,G=G0TR=TR0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2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与变动3.2.3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1.假设条件(1)经济社会是封闭的,不存在进出口。(2)撇开折旧,只讨论国内生产净值NDP的决定,所以投资仍指净投资。(3)政府的收入只有个人所得税,间接税、社会保险税和公司所得税为零。(4)公司不存在未分配利润。NDP=NI=PI。DPI(yd)为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与变动3.2.3四部门国民收入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3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2.支出收入法:Y=AE=C+I+G+X-MC+I+G总收入Y总支出(C+I)oY*C45oC+IC+I+G+(X-M)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3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2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3.投资储蓄法:S+T+M=I+G+Xi+g+X,s+t+M(亿元)0y(亿元)图储蓄等于投资决定均衡国民收入i+g+Xs+t+ME1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2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3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4.数学方法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定量税Y=C+I+G+(X-M)C=a+b(Y-T+TR)T=T0

I=I0,G=G0,X=X0

M=M0

+mY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3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1.2.3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3.数学方法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比例税Y=C+I+G+(X-M)C=a+b(Y-T+TR)T=T0

+tY

I=I0,G=G0,X=X0

M=M0

+mY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1.2.3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1.乘数的感性认识均衡收入y=(1000+i)/(1-0.8)i=600时,y=8000yc,c+ic=1000+0.8yc=y450对乘数的感性认识

1000

500016008000c+i1c+i285001700i=700时,y=8500投资增100,收入增500投资引起收入增加5倍c=1000+0.8y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1.乘数的感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2.乘数原理的解释乘数,即倍数,指影响国民收入的某个变量发生变化而引起国民收入变化之间的关系。投资100购买要素,形成要素收入y1=100;边际消费倾向是0.8,要素收入100中,有80用于购买消费品。(80的购买形成新收入y2=80,其中80×0.8=64再次购买,形成新的收入y3=64如此循环往复……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2.乘数原理△Y=△I+△Ib+△Ib2+△Ib3+△Ib4+…...假设:b=0.8=MPC乘数原理△Y=△I+△Ib+△Ib2+△Ib3+△Ib4+…...假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3.两部门经济中的乘数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是指每增加一单位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量,它等于收入的变动量与投资的变动量之比。公式: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3.两部门经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4.定量税制度下的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Y=C+I+GC=a+b(Y-T+TR)T=T0I=I0,G=G0TR=TR0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4.定量税制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5.比例税制度下的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Y=C+I+GC=a+b(Y-T+TR)T=T0+tYI=I0,G=G0TR=TR0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5.比例税制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6.定量税制度下的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Y=C+I+G+(X-M)C=a+b(Y-T+TR)T=T0

I=I0G=G0X=X0M=M0

+mY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6.定量税制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7.比例税制度下的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Y=C+I+G+(X-M)C=a+b(Y-T+TR)T=T0

+tY

I=I0G=G0X=X0M=M0

+mY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7.比例税制T=T0T=T0+tYM=M0+mYM=M0+mYT=T0T=T0+tYKC=KI=KGKTKTRKNEKBΔG=ΔT1乘数分类总结T=T0T=T0+tYM=M0+mYM=M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8.乘数的计算

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I=50,G=200,TR=62.5,T=250,求:(1)均衡国民收入;(2)KI,KG,KT,KTR,KB;(3)假设该经济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那么①增加政府购买;②或减少税收;③或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同一数额以实现充分就业,各需要多少数额?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8.乘数的计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8.解释

(1)

∵Y=C+I+G,∴Y=200/(1-0.8)=1000(2)KI=KG=1/(1-0.8)=5,KT=-0.8/(1-0.8)=-4,KTR=0.8/(1-0.8)=4,KB=KG+KT=(1-0.8)/(1-0.8)=1(3)GDP缺口为:△Y=1200-1000=200,①∵KG=△Y/△G,∴△G=△Y/KG=200/5=40;②同样,∵KT=△Y/△T,∴△T=△Y/KT=200/-4=-50;③△Y/KB=200/1=200,即为实现充分就业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的同一数额。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8.解释(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9.乘数原理的适用性

(1)社会存在足够的闲置资源(2)存在闲置资源条件下,乘数效应的发挥也受以下因素的影响:a如果某种重要资源(我国的能源、交通等)处于“瓶颈状态”,乘数作用的发挥也会受到限制b投资和储蓄决定的独立性c货币供给量能否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9.乘数原理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10.分析乘数的意义——双刃剑分析乘数的意义在于可以建立一种关于产出波动的解释。自发支出的增加能够引起产出的成倍增加,同样,自发支出减少也将引起国民收入成倍减少。因此乘数作用具有两面性,经济学家把这种具有两面性作用的乘数称作是一把“双刃剑”。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10.分析乘案例:房地产业的投资乘数建房装潢队钢厂购买钢材新住户装潢水泥厂空调买水泥玻璃职工钢铁厂职工收入提高消费品灯具厨具地板涂料新住户买家电钢材设备铁矿石据估计,房地产业投资乘数一般在2.5-3.5之间。案例:房地产业的投资乘数建房装潢队钢厂购买钢材新住户装潢水泥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2加速数原理1.资本—产出比率加速原理考察投资量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投资量取决于产量的变化。资本—产出比率(β):生产出一定量产品Y必须使用一定量资本物(如机器设备、厂房和原材料等)K,β=K/Y。例如按照生产技术的要求,生产出某种产品Y=100元,必须配备的资本K=300元,则β=K/Y=3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2加速数原理1.资本—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2加速数原理2.加速原理加速原理是指国民收入(产量)变动引起投资变动的理论,即当国民收入(产量)的变化量增长时,会引致投资的加速增长;反之,当国民收入(产量)的变化量下降时,会引致投资的加速减少。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2加速数原理2.加速原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2加速数原理3.解释(1)投资并不是国民收入(产量)的绝对量的函数,而是产量变动率的函数。(2)投资率变动的幅度大于国民收入(产量)的变动率,产量的微小变化会引起投资率较大幅度的变化。(3)若要保持增长率不至于下降,国民收入(产量)就必须持续按一定的比率增长。(4)加速数和乘数一样,是双刃剑。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2加速数原理3.解释(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2加速数原理4.适用条件(1)假定不存在闲置未用的过剩生产能力,因为要增加产品的产量就必须新添置增产所需资本物。(2)在相当长时期的若干期间内,加速数固定不变。(3)假定无预期的影响。(4)假定无时滞的影响。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2加速数原理4.适用条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2加速数原理5.实例分析假设:v=k/Y=10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2加速数原理5.实例分第3章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的视角本章小结(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2)其他消费理论(3)宏观经济的均衡及其变动(4)宏观经济均衡的调整:乘数原理及加速数原理第3章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的视角本章小结(1)凯恩斯第3章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的视角本章练习题简答题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各因素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如何?试结合现实加以说明。2.试述相对收入假说中的“棘轮效应”,并分析它对消费者的影响。3.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是大于0而小于1?4.预期收入变化和当年收入变化对消费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5.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6.为什么说是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中的基本均衡条件?应当怎样看待这一均衡条件?7.简述乘数原理及乘数发挥作用的前提?8.在低于充分就业经济中,为什么均衡收入水平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在收入的变动过程中,一般价格水平为什么常常保持不变?第3章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的视角本章练习题简答题第3章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的视角本章练习题计算题1.假设两部门经济中,社会消费函数,投资为(单位均为10亿美元)。求:①求均衡收入;②如果当时实际产出(即收入)为1000,试求企业非计划存货投资。2.假设社会消费函数(为可支配收入),投资支出为50,政府购买支出为g=200,政府转移支付为tr=62.5,定额税收为t0=250(单位均为10亿美元)。求:①均衡收入;②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与平衡预算乘数;③假定该社会的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试问:A.增加政府购买;B.减少税收;C.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同一数额(以便预算平衡)来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数额?第3章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的视角本章练习题计算题第3章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的视角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平均消费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的含义及其关系,理解影响消费和储蓄的因素,了解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了解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的含义及其对现实消费的解释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短期内一个经济社会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条件,以及影响国民收入的因素发生变动对国民收入产生的影响;掌握均衡国民收入及各种乘数的计算,理解乘数和加速数发挥作用的有效性。

第3章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的视角通过本章的学习第3章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的视角3.1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国民收入均衡的变动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本章结构第3章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的视角3.1国民收入均衡蜜蜂的寓言过去有一个蜜蜂王国,一度因繁荣昌盛而名震天下。开始,王国的蜜蜂贪图享受,任意挥霍。为了满足一部分蜜蜂无穷无尽的欲望,大批蜜蜂日夜劳作,制造了很多精巧的产品。街上商品琳琅满目,行人摩肩接踵,一片兴旺景象。王国国库充盈,国力强盛,天下无人敢敌。后来,蜜蜂崇尚节俭,鄙弃奢侈。商人们不再去远方追逐利润,工人们因商品无人购买而告别倒闭的工厂。人们赞美节约,赞美家中的储蓄。街道越来越冷落,经济越来越萧条,王国越来越衰弱。最后,外敌入侵,蜜蜂国破家亡、四处逃遁。故事《蜜蜂的寓言》强调了有效需求的重要性。开始,王国推崇挥霍,故总需求旺盛,均衡国民收入增加,经济走向繁荣。后来,王国推崇节俭,故有效需求不足,均衡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走向衰退。蜜蜂的寓言过去有一个蜜蜂王国,一度因繁荣昌盛而名震天下。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1总支出与宏观均衡1.假设条件简单经济:社会只有两个部门:居民户和企业。企业投资是自发的,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凯恩斯定律:不论需求量是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价格提供供给。社会需求变动,只会引起产量变动,使供求均衡,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即:GDP=NDP=NI=PI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1总支出与宏观均衡1.假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1总支出与宏观均衡2.总支出(AE)总支出即总需求。实际开支:国民收入核算中利用支出法核算GDP时确定的C、I、G和(X-M)的数值都属于实际开支预期开支:预期开支是人们在已有的可控资源(收入)的条件下计划的开支水平。预期开支不一定等于实际开支。两部门经济中AE=C+I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1总支出与宏观均衡2.总支出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1总支出与宏观均衡3.宏观均衡宏观均衡:社会所有企业的生产即总供给等于该社会全体购买者对这些产品的总需求。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厂商想要有的支出。产出>需求,厂商不愿意出现在存货增加,减少生产。产出<需求,厂商库存减少,为增加利润,增加生产。Y=AE=总需求=总供给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1总支出与宏观均衡3.宏观均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1总支出与宏观均衡4.两部门经济的均衡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1总支出与宏观均衡4.两部门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1总支出与宏观均衡5.宏观均衡的条件与意义均衡时:AE=YAE=C+IY=C+S均衡条件:意义:经济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计划储蓄,是一个前提条件。从实际情况看,I=S,是必然的结果。I=S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1总支出与宏观均衡5.宏观均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1消费及其影响因素消费: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为满足消费欲望而用于购买消费品和劳务的所有支出。影响居民个人或家庭消费的因素是很多的,如收入水平、消费品的价格水平、消费者个人的偏好、消费者对其未来收入的预期、甚至消费信贷及其利率水平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因此,宏观经济学假定消费及其消费的规模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1消费及其影响因素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2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收入增加,消费增加收入增加快于消费增加C=C(Y)C=a+bY自发性消费边际消费倾向诱致性消费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2凯恩斯的消费函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3平均消费倾向(APC)

在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特征①由于消费水平总大于零,因而APC>0②在收入偏低时,为保证基本的生活需要,消费可能大于收入,所以APC也可能大于1。③按照上述凯恩斯的基本心理规律,随收入的增加,APC的数值逐渐降低。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3平均消费倾向(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4边际消费倾向(MPC)在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特征(1)M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2)一般来说,0<MPC<1。(3)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4边际消费倾向(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5消费表

收入消费MPCAPC1900091101.01210000100000.891.00311000108500.850.99412000116000.750.97513000122400.640.94614000128300.590.92715000133600.530.89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5消费表收入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6消费曲线及其变动

OY450AC0Y1C1Y0C2Y2BDC=C(Y)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6消费曲线及其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7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MPC有递减趋势,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总量占收入总量的绝对比例也呈递减状态,即APC也有递减趋势。案例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1990--2005年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略高于农村居民,但边际消费倾向农村居民略高于城镇居民;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平均消费倾向从0.8以上降到0.8以下,这与我国当时内需不足的经济形势相吻合。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7边际消费倾向递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案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年份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城镇农村城镇农村城镇农村城镇农村1978343.4133.6311.6116.10.9070.869--19901510.2686.31278.9584.60.8470.8520.4980.58019954283.01557.73537.61310.40.8260.8310.8720.82319964838.91926.13919.51572.10.8100.8160.6870.75119975160.32090.14185.61617.20.8110.7740.8280.27519985425.12162.04331.61590.30.7980.7360.551-0.37419995854.02210.34615.91557.40.7890.7140.663-0.26620006280.02253.44998.01670.10.7960.7410.897262366.45309.01741.00.7740.7360.5360.63020027702.82475.66029.91834.30.7830.7410.8550.85120038472.22622.26510.91943.30.7690.7410.6250.74320049422.02936.07182.12185.00.7620.7440.7070.770200510493.03255.07906.62547.00.7540.7900.6761.253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案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年份人均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8家庭消费函数与社会消费函数

社会消费函数是家庭消费函数的总合。但不是家庭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还需要考虑一系列因素,如国民收入的分配状况、政府税收政策、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等。不过,在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之后,社会消费函数的基本形状仍与家庭消费曲线的形状相似。百川归海,但乐队非乐手的简单加总。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2消费8家庭消费函数与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3储蓄1储蓄与储蓄函数储蓄: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储蓄函数: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3储蓄1储蓄与储蓄函数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3储蓄2凯恩斯储蓄函数收入增加,储蓄增加。储蓄随收入增加的比例是递增的。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3储蓄2凯恩斯储蓄函数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3储蓄3平均储蓄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平均储蓄倾向(APS):储蓄总量与收入总量的比值。边际储蓄倾向(MPS):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值。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3储蓄3平均储蓄倾向与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3储蓄4储蓄表收入消费储蓄MPSAPS190009110-110-0.012100001000000.110311000108501500.150.01412000116004000.250.03513000122407600.360.066140001283011700.410.087150001336016400.470.11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3储蓄4储蓄表收入消费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3储蓄4储蓄曲线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3储蓄4储蓄曲线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3储蓄5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等于收入。若APC和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则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APS<MPS。APC+APS=1,MPC+MPS=1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3储蓄5消费函数与储蓄案例:我国居民的平均储蓄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年份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人均储蓄(元/人)平均储蓄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城镇农村城镇农村城镇农村城镇农村1978343.4133.631.817.50.0930.131--19901510.2686.3231.3101.70.1530.1480.0480.16719954283.01557.7363.5247.30.0850.15910.29019964838.91926.1919.4354.00.1900.1840.1720.72519975160.32090.1974.7472.90.1890.2260.4491.37419985425.12162.01093.5571.70.2020.2640.3371.68119995854.02210.31238.1652.90.2120.2950.103-1.61520006280.02253.41282583.30.2040.2590.4630.37320016859.62366.41550.6625.40.2260.2640.145082475.61672.9641.30.2170.2590.3750.25620038472.22622.21961.3678.90.2320.2590.2930.23020049422.02936.02239.9751.00.2380.2560.324-0.135200510493.03255.02586.4708.00.2470.2180.0480.167案例:我国居民的平均储蓄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年份人均可支配收入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4消费理论的拓展1.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相对收入的两层含义:某家庭或消费集团相对于其他家庭和消费集团,总收入分配中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过去的高峰收入会对当期消费产生影响。收入提高,支出提高;收入下降,支出下降有限。示范效应:消费决策主要参考其他同等收入家庭,即消费具有模仿和攀比性。棘轮效应:消费受本期绝对收入的影响,更受以前消费水平的影响。收入变化时,宁愿改变储蓄以维持消费稳定。结论:理论内容:消费者会受到自己过去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消费变动要比收入变动稳定得多。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4消费理论的拓展1.杜森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4消费理论的拓展1.图示:相对收入消费理论长期消费函数c短期消费函数yOβ

棘轮效应消费与所得在长期保持一固定比率短期MPC小于长期MPC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4消费理论的拓展1.图示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4消费理论的拓展2.

生命周期(终身收入)假说美国莫迪利安尼(F.Modigliani)假说:(1)人在一生中,收入有规律地波动。(2)家庭会通过金融资产市场,以理性方式统筹安排一生的资源,实现一生中最平稳的消费路径。结论:人们偏好平稳消费,工作年份储蓄,退休年份动用储蓄。如果中年人比例增大,消费倾向会下降。反之会增加。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4消费理论的拓展2.生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4消费理论的拓展2.图示:生命周期(终身收入)假说B储蓄收入和消费年龄30消费收入A负储蓄C负储蓄8060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4消费理论的拓展2.图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4消费理论的拓展3.永久收入假说

美国弗里德曼(M.Friedman)假说:(1)人们一生的经历是随机的,从而收入具有波动性。(2)家庭偏好稳定消费。使每一期的消费都等于永久收入。结论:家庭会使现期消费等于永久收入。现期收入>永久收入时,家庭会增加储蓄;现期收入<永久收入时,家庭会动用储蓄。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4消费理论的拓展3.永久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4消费理论的拓展3.图示:永久收入假说

持久消费函数与周期消费函数

C=δ+γyCp1C0Cp2Cp=bYpY0Y2ˊ

Yp1Yp2Y1ˊ

EFGY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4消费理论的拓展3.图示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5投资投资:在一定时期内新增加的资本存量。投资支出主要包括购买建筑物、设备支出和存货投资。在简单的凯恩斯主义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投资被视为既定的,认为投资与国民收入无关,即:I0OYII=I03.1总支出与国民收入3.1.5投资投资:在一定时期内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与变动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1.潜在国民收入和均衡国民收入潜在国民收入: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国民收入: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与变动3.2.1两部门国民收入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2.收入支出分析:Y=AE=C+IAEOY450CC+IY*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实例

450

0

750

y(亿元)

图均衡国民收入决定

E0c+i(亿元)c+iIU>0IU<0150例:c=100+0.8y,i=50y=c+i=100+0.8y+50Y=750c=y-50=750-50=700s=y-c=750-700=50储蓄与投资相等。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3.1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例题1:例:c=1000+0.8y,i=600yc,c+ic=1000+0.8yc=y450消费函数决定均衡收入

1000

5000y=(1000+600)/(1-0.8)=8000c=y-i=8000-600=7400s=y-c=8000-7400=600储蓄与投资相等。16008000c+i3.1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与变动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若产出为800亿元,大于750亿元,说明企业生产出来的产量大于它们的销售量,非意愿存货投资IU>0,企业就会削减生产,使收入重新向均衡国民收入750亿元靠拢。反之,非意愿存货投资IU<0,企业会扩大生产。只有当产出/收入为750亿元时,非意愿存货投资为零,国民收入才会处于稳定的均衡状态。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与变动3.2.1两部门国民收入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与变动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变动及调节:现在假定国民收入不在均衡水平上,Y=1400这时总消费支出为AE

>Y,表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存货会减少,一般价格水平会上升,利润会增加,导致总产量增加。价格和产量的增加会引起总产值GNP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上述的增加会一直到Y=1500时为止。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与变动3.2.1两部门国民收入3.1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3.投资储蓄分析:I=SS/IOY-aSIYE3.1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3.1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例题2:例:s=-1000+(1-0.8)y自发计划投资i=600

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s=-

1000+(1-0.8)y

6000-1000s,iy5000

8000均衡收入为y=(1000+600)/(1-0.8)=8000s=i=600,y=8000s=0,y=50003.1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实例例:s=-100+0.2y,i=50i=s-100+0.2y=50Y=750如s=0Y=500储蓄与投资相等。0

500

750y(亿元)-100

图均衡国民收入决定is=-100+0.2yE0i,s(亿元)50i>s

i<s

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与变动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若实际产量小于均衡收入水平,表明投资大于储蓄,社会生产供不应求,企业存货意外减少,企业会扩大生产,使收入水平向右移动,直到均衡收入为止。若实际生产大于均衡收入,表明投资小于储蓄,社会生产供过于求,企业存货意外地增加,企业就会减少生产,使收入水平向左移动,直到均衡收入为止。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与变动3.2.1两部门国民收入3.1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4.数学方法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Y=C+IC=a+bYI=I03.1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1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与变动3.2.2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1.假设条件(1)经济社会是封闭的,不存在进出口。(2)撇开折旧,只讨论国内生产净值NDP的决定,所以投资仍指净投资。(3)政府的收入只有个人所得税,间接税、社会保险税和公司所得税为零。(4)公司不存在未分配利润。NDP=NI=PI。DPI(yd)为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与变动3.2.2三部门国民收入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2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2.收入支出分析:Y=AE=C+I+GC+I+G总收入Y总支出(C+I+G)oY*C45oC+I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2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2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3.投资储蓄法:S+T=I+Gi+g,s+t(亿元)0y(亿元)图储蓄等于投资决定均衡国民收入i+gs+tE1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2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2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4.数学方法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定量税Y=C+I+GC=a+b(Y-T+TR)T=T0I=I0,G=G0TR=TR0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2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2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4.数学方法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比例税Y=C+I+GC=a+b(Y-T+TR)T=T0+tYI=I0,G=G0TR=TR0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2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与变动3.2.3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1.假设条件(1)经济社会是封闭的,不存在进出口。(2)撇开折旧,只讨论国内生产净值NDP的决定,所以投资仍指净投资。(3)政府的收入只有个人所得税,间接税、社会保险税和公司所得税为零。(4)公司不存在未分配利润。NDP=NI=PI。DPI(yd)为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与变动3.2.3四部门国民收入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3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2.支出收入法:Y=AE=C+I+G+X-MC+I+G总收入Y总支出(C+I)oY*C45oC+IC+I+G+(X-M)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3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2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3.投资储蓄法:S+T+M=I+G+Xi+g+X,s+t+M(亿元)0y(亿元)图储蓄等于投资决定均衡国民收入i+g+Xs+t+ME1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2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3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4.数学方法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定量税Y=C+I+G+(X-M)C=a+b(Y-T+TR)T=T0

I=I0,G=G0,X=X0

M=M0

+mY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3.2.3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1.2.3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3.数学方法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比例税Y=C+I+G+(X-M)C=a+b(Y-T+TR)T=T0

+tY

I=I0,G=G0,X=X0

M=M0

+mY3.2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1.2.3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1.乘数的感性认识均衡收入y=(1000+i)/(1-0.8)i=600时,y=8000yc,c+ic=1000+0.8yc=y450对乘数的感性认识

1000

500016008000c+i1c+i285001700i=700时,y=8500投资增100,收入增500投资引起收入增加5倍c=1000+0.8y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1.乘数的感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2.乘数原理的解释乘数,即倍数,指影响国民收入的某个变量发生变化而引起国民收入变化之间的关系。投资100购买要素,形成要素收入y1=100;边际消费倾向是0.8,要素收入100中,有80用于购买消费品。(80的购买形成新收入y2=80,其中80×0.8=64再次购买,形成新的收入y3=64如此循环往复……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2.乘数原理△Y=△I+△Ib+△Ib2+△Ib3+△Ib4+…...假设:b=0.8=MPC乘数原理△Y=△I+△Ib+△Ib2+△Ib3+△Ib4+…...假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3.两部门经济中的乘数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是指每增加一单位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量,它等于收入的变动量与投资的变动量之比。公式: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3.两部门经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4.定量税制度下的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Y=C+I+GC=a+b(Y-T+TR)T=T0I=I0,G=G0TR=TR0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4.定量税制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5.比例税制度下的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Y=C+I+GC=a+b(Y-T+TR)T=T0+tYI=I0,G=G0TR=TR0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5.比例税制3.3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3.3.1乘数原理6.定量税制度下的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Y=C+I+G+(X-M)C=a+b(Y-T+TR)T=T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