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生物下学期期末测试卷 02(考试版)_第1页
高二年级生物下学期期末测试卷 02(考试版)_第2页
高二年级生物下学期期末测试卷 02(考试版)_第3页
高二年级生物下学期期末测试卷 02(考试版)_第4页
高二年级生物下学期期末测试卷 02(考试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测试卷02高二年级生物(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下列实验中,有关注意事项错误的是()实验名称注意事项A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B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找到分生区细胞进行观察C菊花的组织培养使用植物激素的浓度和比例D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从静置试管的上部吸取培养液A.A B.B C.C D.D2.科研人员对獐子岛海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进行研究,其中第二、三、四营养级能量分配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t/(km2·a))。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营养级被捕食量海产品捕捞量流向碎屑量呼吸量系统总能量二356.62.06150829104777三22.891.249153.8178.7356.6四1.2060.2888.92312.4722.89A.分解者利用的是流向碎屑的能量B.能量在第二、三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7.5%C.第二营养级的系统总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第四营养级大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3.用荧光物质标记的抗体能与膜蛋白结合,随着时间的延长,已均匀分布在细胞表面的荧光物质会重新排布,聚集在细胞表面某些部位(成斑现象),或聚集在细胞的一端(成帽现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以膜蛋白为抗原进行抗体的制备B.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对膜蛋白定位C.该实验可证实膜蛋白具有流动性D.温度对成斑现象所需时间无影响4.河豚毒素能与突触后膜上Na+通道蛋白结合,阻断Na+的内流。下列关于河豚毒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改变Na+通道蛋白的空间结构B.促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C.导致突触后神经元膜外电位由正变负D.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增多5.野生山樱桃种子休眠期脱落酸含量高,抑制其萌发。为提高其发芽率,研究人员开展了实验研究,处理方法及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适宜浓度的赤霉素能够解除脱落酸的抑制作用B.500mg/L的赤霉素对山樱桃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最强C.结果显示赤霉素浓度过高对山樱桃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D.适当增加处理时间能有效促进山樱桃种子的萌发6.短链脂肪酸(SCFAs)是肠道微生物产生的一类对机体有益的脂肪酸,可以被结肠上皮细胞吸收并进入血液循环。研究表明,SCFAs可通过刺激迷走神经直接向神经系统发出信号,或通过调节肠道激素分泌和免疫系统间接发出信号,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SCFAs被结肠上皮细胞吸收后,能为细胞提供能量B.SCFAs可释放到内环境中,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C.SCFAs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体内环境稳态D.SCFAs一定能治疗肠道微生物群失调引起的疾病7.某研究发现,环境温度升高使AC神经元的阳离子通道(TrpA1)被激活,阳离子内流导致AC神经元兴奋。该信号通过神经传导,最终抑制PI神经元兴奋,从而促进夜晚觉醒。具体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AC神经元受到高温刺激时TrpA1被激活,阳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B.干扰AC神经元中TrpA1的表达会使高温促进夜晚觉醒的作用减弱C.兴奋由AC神经元传至DN1P神经元时,完成电-化学-电信号转换D.DN1P神经元释放的递质CNMa与CNMa受体结合使PI神经元兴奋8.下列不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是()A.通过样方法调查天坛公园某片草地上二月兰的数量B.通过分析容器中两种草履虫数量变化推测二者关系C.研究释放不育雄蚊对广州地区白纹伊蚊出生率的影响D.调查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深色基因的基因频率9.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艾滋病的元凶,其复制速度快、变异水平高。研究发现,HIV表面蛋白单个氨基酸改变可以导致蛋白构象从“开放”快速转变为“闭合”,进而达到提高感染效率和免疫逃逸的双重目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艾滋病患者常因免疫力低下更易被病原体感染B.HIV可通过表面蛋白特异性感染T淋巴细胞C.人体产生的抗体与“开放”和“闭合”构象表面蛋白结合能力相同D.与艾滋病感染者握手、拥抱不会感染HIV10.科研人员培养了一种GS神经元中表达铁蛋白的转基因小鼠,如图1,电磁波可激活铁蛋白引发该神经元兴奋。用电磁波照射转基因小鼠和非转基因小鼠,监测血糖浓度变化,结果如图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1中阳离子进入GS神经元的方式是协助扩散B.GS神经元兴奋时膜内的电位变化是由负到正C.GS神经元维持静息状态时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D.电磁波发射时GS神经元兴奋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11.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基因中的遗传信息储存在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中B.突触前神经元可向突触后神经元传递化学信息C.垂体细胞和甲状腺细胞之间只能单向传递信息D.环境中的光照可作为信息影响植物的生长方向12.胰岛B细胞内K+浓度为细胞外的28倍,而细胞外Ca2+浓度为细胞内的15000倍。在静息状态下,胰岛B细胞与神经细胞一样呈外正内负的膜电位。当血糖浓度增加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能引起胰岛B细胞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图。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膜内外K+和Ca2+浓度差的维持依靠主动运输B.进食后,ATP/ADP的比值上升是有氧呼吸的加强导致C.进食后,胰岛B细胞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D.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是一个需要消耗ATP的过程13.科研人员利用蚯蚓生态滤池,研究在同样条件下不同蚯蚓密度对畜禽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如表1(化学需氧量:水体有机物含量指标,有机物含量高,化学需氧量高)。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蚯蚓密度去除率/%化学需氧量总磷量总氮量以NH4+形式存在的N2.4832.573.4711.9475.564.9746.0379.977.5379.487.4556.8695.201.3797.2A.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可分解有机物、促进物质循环B.当蚯蚓密度为2.48时,废水适合用作异养生物的生态养殖C.当蚯蚓密度为7.45时,废水总体去污能力最强D.随着蚯蚓密度的增加,对废水中的N、P的去除效果增强14.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使心脏跳动加快。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②均代表该反射中的传出神经B.③、④均以主动运输的形式释放递质C.肾上腺、心脏应对惊吓做出的反应不同D.该反射的发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15.生物膜上蛋白质行使功能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A.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神经递质B.类囊体膜上的酶——催化光反应进行C.浆细胞膜上的抗体——结合病原体D.红细胞膜上的载体——运输葡萄糖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二、综合题16.水杨酸(SA)是一种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病原体的防御有重要作用。(1)SA与受体结合后,发挥_________生命活动的作用。(2)研究者探究SA是否通过N蛋白影响叶片的衰老过程。已知离体叶片衰老程度与叶绿素含量呈负相关,实验测定叶绿素的含量,结果如图1所示。

仅野生型实验结果说明SA________;比较野生型和N基因突变体的实验,结果说明,当N蛋白存在时,SA_________。(3)实验进一步探究N蛋白是否通过影响E蛋白而发挥作用,操作步骤及结果如下:①构建图2中的4种质粒②将效应质粒分别和报告质粒共转染酵母菌③加入荧光素酶底物,检测荧光值(图3)

1组检测到荧光值,说明35S能够单独发挥驱动基因__________的作用;3组检测的荧光值高于1组,说明除了有35S的作用外,还因为__________。综合图3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4)已知乙烯能促使E蛋白发挥作用,请用“→”和文字进一步完善SA和乙烯共同促进叶片衰老的关系模式图______。SA乙烯↓N蛋白E蛋白

叶绿素分解基因启动子→______基因表达→______→叶片衰老17.新冠病毒表面蛋白的受体结构域(RBD),与人类细胞膜上受体(hACE2)结合,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我国科研人员利用RBD的mRNA,制备新冠病毒的疫苗。(1)mRNA疫苗进入细胞指导合成RBD,该物质分泌出细胞后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_,进而产生RBD抗体。(2)实验检测不同制量的mRNA疫苗刺激小鼠产生抗体的量,结果如图1所示。①安慰剂组RNA与实验组RNA的碱基_________(选择),并且安慰剂组的RNA不能通过_________过程合成蛋白质。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B.数目相同序列不同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②已知效应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会释放淋巴因子IFNγ。取安慰剂组和疫苗高剂量组小鼠的脾脏,分离出T细胞,分别加入_______后,检测IFNγ的含量(图2)。依据图1和图2结果分析:该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方式为_________。(3)为进一步探究mRNA疫苗刺激小鼠产生的抗体能否长时间存在保护作用,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图3)。①请完善实验操作:A_________,B_________②除取血检测抗体外,为进一步评估疫苗效果,又进行了血清转移实验。将上述实验收集的血清分别注射到三组转hACE2基因小鼠体内,1天后小鼠鼻内吸入新冠病毒,5天后处死小鼠,检测肺内新冠病毒的有无,若三组的实验结果分别为___________,则说明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以实现长达26周的保护。(4)mRNA疫苗要保持有效性,通常在-70C以下进行运输和储存,请从结构与功能观角度进行解释___________。1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1)~(4)题。“生态系统的工程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人口数量的增多,当前土壤退化问题逐渐突出。土壤退化一方面破坏植物根系的生长环境,另一方面减缓土壤中植物凋落物等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抑制植物根系的营养吸收。蚯蚓是陆地生态系统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在塑造土壤结构和促进养分循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工程师”。蚯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对土壤的修复作用,如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掘穴、搅动、取食凋落物等)直接促进团聚体形成、降解污染物、降低污染物毒性、缓解土壤酸化、促进土壤盐分循环;也能通过调控微生物的活性和功能驱动土壤微生物传播,间接修复退化土壤。蚯蚓通常对植物生长发挥积极作用。蚯蚓的活动能够使土壤具有较大的孔隙结构,疏松的土壤质地保证了土壤内部空气流通和水分传输,有利于植物根系发育,进而增大植物根系与土壤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此外,蚯蚓的活动能够增强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蚯蚓可以分泌类似植物激素的信号分子,不同种类的信号分子对植物产生不同影响。例如,某些信号分子可以通过改变植物形态促进植物生长,某些信号分子可以诱导对病原体的抗性,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此外,蚯蚓所分泌的信号分子,能够调控土壤微生物产生植物生长调节剂类物质(信号分子)作用于植物根系,激发植物启动防御机制,提高植物的抗逆性。研究表明,上述信号分子通过激活植物体内抗逆基因的表达进而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蚯蚓作为土壤中常见的大型土壤动物,其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在退化污染的土壤-植物系统的生态修复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1)土壤退化会减缓植物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因此可能会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功能。(2)蚯蚓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其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工程师”,以下事实不支持这一观点的是__________。A.蚯蚓的排泄物(蚯蚓粪)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土壤结构改良剂B.蚯蚓通过分泌物能够提高酸性土壤pH,缓解土壤酸化C.蚯蚓通过表皮渗入或取食和肠道消化的方式吸收土壤重金属D.蚯蚓将地表凋落物移走或埋入土中增加了水土流失的几率(3)利用文中信息,总结蚯蚓通过分泌的信号分子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机理___________(用文字和“→”表示)。(4)利用化学氧化/还原修复技术也能对退化土壤进行修复,即通过向土壤注入氧化剂或还原剂,使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相对毒性较小的物质。与该技术相比,请分析利用蚯蚓进行土壤修复的优势___________。19.塞罕坝历史上曾是一片绿洲,由于大肆砍伐,绿洲逐渐变成了树木稀少、土壤沙化的荒芜之地。1962年,国家批准在塞罕坝建立机械化林场,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建成了林地面积108.6万亩的全国最大的人工林场,成为了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1)对森林进行适度的采伐并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稳定性。然而,大肆砍伐则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原因是_____。(2)塞罕坝地区平均海拔高度1500米以上,年均气温-1.4℃。若你是林场建设者,人工造林时在树种选择方面应注意什么(请答出两点)?___________。(3)重建人工林生态系统后,野生动植物也随之增多,原因是:_________。(4)森林天然更新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一直是塞罕坝机械林场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人员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①对森林中华北落叶松幼苗数量进行调查,可以采用_________法。②对不同林分密度的华北落叶松幼苗年龄和株数进行调查后,得到如下结果:注:林分密度是指调查区域内单位面积成年华北落叶松的株数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林分密度下的幼苗年龄和株数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_________,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结果表明,林分密度为_________株/hm2的区域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前景最理想。(5)塞罕坝林场提出了“以育为主,育护改造相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理念,兼顾社会、经济、自然三方效益,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__________原理。20.根瘤菌(Rh)属于细菌,能够侵入豆科植物根部,刺激根的局部膨大形成根瘤。AM真菌也可以侵染豆科植物根部,科研人员针对AM真菌是否会影响根瘤菌侵染宿主植物开展了相关研究。(1)根瘤菌与AM真菌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根瘤菌固定大气中游离的氮气,为植物提供氮素养料,植物供给根瘤菌无机盐和能源,二者表现为________关系。(2)科研人员对土壤进行________处理后分为4份,在土壤中分别接种1mLAM真菌(AM++Rh-)、根瘤菌(AM-+Rh+)和AM真菌-根瘤菌(AM++Rh+),设置不接种为空白对照组(AM-+Rh-)。将大豆种子种植在各组土壤中,观察根部是否出现根瘤及根瘤数量,发现AM-+Rh-未形成根瘤,且________,说明AM真菌不会刺激大豆根系形成根瘤,但能够促进根瘤菌形成根瘤。(3)研究人员继续研究AM真菌促进根瘤形成的机制。分别取AM-+Rh-、AM++Rh-和AM++Rh+处理的大豆根系分泌物,灭菌后装满毛细管,将毛细管束放入含有根瘤菌菌液的试管中,实验装置如图1(此培养条件下根瘤菌能生存但并不增殖)。每隔两天对毛细管中的根瘤菌进行活菌计数,计数方法如下:a.分别将各组毛细管取出,用蒸馏水将毛细管外壁的菌液冲洗干净;b.将毛细管打碎研磨,冲洗定容;c.取一定量的研磨液划线接种在增殖平板培养基上进行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