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的未来书评_第1页
管理者的未来书评_第2页
管理者的未来书评_第3页
管理者的未来书评_第4页
管理者的未来书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懸繁体中文版试用)书刊检索特色馆藏文雜提供读音园地专題活动相关锥接书刊检索特色馆藏文雜提供读音园地专題活动相关锥接上海情报服务平台•上海图书馆专业门户•上海中心图书馆•世博会信息中心•上海数字文化网•上海图书馆学会一书名《21世纪的管理挑战》READER汹一书名《21世纪的管理挑战》READER汹读者园地WWW.LIBFA^Y.&H.CN德鲁克:管理问题的未来书评人:杨吉《21世纪的管理挑战》,[美]彼得•德鲁克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定价:28元即那些影响未来商业走势的关键在照例应该出现“竞争战略”、“领导力”、“创新技术”、“团队协作”和“组织变革”等用语的管理学著作里,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又一次让人感到了意外。他不仅对这些“显词”只字不提,甚至连“今天”的问题都无心去谈。或许,对于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来说,关注当下远不如缅怀过去或放眼未来更来得有意义。昨天,什么是自己的贡献;明天,何处是自己的归路?于是,在八年前,当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HarperCollins)的小卡斯•坎菲尔德(CassCanfield,Jr)建议德鲁克写一本回顾自己五十多年来管理思想的书时,德鲁克只是零星地回顾了一些过去的想法,而把更多时间用来讨论“明天”的热点问题,性的、决定性的、生死攸关的、大势所趋的战略问题。结果可想而知,德鲁克,爽约”了,不过因为这次爽约,管理思想史上倒又多了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即那些影响未来商业走势的关键如同书名,德鲁克想做的是在21世纪尚未到来、20世纪即将结束的关口把下个世纪的商业蓝图勾勒出来。它不是面面俱到的,因为一定程度上,面面俱到则意味着面面都不到。德鲁克只选择了管理的新范式、战略——新的必然趋势、变革的引导者、信息挑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以及自我管理等六个方面为切入点。在德鲁克看来,这六点将是21世纪主要的问题和挑战。虽然大多数人已经可以确定它们的存在、对它们进行讨论和分析以及对症下药。在某些地方,有些人可能已经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但是德鲁克发现,“迄今为止,能做到这一点的组织和管理人员却屈指可数”。一方面,我们生活在一个意义深远的转型时期,用德鲁克本人的话来说,“这个时期甚至比19世纪中叶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或大萧条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引发的结构性调整更为彻底”;一方面正如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WinslowTaylor)的“科学管理”之于当时企业的意义,德鲁克指出,这些问题也将会是一个契机,重视并且做好应对准备的人将引领潮流,持观望态度的组织也将因此可能被远远地抛在后面,从此一蹶不振。德鲁克虽然一再声称本书提出的不是预言,不是关于未来的臆测,可是,他的洞见却让我们依然愿意相信这是一个关于21世纪挑战的预言。在书一开始,德鲁克就首先颠覆了人们对管理的传统看法。他发现,从20世纪30年代正式开展对管理学的研究以来,人们都不知不觉地认为奠定了管理原理和管理实务的两套假设都是真实的,因此从来都没有去怀疑否定。但事实上,范式(paradigm)在不断地变化,尤其当知识劳动者(这是德鲁克著作中反复出现的词汇)越来越多占据劳动大军的时候,过去的那些管理理论显然变得苍白无力,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最终的和全新的管理范式:只要能影响组织的绩效和成效的,就是管理的中心和责任,无论是在组织内部还是在组织外部,无论是组织能控制的,还是完全不能控制的'。德鲁克对于管理新范式的揭示,至少可以给我们两个启示:管理就是要取得成效;管理不是专利,企业需要,个人亦然。紧接着,德鲁克从战略高度对管理(决策)进行了指导。在“战略——新的必然趋势”中,德鲁克一如既往地发挥着他在管理学之外社会、历史等学科的知识优势。如他在早期的一本名为《经济人的终结》(TheEndofEconomicMan)里,作为管理学家的他却像政治学家或社会学家那样断言,希特勒最后一定会对犹太人实施大屠杀,并和斯大林缔约,终会全面溃败(由于当时没有出版商相信这一预言,以致这本书在1939年才以英文出版)。这一次,他又对21世纪的社会作出了预言,并加以“必然”的字眼。他说,发达国家的出生率将急剧下降;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发生分配上的变化;绩效的定义发生变化;越来越多企业将参与全球性竞争;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分裂的背道而驰。这五个被德鲁克称为“新的根本现实”将会在新世纪左右一个组织的发展。譬如,出生率的急剧下降,带来人口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口增加,劳动力减少,知识工作者的退休并不意味着不再工作……这些变化对企业说来,孕育着无限商机。对于变革,德鲁克认为这是21世纪最大的挑战。这里,德鲁克延续了《创新和创业精神》的观点,从变革的政策、有计划地放弃、有组织地改进、发掘成功、创造变革,一直到变革的领导者要避免的三个容易重蹈覆辙的陷阱、两种不同的预算、测试、变革与持续、创造未来等不同角度讨论了变革必须的条件。按照德鲁克的说法,变革虽然不可预知,但我们应当努力追求。信息挑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和自我管理,这三个独立的章节其实可以被解读为德鲁克'自我管理”、“目标管理”的“三段论”。就像他当年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写道的:“当一名管理者,并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因为管理者与其他千千万万人一样,都是做他自己应做的工作。即使已成为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们仍然还有更高的人生境界。”德鲁克定义的“管理者”并不仅限于CEO、CFO、CTO等,任何一个经过协调资源创造绩效的人都是管理者。在信息的尤其倡导知识经济的时代,管理者更多是以知识工作者的身份出现的。因此,我们发现,信息挑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和自我管理形成了如下思想体系:每一个人都是管理者,同时也是知识工作者;在信息时代,每一个知识工作者和管理人员都要参与信息系统的设计,自主决定他们需要哪些信息;科学而富有成效的决策会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效率;在生产之外,知识工作者还将面临人生这个伟大事业的管理一“像拿破仑、达芬奇、莫扎特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深谙自我管理之道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功成名就的源泉。但是他们毕竟是凤毛麟角。他们及其非凡的才能和成就都是常人所不能及的。现在,即使资质平庸的普通人也将需要学会自我管理。”一一当德鲁克一再提请人们反问自己:我是谁、我的优势是什么、我属于哪里、我能做出什么贡献、我如何规划下半生的时候,他突然变得像励志大师拿破仑•希尔、戴尔•卡耐基。经济、外交、历史、哲学、教育、宗教、艺术、政治评论、科技发展……德鲁克的知识已远远超出一个管理学家要求拥有的,也因此,他善于把管理问题置于社会的大环境中考察,举重若轻、从容不迫,他的管理思想中很容易找到人性的和人文的东西:“本书实际论述的是:社会的未来。”就这样,德鲁克又一次在他的管理学著作中以一个社会学家的口吻收尾。当更多的人就管理说管理的时候,他站在社会和历史的高端,鸟瞰众生,静静地旁观,默默地思考,因此,他看到了未来,比任何人更早……▲读书周报|返回首页|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所有©2007-2008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第二个在照例应该出现“竞争战略”、“领导力”、“创新技术”、“团队协作”和“组织变革”等用语的管理学著作里,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又一次让人感到了意外。他不仅对这些“显词”只字不提,甚至连“今天”的问题都无心去谈。或许,对于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来说,关注当下远不如缅怀过去或放眼未来更来得有意义。昨天,什么是自己的贡献;明天,何处是自己的归路?于是,在八年前,当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HarperCollins)的小卡斯•坎菲尔德(CassCanfield,Jr)建议德鲁克写一本回顾自己五十多年来管理思想的书时,德鲁克只是零星地回顾了一些过去的想法,而把更多时间用来讨论“明天”的热点问题,即那些影响未来商业走势的关键性的、决定性的、生死攸关的、大势所趋的战略问题。结果可想而知,德鲁克“爽约”了,不过因为这次爽约,管理思想史上倒又多了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如同书名,德鲁克想做的是在21世纪尚未到来、20世纪即将结束的关口把下个世纪的商业蓝图勾勒出来。它不是面面俱到的,因为一定程度上,面面俱到则意味着面面都不到。德鲁克只选择了管理的新范式、战略——新的必然趋势、变革的引导者、信息挑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以及自我管理等六个方面为切入点。在德鲁克看来,这六点将是21世纪主要的问题和挑战。虽然大多数人已经可以确定它们的存在、对它们进行讨论和分析以及对症下药。在某些地方,有些人可能已经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但是德鲁克发现,“迄今为止,能做到这一点的组织和管理人员却屈指可数”。一方面,我们生活在一个意义深远的转型时期,用德鲁克本人的话来说,“这个时期甚至比19世纪中叶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或大萧条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引发的结构性调整更为彻底”;一方面正如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WinslowTaylor)的“科学管理”之于当时企业的意义,德鲁克指出,这些问题也将会是一个契机,重视并且做好应对准备的人将引领潮流,持观望态度的组织也将因此可能被远远地抛在后面,从此一蹶不振。德鲁克虽然一再声称本书提出的不是预言,不是关于未来的臆测,可是,他的洞见却让我们依然愿意相信这是一个关于21世纪挑战的预言。在书一开始,德鲁克就首先颠覆了人们对管理的传统看法。他发现,从20世纪30年代正式开展对管理学的研究以来,人们都不知不觉地认为奠定了管理原理和管理实务的两套假设都是真实的,因此从来都没有去怀疑否定。但事实上,范式(paradigm)在不断地变化,尤其当知识劳动者(这是德鲁克著作中反复出现的词汇)越来越多占据劳动大军的时候,过去的那些管理理论显然变得苍白无力,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最终的和全新的管理范式:只要能影响组织的绩效和成效的,就是管理的中心和责任,无论是在组织内部还是在组织外部,无论是组织能控制的,还是完全不能控制的”。德鲁克对于管理新范式的揭示,至少可以给我们两个启示:管理就是要取得成效;管理不是专利,企业需要,个人亦然。紧接着,德鲁克从战略高度对管理(决策)进行了指导。在“战略——新的必然趋势”中,德鲁克一如既往地发挥着他在管理学之外社会、历史等学科的知识优势。如他在早期的一本名为《经济人的终结》(TheEndofEconomicMan)里,作为管理学家的他却像政治学家或社会学家那样断言,希特勒最后一定会对犹太人实施大屠杀,并和斯大林缔约,终会全面溃败(由于当时没有出版商相信这一预言,以致这本书在1939年才以英文出版)。这一次,他又对21世纪的社会作出了预言,并加以“必然”的字眼。他说,发达国家的出生率将急剧下降;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发生分配上的变化;绩效的定义发生变化;越来越多企业将参与全球性竞争;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分裂的背道而驰。这五个被德鲁克称为“新的根本现实”将会在新世纪左右一个组织的发展。譬如,出生率的急剧下降,带来人口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口增加,劳动力减少,知识工作者的退休并不意味着不再工作……这些变化对企业说来,孕育着无限商机。对于变革,德鲁克认为这是21世纪最大的挑战。这里,德鲁克延续了《创新与创业精神》的观点,从变革的政策、有计划地放弃、有组织地改进、发掘成功、创造变革,一直到变革的领导者要避免的三个容易重蹈覆辙的陷阱、两种不同的预算、测试、变革与持续、创造未来等不同角度讨论了变革必须的条件。按照德鲁克的说法,变革虽然不可预知,但我们应当努力追求。信息挑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和自我管理,这三个独立的章节其实可以被解读为德鲁克“自我管理”、“目标管理”的“三段论”。就像他当年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写道的:“当一名管理者,并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因为管理者与其他千千万万人一样,都是做他自己应做的工作。即使已成为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们仍然还有更高的人生境界。”德鲁克定义的“管理者”并不仅限于CEO、CFO、CTO等,任何一个经过协调资源创造绩效的人都是管理者。在信息的尤其倡导知识经济的时代,管理者更多是以知识工作者的身份出现的。因此,我们发现,信息挑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和自我管理形成了如下思想体系:每一个人都是管理者,同时也是知识工作者;在信息时代,每一个知识工作者和管理人员都要参与信息系统的设计,自主决定他们需要哪些信息;科学而富有成效的决策会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效率;在生产之外,知识工作者还将面临人生这个伟大事业的管理——“像拿破仑、达芬奇、莫扎特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深谙自我管理之道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功成名就的源泉。但是他们毕竟是凤毛麟角。他们及其非凡的才能和成就都是常人所不能及的。现在,即使资质平庸的普通人也将需要学会自我管理。”——当德鲁克一再提请人们反问自己:我是谁、我的优势是什么、我属于哪里、我能做出什么贡献、我如何规划下半生的时候,他突然变得像励志大师拿破仑•希尔、戴尔•卡耐基。经济、外交、历史、哲学、教育、宗教、艺术、政治评论、科技发展.....德鲁克的知识已远远超出一个管理学家要求拥有的,也因此,他善于把管理问题置于社会的大环境中考察,举重若轻、从容不迫,他的管理思想中很容易找到人性的和人文的东西:“本书实际论述的是:社会的未来。”就这样,德鲁克又一次在他的管理学著作中以一个社会学家的口吻收尾。当更多的人就管理说管理的时候,他站在社会和历史的高端,鸟瞰众生,静静地旁观,默默地思考,因此,他看到了未来,比任何人更早..曾经看过彼得•德鲁克的一本小书一一《21世纪的管理挑战》,内容涉及策略、管理变革、知识工作者等主题,看起来与一般的管理书籍没有多大区别。只是这位管理学大师的写法与别人不一样,在“策略一一新的根本现实”一章中,他着重谈的是影响企业策略的社会性、政治性等宏观因素,从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球性竞争以及政治的日益分裂等角度来论述企业的战略制定。这或许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原因吧。他总能够从匪夷所思的角度和立场给人以启发,让你从更广阔的视野中来判断自己的位置,调整自己的航向。也许对于大多数整日忙碌于公司事务、周旋于各种商务应酬的企业家和管理者而言,他们更希望听到一些能够让人醍醐灌顶、视野顿宽的思想和言论。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管理者的阅读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这个人的视野和思想的境界,而一个企业家视野的宽窄和境界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一个企业的规模、赢利能力甚至所能达到的层次。一次在与一家企业的老板聊天时,我注意到他的话语中经常出现“空子”这个词,在高阳的《胡雪岩》一书中,这个词是胡雪岩在与漕帮打交道时经常用的,意思是说自己对漕帮的规矩不懂,是个门外汉。当我一提“胡雪岩”时,他非常兴奋地说:“兄弟!《胡雪岩》我已经看了6遍了,你说哪一段,我给你讲!”事实上,《胡雪岩》的确是很多企业管理者的案头必备书。这位清朝末年的红顶商人搞定官员、买动政府的种种高招至今仍让很多人为之拍案叫绝。曾经有人为之叹息,觉得《胡雪岩》一书毁了一代中国企业家。但还是有很多人觉得受益匪浅,这些人也会喜欢《雍正王朝》、《康熙大帝》这样的“帝王书”,喜欢揣摩其中的权术与谋略。虽然很难将这些人的阅读习惯和他们的企业管理直接对照,但是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肯定会在日常的经营中体现出来。曾经有一位企业家嗜好读“毛选”,尤其喜欢毛泽东的军事理论,于是他的企业管理也就有了鲜明的军事风格,集团总部被称为“全国指挥中心”,销售区域被分成几大“军团”,这个仿照军队建立的企业编制一直深入到县城和乡镇。准军事化的管理模式的确给他带来了辉煌,其产品在农村的销售更是无孔不入。在一个人的阅读兴趣和他的经营风格之间划等号,似乎有些牵强。但是阅读的确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视野。而在一个日益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中,一个管理者的视野有多大,往往就能决定他的舞台有多大。全球化视野今天的中国企业管理者或许要比他们的前辈们更需要国际化视野。加入WTO已经两年了,对于国外竞争对手的进入,很多中国企业似乎并没有感到多么紧迫,感觉大家总是喊“狼来了”,“狼”却并没有跑那么快。这或许正说明我们的管理者没有真正放眼看世界。关于“人民币升值”的争论,一轮轮的反倾销调查和知识产权官司,这些都在表明中国企业必须面对来自全球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企业,还有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因此,一个国际化的视角成为企业家的必须。《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是一部学术专著,并不是一本很容易读的书。该书的作者乔

万尼•阿瑞吉考察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霸权国家的两次转移,一次由荷兰转移到英国,一次由英国转移到美国,在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时段中比较了两次转移的经济、政治、军事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并且考察了东亚经济的兴起。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相对简单直接的轮廓,可以让我们对国际局势的走向有一个大体的脉络性的把握,同时对于历史上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结构等诸因素的互动也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了解,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我们约略地看到“汇率”、“制造业中心”、“金融中心”这样一些概念在历史演变中的前因后果。“全球化”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但是对于“全球化”大家有着各自的看法。每年的瑞士达沃斯年会上,当全球政要和跨国公司的管理者们闭门开会的时候,总有很多人聚集在外面抗议经济“全球化”。《跨国资本家阶层》是一本研究全球化的学术著作,以跨国资本家为中心,通过他们领导下的跨国公司的行为及其与外界的互动,展示了在消费主义文化思想的指导下,这些组织如何从本土走向国际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到这个由跨国公司经理及其当地代理人、全球化官员和政界人士、全球化的职业经理人和全球化的商人与媒体等组成的跨国资本家阶层,如何完善和执行其全球化战略,如何寻求利益最大化,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变得越来越有势力。或许通用汽车公司某位官员的话最能表现这个阶层的想法:什么时候通用汽车可以在联合国拥有一个席位?《在边缘》则展示出另外一种全球化图景。在全球化的政治经济、金融运作与企业经营之外,还有一个全球“护理链”,它开始于第三世界国家(比如菲律宾),结束于跨国公司的高级职员的家庭。这是你平常很少关注的全球化产业链,或者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但是你熟视无睹。全球化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通过某种经济纽带将天堂和地狱联系在一起,这个纽带上的经济利益的考虑可以战胜任何人文关怀。管理作为一门手艺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杰克•韦尔奇自传》和《谁说大象不能跳舞》这样的书,应该是最受欢迎的。大家想知道他们如何制定战略、整合资源、引领企业变革。这是一种现场感很强的阅读,与商学院教授的教科书相比,它是有场景、可参照的管理实践。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企业是全球的翘楚,是无数中国企业家们学习的楷模和典范。书中透露出来的GE和IBM等企业中经营管理的细节,或许能够给那些在黑暗中不断摸索前进的中国企业家带来启发。管理并不是一个需要太多理论的事情,它更强调实践。某种意义上说,管理更像是一门手艺,需要在理论、技术、科学和艺术等方面做出很好的结合。因此,阅读这些著名企业CEO的传记,某种程度上是在欣赏一件精美的工艺品,需要沉浸其中细细品味。观千剑而后识器。看的多了,自然就会有所体会。看看杰克;•韦尔奇如何改变GE,看看郭士纳如何拯救IBM,看看雷石东如何构建全球性传媒集团,信念、意志和执著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成功的必备条件,简洁、清晰的战略和强有力的执行是成功的前提。也许有一个问题是很多人想知道的,为什么是这些人做成了在很多人看来不可能的事情?是什么样的精神和方法在支持他们?也许,读书的滋味就在此。你能体会到成功的企业家独特的人格力量,看到他们面临困难时表现出来的勇气,更佩服他们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对于很多人来说,让GE这样的企业焕发青春活力可能要比重新创办一家企业要难得多;而拯救IBM并使其成功转型需要付出的努力也非同寻常;对于在火灾中死里逃生的雷石东来说,60岁的时候才开始创建全球性的传媒集团似乎并不是很晚。在别人看不到希望的地方看到机会,在别人无可奈何的时候坚定而自如地执行自己的策略并最终成功,这是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