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信用学说之货币基本理论课件_第1页
货币信用学说之货币基本理论课件_第2页
货币信用学说之货币基本理论课件_第3页
货币信用学说之货币基本理论课件_第4页
货币信用学说之货币基本理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货币基本理论货币本质观货币定义实物经济学到货币经济学货币与经济增长理论货币与经济周期理论1第一章货币基本理论货币本质观2第一节货币本质观对于货币的本质即什么样的客观存在能充当货币,是一个几个世纪来都争论不休的问题。抽象不同经济学家和经济流派的观点,可以分成两个基本理论:金属主义和名目主义。2第一节货币本质观对于货币的本质即什么样的客观存在3一、金属主义理论金属主义的基本论点是:货币就是贵金属,就是财富,货币是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的商品,国际贸易顺差是积累贵金属财富的主要途径,国家应干预经济活动以防止金银货币的外流并组织国际贸易以完成顺差。在金属主义的发展历史上,重商主义的理论和亚当·斯密的学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3一、金属主义理论金属主义的基本论点是:货币就是贵金属,就41、重商主义的理论经济背景:西欧封建制度逐步解体、资本主义进入初步发展,商业资本占主导地位,积极开展资本原始积累。主要观点。1、贵金属货币就是财富,货币的增加意味着财富的增加。2、增加货币的唯一源泉是对外贸易,主张国家应在全力禁止或限制货币外流的同时,开展广泛的对外贸易,尽可能取得贸易顺差,以积累资本和财富。41、重商主义的理论经济背景:西欧封建制度逐步解体、资本主义5分期。早期重商主义认为保存金银货币就能使国家富裕,主张严禁金银输出,以确保本国对其他各国贸易顺差。因此又有“重金主义”和“货币差额论”之称。晚期重商主义者以资本家的头脑对待货币,认为贸易能增殖货币,主张贸易差额论,反对禁止金银输出的法令和货币差额论,主张一国应力求对外贸易总额的顺差。故被马克思称为名符其实的重商主义,也被称为“贸易差额论”。代表人物。早、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威廉·斯塔福德、托马斯·孟。5分期。早期重商主义认为保存金银货币就能使国家富裕,主张严禁6*威廉·斯塔福德(WilliamStafford,1554—1612),其重商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于1581年发表的《对本国同胞若干不平意见之评述》一书中。他疾呼:不要向外国人购买超过我们向他们卖出的东西,不然就会使他人致富而使自己破产。同时,他反对当时因物价上涨而使部分贵族持有的名目主义。6*威廉·斯塔福德(WilliamStafford,1557*托马斯·孟(ThomasMun,1571—1641),是英国晚期重商主义最主要的代表,曾任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和政府贸易委员会委员。他在1630年撰写、1664年刊行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系统批判了早期重商主义者的货币差额论,倡导贸易差额论。7*托马斯·孟(ThomasMun,1571—1641),8*孟和斯塔福德在货币财富观上,没有什么区别。但在对货币的态度上,孟却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他认为,货币的意义不在于保藏,而在于投向有利可图的流通中。货币建立了贸易,而贸易则能增殖货币,因而投入流通的货币越多越好。8*孟和斯塔福德在货币财富观上,没有什么区别。但在对货币的态92、亚当·斯密的观点1759年斯密出版了《道德情操论》,奠定了《国富论》的心理学基础。1777年出版了《国富论》。在《国富论》中,第一次体系完整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进一步奠定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但其货币理论极不系统,除对货币的起源有较为集中的论述外,还零散涉及货币职能、货币流通规律等。92、亚当·斯密的观点1759年斯密出版了《道德情操论》,10货币的本质。斯密作为一个金属主义者非常明确地认为贵金属货币是一种商品,货币的价值由劳动量或生产费用决定的。他还反复论证了流通中货币必要量问题。这些理论是他的金属主义本质观区别于名目主义和货币数量学说的主要特征。货币的起源。斯密有两种解释。1、货币是为克服物物交换中的困难而产生的,其主要作用是媒介交换,其次是衡量。这是《国富论》中的观点。2、货币是为克服在商品交换中缺乏共同评价标准的困难而产生的,这是《道德情操论》中的观点。10货币的本质。斯密作为一个金属主义者非常明确地认为贵金属货11货币的职能。1、基于第一种起源观点,货币的基本职能首先是交换工具即流通手段,然后才是价值尺度职能,并由此引出了用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主张。2、首要职能是价值尺度,然后才是流通手段。这种矛盾为后来关于货币职能的论争埋下了“伏笔”。货币流通必要量。斯密认为,一国流通所必需的货币量取决于该国每年所流通的商品的价值,即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而不是相反的商品的价格总额取决于流通中的货币量。这也是区别于早期货币数量学说的主要特征。11货币的职能。1、基于第一种起源观点,货币的基本职能首先是12*3、金属主义的发展在斯密之后的100多年里,做为贵金属货币广泛存在的意识反映,相继出现了许多金属主义的信奉者。较为著名的有:英国的大卫·李嘉图、西尼尔、约翰·穆勒、杰文斯;德国的罗协尔、希尔德布兰德、瓦格纳;美国的拉夫林和约翰逊等。一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恢复了金本位制,金属主义重新抬头,代表人物有狄尔、摩尔、波德格等。他们的学说有着基本相同的特征:都认为货币是一种商品且必须具有实质价值。12*3、金属主义的发展在斯密之后的100多年里,做为贵金13二、名目主义理论1、名目主义产生的背景

◎重商主义主张多出口少进口,以致出现了国内货币泛滥、物价上涨的后果。因此在反对重商主义的理论基础——货币财富观上就产生了货币不是财富,而仅仅是便利交换的技术工具的名目主义理论。其理论基础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仅是观念上的存在和在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时可以是不足值货币的事实。13二、名目主义理论1、名目主义产生的背景14现代名目主义学说还与两个经济实践相关。◎奥匈帝国特殊的货币流通实践:在纸币与银币同时流通时,纸币购买力比银币还高;实行金本位制后,金币仍不受欢迎。◎德英摆脱“黄金桎梏”的政策企图:一战前英国黄金储量世界第一,德国高喊“黄金饥荒”,力图摆脱“黄金桎梏”,产生了相应名目主义理论;一战后美国成为黄金市场的主导,英国则为摆脱美国的“黄金桎梏”,也大力倡导名目主义理论,并形成了凯恩斯的计算货币(或管理通货)理论,成为现代的主流理论。14现代名目主义学说还与两个经济实践相关。152、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货币不是财富,不具有商品性,没有实质价值;它只是便利交换的技术工具,是换取财富的要素,是一种价值符号,是名目上的存在。货币虽是贵金属铸造的,但货币的价值不是货币本身所具有的,而是由国家的权威规定的。名目主义早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巴本、贝克莱、孟德斯鸠、休谟及斯图亚特。现代名目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克拉卜、彭迪生、艾思德等人。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也是建立在名目主义观点之上的。152、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货币不是财富,不具有商品性,没有实16*尼古拉斯·巴本(Nicho1asBarbon,1640-1698),英国经济学家,1690著《贸易论》和1696年著的《铸币论》。提出国定货币论。是现代名目主义者克拉卜的先驱。主要观点:(1)货币是由国家创造的,其价值是由国家的权威所规定的。(2)否定贵金属价值。(3)只要有君主的印鉴,币材可用任何金属,不一定要用贵金属,用贵金属铸造货币可以防止伪造。16*尼古拉斯·巴本(Nicho1asBarbon,16417*贝克莱(B.GeorgeBerkeley,1684—1753),英国神秘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者之一,货币符号论兼纸币派。1737年发表《质问者》一书表述了名目主义主张。主要观点:(1)货币是一种符号、一种计量单位,完全不具有实质价值,可用任何材料制成。(2)纸币等于甚至优越于金属货币,因为纸币的制造成本和流通费用非常低廉。(3)纸币的使用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应建立发行纸币的国家银行。17*贝克莱(B.GeorgeBerkeley,1684—118*孟德斯鸠(CharlesMontesquieu,1689—1755),法国政治哲学家,货币符号论兼国定货币论。1721年,出版了《论法的精神》,名目主义思想包含其中。主要观点:(1)货币和商品互为符号,于是等同了纸币与金属货币。(2)两个货币概念:真实货币和观念货币,“文明国家几乎都使用观念货币”。(3)两个货币价值概念与国家规定货币价值论,即由国家规定的价值和货币数量规定的价值。18*孟德斯鸠(CharlesMontesquieu,1619*克拉卜(G.F.Knapp,1842—1926),德国新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05年出版的《货币国定论》,倡导货币“是票券的支付手段”等名目主义学说。主要观点:(1)反对金属主义,认为货币是票券的支付手段。(2)票券手段的特点:价值单位的名目性、定型性、流通满足性。即金属货币与票券货币在执行支付过程时都具有名目性;票券形式有定型性,故有更大的通用能力;支付手段的职能即是“支付”,不拘材料如何,只需得到“流通的满足”就可以。19*克拉卜(G.F.Knapp,1842—1926),德20*彭迪生(FriedrichBendixon,1864—1920),德国金融理论学者和银行家。1908年发表《货币的本质》,提出典型货币学说,继承和发展了克拉卜的名目主义学说。主要观点:(1)发展了克拉卜“经济共同体”概念。(2)指出货币是满足经济共同体分配需要的一种凭证。(3)典型货币的概念:即价值不变也不影响物价的货币,它必须满足:发行对象是向共同体提供劳务者且发行的货币必须随着它所代表的商品的消失而消失。故以商业票据为基础而发行的银行券和因此而创设的转帐存款是最佳选择。20*彭迪生(FriedrichBendixon,186421*艾思德(KarlElster),德国经济学家。1920年出版的《货币之魂》中发展了克拉卜和彭迪生的货币理论,试图通过建立“货币的一般理论”来完成名目主义的货币理论。主要观点:(1)经济形态分成自足经济和共同经济。(2)支付共同体理论。支付共同体依据三个原理进行社会生产物的分配:必须对社会生产物提供劳务才能获得分享社会生产物的可能性;各社会成员分享社会生产物的尺度决定于他们所持有的货币;分配社会生产物的标准决定于价格规律。(3)货币一般理论:首先货币是“分享社会生产物的可能性”,其次货币是分享社会生产物的手段,再次是分享社会生产物的尺度。这就是货币的综合概念。21*艾思德(KarlElster),德国经济学家。19222*凯恩斯的名目主义理论凯恩斯的货币理论是其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础。他从名目主义的货币本质观出发,倡导国定货币论,强调政府管理通货、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货币量巧妙地联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命题,强调货币在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货币的本质:用计算货币的概念来表达其名目主义货币观。提出计算货币、计算单位和货币、货币本体等一系列概念,并指出货币是用于债务支付和商品交换并代表一般购买力的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是由“计算货币”的关系而派生的。所谓“计算货币”,是货币的基本概念,它是用计算单位表现的一种观念货币。而计算单位是用符号或称号如英镑、美元等来表示的。货币本体即有形的货币,它必须通过计算货币的关系才得以实现。所以货币本体是依赖于计算货币才成其为货币的。计算货币本身就是一种符号或称号,由它派生出的货币本体只能是相应于符号之物。既如此,货币就不可能具有实质价值。22*凯恩斯的名目主义理论凯恩斯的货币理论是其经济理论体系23“计算货币”的概念是国定货币论的基础,他认为既然货币只是一种便利交换的计算单位,那么国家可以凭借权力去创造和更改它,货币只是国家的创造物。综合其货币本质观和国定货币论,凯恩斯提出了“管理通货”和“干预主义”的思想,即国家可以通过创造货币并使其成为经济的外生变量,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运用管理通货来增加有效需求,克服经济危机。23“计算货币”的概念是国定货币论的基础,他认为既然货币只是24三、通货之争24三、通货之争25第二节货币的定义

货币一词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然而要给货币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却相当困难。在19世纪中叶英国的“通货之争”中,就有“通货主义”与“银行主义”对货币定义的截然对立:通货学派认为,只有金属货币和银行券才构成货币,其他各种信用工具都不是货币;银行学派则认为,不仅金属货币和银行券是货币,而且存款等信用工具也应属于货币范畴。这是关于货币定义的第一次大争论,这种争论几乎一直延续到现在。25第二节货币的定义货币一词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26大多数经济学家是根据货币的功能来定义的,即货币是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中或债务的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最初的货币是通货即钞票和硬币,后来因为支票也被普遍接受,所以货币定义应该包含一系列东西,而不是某一样东西。到现代,更多的金融资产能执行货币的支付、储藏甚至交换功能,货币定义发展到更广义的范围。至于评判标准,则可按下述说法:人们之所以需要货币,就是因为人们需要它。反过来说,就是凡符合人们需要的都可以充当货币。26大多数经济学家是根据货币的功能来定义的,即货币是在商品或27一、佩塞克和萨文的货币定义英国经济学家佩塞克和萨文根据所谓净财富的标准来划分货币与非货币资产。货币必须是这样一些支付手段:是其持有者的财富但不是其他人的财富,所以货币是社会净财富的组成部分。因此货币必须同时是交换媒介和净财富,作为净财富关键是支付利息,负债是支付利息的净财富。于是,货币主要包括商品货币、不兑现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27一、佩塞克和萨文的货币定义英国经济学家佩塞克和萨文根据所28二、纽伦和布特尔的货币定义英国经济学家纽伦和布特尔在合著的《货币理论》中指出,货币的最基本功能是支付手段,任何发挥一般交换媒介作用的东西都是货币。故货币应包括通货和起着交换媒介作用的银行存款。而其他金融机构创造的金融资产因必须转换成现金,所以不能算作货币。区别支付手段与其他资产的两条标准:支付手段在实施支付手段的过程中,不能对经济产生进一步的影响,也就是“中性”的,这个中性条件正是纽伦和布特尔的货币定义的特征在支付过程中,作为支付手段的资产不改变其总量。28二、纽伦和布特尔的货币定义英国经济学家纽伦和布特尔在合著29三、弗里德曼与施瓦兹的货币定义弗里德曼与施瓦兹在他们的代表作《美国货币史》及其姐妹篇《美国的货币统计》中,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货币的定义,确定货币是为了有用。通过对近一百年美国货币史的分析,得出了货币应该包括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全部存款,即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结论,这一范围的货币同经济的关系最为密切,也最为稳定。两人还根据货币的功能,在理论上将货币定义为:购买力的暂栖所。因为它将购买行为从售卖行为中分离出来,这是货币的比交换媒介更基本的特性。29三、弗里德曼与施瓦兹的货币定义弗里德曼与施瓦兹在他们的代30四、拉德克利夫报告中的货币定义1959年以拉德克利夫勋爵为首的“货币体系运行研究委员会”提交了著名的“拉德克利夫报告”。其中涉及到货币理论和政策的许多方面,对西方货币理论的发展和货币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持久的影响。根据报告,“战后期间,货币供给在很大程度上未受到控制;无论是银行的现金比率还是它们的流动性比率都没有对货币的增长发挥有效的限制作用。”因此中央银行难以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来控制货币供给。30四、拉德克利夫报告中的货币定义1959年以拉德克利夫勋31报告认为“货币供给(对经济)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流动性”或“总的流动性状况”。在这个意义上,货币实际上就是流动性。如果用流动性来定义货币的话,那么货币定义的范围,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供给,而且包括银行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所创造的所有的短期流动资产。报告的另一个中心论点是:在存在大量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的情况下,真正有影响经济的不是狭义的货币供给,而是包括这一货币供给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因此货币当局应该控制的是整个流动性。31报告认为“货币供给(对经济)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流动32第三节从实物经济理论到货币经济理论的发展西方货币理论曾经经历了从货币中性理论到货币经济理论的演变过程,西方经济理论也经历了从实物经济理论到货币经济理论的演变过程。一、古典学派的两分法和货币面纱论:32第三节从实物经济理论到货币经济理论的发展33古典学派认为货币只是便利商品交换的工具,是实际经济的外生变量,具有中性特质,即货币量并不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由于古典学派将统一的经济整体机械地分为实物方面和货币方面,并将经济理论与货币理论截然分开,因而形成了传统的“两分法”和“货币面纱观”。据此而论,个别商品的相对价格决定于该商品的供求关系,绝对物价则决定于货币的数量,故货币只不过是覆盖于实物经济之上的一层“面纱”。由此看来,经济的长期发展完全是由实物部门决定,因而政府任何积极的货币政策都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货币政策的任务只是在于控制货币数量,稳定物价水平,维持货币的购买力。33古典学派认为货币只是便利商品交换的工具,是实际经济的外生34*1、传统货币数量说是货币中性理论的典型代表。主要观点是: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交易量在长期中不受货币量变动的影响,所以货币数量的增减只会引起各种商品价格同比例的涨跌,即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升降,而不会改变商品间的相对价格,因而也不会对生产和就业产生任何影响。“所以一般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就认为,货币数量说与货币面纱观是分不开的。”34*1、传统货币数量说是货币中性理论的典型代表。35*2、萨伊定律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的“供给能自己创造需求”理论是中性论的支柱之一。根据这一定律,人们出售某种商品所取得的货币收入形成对其他商品的需求,任何一个卖者同时也必然是买者。因此从整个经济来说,若总供给增加,则总需求也必随之而增加。于是总供给恒等于总需求,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发生的。而货币只是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数量的变化只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实际经济中出现的暂时经济波动则是由货币因素之外的实物因素影响的。换言之,货币对经济是中立的或中性的。35*2、萨伊定律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36*3、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1874年瓦尔拉斯在《纯政治经济学要义》中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是货币中性论的另一理论支柱。根据一般均衡理论,经济本身是一个整体,任何一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不仅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而且取决于其他所有商品的供求和价格。由于假定交换在完全竞争状态下进行,因此所有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将在一个统一的价格体系中同时趋于均衡。如果某一商品出现超额供给,则其他商品必然出现超额需求,并且这种暂时的不均衡将通过自发的价格调整而迅速消除,即达到“市场出清”状态。36*3、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1874年瓦尔拉斯在《纯政治经37*货币的出现不过是在已有的商品系列中增添了一个特殊商品而已。这个特殊商品的“价格”——利息也就成了整个价格体系中的一员。货币均衡的实现及利率的决定过程,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供求均衡及均衡价格的决定过程是一样的。这样,瓦尔拉就“使他的一般均衡体系在引进货币后也不致产生扰乱”显而易见,在这一被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奉若神明的“完美”体系中,货币经济如同实物经济一样,“货币其实是多余的”,它的存在既不有助于也不有碍于经济的全面均衡,货币对经济自然是中性的。遗憾的是,这种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全面均衡,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中并不存在,它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37*货币的出现不过是在已有的商品系列中增添了一个特殊商品而38二、货币经济一体化理论一体化理论认为货币并非“面纱”,而是影响实物经济的重要因素。不过同样是该理论,既催生了维克塞尔、凯恩斯等干预主义,也形成了哈耶克学派、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等自由主义。1、维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与货币面纱观首先决裂的是瑞典经济学家维克赛尔。他认为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或相背离而实现的。货币利率是指现行的市场借贷利率,而自然利率实际上是指投资的预期利润率。38二、货币经济一体化理论一体化理论认为货币并非“面纱”,39维克赛尔指出,当货币数量增加,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企业家由于有利可图,就会扩大投资,增加产出。随着收入增加、支出增加和物价上涨,就出现了累积性的经济扩张过程。相反当货币量减少,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时,则会出现生产萎缩、收入减少和物价下跌等累积性的经济紧缩过程。只有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时,投资、收入和物价等才不再变动,于是经济达到均衡状态。因此,政府有必要采取一定的货币政策,以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从而消除货币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39维克赛尔指出,当货币数量增加,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企40*维克赛尔首创的货币经济理论对现代经济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的货币理论都是经济的货币理论,而经济理论也都是货币的经济理论,两者已融为一体。不过维氏理论主要强调货币对经济的干扰作用,对于积极作用则未展开充分的论述。这一局限性严重影响了后来者的思想,如哈耶克在30年代初创立的中立货币理论和霍曲莱于同年代所倡导的纯货币商业循环理论等都是讨论货币副作用的。

40*维克赛尔首创的货币经济理论对现代经济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41*2、哈耶克货币“中立论”哈耶克认为,在任何情况下,货币量的增加都将给经济带来危害。只有依靠储蓄来扩张生产,才能维持经济均衡。即使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也宁愿让物价下降,而不可增加货币。因此,他反对弹性通货而主张金本位制度,借以稳定货币数量,保持货币对经济的中立性。70年代中期,哈耶克又提出自由货币说,即货币的非国定论,力主废除政府发行货币的垄断权,而以私营银行发行竞争性的货币(自由货币),以控制货币数量,维持经济稳定。哈耶克一味强调货币对经济的破坏作用,而完全无视货币的积极作用,简直是犯了“惧币症”。

41*2、哈耶克货币“中立论”哈耶克认为,在任何情况下,货币42*3、霍曲莱“纯货币”的商业循环理论霍曲莱提出“纯货币”的商业循环理论,鼓吹商业循环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繁荣与萧条之交替变化的唯一原因,从而“对经济周期提出了最充分、最坚决的纯货币解释”。他指出,银行信用是现代社会主要的流通媒介,银行体系是创造和调节信用的机构。由于银行信用膨胀而引起的货币供给的增加会提高总需求,从而导致生产的扩张和物价的上升,于是经济达到繁荣状态;反之当银行收缩信用时,经济就会趋于萧条。霍曲莱于是提出,应由政府实施对银行信用的控制,以稳定货币流通,借以消除经济的循环和波动。

42*3、霍曲莱“纯货币”的商业循环理论霍曲莱提出“纯货币434、凯恩斯核心理论真正使货币经济理论深入人心的是凯恩斯,他通过《货币改革论》《货币论》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三本著作,更深刻地阐述了货币对于经济的巨大的作用,并论述如何通过调节货币来调节经济。在这三本著作中,其理论思想有一个较明显的发展逻辑。在《货币论》中,他主张调节货币、稳定物价,以保持经济均衡;而在《通论》中,他则强调增加货币、降低利率,以扩大就业,增加国民收入。《货币论》仍然接近于价格理论而与产量理论离得较远,到了《通论》才完成了由货币价格分析到货币收入分析的转变。434、凯恩斯核心理论真正使货币经济理论深入人心的是凯恩斯,44*在《货币论》中,凯恩斯沿袭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学说,建立了两个物价水平基本方程式,并据以论述:欲保持经济均衡,须使物价稳定于生产费,因此,必须消除利润;由于利润为投资与储蓄之差,所以又必须使储蓄等于投资;而投资与储蓄是否相等,则取决于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是否一致。凯恩斯认为,银行是利率的操纵者,银行可通过适当的信用调节措施,使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保持一致,从而使投资与储蓄相等,以达到消除利润、稳定物价、保持经济均衡的目的。

44*在《货币论》中,凯恩斯沿袭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学说,建立451929年的经济危机使凯恩斯认识到问题已不在如何稳定物价,而在于如何减少失业和使经济复苏。凯恩斯认为,古典学派所谓充分就业的均衡只是一种特例,而通常情况下则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系社会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之和。由于人们心理上的消费倾向通常小于1,因此造成了社会收入与社会消费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必须由增加投资来弥补。投资则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随着投资的增加,人们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将逐渐递减。当它下降到与利率相等时,投资也就停止了。为使投资能继续增加,就必须降低利率。而利率决定于流动性偏好和货币供求。

451929年的经济危机使凯恩斯认识到问题已不在如何稳定物价46随着货币量的增加,利率就会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并通过投资乘数作用而成倍地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经济也就走向繁荣。由此可见,在凯恩斯看来,失业和萧条的根源在于货币经济的不确定性和人们预期的悲观性,而克服危机的有效措施莫过于国家适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鉴于货币的巨大作用,凯恩斯全面提出了管理通货的政策主张,并把货币分析渗透到其理论体系的各个环节中,创造了一种新的货币分析方法和货币经济理论体系。通过凯恩斯的著作,货币理论从价格水平的理论转变为整个产出与就业的预期理论。当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正是沿着凯恩斯开辟的这条道路发展起来的。

46随着货币量的增加,利率就会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并通过投资47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有效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利率上升流动性偏好货币供给47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有效需求不足48*5、货币学派的理论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的理论把货币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认为,“货币至关重要”,或者说“货币最重要”,物价、就业、产出等等的变化都导源于货币的变化。因此只有正确合理的货币政策才能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货币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经济,而无需通过利率来传导,所以重要的是控制货币供给量。这些观点都是同凯恩斯学派的观点针锋相对的。但是,所谓“货币至关重要”只是就短期而言的。在长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引起实际产出和收入的变动。可见,对于长期中的经济变化,货币学派的观点又回到了货币中性论的老路上去了。

48*5、货币学派的理论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的49*6、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形成于70年代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货币不仅在长期中,而且在短期内也是中性的。根据其理论,人们都是有理性的,都会对未来经济的变化作出准确的预期,并且会对政府的经济政策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因此,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只能引起物价的波动和经济的不稳定,而不可能对就业和产出产生任何有益的影响,国家调节经济的措施无论在短期内还是在长期中,统统是无效的。理性预期理论的产生,表明西方经济学已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可以说是经济学的一种倒退。

49*6、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形成于70年代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50三、货币对经济的长期影响1、熊彼特的非常信用理论上述各项理论所阐述的都是短期内货币对经济的影响。首先指出货币对经济具有长期影响的是熊彼特。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熊彼特把货币理论同经济发展理论结合起来。他认为,经济发展的本质就在于对现存的劳动和土地所提供的服务加以不同于从前的使用和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由于在经济的循环流转中不存在企业家重新组织生产所需的闲置的(生产要素)存货,因此要实现生产要素的不同的使用,就只有借助于人们相对购买力的变动,亦即由银行向企业家提供贷款。

50三、货币对经济的长期影响1、熊彼特的非常信用理论51熊彼特于是提出了“正常信用”(normalcredit)和“非常信用”(abnormalcredit)的概念。前者系以现实商品流通为基础的信用,如依据商业票据向银行请求的贷款;后者则为不具有现实商品流通基础的信用。正常信用只能保证生产的正常循环流转,非常信用才是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因为它可使企业在正常的生产范围以外获得所需要的资金。当企业获得非常信用并实行了生产资料的新组合后,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因而利润增加,收入增加,物价上升,经济发展。

非常信用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指出了货币因素对于长期的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因此成为当代货币增长理论的先驱。51熊彼特于是提出了“正常信用”(normalcredit522、现代货币增长理论60年代以前,西方经济增长理论都集中于阐述资本积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等实际变量同长期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关系,很少注意到货币因素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货币增长理论的出现,正好弥补了以往经济增长理论的这一缺陷。货币增长理论旨在研究货币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及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货币增长理论有两个主要分支:一是以托宾等人为代表的所谓新古典的货币增长理论,二是以斯泰因等人为代表的所谓凯恩斯—魏克赛尔型的货币增长理论。货币增长理论标示着西方货币经济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是因为:第一,货币增长理论把货币因素同经济增长直接联系起来了,第二,货币增长理论论述了货币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非中性,第三,货币增长理论肯定了国家货币政策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522、现代货币增长理论60年代以前,西方经济增长理论都集中53货币增长理论的缺陷在于过分抽象,它所依靠的一系列未经证实的假设也难以令人接受,假如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非实物收益”的消费能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实物消费,而货币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劳动力和实物的观点确实有些不切实际。但是货币增长理论毕竟指出了货币对经济的长期影响能力,同时也指出了货币政策对长期的经济增长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为货币政策的实行再一次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已指出:货币是“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动轮”,货币“在社会生产力的实际发展中成为如此强大的工具”。不管怎样,人们对货币的本质、作用及货币同经济的相互关系等理论问题的探讨,使得当代各国已能够自觉地利用货币因素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了。53货币增长理论的缺陷在于过分抽象,它所依靠的一系列未经证实54第四节货币与经济增长理论一、H-D(哈罗德-多马)模型:1、前提:两种要素(资本K、劳动力L),一种产品(Y),要素间不能替代;模型为一次齐次式,即规模边际效率不变;储蓄率外生不变;不考虑折旧和技术进步。2、特点: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相联系,经济无法长期稳定均衡发展,故被称为“刃锋”模型。54第四节货币与经济增长理论一、H-D(哈罗德-多马)模553、推导:首先考虑一个系数C=K/Y,也可记为1/C=Y/K,即单位资本产出率,当技术不变时,C不变。由于资本规模边际效率不变,则C=△K/△Y,即△Y=△K/C。△K为净投资,即通常的I。当不存在闲置资金时,I=S,而S=sY。(s为储蓄率)故△Y=sY/C,经济增长率G=△Y/Y=S/C。设置以下几种指标:G为实际增长率,Gw为有保证的增长率即厂商满意并乐意保持的增长率,Gn为自然增长率即由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决定的长期能达到的增长率,n为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的速率。553、推导:首先考虑一个系数C=K/Y,也可记为1/C=Y564、结论:短期波动:当G>Gw时,即S/C>Sr/Cr,一般会引致超额投资或超额消费,短期内出现累积性繁荣。当S=Sr时,C<Cr,表示资本产出率提高,投资增加,经济增长。当C=Cr时,S>Sr,表示存在储蓄过剩,会使储蓄量减少,则消费增加,经济增长。当G<Gw时,引致投资或消费下降,经济萧条。只有当G=Gw时,经济才会出现短期均衡。长期波动:当Gn>Gw时,经济长期繁荣;当Gn<Gw时,经济长期萧条;只有当Gn=Gw时,经济才长期均衡。综合波动分析:只有当G=Gw=Gn=n时,才能达到一般均衡。564、结论:短期波动:57二、S-S(索洛-斯旺)模型:1、前提:两种要素K和L,一种产品Y,要素间可以替代,这是克服“刃锋”模型的重大改进。新古典生产函数:Y=F(K.L)。且Y’>0,而Y’’<0,即资本边际报酬率递减。常数的规模边际效率,即投入增加一倍则产出增加一倍;L等于人口,以n的速率增长,即n=L’/L。储蓄率外生不变;也不考虑折旧和技术进步。函数为拟凹函数或严格凹函数。符合“稻田条件”,即资本投入趋近于0时,产出增长率趋近于无穷小;资本趋近于无穷大时,产出增长率趋近于0。57二、S-S(索洛-斯旺)模型:1、前提:582、推导过程:基本方程Y=F(K.L),令k=K/L(人均资本占有量),y=Y/L(人均产出或收入),则可推出y=f(k)。k=K/L,则㏑k=㏑K-㏑L,因为这些变量都是时间的变量,故可对时间t求导,得k’/k=K’/K-L’/L。整理可得:k’=(K/L)(K’/K)-kn=I/L-kn。(K’作为总资本的变动率就是社会总投资量)根据凯恩斯社会经济总量均衡模型,社会投资总量等于储蓄总量,即I=S,而S=sY(不考虑政府购买)。因此可得最终均衡公式:k’=sf(k)-kn。其中kn为持平投资,可表示资本的广化;k’为人均资本装备的提高率,可表示资本深化;sf(k)表示人均产出所决定的储蓄率。582、推导过程:基本方程Y=F(K.L),令k=K/L(人593、结论:基本方程式说明:人均资本的变动率(k’),等于人均储蓄或投资减去为保证人均资本不变而满足劳动力增长所需要的资本量。显然,当sf(k)=nk时,经济就处于稳定均衡增长的状态(k’=0,即人均资本不变)。这时人均储蓄或投资等于为保证人均资本不变而满足劳动力增长所需要的资本量,这种稳定均衡的增长状态完全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动调节而实现的。593、结论:基本方程式说明:人均资本的变动率(k’),等于60y(=Y/L)y=f(k)nkSf(k)E0k1k0k(=K/L)60y(=Y/L)y=f(k)nkSf(k)E0k1k0k(614、图形分析:图中f(k)曲线代表作为人均资本函数的人均产出曲线,sf(k)曲线则代表人均储蓄曲线,nk曲线代表既定的劳动力增长率曲线。索洛认为,由于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经济总是处于稳定均衡的增长状态,即sf(k)等于nk。从图中看,由sf(k)与nk两条曲线的交点E所决定的k0,即为经济稳定均衡增长状态时的人均资本量。由于sf(k)等于nk,则k’为零。这就意味着,在稳定均衡的增长状态下,人均资本不变,人均储蓄总是等于为保证人均资本不变而为满足劳动力增长所需要的资本量。614、图形分析:图中f(k)曲线代表作为人均资本函数的人均62如果人均资本为k1(小于k0),此时由sf(k)曲线所决定的人均储蓄为k1T,该人均储蓄额中的k1n部分就足以保证人均资本为k1不变而为满足劳动力增长所需要装备的资本量。此时,这多余的人均储蓄会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动调节(如利率的下降)而被用来提高人均资本量,最终使人均资本上升到k0。反之,若实际人均资本大于均衡的人均资本k0,则最终也会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动调节而使实际人均资本等于均衡的人均资本。这就是说,在经济处于稳定均衡的增长状态时,人均资本是固定不变的。由于人均资本不变,结果使人均收入不变。在这种情况下,资本(K)和产量(Q)或收入(Y)的增长率都由劳动力的增长率n所决定。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不能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作出明确的解释,所以尽管其数学推导精巧,却难以弥补它内在的缺陷。62如果人均资本为k1(小于k0),此时由sf(k)曲线所决63三、其它发展了的模型R-C-K(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模型:被称为无限期界和世代交叠模型,引入技术进步和完全竞争市场,不再从静态角度分析经济长期增长,而是将人口变动和技术变动考虑在内进行动态长期分析。托宾的货币增长模型:不仅讨论货币表现为资本时对增长的影响,也考虑货币变动本身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引入可支配收入概念,通过可支配收入来分析货币资产的影响。63三、其它发展了的模型R-C-K(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第五节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

参看第三节货币经济学发展过程第五节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参看第三节货币经济学发展过程65第一章货币基本理论货币本质观货币定义实物经济学到货币经济学货币与经济增长理论货币与经济周期理论1第一章货币基本理论货币本质观66第一节货币本质观对于货币的本质即什么样的客观存在能充当货币,是一个几个世纪来都争论不休的问题。抽象不同经济学家和经济流派的观点,可以分成两个基本理论:金属主义和名目主义。2第一节货币本质观对于货币的本质即什么样的客观存在67一、金属主义理论金属主义的基本论点是:货币就是贵金属,就是财富,货币是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的商品,国际贸易顺差是积累贵金属财富的主要途径,国家应干预经济活动以防止金银货币的外流并组织国际贸易以完成顺差。在金属主义的发展历史上,重商主义的理论和亚当·斯密的学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3一、金属主义理论金属主义的基本论点是:货币就是贵金属,就681、重商主义的理论经济背景:西欧封建制度逐步解体、资本主义进入初步发展,商业资本占主导地位,积极开展资本原始积累。主要观点。1、贵金属货币就是财富,货币的增加意味着财富的增加。2、增加货币的唯一源泉是对外贸易,主张国家应在全力禁止或限制货币外流的同时,开展广泛的对外贸易,尽可能取得贸易顺差,以积累资本和财富。41、重商主义的理论经济背景:西欧封建制度逐步解体、资本主义69分期。早期重商主义认为保存金银货币就能使国家富裕,主张严禁金银输出,以确保本国对其他各国贸易顺差。因此又有“重金主义”和“货币差额论”之称。晚期重商主义者以资本家的头脑对待货币,认为贸易能增殖货币,主张贸易差额论,反对禁止金银输出的法令和货币差额论,主张一国应力求对外贸易总额的顺差。故被马克思称为名符其实的重商主义,也被称为“贸易差额论”。代表人物。早、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威廉·斯塔福德、托马斯·孟。5分期。早期重商主义认为保存金银货币就能使国家富裕,主张严禁70*威廉·斯塔福德(WilliamStafford,1554—1612),其重商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于1581年发表的《对本国同胞若干不平意见之评述》一书中。他疾呼:不要向外国人购买超过我们向他们卖出的东西,不然就会使他人致富而使自己破产。同时,他反对当时因物价上涨而使部分贵族持有的名目主义。6*威廉·斯塔福德(WilliamStafford,15571*托马斯·孟(ThomasMun,1571—1641),是英国晚期重商主义最主要的代表,曾任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和政府贸易委员会委员。他在1630年撰写、1664年刊行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系统批判了早期重商主义者的货币差额论,倡导贸易差额论。7*托马斯·孟(ThomasMun,1571—1641),72*孟和斯塔福德在货币财富观上,没有什么区别。但在对货币的态度上,孟却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他认为,货币的意义不在于保藏,而在于投向有利可图的流通中。货币建立了贸易,而贸易则能增殖货币,因而投入流通的货币越多越好。8*孟和斯塔福德在货币财富观上,没有什么区别。但在对货币的态732、亚当·斯密的观点1759年斯密出版了《道德情操论》,奠定了《国富论》的心理学基础。1777年出版了《国富论》。在《国富论》中,第一次体系完整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进一步奠定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但其货币理论极不系统,除对货币的起源有较为集中的论述外,还零散涉及货币职能、货币流通规律等。92、亚当·斯密的观点1759年斯密出版了《道德情操论》,74货币的本质。斯密作为一个金属主义者非常明确地认为贵金属货币是一种商品,货币的价值由劳动量或生产费用决定的。他还反复论证了流通中货币必要量问题。这些理论是他的金属主义本质观区别于名目主义和货币数量学说的主要特征。货币的起源。斯密有两种解释。1、货币是为克服物物交换中的困难而产生的,其主要作用是媒介交换,其次是衡量。这是《国富论》中的观点。2、货币是为克服在商品交换中缺乏共同评价标准的困难而产生的,这是《道德情操论》中的观点。10货币的本质。斯密作为一个金属主义者非常明确地认为贵金属货75货币的职能。1、基于第一种起源观点,货币的基本职能首先是交换工具即流通手段,然后才是价值尺度职能,并由此引出了用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主张。2、首要职能是价值尺度,然后才是流通手段。这种矛盾为后来关于货币职能的论争埋下了“伏笔”。货币流通必要量。斯密认为,一国流通所必需的货币量取决于该国每年所流通的商品的价值,即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而不是相反的商品的价格总额取决于流通中的货币量。这也是区别于早期货币数量学说的主要特征。11货币的职能。1、基于第一种起源观点,货币的基本职能首先是76*3、金属主义的发展在斯密之后的100多年里,做为贵金属货币广泛存在的意识反映,相继出现了许多金属主义的信奉者。较为著名的有:英国的大卫·李嘉图、西尼尔、约翰·穆勒、杰文斯;德国的罗协尔、希尔德布兰德、瓦格纳;美国的拉夫林和约翰逊等。一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恢复了金本位制,金属主义重新抬头,代表人物有狄尔、摩尔、波德格等。他们的学说有着基本相同的特征:都认为货币是一种商品且必须具有实质价值。12*3、金属主义的发展在斯密之后的100多年里,做为贵金77二、名目主义理论1、名目主义产生的背景

◎重商主义主张多出口少进口,以致出现了国内货币泛滥、物价上涨的后果。因此在反对重商主义的理论基础——货币财富观上就产生了货币不是财富,而仅仅是便利交换的技术工具的名目主义理论。其理论基础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仅是观念上的存在和在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时可以是不足值货币的事实。13二、名目主义理论1、名目主义产生的背景78现代名目主义学说还与两个经济实践相关。◎奥匈帝国特殊的货币流通实践:在纸币与银币同时流通时,纸币购买力比银币还高;实行金本位制后,金币仍不受欢迎。◎德英摆脱“黄金桎梏”的政策企图:一战前英国黄金储量世界第一,德国高喊“黄金饥荒”,力图摆脱“黄金桎梏”,产生了相应名目主义理论;一战后美国成为黄金市场的主导,英国则为摆脱美国的“黄金桎梏”,也大力倡导名目主义理论,并形成了凯恩斯的计算货币(或管理通货)理论,成为现代的主流理论。14现代名目主义学说还与两个经济实践相关。792、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货币不是财富,不具有商品性,没有实质价值;它只是便利交换的技术工具,是换取财富的要素,是一种价值符号,是名目上的存在。货币虽是贵金属铸造的,但货币的价值不是货币本身所具有的,而是由国家的权威规定的。名目主义早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巴本、贝克莱、孟德斯鸠、休谟及斯图亚特。现代名目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克拉卜、彭迪生、艾思德等人。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也是建立在名目主义观点之上的。152、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货币不是财富,不具有商品性,没有实80*尼古拉斯·巴本(Nicho1asBarbon,1640-1698),英国经济学家,1690著《贸易论》和1696年著的《铸币论》。提出国定货币论。是现代名目主义者克拉卜的先驱。主要观点:(1)货币是由国家创造的,其价值是由国家的权威所规定的。(2)否定贵金属价值。(3)只要有君主的印鉴,币材可用任何金属,不一定要用贵金属,用贵金属铸造货币可以防止伪造。16*尼古拉斯·巴本(Nicho1asBarbon,16481*贝克莱(B.GeorgeBerkeley,1684—1753),英国神秘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者之一,货币符号论兼纸币派。1737年发表《质问者》一书表述了名目主义主张。主要观点:(1)货币是一种符号、一种计量单位,完全不具有实质价值,可用任何材料制成。(2)纸币等于甚至优越于金属货币,因为纸币的制造成本和流通费用非常低廉。(3)纸币的使用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应建立发行纸币的国家银行。17*贝克莱(B.GeorgeBerkeley,1684—182*孟德斯鸠(CharlesMontesquieu,1689—1755),法国政治哲学家,货币符号论兼国定货币论。1721年,出版了《论法的精神》,名目主义思想包含其中。主要观点:(1)货币和商品互为符号,于是等同了纸币与金属货币。(2)两个货币概念:真实货币和观念货币,“文明国家几乎都使用观念货币”。(3)两个货币价值概念与国家规定货币价值论,即由国家规定的价值和货币数量规定的价值。18*孟德斯鸠(CharlesMontesquieu,1683*克拉卜(G.F.Knapp,1842—1926),德国新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05年出版的《货币国定论》,倡导货币“是票券的支付手段”等名目主义学说。主要观点:(1)反对金属主义,认为货币是票券的支付手段。(2)票券手段的特点:价值单位的名目性、定型性、流通满足性。即金属货币与票券货币在执行支付过程时都具有名目性;票券形式有定型性,故有更大的通用能力;支付手段的职能即是“支付”,不拘材料如何,只需得到“流通的满足”就可以。19*克拉卜(G.F.Knapp,1842—1926),德84*彭迪生(FriedrichBendixon,1864—1920),德国金融理论学者和银行家。1908年发表《货币的本质》,提出典型货币学说,继承和发展了克拉卜的名目主义学说。主要观点:(1)发展了克拉卜“经济共同体”概念。(2)指出货币是满足经济共同体分配需要的一种凭证。(3)典型货币的概念:即价值不变也不影响物价的货币,它必须满足:发行对象是向共同体提供劳务者且发行的货币必须随着它所代表的商品的消失而消失。故以商业票据为基础而发行的银行券和因此而创设的转帐存款是最佳选择。20*彭迪生(FriedrichBendixon,186485*艾思德(KarlElster),德国经济学家。1920年出版的《货币之魂》中发展了克拉卜和彭迪生的货币理论,试图通过建立“货币的一般理论”来完成名目主义的货币理论。主要观点:(1)经济形态分成自足经济和共同经济。(2)支付共同体理论。支付共同体依据三个原理进行社会生产物的分配:必须对社会生产物提供劳务才能获得分享社会生产物的可能性;各社会成员分享社会生产物的尺度决定于他们所持有的货币;分配社会生产物的标准决定于价格规律。(3)货币一般理论:首先货币是“分享社会生产物的可能性”,其次货币是分享社会生产物的手段,再次是分享社会生产物的尺度。这就是货币的综合概念。21*艾思德(KarlElster),德国经济学家。19286*凯恩斯的名目主义理论凯恩斯的货币理论是其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础。他从名目主义的货币本质观出发,倡导国定货币论,强调政府管理通货、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货币量巧妙地联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命题,强调货币在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货币的本质:用计算货币的概念来表达其名目主义货币观。提出计算货币、计算单位和货币、货币本体等一系列概念,并指出货币是用于债务支付和商品交换并代表一般购买力的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是由“计算货币”的关系而派生的。所谓“计算货币”,是货币的基本概念,它是用计算单位表现的一种观念货币。而计算单位是用符号或称号如英镑、美元等来表示的。货币本体即有形的货币,它必须通过计算货币的关系才得以实现。所以货币本体是依赖于计算货币才成其为货币的。计算货币本身就是一种符号或称号,由它派生出的货币本体只能是相应于符号之物。既如此,货币就不可能具有实质价值。22*凯恩斯的名目主义理论凯恩斯的货币理论是其经济理论体系87“计算货币”的概念是国定货币论的基础,他认为既然货币只是一种便利交换的计算单位,那么国家可以凭借权力去创造和更改它,货币只是国家的创造物。综合其货币本质观和国定货币论,凯恩斯提出了“管理通货”和“干预主义”的思想,即国家可以通过创造货币并使其成为经济的外生变量,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运用管理通货来增加有效需求,克服经济危机。23“计算货币”的概念是国定货币论的基础,他认为既然货币只是88三、通货之争24三、通货之争89第二节货币的定义

货币一词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然而要给货币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却相当困难。在19世纪中叶英国的“通货之争”中,就有“通货主义”与“银行主义”对货币定义的截然对立:通货学派认为,只有金属货币和银行券才构成货币,其他各种信用工具都不是货币;银行学派则认为,不仅金属货币和银行券是货币,而且存款等信用工具也应属于货币范畴。这是关于货币定义的第一次大争论,这种争论几乎一直延续到现在。25第二节货币的定义货币一词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90大多数经济学家是根据货币的功能来定义的,即货币是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中或债务的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最初的货币是通货即钞票和硬币,后来因为支票也被普遍接受,所以货币定义应该包含一系列东西,而不是某一样东西。到现代,更多的金融资产能执行货币的支付、储藏甚至交换功能,货币定义发展到更广义的范围。至于评判标准,则可按下述说法:人们之所以需要货币,就是因为人们需要它。反过来说,就是凡符合人们需要的都可以充当货币。26大多数经济学家是根据货币的功能来定义的,即货币是在商品或91一、佩塞克和萨文的货币定义英国经济学家佩塞克和萨文根据所谓净财富的标准来划分货币与非货币资产。货币必须是这样一些支付手段:是其持有者的财富但不是其他人的财富,所以货币是社会净财富的组成部分。因此货币必须同时是交换媒介和净财富,作为净财富关键是支付利息,负债是支付利息的净财富。于是,货币主要包括商品货币、不兑现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27一、佩塞克和萨文的货币定义英国经济学家佩塞克和萨文根据所92二、纽伦和布特尔的货币定义英国经济学家纽伦和布特尔在合著的《货币理论》中指出,货币的最基本功能是支付手段,任何发挥一般交换媒介作用的东西都是货币。故货币应包括通货和起着交换媒介作用的银行存款。而其他金融机构创造的金融资产因必须转换成现金,所以不能算作货币。区别支付手段与其他资产的两条标准:支付手段在实施支付手段的过程中,不能对经济产生进一步的影响,也就是“中性”的,这个中性条件正是纽伦和布特尔的货币定义的特征在支付过程中,作为支付手段的资产不改变其总量。28二、纽伦和布特尔的货币定义英国经济学家纽伦和布特尔在合著93三、弗里德曼与施瓦兹的货币定义弗里德曼与施瓦兹在他们的代表作《美国货币史》及其姐妹篇《美国的货币统计》中,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货币的定义,确定货币是为了有用。通过对近一百年美国货币史的分析,得出了货币应该包括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全部存款,即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结论,这一范围的货币同经济的关系最为密切,也最为稳定。两人还根据货币的功能,在理论上将货币定义为:购买力的暂栖所。因为它将购买行为从售卖行为中分离出来,这是货币的比交换媒介更基本的特性。29三、弗里德曼与施瓦兹的货币定义弗里德曼与施瓦兹在他们的代94四、拉德克利夫报告中的货币定义1959年以拉德克利夫勋爵为首的“货币体系运行研究委员会”提交了著名的“拉德克利夫报告”。其中涉及到货币理论和政策的许多方面,对西方货币理论的发展和货币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持久的影响。根据报告,“战后期间,货币供给在很大程度上未受到控制;无论是银行的现金比率还是它们的流动性比率都没有对货币的增长发挥有效的限制作用。”因此中央银行难以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来控制货币供给。30四、拉德克利夫报告中的货币定义1959年以拉德克利夫勋95报告认为“货币供给(对经济)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流动性”或“总的流动性状况”。在这个意义上,货币实际上就是流动性。如果用流动性来定义货币的话,那么货币定义的范围,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供给,而且包括银行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所创造的所有的短期流动资产。报告的另一个中心论点是:在存在大量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的情况下,真正有影响经济的不是狭义的货币供给,而是包括这一货币供给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因此货币当局应该控制的是整个流动性。31报告认为“货币供给(对经济)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流动96第三节从实物经济理论到货币经济理论的发展西方货币理论曾经经历了从货币中性理论到货币经济理论的演变过程,西方经济理论也经历了从实物经济理论到货币经济理论的演变过程。一、古典学派的两分法和货币面纱论:32第三节从实物经济理论到货币经济理论的发展97古典学派认为货币只是便利商品交换的工具,是实际经济的外生变量,具有中性特质,即货币量并不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由于古典学派将统一的经济整体机械地分为实物方面和货币方面,并将经济理论与货币理论截然分开,因而形成了传统的“两分法”和“货币面纱观”。据此而论,个别商品的相对价格决定于该商品的供求关系,绝对物价则决定于货币的数量,故货币只不过是覆盖于实物经济之上的一层“面纱”。由此看来,经济的长期发展完全是由实物部门决定,因而政府任何积极的货币政策都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货币政策的任务只是在于控制货币数量,稳定物价水平,维持货币的购买力。33古典学派认为货币只是便利商品交换的工具,是实际经济的外生98*1、传统货币数量说是货币中性理论的典型代表。主要观点是: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交易量在长期中不受货币量变动的影响,所以货币数量的增减只会引起各种商品价格同比例的涨跌,即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升降,而不会改变商品间的相对价格,因而也不会对生产和就业产生任何影响。“所以一般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就认为,货币数量说与货币面纱观是分不开的。”34*1、传统货币数量说是货币中性理论的典型代表。99*2、萨伊定律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的“供给能自己创造需求”理论是中性论的支柱之一。根据这一定律,人们出售某种商品所取得的货币收入形成对其他商品的需求,任何一个卖者同时也必然是买者。因此从整个经济来说,若总供给增加,则总需求也必随之而增加。于是总供给恒等于总需求,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发生的。而货币只是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数量的变化只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实际经济中出现的暂时经济波动则是由货币因素之外的实物因素影响的。换言之,货币对经济是中立的或中性的。35*2、萨伊定律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100*3、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1874年瓦尔拉斯在《纯政治经济学要义》中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是货币中性论的另一理论支柱。根据一般均衡理论,经济本身是一个整体,任何一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不仅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而且取决于其他所有商品的供求和价格。由于假定交换在完全竞争状态下进行,因此所有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将在一个统一的价格体系中同时趋于均衡。如果某一商品出现超额供给,则其他商品必然出现超额需求,并且这种暂时的不均衡将通过自发的价格调整而迅速消除,即达到“市场出清”状态。36*3、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1874年瓦尔拉斯在《纯政治经101*货币的出现不过是在已有的商品系列中增添了一个特殊商品而已。这个特殊商品的“价格”——利息也就成了整个价格体系中的一员。货币均衡的实现及利率的决定过程,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供求均衡及均衡价格的决定过程是一样的。这样,瓦尔拉就“使他的一般均衡体系在引进货币后也不致产生扰乱”显而易见,在这一被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奉若神明的“完美”体系中,货币经济如同实物经济一样,“货币其实是多余的”,它的存在既不有助于也不有碍于经济的全面均衡,货币对经济自然是中性的。遗憾的是,这种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全面均衡,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中并不存在,它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37*货币的出现不过是在已有的商品系列中增添了一个特殊商品而102二、货币经济一体化理论一体化理论认为货币并非“面纱”,而是影响实物经济的重要因素。不过同样是该理论,既催生了维克塞尔、凯恩斯等干预主义,也形成了哈耶克学派、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等自由主义。1、维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与货币面纱观首先决裂的是瑞典经济学家维克赛尔。他认为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或相背离而实现的。货币利率是指现行的市场借贷利率,而自然利率实际上是指投资的预期利润率。38二、货币经济一体化理论一体化理论认为货币并非“面纱”,103维克赛尔指出,当货币数量增加,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企业家由于有利可图,就会扩大投资,增加产出。随着收入增加、支出增加和物价上涨,就出现了累积性的经济扩张过程。相反当货币量减少,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时,则会出现生产萎缩、收入减少和物价下跌等累积性的经济紧缩过程。只有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时,投资、收入和物价等才不再变动,于是经济达到均衡状态。因此,政府有必要采取一定的货币政策,以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从而消除货币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39维克赛尔指出,当货币数量增加,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企104*维克赛尔首创的货币经济理论对现代经济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的货币理论都是经济的货币理论,而经济理论也都是货币的经济理论,两者已融为一体。不过维氏理论主要强调货币对经济的干扰作用,对于积极作用则未展开充分的论述。这一局限性严重影响了后来者的思想,如哈耶克在30年代初创立的中立货币理论和霍曲莱于同年代所倡导的纯货币商业循环理论等都是讨论货币副作用的。

40*维克赛尔首创的货币经济理论对现代经济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05*2、哈耶克货币“中立论”哈耶克认为,在任何情况下,货币量的增加都将给经济带来危害。只有依靠储蓄来扩张生产,才能维持经济均衡。即使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也宁愿让物价下降,而不可增加货币。因此,他反对弹性通货而主张金本位制度,借以稳定货币数量,保持货币对经济的中立性。70年代中期,哈耶克又提出自由货币说,即货币的非国定论,力主废除政府发行货币的垄断权,而以私营银行发行竞争性的货币(自由货币),以控制货币数量,维持经济稳定。哈耶克一味强调货币对经济的破坏作用,而完全无视货币的积极作用,简直是犯了“惧币症”。

41*2、哈耶克货币“中立论”哈耶克认为,在任何情况下,货币106*3、霍曲莱“纯货币”的商业循环理论霍曲莱提出“纯货币”的商业循环理论,鼓吹商业循环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繁荣与萧条之交替变化的唯一原因,从而“对经济周期提出了最充分、最坚决的纯货币解释”。他指出,银行信用是现代社会主要的流通媒介,银行体系是创造和调节信用的机构。由于银行信用膨胀而引起的货币供给的增加会提高总需求,从而导致生产的扩张和物价的上升,于是经济达到繁荣状态;反之当银行收缩信用时,经济就会趋于萧条。霍曲莱于是提出,应由政府实施对银行信用的控制,以稳定货币流通,借以消除经济的循环和波动。

42*3、霍曲莱“纯货币”的商业循环理论霍曲莱提出“纯货币1074、凯恩斯核心理论真正使货币经济理论深入人心的是凯恩斯,他通过《货币改革论》《货币论》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三本著作,更深刻地阐述了货币对于经济的巨大的作用,并论述如何通过调节货币来调节经济。在这三本著作中,其理论思想有一个较明显的发展逻辑。在《货币论》中,他主张调节货币、稳定物价,以保持经济均衡;而在《通论》中,他则强调增加货币、降低利率,以扩大就业,增加国民收入。《货币论》仍然接近于价格理论而与产量理论离得较远,到了《通论》才完成了由货币价格分析到货币收入分析的转变。434、凯恩斯核心理论真正使货币经济理论深入人心的是凯恩斯,108*在《货币论》中,凯恩斯沿袭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学说,建立了两个物价水平基本方程式,并据以论述:欲保持经济均衡,须使物价稳定于生产费,因此,必须消除利润;由于利润为投资与储蓄之差,所以又必须使储蓄等于投资;而投资与储蓄是否相等,则取决于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是否一致。凯恩斯认为,银行是利率的操纵者,银行可通过适当的信用调节措施,使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保持一致,从而使投资与储蓄相等,以达到消除利润、稳定物价、保持经济均衡的目的。

44*在《货币论》中,凯恩斯沿袭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学说,建立1091929年的经济危机使凯恩斯认识到问题已不在如何稳定物价,而在于如何减少失业和使经济复苏。凯恩斯认为,古典学派所谓充分就业的均衡只是一种特例,而通常情况下则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系社会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之和。由于人们心理上的消费倾向通常小于1,因此造成了社会收入与社会消费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必须由增加投资来弥补。投资则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随着投资的增加,人们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将逐渐递减。当它下降到与利率相等时,投资也就停止了。为使投资能继续增加,就必须降低利率。而利率决定于流动性偏好和货币供求。

451929年的经济危机使凯恩斯认识到问题已不在如何稳定物价110随着货币量的增加,利率就会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并通过投资乘数作用而成倍地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经济也就走向繁荣。由此可见,在凯恩斯看来,失业和萧条的根源在于货币经济的不确定性和人们预期的悲观性,而克服危机的有效措施莫过于国家适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鉴于货币的巨大作用,凯恩斯全面提出了管理通货的政策主张,并把货币分析渗透到其理论体系的各个环节中,创造了一种新的货币分析方法和货币经济理论体系。通过凯恩斯的著作,货币理论从价格水平的理论转变为整个产出与就业的预期理论。当代西方宏观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