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Normativevs.positiveeconomics
规范经济学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回答“应该是什么”(whatoughttobe)的问题。(要作好坏的评价)实证经济学不讲价值判断。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只描述不评价)(thewaythingsare)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Normativ1经济分析工具
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动态均衡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经济分析工具2
经济模型经济模型是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问题之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包含定义、假设、假说和预测四部分
建立一个经济模型的步骤①对经济现实进行归纳,形成抽象的概念;②概括和总结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和基本规律;③进一步地把概念符号化;④建立模型,对模型求解并对结果进行解释。经济模型3第二章供给和需求第一节需求曲线第二节供给曲线第三节供求均衡第四节弹性及其应用第二章供给和需求第一节需求曲线4第一节需求曲线影响需求的因素
1.需求:买者在给定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物品的数量
2.影响需求的因素
Qx=f(Px;Py,I,R…),其中Qx为需求量,Px为
X商品之价格,(Py,I,R)是一些影响需求量的其他变数.
商品的价格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偏好预期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以及社会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第一节需求曲线影响需求的因素5第一节需求曲线表示某种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就是需求表。
冰激凌的价格(美元)冰激凌的需求量(个)0.000.501.001.502.002.503.00121086420第一节需求曲线冰激凌的价格(美元)冰激凌的需求量(个)06第一节需求曲线需求曲线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向右下方倾斜.PQDO需求曲线是負斜率,表示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少;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多。是謂「需求法則」第一节需求曲线需求曲线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7第一节需求曲线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
个人与市场需求关系表冰激凌的价格(美元)A+B=市场(个)0.000.501.001.502.002.503.0012+7=1910+6=168+5=136+4=104+3=72+2=40+1=1第一节需求曲线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冰激凌的价格(美元)8市场需求曲线图
个別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即为市场需求曲线市场需求曲线图个別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即为市场需求曲线9第一节需求曲线
需求的决定因素影响需求的因素因素变动价格收入相关物品价格偏好预期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需求曲线的移动需求曲线的移动需求曲线的移动需求曲线的移动第一节需求曲线影响需求的因素因素变动价格沿着需求曲线的变10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
POQD2D0D1.当需求减少,則需求曲线D0向左移至D1.
当需求增加,則需求曲线D0向右移至D2.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11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本身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本身价12注意:
第一,其它条件不变是指影响的其他因素不变。
第二,需求定理指的是一般商品的规律,但有例外。如炫耀性(奢侈性)商品
“吉芬商品”
注意:
第一,其它条件不变是指影响的其他因素不变。
第二,需13第二节供给曲线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是指厂商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供的商品量。
影响供给的因素
Qx=g(Px;Py,R…),其中Qx为供給量,Px为X商品之价格,(Py,R)是一些影响供給量的其他变数.
价格投入品价格技术预期第二节供给曲线影响供给的因素14第二节供给曲线表示某种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就是供给表。冰激凌的价格(美元)供给量(个)0.000.501.001.502.002.503.000012345第二节供给曲线表示某种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就是15第二节供给曲线P供给曲线是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供给量关系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供給曲线是正斜率,表示价格低时供給量会减少,价格高时供給量会增加,是谓「供給法则」第二节供给曲线P供给曲线是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供给量关系的16供给的增加与减少供给的增加与减少17第二节供给曲线个人与市场供给冰激凌的价格(美元)STS+T=市场(个)0.000.501.001.502.002.503.00001234500024680+0=00+0=01+0=12+2=43+4=74+6=105+8=13第二节供给曲线个人与市场供给冰激凌的价格(美元)S18市场供给曲线图2.5个別供給曲线的水平加总即为市场供給线市场供给曲线图2.5个別供給曲线的水平加总即为市场供給线19供给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20第二节供给曲线供给的变动
供给的决定因素影响供给的因素因素变动价格投入价格技术预期表现为沿着供给曲线的变动供给曲线的移动供给曲线的移动供给曲线的移动第二节供给曲线供给的变动影响供给的因素因素变动21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
PoQs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22供给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所引起的供给的变动。
QoPs供给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所引起的供给23供求规律
影响商品供求关系的非价格因素的变动对价格和产量的影响我们称之为供求定理。
(1)需求变动的影响:供给不变,需求增加,则均衡价格、均衡数量均增加;供给不变,需求减少,则均衡价格、均衡数量均减少。
(2)供给变动的影响:需求不变,供给增加,则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需求不变,供给减少,则均衡价格增加,均衡数量减少。
(3)当需求和供给曲线同时变动时: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销量的变动程度和方向,取决于需求和供给各自变动程度的大小和方向。供求规律影响商品供求关系的非价格因素的变动对价格和产量的影24第三节供求均衡PDQP0EQEPES图
2.6供給、需求与市场均衡市场供給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之交点,即为市場均衡PE
为均衡价格、QE为均衡数量第三节供求均衡PDQP0EQEPES图2.6供給、需25
均衡价格1、均衡价格偶然的、暂时的、相对的;2、每当旧的平衡破坏以后,买卖双方总会千方百计地设法适应新的形势,从而形成新的市场均衡和市场价格。均衡价格是在市场上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均衡价格1、均衡价格偶然的、暂时的、相对的;26供求关系变化影响市场价格围绕均衡价格波动的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市场需求不变→供给量增加→市场供大于求→市场价格下跌→需求量增加/供给量减少→达到供需平衡→形成新的均衡价格第二种情况:市场供给不变→需求量增加→市场供不应求→市场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供给量增加→达到供需平衡→形成新的均衡价格第三种情况:供需同时变化→市场价格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变动幅度、变动方向及两者的对比关系。供求关系变化影响市场价格围绕均衡价格波动的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27超额供给与超额需求若市场价格为P1,高于PE,則有超额供给(QS-QD)。商品卖不出去,厂商可能会降价求售。若每个厂商都降价,市场价格便会下降,往PE移动若市场价格为P2,低于PE,則有超额需求
(Q’D-Q’S)。商品供不应求,厂商就会提高售价,市场价格便会上升,往PE移动超额供给与超额需求若市场价格为P1,高于PE,則有超额供28第三节供求均衡供给或需求的变化对均衡的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对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影响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动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价格,数量价格,数量价格,数量价格,数量第三节供求均衡供给或需求的变化对均衡29二、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1.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DSD1D2O二、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1.需求变动对302.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S1S0DSO2.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S1S0DSO31结论在均衡市价出現之后,市价反过來就成为个別家庭或厂商决策的重要参考,进而引导资源配置市场中并沒有任何价格的「决定者」。每一个厂商、家庭,其规模往往都微不足道,难以挠动市价。但是成千上万的厂商与家庭就形成市场的供需,决定市场的价格由于价格引导資源配置,但价格却又「沒有任何人能决定」。这种資源配置状况,就是经济学之父亞当斯密所說的「看不見的手」结论在均衡市价出現之后,市价反过來就成为个別家庭或厂商决策的32第四节弹性及其应用需求的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需求收入弹性的计算供给的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供给价格弹性的计算供给、需求和弹性的一个应用第四节弹性及其应用需求的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33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想一想:旅游和食品需求弹性哪一个较大?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34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需求弹性=—————————价格变化的百分比(Q2-Q1)/(Q2+Q1)Ed=(P2-P1)/(P2+P1)
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需求的价格弹性实际上是负数;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需求弹性=—————————需求量变35需求价格弹性的基本类型(1)需求完全无弹性,即ed=0,无论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
(2)需求完全有弹性,即ed=∞当价格为既定时,需求量是无限的。(3)单位需求弹性(单一弹性),即ed=1,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的比率相等。(4)需求缺乏弹性,即0<ed<1,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5)需求富有弹性,即1<ed<∞,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需求价格弹性的基本类型(1)需求完全无弹性,即ed=0,36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1)必需品还是奢侈品2)可替代的物品的可获得性3)购买商品的支出在人们收入中所占的比重4)商品用途5)时间的长短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1)必需品还是奢侈品37
弹性理论的运用
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
总收益指厂商出售一定量商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TR=P·Q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大小与销售者的收入有着密切联系: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增加;反之,降价则降低厂商的销售收入,即商品的价格与厂商的销售收入成同方向变动。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时,那么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减少,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增加;即商品的价格与厂商的销售收入成反方向变动。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等于1,那么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销售收入变动.
弹性理论的运用
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
总收益指厂商出售38需求收入弹性
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Em)=需求变动百分比(DQ)/收入变动百分比(DM)
奢侈品和必需品的收入弹性哪一个比较大?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的需求与收入的关系是不是一样的?需求收入弹性
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奢侈品和必需39需求收入弹性的类型:
EM>1.收入富有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奢侈品.)EM=1.收入单一弹性.需求量变动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EM<1.收入缺乏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生活必需品).
EM=0.收入中性品无论收入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
EM<0.收入负弹性.需求量的变动与收入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劣等品.)需求收入弹性的类型:
EM>1.收入富有弹性.需求量变动的40供给的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
是指一种商品市场价格的相对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即供给量的变化率与价格变化率的比值。即供给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供给量变动百分比供给弹性系数(Es)=
价格变动百分比
供给的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
是指一种商品市场价格的相对变动所412,类型:
①Es=0,称为供给完全无弹性②Es=1,称为供给的单位弹性③Es=无穷,称为供给其有无限弹性④Es<1,称为供给缺乏弹性⑤Es>1,称为供给富有弹性2,类型:①Es=0,称为供给完全无弹性42供给价格弹性的决定因素
1.调整产量的难易程度
(1)自然力
(2)固定资产
(3)原材料
(4)生产周期
(5)生产成本
2.供给时间的长短供给价格弹性的决定因素1.调整产量的难易程度43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第一节效用论概况第二节无差异曲线第三节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第四节消费者的预算曲线第五节消费者的均衡第六节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第七节市场需求曲线第八节消费者剩余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第一节效用论概况44第一节效用论概况效用的概念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意程度。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总效用是指一个消费者在一个特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的总和,总效用用TU表示。边际效用是指一个消费者在某一时间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增加的满足,也就是增加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增量,边际效用用MU表示。第一节效用论概况效用的概念总效用与边际效用45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一个消费者来说,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消费的商品数量的增加而递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46为什么边际效用是消费的商品数量的递减函数呢?
理由1、生理或心理原因2、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强调效用是一种心理感受为什么边际效用是消费的商品数量的递减函数呢?
理由1、生理或47商品数量Q
总效用TU边际效用MU001101021883246428453026300728-2总效用和边际效用表
从上述表格中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当边际效用MU为正时,总效用上升;边际效用MU为零时,总效用最大;边际效用MU为负时,总效用下降。商品数量Q总效用TU48边际效用与总效用的图示TUQOMUQO边际效用与总效用的图示TUQOMUQO49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基数效用论
效用是可以计算加总求和的,其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序数效用论
效用作为一种心理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即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来表示。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基数效用是可以计算加总求和的50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的关系
两者都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
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完善。两者用的研究方法也不相同。前者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后者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的关系
两者都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51第二节无差异曲线
一、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假定
可比性消费者能够对任意两种物品的任意数量的组合确定其偏爱程度传递性若A>B,B>C,则A>C多比少好2单位食品+4单位药品>2单位食品+3单位药品注意:假设消费者是理性的!!第二节无差异曲线
一、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假定注52无差异曲线
XI2I1x2I3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效用是一种心理感受O无差异曲线XI2I1x2I353
第二节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特点
1.同一坐标平面上有许多条无差异曲线,位置较低的无差异曲线代表较低程度的效用水平,反之亦然。2.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3.无差异曲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曲线斜率是负的。
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逐步递减的。无差异曲线图也适用于分析多种商品的消费选择。
第二节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特点54边际替代率:为了维持原有的满足程度不变,消费者增加一单位商品X而必须放弃的商品Y的数量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随着X增加,消费者为增加1单位商品X而放弃的商品Y的数量会越来越少边际替代率(MarginalRateofSubstitute
ΔQX2
ΔQX1OYabc
ΔQY1ΔQY2边际替代率:为了维持原有的满足程度不变,消费者增加一单位商品55完全替代品与完全互补品(1)一般来说,当一种商品对另一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一个常数时,这两种商品是完全替代品,即描绘这两种商品消费的无差异曲线为直线;(2)当两种商品的无差异曲线为直角形状时,它们是完全互补品,即两种商品必须按固定不变的比例同时被使用。完全替代品与完全互补品(1)一般来说,当一种商品对另一种商品56第四节消费者的预算线预算线的含义
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X2X1AB预算线的方程O第四节消费者的预算线预算线的含义X2X1AB预算线的方程O57第四节消费者的预算线预算线的变动价格和收入变化的影响:四种情况价格不变,收入变化,预算线的位置会发生平移收入不变,只有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不仅预算线的斜率会发生变化,而且预算线的截距也发生变化收入不变,两种商品价格同方向同比例变化时,预算线的位置也会发生平移收入和两种商品的价格都同方向同比例变化时,预算线不发生变化.第四节消费者的预算线预算线的变动58
第五节消费者的均衡
在价格和收入的约束条件下,消费者如何根据自己的偏好来解出效用极大化的最佳消费组合。实现了效用极大化就意味着实现消费者均衡。
均衡条件: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购买的各种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为购买这些物品所支付的价格的比例相等,或者说每1单位货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公式?PX·Qx+Py·Qy=M第五节消费者的均衡
在价格和收入的约束条件下,消费59消费者的均衡
实现的条件ABYB·A·D·CE·消费者均衡图·
XI1I2I301、消费者的嗜好是既定的;2、消费者的收入是既定的,每一元货币的边际效用对消费者都是相同的;3、物品的价格是既定的假设消费者的均衡
实现的条件ABYB·A·D·CE·消费者均衡图60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导致的消费需求的变动。消费者偏好不变,Y商品价格↑,X商品价格↓的情况:OX1X2B1B2X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导致的消费需求的变动。O61收入效应是指由于收入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消费者的偏好不变,商品的价格也不变,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OX1X2B1B2XY
A2收入效应是指由于收入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消费者的偏好不变,62正常品与劣等品A)当一种商品的消费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时,即收入—消费曲线的斜率为正,需求的收入弹性为正时,这种商品称为正常品;
B)当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即需求的收入弹性为负时,这种商品称为劣等品。正常品与劣等品A)当一种商品的消费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时63C、作为正常品来说,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都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应必定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因此,正常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D、对于劣等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但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且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因此,劣等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C、作为正常品来说,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都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64第六节消费者的需求函数价格消费曲线是指在一种商品的价格水平和消费者收入水平为常数的情况下,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对应的两种商品最佳购买组合点组成的轨迹。也就是当某一种物品的价格改变时的消费组合。
当其中一种物品的价格改变时,如物品X的价格改变,预算线的斜度会改变。将不同相对价格之下的消费组合,用线连起来,那就是价格消费曲线。其图形是向上倾斜的。
第六节消费者的需求函数价格消费曲线65价格消费曲线
X1E3E1E2P.C.CX2I1I3价格-消费曲线表示仅仅由于商品X的价格变化引起的均衡商品组合的变化O价格消费曲线
X1E3E1E2P.C.CX2I1I3价格-消66第六节消费者的需求函数X1X1P1CABX1=f(P1)个人需求曲线表示由于商品X的价格变化引起的X的需求量的变化第六节消费者的需求函数X1X1P1CABX1=f(P1)个67第七节
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不同的价格下市场中所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假定在某一市场有消费者,他们有不同的个人需求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第七节
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不同的价68第七节
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商品市场的需求函数为:PQPQPQOOO第七节
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商品市场的需69第八节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对一定量的商品或服务最多愿意支付的价钱与实际支付的价钱之差,它是对消费者从交易中所得利益的一种货币度量。OP0APQQ0BDP1P2第八节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对一定量的70研究消费者剩余的意义:1.为分析消费者的利益及其受损状况提供了分析工具。2.有助于说明市场售价的降低对于消费者的重要性。3.消费者剩余的存在是以商品供给的丰富性为前提的。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它反映消费者通过购买和消费商品所感受到的状态的改善,因此,常被用来度量和分析社会福利问题。
研究消费者剩余的意义:71第四章生产与成本分析第一节生产函数第二节短期生产理论第三节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第四节成本方程第五节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第六节规模报酬第四章生产与成本分析第一节生产函数72第四章生产与成本分析第七节成本的概念第八节短期总产量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关系第九节根据短期总成本曲线可得各种短期成本曲线第十节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的关系第四章生产与成本分析第七节成本的概念73本章从生产函数出发,以只包含一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考察厂商在短期内的生产规模以及生产的不同阶段;以包含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来考察厂商在长期内实现最优生产要素组合的均衡条件。本章从生产函数出发,以只包含一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考察厂商74生产者亦称厂商(Firm),它是指能够作出统一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厂商可以采用个人、合伙、公司等组织形式。在微观经济分析中,厂商被假定为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厂商提供产品的目的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生产者亦称厂商(Firm),它是指能够作出统一生产决策的单个75生产(Production):是指厂商把其可以支配的资源(生产要素)转变为物质产品或服务的过程。【是指将投入(Input)转变为产出(Output)的行为或活动】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生产(Production):是指厂商把其可以支配的资源(生76第一节生产函数生产函数的概念(ProductionFunction)
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产品的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生产函数来表示。生产函数可以写成:式中,Q为产量;X1,X2,…,Xn为诸投入要素,如原材料、资金、劳动量等。第一节生产函数生产函数的概念(ProductionFun77生产函数的数学表达式Q=f(x1,x2,X3,….xn)该生产函数在既定的生产条件下生产要素组合在每一时期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若以L表示劳动的投入量;以K表示资本的投入量,则生产函数可写为Q=f(L,K)生产函数的数学表达式Q=f(x1,x2,X3,….xn)该生78在理解生产函数时必须注意1、生产函数反映的是一定技术条件下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技术条件的改变必然产生新的生产函数。2、生产函数反映的是某一要素投入组合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能产生的最大产出。(即假定企业的要素利用率是高效的且是相当稳定的)在理解生产函数时必须注意79生产中的短期与长期短期(ShortRun):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即至少有一种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长期(LongRun):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数量的时间周期。生产中的短期与长期短期(ShortRun):生产者来不及调80生产中的短期与长期固定要素(FixedFactor)或固定投入(FixedInput):生产者在短期内无法进行数量调整的那部分生产要素。
可变要素(VariableInput)或可变投入(VariableInput):生产者在短期内可以进行数量调整的那部分生产要素。生产中的短期与长期固定要素(FixedFactor)或固定81短期和长期企业
增产途径的区别在短期,因为固定要素(厂房、设备等)无法变动或变动的成本无限大,企业只能通过增加可变要素(工人、原料等)来提高产量;而在长期,企业可以通过扩建厂房、增添设备以更经济有效地增加产量。短期和长期企业
增产途径的区别82短期生产函数
短期生产函数,是指企业在此期间内,只有一种投入要素的数量是可变的,其它投入要素的数量不变。所以短期生产函数又称作单变量生产函数。短期生产函数主要研究产出量与投入的变动要素之间的关系,以确定单一可变要素的最佳投入量。短期生产函数
83长期生产函数
长期生产函数,是指企业在此期间内,所有投入要素的数量都可能发生变化,不存在固定不变的要素。所以长期生产函数又称作多变量生产函数。长期生产函数主要研究产出量与所有投入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以确定多种要素之间的最优组合。长期生产函数
84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根据短期生产函数Q=f(L),可以得到:劳动的总产量(TotalProductofLabor):TPL=f(L)劳动平均产量(AverageProductofLabor):APL=f(L)/L劳动的边际产量(MarginalProductofLabor):MPL=df(L)/dL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根据短期生产函数Q=f(L),可以85总产量(TotalProduct)LaborOutputa00b1
4c210d313e415f516总产量(TotalProduct)86边际产量(MarginalProduct)LaborMarginalproducta0-b1
4c26d33e42f51边际产量(MarginalProduct)87平均产量(AverageProduct)LaborAverageproducta0-b1
4.00c25.00d34.33e43.75f53.20平均产量(AverageProduct)88LLQQTRLAPLMPL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OOLLQQTRLAPLMPL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89第二节短期生产理论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TPLAPLMPLABCD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曲线LQO第二节短期生产理论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T90总产量、平均产量和
边际产量曲线的形状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表现为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开始都趋于上升,达到最大值后,又趋于下降。总产量、平均产量和
边际产量曲线的形状91对总产量曲线的解释总产量从原点开始,在0到L1的范围内以递增的速度增加,然后在L1和L3之间以递减的速度增加,超过L3后,总产量开始下降。这可解释为:起初,投入要素之间的比例是低效率的—固定要素(资本)太多了。当劳动的投入量从0增加到L1时,产量的增加要比劳动的增加快,即随着劳动和资本投入要素之间的比例得到改善,劳动的边际产量呈增加趋势。对总产量曲线的解释总产量从原点开始,在0到L1的范围内以递增921、平均产量曲线上的任一点的值,是总产量曲线上相应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因此,在APL曲线在C点达到最大值。2、边际产量曲线上的任一点的值,是总产量曲线上该点切线的斜率。如果边际产量为正,总产量是增加的;如果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是减少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D点)。边际产量在L1时为最大,它对应于总产量曲线上的拐点B。在拐点,总产量函数从按递增的速度增加改变为按递减的速度增加。1、平均产量曲线上的任一点的值,是总产量曲线上相应点与原点连933、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相交。因为只要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不管边际产量是上升还是下降,平均产量都呈上升趋势。只要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就呈下降趋势。二者的交点表现为总产量曲线上的C点。在C点处,总产量曲线的切线与C点与原点的连线重合。3、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相交。因为只要边94第二节短期生产理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对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来说,边际产量表现出的线上升而最终下降的规律,这一规律被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特别注意: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假设前提:◆技术不变◆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
第二节短期生产理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95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
生产要素的组合偏离最佳组合比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96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的产量曲线
产Q第一阶段(管“量”区)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管“理”区)(管“条件”区)OABMPTPAP量L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的产量曲线产Q第一阶段O97生产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边际产量>0,边际产量>平均产量特点:随着投入要素的增加,总产量、平均产量均呈上升趋势管理重点:扩大要素投入量第二阶段:边际产量>0,边际产量<平均产量特点:随着投入要素的增加,总产量呈上升趋势,平均产量呈下降趋势管理重点:优化要素投入量第三阶段:边际产量<0,边际产量<平均产量特点:随着投入要素的增加,总产量、平均产量均呈下降趋势管理重点:减少要素投入量生产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边际产量>0,边际产量>平均产量98生产三阶段原理对管理的启示:◆投入与产出并不成正比。◆投入要素之间必须保持合理比例关系◆管理决策必须面向整体、面向未来生产三阶段原理对管理的启示:99第三节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概念
多种可变生产要素的长期生产函数: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长期生产函数:第三节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100第三节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等产量函数等产量曲线是指在这条曲线上的各点代表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比例,其中的每—种组合比例所能生产的产量都是相等的以Q0表示既定的产量水平,则与等产量曲线相对应的生产函数为RQ2=100KLQ1=50Q3=150BDEACO第三节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等产量函数等产量曲线是指在101等产量线的特点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线代表的产量越低,反之越高。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互不相交。等产量线凸向原点。从原点出发的射线代表两种要素投入比例不变的所有组合方式。等产量线的特点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线代表的产量越低,反之越高。102第三节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以RTS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公式为:公式中的ΔK和ΔL分别表示资本投入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的变化量。公式中加一负号是为了使RTS值在一般情况下为正值。
第三节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103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内容: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连续增加时,该种生产要素所能够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内容: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104成因:以劳动对资本的替代为例,随着劳动投入的不断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是逐渐下降的;同时,随着资本数量的逐渐减少,资本的边际产量逐渐增加。由此可见,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由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造成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使得向右下方倾斜的等产量线必然凸向原点。成因:以劳动对资本的替代为例,随着劳动投入的不断增加,劳动的105第四节成本方程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成本方程可以表示为:KLO第四节成本方程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106等成本线上点的含义等成本线上任何一点均表示在企业的成本支出和要素价格既定的情况下,两种生产要素购买量的一种组合。等成本线右上方的任何一点所表示的要素组合,均表示在现有成本支出下无法实现。等成本线左下方的任何一点表示的要素组合,在现有成本水平下能够实现,但用于购买要素的资金仍有盈余。等成本线上点的含义等成本线上任何一点均表示在企业的成本支出和107等成本线的变动任何成本和要素价格的变动,都会使等成本线发生变动。等成本线的变动任何成本和要素价格的变动,都会使等成本线发生变108第五节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KLQ1Q2Q3BAEK1OSR第五节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KLQ109第五节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是指企业在配置资源、从事生产的过程中,使其产量达到最大或成本达到最小的生产要素的组合状态。一旦达到这种最佳组合,企业的资源配置方式就处于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故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状态又被称为生产者均衡(Producer’sEquilibrium)第五节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是指企业在配置110一、既定成本
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几何表示: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的切点。均衡条件:RTSlk=/r表示劳动的价格,r表示资本的价格它表示,为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产量的最大化,企业必须将生产要素使用到: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之比。而此时生产要素的使用状态就是最优生产要素组合。一、既定成本
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几何表示: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111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的要素组合
KLORESABL1K1Q1Q2Q3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的要素组合
KLORESAB112第五节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扩展线不同的等产量线将与不同的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KLQ1Q3E1NQ2E2E3A´´A´AABB´´B´O第五节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扩展线不同的等产量线将与不同的成113第六节规模报酬分析企业生产规模的变化与随之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通常以企业全部生产要素的同比例变化来表示企业生产规模的改变。规模报酬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生产规模的改变所引起的产量变化。第六节规模报酬分析企业生产规模的变化与随之引起的产量变化114第六节规模报酬三种情况——规模报酬递增
KLQ1=100Q3=300ABCQ2=200规模报酬递增O第六节规模报酬三种情况——规模报酬递增KLQ115第六节规模报酬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减KLQ1=100Q3=300DEFKLQ1=100Q3=300HIQ2=200RQ2=200G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减OO第六节规模报酬规模报酬不变规116规模报酬递增和递减的原因规模报酬递增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规模报酬递减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内在不经济和外在不经济。规模报酬递增和递减的原因规模报酬递增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内在经117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内在经济是指由于厂商自身的生产规模扩大而引起的该厂商生产成本下降的情况内在不经济是指由于企业生产规模过大时引起的厂商的成本上升的现象。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内在经济是指由于厂商自身的生产规模扩大而118内在经济存在的原因规模扩大可以:
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实现专业化,使分工更精细;提高管理效率;对副产品加以利用;以更有利的价格进行原材料采购和销售产品。内在经济存在的原因规模扩大可以:119内在不经济的原因生产规模过大,会引起:管理效率降低要素价格和销售费用增加内在不经济的原因生产规模过大,会引起:120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外在经济是指由于厂商所属行业的生产规模扩大而引起的该厂商生产成本下降的情况;外在不经济是指一个行业生产规模过大时引起的厂商的成本上升的现象。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外在经济是指由于厂商所属行业的生产规模扩121产生外在经济的原因引起外在经济的原因是:个别厂商可以从整个行业的扩大中得到更加方便的交通辅助设施、更多的信息和更好的人才等。产生外在经济的原因引起外在经济的原因是:个别厂商可以从整个行122产生外在不经济的原因引起外在不经济的原因是:一个行业过大会使各个厂商之间竞争更加激烈,各个厂商为了争夺生产要素与产品销售市场,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此外,也会使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重、交通紧张,个别厂商要为此承担更高的代价。产生外在不经济的原因123关于范围经济许多企业并不仅仅生产一种产品,而是同时进行两种以上产品的生产。企业通常在联合生产多种产品时拥有技术和成本的优势,包括资源和信息的共享、联合市场计划、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统一经营管理等(包括副产品)。关于范围经济许多企业并不仅仅生产一种产品,而是同时进行两种以124范围经济如果多种产品的联合生产比单独生产这些产品成本更低,就可以认为存在范围经济;反之就是范围不经济。家具生产等。范围经济如果多种产品的联合生产比单独生产这些产品成本更低,就125第七节成本的概念机会成本显成本和隐成本利润第七节成本的概念机会成本126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
1、生产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它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2、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指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够获得的最大利益。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
1、生产一单127显成本和隐成本
显性成本(ExplicitCost)指生产者在生产中购买各种所需要素的实际支出,也就是通常的会计成本。隐性成本(ImplicitCost)指生产者在生产中使用的自己所拥有的要素价值,生产者不需要对这些要素做出实际支付机会成本(总成本、生产成本)=显成本+隐成本
显成本和隐成本
128增量成本与沉没成本增量成本是指引执行一项管理决策而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它既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以是变动成本。沉没成本是指过去已经支出的费用,或者根据协议将来必须支付的费用。它是非相关成本,不列入决策考虑因素。增量成本与沉没成本增量成本是指引执行一项管理决策而引起的总成129利润企业销售产品的收入扣除成本价格和税金以后的余额。计算公式:利润=营业+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总收益(TR):是企业销售一定量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平均收益(AR):是企业每销售一单位产品平均所得到的收入。边际收益(MR):是企业每增加销售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利润企业销售产品的收入扣除成本价格和税金以后的余额。总收益(130三、利润(Profit)——企业的利润指的是企业的经济利润。
1、经济利润:是指厂商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厂商所追求的最大利润,指的就是最大的经济利润。经济利润又称超额利润。2、正常利润: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的支付。3、会计利润:即企业的总收益减去企业的会计成本。4、公式:经济利润=收益—经济成本=总收益—(显成本+隐成本)=总收益—显成本—隐成本=会计利润—隐成本=会计利润—正常利润=超额利润三、利润(Profit)——企业的利润指的是企业的经济利润。131第八节短期总产量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关系短期成本函数表示产量与成本的关系第八节短期总产量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关系短期成本函数132已知短期生产函数为:Q=f(L,K)其中K为常数,则厂商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所对应的短期总成本为:STC=·L(Q)+r·K其中,为工资,r为利率则:可变成本为:·L(Q)固定成本为:r·K已知短期生产函数为:133短期成本的分类1、STC的定义:(1)
ST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耗费的全部成本,其中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
固定成本(TFC—TotalFixedCost)是指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这种成本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是固定不变的。可变成本(TVC—TotalVariableCost)是厂商在短期内生产一定的产品对可变生产要素支付的总成本。(2)公式:STC=TFC+TVC平均固定成本AFC=TFC/Q平均可变成本AVC=TVC/Q平均成本AC=TC/Q=AFC+AVC边际成本MC=dTC/dQ短期边际成本(SMC):是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总成本。短期成本的分类1、STC的定义:134短期总成本曲线QCr·KSTC·L(Q)
短期总成本曲线QCr·KSTC·L(Q)1352、短期总成本曲线:STC=TFC+TVC(1)STC曲线可由相应的TPL曲线求出(2)STC曲线的特征:TFC是一常数,故TFC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表示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是一固定数。TVC曲线是一条从原点出发且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表示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却是先以递减的速率增加,后以递增的速率增加。STC曲线的形状与TVC曲线相同,也是向右上方倾斜。——说明STC与TVC变动规律相同。STC曲线与TVC曲线之间的距离即是TFC。2、短期总成本曲线:STC=TFC+TVC136二、短期平均成本(SAC)与短期边际成本(SMC)
1、(1)SAC(—Short-runAverageCost)定义:SA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支付的成本。(总成本除以产量即:SAC=STC/Q)(2)分类:SAC分为短期平均固定成本和短期平均可变成本。SAC=AFC+AVC平均固定成本(AFC—AverageFixedCost)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固定成本(固定成本除以产量)即:AFC=TFC/Q平均变动成本(AVC—AverageVariableCost)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可变成本除以产量,即:AVC=TVC/Q)二、短期平均成本(SAC)与短期边际成本(SMC)1373)短期平均曲线:SAC=AFC+AVC
AFC=TFC/Q,AFC曲线是一条与纵轴和横轴无限接近的渐近线,——表示AFC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且AFC减少的幅度出现先大后小的趋势。AVC曲线是U形曲线。——表示AVC随产量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的特征(与APL正相反)。SAC曲线的形状与AVC曲线相同,也是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曲线——表明随产量数的增加先下降而后上升的变动规律。注:(1)适度规模: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2)SAC曲线的最低点在AVC曲线最低点的右上方;(3)SAC曲线和AVC曲线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逐渐接近,但永不相交。3)短期平均曲线:SAC=AFC+AVC
1382、短期边际成本(SMC—Short-runMarginalCost):(1)定义:SMC是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总成本。(2)公式:SMC=△STC/△CSMC=dSTC/dQ=d(TFC+TVC)/dQ=dTVC/dQ(3)
SMC曲线呈U形。——表示SMC随产量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的特征(与MPL正相反)2、短期边际成本(SMC—Short-runMargin139第九节根据短期总成本曲线可得各种短期成本曲线短期成本的分类
总不变成本(TFC)、总可变成本(TVC)、总成本(TC)、平均不变成本(AFC)、平均可变成本(AVC)、平均总成本(AC)、边际成本(MC)第九节根据短期总成本曲线可得各种短期成本曲线短期成本的分类140短期总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STC=FC+VC
固定成本(FC):指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不能调整的生产费用。这种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是固定不变的。主要包括厂房和设备的折旧、管理人员的工资等。只要建立了生产单位,就是没有生产,也要支付固定成本。
可变成本(VC):
指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可以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这种成本是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是可变的。主要包括原材料、燃料的支出以及生产工人的工资等。
短期总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STC=FC+VC1412.短期平均成本(SAC)
指短期内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成本。包括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SAC=AFC+AVC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AVC):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3.短期边际成本(SMC)
在短期内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
SMC=二、各类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1、短期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STC、FC、VC)STC=FC+VC(见图6-1)FC:不随产量变动,曲线与横轴平行;VC:随产量增加而增加,曲线从原点出发,右上方倾斜,先陡后平;STC:随产量增加而增加,曲线从FC出发(没有产量也有固定成本)右上方倾斜,先陡后平。
2.短期平均成本(SAC)1422、短期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SAC、AFC、AVC)SAC=AFC+AVC(见图6-2)
AFC:随产量增加而减少,曲线右下方倾斜,先陡后平;AVC:随产量增加而先递减后递增,曲线为先降后升的“U”型;SAC:由AFC与AVC决定,规律同AVC。3.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成本、平均可变成本(SMC、SAC、AVC)(见图6-3)(1)SMC与SAC的关系:SMC相交于SAC曲线的最低点N(称为收支相抵点)。
相交时,SMC=SAC,SAC最低;相交前,SMC<SAC,SAC下降;相交后,SMC>SAC,SAC上升。(2)SMC与AVC的关系:SMC相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M(称为停止营业点)。
相交时,SMC=AVC,AVC最低;相交前,SMC<AVC,AVC下降;相交后,SMC>AVC,AVC上升。2、短期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SAC、AFC143一、长期总成本长期总成本(LTC):是长期中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长期总成本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没有产量时没有总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总成本增加。二、长期平均成本长期平均成本(LAC):是长期中平均每单位产品的成本。在长期中,厂商可以根据SAC曲线来调整LAC。因此,LAC曲线可以从SAC曲线推导出来。1.LAC曲线的构成LAC曲线指的是在不同的产出规模上,企业生产最低成本的轨迹。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把各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包在其中,因此,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又称包络曲线.一、长期总成本14470055035020033002100120063505202802402600140012005150562.5262.530022501050120041007003004002100900120032001000400600200080012002600180060012001800600120011200012000MCACAVCAFCTCTVCTFC边际成本平均成本总成本产量Q
短期成本表700550350200330021001200635052145第九节根据短期总成本曲线可得各种短期成本曲线短期成本曲线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短期成本函数中的体现CCQQTCTVCTFCMCACAVCAFCOO第九节根据短期总成本曲线可得各种短期成本曲线短期成本曲线C146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形状TFC是一条水平线。它表示在短期内无论产量如何变化,总固定成本是不变的。
TVC是一条由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TVC在A’点前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在A’点后以递增的速度增加。
TC是一条与TVC形状完全相同的曲线,只是比TVC高TFC。这是因为TC=TFC+TVC,TC由二者垂直相加而得到。
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形状TFC是一条水平线。它表示在短期内无论产147短期单位成本曲线的形状
AFC是一条享有下方倾斜曲线。它表示AFC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AVC、AC和MC都呈U型,即它们都表现出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先降后升的特征。短期单位成本曲线的形状
148AC、AVC与MC曲线的关系在C点,TC曲线的切线的斜率与C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相等,而在C点之前,连线的斜率大于切线的斜率;在C点之后,切线的斜率大于连线的斜率。表现在图上,AC和MC曲线在AC曲线的最低点C’点相交(AC=MC)。在C’点之前,AC>MC;在C’点之后,AC<MC。同理,MC一定通过AVC曲线的最低点B’。AC与AVC之间的距离等于AFC。由于AFC不断递减,所以AC与AVC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AC、AVC与MC曲线的关系在C点,TC曲线的切线的斜率与C149二、长期成本函数在长期,企业不存在任何固定要素,因而也不存在长期固定成本。长期成本包括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长期边际成本。长期总成本LTC:厂商在长期内在各种产量水平下通过调整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小总成本。长期总成本函数:LTC=LTC(Q)二、长期成本函数在长期,企业不存在任何固定要素,因而也不存在150规模报酬与长期总成本曲线如果规模报酬递增,投入的增加就会慢于产量的增加。由于投入要素的价格不变,因此总成本的增加就会慢于产量的增加。如下图所示。长期总成本曲线的形状与生产的规模报酬密切相关。规模报酬与长期总成本曲线如果规模报酬递增,投入的增加就会慢于151规模报酬递增与LTC曲线的形状
O投入量(K,L)QQCLTCO规模报酬递增与LTC曲线的形状
O投入量QQCLTCO152如果规模报酬递减,总成本就会按递增的速度增加。规模报酬不变意味着总成本与产量同步变化。如果规模报酬递减,总成本就会按递增的速度增加。153规模报酬递减与LTC曲线的形状
O投入量(K,L)QQCLTCO规模报酬递减与LTC曲线的形状
O投入量QQCLTCO154规模报酬不变与LTC曲线的形状
O投入量(K,L)QQCLTCO规模报酬不变与LTC曲线的形状
O投入量QQCLTCO155LTC曲线的一般形状由于许多企业的生产过程都有这样的特点:首先是规模报酬递增,然后是递减。在这种情况下,LTC曲线的形状先按递减的速度增加,然后按递增的速度增加,如下图所示。LTC曲线的一般形状由于许多企业的生产过程都有这样的特点:首156常见的长期总成本曲线的形状
CLTCQO常见的长期总成本曲线的形状
CLTCQO157长期平均成本
与长期边际成本曲线长期平均成本函数LA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函数可以写为:LAC(Q)=LTC(Q)/Q长期边际成本LMC表示在长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最低总成本的增量。LMC(Q)=dLTC(Q)/dQ长期平均成本
与长期边际成本曲线长期平均成本函数LAC表示厂158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推导
SAC1SAC2SAC3SAC4SAC5QCQ1O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推导
SAC1SAC2SAC3SAC4SA159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EconomyofScale)是指产量的增长率大于成本增长率的情况,如产量增加2倍成本只增加1.5倍。规模不经济(DiseconomyofScale)则指产量增长率小于成本增长率。由于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都是由厂商变动自己企业的生产规模所引起的,所以又被称为规模内在经济和规模内在不经济。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EconomyofScal160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的关系规模报酬递增表现为产量增加的速度大于投入要素增加的速度。在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这会导致LAC下降,出现规模经济;反之,规模报酬递减将引起规模不经济。而规模报酬不变时,若要素价格不变,则LAC保持不变,则既不存在规模经济,也不存在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的关系161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的区别但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递增(规模不经济与规模报酬递减)并不等价。因为:规模报酬要求投入要素同时按相同的比例增加,而规模经济则允许企业在改变产量水平时改变投入要素组合的比例。规模报酬指的是生产函数的一种特性,因此隐含有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假设,而规模经济则没有这一假设。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的区别但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递增(规模不经济162第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与包工合同标准文本
- 2025商品房购销合同中的违约责任问题
- 增强客户体验的管理方针计划
- 人力中介合同标准文本
- 会计实习报告4篇
- 急诊医学在灾难救援中的应用计划
- 2025年版影视剧导演聘用合同
- 2025企业间的借款合同范本
- 营销策略升级的年度计划
- 会议宣传合同标准文本
- 【课件】第10课+传承与创新-以古为新近现代绘画艺术+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
- 6.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监理措施
- 建筑结构工程师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某大型央企)2024年
- 早产儿视网膜病预防管理专家共识(2024)解读
- 2024无人驾驶仿真技术
- 电动托盘车安全培训
- 2024年安徽省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游泳救生员)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和语法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共六套)
- 陶艺课程课件
-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分层设计作业课题研究结题总结汇报
- ACOG“妊娠期神经急症临床专家共识(2024年)”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