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西周分封建国与统一化文明进程的开始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源是《诗》《书》经典,它们产生于西周,西周时代形成了后世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本章指出这一精神传统的形成,与西周新的社会制度——封封制密不可分的关系,分封制造就了中华民族最初的根干。主要内容是分封制的特点、历史价值及其对中国文化道路的影响;礼乐文化内容及礼乐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教化作用。一、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与一元突破的现象;2、掌握分封制的特点、历史价值及其对中国文化道路的影响;3、掌握礼乐文化内容及礼乐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教化作用。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分封制的特点、历史价值及其对中国文化道路的影响;(重点)2、掌握礼乐文化内容及礼乐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教化作用。(难点)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与一元突破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旧石器时代:人类有文明的历史开始于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它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那时还没有农业。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年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新石器时代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段:仰韶文化以前时期(距今10000年——7000年),仰韶文化时期(距今7000年——5000年)、龙山文化时期(距今5000年——4000年)。新石器文化在我国境内多元发生。考古证明,中国文化的发生绝不限于“三皇五帝”一脉相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两大流域之外的广大周边地区,都有古老文化遗址的发现,而且相互间存在着越来越明显的影响、交融。黄河流域:以今陕西、山西、河南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甘肃、青海一带的马家窑——马厂——半山文化。三者分布在黄河上、中、下各流域,以仰韶文化为最早。长江流域:从上游到下游的三角洲各地,依次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这些文化,都沿着各自的轨道发展,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河姆渡文化之后有马家浜文化、松泽文化,最后形成灿烂的良渚文化。第一章已经说过,老一辈学者依据文献记载,曾把上古文化划分为炎黄、东夷、苗蛮三大区域。20世纪考古发掘证明,三大区域实际是远古更加多元的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二、中国文化的一元突破——以“国家”形成为标志的“文明时代”的到来上述的内容说明中国文化的发生,是多元的,然而,上古文化虽出多元,古代文明国家如夏、商王朝,却只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建立的。其他区域的新石器文明,在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辉煌之后,终归沉寂。文献记载和考古的新发现清楚地告诉我们,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在远古文明多元发生之后,却是一元突破,即以“国家”形成为标志的“文明时代”的到来是在黄河中游地区率先实现的。这一元突破的文明,不一定是某一个区域间的事情,它更可能与多元文化的交融相伴随。何以这样说呢?各种记载不是说舜是一个“东夷”之人吗?不是说禹(夏人的族群)“起于西羌”吗?《史记•五帝本纪》不是说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吗?在黄帝成为“万国”之主前,不是与炎帝或者蚩尤有过剧烈的“大战”吗?殷商族群一说起自北方,有学者以为他们和红山文化人群有关。而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二个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一是战争,二是宗教。五帝时代是中华民族初步凝聚的时代。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据《尚书》、《史记》记载的史料看,五帝时代正是中华民族初步凝聚的时代。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一方面是战争。《史记》及其他有关文献记载,黄帝与蚩尤曾发生过重大战争,黄帝族获得胜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民族融合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的原因,作用更持久和深远,那就是宗教。《史记》不但记载了黄帝与炎帝的战争,而且还记载了战胜蚩尤之后,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在“左右大监”设立的同时则是“鬼神山川”的“封禅”,实际是以宗教的精神活动凝聚人群。到帝颛顼时代,则进行更深刻的宗教革命。这就是《国语•楚语》及《尚书•吕刑》等文献记载的“绝地天通”活动。“绝地天通”以前,据说人们的宗教生活很混乱,颛顼“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天神与地祗分开,祭祀行为专业化,实际是高级宗教的确立。尧舜时期的传说,人们多注意他们的“禅让”,实际上,另一件事情同样重要,那就是《尧典》和《史记》所说的“乃命羲和敬顺昊天”,就是派人到四方去测量一年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而“敬授民时”的实质,在于把握农时的努力,他们对天文历法的追求意味着农业昌盛、文明提高。这正是五帝的人群能够吸引更多的人群的决定性的力量,大族对小族的收容,由此形成族群的凝聚。五帝时期的历史,实际是宗教中心的形成和发达。从黄帝时代的“封禅”“山川鬼神”,到帝颛顼的“绝地天通”,再到尧舜时代的“敬顺昊天”,线索清晰地展示着宗教从低级向高级的进展。它所以能将众多的人群辐辏在一起,是因为这宗教中心含带着先进的文化。因此可以说,五帝时代的历史精神,是文化带动着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但这只是初步的凝聚。五帝时代还没有建起真正的政权,五帝的身份还主要是率领众多的族群向上天献祭的宗教首长。作为原始农耕生活的精神表象,“钦若昊天”的宗教,可以将众多的族群凝聚起来,却不能够消除氏族的内在结构和外在界限。人群由部落或部族的联合最终走向政治的融合,那是到西周建立以后的事。那么人群在经历过这初步凝聚之后,其情形又将如何?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禹由禅让得帝位,又将帝位传给儿子启)。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一个基本的事实是,随着夏王的建立,中华民族凝聚的势头就被打断了。五帝时期是人群的大合时期,夏、商建国,实施家天下的统治,各族群又发生离散。五帝时期是历史“大合”,夏王朝建立一直到西周建国是“大开”。经过这一番千百年间的大开大合之后,再经周朝建立族群的再一次凝结融合,中华民族的根与主干方告形成。而这任务是由周人完成的,具体地说是周人实施分封制来完成的。第二节分封制与民族的凝结前面讲过,五帝时代是民族的初步凝聚,成为“大合”,但那是部族之间的联合,还说不上是民族的形成,只是开了头而已。之后的夏、商两代由于奉行战争征服原则,民族的凝聚之势,长时间里被逆转、被斩断,我们称此为“大开”。“大开”之后又有新的“大合”,这新的“大合”,正是由周人完成的。所以能够如此,新制度的建立是关键,这就是分封制。一、分封制什么是分封制?简单地说,分封制就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标准、分邦建国的一种制度。它的尺度主要是宗族血缘关系。《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周亲屏周。”这“亲亲”,正是分封建国的基本法则。同时,分封制也是姬姓诸侯与众多异姓邦家共处的制度,许多古老渊源的族群都在这样一种制度下得到承认和延续,最终达到融合而成为政教、文化统一的民族。为什么要实施分封制?《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周公吊二叔之不咸(和),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分封起因于内部利益的分配,“蕃屏周”交代出分封为的是保护周室,稳固周王朝政治。封建诸侯实际是一种军事征服和武装移民,建立的各诸侯国是周王朝的军事据点,所谓“大启尔宇,为周室辅”。但其历史作用却不这么简单。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有许多种。新封的邦国中以姬姓为主,数量最多。据《苟子•儒效》和《左传》记载,西周封七十多个国家,其中十五为周武王兄弟之国,四十多个为姬姓之国七十多个国家中,姬姓之邦占五十余。这是封建邦国的第一部分,属于周王朝的亲族国家,其主要之国有鲁、卫、晋、燕等。同姓多,透露出分封制中浓厚的血缘意识。还有一类是一些异姓邦国。周人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分出了五十多个邦国,与其同盟一起保卫周室。其实,分封制一方面使周人及其同盟者遍布天下,一方面,以分封为依托,对殷商及其它古老的族群进行拆解,形成新形态的邦家社会。这样的社会结构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庞大的王国政治体系。二、与分封制相应的婚制变革以封建亲戚为主的分封制,是以武装移民的方式对战败的殷商人群和其他土著居民予以军事镇服。这样一来,势必同众多人群形成一种紧张的对峙关系。弄不好就是无休止的战争,甚至是周人的败退。然而,分封建国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中间有许多原因,但周人以婚姻缔结的方式,广泛地与天下人建立亲戚关系,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广泛的婚姻关系,会巩固国与国之间的患难与共关系;就是对那些原无瓜葛的族群,甚至曾是敌对的人群,也会起到化敌为友的亲和作用。古代文献对周代的婚姻有这样的记载:“夏、殷五世之后则通婚姻,周公制礼,百世不通,所以别禽兽也。”所谓“百世不通”就是姬姓人群内部的男女,隔一百代也不许结合。这就严格规定了姬姓人群必须与他姓人群通婚。这是出于政治的考虑,是政治势力的联合的需要。婚姻何以能起到联合人群的作用?因为那时仍是一个重血亲的时代。这既是周人的聪明,也是他们的残酷。因为政治化的婚姻,必然要牺牲众多男女的幸福。盛行千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幸婚姻的根子在西周封建时代,就先自种下了。周代还有所谓“媵嫁制度”。《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诸侯取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姬娣从。”“诸侯一聘九女”。《左传•成公八年》:“凡诸侯嫁女,同姓则媵之,异姓则否。”什么意思呢?如果一位姬姓的女子嫁给一位异姓的诸侯或诸侯公子,除她的陪嫁女(一般有两位),还得有两个同姓国家的两位同辈姐妹带着各自的姬、娣陪嫁。假如是齐国的一位公子娶一位周家的女子的话,那么实际他就一下子从三个姬姓国家娶来九位夫人。同时周家的公子如果娶夫人,那也是一下和许多异姓国家结成婚姻关系。这些女子到了夫家里首要的事情是服侍好丈夫、生儿子。一次嫁出的女儿多,生儿子的概率自然大。儿子生下来,就是周家的外甥;这一代国君与周家没有血亲关系,下一代就有了。婚制变革,非同小可。周家的男子们被分封到中原各地建邦立家、为公为侯的时候,是周家血缘关系迅速拉长,血缘关系体系急速扩张;当周家的女儿们,在隆重的婚礼中被批量嫁到异姓诸侯做君夫人的时候,则是庞大的周家血缘关系体与众多异姓异族的血缘系统的沟通和联结。分邦建国加上婚制的变革,编织起一张巨大无比的血缘关系网。得到的结果,那就是政权的稳固。广大地域上各族群也因此而获得最大限度的凝结。三、政治化了的血缘关系西周社会的缔造,利用了古老的血缘关系,从中调动出他们以弱胜强、以小御众的政治力量。血缘亲戚关系固然仍是周人统治天下的基础,但内部却出现“宗统”与“君统”的明显分别。宗族的首领不单属于宗族,还是政府的官员、异姓人群的长官。周人必须以天下的立场考虑自己的宗亲关系。周王面对天下,诸侯治理宗族,作为政治人物,不论是君王还是卿大夫,他们需要公平地对待所有治下的人群,因此他们必须将自己与自己的宗族划分开来,以行使其治理天下和宗族的职责。例《周语•鲁语下》记载的贵夫人敬姜到季氏家去,见到当时鲁国的执政季康子在朝廷中公干时不敢与之搭话的故事(见P59),就说明了周人为了确保自己对天下的统治的普遍有效,考虑到政权的正当性,于是在相当程度上限制自己的宗族身份,从血亲意识中摆脱出来,使宗统服从于君统。因为只有这样,政治道德才能成立,公平治理才有可能。这正是周以来政治上的一项重要原则。不要小瞧了这项原则,有了这项原则,周人作为历史主体人群才可以真正成为天下的主宰,众多族群在一姓王朝大一统下,才可能走向融合。这也不仅是功在当代的原则,它还启发了后代的思想家。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仁者爱人”、将他人也视为人的政治道德,就是从这所含有的观念中提纯出来的精华。四、分封制的历史价值分封制是我们这个民族形成自己统一化的历史进程中的制度,为后代社会许多文化现象奠基。它有自身形成的特殊因果,也有特殊的历史价值。1•分封制激发了人群的历史创造性。武王克商之际,周人口很少,当周人在一个相当短的时间里分封出五十多个国家时,每一个诸侯国家充其量数千人而已。几千人的国家在中原各地建立起诸多新国并立住脚跟,实在是件非凡的事情。这种创造性,首先就表现在每一个国家都根据各自的情况开始了各自的历史。《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着这样一段传闻:鲁公伯禽封到鲁地,三年之后到周向周公“报政”,周公问为什么这样晚,伯禽说:“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所以晚。”鲁地是龙山文化的中心地带,那里的远古文化很发达。旧式的风俗大概很盛,与周人的习惯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要变革一番。姜太公到齐,三个月就来向周公汇报,周公问他为何这样快,太公说:简化其君臣之礼,顺从当地风俗,所以很快。《史记》还记载齐立国后,依据自己三面靠海的优势,广开渔盐之利。西周分邦建国,对分封出去的国家并没有给它们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的规定,但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屏蕃周室”,采用什么手段,全由各国自定,周王对诸侯、诸侯对卿、大夫并没有过多的专制,这当然能激发人的智慧与力量。以《诗》、《书》为代表的西周政典文化、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有着浓郁地方色彩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文化,都是分封制激发的结果。2.分封制造就统一化的文明进程两周七百余年统一王朝的政治实践,孵化了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分封制所以具有如此大的贡献,只在于它是一个让渡权益的制度。不仅是对那些周族及其同盟者,也包括那些被周人征服了的人群如商遗民。当他们作为“殷民六族”或“七族”被分拆到诸侯国家时,他们并没有被当作战利品,锁骨被穿起来完全变成“会说话的工具”。他们不仅保存了自己的家族和宗族,而且受到周人“极尽安抚怀柔之能事”的对待。他们一部分人甚至被封到一地独立地生存。不同的人群最终放弃敌对,走向融合,这是最基本的条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确立,标志着一种横亘了多少世代的局部历史运动期的结束和统一的历史期的开始。周代以前的历史是族群代兴的历史,那时,只有部族的兴替,而没有民族的历史;只有部分的发展,而没有总体的方向。当西周凝聚了各古老的人群,建立了统一的政治后,文化的统一,精神的统一,才上升为历史的主导趋势。一切地域性的东西都像百川归海一样汇入民族文化的洪流中,又在统一中显示着自己的个性。第三节分封制与中国文化道路一、文明发展的层次与中国“旧邦维新”的文化道路中国的文化道路是“旧邦维新”之路。与印度的种性制度相比,西周分封制力求不同族姓人群的融通,而古印度的种性制度意在隔绝不同人群(见P65);与古希腊、罗马彻底废除血缘关系旧法则而置换一种全新财富法则不同,西周分封制从古老的血缘关系中汲取了可资利用的历史力量,显出宗法制凝结的“道德团体”的历史含义,而古希腊、罗马则以财富的多少来决定人的社会地位,使贫民可以经由自身的努力争取财富,改变自身的地位。也许“旧邦维新”这句老话,最能概括西周文明路径的本质特征。中国何以在进入文明时代时,只能走“旧邦维新”之路?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存在着层次的分别,主要表现为时间的先后。几个被称为“文明古国”的古老文明,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各走各的路,都是独创的。因其前无所依,旁无所助,这一点在中国尤其如此,所以发展都相对迟缓。这些古老的文明都是第一层次上的。第二层次的文明,以地中海世界的古希腊、罗马文明为代表。这两大古代文明的发展,在速度上大大快于第一层次的古老文明。之所以快,正是它们吸收古埃及、古巴比伦文化养分的结果。是前有所依,旁有所助的。一个重要的证据是,古希腊、罗马人,是以前人发明的铁器为工具,开始他们的城邦文明建设的。第三层次的文明是古罗马世界解体后出现的欧洲文明,它的速度之快,超过古希腊、罗马,那是因为它们可资发展的养分更加充沛。第四个层次上的文明,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洲文明。其发展之快是空前的。对第一、二层次的古代文明加以比较,会发现这样一个显著的现象,就是在第二层次文明国家的社会中下层民众的力量活跃、也很强大,他们走的是一条除旧布新的文明之路。不论是古希腊还是罗马,它们的平民阶层包括工商业者在内,而工商业者的力量可以大到和贵族阶级对峙,正表明第二层次的古代文明的民力发展得快速而迅猛。而这是第二层次的文明优越的外部环境使然。当古希腊、罗马崛起的时候,正是古老的(第一层次)东方文明,如古埃及和巴比伦走向衰落的年代,但是它们的一切文明要素:无形的思想意识、有形物质生产的技能,长期积累的科学技术等,却可以在文化交流中被后起的文明吸收。掌握着社会大权的贵族自然在交流和吸收中得益,但这排斥不了平民们在商贸行为中积累财富。而且,驾起舟船,乘风破浪地在地中海周围的世界穿梭,寻找发家致富机会的,固然有贵族,但贵族可以做的,平民也可以做。富裕的工商业主阶层被包括在希腊、罗马社会的“平民”这个群体之内,贫民在经济上的实力,使他们有能力与贵族阶级抗争,所以平民在贵族面前才表现得那样的泼辣和有政治进取心。也可以说,是民众力量的迅速发展,导致两个第二层次的古代社会走了一条除旧布新的文明之路。而在中国,还处在第一层次的文明中,所以在中国的西周,只能走“旧邦维新”的道路在商周之际的朝代兴替里,我们见到的是旧王朝在腐朽和残暴中残害、实际也就是抛弃它的民众;见到的是新王朝的贵族们处心积虑,高举德治的大旗来收揽天下人心。当夏王朝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以后,就地开始了对异姓族群的武力征伐,商王朝,更是这样。甲骨文显示,与商王朝维持着战争关系的邦,有几十个之多。古老的中原大地,在人群形成真正的国家形态时,其历史的复杂性,表现在一个初具文明的国家形态的强大族群,与其他众多的异姓族群的冲突和纠结,这是民众力量尚未彰显的第一层次文明范围内的冲突和纠结。从原始社会累积权利而来的贵族为着统治天下,千方百计地强化本族群内部的凝聚力。民众力量的发展是迟滞的,阶级的觉悟更属匪夷所思。这里只有单线条历史线索,就是老式的贵族变成新时代的贵族,民众只是历史巨变中的随从,显得被动,历史缺少一个民众为自身利益而奋斗的线索。缺少一种与贵族阶级对抗的力量,就只有“旧邦维新”了。这是中国文明的特殊道路。因此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妥善地解决一个强大族群与其他族群的关系,有效地将众多的异族联合起来,由此多族林立的散乱历史,才真正走向国家时代。这样的道路,也是在历史的反复中逐渐取得的。夏商奉行的征战法则,并不成功。西周建立之前,八百诸侯与周人联手将商王朝埋葬,就是明证。以武力战胜殷商的周人,也在这一联手行动中大有所悟,克商的战役刚刚取胜,他们就向天下人宣布了“我求懿德,肆于时夏”的和平主义的开国政策。西周社会的文明价值,正源于这个“求懿德”,周人向天下人宣示这样的国策时,那实际是在向天下人“示弱”,即他不想靠刀剑、靠杀伐来做天下的主宰,他在向天下人求和。这个新的王朝、新的国家正是在这样的地平线上,完成了它最终抟和众多族群而为一体的历史大任。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而成。二、独特的文明形态1.提倡亲缘意识,阶级意识不发达、民力不彰。阶级意识发达,是古希腊、罗马社会的显著特征。以财富划分等级的社会结构会更加刺激各阶层的阶级意识。平民在政治权利上的向贵族挑战,相当长的时间里,一浪高过一浪地持续着。民主政治由此逐渐确立。但是在中国,我们看到的是西周分封诸侯,恰恰是利用血缘关系,利用宗族血亲之间根深蒂固的认同观念,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在这样的情况下,自觉的阶级意识是无从明确的。相反,社会提倡整体的和谐求同关系,这表现在生活上是家族的聚族而居,在表现家庭关系上,是大宗对小宗的“救灾难,宥孤寡”,表现在社会主导意识中,是《诗经》篇章中反复强调的对亲戚、兄弟等亲缘意识的教诲。周人要维持对天下的统治,亲族的凝结与和谐是它的基础,也是它的生命线。宗法制度的约束,社会对宗族分化所采取的措施,社会对血亲意识的提倡,都可造成这样的情况:身处下层群体,而没有属于他们自己的阶级意识。这正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问题。民力不张,与自为的阶级意识不彰,正是古代社会的一个最深刻的纽结。古代中国社会的许多重要特征都与它相关,它是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一把钥匙。2.反对战争,热爱家园古希腊和罗马这两个第二层次的文明,给人突出的印象是他们的战争热情和精力,罗马社会在这一点上尤其突出,殷商人群在对外战争上,也采取进攻的态度,只是到了周人则大为改变。这与人种无关,而是一个社会的结构功能问题。全面记录并反映着周人对战争的态度的是《诗经》中的一些重要篇章。如《小雅•六月》篇可以看出,国家对异族的战争完全采取被动的守势,西北边地民族已经沿着泾水一线打到了周人家门口,周人才调动国家武力应对。诗篇显示,战争的胜利者是周人,但他们的乘胜追击,也只是将敌人逐出边境而已。这与罗马人的发动布匿战争以掠夺和消灭迦太基的做法,差异何其明显!国家如此,那些参战的将士又如何呢?《小雅•采薇》篇“曰归曰归”的吟咏最说明问题。当将士们保卫自己的家国时,他们的心思却指向着家园。战争不是他们热衷的事情,他们带着浓郁的怀乡和伤感,作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那样的动人诗句,是毫不奇怪的。那些身处家中的人们,更多表达他们的盼亲人早归之情,《诗•国风》大量保存着这样的思念之作。周人在自己的家邦面临着入侵的威胁时,可以不计得失地拿起武器应战,执干戈以卫社稷,但他们对战争的态度,却普遍的是厌弃。血缘关系这一古老的法则,崇尚人伦情感,崇尚家国认同,它固不足以激发主动征战的热情,却足以产生“执干戈以卫社稷”的道义精神。家国在他们是生死于斯的土地,这土地上有他们的祖宗遗业,生活的是君、亲、友、朋,这些未被“私权”膨胀挣断的固有联系,就可以使人在家国面临危险时,成为捍卫家国的武士,毅然地走上战场。《小雅•采薇》篇中战士,固然“曰归曰归”地思念家乡,但这只是他作为战士情绪的一面,另一面则是在“不遑启居,俨狁之故”和“岂敢定居,一日三捷”中显示的战士应有的英勇气概。一个真正懂得家乡的可爱的人,最可能成为战场的勇士。《采薇》中的战士正是如此!第四节礼乐文化遗产“礼乐”是周朝文化的突出特点,也是留给后代的最大遗产。本节从礼乐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教化作用,来观察周礼的文明价值。周礼体系庞大,子目繁多,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又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周礼•春官•大宗伯》将其分为五种,即吉礼、凶礼、宾礼、嘉礼、军礼五类。篇幅所限,无法一一涉及。本节意从周礼为人群树立的生活典范进行讨论。这可以从进人人们的意识的和无意识的两个层面来观察。隆重的典礼,其功能在于宣示某种意义,将某些重要观念、大政原则传达给社会。这方面的内容进入人们的意识,形成观念,造就着共同的理想、情感和价值取向。与此相对,则为无意识层面的影响。典礼所要求于参与者的行为规范,“君子”之流在典礼过程中动静周旋呈现的仪态风度,展示给社会,影响于人们的举止行为,是进入人们无意识层次的东西。它们潜移默化地将什么是高雅的举止、文明的行为等暗示给社会,规范指导着人们的生活,形成对社会的“教养”。古语说“少习若天成”,周礼对中华民族的教化正是如此。一、古礼的教化图景(讨论几种古礼,观察其“人文化成”的影响。)1.宣扬德治的祭祖典礼周人神灵祭祀内容广泛,可分为“内祭”、“外祭”,两大方面:内祭祭祖先,外祭祭天地、山川神祗。此处专就祭祖方面谈,重点又放在周初与《大武》乐章相关的祭祖大典。各种文献表明,西周开国之际,曾作《大武》乐章祭奠先公先王,并借以表现周家的胜利。《大武》乐章用诗三首。三首诗篇都保存在《诗经•周颂》中,即以下的篇章:(1) 于皇武王,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后。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武》)译:光耀啊,周武王,他的功业举世无双。确实有文德啊,周文王,能把后代的基业开创。继承者是武王,止住残杀战胜殷商,完成大业功绩辉煌。(2) 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时周之命。於绎思。(《赉》)译:文王勤勉一生,我一定将他的德业继承。诸侯们要牢记,我前往只求天下太平。你们接受周朝的命令,啊,快好好地思忖。(3) 绥万邦,娄丰年,天命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於昭于天,皇以间之。(《桓》)译:万国和睦,连年丰收,全靠上天降福祥。威风凛凛的武王,拥有英勇的兵将,安抚了天下四方,周室安定兴旺。啊,功德昭著于上苍,请皇天监察我周室家邦。前一首为乐章的开始曲,盛赞武王,上及于文王,并最终将周家的胜利推本于先公先王,诗篇中“尔”,即之先公先王。第二首则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歌唱,“我徂维求定”是一部乐章的大旨。而“文王既勤止,我应(承)受之”一语,又使之与第一首的歌唱相呼应,歌唱者应为乐舞中周武王或他的扮演者。第三首则从大获丰年来赞美王朝的上承“天命”。三诗鼎足而立,意脉相通,配合舞蹈、音乐,恰似一出首尾完备的再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古典戏剧。而事实上,这是古人庄严的大典。《大武》之乐的教化作用有两个方面,即意义的传达与行为方式的暗示:(1)从意义的传达方面看:第一首中的“胜殷遏刘(残杀)”和“我徂维求定”是意义传达的关键。前者是从“去残胜杀”来赞美周家胜利的价值,后者作为大典中重要歌唱,分明是在向天下人示意:周家夺取天下的目的在于天下的安定。这样的主调,可借用另一首周初诗篇《周颂•时迈》中“我求懿德,肆于时夏”的句子来概括“'我求懿德”实际是《大武》三诗的灵魂。以“文德”驾驭天下,是周王室的一个总则。(2) 从礼仪暗示的内容上看,首先是“敬”之道的培养。“礼”起源于祭祀,“敬”就是对神的恭敬,引而申之,礼作为遍及人世的一切规则时,敬都是一种基本的规范,甚至规范到人的表情(见P89)。其次是与祭祀相关的步伐仪态的暗示。如以慢吞吞的方步展示身份的高贵、以小步的趋进显示对他人的恭敬、以宽袍大袖的舞动来表示优雅等。2.塑造公众精神、表达公众意志的大蒐(sou,搜)礼大蒐礼是一个集体性的军事演习性质的大礼,培育着国家军事活动所需要的整体精神,也培养着古代战阵中特有的贵族做派。参加“大蒐礼”的,都是周人的基本组织,也就是乡里中的国人阶层。据《周礼》记载,乡以外的野中之人是不出战的,只交纳相关的赋税。古代能够外出打仗的都是贵族,这在中外都是概莫能外的。“大蒐礼”是以典礼的方式,调动、汲取应付外患的战争资源,首先是国家团结的精神资源。还有展现公众集体意志、表示谦让之风等作用。3•倡导文明生活的乡饮酒礼“乡饮酒礼”就是一个在饮食活动中传达某些文明取向的隆重而普遍的礼仪,是在“乡”(相对于“野”)中举行的饮酒礼。由部落聚众会食的传统深化而来。周人统一天下后,由会餐饮酒的典礼来加强社会上层间的情感联系,这是周代政治的一大特征。对周人及其同盟而言,分封制就是利益分享制,就如同桌分享饭食,特别强调分享的精神。饮酒大礼凝聚着宗族、融通着天下。“乡饮酒礼”的仪式节目繁多,大体有六步(详见P84-85):(1)“谋宾”(含“谋宾”、“戒宾”、“迎宾”);(2)“献宾”(含“献”、“酢”、“酬”);(3) 奏乐(“升歌”、“笙奏”、“间歇”);(4) 旅酬(表示留客的殷勤之意);(5) “无算爵,无算乐”。喝酒、听歌都不记数量。特别是“无算乐”养成了贵族“赋诗言志”的习惯,从这一礼节逐渐熏染成一种上流社会的交际风俗。(6) 送宾,典礼结束。以上第一步都有礼仪的规范,都讲究敬与谦。乡饮酒礼是一个尊客的礼节,目的是提高人的谦和品质,讲究卫生,倡导互相敬重。主与宾,如同地之对天,宾的地位何等崇高!但是在这被尊敬的场合,宾能不能显出自己应有的谦让,是有无德性的表现。《乡饮酒义》有一句话很精彩:“德者,得于身者也。”有无德性是在待人接物的典礼场合,在举手投足、动静周旋中自然表露出来的。在众人参加礼仪中,能不能动静得宜,是平常修身的结果,大家在看着,身上是否有“德”,是瞒不住人的。尊客的礼节,敬是重点。相互的谦让,加上干净的饮食,和良好的行为,都是敬。人群之间相互谦让诚敬,就没有傲慢,也没有怠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辩矣。”这就是“乡饮酒礼”这项礼仪文化活动向人们提出的最高生活取向。4.展示内在修养的乡射礼射礼有几种:大射、燕射、宾射和乡射,大射是周王和诸侯一流高级贵族与群臣举行的射礼,燕射行于大夫以上人物,宾射是招待使臣来宾的。这些射礼也是以乡射礼最为普通。《礼记》说:“习乡尚齿,习射尚功。”乡射礼是展示个人技能的节日,是一个选贤能的节日,更是一个展示个体心性修养及举止风度的礼式。二、“曲礼”对“文明人”的细致规范以上所谈都是仪式之礼。此外,周礼还有“曲礼三千”的更多更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今天主要见诸《礼记•曲礼》的记载。与典礼仪式不同,《曲礼》更侧重日常生活细节规范,更能体现社会对成为有教养的“文明人”的规范和培育。比隆重的典礼更为家常,更为持续和细致。今天看这些内容,有些明显已经过时,如与古代祭祀、性别禁忌有关的内容;有些则至今仍不失其文明价值。1.对表情、举止的端庄要求至今仍不失文明价值的内容,从《曲礼》《内则》等可以检出近五十条,其中又可分为对个体和个体与他人相处两方面。对个体的规范,涉及行住坐卧。首先是坐立的规定,《曲礼》说:“若夫坐如尸(代表死者受祭的人),立如齐(斋)。”又说:“立必方正,不倾听。”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周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巴音郭楞年货运从业资格证
- 2025年池州货车上岗证理论模拟考试题库
- 2024年度医院陪护人员雇佣合同3篇
- 2025废料买卖交易合同
- 2024年信用卡借款条款3篇
- 2024年度金融投资生意合作合同协议3篇
- 2025建设工程施工承包合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施工承包合同
- 2024年二次抵押借款房产合同3篇
- 2024年标准型吊车买卖合同
- 烟草企业烟草浸泡液水质维护条例
- 2023年经济地理学李小建课后答案
- 脊柱外科护理规划方案课件
- 营商环境有关知识讲座
- 《俄罗斯国情概况》课件
- 湖南省长沙市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 30题启明星辰售前工程师岗位常见面试问题含HR问题考察点及参考回答
- 幕墙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 2023年日本医药行业分析报告
- 关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讲解
- 软件开发项目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
- 虚拟货币交易所行业营销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