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的探索》教学案例_第1页
《近代化的探索》教学案例_第2页
《近代化的探索》教学案例_第3页
《近代化的探索》教学案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化的探索》教学案例初中历史2011年新课标“知识与能力”维度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伴随着这一课标的逐步实施,现行的中考试题也越来越注重“新情境、新材料”的使用,以南京市2013年中考历史为例,涉及新史料运用的多达23分,尤以第31题最为突出。这些中考试题改变了以往“材料与试题两张皮”的现象,更加注重学生在夯实历史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好的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真正做到“史论得枯燥单调,也使学生顿觉历史索然无味。因此在一轮复习中,我们要以中考考点要求为抓手,在既有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史料教学”的价值,有效开展一轮复习的“史料教学”模式,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史料意识”的培养,不断适应中考能力的要求。《近代化的探索》这一单元在八年级上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元主线清晰,体系完整,揭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总体历程“器物——制生在做题往往错误百出。对照《2014考要求能级较高,洋务运动的作用、辛亥革命的意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都属于理解应用类的。因此,要让学生准确理解这些内容,靠单一的知识梳理或是本单元时,我尝试挖掘知识难点的内涵,在复习中采用“史料教学”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下文我将从几个片段呈现这一复习策略。题并能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片段一】为让学生感知第二单元,对单元体系有整体的理解,全面理解“近代化探索”的过程,我用多媒体展示以下一段材料:1“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的整体历程,最后以知识体系的方式将单元线索呈现给学生,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有效提取史料信息的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很快理清单元线索,从而简洁有致的推动此单元的复习。这样的知识具有很大的隐蔽性,需要我们启动历史思维对教材进行有效补充,这样才能更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形成对既有知识的再认知。【片段二】为使学生多维度理解洋务运动,突破这一复习难点,我查阅了大量关于洋务运动的资料,捕捉与此内容相关联的史料细节。材料一:甲午战争失败后,,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破房子),事实上,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由此,他们的努力只不过造就了散落在一个传统国家中的一些新派孤岛而已,在这个国家里,占主导的仍然1600—2000l9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和手工业作坊主开设工厂,雇用工人进行生产。材料四:„以上是中国初始工业化和防卫性现代化迈出的第一步,也就是“师夷之长技”取得的第一批成果。这里面不仅包括了现代生产力和大工业材料一展示的是洋务运动的失败,要求学生能够关注“李鸿章”这一反省说明的问题和其反省的时间,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有效迁移复习要点。在材料?让学生理解虽然洋务运动失败了,但是“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沿海一些地区发性和目的性,也能很好引导学生有效迁移历史知识,拓展历史思维深度。【片段三】辛亥革命的意义是本单元探讨的难点之一,但是教材的表述却2非常的少,为使学生深刻领悟此部分内容,我寻找了历年中历史习题中的两段材料作为史料:低佑计的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林伯渠评价辛亥革命这两段材料的补充应用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形象感知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选择恰当的史料实现巧妙过渡,使整个复习内容形成有机整体,激发学生探究却又不割裂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实现不着痕迹的过渡。【片段四】为探究“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连接点,理解国人向西方学习思想的历程。我选用了如下材料:这段材料的使用既能克服历史一轮复习课的机械枯燥,使复习课变得更部分难点知识教材中也有涉及如教材中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复习时不能脱离教材。但是鉴于初三教学的目的性,对照中考的识转化为分析和应用。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补充史料,增强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上片段一、片段二及片段三的史料教学都是基于教材和《中考复习指导用书》选取的,这些史料的使用恰到好处的兼顾了教材和中考要求,能力,培养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历史史料纷繁复杂,可选范围较广。但在史料的选取过程中,一定要符合3学生的认知水平,贴合学情。初三的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还是偏重于形件的评价史料,尽可能选取学生能看得懂、易于理解的材料。而且选取材料时要多关注初中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如在评价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时,我选取的林伯渠的这段史料却让学生产生了“走迷宫”现象。当时依据材料,我抛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回答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即材料中展现的“他们没看到推要的答案,但是如此回答似乎也能说的过去。因此,我仔细分析了这一材料,这一史料本身就具有理解的歧义,不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片段四的这段材料的使用则很快让学生理解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通过此史料的创设,将学生带入到当时的历史氛围之中,大大缩短学生和历史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复习中的探究欲望。如在评价洋务运动时,我就选用了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和罗荣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