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课件1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故都的秋》课件1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故都的秋》课件1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故都的秋》课件1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故都的秋》课件1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雅大俗——郁达夫其人

故都的秋

——雅与俗的融合(一)景情之雅与俗散文如诗如画的郁达夫,为刻画故都的秋天选取了哪些景物?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五幅秋景图: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详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眼围绕文眼,共赏五幅秋景图要求:小组为单位,共同研讨五幅秋景图如何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并试着画出画面。秋院图(一、二组)秋槐图(三、四组)秋蝉图(五、六组)秋雨图(七、八组)提示:可以从景物选取、形声色态、画面组合、氛围意境等角度分析。在郁达夫笔下,秋枣的颜色是“淡绿微黄”的,不似秋天常见的红苹果、黄柿子那种浓烈喜庆的丰收的颜色。秋之伤有落蕊,秋之悦有淡绿微黄的果实,郁达夫即便写秋的收获,仍不忘悲凉的调子。悲秋传统何谓悲秋?即看到()的秋景,内心因而感到()。

悲凉悲伤知人论世《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于1934年创作的散文。从21年到33年,郁达夫曾热衷于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后来受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他从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很多时间游山玩水,写下了许多游记散文,《故都的秋》便是其中之一。

钱理群先生在《品一品故都的秋味》中批评过这样一种分析作品时简单的思维模式:“时代是苦闷的,作家必定时时处处陷入单一的苦闷中,他写出的每一篇作品必然充满单一的苦闷感。”回归文本从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赏析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态度和情感。日本物哀文化悲与美是相通的。死亡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极致。凡是属于生命的景象都有感悟存在的价值。引起生命的蓬勃之感的,自然可以激起内心欢愉的体验,这是一种美的感受。直面生命的衰败,引起悲凉之感,也是一种生命的感受,谁说悲凉就不是美的呢?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传统的悲秋主题有了一点小小的变化,那就是,秋天的悲凉、秋天带来的死亡,本身就是美的,诗人沉浸其中,却并不感到悲苦,而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感受秋的衰败和死亡是人生的一种高雅的境界。——孙绍振(二)语言之雅与俗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进行品鉴。提示:可以从修辞、用词、句式、语言风格等方面加以品味。结语在世俗景象中,郁达夫以其文人雅趣发掘出了独特的悲凉之美;他赋予秋天一系列的诗意的高雅的话语,也能将平民化的俗语十分自然地融入其中,充分显示出文学变革时期知识分子的坚守与创新。雅俗趣味水乳交融,给予了这篇文章不朽的生命活力,使之成为现代散文史上屹立不倒的一座丰碑。“一粒沙中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我们跟随作者,徜徉在北国的寻常巷陌里,体味秋的清、静与悲凉,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真情。课下作业平时你是否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