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学-第一章-绪论课件_第1页
正常人体学-第一章-绪论课件_第2页
正常人体学-第一章-绪论课件_第3页
正常人体学-第一章-绪论课件_第4页
正常人体学-第一章-绪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正常人体学正常人体学1课程设置教学时间安排: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学时:112学时学分:7学分课程设置教学时间安排: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2考核评价课程总成绩实验项目考核期末理论考核平时成绩考核学习态度、操作、实验报告占20%占50%4次过程性测试考勤占20%占10%考核评价课程总成绩实验项目考核期末理论考核平时成绩考核学习态3总论总论4第一节绪论一、概述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的内环境四、人体功能的调节第一节绪论一、概述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的内环境5

一、概述

一、概述

6

研究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物质组成、功能、代谢、出生前发生发育过程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先修课和必修课。

包括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

(一)正常人体学的概念研究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物质组成、功能、代谢、7(1)解剖学定义(Definition):

人体解剖学(HumanAnatomy)

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构造的科学,隶属于生物科学的形态学范畴。在医学领域,它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任务是揭示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各器官、结构间的毗邻和连属,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的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1)解剖学定义(Definition):

人体解8(1)解剖学(1)解剖学9组织学和胚胎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门独立的科学。组织学是用显微镜技术研究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与功能关系的学科。胚胎学是研究人体发生发育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从受精卵开始通过细胞分裂、分化、逐步发育成新个体的全过程。组织学和胚胎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门独立的科学。10(2)组织胚胎学(2)组织胚胎学11组织结构研究方法普通光学显微镜组织结构研究方法普通光学显微镜12苏木精(Hematoxylin)伊红(Eosin)碱性染料(蓝色)酸性染料(红色)显示嗜碱性结构显示嗜酸性结构细胞核(蓝紫色)细胞质(粉红色)常用染色方法--HE染色法嗜碱性--易被碱性染料着色中性--与两种染料的亲和力都不强嗜酸性--易被酸性染料着色苏木精(Hematoxylin)伊红(Eosin)碱性染料(13电子显微镜肉眼的最高分辨率为0.1mm光镜的分辨率为0.2

m电镜的分辨率为0.2nm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肉眼的最高分辨率为0.1mm14(3)生理学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3)生理学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15(二)正常人体学的任务任务是阐明正常人体各系统、器官的位置、形态、微细结构和生命活动的过程,以利于掌握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二)正常人体学的任务任务是阐明正常人体各系统16(三)正常人体学的学习方法“三勤”的学习方法

勤动脑

勤动口(问老师、问同学、问自己、问电脑)勤动手(多摸、多写、多画)(三)正常人体学的学习方法“三勤”的学习方法17(四)人体的组成和分布1、人体的组成细胞

组织器官系统人体(四)人体的组成和分布1、人体的组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18基本组织器官系统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细胞人体组成概况基本组织器官系统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循环系19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20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21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22系统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系统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23内脏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脏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24内脏的概念特点:多位于胸腔、腹腔和盆腔内,并与外界相通定义: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四个系统的器官的总称功能:内脏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机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和繁殖后代。

内脏的概念特点:多位于胸腔、腹腔和盆腔内,并与外界相通定义:252、人体的分部头部--颅部和面部颈部--颈和项部四肢--上肢和下肢躯干的前面--分为胸、腹、盆部和会阴躯干的后面--分为背和腰2、人体的分部头部--颅部和面部颈部--颈和项部四肢--上肢26(五)常用术语1.解剖学姿势手掌和足尖向前身体直立两眼平视上肢下垂下肢并拢(五)常用术语1.解剖学姿势手掌和足尖向前身体直立两眼平视上272.轴和面面--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垂直轴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轴--垂直轴矢状轴冠状轴2.轴和面面--矢状面垂直轴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轴--垂直轴28冠状面冠状轴矢状轴垂直轴矢状面水平面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冠状面冠状轴矢状轴垂直轴矢状面水平面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29矢状面:冠状面:分成上、下两部AB前后方向下刀,分成左、右两部正中矢状面:水平面:左右方向下刀,分成前、后两部CD三个面矢状面:冠状面:分成上、下两部AB前后方向下刀,分成左、右两303、方位•AB•上和下前和后内侧和外侧内和外浅和深近侧和远侧3、方位•AB•上和下前和后内侧和外侧内和外浅和深近侧和远侧31近腹者为前近背者为后•A•AB•B•前和后近腹者为前近背者为后•A•AB•B•前和后32距正中矢状面近者为内侧,远者为外侧在前臂:内侧又称尺侧外侧又称桡侧在小腿:内侧又称胫侧外侧又称腓侧内侧和外侧A•

•BC••DE••F距正中矢状面近者为内侧,远者为外侧在前臂:内侧又称尺侧外侧又33对空腔器官而言:距腔近者为内距腔远者为外A•

•B内外内和外对空腔器官而言:距腔近者为内距腔远者为外A••B内外内和34浅和深以体表为准:距表面近者为浅距表面远者为深B••A浅和深以体表为准:距表面近者为浅距表面远者为深•A35对四肢而言:以其与躯干结合部为准距结合部近者为近侧(近端)距结合部远者为远侧(远端)A•C•B•近侧和远侧对四肢而言:以其与躯干结合部为准距结合部近者为近侧(近端)距36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37新陈代谢定义:人体通过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不断地进行新老交替自我更新的过程。自我更新实现新陈代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能量的储存、转化、释放和利用)合成代谢(伴随能量的储存)分解代谢(伴随能量的释放)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定义:人体通过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不断地进行新老交替自38兴奋性兴奋性: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的能力或特性刺激:引起人体或组织、器官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变化。反应: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活动状态的改变。反应形式兴奋抑制刺激引起反应的三个条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时间刺激的强度-时间变化率出汗兴奋性兴奋性: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的能力或特性反应形式兴奋抑39判断兴奋性的指标——阈值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阈上刺激阈下刺激1阈强度兴奋性=兴奋性判断兴奋性的指标——阈值1阈强度兴奋性40三、人体的内环境1、人体与外环境外环境自然环境(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社会环境(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三、人体的内环境1、人体与外环境外环境自然环境(物理、化学、412、内环境及稳态内环境的概念:细胞外液是细胞组成的细胞生存环境----内环境体液(占体重60%)细胞内液(占体重40%)细胞外液(占体重20%)血浆淋巴液组织液脑脊液2、内环境及稳态内环境的概念:体液(占体重60%)细胞内液(422、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定义:细胞外液的各项物理、化学因素在不断变化中保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意义:是细胞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生命活动条件。

2、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定义:细胞外液的各项物理、化学因素在不43四、人体功能的调节(一)神经调节1.概念: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2.基本方式——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结构基础——反射弧

四、人体功能的调节(一)神经调节44反射弧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453.反射类型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反射4.意义和特点: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迅速、局限、短暂、精确。3.反射类型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反射4.意义和特点:是人体最主46(二)体液调节1.概念:激素、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对人体各部分发挥调节作用。

2.意义和特点:调节代谢、生长发育、生殖。作用较缓慢、广泛、持久。(二)体液调节1.概念:激素、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对人体各部47(三)自身调节1.概念:细胞、组织或器官受到环境变化的刺激时,其本身所呈现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例:脑血流量和肾血流量调节。2.意义和特点:协助维持生理功能的稳定。调节幅度小。(三)自身调节1.概念:细胞、组织或器官受到环境变化的刺激48反馈的概念受控部分反过来调节控制部分的过程——反馈。

(四)人体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控制部分受控部分控制信息-+反馈信息反馈信息正负反馈示意图反馈的概念受控部分反过来调节控制部分的过程——反馈。49第二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一、细胞的结构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结构复杂

功能各异细胞的形态:细胞的概念:

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第二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一、细胞的结构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结50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51正常人体学-第一章-绪论课件52(一)细胞膜1.细胞膜的结构—单位膜(一)细胞膜1.细胞膜的结构—单位膜53脂类蛋白质糖类化学成分主要有细胞膜的化学成分脂类蛋白质糖类化学成分主要有细胞膜的化学成分54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液态镶嵌模型学说多糖分子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液态镶嵌模型学说多糖分子55细胞膜分子结构模式图细胞膜分子结构模式图56膜上的蛋白质--两种存在形式整合蛋白外周蛋白膜上的蛋白质--两种存在形式整合蛋白外周蛋白57膜上的蛋白质的功能分类:*通道蛋白*载体蛋白*受体蛋白*酶蛋白膜上的蛋白质的功能分类:*通道蛋白58糖类--多以糖蛋白、糖脂形式存在糖脂糖蛋白糖类--多以糖蛋白、糖脂形式存在糖脂糖蛋白59⑤与细胞识别、代谢、调节控制等有关。细胞膜的功能①维持细胞的完整性;②选择性通透作用;③细胞膜受体功能;④构成细胞的支架;⑤与细胞识别、代谢、调节控制等有关。细胞膜的功能①维持细胞的60(二)细胞核核膜核仁染色质染色体核基质(二)细胞核核膜核仁染色质核基质611.核膜—有内外两层生物膜组成

1.核膜—有内外两层生物膜组成

622.染色质与染色体—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质染色体2.染色质与染色体—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质染色体633.核仁—合成核糖体的场所4.核基质—由核液和核骨架组成3.核仁—合成核糖体的场所4.核基质—由核液和核骨架组成64细胞器基质细胞质(三)细胞质内含物细胞器基质细胞质(三)细胞质内含物65正常人体学-第一章-绪论课件661.细胞基质基质—填充于细胞质的有形结构之间,物质代谢的重要场所基质的化学成分:

水、离子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类物质,还包括脂类、糖类、核酸、酶蛋白等大分子物质。1.细胞基质基质—填充于细胞质的有形结672.细胞器

(1)线粒体—细胞的供能站2.细胞器(1)线粒体—细胞的供能站68细胞器(2)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基地(3)粗面内质网—合成和分泌蛋白质细胞器(2)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基地(3)粗面内质网—合成和69细胞器(4)滑面内质网—参与脂质代谢、合成固醇类激素、储存和释放离子以及解毒等细胞器(4)滑面内质网—参与脂质代谢、合成固醇类70细胞器(5)高尔基复合体—细胞的加工厂细胞器(5)高尔基复合体—细胞的加工厂71(6)溶酶体—细胞内的消化器细胞器(7)微体—细胞的防毒小体(6)溶酶体—细胞内的消化器细胞器(7)微体—细胞的防毒小体72细胞器(8)中心体—细胞分裂的推动器细胞器(8)中心体—细胞分裂的推动器73(9)细胞骨架—微管、微丝、中间丝细胞器构成细胞内支架维持细胞的形态功能:参与细胞运动和细胞分裂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9)细胞骨架—微管、微丝、中间丝细胞器构成细胞内支架维持细74(四)细胞增殖(四)细胞增殖75有丝分裂有丝分裂76减数分裂减数分裂77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物质转运方式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载体运输通道运输泵转运胞吞及胞吐作用转运小分子物质、离子转运大分子、颗粒物质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物质转运方式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78一些脂溶性物质和少数分子很小的水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一)单纯扩散(simplediffusion)扩散的物质:O2,CO2,N2,水,乙醇,尿素,甘油等一些脂溶性物质和少数分子很小的水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791、顺浓度差2、不需要膜蛋白帮助3、不消耗能量4、主要转运脂溶性物质(非极性分子)特点:1、顺浓度差特点:80不消耗能量(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浓度和电压依从性(∵特殊膜蛋白质的变构是有条件的,如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二)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在膜蛋白质的帮助(或介导)下,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特点:转运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需要膜蛋白的帮助不消耗能量(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浓度和电压依从性(∵特殊811.经通道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viachannal)带电离子在通道(channel)蛋白质的介导下,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1.经通道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82①通道的概念:②通道的特点:能使离子跨过膜屏障进行转运的蛋白质孔道,也称离子通道离子选择性:(相对特异性)门控特性:离子通道在未激活时是关闭的,在一定条件下“门”被打开,才允许离子通过,把这一过程又称为门控过程。目前已知在各种组织的细胞膜上存在Na、K、Ca2+、Cl等不同的离子通道。①通道的概念:能使离子跨过膜屏障进行转运的蛋白质孔道,也称83③分类:

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

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lygated)配体门控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llygated)

③分类:电压门控通道84通道开放时,离子顺浓度梯度扩散通道关闭时,尽管存在着浓度差,很少有离子通过通道的状态:通道开放时,离子顺浓度梯度扩散通道的状态:85

物质+位点构变物质转运2.经载体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viacarrier)载体是细胞膜上有活性的转运蛋白质。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在载体(carrier)白质的介导下,顺浓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2.经载体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86特点:①高度特异性(特殊膜蛋白质本身有结构特异性)②饱和性(结合位点是有限的)③竞争性抑制(经同一特殊膜蛋白质转运)特点:①高度特异性(特殊膜蛋白质本身有结构特异性)②饱87(三)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

概念:

特点: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供能而进行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跨膜的转运。①耗能②需膜蛋白质的“帮助”③逆电-化学梯度分类:继发性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三)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概念881.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Transport)

钠泵(钠-钾泵,钠-钾ATP酶)、钙泵、碘泵、质子泵等概念: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1.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ActiveTr89钠钾泵钠钾泵90

钠泵转运的生理意义:*细胞内高钾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钠-钾泵:分解1个分子ATP,使3个Na+移出膜外,2个K+移到膜内——生电性钠泵泵入和泵出正离子数相等----中性泵*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容积的相对稳定;*是其它许多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所造成的细胞内外Na和K的浓度差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前提条件;*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负值增大。钠泵转运的生理意义:*细胞内高钾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912.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Transport)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所造成的某种物质的势能贮备而对其它物质进行逆浓度差跨膜转运的过程。如葡萄糖、和氨基酸在肾小管和肠粘膜处的转运。Na+-H+交换、Na+-Ca2+交换和Na+-K+-Cl-交换2.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ActiveT92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区别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耗能不耗能逆电-化学势差顺电-化学势差使膜两侧浓度差更大使膜两侧浓度差更小主动转运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方式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区别主动转运93(四)胞膜运输(vesiculartransport)指大分子和颗粒物质,通过复杂的膜结构的功能改变进出细胞的过程。1.出胞

(exocytosis)

: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四)胞膜运输(vesiculartransport)指大94

2.入胞

(endocytosis):指大分子物质或团块(如细菌、病毒、异物等)借助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2.入胞(endocytosis):指大分子物质95三、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人体及生物体活细胞在静息或活动状态时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现象称为生物电现象(bioelectricity)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细胞生物电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三、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人体及生物体活细胞在静息或活动状态时都存961、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因电位差存在于膜的两侧所以又称为膜电位(membranepotential)。定义: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意义:细胞处于安静时的标志。1、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因97细胞膜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内外间的电位差内负外正这种电位差保持相对恒定特点:+++++++++++-----------+++++++++++-----------细胞膜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内外间的电位差特点:+++982、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AP)定义:活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迅速的一过性、可传布的膜电位过程。2、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AP)定99特征:

(1)具有“全或无”(allornone)的特性(3)脉冲式发放

(2)不衰减传导细胞兴奋的标志

意义:特征:(1)具有“全或无”(allorno100正常人体学-第一章-绪论课件101THANKSTHANKS102正常人体学正常人体学103课程设置教学时间安排: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学时:112学时学分:7学分课程设置教学时间安排: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104考核评价课程总成绩实验项目考核期末理论考核平时成绩考核学习态度、操作、实验报告占20%占50%4次过程性测试考勤占20%占10%考核评价课程总成绩实验项目考核期末理论考核平时成绩考核学习态105总论总论106第一节绪论一、概述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的内环境四、人体功能的调节第一节绪论一、概述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的内环境107

一、概述

一、概述

108

研究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物质组成、功能、代谢、出生前发生发育过程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先修课和必修课。

包括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

(一)正常人体学的概念研究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物质组成、功能、代谢、109(1)解剖学定义(Definition):

人体解剖学(HumanAnatomy)

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构造的科学,隶属于生物科学的形态学范畴。在医学领域,它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任务是揭示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各器官、结构间的毗邻和连属,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的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1)解剖学定义(Definition):

人体解110(1)解剖学(1)解剖学111组织学和胚胎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门独立的科学。组织学是用显微镜技术研究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与功能关系的学科。胚胎学是研究人体发生发育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从受精卵开始通过细胞分裂、分化、逐步发育成新个体的全过程。组织学和胚胎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门独立的科学。112(2)组织胚胎学(2)组织胚胎学113组织结构研究方法普通光学显微镜组织结构研究方法普通光学显微镜114苏木精(Hematoxylin)伊红(Eosin)碱性染料(蓝色)酸性染料(红色)显示嗜碱性结构显示嗜酸性结构细胞核(蓝紫色)细胞质(粉红色)常用染色方法--HE染色法嗜碱性--易被碱性染料着色中性--与两种染料的亲和力都不强嗜酸性--易被酸性染料着色苏木精(Hematoxylin)伊红(Eosin)碱性染料(115电子显微镜肉眼的最高分辨率为0.1mm光镜的分辨率为0.2

m电镜的分辨率为0.2nm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肉眼的最高分辨率为0.1mm116(3)生理学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3)生理学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117(二)正常人体学的任务任务是阐明正常人体各系统、器官的位置、形态、微细结构和生命活动的过程,以利于掌握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二)正常人体学的任务任务是阐明正常人体各系统118(三)正常人体学的学习方法“三勤”的学习方法

勤动脑

勤动口(问老师、问同学、问自己、问电脑)勤动手(多摸、多写、多画)(三)正常人体学的学习方法“三勤”的学习方法119(四)人体的组成和分布1、人体的组成细胞

组织器官系统人体(四)人体的组成和分布1、人体的组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120基本组织器官系统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细胞人体组成概况基本组织器官系统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循环系121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122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123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124系统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系统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125内脏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脏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126内脏的概念特点:多位于胸腔、腹腔和盆腔内,并与外界相通定义: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四个系统的器官的总称功能:内脏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机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和繁殖后代。

内脏的概念特点:多位于胸腔、腹腔和盆腔内,并与外界相通定义:1272、人体的分部头部--颅部和面部颈部--颈和项部四肢--上肢和下肢躯干的前面--分为胸、腹、盆部和会阴躯干的后面--分为背和腰2、人体的分部头部--颅部和面部颈部--颈和项部四肢--上肢128(五)常用术语1.解剖学姿势手掌和足尖向前身体直立两眼平视上肢下垂下肢并拢(五)常用术语1.解剖学姿势手掌和足尖向前身体直立两眼平视上1292.轴和面面--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垂直轴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轴--垂直轴矢状轴冠状轴2.轴和面面--矢状面垂直轴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轴--垂直轴130冠状面冠状轴矢状轴垂直轴矢状面水平面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冠状面冠状轴矢状轴垂直轴矢状面水平面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131矢状面:冠状面:分成上、下两部AB前后方向下刀,分成左、右两部正中矢状面:水平面:左右方向下刀,分成前、后两部CD三个面矢状面:冠状面:分成上、下两部AB前后方向下刀,分成左、右两1323、方位•AB•上和下前和后内侧和外侧内和外浅和深近侧和远侧3、方位•AB•上和下前和后内侧和外侧内和外浅和深近侧和远侧133近腹者为前近背者为后•A•AB•B•前和后近腹者为前近背者为后•A•AB•B•前和后134距正中矢状面近者为内侧,远者为外侧在前臂:内侧又称尺侧外侧又称桡侧在小腿:内侧又称胫侧外侧又称腓侧内侧和外侧A•

•BC••DE••F距正中矢状面近者为内侧,远者为外侧在前臂:内侧又称尺侧外侧又135对空腔器官而言:距腔近者为内距腔远者为外A•

•B内外内和外对空腔器官而言:距腔近者为内距腔远者为外A••B内外内和136浅和深以体表为准:距表面近者为浅距表面远者为深B••A浅和深以体表为准:距表面近者为浅距表面远者为深•A137对四肢而言:以其与躯干结合部为准距结合部近者为近侧(近端)距结合部远者为远侧(远端)A•C•B•近侧和远侧对四肢而言:以其与躯干结合部为准距结合部近者为近侧(近端)距138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139新陈代谢定义:人体通过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不断地进行新老交替自我更新的过程。自我更新实现新陈代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能量的储存、转化、释放和利用)合成代谢(伴随能量的储存)分解代谢(伴随能量的释放)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定义:人体通过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不断地进行新老交替自140兴奋性兴奋性: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的能力或特性刺激:引起人体或组织、器官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变化。反应: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活动状态的改变。反应形式兴奋抑制刺激引起反应的三个条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时间刺激的强度-时间变化率出汗兴奋性兴奋性: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的能力或特性反应形式兴奋抑141判断兴奋性的指标——阈值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阈上刺激阈下刺激1阈强度兴奋性=兴奋性判断兴奋性的指标——阈值1阈强度兴奋性142三、人体的内环境1、人体与外环境外环境自然环境(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社会环境(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三、人体的内环境1、人体与外环境外环境自然环境(物理、化学、1432、内环境及稳态内环境的概念:细胞外液是细胞组成的细胞生存环境----内环境体液(占体重60%)细胞内液(占体重40%)细胞外液(占体重20%)血浆淋巴液组织液脑脊液2、内环境及稳态内环境的概念:体液(占体重60%)细胞内液(1442、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定义:细胞外液的各项物理、化学因素在不断变化中保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意义:是细胞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生命活动条件。

2、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定义:细胞外液的各项物理、化学因素在不145四、人体功能的调节(一)神经调节1.概念: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2.基本方式——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结构基础——反射弧

四、人体功能的调节(一)神经调节146反射弧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1473.反射类型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反射4.意义和特点: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迅速、局限、短暂、精确。3.反射类型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反射4.意义和特点:是人体最主148(二)体液调节1.概念:激素、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对人体各部分发挥调节作用。

2.意义和特点:调节代谢、生长发育、生殖。作用较缓慢、广泛、持久。(二)体液调节1.概念:激素、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对人体各部149(三)自身调节1.概念:细胞、组织或器官受到环境变化的刺激时,其本身所呈现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例:脑血流量和肾血流量调节。2.意义和特点:协助维持生理功能的稳定。调节幅度小。(三)自身调节1.概念:细胞、组织或器官受到环境变化的刺激150反馈的概念受控部分反过来调节控制部分的过程——反馈。

(四)人体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控制部分受控部分控制信息-+反馈信息反馈信息正负反馈示意图反馈的概念受控部分反过来调节控制部分的过程——反馈。151第二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一、细胞的结构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结构复杂

功能各异细胞的形态:细胞的概念:

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第二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一、细胞的结构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结152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153正常人体学-第一章-绪论课件154(一)细胞膜1.细胞膜的结构—单位膜(一)细胞膜1.细胞膜的结构—单位膜155脂类蛋白质糖类化学成分主要有细胞膜的化学成分脂类蛋白质糖类化学成分主要有细胞膜的化学成分156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液态镶嵌模型学说多糖分子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液态镶嵌模型学说多糖分子157细胞膜分子结构模式图细胞膜分子结构模式图158膜上的蛋白质--两种存在形式整合蛋白外周蛋白膜上的蛋白质--两种存在形式整合蛋白外周蛋白159膜上的蛋白质的功能分类:*通道蛋白*载体蛋白*受体蛋白*酶蛋白膜上的蛋白质的功能分类:*通道蛋白160糖类--多以糖蛋白、糖脂形式存在糖脂糖蛋白糖类--多以糖蛋白、糖脂形式存在糖脂糖蛋白161⑤与细胞识别、代谢、调节控制等有关。细胞膜的功能①维持细胞的完整性;②选择性通透作用;③细胞膜受体功能;④构成细胞的支架;⑤与细胞识别、代谢、调节控制等有关。细胞膜的功能①维持细胞的162(二)细胞核核膜核仁染色质染色体核基质(二)细胞核核膜核仁染色质核基质1631.核膜—有内外两层生物膜组成

1.核膜—有内外两层生物膜组成

1642.染色质与染色体—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质染色体2.染色质与染色体—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质染色体1653.核仁—合成核糖体的场所4.核基质—由核液和核骨架组成3.核仁—合成核糖体的场所4.核基质—由核液和核骨架组成166细胞器基质细胞质(三)细胞质内含物细胞器基质细胞质(三)细胞质内含物167正常人体学-第一章-绪论课件1681.细胞基质基质—填充于细胞质的有形结构之间,物质代谢的重要场所基质的化学成分:

水、离子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类物质,还包括脂类、糖类、核酸、酶蛋白等大分子物质。1.细胞基质基质—填充于细胞质的有形结1692.细胞器

(1)线粒体—细胞的供能站2.细胞器(1)线粒体—细胞的供能站170细胞器(2)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基地(3)粗面内质网—合成和分泌蛋白质细胞器(2)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基地(3)粗面内质网—合成和171细胞器(4)滑面内质网—参与脂质代谢、合成固醇类激素、储存和释放离子以及解毒等细胞器(4)滑面内质网—参与脂质代谢、合成固醇类172细胞器(5)高尔基复合体—细胞的加工厂细胞器(5)高尔基复合体—细胞的加工厂173(6)溶酶体—细胞内的消化器细胞器(7)微体—细胞的防毒小体(6)溶酶体—细胞内的消化器细胞器(7)微体—细胞的防毒小体174细胞器(8)中心体—细胞分裂的推动器细胞器(8)中心体—细胞分裂的推动器175(9)细胞骨架—微管、微丝、中间丝细胞器构成细胞内支架维持细胞的形态功能:参与细胞运动和细胞分裂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9)细胞骨架—微管、微丝、中间丝细胞器构成细胞内支架维持细176(四)细胞增殖(四)细胞增殖177有丝分裂有丝分裂178减数分裂减数分裂179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物质转运方式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载体运输通道运输泵转运胞吞及胞吐作用转运小分子物质、离子转运大分子、颗粒物质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物质转运方式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180一些脂溶性物质和少数分子很小的水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一)单纯扩散(simplediffusion)扩散的物质:O2,CO2,N2,水,乙醇,尿素,甘油等一些脂溶性物质和少数分子很小的水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1811、顺浓度差2、不需要膜蛋白帮助3、不消耗能量4、主要转运脂溶性物质(非极性分子)特点:1、顺浓度差特点:182不消耗能量(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浓度和电压依从性(∵特殊膜蛋白质的变构是有条件的,如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二)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在膜蛋白质的帮助(或介导)下,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特点:转运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需要膜蛋白的帮助不消耗能量(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浓度和电压依从性(∵特殊1831.经通道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viachannal)带电离子在通道(channel)蛋白质的介导下,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1.经通道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184①通道的概念:②通道的特点:能使离子跨过膜屏障进行转运的蛋白质孔道,也称离子通道离子选择性:(相对特异性)门控特性:离子通道在未激活时是关闭的,在一定条件下“门”被打开,才允许离子通过,把这一过程又称为门控过程。目前已知在各种组织的细胞膜上存在Na、K、Ca2+、Cl等不同的离子通道。①通道的概念:能使离子跨过膜屏障进行转运的蛋白质孔道,也称185③分类:

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

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lygated)配体门控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llygated)

③分类:电压门控通道186通道开放时,离子顺浓度梯度扩散通道关闭时,尽管存在着浓度差,很少有离子通过通道的状态:通道开放时,离子顺浓度梯度扩散通道的状态:187

物质+位点构变物质转运2.经载体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viacarrier)载体是细胞膜上有活性的转运蛋白质。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在载体(carrier)白质的介导下,顺浓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2.经载体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188特点:①高度特异性(特殊膜蛋白质本身有结构特异性)②饱和性(结合位点是有限的)③竞争性抑制(经同一特殊膜蛋白质转运)特点:①高度特异性(特殊膜蛋白质本身有结构特异性)②饱189(三)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

概念:

特点: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供能而进行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跨膜的转运。①耗能②需膜蛋白质的“帮助”③逆电-化学梯度分类:继发性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三)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