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春》课件_第1页
新课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春》课件_第2页
新课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春》课件_第3页
新课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春》课件_第4页
新课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春》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字词,厘清文章思路。(重点)2、抓住关键语句和手法,揣摩、品味优美语句,进一步感受语言的魅力。(重难点)3、感受春天里自然万物勃发的生命力,以及作者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课程导入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

刚才说的都是古人对“春”的描绘,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今人是如何称颂“春天”的。请打开课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春》。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五四”初年即创作新诗。后来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转向散文写作,并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和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1.走近作者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出了积极进取的精神。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2.交流背景朗润

酝酿宛转

嘹亮应和黄晕

抖擞

(rùn)(niàng)(zhuǎn)(liáo)(hè)(yùn)(dǒusǒu)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3.读准字音朗润:明亮滋润。

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这里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这里比喻姿态优美。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4.词语解释朗读课文充分利用重音和停连。要求:(1)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2)用明快的节奏,注意重音和停连(在文中标出),读出热爱和赞美的感情。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示例: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一、整体感知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停连: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无论停还是连,都要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不是任意的。𠆢表示连接,v表示停顿。示例:坐着,v躺着,v打两个滚,𠆢踢几脚球,𠆢赛几趟跑,𠆢捉几回迷藏。风v轻悄悄的,草v软绵绵的。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2.请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厘清作者的思路。看看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盼春)第二部分: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到“有的是希

望。”(绘春)第三部分:从“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到结尾。(赞春)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1.研读第一部分(请同学朗读第一部分,注意读出作者期盼的语气。)(1)在第1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

拟人和反复。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二、深层探究(2)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吗?

开篇两个“盼望着”,不仅表达了一种急切的向往,而且将读者的心牢牢地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向你走来,欣喜之情越来越强烈,让人倍感亲切。(3)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2.研读第二部分(1)研读春草图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草图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质感、颜色和生命力。示例:

“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小草柔嫩的质感,用绿色呈现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

“偷偷地”和“钻”,表现小草的情态和动作,仿佛有灵性、有个性。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②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入活动的画面呢?

小草和小孩子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些景象也正映现出了作者对春天的一股强烈的热爱之情。这种用景物的描写来寄托作者感情的写法,叫作借景抒情,也叫情景交融。(可以用叶子、风、草为例作对比)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2.研读第二部分(2)研读春花图①本段是抓住春花的什么特征来描写的?

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②有人说,第4段写花,“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一句与本段内容无关?你怎么看,说说理由。另外,你觉得加点的“闹”字用的好吗?好在哪里?

这句话与写花是相关的,是侧面描写花。写蜜蜂的多,衬托出花的香甜;写蝴蝶欢飞,衬托出花的色彩艳丽。这样写,还赋予静态的春花以动态的美,使春花图更有诗情画意。“闹”字,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境界全出。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③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在书上标注出相关句子并赏析。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人,从视觉上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比喻、排比,从视觉上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像眼睛,像星星”运用比喻,写出了野花的细小而明艳,点出春天的特点;“还眨呀眨的”是拟人,用想象的笔法写出野花的情态。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④下面一句话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一句是虚写,运用了联想,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虚实结合,富有情趣,表现出花开得多、开得艳。2.研读第二部分(3)研读春风图①作者写春风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

先写风的温和,再写风的香气,后写风的和悦。②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从人的哪些感觉来写的?

触觉、嗅觉、听觉。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④风本来是没有味道的,这里哪来的香味?

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嗅觉感受到了春风带来的各种气息,有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有青草味儿,也有花的香,写出了春风的香甜和醉人。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③为什么要把春风比喻成母亲的手,而不比喻成父亲的手,或者其他什么人的手呢?

母亲的手的普遍特点是温顺柔和,而父亲的手的特点是粗犷刚毅。因此,这一比喻从触觉的角度非常巧妙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把本来看不到、摸不着的风形象化了。⑤作者写鸟儿的“高兴”有何作用?

鸟儿的“高兴”既写出了春景中的乐感,又写出了作者欢快的心情。

以上,我们看到作者从触觉、嗅觉和听觉三个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美妙感人。再看到春花图,作者也同样运用了这三种感觉,还有视觉。从中,我们看到,文章对春景写得如此具体生动,是和作者多方面的感觉和深切的感受分不开的。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厘清了文章的结构,特别分析了三幅图,是哪三幅图呢?那么,春草、春花、春风分别有什么特点?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感受春天之美。(重点)2.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语句,积累语言。(重难点)3.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并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重点)课程导入

上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厘清了文章的思路,学习了春天的三幅图画,并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了很多优美语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春天的另两幅图画,体味文中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复习提问1、听写生字词;2、背诵1-5段;3、说说春草、春风、春花的特点。一、研读春雨图(有感情地朗读第6段)

1.春雨有什么特点?

细密、轻盈。

2.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由静景到动景,从人物到景物,由近到远。

3.文中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是怎么写的呢?

“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4.赏析下列句子。(注意红色的词语)

(1)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一个“逼”字,写出了在春雨的滋润下,小草鲜亮的特点,形象生动地写出草木经雨水冲刷后变得青翠欲滴。(2)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薄烟”实际是作者用的比喻,并非指炊烟,意思是说“蒙蒙细雨笼罩着屋顶,如烟似雾一般”,表现了春雨的细密、轻盈、缥缈的特点。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二、研读迎春图(默读第7段)

1.文章是怎样描写“迎春图”的?

作者由景及人,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写道“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闹春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

2.文章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有什么好处?

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表明了春天是新的开始,孕育着新的希望,同时也鼓励人们抓紧时间,做好自己的事情。作者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引发人们对春天的思考和感悟,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三、研读第三部分(朗读第8、9、10段)

1.这三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比喻,这三段以人为喻,人是喻体,春天是本体。一方面写出了三种人各自的特点:“娃娃”是新的、生长着的;“小姑娘”是漂亮的、欢快的;“青年”是强壮的、有力的。另一方面通过人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进程,非常生动形象。

比喻,突出了春天的新、美、壮(力)。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2.这三段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不能。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进程。所以顺序不能颠倒。3.这几段还点明了文章的主题,你知道是什么吗?

表现春天里自然万物的生命力,表达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四、写法探究(阅读全文)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1.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春天深沉的赞美之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2.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描绘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3.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

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比如写蜜蜂嗡嗡地“闹”,写花香在湿润的空气中“酝酿”,写鸟儿“卖弄”喉咙,写细雨在微风中“斜织”等等,含义丰富,形象生动。文章的句式也富于变化,大量使用对称或排比的短语或短句,既流畅又整齐。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拓展延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